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全景监狱——从《规训与惩罚》看大众媒介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4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最近读了福柯的《规训与惩罚》这本书,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对社会中的权力和控制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里提到了很多关于惩罚方式的转变。
以前那种公开的、残酷的酷刑,比如车裂、凌迟啥的,到后来慢慢变成了比较隐蔽、温和的监禁和改造。
这可不只是惩罚手段的变化,背后反映的是整个社会权力运作方式的大变革。
就拿监狱来说吧,以前我一直觉得监狱不就是关犯人的地方嘛,能有啥特别的。
但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监狱可不仅仅是个把人关起来的笼子。
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在一个监狱里,犯人们每天的生活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早上天不亮就得起床,然后整齐地排队洗漱、吃早饭。
这可不是随便吃点啥就行,得有规矩,坐姿要端正,不准大声喧哗。
接下来就是劳动时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比如做手工、缝纫或者其他的活儿。
这中间还有休息时间,但也是被严格规定好的,几点到几点,一分钟都不能差。
到了晚上,还有学习时间,学法律、学道德,学怎么重新做人。
这一切看起来好像是为了让犯人改过自新,但仔细想想,这不就是一种全方位的规训吗?监狱里的每个角落都有摄像头,狱警随时随地都在监视着犯人的一举一动。
哪怕是上厕所,都感觉有双眼睛在盯着你。
睡觉的房间也是一排排的整齐床铺,被子要叠得像豆腐块一样。
一点小小的违规,比如东西没摆放整齐,或者跟别人说话声音大了点,都可能会受到惩罚。
这种规训甚至延伸到了犯人们出狱之后。
因为在监狱里养成的习惯和受到的教育,他们在回到社会后,还是会不自觉地按照那种被规训的方式生活。
比如说,特别守时,做事一板一眼,不敢轻易越界。
再说学校,其实也是个规训的场所。
上课铃一响,大家就得赶紧坐好,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乖乖听。
不准交头接耳,不准做小动作。
课间休息也就那么几分钟,上个厕所都得一路小跑。
考试就更不用说了,分数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为了考个好分数,大家拼命地学,死记硬背那些知识点。
回想我自己上学的时候,有一次因为上课偷偷看小说被老师发现了。
规训与惩罚读后感在人类社会中,规训与惩罚一直是管理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规训与惩罚》一书深刻地探讨了这一主题,引起了我对于惩罚和规训的深思。
书中首先讲述了惩罚的历史演变,从古代的酷刑、刑法到现代的监狱制度,作者详细地描述了不同时期的惩罚方式。
我深切地感受到,人类社会对于犯罪行为的惩罚方式一直在不断地变化和演进,但是惩罚的本质却始终没有改变,即通过对犯罪者的身体或心理施加痛苦来达到警示和报复的目的。
这让我不禁思考,惩罚真的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吗?在现代社会,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惩罚的意义和方式呢?在书中,作者还深入地探讨了规训的概念和实践。
他指出,规训不同于惩罚,它更多地是通过对人们行为的引导和塑造来达到社会管理的目的。
规训的方式包括监督、教育、激励等多种手段,它试图通过对人们的内心和意识进行调控,使其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规训的方式可能比惩罚更加有效,因为它不仅能够遏制犯罪行为,还能够促使人们自觉地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
读完这本书,我对于惩罚和规训有了新的认识。
我开始思考,在面对犯罪行为时,我们应该更多地采取规训的方式,而不是简单地进行惩罚。
在教育孩子时,我们应该注重规训,而不是过分强调惩罚。
在管理团队和组织时,我们也应该更多地采取规训的方式,激励员工自觉地遵守规章制度,而不是仅仅依靠严格的惩罚来维护秩序。
总的来说,《规训与惩罚》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惩罚和规训的意义和方式,使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社会管理和人类行为的本质。
我相信,在未来的社会管理中,我们会更加重视规训的方式,通过对人们内心的引导和塑造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维护和提升。
规训与惩罚读书报告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规训与惩罚一直是管理和教育的重要手段。
琼•福尔多的著作《规训与惩罚》以法国监狱历史的演变为案例,系统阐述了规训与惩罚在社会中的起源、发展和意义。
本读书报告将主要讨论福尔多书中所描述的规训与惩罚的重要观点,并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首先,福尔多指出规训和惩罚在历史上的变迁过程。
在过去,身体痛苦和惩罚被广泛运用,目的是通过痛苦来惩罚罪犯并进行威慑。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反思这种方式是否真正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于是,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规训取代了惩罚成为主要手段。
规训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教育和培养来引导个体积极地投入社会中,并习得符合道德与规范的行为。
福尔多进一步指出,规训与惩罚实际上是权力的一种展现。
在过去,权力主要通过惩罚来展现,而现代社会则更倾向于通过规训来实现。
规训所倚重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通过对行为的制约和引导来达到调节的目的。
而惩罚则更多地强调力量的直接行使,它是一种权威形式的身体威胁,通过恐吓和痛苦来达到控制和教育的目的。
