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变革_从_全景监狱_到_共景监狱_
- 格式:pdf
- 大小:543.91 KB
- 文档页数:2
2010年是社交网站蓬勃发展的一年,同时也是微博风靡全国的一年。
中国网民已达 4.57亿,截至2010年12月,中国微博访问用户规模超过1.2亿人。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预测,中国互联网实际不重复微博独立用户数,2011、2012、2013年底预计将分别达到1亿、1.68亿、2.53亿人左右。
微博的出现,让个人和企业都开始思考新传播方式带来的改变和可能。
“共景监狱”的信息传播微博带来的是传播方式的一场变革。
以前的传播方式是金字塔型的,从上到下。
而现在,传播进入了体育场型的传播,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民记者”的时代,人人都是信息源,微博推动了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也推动了社会结构从“全景监狱”到“共景监狱”的转换。
所谓“全景监狱”是法国哲学家福柯对人类社会控制的方式的一个比喻。
在传统社会,社会管理者主要是通过信息不对称的方式来实现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社会治理的。
这种控制形式恰如古罗马人发明的一种金字塔式的监狱:犯人被监禁在不同的牢房中,狱卒则处于最高一层牢房顶端的监视室内,他可以看到所有犯人,而犯人们却看不到他,并且犯人们彼此之间也缺少有效沟通和传递信息的渠道。
不论管理者存在与否,罪犯潜意识里都感觉到被注视着,会自觉约束行为。
而“共景监狱”是一种围观结构,它更像是一个体育场结构,众人对个体展开围观。
他们之间信息的分配已经比较对称了,人们不再一如既往地凝神聆听管理者和传媒的声音,而是在“交头接耳”中沟通着彼此的信息。
这个时候,没有了完整意义上的“狱卒”和“犯人”,彼此都相对透明,在对方的注视中,可以看到、听到对方的言行,并产生互动沟通。
少了把关人,“裸奔”需谨慎传统传播方式主要以单向传播为主,受众的参与性不高,互动不够,把关严格。
然而,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这种状态,网络的网状传播让信息在短时间内迅速辐射开来,把关人“手忙脚乱”也无法过滤所有信息,微博将“信息碎片化”这一趋势发挥到极致,“保得住庙也保不住和尚”,当人人都是信息发布者的时候,把关人的作用已开始弱化,信息更加真实而透明地展现在所有人面前,好似人人都在裸奔,微博双刃剑的威力便逐渐显现出来。
如何打造旅游品牌2012年十一黄金周,高速公路拥堵、景区游客爆棚、酒店爆满,华山、泰山景区上演疯狂大拥堵。
这个长假让人看到了中国国民的旅游饥渴,高涨的旅游需求催生了中国旅游市场的火爆,中国旅游研究院预计,今年十一长假,全国旅游接待人次约为3.62亿,旅游收入约为1800亿元。
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地区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时,较高层次的休闲度假旅游形式将规模化启动,而在2011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5432美元,中国旅游已进入繁盛的度假休闲时代。
然而,繁盛之下却也暴露出中国旅游发展的诸多问题,首要的问题是中国旅游要从过往的松散粗放模式到精致品牌模式的转换,对各旅游城市及旅游景区来说需要更深程度的向品牌化旅游迈进,打造强势的旅游品牌。
另一方面,此次旅游黄金周也暴露出中国旅游发展的不均衡,旅游景点呈现冰火两重天,一些传统的老旅游景区人满为患,而新开发的一些景区却门可罗雀。
北京山水嘉禾广告,作为新媒体时代最具实效的综合性营销传播机构,致力于旅游品牌的研究和打造,与中国旅游研究院战略结盟,提供旅游规划、品牌形象规划、营销传播等服务。
其首席策划师孙文广认为,“冰火两重天”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
对于目前的中国旅游,传统景区要品牌提升和精致化,品牌定位与时俱进;新景区要细分市场,差异定位,打造自己的品牌特色。
对于如何打造旅游品牌?孙文广提出,我们现今要研究的是在新媒体时代如何打造旅游品牌。
媒体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精英媒体、大众媒体和个人媒体。
这三个阶段分别代表着社会发展的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
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并且带来了全新的社会结构、市场环境和消费动机。
因此,旅游品牌的打造不能脱离新媒体这个时代背景,旅游品牌的塑造和营销传播需要新的策略和方法。
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变化,孙文广认为大致可总结为四点:一、4.57亿网民——不可忽视的消费群体截至2011年6 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4.57亿人。
“超级共景监狱”:无人能置身其外
吕怡然
【期刊名称】《《青年记者》》
【年(卷),期】2010(000)017
