周作人《故乡的野菜》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2.22 KB
- 文档页数:4
故乡的野菜教案1.把握作者写作的大体思路,体会浓郁的乡土气息。
2.引导学生掌握这篇散文的艺术特色。
3.能与学过的周作人的散文《喝茶》进行比较,了解他们的差异。
二、学习要点1.仔细欣赏这篇充满乡土气息的散文《故乡的野菜》。
2.把握作家在《故乡的野菜》中所蕴含的真挚情感。
3.掌握这篇散文在艺术上的特色。
1.课文朗读学生轻声自读课文,把握作家的总体思路。
2.课文分析本文作家谈故乡的野菜,谈故乡野菜的吃法。
在作家的笔下,每一种野菜都联系着家乡四季之景,凝聚着作者的人生记忆,饱含着历史的沧桑。
文中写了五种野菜,各具特色和韵味。
写荠菜虽是野菜,但是在“我”的家乡是上席的。
用其可凉拌、包春卷、包馆钝,一句“没有大力钝”.抒发了对家乡的小吃的眷恋和怀念。
然后是介绍枸杞头。
在这里,作者想起了卖枸杞的小女孩,勾起了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描写野菜萎蒿时.先引《大淖记事》介绍萎蒿时水边植物.并以苏东坡的诗文“萎蒿满地芦芽短”为证,同时作者不忘写与家人的情谊,别有情趣。
写野菜马齿苋时,围绕马齿苋的吃法,道出了中国温情脉脉的日常生活,同时,还写了养鸟的拔“马齿苋”喂画眉的故事,饶有趣味。
苑菜一篇则显得别开生面,写出了家乡野菜和乡土大地的沧桑和血泪。
先引用秦少游的《以苑姜法鱼槽蟹寄子瞻》诗,说明苑菜原来是高邮的特产。
接着谈起了明朝散曲作家王西楼作的《野菜谱》和周作人《故乡的野菜》中谈到的野菜中的灰菜,讲述自己国宾馆外采厌菜的故事。
而文章最后以《野菜谱》中四首诗结尾,则写出了家乡历史的的沧桑,人民的疾苦。
与前面的写情记趣不同,多了一份历史的沉重感和沧桑感,领略到汪祺散文的别调。
文章的艺术特色:汪曾祺以儒家审美理想为主导,辅以庄禅哲学,文章的内容平和,在平淡中看出最深的喜悦和悲哀。
这篇散文,谈野菜、写风景、说文化、述掌故都是在平和中娓娓道来。
文章表现了传统文化和习俗,语态安详、心态从容。
家乡的野菜在他的笔下呈现出一种异样的美。
作者引证大量大量的民俗学资料,将几首民歌附录在内,富有哲理色彩。
【故乡的野菜教案】《故乡的野菜》阅读理解附答案【--述职报告ppt】周作人①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钩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
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②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口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
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
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
”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
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
《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
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
以厌虫蚁。
侵晨村童叫卖不绝。
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
”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③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
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
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④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有黄花麦果作供,但不作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
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铜陵黄花麦果的影子了。
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故乡的野菜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故乡野菜的种类、特点和营养价值;2.学会采摘、清洗、烹饪故乡野菜的方法;3.培养学生对故乡野菜的认识和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故乡野菜的种类和特点故乡野菜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的野生植物,它们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独特的风味。