对于当代社会来说,规训与惩罚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应用时,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过度依赖惩罚可能导致人权问题和逆反心理的产生,而过度依赖规训则可能导致个体的无感知和过度被控制。
因此,我们需要在权力的行使中寻求一种平衡和合理的方式。
此外,福尔多还从权力关系的角度分析了规训与惩罚的特点。
他指出,规训实际上是一种通过权力关系来构建的过程。
权力关系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状态,而规训也正是通过操纵这种关系来实现目标。
惩罚则是通过直接行使权力来达到效果。
因此,我们应当关注权力关系的变化和演变,以及在规训和惩罚中体现权力的用途与原则。
最后,福尔多提出了规训和惩罚的潜在问题。
他认为现代社会存在着一种规训机构的扩张趋势,这种趋势可能导致个体被异化和权力的滥用。
此外,规训与惩罚的运作机制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一定的隐患。
《规训与惩罚》读后感《规训与惩罚》是福柯在1975年出版的论著,全书一开始就展示了一场对身体极其残忍的惩罚:“在格列夫广场上,弑君者达米安被马撕拉四肢,再被刽子手用烧红的铁钳撕开他的胸膛……蜡和硫磺浇入撕裂的伤口”这是古典时期的酷刑。
针对这样的行为,福柯并没有去探寻其中残酷的实质,而是指出这样对待犯人的酷刑,使围观群众对国王和法律产生憎恨;“刑场上的罪犯却因在大众面前表现得无所畏惧而成为英雄,酷刑被仪式化后却走到了它的反面。
”后来描述了18世纪,也就是启蒙时代使用断头台替代了残酷的刑罚,改革者们主张崇尚“人性”,废除酷刑,实行人道主义。
他们力图提出一种温和的惩罚方式,即“规训”。
福柯在书中写道:“规训脱离了日常感受的领域,进入抽象意识的领域。
”这样的转变不仅仅是方式的变化,更是由身体的惩罚转为灵魂的惩罚。
到了现在20世纪,出现了“全景敞视主义”代替以上两种惩罚。
在书中,福柯向我们指出并详细论述了规训的三个手段: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检查。
层级监视目的是为了确保纪律的实施,确保命令的精确完成。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及全景敞视建筑,这是一种类似于福建客家土楼的建筑物,只是它会在中间会建立一个高高的监视台,以便观察罪犯的一举一动。
处于这种监狱的罪犯,将时刻处于精神紧绷的状态,因为从他的位置出发,他无法确定自己是否处于被监视的状态,所以只能老实本分。
而监视者也可以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他可以随时更换监视人员,或多或少,或老或年轻。
因为被监视者无法判定外部情况,所以便给监视者极大的便利。
这种全景敞视建筑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两者地位上的差别,更表现在它能够做成开放式模式,接受来自不同地位,不同身份的人的拜访,参观。
开放式模式的作用有:1:外部的混乱状况能对不明所以的罪犯造成另一种心理压力,更有利于对他进行改造;2:社会上的参观能增强公众监狱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提高对刑罚体系的信心。
总的来说,层级监视保证了规训权力的切实运行,并且它所具有的层级性,关联性是每一个不同层次的人自觉维护和遵守的,这样一来,其稳定性便毋庸置疑了。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规训与惩罚》是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重要著作。
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深入探讨了权力、惩罚以及社会控制的演变。
在书中,福柯通过对历史上不同时期惩罚方式的研究,揭示了权力运作方式的转变。
在古代社会,惩罚往往是公开的、残酷的,其目的不仅在于对犯罪者进行惩戒,更是为了向公众展示权力的威严。
例如,公开的酷刑和处决,让所有人都能目睹犯罪者所遭受的痛苦,以此来达到震慑的效果。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公开的、血腥的惩罚方式逐渐被更为隐蔽和精细的规训手段所取代。
现代社会的监狱制度就是一种典型的规训机制。
监狱通过对囚犯的时间、空间和行为进行严格的规范和控制,试图改造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这种规训不再是简单的肉体惩罚,而是深入到个体的灵魂和意识层面。
福柯指出,规训权力的运作是无处不在的。
它不仅存在于监狱、学校、工厂等明显的机构中,也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学校的课程安排、考试制度,工厂的工作流程、考勤制度,都在无形中对人们进行着规训。
这种规训权力的实施,依靠的是一系列的技术和手段。
监视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在现代社会,我们时刻处于被监视的状态。
无论是街道上的摄像头,还是工作场所中的监督机制,都让我们的行为受到无形的约束。
这种监视不仅限制了我们的自由,也塑造了我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
此外,规范化的评判标准也是规训权力的工具之一。
比如,考试成绩、工作绩效的评定,都以一种看似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和规范我们的行为。
为了达到这些标准,我们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从而逐渐被纳入到权力所设定的轨道中。
福柯的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权力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自上而下的强制力量,而是一种复杂的、隐蔽的、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的网络。
它通过各种微妙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塑造着我们的身份和行为。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思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种种规训。
比如,社会对于成功的定义和标准,往往让我们在追求的过程中失去了自我,成为了权力规训下的产物。
