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5.51 KB
- 文档页数:23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材分析】本课是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1课的内容,太平天国运动的讲解对于学生理解鸦片战争的后果,和洋务运动的兴起作用尤大。
同时对于理解中国历代农民运动的特点和局限也很有帮助。
讲解清楚,对于学生把握近代历史的走向特别关键。
课程共有三个子目,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和天国悲剧。
分别从太平天国兴起的背景,过程,失败的原因、颁布的纲领多个角度去讲诉太平天国运动的整个始末。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过程及历史意义。
2.难点: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的分析,认识农民斗争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这首诗表达了洪秀全要领导农民推翻清朝反动统治的决心。
洪秀全出身于农民家庭,曾经和千千万万个学子一样,他的理想是希望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
然而,我们并没有在清朝的官员中见到他的身影,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走上反清的道路,是什么原因使他可以一呼百应,又是什么原因使他可以成为太平天国的精神领袖呢?新课讲授一、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2.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1)金田起义(时间、地点、标志)(2)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3)太平天国北伐和西征二、《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1.时间:定都天京以后(1853年)3.评价:(1)进步性——革命性: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2)空想性: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根本无法实现。
(3)落后性:它将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没有超越封建主义经济的范畴。
探究二《天朝田亩制度》设计的社会能否实现?为什么?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馀则归国库……答案:不能实现。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人教版必修1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太平天国的起源和发展;2.了解太平天国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3.了解太平天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太平天国的起源和发展1.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2.洪秀全及其太平天国思想3.红巾起义及其影响4.反清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2. 太平天国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1.洪秀全的王朝构想2.杨秀清的改革措施3.太平天国军队的组织和作战方式4.太平天国在天京建立的新政权和社会制度3. 太平天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太平天国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影响2.太平天国如何导致清朝灭亡的3.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述和举例子的方式介绍太平天国的起源和发展。
2.图片展示:通过PPT或资料图片向学生展示太平天国建立的新政权以及社会制度。
3.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就太平天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方面进行小组讨论,展开历史思考和历史思维。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太平天国的起源和发展。
2.太平天国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3.太平天国如何导致清朝灭亡的。
教学难点1.太平天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太平天国的思想、组织和作战方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状况,民众的反抗情绪和对清朝的不满,引出太平天国的兴起。
2. 正文(35分钟)1.太平天国的起源和发展–洪秀全及其太平天国思想–红巾起义及其影响–反清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2.太平天国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洪秀全的王朝构想–杨秀清的改革措施–太平天国军队的组织和作战方式–太平天国在天京建立的新政权和社会制度3.太平天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太平天国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影响–太平天国如何导致清朝灭亡的–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3. 小组讨论(20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就太平天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方面进行讨论。
必修1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识要求:掌握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冯云山在紫荆山区传教;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东征和太平天国军事上的全盛;《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天京事变;重建领导核心;后期防御战;天京陷落。
(2)能力要求:①分析洪秀全的宗教理论;②通过对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这一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识图和用图的能力;③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以培养其系统的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其进步性和局限性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④理解太平天国运动所体现出的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⑤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适当引入史学界的争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史实论证观点的能力。
⑥探究太平天国失败的必然原因,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发展、失败,使学生感知、认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探求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
(2)指导学生阅读《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原道救世歌》《天朝田亩制度》等的节选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史料的方法。
(3)通过填写北伐、东征和西征简表,教会学生列表归纳史实的方法。
(4)通过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查找史料、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以及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5)通过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的有关书籍,指导学生学习阅读参考书的方法以及获取参考书的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农民起义原因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是在中国刚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时,农民不堪中外反动势力的双重压迫而爆发。
时代赋予了太平天国运动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中国农民战争的新特点,即在反封建同时还担负起反侵略的历史重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使这场运动成为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但它只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通过对《资政新篇》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其时代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符合社会价值的情感体验。
(3)太平天国的军事斗争表现了太平军将士反抗清朝统治的英雄气概,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教育,进行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英雄观的教育。
(4)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有恰当认识。
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