故乡野菜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蒲公英:味苦、性凉,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功效;•马齿苋:味辣、性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芥菜:味辣、性温,具有温中散寒、开胃消食的功效;•韭菜:味辣、性温,具有温中散寒、补肾壮阳的功效;•茭白:味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功效;•紫苏:味辣、性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2. 采摘、清洗、烹饪故乡野菜的方法2.1 采摘采摘故乡野菜要选择干净、无污染的地方,避免采摘在路边、工厂附近等污染严重的地方。
采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选择新鲜的野菜,避免采摘过老、过熟的野菜;•采摘时要轻拔轻扯,避免破坏野菜的根部;•采摘后要及时放入篮子中,避免野菜受到损伤。
2.2 清洗采摘回来的故乡野菜要先用清水浸泡一段时间,然后用流动的清水冲洗干净。
清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用流动的清水冲洗,避免用手搓揉,避免野菜受到损伤;•清洗时要反复冲洗,直到野菜表面的泥沙全部清除干净;•清洗后要放在干净的盆子里,避免野菜受到二次污染。
2.3 烹饪故乡野菜的烹饪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炒、煮、炖、拌等。
下面介绍一种简单易学的烹饪方法:•热锅凉油,放入葱姜蒜爆香;•放入野菜翻炒,加入适量盐、味精调味;•加入少量清水,盖上锅盖焖煮几分钟即可。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实践”的教学方法。
首先通过讲解故乡野菜的种类、特点和营养价值,让学生了解故乡野菜的重要性和价值。
然后通过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采摘、清洗、烹饪故乡野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过程1. 讲解故乡野菜的种类、特点和营养价值教师通过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介绍故乡野菜的种类、特点和营养价值。
故乡的野菜赏析周作人说:「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余秋雨说:「故乡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
」我们也曾读过许多与故乡有关的作品,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还有与乡情有关的成语:「落叶归根」;谚语:「人不离乡,鸟不离枝。
」一、作者简介1.学习多种语言鲁迅的二弟,青少年时期的经历与鲁迅差不多。
少年时代,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受海军教育,侧重英文,因而广开接触外文的窗口;及去日本留学,前后六年,除对日本语文和人情有高深的研究外,同时受章太炎指导,中文更为精进。
此外,又学俄文,翻译俄国著名作家作品,后对基督教圣经中文译本不甚满意,因而学习希腊文,立意重译,其后虽未重译,却得以一窥希腊古典文学。
在日留学六年间,计独力翻译五种中篇长篇小说,共三十余万言。
“五四”前后,与鲁迅、陈独秀等人一起,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
他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叙事”“抒情”散文,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的土地。
他自己也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写下大量叙事抒情散文。
2.学习范围广我的杂学一文明载作者学习的范围包括:非正轨的汉文、非正宗古书、非正统的儒家、欧洲文学、希腊神话、神话学、文化人类学、生物学、儿童学、性心理学、蔼理斯的思想、医学史与妖术史、日本的乡土研究、写真集与浮世绘、川柳、落语、滑稽本、俗曲、童谣、玩具图、外文与译书、佛经与戒律,足见其读书的趣味与选择背后,隐藏着治学道路与人生道路的根本抉择,既宽博通达,又不拘泥于正统正宗。
3.发表文章所用的别号:周作人发表文章所常用的别号,有岂明、启明、知堂等。
一般文人则喜欢用他书斋的名字,称他苦雨斋老人或苦茶庵主。
因为生活上,嗜喝苦茶,写苦竹,居「苦雨斋」,文章总也夹杂苦涩味。
“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同时有两类不同风格的散文:一类颇有“凌厉浮躁之气”,一类则表现出平和冲淡的韵味。
周作人散文艺术的主要成就,不在于“浮躁凌厉”的这类散文,而在于创造了“平和冲淡”的这种独特的散文艺术风格。
授课教师王帅教学部长审批签字课程名称语文授课班级16酒店邮轮合并班授课时间第4周授课地点老区303 主要教学方法阅读法、诵读法、活动法课型理论课教学内容《故乡的野菜》训练任务通过阅读赏析,培养学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目标知识通过对文章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的总体把握,引导学生掌握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