社会之所以能够形成,是因为有了规训与惩罚——浅评《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出版于1977年的《规训与惩罚》是福柯晚期的代表作。
在《规训与惩罚》中,福柯探讨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个国家如何能掌控它的国民。
福柯在书中探讨了中世纪以来权力的发展,虽讨论的范围从酷刑发展至监狱,然而书中却几乎尽是以经济视角切入研究。
由最开始的酷刑部分,对待犯人的身体刑罚要经历重重关卡,甚至还要游街示众、上绞刑架演讲等繁琐的环节,正是这些繁文缛节大大降低了经济效率,因此才有了18世纪对于身体刑罚的改革,改革者们将酷刑推进至惩罚,表面看来这确实在文明度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实则这群改革者们是对犯人们实行了经济层面的酷刑。
将身体刑的死刑改为“无期的奴隶”,不仅对身体刑的代替能够减少在这些形式上面的经济浪费,而且“无期的奴隶”又将犯人的人权剥夺用以给国家提供免费劳动力,而这种没有人身自由的绝望人生则是在精神层面给群众以警醒作用。
在经济学上大大节省了效率。
再往后发展,改革者们提出了一种很反乌托邦的“惩罚都市”,这可以说是监狱的一个预先设想,虽然最终监狱这一模式被创建,但在“惩罚都市”被预想出的初期并不被重视刑法的经济性的改革者看好和提倡,也是经历了漫长的斗争与妥协。
发展到了规训这一阶段,与前一阶段的惩罚相比,规训从字面上就能感受出对于犯人来说处理方式的残忍度甚至是痛苦程度都大大减弱。
“规训”一词似乎并非局限在犯人身上,我们在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适用于这个词:新兵的入营训练是部队对新兵的规训,新生入学军训是学校对新生的规训。
规训的特点就是把人类潜在的力量最大程度上的提取出来,同时驯化、控制这种力量。
从规训的特点上不难看出,这其实的惩罚的高级化,将惩罚中的“无期的奴隶”进一步升级成被规训的人,也就是说,从经济角度讲,“无期的奴隶”只是提供最普通、最低级的劳动力,可以看做是一,而规训意味着将这些“奴隶”进行一种能力的激发进而能够提供更高级的劳动力,这样得来的劳动力会是二甚至是三。
《规训与惩罚》读后感《规训与惩罚》读后感《规训与惩罚》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的经典之作,该书讨论了权力、知识与惩罚之间的关系,深入探讨了现代社会中的惩罚机制及其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本书共分为五个章节,每个章节都对不同的主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第一章:惩罚与社会控制本章主要阐述了惩罚在社会控制中的作用和意义。
福柯认为,惩罚不仅仅是对犯罪者的惩罚,更重要的是通过恐惧和控制来实现对整个社会的控制。
他提出了“惩罚的双重功能”理论,即通过惩罚来实现对个体的惩罚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第二章:惩罚与知识的关系本章深入探讨了惩罚与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
福柯认为,惩罚是一种通过知识来实现的权力运行机制。
通过对个体的监视和知识的收集,惩罚机构能够有效地控制和操纵个体的行为。
第三章:惩罚与监狱制度本章重点讨论了监狱制度对个体的惩罚和社会控制的影响。
福柯认为,监狱制度是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惩罚工具之一,通过对囚犯的剥夺和惩罚来实现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然而,监狱制度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囚犯的再犯率高、监狱环境恶劣等。
第四章:生活方式与惩罚本章主要探讨了生活方式对个体行为规范和惩罚机制的影响。
福柯认为,社会对于个体行为的规范不仅仅通过法律和惩罚机制实现,还通过对个体生活方式的规范来实现。
生活方式的规范和惩罚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对个体的社会控制。
第五章:政治与惩罚本章探讨了政治对惩罚机制的影响。
福柯认为,政治权力是惩罚机制的重要背景和推动力量。
政治对惩罚机制的影响体现在刑法和法律规定的制定和调整上。
政治权力的变化会导致惩罚机制的相应调整和变化。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相关法律文件、研究报告、相关论文及福柯相关著作等。
有关附件详细信息,请参见文末的附件清单。
法律名词及注释:1、刑法:国家法律体系中规定犯罪行为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用于惩罚犯罪行为并维护社会秩序。
2、社会控制:社会对个体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的一种机制,通过惩罚和奖励来实现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由于有了一系列度量、监视和矫正非正常人的技术和制度,就使因恐惧瘟疫而产生的规训机制得以施展”。
“一种虚构的关系自动地产生出一种真实的征服”。
——【法】米歇尔·福柯福柯认为,驱逐麻风病人,实施大禁闭,和制止瘟疫,进行隔离、解析都伴随着各自的政治梦想,前者是为了一个纯洁的共同体,后者是要形成一个被规训的社会1。
对待这两种类型病的方案,即驱逐排斥和隔离解析,在17、18世纪开始融合,慢慢形成了规训控制的普遍化。
在今天看来,这个“政治梦想”更加一步步变成了已然而坚硬的事实。
当代社会的知识论述、权力网络和无数的监视的眼睛无不使得每一个生存于社会中的个体成为一个被驯服或必须接受驯服的个体,从而最终成为挂着主体性招牌的“客体”。
福柯在《规训与惩罚》里表面的目标似乎是探讨“监狱的诞生”,其实质是在展示知识——权力——道德系谱下一个规训社会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在这个规训社会中,生命权力化为“自身的技术”和“我们自身的历史本体论”。
在揭示规训社会的形成中,福柯对边沁设计的“全景敞视建筑”(圆形监狱)进行了批判且深入的“解读”,这无疑是他发现规训社会的形成机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
一、边沁设计的全景敞视监狱边沁于1791年首次倡导圆形监狱,即全景式(敞视式)监狱,它的基本结构是:监狱的四周是一个环形建筑,中间是一座眺望塔。
眺望塔的塔墙上安有一圈对着环形建筑的大窗户,环形建筑则被分成许多小囚室,每个囚室都贯穿建筑物的横切面。
各囚室都有两个窗户,一个对着里面的眺望塔,与塔的窗户相对;另一个对着外面,能使光亮从囚室的一端照到另一端。
这样,在圆形监狱中,中心控制塔只需要安排极少数的监督者,甚至可以只安排一人。
