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历史展览
- 格式:ppt
- 大小:6.54 MB
- 文档页数:53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在晚清时期,假如你是一名维新派,你会选择什么武器来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A.报纸B.电影C.组织工人运动D.发动民众起义解析:戊戌变法期间,中国人已开始自己创办报刊,报刊成为当时维新派宣传改良思想的最好武器,其他选项都不符合历史实际。
答案:A2.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使人们“开眼界”的是()A.电视B.电影 C.报纸D.广播解析: 1909年,中国的电影已经诞生,广播、电视当时还没出现,且能“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可判断是电影。
答案:B3.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
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
”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解析:此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说明报纸具有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的功能。
答案:D4.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习惯,它有利也有弊。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欲从各个方面调查互联网对社会和中学生的影响。
他们所拟定的调查报告的题目最贴切的是()A.互联网给人类带来巨大挑战B.中学生上网利弊谈C.互联网促进教育发展D.互联网为人类提供了发展和机遇解析: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可知报告的主题应该是“中学生上网利弊谈”。
答案:B5.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定军山》。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该剧摄制于19世纪末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C.民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D.世界电影开始进入有声时代解析:从题干中可知,《定军山》是京剧,同时又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京剧是中国传统戏剧,用西方电影形式来呈现,显然是中西合璧。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了解不同时期报刊业的发展状况及分析报刊业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使学生理解不同时期报刊业的发展,实际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潮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电影和电视发展历程的学习以及电视业发展迅速的原因分析,增强学生整理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报刊、广播、电视与互联网功能的比较,提高学生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报刊业近代发展对社会影响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归纳、分析及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2)通过对电影和电视发展历程及电视业发展迅速的原因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归纳历史事实的方法和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3)通过对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对人们生活方式影响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4)通过对报刊、广播、电视与互联网功能的比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比较历史事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报刊业走向繁荣历程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报刊在近现代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2)通过对电影和电视发展历程的学习,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影视业的迅速发展,使学生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生活变化。
(3)通过对互联网功能和影响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它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认识它是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感受大众传媒的发展实质上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步伐,使学生感受人类文明的进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报刊业和影视事业以及互联网的发展。
2.教学难点:各种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1.教学方式: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教学。
2.教学用具:制作的课件、有关的图片和影视资料。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讨论:什么叫大众传煤?你所熟悉的大众传煤有哪些?【学习新课】学生阅读课文并分成四组完成对报刊业、电影业、广播业、电视业、互联网发展的对课文知识脉络进行整理。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导与练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重点讲解】概述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史实【难点分析】事最快捷的渠道。
作用报纸除了具有报道新闻的功能外,在通达民情、传播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监督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能让观众在较短的时内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享受;电影奇妙的教化功能,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其特殊的效果是其他媒介所无法比拟的。
用户可以从网上查询资料、浏览新闻、看电影、看电视、听音乐,其他媒介能办到的事,互联网都能办到,而且费用低廉。
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使信息的即时反馈得以实现。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加主动、更加便捷和最大限度地取信息。
影响最主要的任务是通过新闻事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其次是影人们经济生活和文化娱乐生活。
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内容的新闻事业的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
它满足知识届“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欲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活最主要的任务是满足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其是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
影视总是带有政治导向的,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但其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消磨闲暇时光,发散剩余能量,转换情绪,获得休养。