技能体会赏析文中描述故乡的民俗童趣,进而感受故乡之情。
情感体会故乡的民俗风情,感受作者思乡怀旧的情感和对清淡而甘香生活境界的向往。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运用比较、烘托方法所抒发的眷念故乡的情感。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用民歌、谚语来点染、抒发情感的作用。
教学步骤教学设计时间分配(分钟)引入导入故乡是每个人心中的一种怀念,故乡的民俗风情让我们不禁一次又一次回首往念,特别是对于一个无法久居,不得不远离故土的人们,故乡便成了休息之余的美美回念。
1作者简介周作人(1885-1967),原名櫆寿,浙江绍兴人,现代作家、翻译家。
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自己的花园》、《雨天的书》、《泽泻集》等和回忆录《知堂回想录》等。
5实施步骤布置任务1、阅读全文,给全文标注序号,复述故事情节2、划分段落层次3、品读文章的每个部分,体会作者笔下的故乡。
1教学步骤教学设计时间分配(分钟)实施步骤一、阅读文章,整体感知(一)温故知新:1.什么是散文?2.散文的特点有哪些/(二)旧知新用:1.阅读文章,画出作者都写了故乡的什么?2.故乡里的野菜有哪些?二、精品细读,掌握要点1.作者写了这么多的故乡野菜,有何用意?2.作者用了这么多的谚语为了什么?和描写故乡野菜会不会起反作用?3.周作人在荠菜的回忆中,说浙东的荠菜和吴地有关荠菜的风雅传说有何不同?4.「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此句文意为何?三、课文深究1.本文由北京的现实生活情境转入对故乡的回忆,引子是什么?回答:由妻子买菜买回荠菜引入家乡吃荠菜的风俗.2、作者在文中想起了哪些野菜,作者的叙述有什么特色?回答:荠菜、马兰头、黄花麦果、紫云英,在叙述上象一个老人在拉家常,由一件事想到和他相关的一件事,很随意地娓娓道来,那随意道来而亲切自然的语句更多地写出了生活中的一切细微而又引起感触的小事小物,用人所不言的小题材,信笔写来,无不成趣。
授课教师王帅教学部长审批签字课程名称语文授课班级16酒店邮轮合并班授课时间第4周授课地点老区303 主要教学方法阅读法、诵读法、活动法课型理论课教学内容《故乡的野菜》训练任务通过阅读赏析,培养学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目标知识通过对文章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的总体把握,引导学生掌握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
技能体会赏析文中描述故乡的民俗童趣,进而感受故乡之情。
情感体会故乡的民俗风情,感受作者思乡怀旧的情感和对清淡而甘香生活境界的向往。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运用比较、烘托方法所抒发的眷念故乡的情感。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用民歌、谚语来点染、抒发情感的作用。
教学步骤教学设计时间分配(分钟)引入导入故乡是每个人心中的一种怀念,故乡的民俗风情让我们不禁一次又一次回首往念,特别是对于一个无法久居,不得不远离故土的人们,故乡便成了休息之余的美美回念。
1作者简介周作人(1885-1967),原名櫆寿,浙江绍兴人,现代作家、翻译家。
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自己的花园》、《雨天的书》、《泽泻集》等和回忆录《知堂回想录》等。
5实施步骤布置任务1、阅读全文,给全文标注序号,复述故事情节2、划分段落层次3、品读文章的每个部分,体会作者笔下的故乡。
1教学步骤教学设计时间分配(分钟)实施步骤一、阅读文章,整体感知(一)温故知新:1.什么是散文?2.散文的特点有哪些/(二)旧知新用:1.阅读文章,画出作者都写了故乡的什么?2.故乡里的野菜有哪些?二、精品细读,掌握要点1.作者写了这么多的故乡野菜,有何用意?2.作者用了这么多的谚语为了什么?和描写故乡野菜会不会起反作用?3.周作人在荠菜的回忆中,说浙东的荠菜和吴地有关荠菜的风雅传说有何不同?4.「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此句文意为何?三、课文深究1.本文由北京的现实生活情境转入对故乡的回忆,引子是什么?回答:由妻子买菜买回荠菜引入家乡吃荠菜的风俗.2、作者在文中想起了哪些野菜,作者的叙述有什么特色?回答:荠菜、马兰头、黄花麦果、紫云英,在叙述上象一个老人在拉家常,由一件事想到和他相关的一件事,很随意地娓娓道来,那随意道来而亲切自然的语句更多地写出了生活中的一切细微而又引起感触的小事小物,用人所不言的小题材,信笔写来,无不成趣。
公开课教案·课题:周作人的言志散文与《故乡的野菜》·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把握周作人散文自然隽永,冲淡平和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周作人散文的艺术风格;《故乡的野菜》作品分析·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教学时数:课时·教学步骤: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上一讲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的作品,鲁迅先生的忧国忧民的人间情怀令我们深深感动,这一讲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二弟周作人的作品,领略另一种风格和意旨。