【摘要】当今时代被称作“全媒体时代”、“全民记者时代”,大众传媒和职业记者在流淌的新闻长河中跋涉的同时,自身也不时地爆出新闻,成为新闻事件的主角。
近来一连串记者被通缉、被袭击、被辱骂、被殴打、被告上法庭等事件,只不过是一次比较集中的爆发。
【总页数】2页(P12-13)
【作者】吕怡然
【作者单位】《新闻记者》编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2
【相关文献】
1.媒体变革:从“全景监狱”到“共景监狱” [J], 喻国明
2."超级共景监狱":无人能置身其外 [J], 吕怡然
3."共景监狱"状态下舆论监督的创新与思考
——以云监工造医院为例 [J], 张鸣琴
4."共景监狱"下的舆论监督——以"仝卓事件"为例 [J], 孙明宇;宋琳琳
5."共景监狱"视域下出镜记者的报道技巧探析
——以央视记者蒋林采访丁真为例 [J], 胡安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自由的枷锁:网络社区中的“全景敞视监狱”作者:漆琴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20期【摘要】伴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社交成为人与人交往的重要平台,人类进入网络社会,人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自由时也将自己置于一种无形却又无所不在的监控之下。
文章从福柯《规训与惩罚》中提到的全景敞视主义出发,对互联网络中权力监控的现象加以阐述。
【关键词】全景敞视监狱;社交网络;网络社区;规训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大变革。
根据CNNIC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显示,截止2013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
“每一种新媒介一旦出现,无论它传递的具体内容如何,这种媒介的形式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信息,并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
web3.0时代的开启,人们的生活、工作内容对互联网的依赖更加明显,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的应用,微信、微博等社交新手段应运而生。
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社交APP赋予了普通民众更多的话语权,能够推动社会信息的透明公开,消除社会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等,却也成为掌权者一种常态的监督权力运作手段。
一、全景敞视主义米歇尔·福柯的全景敞视主义起源于边沁的“圆形监狱”构想,在环形的监狱里有许多小囚室,中心的瞭望塔可以实现对周围囚室的监视,犯人每时每刻都有被监视的感觉,但是不能观看到监视者,福柯用“全景敞视监狱”(Panopticon)来指代。
“全景敞视监狱”作为“自动施展的,毫不喧哗,形成一种能产生连锁效果的机制”,这种机制“在被囚禁者身上造成一种有意识的和持续可见状态,从而确保权利自动发挥作用。
”这也是与酷刑最大的不同,“全景敞视监狱”集中在人们“最薄弱的心中”,力图在人们心中起到同君主权力表演一样的作用,让“每一人在这种目光的压力之下,都会逐渐自觉地变成自己的监视者,这样就可以实现”自我监禁”。
最后,人们自身就变成了自己的狱卒。
2009年第16期政工研究动态6独家策划评论让“常识”成为公众力量2009年8月14日《人民日报》刊登文章说,上海闵行区在建13层居民楼整体倒塌的原因,也是施工方无视起码的操作规范,在大楼一侧无防护性开挖地下车库、又在相对一侧堆积9米堆土所致。
近年来的施工事故,往往是在常识性问题上出错,“犯错越来越低级”。
从湖南凤凰大桥垮塌,到杭州地铁工地塌陷,再到株洲高架桥倒塌,都是在常识的圈子里犯错,在低级错误的台阶上环行——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常识是什么呢?它就是普通的、能为大众所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识。
因为常识太简单,太一般,所以经常不被关注。
但常识是人们生命赖以存在的根基,是社会进步的规范要求。
前两年有人提出“常识的力量”,并呼吁将常识的力量上升为国家的力量。
今天,我们更应提出,将常识的力量变成全民的力量。
这样,就会少一些酒后驾车而发生的悲剧,少一些违反安全措施发生的事故;就会多一些快乐与团聚,多一些安全与翼护,多一些稳定与和谐。
警惕法规执行中的功利主义倾向2009年8月14日《北京日报》发表评论说,在执法过程中的功利主义倾向,长期以来在全国不少地方时有显露。
这种功利主义倾向,表现在对法和对人两个方面。
一方面,对现有的法律、法规,不是无条件地严格执行,而是只执行那些能“为我所用”,能帮助自己迅速达到某些目的、实现某些效果的。
另一方面,对执法对象不是一视同仁,而是看人下菜碟,对部分群体进行特别保护。
这些做法,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严肃性,损害了执法部门的公信力,长此以往,后果将极其恶劣。
