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学基础讲义第六章泥石流
- 格式:ppt
- 大小:37.69 MB
- 文档页数:56
高三地理泥石流知识点归纳泥石流是一种由于山区或河谷中的大规模泥石体块在水的作用下运动并形成的灾害。
它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大等特点,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做好泥石流防治工作,高三学生需了解以下知识点。
一、泥石流的形成原因泥石流的形成主要与山区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地下水位等因素相关。
地震、暴雨、雪融等自然灾害以及过度开发、滥伐、乱石崛起等人类活动都可能引发泥石流。
二、泥石流的分类根据泥石流的成因和特点,可以将其分为降雨型、融雪型、地震型和人工型四种类型。
其中,降雨型泥石流是最常见的一种,由于降雨量过大导致山区沟壑中的泥石体块流动。
三、泥石流的危害泥石流具有高速、大量、破坏性强等特点,其带来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泥石流在山区、河谷等地形的低洼地带形成,当泥石流来袭时,会冲垮房屋、堵塞道路,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破坏生态环境:泥石流的运动会带来大量的泥沙,导致山区植被破坏、土壤丧失,破坏地表水、地下水资源。
3.影响经济发展:泥石流发生后,给当地交通、水利、农业等生产活动带来短期和长期的影响,降低经济发展水平。
四、泥石流的预测与防治1.泥石流的预测:了解泥石流形成的地质和气象条件,通过分析雨量、地下水位等数据,可以对泥石流的发生进行预测。
2.泥石流的防治:完善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整治河道、修建防洪堤防等;加强植被保护,通过植树造林等方式固土保水;建立健全泥石流警报系统,及时向当地居民发出预警。
五、泥石流的防灾减灾高三学生应该了解泥石流的防灾减灾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1.了解当地的山区地质情况,避免在危险地带行走和居住。
2.注意天气预报,尤其是降雨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3.遇到山区泥石流来袭时,不要逆流而行,要尽量向上游远离危险区。
4.组织学生自救互救,尽量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总之,泥石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带来巨大的破坏性和危害。
泥石流知识点总结一、泥石流的形成机理泥石流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植被、地质构造和人类活动等。
下面将对这些因素逐一进行分析。
1.地形地貌:陡峭的山地和峡谷是泥石流发生的主要地区。
由于这些地区的地形陡峭,下垂的地貌使得地表的土壤和岩石容易被大雨冲刷,形成泥石流。
2.气候:大雨、暴雨和融雪是泥石流发生的主要气候条件。
在这些气候条件下,山地和峡谷地区的地表土壤和岩石容易被冲刷,形成泥石流。
3.植被:缺乏植被覆盖是泥石流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植被可以有效地保护土壤和岩石,阻止水流的侵蚀和冲刷,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4.地质构造:地质构造也是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因素。
地震、山体滑坡、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都可能引发泥石流。
5.人类活动:过度开发和滥伐森林、挖掘矿藏、建设水利工程等人类活动也是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因素。
这些活动破坏了原始植被,加剧了地面的侵蚀和冲刷,导致泥石流的发生。
二、泥石流的预警预防为了减少泥石流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造成的损失,必须加强对泥石流的预警预防工作。
下面将对泥石流的预警预防工作进行总结。
1.监测预警:通过安装地质灾害监测仪器、气象雷达、卫星遥感等设备,对险情地区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及时发现泥石流的迹象,提高预警时间和预警能力。
2.预报预警:根据监测数据和气象预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泥石流的预报和预警,发布预警信息,通知险情地区的居民和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减少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3.防治措施:采取防治措施,包括修建防护堤坝、植被恢复、生态修复、搭建警戒措施等,加强对险情地区的防范,减少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4.应急救援: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机制,组织开展泥石流应急演练,提高应急救援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在泥石流发生后,能够及时进行救援和抢险,减少损失。
三、泥石流的灾害评估为了科学地评估泥石流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人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下面将对泥石流的灾害评估工作进行总结。
泥石流:1、定义: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2、形成过程: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它的面积、体积和流量都较大,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流水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
通常泥石流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
因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
3、特点:突然性、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4、中国最常见的两种分类方法:(一)依据地貌学观点分类A、按泥石流沟谷形态发育程度区分:1)标准型泥石流为典型的泥石流,流域呈扇形,面积较大,能明显的划分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
2)河谷型泥石流流域呈有狭长条形,其形成区多为河流上游的沟谷,固体物质来源较分散,沟谷中有时常年有水,故水源较丰富,流通区与堆积区往往不能明显分出3)山坡型泥石流流域呈斗状,其面积一般小于1000㎡,无明显流通区,形成区与堆积区直接相连。
B、按泥石流冲积扇所处的地貌位置区分:1)峡谷型泥石流2)宽谷型泥石流(二)依据泥浆水利学观点分类A、按物质成分分类1)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砂粒、石块、粘度大、呈稠泥状的叫泥流;2)以粒径不等的砂粒和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石块的叫泥沙流;3)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4)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称之水石流。
B、按物质状态分类1)粘性泥石流,含大量粘性土的泥石流或泥流。
2)稀性泥石流,以水为主要成分,粘性土含量少,固体物质占10-40%,有很大分散性。
5、产生条件: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