通过逆光效果,就可以从眺望塔的与光源恰好相反的角度观察、监视到四周囚室里被囚禁者的小人影。
在圆形监狱中,被监视者是彻底地被观看,却不能看到任何其他人;中心眺望塔的监视者可以观看一切,却不会被看到。
圆形监狱是启蒙理性精神作用下的产物。
福柯①的《规训与惩罚》(Surveiller et Punir )②是他1975年出版的重要论著,它标志着福柯关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控制研究的发端。
也是在此书中,福柯指出,18世纪由资产阶级创造的规训权力与过去封建专制中帝王君权不同,它不再是威武雄壮的暴力渲染和庞大的国家机器的外部压迫,看起来,规训权力那种自动的和匿名的规训—治理权力的存在模式和力量实施的程序都微不足道,然而,它们却以自己独特的看不见的微细布展逐渐侵蚀资本主义体制下那些社会生活中最本质的层面,从而深刻改作者简介:张一兵,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特聘教授、哲学系博士生导师,南京,210093。
本文系国家“十一五”社科规划重大招标项目“当前意识形态动态及对策研究”(08&ZD058)阶段性成果。
①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
主要代表作:《古典时代的疯狂史》(1961);《临床医学的诞生》(1963);《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1966);《认知考古学》(1969);《规训与惩罚》(1975);《性史》(1976-1984);《生命政治的诞生》(1978-1979)等。
②Michel Foucault ,Surveiller et Punir ,Paris,Gallimard,1975.surveiller 一词在法文中有监视、监督、守护和检点之意,但从福柯此书中的构境意义来看,是特指一种在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工厂、学校和社会生存中的“纪律”(法规)的自我认同基础上对自我的约束。
通常在中文中译作规训。
本文从之。
此词是福柯此书重要的核心关键词,他共计172次使用此词及相关不同词性的变形变位词。
此时,福柯的书已经成为学术时尚之物,出一本火一本,在《规训与惩罚》出版的当年(1975),就卖出了8000册,到1987年共计销售70000册。
资本主义:全景敞视主义的治安—规训社会——福柯《规训与惩罚》解读张一兵摘要: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认为,资产阶级政治支配的全新策略是由规训所生成的权力控制,规训是全新的匿名治理权力控制下一种产生自动驯服的隐性奴役。
规训与惩罚读后感《规训与惩罚》读后感《规训与惩罚》是一本由法国学者弗洛伊德·福柯所著的著名社会学著作。
福柯在该书中对现代社会中的惩罚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通过研究惩罚制度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影响,福柯呈现了现代社会中权力与知识的紧密关系,并深入剖析了监狱这一权力与惩罚的象征。
本文将就《规训与惩罚》这本书所展示的内容和理论进行深入探讨,并分析其对现实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在分析现代社会中惩罚制度的历史演变时,福柯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惩罚从痛苦转向了规训。
他指出,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社会对待犯罪行为的惩罚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过去,刑罚主要是通过体罚和酷刑的方式,对犯人进行痛苦的惩罚。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惩罚方式逐渐转向了规训。
福柯认为,规训是一种更加复杂和智慧的惩罚方式,它通过监狱、学校和医院等机构,对个体进行规范和管理,以达到社会对犯罪行为的控制和预防的目的。
其次,福柯对监狱的研究更是引人深思。
在他看来,监狱是现代社会中权力与惩罚最集中的象征。
福柯指出,监狱不仅是对犯罪行为进行惩罚的场所,更是一种经过精心设计的权力技术。
监狱通过对犯人的规训和惩罚,不仅对犯罪行为进行了惩罚,更重要的是通过剥夺个体的自由和权利,进一步巩固了监狱作为一种权力机构的地位。
福柯的这一观点让人们对监狱制度产生了全新的认识,认识到其中蕴含的权力与知识的关系。
对于现实社会而言,福柯的研究对我们理解和认识现代社会中的惩罚制度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他通过对惩罚制度的历史演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读,让我们明白了惩罚制度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逻辑。
其次,福柯的研究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权力和知识的紧密关系,使我们对权力的本质和运行机制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最后,福柯对监狱的研究让我们看到了现代社会中权力和惩罚的潜在问题和挑战,促使我们思考如何改善和完善惩罚制度,提高社会的公正性和人权保障。
对未来的影响而言,福柯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基础和路径。
《规训与惩罚》读书笔记《规训与惩罚》是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一部重要著作。
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深入剖析了权力、惩罚与社会控制的机制及其演变。
阅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思考。
福柯在书中开篇就通过对 18 世纪和 19 世纪刑罚方式的对比,揭示了社会权力运作方式的巨大转变。
在 18 世纪,公开处决是一种常见的刑罚手段,其目的不仅在于惩罚罪犯,更是为了展示君主的权力,起到震慑民众的作用。
然而,到了 19 世纪,刑罚逐渐变得更加隐蔽和温和,不再是公开的血腥展示,而是转向了对罪犯的监禁、改造和规训。
这种转变并非仅仅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更是权力运作方式变化的结果。
在福柯看来,规训权力是一种更加精细、隐蔽和有效的控制方式。
