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形成条件解析
- 格式:pptx
- 大小:7.14 MB
- 文档页数:30
形成泥石流所具备的三个条件
1.固体松散物质储备丰富
2.坡面坡度与沟谷纵比降较大,以重力作用为主,土体失稳且供给量大的重力坡,有滑坡
活动或冲刷严重的侵蚀坡,纵比降较大且具有土质沟床的沟谷,最有利于泥石流形成3.可从高强度降水或冰雪融水获得充足的水源供给
泥石流地貌分区
侵蚀区流通区堆积区
鲍温反应系列
玄武岩
河流阶地类型
1 侵蚀阶地。
多发育在山区河谷中,并由基岩构成,其阶地面为河流长期侵蚀而成的切平构造面。
2 堆积阶地。
多分布于河流中下游,全部由冲积物组成,是在谷地展宽并发生堆积,后期下切深度未达到冲积层底部的情况下形成的。
3 基座阶地形成条件与堆积阶地近似,区别在于后期下切深度超过冲积层而进入基岩。
因此阶地上部由冲积物组成,下部则为基岩。
变质作用的因素
温度压力与化学活动性流体
类型
1.动力变质作用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
2.接触热变质作用斑点板岩角岩大理岩石英岩
3.接触交代变质作用矽卡岩
4.区域变质作用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变粒岩麻粒岩
5.混合岩化作用或超变质作用混合岩混合花岗岩。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心得体会1、概述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及山前地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和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泥石流常常具有突然暴发、来势凶猛、运动快速、历时短暂之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
近年来,我国泥石流有渐趋加重的趋势。
鉴于泥石流的严重危害性,了解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是有必要的。
2、泥石流的形成条件2.1地形条件(1)山高沟深,地势陡峻,沟床纵坡大,流域的形状便于水流的汇集。
(2)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出口的瓢状或©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Χ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
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
(3)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大,使泥石流得以迅猛直泻。
(4)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碎屑物质有堆积的场所。
2.2地质条件(1)构造:地质构造复杂,断层皱褶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一般对泥石流的形成有利。
由于这些因素导致地表岩层破碎、滑坡、崩塌、错落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
(2)岩性:结构疏松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的岩层,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岩层易遭受破坏,碎屑物质来源丰富。
2.3水文气象条件(1)水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又是搬运介质的基本动力。
泥石流的形成与短时间内突然的大量流水密切相关。
突然大量来水有:①强度较大的暴雨;②冰川、积雪的强烈消融;③冲川湖、高山湖、水库等的突然溃决。
(2)水的作用:浸润饱和山坡松散物质的侧蚀掏挖作用产生滑坡、崩塌等,增加了物质来源。
2.4其他条件如人为滥伐山林,造成山坡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堆积等,往往提供大量物质来源。
开挖隧道时破坏地下的地质平衡条件时等,也会形成泥石流。
上述条件概括起来为:(1)有陡峻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
(2)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3)短时间内有大量水的来源。
泥石流的知识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指的是在山坡上由于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引起的大规模松散土石体沿坡面迅猛流动的现象。
泥石流具有速度快、规模大、破坏力强的特点,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很大威胁。
下面将从泥石流的形成原因、特点、危害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泥石流形成的原因主要与地质、气象和人类活动有关。
地质因素包括山区地质构造、坡度和岩性等,地质构造复杂、坡度陡峭、岩性松散是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地质条件。
气象因素主要是降雨和融雪,降雨量过大或融雪过程中的水分渗入土石体,使其失去稳定性,从而引发泥石流。
人类活动也是泥石流形成的重要原因,包括过度开发山区、滥伐森林、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这些活动破坏了山区的自然生态平衡,使泥石流的发生几率增加。
