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品管圈成果发布提高重点药物知晓率
- 格式:ppt
- 大小:24.08 MB
- 文档页数:56
品管圈活动提升患者口服药知晓率的效果分析目的:利用品管圈组成神经内科口服药知晓率改善圈,提升患者口服药相关知识知晓率,增强患者用药安全意识。
方法:设计口服药相关知识调查表,了解患者对口服药的知晓情况,通过品管圈活动分析原因,制定相应对策并实施,整理相关数据。
结果:患者口服药相关知识知晓率在品管圈活动开展后提高了65.00%。
圈员对改善前、后分别评分,最后算出各项平均值,得出每个项目在改善后均有所提高。
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合理应用质量管理方法,能够有效加强患者用药安全意识,提高患者口服药相关知识知晓率。
标签:品管圈;口服药;知晓率QC小组又称品质管理圈、品质圈、品管圈(品质管理圈)等。
起源于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美国一工程师引进日本工业界,应用于工业生产上以增加生产力。
80年代应用于医院管理中,各部门中以护理部实行QC最具成效。
由于笔者所在科室患者年龄大且需要长期服用口服药,有掌握药物相关知识的需求,因此笔者所在科室开展了以提高患者口服药知晓率为主题的QC活动,并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30例均为笔者所在科室住院患者,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1岁;学历本科1例,大专3例,中专4例,初中7例,小学9例,文盲6例。
均需服用口服药。
1.2 方法1.2.1 成立品管圈和确立主题由辅导员、圈长、圈员等十人组成“品管圈”,圈名为青青草原圈,辅导员为神经内科护士长,圈长由民主选取得出。
全体圈员根据院方政策、重要性、迫切性及圈能力四个方面确定圈主题为“提高患者口服药相关知识知晓率”。
1.2.2 活动计划及方法整个品管圈活动历时5个月。
在主题确定后,进行计划拟定再进入现状把握阶段,然后设定目标值并对存在问题进行解析,制定对策并实施。
最后整理资料作效果评价。
1.2.3 目标设定根据品管圈实施开展前调查的数据(表1),设定目标值。
按下列公式计算: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现况值×圈能力×改善重点)。
品管圈活动如何提高责任护士对病情掌握的知晓率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责任护士对神经内科患者病情掌握率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以”提高护士对患者病情掌握率”为主题,调查神经内科自2015年4月~10月开展品管圈以来,责任护士对患者病情掌握率的情况。
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以来效果显著,责任护士对患者病情的掌握率有了显著提高。
结论品管圈在提高神经内科责任护士对病情的掌握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
标签:品管圈;责任护士;病情掌握责任护士掌握主管患者病情是理所当然的,但往往在护理工作中,由于平时工作繁忙,护士对患者病情的掌握不是太好。
2015年4月~10月我院神经内科应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责任护士对患者病情的掌握活动中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品管圈的组成品管圈小组成员由我科10名护士组成,圈员利用头脑风暴法,确定圈名与圈徽,选出圈长及秘书各1名。
经过全体圈员讨论及采取投票的方式确定本次圈活动主题为”提高护士对患者病情掌握率”。
活动实施日期为:2015年4月~2015年10月。
1.2 发现问题2013月~2014年我院检查中关于提问责任护士对应主管患者病情”八知道”(①姓名;②诊断;③病情(症状、体征、睡眠、排泄等);④心理状况;⑤治疗(主要用药的名称、目的、注意事项);⑥饮食;⑦护理措施(护理要点,观察要点及康复要点);⑧潜在危险及预防措施)的合格率低[1]。
1.3 寻找问题的根本原因应用头脑风暴法讨论我科责任护士对患者病情知晓率低的原因,从人、物、法等方面绘制鱼骨图,最后在用关联图找出问题的重点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1.4 针对原因提出整改方案针对问题的重点原因,全体圈员利用头脑风暴法并依可行性、经济性、圈能力等指标进行对策选定,采取评分方式:优5分、可3分、差1分的评分方法,最后根据柏拉图的80/20法则选定了三个对策方案,并予以施行。
1.4.1 加强专科技能培训①对全科护士进行本科患者的系统评估法的培训,使护士掌握本科病患的评估方法。
品管圈在提高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中的应用董祥翔(江苏省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扬州 225000)摘要目的: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中的实践效果。
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定提高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为本期活动主题,设计问卷调查表,按照活动计划、分析、实施、效果确认与检讨的步骤,开展相关护理工作。
结果:通过本次品管圈活动,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从11.11%提高到72.9%。