二、讲授新课(一)周作人生平简介周作人(——),原名魁寿,字启明,浙江绍兴人,鲁迅先生的二弟,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理论家、批评家。
年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年东渡日本留学,家乡生活十多年,南京、日本各生活六年,年回国后在绍兴任教,年到北大担任文科教授。
“五四”时期担任新潮社主任编辑,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从事散文新诗创作和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
《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美文》等一系列文章为新文学理论的建树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对小品散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而提倡也有不可轻视的意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五四”以后,周作人作为《语丝》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写了大量散文,风格平和冲淡,清隽幽雅。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思想渐渐脱离了时代主流,主张闭门读书。
年代提倡幽默闲适的小品文,沉溺于“草木虫鱼”的狭小天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留在沦陷后的北平,出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等伪职。
年以叛国罪入狱,年出狱后定居北京,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日本、希腊文学作品的翻译同时写一些关于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文章,年死于文革。
(二)周作人散文创作分期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散文的一代宗师,“美文”的首倡者。
他的散文创作极其丰富,从“五四”前后到年,二十二部散文集加上未成集的总计有三千多篇,大多数为小品散文,有小品散文之王的美称。
周作人的全部复杂性在于他受到多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又不能调和统一起来”,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
故乡的野菜教案教案标题:故乡的野菜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和认识故乡的野菜,包括名称、特点和食用价值。
2. 培养学生对野菜的兴趣,提高他们对健康饮食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故乡的野菜的名称、特点和食用价值。
2. 学会观察和分析野菜的外形、颜色、味道等特征。
3. 学会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野菜的感受和认识。
教学准备:1. 图片或实物展示故乡的野菜。
2. 野菜的相关资料和介绍。
3. 笔、纸和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展示一张故乡野菜的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
2.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并回忆故乡的野菜,如有哪些野菜他们了解或曾经吃过。
探究(15分钟):1. 分发野菜的相关资料和介绍,让学生阅读并了解野菜的名称、特点和食用价值。
2. 让学生观察展示的野菜图片或实物,让他们描述野菜的外形、颜色、味道等特征。
3.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野菜的特点和食用价值与人们的健康有何关系。
实践(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野菜进行观察和分析。
2. 学生可以用绘画、写作或口头表达的方式,记录并分享他们对野菜的观察和认识。
3.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选择的野菜,并简要介绍其特点和食用价值。
总结(10分钟):1. 整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结果,让学生共同总结故乡野菜的特点和食用价值。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保护和传承故乡野菜的文化是重要的。
