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C甲基化在癌症及炎性反应中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70.48 KB
- 文档页数:3
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的相关信号通路及其调节机制研究进展①刘利萍张焱皓李茂秦欢罗军敏(遵义医科大学免疫学教研室,贵州省免疫分子应用研究工程中心,遵义563000)中图分类号R39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484X(2021)06-0747-07[摘要]巨噬细胞是一群具有高度可塑性和异质性的免疫细胞,在维持免疫系统的稳定状态中扮演重要角色。
不同刺激因子作用下,巨噬细胞可极化为M1型和M2型,其极化过程受多种信号通路共同影响。
本文综述巨噬细胞极化过程涉及的主要信号通路及其调节机制的新进展。
[关键词]巨噬细胞;极化;信号通路;调节机制Advances in related signaling pathways and their regulatory mechanisms of macrophage polarizationLIU Li-Ping,ZHANG Yan-Hao,LI Mao,QIN Huan,LUO Jun-Min.Department of Immunology,Zunyi Medical Uni⁃versity,Immune Molecules Application Research Center in Guizhou Province,Guizhou563000,China [Abstract]Macrophages are a group of highly adaptive and heterogeneous immune cells tha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stable state of immune system.Macrophages can be polarized into M1and M2types under stimulation of different cytokines.Pro⁃cess of macrophage polarization is affected by a variety of signal pathways.This review will summarize major signaling pathways of mac⁃rophage polarization as well as their regulatory mechanisms.[Key words]Macrophage;Polarization;Signaling pathway;Regulatory mechanisms作为机体固有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巨噬细胞具有吞噬并杀伤病原微生物、免疫信息传递等功能,在炎症防御、组织发育和维持机体动态平衡等过程发挥重要作用。
食管鳞状细胞癌中ctDNA甲基化标记物的筛选及其诊断价值研究食管鳞状细胞癌中ctDNA甲基化标记物的筛选及其诊断价值研究引言: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常见于亚洲地区,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世界前列。
目前,早期诊断和治疗仍面临挑战。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肿瘤遗传学的快速发展,无创性检测技术正在成为研究的热点。
而环绕DNA的多种化学修饰改变,如甲基化,是基因组稳定性和表观遗传调控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旨在筛选食管鳞状细胞癌中ctDNA的甲基化标记物,并评估其在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从已确诊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中收集100例血浆样本和100例癌组织样本,同时收集100例健康人的血浆样本作为对照组。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对候选标记物进行筛选。
通过体外模型对筛选出的标记物进行功能验证,包括增殖、迁移性和侵袭性实验。
此外,还对临床样本中的ctDNA进行检测,并与组织样本的PCR结果进行比对,评估其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的诊断中的准确性。
结果:经过初步筛选,我们发现某些基因的甲基化程度在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中明显增加。
经过功能验证,这些标记物与肿瘤的增殖、迁移性和侵袭性相关。
此外,通过对血浆中的ctDNA进行检测,我们观察到这些标记物在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中的频率明显升高,与组织样本的PCR结果一致,并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讨论:本研究表明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特定的甲基化标记物在血浆ctDNA中明显升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与传统的组织样本检测相比,血浆ctDNA检测无创,并能提供即时的结果,有望成为食管鳞状细胞癌早期诊断的潜在方法。
此外,这些标记物的功能验证结果也为进一步研究其作为治疗靶点的潜力提供了支持。
结论:本研究通过筛选食管鳞状细胞癌中ctDNA的甲基化标记物,证明其在诊断中的价值,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尽管仍需更大规模的研究验证和临床应用探索,但血浆ctDNA作为无创性检测方法在食管鳞状细胞癌早期诊断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生物学角度下甲基化修饰与乳腺癌的关联及机制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也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一种疾病。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们发现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学有着密切的关联。
其中,甲基化修饰是表观遗传学中重要的表现形态之一,甲基化的出现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很大的关联。