结论:品管圈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以及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品管圈;健康教育;知晓率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有五种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1】。
实施品管圈活动不但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在医疗方面也可以提升医院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医院“上下一体,团结和谐”【2】。
所谓品管圈(QCC)即是由一个工作场所的人为了解决现场工作问题,提升工作绩效,自动自发的组成一个团队,然后团队成员分工合作,应用品质管理工具,进行各种分析、解决问题以达到改善业绩的目标【3】。
现将品管圈的工作方法运用于我血管外科提高患者健康教育重效率中。
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收集2015年5月20日-6月20日(开展品管圈活动前)血管外科病人45人出院,其中男28人,女17人,年龄在36-82岁之间;收集2015年10月20日-11月20日(开展品管圈活动后)血管外科病人48人出院,其中男32人,女16人,年龄在42-85岁之间,两组患者在性别、职业、婚姻状态、生活习惯、住院天数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2.1成立品管圈小组:小组成员总共10人,选定圈长、圈名及圈徽。
2.2主题选定:QCC各圈员采用头脑风暴提出6个需要改善的问题,每个圈员对每个问题评分,最后将提高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选为本次活动的最佳主题,并且用甘特图拟定出本次活动的计划表。
2.3现状把握:发放健康教育知识问卷,包括入院宣教、饮食、活动与休息、特殊检查、疾病相关知识、出院带药的服用方法、复诊时间等内容,总共12个条目,问卷总分为100分。
品管圈在提高患者特殊检查注意事项的知晓率和完成率的实践应用随着医院规模不断扩大,特殊检查的项目及数量也日益增加。
而特殊检查是临床诊断、治疗疾病最有效、可靠地客观资料之一。
因检查前准备不充分导致送检检查不能一次完成成为无效送检[1]。
本文完成率是指样本人数中一次性完成检查并取得检查报告的人数所占的比例。
常有患者因各种原因不能做到及时有效的送检,延误了检查及治疗,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为了提高患者特殊检查注意事项知晓率和完成率,2013年2月-2013年8月,我科推行了品管圈活动,收到了满意的结果,并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3月5日-4月5日46例特殊检查患者(活动前),选择6月1日-7月1日中进行特殊检查的58例患者(活动后)。
对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两组进行特殊检查患者的知晓率和完成率进行比较分析。
1.2方法1.2.1 成立品管圈小组:由8名护士组成一个圈,选出圈长和辅导员各一名。
小组取名为“繁心圈”。
组圈前先派圈长到各地学习品管圈的理论知识及听取各地获奖演示成果报告,随后对圈员进行品管圈知识培训、考核,使每位圈员均熟练掌握品管圈活动的理念、程序和方法,掌握QC七大手法的使用技巧[2]。
小组遵循PDCA原则开展活动。
1.2.2选题及理由应用5M选题法[3](即力所能及、有效可查、需时适中、医院赏识、圈以自豪)。
采用5、3、1评分方法。
选定“提高患者特殊检查注意事项的知晓率和完成率”作为活动主题。
1.2.3活动计划拟定应用甘特图,对活动的十个步骤进行计划拟定。
1.2.4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召开圈会,根据全院工作流程图制定出适合本病区专门特殊检查工作流程图,设计出患者特殊检查知晓率的调查问卷。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对50例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回收率100%。
计算知晓率为82%,完成率为92%。
根据“80%~20%原则”,调查结果(利用柏拉图分析)显示无完善的理论支持体系、医护人员尤其是新护士掌握知识薄弱、患者容易忘记检查前用药,护士对患者检查前用药未引起重视、护士通知空腹检查未落实到位、高龄患者容易忘记检查前空腹准备、患者配合能力欠佳、陪客不固定、患者不理解宣教内容,是影响住院患者对特殊检查注意事项知晓率和完成率的主要因子。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急诊科护士对急救药品知晓率中的应用研究【摘要】目的分析品管圈活动对提高急诊科护士对急救药品知晓率的价值分析。
方法在2022年6月至2022年12月之间,在我院急诊科工作的护士,随机抽取28名,根据电脑随机分组,对照组14名,采取常规管理模式;观察组14名,加入品管圈活动,设计急救药品理论知识试卷,在预先不告知的情况下,对两组护士进行测试,并比较在此期间的急救药瓶知晓评分、知晓率、急救药品查验表得以及患者的急救满意度。
结果对照组急救药品知晓评分为(62.113±12.56)分,观察组为(84.13±6.14)分;对照组的急救药品查验表得分(79.46±1.79)分和患者满意度为(61.34±4.13)%,而观察组为(87.16±1.34)分和患者满意度为(86.13±3.13)%,上述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品管圈活动可以提高急诊科护士对急救药品知晓率,提高急救药品查验表得分和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品管圈活动;急救护理;急救药品知晓根据临床调查中却发现,护士对急救药品相关知识知晓不全面,只知道常用药品地大概应用。