拓展活动:1. 邀请家长或长辈来学校,分享他们对故乡野菜的认识和经验。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野菜种植基地或农田,亲身体验采摘野菜的过程。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认识故乡的野菜,培养了对野菜的兴趣,提高了对健康饮食的认识。
通过观察和分析野菜的特征,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
同时,通过与家长和社区的互动,学生对故乡野菜的文化传承有了更深的认识。
故乡的野菜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自己故乡的野菜种类及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故乡野菜的兴趣,增加对故乡的喜爱和自豪感。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1. 野菜的定义及特点2. 故乡的野菜种类及特点3. 野菜的挑选和采摘方法4. 野菜的加工和烹饪方法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野菜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它们是野菜还是普通蔬菜,以及野菜与普通蔬菜的区别。
Step 2:了解野菜(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野菜的定义和特点,解释野菜与普通蔬菜的区别。
学生通过听讲和讨论的方式,掌握野菜的概念。
Step 3:故乡的野菜(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故乡常见的野菜种类及其特点,可以配合图片或实物进行展示。
学生通过观察和听讲的方式,了解故乡野菜的种类和特点。
Step 4:学习野菜的采摘(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野菜的采摘方法,包括何时采摘、如何挑选以及要注意的注意事项。
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的方式,学习野菜的采摘方法。
Step 5:学习野菜的加工(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野菜的加工方法,包括清洗、切割、腌制等。
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的方式,学习野菜的加工方法。
Step 6:学习野菜的烹饪(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野菜的烹饪方法,可以通过图示或实际操作展示。
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的方式,学习野菜的烹饪方法。
Step 7:小结与复习(10分钟)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回顾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可以进行小组或全员互动,让学生展示所学技能。
教学资源准备:1. 丰富的野菜图片或实物2. 故乡野菜的相关资料及介绍3. 采摘和加工野菜的道具和材料4. 野菜的烹饪器具和调料教学评价方法: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表现。
3. 学生对故乡野菜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4. 学生对野菜加工和烹饪技能的掌握程度。
5. 学生对故乡野菜的兴趣和喜爱程度。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到野外参观野菜生长的环境,了解野菜的生长过程。
故乡的野菜[教学要点]1.了解作者冲淡平和的散文特点。
2.体会本文的感情。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内容]一、作家作品周作人人格的堕落与自我的失落:中庸主义、个人主义、叛徒到隐士到汉奸。
周作人(1885-1967):原名周櫆寿,号起孟,后改作起明。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作家、学者。
周作人的早期散文创作也就印刻着他人格的两个侧面:一方面是反叛旧社会、旧思想的印迹,他称这为“叛徒”、“流氓鬼”,另一方面是沉静自守、消极遁世、远离尘世的色彩,他称这为“隐士”、“绅士鬼”。
鲁迅认为周作人是最好的散文杂文家。
(一)周作人的早期文学活动始于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至1928年11月发表《闭户读书论》为止,其间,他在1923年9月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自己的园地》,以后陆续出版了《雨天的书》(1925)、《泽泻集》(1927)、《谈虎集》(上、下册)(1927)、《谈龙集》(1927)、《永日集》(1929)六部散文集。