一、甲基化修饰与乳腺癌的关联甲基化修饰是DNA分子结构中一种常见的修饰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在DNA链上添加一个甲基基团来实现。
这个过程不会改变基因序列,但会对基因表达产生重要的影响。
甲基化修饰能够激发基因的转录停滞、基因沉默或者基因启动活动,从而对个体的生物学功能产生重要影响。
根据研究发现,甲基化修饰变异是导致乳腺癌产生的一种重要机制。
实验表明,在乳腺癌细胞中,许多基因都存在甲基化修饰变异,这些基因与细胞的增殖、周期控制、凋亡等方面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此外,乳腺癌的发生也与DNA甲基化变异的区域特异性有关。
研究将DNA甲基化与人群中的乳腺癌高危群体相关联,并发现DNA甲基化变异部位特异性也可作为乳腺癌的重要预测指标。
二、甲基化修饰与乳腺癌发生机制甲基化修饰在乳腺癌中的的作用是通过对乳腺细胞基因调控的方式来影响乳腺癌的发生。
它会促进某些癌细胞基因的表达,同时减轻抑癌基因的表达。
这一过程会使癌变细胞代谢变得异常,进而影响其生长和分裂,从而导致癌细胞的异常生长。
甲基化会在基因启动子区域产生影响。
甲基化会妨碍基因启动复合物的结合并抑制转录。
这会导致癌细胞中部分基因的表达降低,因此这些基因就无法发挥其对细胞乃至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调节作用。
此外,研究还表明甲基化的修饰还可以通过非编码RNA来发挥作用。
非编码RNA是一种不具备翻译成蛋白质的性质的RNA,它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与靶标基因进行交互来进行基因的调控。
研究表明,很多非编码RNA与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而且它们的发挥作用与甲基化的修饰密切相关。
三、甲基化修饰与乳腺癌的治疗作用甲基化修饰的变异会影响靶向基因的表达及相关功能,因此甲基化修饰对乳腺癌的治疗具有良好的潜在效果。
可变剪接在卵巢癌中的作用研究进展冉黔川;廖德仲【期刊名称】《临床医学进展》【年(卷),期】2024(14)3【摘要】卵巢癌(ovarian cancer, OC)是发生在卵巢的恶性肿瘤性疾病。
卵巢癌大多发病隐匿,进展迅速,加之缺乏高效的早期诊断措施,许多病人初次诊断时已属晚期。
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其五年生存率仍然低,所以迫切需要研究OC的发生和发展机制。
中心法则中RNA是由DNA转录而来的,作为一个转录本来源的DNA转录区域却不一定是由某个连续DNA片段提供的,甚至可能有间隔DNA转录区的交叉,不同区域不同顺序的转录产物共同组成一个转录本,极大增加了DNA产生RNA的复杂度。
人类基因组中多数基因都会发生RNA的可变剪接(alternative splicing, AS),AS可实现相同的前信使RNA生成多个mRNA剪接异构体和下游蛋白质亚型。
一个基因的不同编码区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剪接,导致该基因的多种转录状态,最终的蛋白产物可能具有不同的或相互拮抗的功能和结构特征。
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人类基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影响着肿瘤细胞表型和信号通路,从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
OC中也发现可变剪接事件,笔者就AS在OC中的作用作综述。
【总页数】6页(P1077-1082)【作者】冉黔川;廖德仲【作者单位】贵州中医院大学基础医学院贵阳【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DNA异常甲基化在恶性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及其在卵巢癌中的研究进展2.可变剪接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及其在脂肪代谢中的作用研究进展3.可变剪接在肌肉发育中的作用研究进展4.可变剪接在基因转录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5.卵巢癌肿瘤干细胞及其标志物在卵巢癌诊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砷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抗氧化系统响应机制研究进展徐鼎;刘艳丽;杜克兵;王晓湘;王滑;涂炳坤【摘要】砷污染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环境污染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砷对植物生理活动低促高抑的影响及植物在不同砷价态下的生理响应;阐述了As(Ⅲ)、As(V)在植物体内的吸收、转运和外排机理,着重探讨植物体内抗氧化酶类、植物螯合肽(PC)、谷胱甘肽(GSH)等对砷的响应机制,为植物修复砷污染土壤的研究提供参考.【期刊名称】《湖北林业科技》【年(卷),期】2014(043)001【总页数】8页(P8-15)【关键词】砷;植物;生长影响;抗氧化系统;解毒;耐性机理【作者】徐鼎;刘艳丽;杜克兵;王晓湘;王滑;涂炳坤【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武汉 430070;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武汉 430070;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武汉 430070;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武汉 430070;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武汉 430070;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武汉 4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9随着工业发展和农业生产的现代化,重金属污染已经成为危害全球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
砷污染在国内外作为一个非常严峻的环境问题,已经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最近的调查发现,非洲布基纳法索的雅滕加省的一个村庄有240人患有皮肤病,其中29.26%和46.34%的被确诊为黑变病和角化病,这与当地的井水中含有过量(超过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值10 μg·L-1)的砷有关[1]。