因此,提高急诊科护士对急救药品地知晓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1-2]。
品管圈活动是以全员参与的方式, 持续不断地推行管理及改善自己的工作场所, 提高护理质量的工作方法, 其特点是自发产生, 护士主动参与,强调尊重护士的人性, 轻松参与, 愉快工作, 开展相互学习下共同进步, 灵活运用最终提高护理质量的控制方法。
本研究旨在分析设立品管圈活动对于提高护士对急救药品知晓率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2022年6月至2022年12月之间,在我院急诊科工作的护士,随机抽取28名,根据电脑随机分组,对照组14名,采取常规管理模式;观察组14名,加入品管圈活动。
其中对照组14例护士的男女比例为1:7,平均年龄为(26.13±0.24)岁;学历情况:本科及以上;观察组14例护士的男女比例为1:7,平均年龄为(26.37±0.13)岁。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入院患者宣教知晓率方面的效果评价宣教是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患者的健康素养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目前在医疗机构中,入院患者宣教的知晓率普遍较低。
为了提高入院患者宣教知晓率,本研究采用品管圈活动的方法进行干预,对干预前后的宣教知晓率进行比较和评价。
结果显示,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入院患者宣教知晓率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可以作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品管圈活动;入院患者宣教;知晓率;效果评价1. 引言宣教是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疗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
宣教的目的是通过向患者传递相关的医学知识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健康素养和治疗效果,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然而,当前在医疗机构中,入院患者宣教的知晓率普遍较低,这对于患者的健康和治疗效果产生了不利影响。
为了提高入院患者宣教的知晓率,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品管圈活动是一种有效的质量管理手段,它通过团队合作、持续改进和不断学习,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本研究旨在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入院患者宣教知晓率方面的效果,并进行评价,为优化医疗服务提供参考。
2. 材料与方法2.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的三个科室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内科、外科和妇产科。
共选取入院患者180例,其中内科60例,外科60例,妇产科60例。
2.2 干预措施本研究采用品管圈活动的方法进行干预,具体步骤如下:(1)确定品管圈团队:由各科室的医生、护士、宣教员和质控员组成,共计12人。
(2)制定品管圈计划:根据入院患者宣教的内容和方式,制定品管圈计划,包括宣教内容、宣教方式、宣教时间和宣教评估。
(3)实施品管圈活动:根据品管圈计划,进行宣教活动。
宣教内容包括疾病知识、治疗方案、饮食指导、运动锻炼和注意事项等;宣教方式包括口头宣教、书面宣教和图示宣教等;宣教时间包括入院宣教、病情变化宣教和出院宣教等;宣教评估包括宣教效果评估和宣教满意度评估。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门诊输液病人用药宣教知晓率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门诊输液病人用药宣教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
方法:成立品管圈组织,确立“提高门诊输液病人用药宣教知晓率”为活动主题,对影响门诊输液病人用药宣教知晓率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整改方案并组织实施。
结果:开展品管圈后,门诊输液病人用药知晓率由活动前的72.20%提高至活动后的83.33%。
结论:品管圈活动可以提高门诊输液病人用药宣教知晓率。
【关键词】品管圈;输液病人;用药宣教;知晓率为提高门诊输液病人用药宣教知晓率,从2013年6月-2013年11月我院在门诊输液室宣教过程中,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取得了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均为门诊输液患者,品管圈活动前有效调查96例,活动后有效调查100例。