为何会产生这种倾向,为何法规会成为一些人手中的“橡皮泥”?除了对法律、法规缺乏应有的认识和必要的敬畏之外,一些当局者一味追逐短期“效益”和政绩,应当是一个重要原因。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严守法律的红线,这一思维应当根植于各级政府官员的头脑中。
法规执行的巨大弹性空间,为执法者权力寻租和贪赃枉法提供了可能,也无异于纵容投机侥幸和违法违规行为。
全景监狱名词解释
全景监狱由法国哲学家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提出,其概念来源于英国哲学家边沁提出的“圆形监狱”在这个监狱中,犯人的一举一动都被狱警所观察,没有任何隐私。
福柯将这一监狱折射到现实,认为这样的监视使得犯人拥有了自我监督,即使狱警不在场,也会由于害怕而变得老实,这种狱警单向从顶部监管犯人的情况被其成为“全景监狱”。
“全景监狱”的概念后被引申到大众传播领域,在科技发展迅速的21世纪,监控、大数据等新型监视手段,使得每一个人都仿佛置身于一个全景监狱中,这便是“敞式全景监狱”甚至是“共景监狱”,公众的隐私被毫不顾忌的传播,每个人都生在监视之下。
“四全媒体”时代下涉警网络舆情引导研究作者:孟令晨来源:《今传媒》2024年第06期摘要:“四全媒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的一组新范畴、新概念。
“四全媒体”时代下,如何同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如何大规模提升对公众的引导效果,已经成为公安机关维护形象、保持公信力的重要工作之一。
涉警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公安机关的新闻发布、议题设置以及解释水平等密不可分。
基于此,本文对涉警网络舆情进行了分析,指出涉警网络舆情处理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旨在营造良好的涉警舆论环境,增强公安机关公信力。
关键词:涉警网络舆情;四全媒体;舆情引导中图分类号:G206;D6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4)06-0018-04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23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2023yjsky018)。
一、“四全媒体”和涉警网络舆情的概念(一)“四全媒体”的概念“四全媒体”是指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
全程媒体是指新闻工作者对社会事件全过程关注、全流程参与,从社会热点初期发酵到中期爆发,再到终期处理全程形成闭环。
全息媒体是指媒体运用信息技术以文字、图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地向受众进行立体化传播。
全员媒体是指受众跳出被动接收信息的局面,转向追求交互式沟通,从传统的“单向传播”向“多向传播”转变。
全效媒体是指媒体通过数字算法推荐等技术分众化、差异化地将信息精准传达到目标受众,尽可能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二)涉警网络舆情的概念李玉娟认为,涉警网络舆情是社会公众在互联网上围绕有关公安机关和公安队伍的中介性社会事件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所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情绪和意见的总和[1]。
孙锦露认为,涉警网络舆情是发生在网络空间、与现实舆情密切相关,并针对涉警类热点事件而形成的一种公众情绪或意见的集合[2]。
综上所述,涉警网络舆情是指网民在网络空间内以互联网为载体,对公安机关在现实和网络社会中开展的公共事务进行监督以及评议时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综合。
第12卷第6期2021年03月Vol.12 No.6March 202187一、引言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相关谣言快速传播,弥散网络空间,严重扰乱信息生态环境,损害社会信任体系。
网络具有信息传播广泛而迅速的特点,更易滋生并扩散谣言,是疫情期间谣言的重大来源。
2020年1月31日深夜,不少媒体发布“双黄连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息,引发民众哄抢,实体药店及线上药店的双黄连口服液卖到缺货,甚至波及兽用双黄连。
以双黄连为代表的疫情谣言具有传播面广、影响大等特点,反映出民众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恐慌心理。
因此,厘清网络谣言的成因,对于摆脱谣言治理困境、维持疫情期间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二、疫情期间谣言的内涵及种类谣言是指没有事实依据而捏造的信息,是在社会大众中相互传播的无根据不确切的信息,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或者说是一种以信息传播为特征的集群行为。
从丹尼斯·麦奎尔对于传媒的社会功能动员论来看,谣言其实是传媒的一种畸化发展,内容缺乏本质上的真实性。