泥石流具有速度快、规模大、破坏力强的特点。
泥石流的速度可达数十公里每小时,有时甚至能达到百公里每小时,远远超过人类的逃生速度。
泥石流的规模也很大,堆积的泥石体往往能够覆盖整个山谷,形成堰塞湖等。
泥石流的破坏力非常强,能够摧毁房屋、冲毁道路、损坏农田,甚至导致人员伤亡。
泥石流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很大威胁。
泥石流的涌入能够迅速将人员、车辆和建筑物冲走,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同时,泥石流还会造成山体塌陷、堰塞湖形成等次生灾害,进一步加剧了灾害的严重性。
因此,及早预警、科学防治泥石流成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任务。
防治泥石流的措施包括预警、监测和治理。
预警是指通过气象、地质等手段及时发现泥石流的迹象,向可能受灾区域的居民发布预警信息,使其尽早转移避险。
监测是指对泥石流的发生、演变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泥石流的发展动态,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治理是指采取人工或自然手段,对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进行改善,减小泥石流的发生几率,从而降低泥石流对人类的危害。
预防泥石流的关键是加强山区的生态建设,保护山体植被,改善土地利用方式。
植被能够增强土壤的抗冲性,减缓水流速度,起到防止泥石流发生的作用。
泥石流形成条件是什么泥石流形成条件是什么泥石流爆发三要素:提供松散固体物质的物源,提供动力的水和提供适宜运动的地形地貌。
1、松散固体物质:地质构造作用复杂、岩土体破碎、风化作用强烈、新构造运动剧烈、环境破坏等都可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物源。
一般情况下,物源蓄积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但物源成为泥石流组成部分时往往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
2、丰富的水:降水、冰雪融化、河湖、水库决堤等提供的大量水动力是泥石流爆发的动力条件。
物源越小、越松散、坡度越陡,就对爆发泥石流所需的水动力要求越小,反之亦然。
如5.12汶川地震以来,强震区多次爆发大型泥石流,如20XX年9.24、20XX 年7.17、20XX年.8.13、20XX年.7.3、20XX年8.17、20XX年7.10、20XX年.7.8、2019年8.20等(红色为影响更为巨大的)均爆发于降雨丰沛的雨季,形成的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3、适宜的地形地貌:一般情况下只有饱水的泥石流内摩擦角小于自然坡度就可以形成泥石流的运动。
一个典型的泥石流往往具有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种地貌。
泥石流危害影响泥石流常常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之特点。
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
它对人类的危害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据统计,我国有29个省(区)、771个县(市)正遭受泥石流的危害,平均每年泥石流灾害发生的频率为18次╱县,近40年来,每年因泥石流直接造成的死亡人数达3700余人。
据不完全统计,建国后的50多年中,我国县级以上城镇因泥石流而致死的人数已约4400人,并威胁上万亿财产,由此可见泥石流对山区城镇的危害之重。
目前我国已查明受泥石流危害或威胁的县级以上城镇有138个,主要分布在甘肃(45个)、四川(34个)、云南(23个)和西藏(13个)等西部省区,受泥石流危害或威胁的乡镇级城镇数量更大。
对居民点的危害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之一,是冲进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场所设施。
泥石流读书报告土木142陈炜(14134203)一、概述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二、泥石流形成条件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分别是: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和气象水文条件。
1.地形条件是泥石流形成的空间条件,对泥石流的制约作用十分明显,其主要方面在于地形形态和坡度是否有利于积蓄疏松固体物质、汇集大量水源和产生快速流动。
每一处泥石流自成一个流域,典型泥石流的流域可划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2.地质条件决定了松散固体物质来源、组成、结构、补给方式和速度等。
泥石流强烈发育的山区,多是地质构造复杂、岩石风化破碎、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频发、崩滑灾害多发的地段。
这样的地段,既为泥石流准备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也因地形高耸陡峻,高差对比大,为泥石流活动提供了强大的动能优势。
3.泥石流发生的水文气象条件是指暴雨给沟谷区域带来大量的汇聚水。
水既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搬运介质。
松散固体物质大量充水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后,结构破坏,摩阻力降低,流动性增大,从而与水一起流动形成泥石流。