活动前男54例,女42例,年龄18~64(40.45±1.42)岁,文化程度分布:小学26 例,初中32例,高中11例,中专8例,大专10例,本科以上9例;活动后男57例,女43例,年龄19~65(40.14±1.33)岁;文化程度分布:小学28例,初中31例,高中14例,中专9例,大专9例,本科以上9例;两组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构成经统计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1.2.1组建品管圈并确立活动主题圈员由5名护理人员组成。
其中主管护师1名,护师2名,护士2名。
圈长全程负责活动的策划,落实质量管理,各项工作的分配协调及资料的整理分析[1],并请大外科总长负责督促指导品管圈小组活动。
圈员们通过头脑风暴法提出备选主题,以加权投票的方式确定了以提高门诊输液病人用药安全知晓率为活动主题,并采取问题解决型来完成此次品管圈活动,活动期为6个月。
1.2.2现状把握及原因分析1.2.2.1现状把握每日由收药护士对连续输液最后一日来院输液者发放自行设计的调查表,通过对是否知晓药物的名称、药物的作用、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输液过程中勿自行调节滴速、输液过程中有不适及时告知护士、拔针时按压的方法和时间6方面对病人进行调查,回收调查问卷106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96份,问卷调查有效率为90.57%,知晓率72.2%。
品管圈在提高病患及家属对责任护士知晓率的运用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患者对管床护士知晓率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针对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和方案,评价品管圈持续质量改进的效果。
结果:通过品管圈的应用,患者对管床护士知晓率由42.2%升至97.1%。
结果:在随机抽查入院的300位患者,活动前知晓率53%上升至99.3%.结论:品管圈的应用可有效提高患者对主管护士的知晓率。
关键词:品管圈;患者;管床护士;知晓率品管圈QCC(英语:QualityControlCircle)是通过全员参加的方式组成一个小团体,集思广益、相互启发,运用QC管理工具,针对问题逐步攻克,以达到改善现在的目的。
2014年2月-8月将QCC活动运用到提高患者对管床护士知晓率的调查中,知晓率明显增高,各位圈员也从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乐趣。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科室开放性床位53张,护理人员13人,主管护师1人,护师5人,护士7人。
调查对象:随机调查入院患者150名。
1.2QCC方法1.2.1活动实施时间为2014年2月—8月。
成立品管圈小组,圈名为优伴圈,以护士长为辅导员,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选出圈长一名,其余为品管圈小组成员。
由圈长组织召开会议,明确各成员的工作职责,展开工作。
1.2.2主题设定各品管圈成员在辅导员和圈长的组织下,利用头脑风暴,采取3、5、1投票方式选举出得票最高的主题为提高患者对管床护士的知晓率。
1.2.3现状把握与目标设定随机调查入院患者150名,通过问卷方式调查出其中80名患者不知晓管床护士,从而得出患者对主管护士的知晓率为53%。
从医院发放的满意度调查表调查出满意为132人,得出满意度为88%。
设定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现况值×圈能力×改善重点)=53%-(53%×1×85%)=8%。
得出改进目标知晓率上升至92%。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o1.19 No.74218投稿邮箱:zuixinyixue@·调研分析·品管圈活动对提高患者入院宣教知晓率的影响分析冯鑫,刘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 100029)0 引言品管圈(QCC )为同一工作场所的人员自发的组织进行质量管理活动进而构建的小组,该类小组是全面质量管理中的重要节点,在自我启发、同伴启发等原 则的引导下,灵活应用多种方法,调动全员参与的 积极性,进而实现连续优化自己工作场所的活动, 即为QCC 活动[1]。
入院宣教是患者入院后接受的第一次健康宣教,内容包括:病房环境介绍、主管医生及主管护士护士长介绍、病房管理规章制度、疾病相关知识、高危因素自我保护方法等。
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的日益关注,导致对健康宣教的需求增加,患者更渴望得到更多的疾病和自我保护知识。
优质的服务及病人的积极配合有利于疾病的康复,由于目前有部分护士对入院介绍不够重视,没有全部对病人进行入院宣教,以致病人对病区环境不熟悉,制度不了解,直接影响护 理质量[2]。
入院宣教作为患者入院后接受的第一次宣教获取,患者对入院宣教内容的知晓率高,有利于患者快速熟悉病房环境,护患间的良好沟通增加主管医生和主管护士的亲和度,降低患者住院的恐惧感,提高了患者的配合度。
1 现况调查1.1 数据和资料。
2018年3月3日至2018年3月31日通过对入院24小时的患者访谈的方式了解患者对入院宣教内容的掌握程度,共访谈患者36位,每位患者抽查5个问题,共计180人次,准确知晓答案70人次,未能知晓答案为110人次,患者知晓的准确率(70/180)×100%≈39%;患者失误率为样本数(分母)180失项目为110,改善前缺失率为61%,即改善前合格率为100%-61%=39%。
目标值:现况-(现况×改善重点×圈能力),即目标合格率为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