它不再依赖于暴力和恐怖,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规范和技术手段,对个体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和塑造。
监狱作为规训权力的典型场所,福柯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监狱中的时间表、监视系统、劳动制度等,都是为了规范犯人的行为,使其养成符合社会要求的习惯和态度。
这种规训不仅在监狱中存在,还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如学校、工厂、军队等。
在学校中,学生们被要求遵守严格的作息时间,按照固定的课程安排学习。
考试和评价制度则成为了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标准的手段。
工厂里,工人需要按照规定的工作流程和标准进行操作,以提高生产效率。
军队中,士兵们接受严格的训练,服从命令成为了首要的职责。
福柯指出,这种规训权力的运作是通过对个体的身体和行为进行细致的控制来实现的。
比如,通过空间的划分和安排,使个体处于特定的位置和状态;通过对时间的精确管理,规范个体的活动节奏。
这种对身体和时间的控制,使得个体逐渐失去了自主性,成为了被权力塑造的对象。
规训权力的另一个重要手段是监视。
在全景敞视监狱中,囚犯们时刻处于被监视的状态,尽管他们可能并不确定自己是否正在被监视,但这种潜在的监视压力足以让他们自我约束。
这种监视模式在现代社会中被广泛应用,如工作场所中的监控摄像头、网络中的数据追踪等。
资本主义全景敞视主义的治安—规训社会福柯《规训与惩罚》解读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解读福柯的《规训与惩罚》,并特别关注其中关于“资本主义全景敞视主义的治安—规训社会”的论述。
福柯,作为法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他的这部作品在探讨现代社会权力运行机制及个体如何被规训方面,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将概述福柯如何从历史的角度揭示了惩罚制度的演变,以及全景敞视主义如何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成为一种新型的权力技术,进而规训和塑造个体的行为。
本文将概述福柯对于惩罚制度历史变迁的剖析。
福柯指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惩罚方式从公开、残酷的肉体惩罚逐渐转变为隐蔽、心理层面的规训。
这种转变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刑罚形式的变化,更是权力运行机制的根本变革。
通过深入剖析这一转变过程,福柯揭示了权力如何通过隐蔽的方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而实现对个体的全面控制。
本文将重点关注福柯对于全景敞视主义治安的论述。
全景敞视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的权力技术,通过监视、观察和记录等手段,实现对个体的全方位监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权力技术被广泛应用,不仅限于监狱、学校等机构,还渗透到家庭、工作场所等私人领域。
本文将分析全景敞视主义如何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常态,以及它对个体自由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福柯对于规训社会的批判。
在福柯看来,规训社会通过隐蔽的权力技术实现对个体的全面控制,导致个体的自由被剥夺,社会关系被扭曲。
本文将分析福柯如何提出这一批判,并探讨其对于理解现代社会权力运行机制和个体自由的意义。
通过本文的概述,读者可以对福柯的《规训与惩罚》中关于“资本主义全景敞视主义的治安—规训社会”的论述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本文也将为后续的深入分析提供基础,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福柯对于现代社会权力运行机制和个体自由的深刻洞察。
二、福柯的规训理论福柯在其经典之作《规训与惩罚》中,提出了规训社会(Panopticon society)的概念,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全景敞视主义如何渗透并塑造社会秩序。
社会中权⼒与监狱的思考—读福柯《规训与惩罚》其实,最开始看这本书是,我真的感觉晦涩难懂,甚⾄有⼀点都不下去的感觉,但是后来,读着读着,便觉得很有道理,回想我⾃⼰所处的环境,⽣活的这个⼤社会环境,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看完福柯的《规训与惩罚》这本书,“权⼒和监狱”两个词语⼀直在我的脑海中盘旋,久久不能消散。
规训权⼒,采⽤⼀种监狱式的形式。
我不禁思考,规训权⼒使社会成为了⼀个监狱呢?还是因为我们需要建⽴⼀个“监狱式”的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得不要对权⼒进⾏规训。
福柯在书中写道:“权⼒⽆处不在。
”我⾮常认同这句话。
反观⼀想,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两样东西是什么呢?不就是权⼒和⾦钱吗?没有了权和钱,即便你有很多完美绝伦的想法,但是,或许你什么也做不了。
权⼒就⽆时⽆刻不在⽀配着我们的⽣活。
福柯阐述权⼒⽆处不在,将权⼒与知识紧紧联系起来。
他认为,知识与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相互勾连的联系。
在现代社会⾥,⼤多数⼈都持这样的观点即知识与权⼒是没有关系的,知识与权⼒⾃成⼀体,没有必然的联系。
但在福柯看来,学术与权⼒,也就是知识与权⼒,是不可以分离开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福柯的⽼师提出了这样⼀个问题——什么是真理?⽽福柯在他的⽼师的基础上进⼀步提出了“为什么要关⼼真理这个问题?”福柯说,⼈们关⼼真理实际上是要获取真实的话语,从⽽获得⼀种特定的权⼒。
怎么说呢?其实就是当双⽅在⼀起争辩某⼀个问题时,争辩赢了的那⼀⽅就会被看作获得了真理的那⼀⽅,⽽在实质上就是他们获得了某种特定的权⼒。
我的理解就是,他们争辩赢了,那么他们就可以获得知识的解释权,传播权等等。
我⼜忽然由此想到了现在的知识产权,这其实就是知识与权⼒的紧密结合。
有的学者指出,这⾥的权⼒就是指政治权⼒。
但是,如果只是将权⼒单纯理解为政治权⼒的话,那或许有⼀些太狭隘了。
我认为这⾥的权⼒包括了政治权,但同时也包含了政治以外的权⼒。