1998年报道过印度、孟加拉、智利等20余个国家存在饮水砷中毒的现象[2]。
目前,全球至少有5 000多万人口仍然面临着地方性砷中毒的威胁,其中大多数为亚洲国家,然而中国也是受砷中毒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包括内蒙、新疆、陕西、湖南、云南、贵州等省区受到砷污染的影响均比较严重。
砷污染的来源极其广泛,环境中砷污染主要是人类的工农业生产活动造成的。
炎症与癌症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引言:癌症一直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健康问题,而充满活力和复杂性的炎症机制一直被认为是癌症的一个重要促进因素。
近年来,关于炎症与癌症之间关系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许多分子机制,解析了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本质。
本文将就目前已有的相关且有影响力的科学证据进行综述,并重点介绍一些涉及到炎性环境和危险物质、激活信号通路、肿瘤微环境以及免疫反应等方面的分子机制。
一、炎性环境和危险物质诱导的肿瘤形成大量临床实践和基础科学实验表明,慢性感染、创伤、自身免疫和丝裂原等曝露在人体中都会导致持久持续的局部或全身组织损伤,并最终诱导癌变过程。
这其中最常见且重要的机制之一就是炎性环境和危险物质的作用。
通过活化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凋亡和改变DNA修复功能,炎性细胞因子和信号通路分子常常在癌症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
二、炎性信号通路的激活与抗癌免疫反应除了直接影响肿瘤细胞的形成外,激活炎性信号通路也会对抗体内的免疫反应产生重要影响。
许多实验表明,长时间持久的慢性炎性刺激会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并导致T淋巴细胞失调和肿瘤相关害群之间抗体及调节因子生成丧失。
三、肿瘤微环境与癌症进展肿瘤微环境是指包括肿瘤组织周围膜、血管、间质和淋巴结等组成部分,并与肿瘤细胞共同构建起来的一个完整系统。
这一微环境中存在着丰富的生理因素,如干扰素、基质金属蛋白酶以及趋化因子等,这些因素通过调控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迁移能力,加速癌症的发展。
四、癌症与免疫反应的相互作用机制近年来,人们对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发现慢性炎性环境中存在大量针对T细胞功能的抑制性信号。
这种抑制进一步削弱了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排斥能力,使得癌细胞逃脱机体系统性清除并导致癌症进展。
结论:总体而言,癌症发生发展过程中涉及到许多复杂的分子机制,其中与慢性炎性环境密切相关的因素是导致癌变及促进癌细胞扩散最常见且重要的原因之一。
深入了解和探究这些机制不仅可能提供新型治疗策略和靶向治疗手段,也为预防和诊断早期癌变提供了指导意义。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95期35·综述·炎症在皮肤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王雅洁,孙乐栋(通讯作者)(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皮肤科,广东 广州 510280)0 引言皮肤鳞状细胞癌(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cSCC)是最常见的转移性非黑色素瘤,近40年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在较年轻的年龄组中呈发展趋势,是值得警惕的公共卫生问题[1]。
慢性炎症微环境的维持促进了cSCC的发生、侵袭和转移[2]。
在此我们讨论了炎症在c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以加深对其作为发病诱因及治疗方向的认知。
1 炎性体炎症体是参与炎症发生的先天免疫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外源性和内源性危险信号的传感器被触发激活后分泌促炎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L-1β)和IL-18[3]。
炎性体是由细胞质传感器、分子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前体(pro-caspase-1)组成的复合体,其中传感器包括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NOD)样受体1(NLRP1)、NLRP3及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AIM2)等[4]。
长短波紫外线对皮肤造成直接损伤,导致活性氧生成和DNA的损伤,从而激活炎性体[5]。
炎症体激活在不同肿瘤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有所出入。
研究表明,AIM2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织,而AIM2基因敲除可导致cSCC细胞活性降低并开始凋亡[6]。
此外,AIM2基因敲除可减少侵袭性蛋白酶MMP1、MMP13的产生从而降低了cSCC细胞的侵袭性并抑制了体内cSCC的生长及血管化[6]。
而ASC则通过启动子特异性甲基化在去分化cSCC 中表达沉默[7]。
Sand等人的研究进一步证明NLRP1炎性体组分(NLRP1、ASC、caspase-1及proIL-1β)在cSCC细胞系中的表达因甲基化而沉默,研究表明此炎性体组分的下调导致了肿瘤细胞凋亡的抑制,进而有利于皮肤肿瘤的晚期发展[8]。