自从1918年《新青年》开辟“随感录”专栏以后,周作人就在上面发表针砭时弊的批判文章。
或抨击封建伦理道德、迷信思想、封建文化,张扬科学、民主与个性解放;或揭露军阀、官僚对人民的压迫、残杀,表达作者的愤激之情和对于被摧残者的人道主义的同情。
这类文章,内容广泛,事无巨细,举凡婚姻恋爱、妇女问题、儿童教育、爱国运动、时事政治、社会新闻、迷信习俗、落后意识等,都有议论和针砭。
在文艺观上,周作人主张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个性文学。
(二)周作人是“美文”的倡导者,他早期的散文谈自己,谈自我的情致、意绪和心境之作,也就是他内心矛盾和思想轨迹的剖白。
这就是他曾多次提出的生活艺术化的主张,在他看来,生活的艺术化就是一种把“叛徒”与“隐土”两方面截然相反的处世态度调剂在一种艺术的平和冲淡之中。
周作人在1925年11月写的《雨天的书·自序二》里说:“我近来作文极慕平淡自然的景地,但是看古代或外国文学才有此种作品,自己还梦想不到有能做的一天。
故乡的野菜
【授课班级】18届班级
【课时】2课时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对文章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的总体把握,引导学生掌握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
2.能力目标:体会赏析文中描述故乡的民俗童趣,进而感受故乡之情。
3.德育目标:体会故乡的民俗风情,感受作者思乡怀旧的情感和对清淡而甘香生活境界的向往。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运用比较、烘托方法所抒发的眷念故乡的情感。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用民歌、谚语来点染、抒发情感的作用。
【课前准备】教学资料、多媒体课件。
故乡的野菜【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把握文章的思路。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掌握本文自然质朴、平和冲淡的艺术特色。
情感目标:体会浓郁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思路。
【教学难点】鉴赏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法】品读法【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汉《古诗十九首》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异乡的天空,你是断线的风筝;异乡的水面,你是无根的浮萍;异乡的夜晚,月亮很瘦,怎么也装不下想家的心情;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怎么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
故乡的一草一木,都能牵动心底的那抹柔软。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鲁迅之弟,周建人之兄。
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之一。
五四运动之后,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语丝》周刊。
他在新文学理论的倡导及创作实践两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品有散文《北京的茶食》、《喝茶》、《乌篷船》、等,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等,回忆录《知堂回想录》,另有多种译作。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4年2月,当时作者担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住在北京西城新街口南八道湾十一号。
文中所指故乡指浙江绍兴。
这时“五四”的高潮已过,周作人感到梦想破灭的悲哀,常常产生避退的思想,于是创作了不少充满着恬淡、闲寂韵味的随笔小品,希望通过对情感的抑制,在平和冲淡的文风中去寻求内心的平静。
3.理清思路第一段:阐明自己的故乡观。
第二段:回忆荠菜,介绍浙东的荠菜和吴地有关荠菜的风雅传说。
第三、四段:回忆黄花麦果以及相关的民俗。
第五段:详细介绍故乡的另一种野菜——紫云英,引证日本的相关文献记载,结合故乡上坟民俗的描写,传递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4.字词积累荠菜姊姊灶陉簪髻一攒嫩茎俳句瀹食三、合作探究,师生展评1.课文开头说“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故乡的野菜深秋的一个周日上午,我和妻子回老家看望父母亲。
妻子临时提议说:山坡上的野菜好吃,天气也放晴了,不如我们去剜一些野菜带到学校去吃,好吗?我说好啊,反正也无事,出去转转挺好的,就权当一次秋游好了。
于是,妻子和我,还有老母亲做向导,我们一起去了山坡。
我背着挎篮在前面走,婆媳俩跟随在我身后,有说有笑的。
久雨初霁的故乡,天空格外的蓝。
山坡上显得很空旷,没有了夏天的碧绿与浓荫。