⽐如知识产权,在现代社会⾥,如果某个⼈有了⼀项新发现或者新发明,那他可以去申请专利,他有权⼒去⽀配⾃⼰的成果,有解释权,出版权,售卖权等等。
规训与惩罚读后感《规训与惩罚》读后感《规训与惩罚》是法国哲学家福柯(Michel Foucault)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通过对监狱制度的研究,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权力运行和控制机制。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感震撼和思考。
本文将围绕福柯的观点展开,从监狱制度的角度探讨力量、知识与惩罚的关系,进一步思考现代社会中的规训与惩罚问题。
在书中,福柯提出了“监狱”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范式,说明了权力如何通过规训与惩罚得以巩固和运行。
福柯认为,由于现代社会大规模的人口增长和工业化的发展,传统的权力运行方式无法有效地控制人群行为。
因此,监狱作为一种全新的规训机制应运而生。
监狱不仅仅是一个封闭的建筑物,更是一种以惩罚为手段的权力技术,通过对个体的惩罚和改造来解决社会秩序和规范问题。
福柯认为,惩罚的目的不仅仅是对违法行为进行惩戒,更是一种对个体身心的控制和改造。
传统的体罚方式强调对身体的施加痛苦,而监狱则注重对个体日常生活和思想的控制。
监狱将个体关押在封闭的空间内,不仅限制了个体的自由行动,还对个体进行细致入微的监视和管理。
个体在监狱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严格规定和限制,他们必须遵守监狱的规则,并通过各种手段接受改造,以符合社会规范和秩序。
福柯提出的“监狱”范式不仅仅适用于监狱制度,也反映了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权力运行模式。
在现代社会中,权力运行的目标并非仅仅是惩罚违法行为,更重要的是对社会成员的规训和控制。
政府、企业、学校等社会机构通过各种手段对个体进行监控、管理和约束,以达到控制和规范社会秩序的目的。
福柯认为,现代社会中的权力更加隐晦和智慧,它通过知识的产生和运用来巩固和强化自身的控制力。
在我看来,福柯的观点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现代社会的规训和惩罚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秩序和稳定,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社会机构对个体的监控和管理可能导致个人权利的侵害。
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个体的隐私空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超级全景监狱――从《规训与惩罚》看大众媒介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摘要】本文从大众媒介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入手,探讨了监狱与权力关系、当代社会的规训机制、监狱与惩罚的演变以及大众媒介对监狱观念的塑造。
通过分析《规训与惩罚》这一经典作品,揭示了媒介如何影响社会对监狱的认知和态度。
本文认为,媒介在塑造社会观念、规训与惩罚机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反思。
最后总结指出,媒介的影响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当代社会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规训与惩罚的合理性,以及如何通过媒介引导社会实现更加公正与人性化的监狱环境。
【关键词】大众媒介、监狱、权力关系、规训、惩罚、社会影响、监狱观念、挑战、反思。
1. 引言1.1 引言在当代社会中,大众媒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信息传播的渠道,更是塑造社会观念和价值观念的重要工具。
在这个充满信息爆炸的时代,大众媒介对我们的生活、工作甚至思维方式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在监狱这个社会边缘的存在中,大众媒介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
监狱被视为规训和惩罚的象征,而大众媒介在塑造对监狱的观念和认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介形式,大众得以了解监狱的生活、罪犯的处境,以及法律、政治对监狱的态度。
这些媒介呈现的图像和信息不仅影响着公众的看法,也影响着监狱制度的运作和演变。
本文旨在通过对大众媒介、监狱与权力关系、当代社会的规训机制、监狱与惩罚的演变以及大众媒介对监狱观念的塑造等方面进行探讨,来揭示大众媒介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媒介与监狱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对规训与惩罚进行深入思考,并面对当代社会所面对的挑战。
2. 正文2.1 大众媒介的定义与影响大众媒介是指能够广泛传播信息、影响大众思想和行为的传播工具和平台。
它包括了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多种形式。
在当代社会,大众媒介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观念和行为。
大众媒介通过传播各种信息,塑造着社会舆论和主流观点,对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超级全景监狱——从《规训与惩罚》看大众媒介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本文从福柯著作《规训与惩罚》中所提出的全景监狱概念出发,论述了由于无处不在的监督所构建的超级全景监狱,并以此探讨了大众传播媒介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监督全景监狱超级全景监狱大众媒介
Abstract:This article stand by Foucault’s book “surveilier et punir”, discuss the superpanopticon because of the supervisor, and discuss the affect of mass communication on the society.