春夏季节高强度的暴雨使得沟谷的水流和泥石混合形成泥石流,且短时间内突然性的大量沿沟谷喷发出来,冲毁下游的建(构)筑物,造成泥石流灾害。
三、泥石流的分类及地貌1.分类1)按泥石流流域形态分类:标准型泥石流;河谷型泥石流山;坡型泥石流2)按泥石流的物质组成分类:水石流型泥石流;泥石流型泥石流;泥水流型泥石流3)按泥石流体性质分类:粘性泥石流;稀性泥石流2.泥石流的地貌1)泥石流侵蚀地貌:破碎坡;基岩谷;角峰2)泥石流的堆积地貌:泥石流堆积扇;堆积垄岗;堆积龙头;堆积斑3)泥石流的侵蚀-堆积地貌:阶地;葫芦谷;多变谷;缝隙堆积基岩谷四、泥石流的防治1.泥石流的治理措施1)生物措施:泥石流防治的生物措施是包括恢复植被和合理耕牧。
简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泥石流是一种危害严重的自然灾害,它的形成需要特定的条件和环境。
下面,我们来简述一下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一、泥石流的形成条件1. 物理条件泥石流的形成需要物理条件,如地势险峻,地面坡度大,易产生坡面滑动,崩塌、滑坡等类型的地质灾害。
2. 水文条件降雨、雪融等水文条件是泥石流形成的必要条件,湿润的环境能够使得山体土壤的黏着力减少,岩石的内部纯度下降,产生岩石崩塌。
3. 地质条件泥石流形成还需要特定的地质条件,如地下水位高、地面土壤可渗透性差、破碎岩层网络等。
二、泥石流的防治措施1.预测监测防控对于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要建立多次、全方位的防治监测系统。
利用地质雷达、监测卫星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测地质灾害的活动情况,对泥石流活动进行预测,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工程治理工程治理是泥石流最有效的防治方法之一,可以采用隧道、堤坝等结构防止泥石流的流动。
墙壁的防护工程可以防止泥石流的堆积,以及减小泥石流造成的破坏。
3.宣传教育公众的防护意识和知识水平非常重要,要启动防治意识和技能水平的改进,增强公众对于自然灾害的防灾意识,加强公众对泥石流的科学认识,提高公众对灾难发生的预警能力。
4.生态治理泥石流形成与自然生态环境密不可分,对山地生态进行合理整治是重要的防治策略。
适当措施的生态治理可以减弱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提高山体环境的质量,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
综上所述,泥石流是由特定的地理、气候、地质等多种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预测监测、工程治理、宣传教育、生态治理等综合防治措施是预防和减轻泥石流的灾害的有效方法。
泥石流灾害点描述一、泥石流概述泥石流是一种由于暴雨、山洪、滑坡等自然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其特点是泥沙、石块、岩石等物质在水的作用下形成的流动体,具有较大的破坏力和威力。
泥石流常常在高山、丘陵等地形起源,并沿着山谷、河道等低洼地带流动,对人类和社会造成严重损失。
二、泥石流灾害点特征泥石流灾害点是指泥石流发生的具体位置,其特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描述:1. 地理位置:泥石流灾害点通常位于高山、丘陵地带,多发生在陡坡、河谷、峡谷等地形复杂的地区。
例如,某地泥石流灾害点位于该地区的山谷之中,地势陡峭,河道狭窄。
2. 地质条件:泥石流灾害点的地质条件是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某地泥石流灾害点的地质条件为岩石松散、土壤多为黏土质地,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
3. 降雨情况:降雨是泥石流发生的直接原因之一。
泥石流灾害点通常在降雨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情况下发生。
例如,某地泥石流灾害点的年平均降雨量较大,且夏季多暴雨天气。
4. 植被状况:植被状况是影响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植被可以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降低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泥石流灾害点通常是植被覆盖较少或植被破坏较严重的地区。
例如,某地泥石流灾害点的植被覆盖率较低,主要为草地和小灌木。
5. 灾害规模:泥石流灾害点的规模大小与泥石流的流量、速度、形态等因素有关。
泥石流灾害点通常可以根据泥石流的规模进行划分,如小型灾害点、中型灾害点和大型灾害点。
例如,某地泥石流灾害点的规模较大,泥石流流量较大,速度较快。
6. 灾害影响:泥石流灾害点的影响范围广泛,除了直接破坏泥石流经过的地区外,还可能造成水源污染、农田损失、道路中断等间接影响。
例如,某地泥石流灾害点造成周边农田被淤积,道路被冲毁,导致交通中断。
三、对泥石流灾害点的应对措施针对泥石流灾害点的特征,应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地质调查:对泥石流灾害点进行地质调查,了解地质条件、水文地质特征等,为后续防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造成泥石流的原因
要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才会形成泥石流,流域内要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要源源不断的补给泥石流;地形要陡峻,沟床纵坡要较大;在流域中的中上游应有强大的暴雨来提供充沛的水源作为外动力条件。