按照谣言的内容来划分,可以将疫情期间的谣言分成疫情发展情况、各地防控措施、群众防治方法三大类,分别从疫情本身、政府防控以及个人防控3个方面对疫情整体进行全面塑造。
从谣言的制造过程来看,又可以分为无意及有意两种类型。
无意谣言即民众对于信息的观察及判断不当造成的传播失误,制造者及传播者对于信息本身深信不疑。
有意谣言则根据传播者的主观动机可分为两个亚型——表意性歪曲及功利性歪曲。
表意性歪曲是一种情绪的表达,通俗来说即“过瘾”;功利性歪曲即谣言的制造者或传播者有明显的功利性动机,这种功利性又可以从两个角度看待[1]。
首先,在媒介社会学的冲突理论中,媒介被视为工业,人们认为媒介实际上是受资本控制的。
如疫情期间一些抹黑中国的言论,对于病毒源头的指责、对于公布数据的怀疑等言论,让人怀疑其出发点,媒介的所有权甚至跨越了国界。
而根据马克思的批判性意识形态观来看,意识形态反映的是符号权力的疫情下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及成因分析杜雨欣(山东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媒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摘要: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信息传播迅速,大量伪科学、片面消息、捏造信息等混杂在新闻中广泛流传,各类谣言在社会生活中从未缺席。
新媒体时代受众视域中“后真相”时代成因浅析作者:侯琬莹来源:《新媒体研究》 2017年第20期侯琬莹湘潭大学,湖南湘潭 411105摘要“后真相”是相比于客观事实,情绪和个人信仰更能影响舆论的特殊现象,“后真相”时代便是这一现象成为普遍的时代,对于“后真相”时代的成因,从受众角度讲主要有四点:观展/表演范式下修辞劝服常态化让谎言的成为艺术,整饰而不是真相成为表演的主要道具;草根失望后的犬儒解读让服务自我成为选择性接触的动机;震惊过度后的潜意识抑制成为讯息泥沙俱下中的自我保护;最后全球化浪潮中的民粹主义对抗让挑衅精英政府成为自我建构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受众;后真相时代;成因中图分类号 G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20-0075-04近年来国际政治事件中最引人瞩目的事件之一莫属英国脱欧的公投和特朗普的逆势当选,这两个黑天鹅事件使“后真相”一词的全球使用率飙升了2?000%①,2016年9月《经济学人》的《谎言的艺术》以及随后《纽约时报》网站的《后真相政治的时代》径直呼告后真相时代的来临,《牛津词典》更是将“后真相”精选为2016年度的热词之一。
对于“后真相”时代的成因,学界的研究或立足全球经济视野,或回归人的主观能动性,或从社会共识崩塌的危机中、媒介发展对人的交往方式影响中寻找“后真相”时代的成因,笔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选取“受众”的角度,认为“后真相”时代的成因包括:观展/表演范式下修辞劝服常态化、草根失望后的犬儒解读、震惊过度后的潜意识抑制、全球化浪潮中的民粹主义对抗。
1 “后真相”时代的定义“后真相”时代一词是美国畅销书作家拉夫尔·凯斯最早提出的,凯斯发现美国政治环境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网络舆论操控或影响民意。
1992年塞尔维亚裔美国剧作家史蒂夫·特西希在美国《国家》杂志中也用“后真相”一词描述海湾战争,他写道“作为自由人,我们自愿生活在一个后真相的世界中”[1],可是那时后真相现象还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直到英国脱欧后人们才在反思中意识到“后真相”的时代症候已经蔚然成风,诸如“教皇背书支持特朗普”“奥巴马说非法移民可以投票”“希拉里将被定罪”之类的假新闻不胫而走的时候,“后真相”时代的到来不证自立。
202012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作者简介】孙明宇,辽宁工业大学文化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生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宋琳琳,硕士,辽宁工业大学文化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传播理论。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0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经费项目“网络仪式传播在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中的作用机制”(项目编号:JJW202015402)成果。
一、“仝卓事件”梳理2020年5月22日,艺人仝卓在直播中自爆高考时因为心仪院校只录取应届生,所以仝卓将考生身份由往届生改为应届生。
仝卓自爆事件一出,引发舆论热议。
一方面网友对仝卓的“自爆”及其过程中流露出的得意姿态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同时网友也纷纷质疑其修改身份信息背后是否存在滥用职权、高考舞弊等问题。
另一方面教育厅、纪委等相关行政部门开始对该事件进行调查。