积方面:(1)促使知识济的产生和发展,其不但成为国民经济中发最快的部门,而且创造的社会财富占据了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当大的部分;命名知识产权的保护得到空前的重视,对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知识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日益加强,促使了传统产业不断得到更新改造。
(2)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革命:人们的工作方式不仅突破了空间限制,而且提高了效率,增加了乐趣;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彩,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3)教育和学习方式的革命:互联网不仅使传统的学校教育更加完善,而且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从而引发了一场教育和有重大影响。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教学目标1.通过相关探究活动,注重学生成长与个性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感知,学会探究,关注自身发展,关注人生,关注社会。
2.通过相关探究活动,锻炼和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通过相关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关注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培养“论从史出”的探究意识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在感悟中亲近历史,激发社会责任感,提升历史学科素养。
2.学情分析本课是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的一个探究活动课。
本单元先后介绍了《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以及《大众传媒的变迁》,同学们通过这三课的学习可以对中国近现代的民生变化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在本单元知识的学习之后,安排一个探究活动课,使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有一个全面的,直观的认识,有利于进一步巩固以上三节课学习的知识。
历史教育学家聂幼犁先生说过:“历史图片包含着、传递着历史的信息,我们可以通过它来研究历史、传授历史知识。
其具有文字无法替代的功能”。
相比于文字,图片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因而在探究过程中特别强调图片的选择和使用。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中国百年民生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史实及背景,分析影响民生变迁的因素。
教学难点:搜集整合史料,提取历史信息能力的培养。
4.课时共1课时探究活动过程一、选题1.主题说明:(1)时间跨度:晚清时期至今(2)社会生活——如交通、器物、社会习俗、生活环境、服饰、住房、饮食、通讯、娱乐等方面选择一个题目。
2.关于分组:自由分组,每组10人,设小组长,班长将分组名单和各组的选题以纸质形式上报报老师。
3.选题参考社会风俗方面:婚礼嫁妆头饰发型……服饰方面:男装女装校服……出行方面:交通工具的变化……住宅方面:建筑业、民居……娱乐方面:人民日常娱乐的变化、电影的百年变迁……百年社会环境变化……二、资料收集1.采访老师、家庭成员以及与所选题目相关的专业人员。
探究活动课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一、活动目标1.了解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中国民生变迁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探究中国民生变迁对当代中国社会和人民生活的意义。
3.通过筹备、设计和策划历史展览,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展示能力。
二、活动准备1.学生预习历史教科书有关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中国民生变迁的相关内容。
2.教师编写学生可以参与的历史展览活动教案并备好活动所需材料和器材。
3.安排活动时间和地点。
三、活动步骤第一步:引发学生兴趣,介绍历史展览的目的教师通过简短的介绍活动目的,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并告诉学生这是一个需要团队合作的展览活动。
第二步:分组并分配任务教师根据班级人数,将学生分为数个团队,每个团队包含展览设计、资料收集、宣传等不同角色。
教师可以为每个角色明确任务和责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个角色的任务和活动的整体进程。
第三步:策划展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展开团队讨论,确定展览内容、形式和布局等细节,确定展览的主题和焦点,策划展览方案。
第四步:收集展品和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资料搜集和展品准备工作。
学生可以通过调研、访谈和网络等方式搜集展品和资料。
第五步:展览制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始进行展览制作,包括资料整理、排版设计、展示板制作等工作。
第六步:展览宣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展览宣传工作,包括海报、宣传单、微信公众号等宣传方式,吸引更多人参观展览。
第七步:展览现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展览搭建和现场管理工作,包括展品布局、现场监管和参观服务等工作。
第八步:总结和反思在展览结束后,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工作,通过团队讨论、个人反思和展览评价等方式,评价展览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之处。
四、活动评价1.展览策划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展览展示效果的质量和效果。
3.团队合作能力和个人管理能力。
4.对历史知识和历史意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活动拓展1.学生可以继续深入探究中国民生变迁的影响和意义,撰写个人历史论文或设计历史研究项目。
中学同课异构赛课教学设计课题: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授课教师:授课班级:高三(17)班一、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原因和影响,提高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2)掌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史实,认识其在全球化中的作用;过程方法目标:1)通过对习题的练习,提升学生对材料中关键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 2)通过教师的指导与示范,让学生明确主观题的解读的答题规范;情感态度目标:1)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理解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利弊,更好地理解我国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2)引导学生树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信念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因素难点:如何应对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三、考情分析1、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在经济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2、经济全球化成为高考中的高频考点。
近几年在各地高考试题中均有命题,2015年全国2卷35题、2016年全国1卷35题和全国3卷34题、2017年的江苏卷和浙江卷中均已出现。