除了这三个基本条件,加剧泥石流的发生的原因还有人类活动改变自然条件。
1、没有合理开挖
在修建铁路、公路、水渠等工程建筑时没有合理开挖。
有些泥石流就是因为这些因素破坏了山坡表面而形成的。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比如云南省东川至昆明公路的老千沟,它就是因为在修建公路及水渠,使山体破坏,加之1966年犀牛山地震又形成崩塌、滑坡,致使泥石流更加严重。
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采石
不合理的弃土、弃渣、采石,是造成泥石流发生的常见原因。
比如在甘川公路西水附近,在1 973年冬在沿公路的沟内开采石料,接着就在1974年的7月18日发生了严重的泥石流,造成15座桥涵淤塞。
3、滥伐乱垦现象严重
滥伐乱垦的后果就是使植被消失,让山坡失去保护,让土体变得疏松,冲沟发育加重水土流失,破坏了山坡的稳定性,造成崩塌、滑坡等促进了泥石流产生的。
早在一千多年前,甘肃省白龙江中游树木苍生、山清水秀,但后来因为伐木烧炭,烧山开荒,森林被破坏,才造成泥石流泛滥。
泥石流的形成及防治措施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是发生在山区及山前地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和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它是由于降水、暴雨、融雪、冰川而形成的一种夹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常常具有突然暴发、来势凶猛、运动快速、历时短暂、物资容量大等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因此,应了解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加强对泥石流的防治工作,特别是野外地质工作者,在遇到泥石流时应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地形条件、地质条件和气象水文条件。
首先是地形条件。
地形形态和坡度有利于积蓄疏松固体物质、汇集大量水源,并产生快速流动的地区。
泥石流形成地区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半圆形宽阔地段,周围山坡陡峻,多为30°~60°的陡坡,其面积大的可达数十平方千米。
坡体往往光秃破碎,无植被覆盖,斜坡常被冲沟切割,且有崩塌、滑坡发育;流通区多为狭窄而深切的峡谷或冲沟,谷壁陡峻而坡降较大,且多陡坎和跌水。
泥石流进入本区后具有极强的冲刷能力,将沟床和沟壁上的土石冲刷下来携走,并造成很大危害;泥石流堆积区一般位于山口外或山间盆地边缘、地形较平缓之地。
其次是地质条件。
泥石流多发育在地质构造复杂、断层皱褶发育、岩石风化破碎、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频发的山区。
地表岩层破碎、滑坡、崩塌、错落是泥石流形成的固体物质来源,结构疏松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的岩层,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岩层是泥石流形成碎屑物质的来源。
再次是水文气象条件。
水既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也是搬运泥石流物质的基本动力。
因此,泥石流的形成与短时间内突然的大量流水密切相关。
突然大量来水包括强度较大的暴雨,冰川、积雪的强烈消融以及冲川湖、高山湖、水库等的突然溃决,再加上水对山坡岩土的软化、潜蚀、侵蚀和冲刷等都会增加物质的来源。
除此之外,人类不合理的工程活动、农业活动,以及一些矿山业主“采完,赚够,就走人”的做法,都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变局部地形,增强泥石流的动力条件,补给泥石流活动的固体物质来源。
某泥石流沟域环境地质条件介绍泥石流是一种具有高度危险性的自然灾害,其发生与沟域的环境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下面将对一些泥石流沟域的环境地质条件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该泥石流沟域的地理位置是林木茂密的山区,地势较为陡峭。
这种地形条件会导致山体容易发生崩塌,形成大量的破碎岩石。
而崩塌物的积累和堆积,为泥石流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其次,该泥石流沟域的地质构造以岩石为主。
岩石中的不平衡应力、裂缝和滑脱面等地质构造瑕疵是泥石流形成的基础。
当外力作用或水分渗透引起岩石滑动时,就会形成泥石流。
此外,该沟域中存在丰富的可溶性岩石,如石灰石等,当这些岩石被水侵蚀后,容易形成滑坡和崩塌,加剧了泥石流的发生。
第三,该沟域存在丰富的沉积物和土壤。
沉积物和土壤是泥石流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该沟域的山坡上,有较为厚重的堆积土壤覆盖。
这种土壤的粘性较强,易于流动。
同时,土壤中的含水量也是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壤过湿时,易于发生液化现象,从而加剧泥石流的发生。
此外,降雨量也是影响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因素。
由于该沟域地势较为陡峭,且植被茂密,不易渗透,降雨时径流量较大。
当降雨量较小时,水分在山坡上渗透和蓄积,使土壤含水量增加,降低土壤的抗剪强度,当降雨量超过土壤的持水能力时,就会在山坡上形成大量的地表径流,加剧泥石流的发生。