秋风吹过,落叶纷纷飘飞,如蝶似鸟,似乎在忙着传递秋的信息。
漫山遍野的山菊花盛开了,这儿一丛,那儿一簇,竞相媲美,绽放一朵朵甜美的笑脸。
此时,天高气爽,阳光朗照,我的心情也很爽快,很阳光。
我回头征询,问妻子道:我们要剜什么野菜啊?她说:只要苦麻菜和油菜。
我学韩国人说话,笑着用温顺的语气说:是。
为夫遵命。
对于这两种野菜,以前也多有食用。
也记得曾百度过,比较了解它们。
苦麻菜,又名苦麦菜、山苦荬,为菊科植物,生于山地及荒野,每年春秋两季都可采摘。
其味辛、苦,微寒,清热解毒,含有铁、钾、钙、镁、锌、铜等多种元素,营养丰富。
虽然有点苦,但经过加工处理,食用则别有风味。
鲜嫩的苦麻菜,去根洗净,放在锅里烧开水浸泡一下,然后用香油、大蒜泥、凉菜调料凉拌,即可食用,无不促进食欲。
以它入药,可治疗多种疾病。
《神农本草经》说,苦寒,主治五脏邪气,厌谷胃痹,久服安心、益气、轻身、耐老。
据说还可把它晾干,炒制成茶叶泡水喝,或炒肉吃。
油菜,是往年曾种植过油菜的地里自然散落的种子而零零星星生长出来的菜,也深受人们喜爱。
虽然它的医药价值也许没有苦麻菜高,但是将它制成酸菜炒着食用,的确比起苦麻菜好吃得多。
可以炒菜吃,也可以用它来搅苞谷糊汤吃。
这种野生油菜有一个特点,就是种过一次之后就不用种植,年年生长,满山遍岭。
一般生长在熟地或二荒地里。
民间传说昭君姑娘出塞前,曾采药,种下菜籽,并嘱连发连发连年发,所以野生油菜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不管怎么说,它们可都是农家饭桌上的一道独具特色的绿色食品,乡村的美味佳肴,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
2023年最新的故乡的野菜教案!故乡的野菜作文一每年春天,我都会想起家乡的野菜。
尤其是这个周末的下午,当我在涧河畔的公园里散步,不经意间发现草坪上的几株荠菜时,怀旧的思绪,浓郁的乡愁,立刻淹没了全身的每个细胞。
我一直认为,在那些清贫的岁月里,野菜是造物主对乡下孩子特有的恩赐,更是给我们带来无限童趣与纯情记忆的朋友。
东风吹来满眼春,此刻若在故乡,他们早已在春风中折射着墨绿油亮的光泽,摇曳着袅娜多姿的身段了。
我的久违的老朋友们,我怎能不忆起你们呢?旧时老家的民谣里说:“富正月,贫二月,青黄不接三四月。
”到我们儿时,虽然不像民谣中说得那样艰难,但日子过得并不宽裕确是实情。
这不,忽如一夜春风来,簇簇野菜道边开,我的老朋友们赶来救急了。
首先登场的是荠菜,这也是最受乡亲们喜爱的野菜。
不但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而且适应性极强。
房前屋后,田间地头,井台边上,甚至是瓦砾堆上,随处可见他们的身影,似乎只要有块空地,他们就能扎根生长,全然不介意土壤是否肥沃,水分是否充足,那种坚毅顽强的生命力,不由得让人生出几分敬意。
做出的荠菜鸡蛋馅饺子,更是难得的时令美味,鲜香扑鼻,回味悠长,令人赞不绝口,久久难忘。
而这,不正是我的荠菜朋友对大地母亲的感恩和回报么?绿油油、肥墩墩的面条菜也很值得一提。
像这样的大好时节,放学后和小伙伴们一块儿,挎个篮子,带上铲刀,随便到哪个田埂地头,蹲下来小心寻挖,很快就可以挖上一满篮子。
择好淘洗干净,放在沸水锅中淖一下,稍显毛糙的面条菜立刻变得光滑细腻起来,拌上香油、食盐、葱姜蒜等佐料调好,在面条煮到九成熟时倒入搅匀,不大一会儿,清香醇厚的气息便氤氲开来了,很能刺激人的食欲。
最奇特的要数茵陈。
农谚里说得好:“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割了当柴烧。
”阳春三月是吃茵陈的最佳时节。
这时的茵陈色泽灰绿,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故又称绵茵陈,性味苦辛、微寒,不但能够做菜,还能起到清湿热、利胆保肝、降血脂、降血压和抗菌等作用,具有很高的食疗价值。
《故乡的野菜》教案
一、作者简介
1.学习多种语言
鲁迅的二弟,青少年时期的经历与鲁迅差不多。
少年时代,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受海军教育,侧重英文,因而广开接触外文的窗口;及去日本留学,前后六年,除对日本语文和人情有高深的研究外,同时受章太炎指导,中文更为精进。
此外,又学俄文,翻译俄国著名作家作品,后对基督教圣经中文译本不甚满意,因而学习希腊文,立意重译,其后虽未重译,却得以一窥希腊古典文学。
在日留学六年间,计独力翻译五种中篇长篇小说,共三十余万言。
“五四”前后,与鲁迅、陈独秀等人一起,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
他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叙事”“抒情”散文,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的土地。
他自己也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写下大量叙事抒情散文。
2.学习范围广
我的杂学一文明载作者学习的范围包括:非正轨的汉文、非正宗古书、非正统的儒家、欧洲文学、希腊神话、神话学、文化人类学、生物学、儿童学、性心理学、蔼理斯的思想、医学史与妖术史、日本的乡土研究、写真集与浮世绘、川柳、落语、滑稽本、俗曲、童谣、玩具图、外文与译书、佛经与戒律,足见其读书的趣味与选择背后,隐藏着治学道路与人生道路的根本抉择,既宽博通达,又不拘泥于正统正宗。
3.发表文章所用的别号:
周作人发表文章所常用的别号,有岂明、启明、知堂等。
一般文人则喜欢用他书斋的名字,称他苦雨斋老人或苦茶庵主。