3、今后依然是关注的重点。
主要考查方向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与问题、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的对策等。
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从我们日常生活方面的使用经济全球化的产品说起……二、新课讲授(一)回顾梳理,落实基础1、经济全球化下的世界(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表现(2)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历程(3)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因素(4)如何评价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趋势2、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1)古代中国(明清)与世界经济的联系(2)近代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3)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与世界经济3、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1)机遇与挑战(2)应对对策(二)小题训练,夯实双基1、“目前除了中国的支付宝、微信支付外,Applepay与谷歌、三星支付已经开始在全球普及。
”这一现象反映了A.经济全球化的发展B.科技促进社会转型C.大公司的相互竞争D.人们生活水平提高2、下图中,一个科威特人脚穿网球鞋,背驮电视机,穿过满是欧美消费品的街道。
探究活动课一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史展览精品专题课后练习【1】(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1.“东汉都城洛阳的中心有草市,市场内高耸的会馆对门是一家瓦肆,楼内人们杯觥交错。
”以东汉时期的史实为判断依据,这段描述中错误有A.二处B.三处C.四处D.五处【答案】B【考点】高中历史知识点》古代史》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草市是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形成于南北朝时期;会馆是明清时期出现的,供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场所;瓦肆是宋代时期形成的娱乐场所。
故材料中有三处错误,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南北朝、北宋、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2.宋人陈亮说:“古者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也……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这种言论表明A.商业与民生的关系密切B.商人地位有了很大提高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调整D.商税成为政府主要收入【答案】A【考点】高中历史知识点》古代史》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农商一事也……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可以看出题干论述了农商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故选A。
没有涉及商业政策和税收问题,商人地位提高是与政策比较得出,与题干不符。
因此BCD不符合题意。
考点:工商皆本的思想点评:封建社会一直奉行的经济思想是重农抑商的思想,但是到了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认识到商业在社会生活中也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开始出现工商皆本的思想。
这种思想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社会调查与展览活动的方案一、发起。
本次活动依据新课标人教版历史教材必修二探究活动的要求举行,是完成新课标课程的必修内容,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体现了新课改教书必须育人,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本质要求。
本次探究活动课将作为高一学生社会实践与综合素质评价记入学分,望同学们百倍努力,人人争取优良表现。
二、自主选题探究。
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分小组,自愿自主地在器物、习俗、环境、服饰、住房、交通、饮食、通讯、娱乐等方面选择一个题目,先小组讨论确定要搜集的材料,设计要进行调查访问的表格和问卷,再各自回家分别搜集材料,进行调查,返校后在老师指导下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或写作综合性学习报告,参加演讲比赛和历史展览会。
(请参见人教版《历史》P76探究活动课)三、时间:4月30日——5月2日,五一假期学生回家调查收集5月4日——5月25日,材料整理和学生电子演示文稿制作5月26日——6月4日,演示和演讲竞赛6月10日举办历史展览会,并将全过程录像保存四、上交资料(一)书面。
①学生百年民生变迁调查表(见附页)②本次探究活动课的学习感悟③综合性探究学习报告。
(二)电子演示文稿。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制作历史电子演示文稿。
包括:主题分析、图片、统计资料、解说、问题设计与解答等。
(三)图片。
①有新旧对比作用的照片。
②新旧对比的年画。
③旧房旧貌旧环境的照片和新房新貌新环境的照片或手机快照。
④学生调查访问活动的精彩瞬间(照片或手机快照)等等。
(四)实物。
①过去的票证;②衣食住行的象征性小物件。
五、成果展示:(一)学生自制的历史电子演示文稿及演讲比赛。
(二)综合性探究学习报告。
(三)历史展览会。
(四)上述活动的录像、照片保存。
六、要求与评价标准。
(一)合格与良好等次的要求。
①认真调查填报调查表。
②每一项目内容都必须通过访问和分析相结合,填答变迁的主要原因。
③每位同学必须交至少一种以上的图片或实物,并注明所交实物或图片的名称、分类、实物产生的背景,实物所映射的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羈探究活动课一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肅芁薁一、教学目标蚂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罿1.活动形式袈教材提供的活动形式是举办历史展览。
芄在中国百年历史的发展中(20世纪初~21世纪初),民生的变迁涉及诸多领域。
教材中还提供了多个领域及多个生活侧面的思考,如交通、器物、习俗、环境、服饰、住房、饮食、通讯、娱乐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教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本地区、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选题进行筛选和改造,或者对活动形式进行拓展。
例如:举行“主题论坛”,题目可定为:百年民生与现代文明。
肁活动形式可以让学生以组为单位,模拟展览公司的承展规划人,写出本次历史展览会的具体方案。
然后搜集有关材料或进行访谈调查,将整理好的有关资料、图片参加“中国民生百年变迁”历史展览会。
蝿本课内容还可以请学生调查、采访身边的行业单位或个人,或者自己家里生活的变迁,撰写调查报告,或者采访记。
切身感受民生变迁就在自己身边。
例如:可以调查交通局、通讯等行业的发展及变化。
还可以设计一个调查表,了解所确定内容的变化历程。
题目可以是通讯的变迁、我的家与交通工具等。
蚆还可以请年长家长到班里,或者请学生采访家长,请他们结合自己在这些企业工作的亲身感受,畅谈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感受中国民生百年的巨大变迁。
这样的活动可以将一个表面很概念化的问题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在开展本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引学生将感性的了解升华为理性的识,使学生对中国民生的百年变迁理解得更加刻。
薆2.教材分析蒁节探究活动课内容是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教材的开篇就指出一个世纪以来(20世纪初~2世纪初),中国走过了一百多年不平凡的历程。
这一百多年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