最后,人类活动也是影响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该沟域周边存在大规模的盗采、矿山开采等不合理开发行为,这些活动破坏了山体的稳定性,导致了泥石流的发生。
此外,该沟域附近存在许多人类居住地,居民的非法占山、乱倒垃圾等行为也会加剧泥石流的发生。
总之,泥石流沟域的环境地质条件包括山体地形陡峭、丰富的岩石和沉积物、可溶性岩石的存在、丰富的沉积物和土壤、较大的降雨量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为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在减灾工作中,应强化对这些环境地质条件的认识和监测,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应对策略,以减少泥石流带来的损失。
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又称泥石流、土石流、山洪崩等,是一种自然灾害现象,通常在陡峭的山坡、溪谷和高原上发生。
泥石流以其剧烈的破坏性和令人震惊的力量而闻名。
那么,什么是泥石流?让我们深入了解这一灾害现象。
一、泥石流的定义和形成原因1. 泥石流的定义泥石流是由沿着河岸、山坡或陡峭的溪谷流下的土石流、雪崩或山崩并带来了大量碎石、泥沙和石块的一种灾害性现象。
该流体通常在暴雨、雨雪、地震或泥石流前期形成的滑坡活动的影响下运动。
2. 形成原因泥石流是由于陡峭山坡上的大量泥土和石头被冲走,形成流体而引起的。
泥石流发生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
自然因素如陡峭的山坡、溪流,强烈的暴雨等。
人类活动因素如过度采矿、大规模的伐木、建筑开发等。
这些活动可能破坏大面积的土地覆盖,造成过度侵蚀和脆弱的土壤,从而导致泥石流的发生。
二、泥石流的特征和危害1. 泥石流的特征泥石流是一种高速流体,速度可高达几十公里每小时,具有以下特征:(1)泥石流粘稠黏滑,流速快,紊流强烈,可携带卵石、沙子和块状物等,阻力大且破坏性强;(2)泥石流的规模大小难以预测,有时形成小型泥石流,有时形成巨型泥石流,影响范围较大;(3)泥石流的发生频率难以预测,常常突然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危害。
2. 泥石流的危害泥石流的危害性极大,对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1)对人员安全的危害:泥石流速度快,破坏力大,容易造成人员伤亡。
(2)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的危害:泥石流可摧毁耕地和农作物,损坏水源和生态环境。
(3)对基础设施和房屋的危害:泥石流容易在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和房屋里造成裂缝和破坏,导致建筑坍塌和道路塌陷。
三、泥石流的预防和控制为了避免和减少泥石流灾难,防范措施十分重要。
以下三点是预防泥石流灾害的方法:1. 开展科学的土地管理: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促进生态恢复,修建实用的防护工程,包括植树、种草和造型不规则的地面,以减少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论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泥石流是一种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危害。
1
1
泥石流发生的时空规律与发生条件
泥石流发生的时间与空间规律
我国泥石流的暴发主要是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集中降雨的激发。
因此,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是与集中降雨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一般发生在多雨的夏秋季节。
因集中降雨的时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的降雨多集中在6-9月,因此、西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6-9月;而西北地区降雨多集中在6、7、8三个月,尤其是7、8两个月降雨集中,暴雨强度大,因此西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7、8两个月。
据不完全统计,发生在这两个月的泥石流灾害约占该地区全部泥石流灾害的90%以上。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1.【触发条件】:绵雨、暴雨,融雪、江河溃决等水流持续作用,使基本条件中的某一条件超过稳定强度。
2.【物质条件】:松散碎屑物质、水分的储量和来源充足。
3.【地形条件】: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成形状便于水流汇集。
泥石流发生的时空规律与发生条件。
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泥石流的介绍:泥石流是由暴雨和洪水对含有砂石的软土山脉进行饱和稀释而形成的洪水。
它的面积、体积和流量都很大。
滑坡是一个小范围的稀释土壤山脉。
典型的泥石流是由粘性泥浆和粗固体碎屑组成,富含淤泥和粘土。
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水体浸泡流动山坡或沟壑床中的固体堆积物,降低其稳定性。
充满水的固体堆积物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移动,形成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灾难性的地质现象。