Key Words:supervisor panopticon superpanopticon mass communication
正文:
一《规训与惩罚》概述
法国当代最有创意的学者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的经典著作《规训与惩罚》(s urveilier et punir)成书于1975年,讲述了现代监狱体制形成的历史。
《规训与惩罚》共分为四部分:酷刑、惩罚、规训与监狱。
福柯具体讨论了如下主题: 罪犯的肉体、酷刑的鲜明性、普及惩罚、温和惩罚、驯服的躯体、正确的训练方法、敞视式监视、完整严格的机构、违法与犯罪、监狱。
在书中一开头就栩栩如生地复述了1757年对谋刺国王路易十五世未遂的罪犯达米安执行五马分尸死刑的实况记录。
紧接着的是引用一座监狱在1830年日常作息的明细表。
显然,福柯试图用这样两个特写镜头的鲜明对比来展现法律制裁机制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曾经发生过的历史剧变——从对身体的破坏到对身体的改造、从赤裸的暴力痛苦到隐蔽的驾驭驯服、从正常行为与越轨行为的并处到两者之间的区隔,因而刑罚的主要对象也就改肉体折磨为心理拷问,并导致强制力与科学知识、权力技术以及包括强制劳动在内的社会化教育等因素交织在一起。
①
在福柯看来,这其实只不过是一种新型国家权力、一种新型身体处理技术的诞生过程而已。
在监狱中,监视者只要身处中心位置上的瞭望塔,就能够观察到环绕周围的所有房间和窗子里的所有动静,而被监视者无法准确知悉瞭望塔里的实际状态。
这种设计是非常经济的,可以用非常少的人手来控制大量的囚犯,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借助心理威慑实现无人的自动化控制。
福柯赋予权力一种新的,颠倒了的危险意义:“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中,基本上也是在任何社会中,有许多中权力关系渗透到社会机体中,确定其性质,并构成这一社会机体;如果没有某种话语的生产、积累、流通和功能发挥,那么这些权力自身就不能建立、巩固并得以贯彻。
如果没有一个特定的真理话语的体系并基于这种联系进行运作,就不可能有权力的行使。
我们受制于权力而进行的真理生产,只有通过真理生产,我们才能行使权力。
”②
而运行权力的基础就是监狱。
监狱的最初目的是什么?“目的是为了使人更好更道德,但是这一工程的失败是迅速的,而且其失败的价值从一开始就被认识到了。
监狱远不能把罪犯教化成为诚实的公民,而仅仅作为制造新犯罪的场所,并且把罪犯更深地推向了罪恶之域。
”②这是事与愿违的。
监狱是一个怎样的场所?是一个集合罪犯的场所,所以这种将罪犯集中一处的危险是引发更大的犯罪,罪恶自己蔓延扩散并逐渐取得了自身的权力。
在监狱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词就是“监督”,福柯认为,在20世纪后期,监督已是一种新事物:“我们的社会不是一个景观的社会,而是一个监督的社会;在图像的表面下,深深掩盖着身体;在交换的大抽象背后,继续着有生力量细致具体的操练;传播环路是知识积累和集中的支柱;符号游戏界定了权力的停泊池;不应说个体的那种美妙的总体性被我们的社会秩序所肢解、压抑和改变,而应说在这一社会秩序中,根据种种力量和身体的一整套工艺,个体被仔细的制造了出来。
”在福柯的观念中,整个社会就成为了一个超级全景监狱(Superpanopticon),一套没有围墙、窗子、塔楼和狱卒的监督系统。
而这正是由今天的大众传播媒介与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所构成的。
二超级全景监狱与大众媒介
人民大众已经受到监督的约束,并参与这一过程。
信用卡、身份证以及驾驶执照等等,个人都必须申办、必须随时准备好、并不断的使用它们。
许多情况中,人们自己动手填表,他们便同时既是信息源又是信息记录器。
而互联网更是构成了这个一体化现象的顶点:个人电脑与生产者的数据库相连,消费者通过个人电脑订购产品,便在购买行为中将自己的数据直接键入了生产者的数据库。
可以说,在日常生活中,个体被构建为消费者,并且他们作为消费者而参与了对自己的监督。
③
可以说,超级全景监狱,是在后现代、后工业化的信息方式下对大众进行控制的手段。
福柯指出了这一令人不快的发现:全民都参与了这一自我构建过程,把自己构建成超级全景监狱规范化监视的主体。
而在这一过程中,协助权力进行监督的就是大众媒介。
法国政治学家阿历克谢曾对大众媒介作过这样一番描绘: 媒介就像一双充满权力的眼睛注视着我们的生活,这形象地揭示了目前的一个基本事实: 即当人们日渐依赖大众传媒与其生存环境建立关系的过程的同时, 权力因素正活跃于人与媒介无法回避的联系之中。