因为生活上,嗜喝苦茶,写苦竹,居「苦雨斋」,文章总也夹杂苦涩味。
“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同时有两类不同风格的散文:一类颇有“凌厉浮躁之气”,一类则表现出平和冲淡的韵味。
周作人散文艺术的主要成就,不在于“浮躁凌厉”的这类散文,而在于创造了“平和冲淡”的这种独特的散文艺术风格。
影响所及,形成了与鲁迅为代表的战斗杂文相对峙的另一散文流派。
二、创作背景
《故乡的野菜》由中国现代散文家周作人写于1924年2月。
19世纪20年代的生活为周作人演绎出了许多人生的风雨。
当时的岁月并不能给作家以平和的生活,总让他羁于现实生活,苦于人生多事。
1921年9月,周作人在西山养病后,下山回家。
这时“五四”高潮已过,周作人感到梦想破灭的悲哀,他的思想和艺术情趣开始发生变化。
在他的一些诗文小品中,他坦露了自己思想中的矛盾和悲哀,表述了自己在矛盾中挣扎的苦闷心情。
1923年9月,因为日籍妻子羽太信子的关系,周作人与鲁迅断交,要鲁迅以后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去。
从此,怡怡兄弟,成为参商。
从“五四”高潮过后,周作人思想上充满着幻想破灭的悲哀,并感到走上歧路的矛盾。
在战斗的同时,他又常常产生避退的思想,并创作了不少充满着恬淡、闲寂韵味的随笔小品,显示出周作人创作风格的开始转变。
显然,周作人希望通过对情感的抑制,在平和冲淡的文风中去寻求内心的平静。
三、主题思想
《故乡的野菜》由中国现代散文家周作人撰写。
《故乡的野菜》的主题思想体现在作家的思乡之情。
作者一开始便极力地掩盖自己对故乡满怀的深情,紧接着又用理性观照的方式尽力拉开自己与故乡——浙东的距离,然而,在外生活得越久,思乡的情感就越浓烈,故乡的一切为周作人筑起了一个“自救”的精神家园,经过回忆洗涤后的故乡的野菜在作者那平淡无奇的言语中甚至在作者长久以来的心中早已幻化成了美丽、有趣的形象。
《故乡的野菜》从溢出的情感——理性的观照——无言的平淡,为周作人铺设出一条走向平淡冲和的路,那已遥不可及却又清晰可见的故土的一切安抚了他那颗羁于现实的心。
总之,到此结束吧,任何语言只会更加拖累情感的表达,到此作者实现了情感的冷却处理,在平和冲淡中完成了对故乡的野菜的追忆。
四、文学特色
1.主张文学以人道主义为本
五四运动前后,周作人先后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系列杂文,主张文学以人道主义为本,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具人性化的特征,故文学创作不仅表现人的生物欲望,也表现人精神世界的「内面生活」(艺术与生活人的文章)。
2.文学以表现自己为主体,所以要用自己的文句与思想
主张「文艺以自己表现为主体」之「个性的文学」(自己的园地文艺上的宽容)。
而个性的文学,则建基于「须用自己的文句与思想」(思想革命)。
3.推崇晚明的小品散文
由于尊重个性,强调心灵自由,故而十分推崇晚明信腕信口,皆成律度的小品散文,并编选明人小品集。
4.文学内容:
在家常絮语中,纵谈文史,描摹风物,细究人情物理,针砭社会时弊,兼具知识性、哲理性、生活性与趣味性。
5.文风:具体表现出一种耐人咀嚼的「闲话风」与「简单味」。
6.文学语言:融文言、白话、方言及外语于一炉而极雅致。
五、作品赏析
1.简析《故乡的野菜》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故乡的野菜》通过对故乡几种野菜的介绍,描绘了浙东乡间的民情风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想和对童年的眷恋。
第一段先用淡淡的笔墨掩盖起浓浓的乡情。
表面看,作者对故乡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其实,“故乡”、“家乡”界定,已经撩起故乡之思。
第二段由妻子说西单有荠菜,引起对故乡的追忆。
小儿关于荠菜的歌谣,极富地域特点。
吴地与浙东风俗不同,凸现了“故乡”的与众不同。
第三段介绍黄花麦果时,既写了黄花麦果糕的制作过程和浙东用茧果作贡的独特风俗,又写出了多年不见黄花麦果的惆怅,表达出一种追怀过往的故园深情。
第四段写紫云英的白花可治痢疾的传说,这种知识得之于乡间,“故乡”二字隐含期间。
调皮小孩听到上坟船鼓吹声或发现棚窗下的紫云英(还有杜鹃),就带着好奇和新鲜的冲动去追看,生活情趣非常浓郁,对故乡的怀想和对童年的眷念可见一斑。
全文淡笔浓情,意味深长。
巧化野趣为雅趣
2.简析《故乡的野菜》一文中引用的作用
《故乡的野菜》一文主要谈的是野菜,但在作者的笔下却既有野趣也不乏雅趣,这得益于作者在文中的广泛引用。
全文虽不过千二百字,引文却占了近六分之一。
引用《西湖游览志》和《清嘉录》,以古证今,把吴地和浙东一带民俗提高到了文化史的层次,从而古今打成一片,增加了文章的雅趣。
由于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喜欢以东洋的习俗与中土比照,如说到黄花麦果时便以日本的“御形”作比较,“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在记叙紫云英时又引用《俳句大辞典》里的有关记载,强调了紫云英的可爱,充分体现了作者渊博的常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又把浙东的民俗放到一个横的文化比较层面上,提高了作品的文化底蕴和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