通常,泥石流会突然猛烈地喷发,并携带巨大的石块。
由于它的高速和强大的能量,它是非常具有破坏性的。
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只有几分钟。
泥石流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
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
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
泥石流的主要危害是摧毁城镇、企事业单位、工厂、矿山和村庄,造成人畜伤亡,破坏房屋和其他工程设施,破坏农作物、树木和耕地。
此外,泥石流有时会淤塞河流,这不仅会阻碍航运,还可能导致洪水。
影响泥石流强度的因素很多,如泥石流容量、流速和流量,其中泥石流流量对泥石流灾害程度的影响最为重要。
此外,各种人类活动也在许多方面加剧了这些因素的作用,促进了泥石流的形成。
泥石流经常发生在峡谷地区和地震火山多发区,在暴雨期具有群发性。
它是一股泥石洪流,瞬间爆发,是山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泥石流的形成:地形地貌条件地形上,山高沟深,地形陡峭,沟床纵向落差大,流城形态便于集水。
就地貌而言,泥石流地貌一般可分为三个部分:形成区、环流区和堆积区。
上游地层区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侧出口为瓢虫形或漏斗形。
地势较开阔,周边山体高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较差。
这种地形有利于水和碎片材料的集中;中游环流区地形多为窄、陡、深峡谷,河床纵坡较大,泥石流可快速、直接流动;下游堆积区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因此堆积物有堆积场所。
泥石流发生的三个条件是什么泥石流发生的三个条件1、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
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
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为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
2、松散物质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
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另外,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一些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开山采矿、采石弃渣水等均会造成,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
3、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水体等形式。
为什么会发生泥石流1、不合理开挖修建铁路、公路、水渠以及其它工程建筑的不合理开挖。
有些泥石流就是在修建公路、水渠、铁路以及其它建筑活动,破坏了山坡表面而形成的。
2、弃土弃渣采石如甘川公路西水附近,1973年冬在沿公路的沟内开采石料,1974年7月18日发生泥石流,使15座桥涵淤塞。
3、滥伐乱垦滥伐乱垦会使植被消失,山坡失去保护、土体疏松、冲沟发育,大大加重水土流失,进而山坡的稳定性被破坏,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结果就很容易产生泥石流。
4、次生灾害由于地震灾害过后经过暴雨或是山洪稀释大面积的山体后发生的洪流。
可怕的泥石流发生前的迹象是什么提起泥石流,人们无不为之胆战心惊。
由于泥石流的破坏性巨大,及时地发现泥石流发生的预兆,无疑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泥石流发生前都有哪些预兆呢?泥石流一般发生在降雨之后,往往以山谷为主,所以这些区域在降雨之后,一定要多多留意。
说明川滇黔交界处多发泥石流灾害的自然条件川、滇、黔交界处多发泥石流灾害的自然条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气候条件:该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夏季多暴雨。
这种降水丰富且强度大的气候特点,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2. 地质条件:地壳运动活跃,岩层中断裂和断层发育,岩石破碎,地表多碎屑物质。
这些因素使得地表物质容易受到侵蚀和搬运,进而形成泥石流。
3. 地形条件:地势起伏大,山地坡度较大,相对高差大。
这种地形特点使得水流更容易冲刷和搬运地表物质,导致泥石流的发生。
4. 水文条件:地表径流量大,河流流速快。
这样的水文环境能够为泥石流提供持续的水动力来源。
5. 土壤条件:该区域土质疏松,易于受到水流的侵蚀和搬运,增加了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6. 植被条件:植被稀疏,缺乏足够的植被覆盖来固定土壤和减缓水流。
这也使得地表物质更容易受到水流的作用而形成泥石流。
综合以上分析,川、滇、黔交界处的自然条件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该区域多发泥石流灾害。
这些自然条件包括了气候、地质、地形、水文、土壤和植被等方面,它们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导致泥石流灾害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