福柯指出:“权力不是一个机构,不是一个结构,也不是某种确定地赋予给我们的力量,权力是人们为特殊社会中的复杂策略境遇所取的名字。
”④
在水门事件中,无论如何都难以想象《华盛顿邮报》的两名记者究竟会对尼克松总统构成大的威胁。
但从最终结果看,在促成总统辞职的各种压力中, 媒介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原因在于媒介对事件的参与及由于他们的参与所引发的一系列复杂关系, 即局部事件的公众化, 而这种公众化恰恰是置总统于不利的环境中,因为其在选民中的威信,其在维护社会成员共同价值观念中所应承担的义务, 以及在党派之争中的地位都将会因为媒介的报道发生改变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毫无疑问,总统因其自身行为问题, 在各种关系的综合评
价中必然处于劣势, 媒介却因掌握调控和公开这种力量对比关系的能力而处于优势。
某种意义上,媒介此时掌握着总统的命运, 权力也就自然成为整体关系综合较量后对优胜者支配作用名义上的肯定。
三大众传媒的影响
这里就涉及到了传媒的话语权,即媒介话语对公众话语的影响, 对意见市场的支配作用。
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越发要求人们对他们陌生的环境作出决断, 人们也更迫切地需要获得信息支撑, 而大众媒介在诸种途径中扮演了主导性角色,倍受公众的信赖。
由于信息主要源自媒介,公众对外界的了解,思想的触点也主要局限于媒介话语的界限之内, 在缺乏额外的意见参照系的情况下,媒介控制了受众的看法,导演了受众的
意见。
正是因为媒介的态度往往能够在受众之中激发同向的反应, 所以一旦事物成为媒介话语所谈论的对象, 便同时被抛入公众的话语之中而被迫接受公共意见——舆论的处置。
⑤因此,对于大众传媒真正需要担心的可能不是它自己看到了什么, 而是到底向公众说了些什么。
大众传媒对社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所以媒介运用权力时是否妥善愈发关系重大。
形成一套切实可行并且行之有效的规则, 不仅是媒介权力正当行使的必然, 也是日渐成熟的受众的正常要求。
施拉姆早已表明,“我们的传播行为证明我们是人”。
这意在证明人才是传播的本体, 一切传播活动的惟一标准和前提乃是人的利益。
⑥如果沉迷于权力的效力,致使人的利益得不到落实,媒介就失去了存在的目标, 变成了与我们对立的异己的力量。
不可否定, 针砭时弊, 倡导社会公共价值是媒介一直继承的优良传统, 也是社会对大众传媒的未来走势所寄予的厚望。
所以媒介工作人员应该要受制于一定的道德约束, 可我们总是发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支配着他们轻松地逾越这道规范。
在媒介和社会还没有平衡关系, 特别是媒介在受众中极具市场的情况下,这种背景常被个人利用,公众权力流落于个人手中,服务于私人目的。
有偿报道、假公济私、歪曲事实等情况屡见不鲜。
在媒介仍然把持着传播特权,人又是操作者的现状下,一旦违背传播本初理想的非道德心态被带入媒介,都将极大地损害我们自己的利益。
在社会关系如此错综复杂的今天和更加繁杂的未来,寻找出可以完全遵循的方案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能够实现的现实对策是很有限的。
对于媒体最主要的力量支点——政府, 应该要在不断的磨合中, 逐步调整与媒体的关系, 在培养媒体独立品格的同时,给予媒介活动以有效的监督; 而对于媒体最广阔的基础——受众而言, 则意味着摒弃恐怖和盲从。
要建立成熟、冷静的独立个人观念,幼稚的、逆来顺受的受众是无法造就成熟的媒介的。
当然,在传媒神话依旧盛行的今天,这个要求是需要相当长时间的。
对于传媒自身来说,自律是种层次更是种境界。
参考书目:
①《自由主义思想文化史》[法]波埃尔. 莫内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
②《规训与惩罚》[法]米歇尔. 福柯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③《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美]马克. 波斯特著商务印书馆2000年
④《大众媒介:权力的眼睛》刘斌(《现代传播》2002年第二期)
⑤《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美]道格拉斯. 凯尔纳著商务印书馆2004年
⑥《传播生态学——控制的文化范式》[美]戴维. 阿什德著华夏出版社2003年
《真实,人文的宿命——思想传播叙述意义》彭逸林著重庆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