随着网友不断关注以及媒体的跟进报道,29日仝卓在微博发表道歉信。
6月12日,山西省教育厅宣布仝卓2013年高考各阶段、各科成绩无效;同日,中央戏剧学院撤销仝卓毕业证书;临汾市纪委监委发布对涉事人员的处理通报。
仝卓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谋取教育资源,违背教育公平原则,行政机关对涉事人员的处理,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社会秩序得到进一步完善,最终使得舆论消散、风波平息。
二、从“全景监狱”到“共景监狱”全景监狱源于英国学者边沁设计的一种只需要一个监视者就能监视所有犯人的圆形监狱。
1975年法国哲学家福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景敞视监狱”的概念。
全景监狱是以瞭望塔为中心的环形建筑,犯人被关押在环形建筑划分出的许多牢房中,在全景监狱中,位于瞭望塔的监视者能看到所有的犯人,但是监视者却不被看见,这样的监狱结构,有效实现了监督的功能。
福柯还认为现实社会中也存在这种监督,主要是掌管权力的社会管理阶层对普通公众的监督与控制,而这时的现实社会具有“全景监狱”的属性。
在传统媒体时代,由于信息把关较严、传播渠道单一、缺乏信息反馈,公众对于信息的接收处于被动地位,所以造成公众对信息的认知以及对外部世界的感知都局限在官方或媒体话语立场中,并且官方和媒体的观点、态度对公众的认知具有深刻的影响,从而实现了管理阶层对公众的监督与控制。
原创-考研-⼈⼤-笔记-彭兰《⽹络传播概论》⼀、⽹络传播的典型样式1、⽹络中的⼈际传播:⽹络中可以实现⼈际传播的⽅式主要有包括:电⼦、聊天、博客(播客),⽹络游戏等1、传播渠道、传播渠道——————以⽹络这⼀⼤众传媒为中介。
以⽹络这⼀⼤众传媒为中介。
2、传播⼿段、传播⼿段——————多种⼿段并存,⽂字交流为主多种⼿段并存,⽂字交流为主⽬前的⼈际传播⼿段已经发展到⽂字、图像、⾳频,视频,动画等多种⼿段,⽂字交流仍是⽹络⼈际传播中的主要⼿段(技术因素限制,多数⼈的偏好,交流内容便于记录)。
⽹络交流往往另有⼀套⾃⼰的语⾔体系“顶”“mn”⽹络表情符号,“脸谱”。
3、传播情境、传播情境——————虚拟性虚拟性相对来说,是⼀种更平等更纯粹的交流,它使交流内容与技巧等的重要性。
4、传播主体、传播主体——————可匿名性,多⾯性可匿名性,多⾯性可匿名性——个体在进⾏⾃我表达时,会较少顾及社会规范的约束,⽐较任性,⽆须对⾃⼰的⾏为承担后果“本我”“语⾔暴⼒”,聊天室的⽆序状态与⼼理动因。
⽹络的特点也使⽹络⼈际传播中的个体表现出⼀种铖——名字、性别、⾓⾊等5、传播范围、传播范围——————⼴泛性,偶然性⼴泛性,偶然性⼴泛性——⼈们基本上打破了地域的局限性,不同⽂化背景的⼈通过⽹络进⾏⼈际传播的可能性⼤⼤增加。
偶然性——交流的预热期,全⾯试探——⾛向稳定。
6、传播辐射作⽤、传播辐射作⽤——————基于⼈际交流的社会⽹络基于⼈际交流的社会⽹络⽹络中的⼈际传播可能在点对点交流的基础上形成⼀个宏⼤的⼈际⽹络,这时,⼈际传播的⼿段与渠道,可能产⽣⼤众传播的效果;“病毒式营销”;流⾏⽂化传播、社会舆论传播、社会动员等的重要渠道。
1、对现实世界⼈际交流的影响1、“泄压阀泄压阀””,⽐现实世界更轻松。
2、负⾯效果a、沉溺于⽹上交流,忽视现实世界中的交流。
b、⿇醉⾃⼰,逃避现实。
C、“⽹络成瘾症”——也称“⽹络成瘾综合症”或“⽹络的病态便⽤”,⼼理学也称之为⼀种病,形成的主要原因之⼀就是过分依赖⽹络中的⼈际关系,失去对现实⽣活的兴趣,直接表现是⼈们沉迷于⽹络游戏,⽹络聊天等活动,⽹络中的⼈际交流成为导致⼈们上⽹成瘾的⼀个直接诱因。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评析一、简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1.简要分析电视直播节目与网络直播节目的区别。
(1)管理体制:不同的形态的传播媒体,必然会在新技术、新形势环境下,电视及网络媒体新闻直播节目的管理体制也必然存在不同的地方,最显明的区别在于市场化程度不同。
新闻传播事业有其阶级性和倾向性,强调媒体对新闻信息的把关从政治、法律、思想、文化等角度入手,与所属阶级、阶层、社会集团的利益意志保持一致,实则是对新闻事业本质属性的坚持。
虽然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将电视带入自负盈亏的时代,受众的喜好、需求越来越受到媒介把关人的重视,他们把信息选择的天平越来越向市场标准一是否合受众口味,是否盈利的方向倾斜,但是在我国现行新闻管理制度的制约下,大部分电视新闻管理体制还是有着鲜明的事业化管理特征的。
而众多新闻媒体网站由于与电视相比在出资方式上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则是实行公司化运作。
尤其大量民营商业门户网站,由于有着多种资本背景,其融资、并购、上市等完全按照互联网经济模式运作,在不违背当前宣传政策、坚持舆论导向功能的前提下,更是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把关标准,"把关人"角色不断向市场化方向进化。
(2)就新闻受众群体而言,当今世界电视已经潜入到大众的生活中,成为了一件的普通的生活用品,成为大众的生活背景,已经构成了日常生活经验的一部分,成为每天面对的一种精神食粮。
无论男女老少,还是文盲或高级知识分子,都可以通过电视直播了解天下事。
电视直播信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束说即"受众"。