认识太平天国运动与近代民主革命的关系:农民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但依靠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讲授1课时重点: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金田起义;《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难点:拜上帝教的宗教理论;对《天朝田亩制度》革命性和局限性的分析;对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部斗争的认识。
[课型、教学方法]新授课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具设计]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教学过程]导入:教师提问: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
教师导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深受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社会矛盾激化。
农民阶级不堪忍受,终于揭竿而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播放电视连续剧《天平天国》主题歌,调动学生情绪。
教师: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反侵略、反封建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今天我们就学习太平天国运动的具体情况。
讲授新课:一、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板书)1、原因(板书)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回答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
学生:鸦片战争巨额的军费和赔款,全部转嫁到贫苦农民身上,使本已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教师:外国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导致中国社会矛盾的激化,广大农民被迫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教师分析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引申出太平天国的主要矛头:反封建。
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引申出太平天国反侵略性质。
总之,太平天国运动是长期以来不断激化的阶级矛盾,在民族矛盾刺激下的总爆发。
因此,我们可以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响”。
2、酝酿(1)洪秀全创拜上帝教──思想发动(板书)(投影:洪秀全塑像)教师:洪秀全是广东花县人,几次参加科举,都名落孙山,屡试不第后,受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的影响,于1843年创立了拜上帝教。
为了宣传拜上帝教,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写出《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文章。
①思想来源: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板书)②著作:《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原道救世歌》③教义:a.“皇上帝”唯一真神论b.上帝面前人人平等c.打倒“阎罗妖”(投影:教材第45页[学思之窗]节选材料)教师:请同学们结合这材料思考,这反映了洪秀全怎样的思想?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很显然,这则材料反映了以洪秀全为代表的中国农民千百年来所要求的摆脱封建压迫、封建剥削的强烈愿望,号召人们为实现平等自由而斗争。
教师比较拜上帝教与基督教思想的不同,指出洪秀全对基督教进行了改造和利用,以适应农民战争需要,主张信仰上帝且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但又不同于基督教中死后升入天堂的说法,认为地上也有天国。
这些是洪秀全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它奠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理论基础,对广大劳动人民具有很大的号召力,从而分析其反封建性。
教师进一步指出拜上帝教起了动员广大群众加入反清行列的作用,但它并不是科学的理论。
(2)太平天国领导核心的形成──组织准备(板书)教师:最初加入拜上帝教的只有洪秀全的同学冯云山、族弟洪仁玕等几人,在洪秀全从事宗教理论研究宣传的同时,冯云山在广西桂平紫荆山区传播拜上帝教,发展焦土,开展反封建斗争,势力发展到周围数百里。
冯云山经过艰苦的努力,在紫荆山等地区发展了万余会众,并逐渐形成了以洪秀全为首的有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人组成的领导核心。
他们决心借助“上帝”的权威,推翻清朝的统治,下面我们就一起先来了解一下太平天国前期的斗争。
3、兴起和发展(投影:《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1)金田起义──运动爆发 1851年(板书)教师:1851年初,各地拜上帝会会员2万人携带各种武器齐集桂平县金田村,洪秀全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这表达了起义农民要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愿望。
从此,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开始了。
金田起义后,太平军由于受到清军围堵,转战至武宣东乡。
在此,洪秀全称“天王”。
之后,太平军北上,9月攻克永安。
(2)永安建制──初建政权(板书)教师:洪秀全在永安整顿建制,分封王爵,初步建立政权。
(投影:《永安封王表》)此时,清军3万余人包围了永安。
由于城中粮盐弹药缺乏,使太平军陷入困境。
第二年春,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北上,出广西入湖南。
南王冯云山和西王萧朝贵先后在全州战役和长沙战役中牺牲。
两位将领的早逝,对太平天国是重大的损失。
之后太平军继续北上,1853年初,太平军攻克武昌。
不久,在洪秀全、杨秀清指挥下,太平军从武昌出发,沿江东下,连战连捷,1853年占领南京。
(3)定都天京──同清对峙(板书)教师:太平军占领南京后,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政权。
太平军从金田起义、永安建制、进军武汉到定都天京,历时两年三个月。
天京这个政权巍然屹立于南方,同清政府的北京政权遥相对峙,坚持斗争长达十余年之久,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教师提问:太平军胜利进军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各种回答。
教师总结:主要是因为洪秀全等制订的斗争目标比较明确;太平军纪律严明,人民群众热烈拥护和支持太平军;清军腐败无能。
教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清军在天京附近建立了江南、江北大营以围困天京。
为了巩固政权,推翻清朝统治,太平军又进行了北伐、东征和西征,军事上达到全盛。
(4)北伐、西征和东征──军事上全盛(板书)(投影:《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①北伐(板书)教师:要推翻清朝统治,太平军必须北伐。
1853年,在东王杨秀清统一指挥下,太平天国派林凤祥、李开芳率兵北上。
(结合地图)北伐将士从扬州出发,经安徽、河南等地进入直隶,攻到天津郊区。
咸丰帝慌忙宣布京师戒严,从各地调兵阻挡北伐军。
北伐军进行了两年浴血奋战,终未取得成功,最后失败。
教师要求学生看书回答北伐的意义。
教师指出:北伐的同时,东王杨秀清统一指挥下,太平天国还进行了西征,北伐和西征是并举的。
②西征(板书)教师:要巩固天京大本营,控制长江中游,必须西征。
1853年,太平天国派赖汉英率兵西征。
连续夺取安徽、湖北的重镇,进入湖南,与汉族地主武装、曾国藩的湘军交战失利。
1855年,杨秀清派石达开指挥西征军,在鄱阳湖打败湘军,急得曾国藩要跳水自杀,西征军取得了很大胜利,后进入江西,占领许多州县,巩固了天京革命大本营。
西征的胜利使千里长江变成了天国的一条内河。
北伐、西征之后,太平天国又进行了东征。
③东征(板书)教师:为断绝清政府的财源,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1856年,燕王秦日纲率太平军东征。
夺取扬州,攻破江北大营。
又与石达开会师,一举摧毁江南大营,解除了天京之围。
至此,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革命声威震撼全国。
(投影:《北伐、东征和西征简表》,教师要求学生完成)教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除了在军事上采取一系列行动外,在运动的前期和后期还分别颁布了指导性的文件《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二、《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板书)教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一个重要的文件。
这就是《天朝田亩制度》。
(投影:《天朝田亩制度》书影)(1)《天朝田亩制度》──建国纲领(板书)教师:《天朝田亩制度》从字面上理解是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
但实际上它不仅涉及土地问题,同时还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司法等各个方面的社会改革措施。
它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因为以土地问题为核心,所以称为《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既以土地问题为核心,那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的。
(投影:“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这是太平天国处理土地问题的原则,也就是天下的土地归天下的人耕种。
这里,有关”天下田”当时的占有形式是谁的?学生思考并试图做答。
教师:(启发)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其核心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也就是说天下田大多是地主阶级的,而现在把天下田,包括地主阶级的土地拿来收归公有,分给天下所有的人,包括占大多数人口的农民来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