受众是一个模糊的集合概念,它并不特指社会的某个阶层或群体,而是指社会上所有的"一般人"。
任何人无论其性别、年龄、社会地位、职业、文化层次如何,只要他接触电视直播的信息,便是受众的一员。
电视直播信息具有受传者广泛性,具有跨阶层、跨群体的广泛社会影响。
而相对于电视直播受众群体范围,网络直播受传者范围则小得多。
媒体变革:从“全景监狱”到“共景监狱”作者:喻国明来源:《人民论坛》2009年第15期即使网民在这个空间里“吐口水”、“撒野”甚至“低俗”一下,这也是一个相对健全的社会所应该容忍的。
须知,虚拟空间的发泄性代偿总比现实的社会冲突代价低得多研究表明,我们今天所面对的一个最为重要的事实是,传统社会建立在信息资源垄断基础上的社会治理模式发生了从“全景监狱”到“共景监狱”的根本性转换。
所谓“全景监狱”是法国哲学家福柯对人类社会控制的方式的一个比喻。
福柯发现,在传统社会,社会管理者主要是通过信息不对称的方式来实现成本更低、效率很高的社会治理的。
这种控制形式恰如古罗马人发明的一种金字塔式的监狱:犯人被监禁在不同的牢房中,狱卒则处于最高一层牢房顶端的监视室内,他可以看到所有犯人,而犯人们却看不到他,并且犯人们彼此之间也缺少有效沟通和传递信息的渠道。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管理者是否到位或者缺位,犯人们都假定它的存在,因而不得不接受外在控制,同时也自觉地规罚自己。
而今天我们所面对的真正变化是,传播的技术革命正在促成一种新的社会结构——“共景监狱”。
与“全景监狱”相对,“共景监狱”是一种围观结构,是众人对个体展开的凝视和控制。
他们之间信息的分配已经比较对称了,管理者在信息资源把控方面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试图通过信息的不对称所实现的社会管理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
人们不再一如既往地凝神聆听管理者和传媒的声音,人们在“交头接耳”中沟通着彼此的信息,设置着社会的公共议程,质询、甚至嘲笑着处于公共视野之中的领导者或者媒体。
于是,处于场中央的管理者与观众的交锋一触即发。
几乎每个管理者都感受到了集体凝视和挑战的压力,大声疾呼被视为托辞辩解,沉默无语被认定俯首认罪。
一般而论,观众在交锋中的胜算总是比管理者更大一些。
理由在此:数量优势,管理者寡不敌众;道德优势,善良、同情、公正“天然地”是大众的特质;新信息传播技术带来的诸如匿名、暗示、传染等适合“起哄嫁秧”的集合心理机制。
·88·Chinese Hospitals,Mar.2021,Vol.25,No.3慢直播在医院新闻宣传中的创新应用与探索①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430030 武汉市硚口区解放大道1095号■ 谢雪娇① 邓国欢① 田 娟① 鲍 捷①【摘 要】目的:为慢直播更好地服务医院新闻宣传提供借鉴与思考。
方法:基于“共景监狱”理论,结合武汉同济医院的“云养娃”慢直播案例,分析慢直播的特点,梳理慢直播在医院新闻宣传中的优势和挑战。
结果:慢直播具有非事件性、原生态性和陪伴性特点。
应用于医院新闻宣传中,能够扩大传播效能,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倒逼服务质量提升。
同时也会面临医学伦理的约束,直播内容的抉择和舆论监督的压力。
结论:医院利用慢直播开展新闻宣传虽面临挑战,但“云养娃”慢直播成功的实践说明,做好组织策划和内容设置,慢直播也可以在医疗卫生领域实现良好宣传效果。
【关键词】慢直播 新闻宣传 同济医院 共景监狱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B DOI 10.19660/j.issn.1671-0592.2021.3.29Innovative applic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slow live broadcasting in news propaganda of hospital with taking care of the baby online in Tongji Hospital as an example/ XIE Xuejiao, DENG Guohuan, TIAN Juan, BAO Jie // Chinese Hospitals. -2021,25(3):88-90【Abstract】Objectives: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thinking for slow live broadcasting to better serve the news propaganda of hospital. Method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scene prison”,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low live broadcasting and sorted out the advantages and challenges of slow live broadcasting in news propaganda of hospital with taking care of the baby online in Tongji Hospital as an example. Results: Slow live broadcasting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n-event, original ecology and companionship. Applied in news propaganda of hospital, it can expand the effect of publicity,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as well as improve the service quality. At the same time, it will also face the constraints of medical ethics, the choice of live broadcast content and the pressure of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Conclusion: Although hospitals are facing challenges in using slow live broadcasting to carry out news propaganda, the successful practice of "taking care baby online" shows that slow live broadcasting can also achieve good effect of publicity in the field of medical and health field by good organization, planning and content set.【Key words】slow live broadcasting, news propaganda, Tongji Hospital, co-scene prisonAuthor's address:Tongji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ST ,No.1095, Jiefang Avenue, QiaokouDistrict, Wuhan, 430030, Hubei Province, PRC随着新媒体和5G时代的到来,视听元素在传播链接中的作用越发突出,深刻改变着传播的形态、路径和人们信息接收的习惯。
超级全景监狱――从《规训与惩罚》看大众媒介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摘要】本文从大众媒介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入手,探讨了监狱与权力关系、当代社会的规训机制、监狱与惩罚的演变以及大众媒介对监狱观念的塑造。
通过分析《规训与惩罚》这一经典作品,揭示了媒介如何影响社会对监狱的认知和态度。
本文认为,媒介在塑造社会观念、规训与惩罚机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反思。
最后总结指出,媒介的影响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当代社会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规训与惩罚的合理性,以及如何通过媒介引导社会实现更加公正与人性化的监狱环境。
【关键词】大众媒介、监狱、权力关系、规训、惩罚、社会影响、监狱观念、挑战、反思。
1. 引言1.1 引言在当代社会中,大众媒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信息传播的渠道,更是塑造社会观念和价值观念的重要工具。
在这个充满信息爆炸的时代,大众媒介对我们的生活、工作甚至思维方式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在监狱这个社会边缘的存在中,大众媒介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
监狱被视为规训和惩罚的象征,而大众媒介在塑造对监狱的观念和认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介形式,大众得以了解监狱的生活、罪犯的处境,以及法律、政治对监狱的态度。
这些媒介呈现的图像和信息不仅影响着公众的看法,也影响着监狱制度的运作和演变。
本文旨在通过对大众媒介、监狱与权力关系、当代社会的规训机制、监狱与惩罚的演变以及大众媒介对监狱观念的塑造等方面进行探讨,来揭示大众媒介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媒介与监狱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对规训与惩罚进行深入思考,并面对当代社会所面对的挑战。
2. 正文2.1 大众媒介的定义与影响大众媒介是指能够广泛传播信息、影响大众思想和行为的传播工具和平台。
它包括了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多种形式。
在当代社会,大众媒介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观念和行为。
大众媒介通过传播各种信息,塑造着社会舆论和主流观点,对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