ASC与Caspase-1在PBC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研究樊佳;赵二川;叶震璇;李红梅;任智晶;张华【摘要】目的探讨ASC与Caspase-1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发病过程中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焦磷酸测序及ELISA等方法分别检测30例 PBC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Caspase-1与ASC的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情况,以及ASC启动子区甲基化状况和血浆中Caspase-1和IL-18的表达水平.结果 PBC组患者PBMC中Caspase-1、ASC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SC启动子区域Island 1(IS1)各位点甲基化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Island 2(IS2)各位点甲基化率小于背景值,未发生甲基化.PBC组血浆中Caspase-1与IL-18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SC mRNA与Caspase-1 mRNA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5);ASC启动子区域IS1的第1、2、4和5位点的甲基化率与ASC mRNA的表达均呈负相关(P<0.05),第3、6位点甲基化率则与其表达无相关性(P>0.05);血浆中Caspase-1与IL-18水平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 ASC和Caspase-1参与了PBC的免疫炎性反应.%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containing a caspase recruitment do-main(ASC)and Caspase-1 on the pathogenesis of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Methods The real-time PCR,Western blot,py-rophosphate sequencing and ELISA were adopted to respectively detect the relative expressions of mRNA and protein of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S)Caspase-1 and ASC as well as the methylation status of ASC promoter region and plasma Caspase-1 and IL-18 expression levels in 30 cases of PBC and healthy controls.Results The m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s of PBMC Caspase-1 and ASC in the PBC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group(P<0.05).The methylation rate of ASC promoter Island1(ISI)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which of Island 2(IS2)was smaller than the background value and had no methylation occurrence.The levels of plasma Caspase-1 and IL-18 in the PBC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ASC mRNA in the PBC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Caspase-1 mRNA expression(P<0.05);the methylation rates at loci 1,2,4,5 of ASC promoter region CpG island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SC mRNA expression(P< 0.05),and which at loci 3,6 had no correlation with their expressions(P>0.05);plasma Caspase-1 and IL-18 levels showed the obviously positive correlation.Conclusion ASC and Caspase-1 are involved in the immune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 PBC.【期刊名称】《重庆医学》【年(卷),期】2018(047)008【总页数】5页(P1044-1048)【关键词】肝硬化,胆汁性;半胱氨酸蛋白酶类;ASC;焦磷酸测序【作者】樊佳;赵二川;叶震璇;李红梅;任智晶;张华【作者单位】贵州医科大学临检教研室,贵阳550004;贵州省人民医院检验科,贵阳550002;贵州省人民医院检验科,贵阳550002;贵州省人民医院检验科,贵阳550002;贵州省人民医院检验科,贵阳550002;贵州省人民医院检验科,贵阳5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6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渐进性发展的慢性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以肝脏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胆管上皮细胞特异性损伤及血清中出现高滴度抗线粒体抗体为特征,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易感性及环境等因素有关[1-2]。
甲基化在肺癌中的意义隋小芳;王凤玲;黄佳滨【摘要】目的探讨基因T-钙黏蛋白(CDH13)在40例癌组织,40例的癌旁组织标本和非肺癌良性肺切除组织标本15例作为对照的表达的临床意义,进一步研究其基因异常甲基化与肺癌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特异性甲基化PCR(MSP)检测该基因在肺癌组织中异常甲基化的水平.结果 1.在肺癌组织中CDH13基因甲基化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非肺癌良性肺切除组织,甲基化率分别为32.5%、7.5%、6.7%,有统计学意义(P<0.05).2.CDH13基因异常甲基化和CDH13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性(r=-0.520).3.CDH13基因启动子区5'CpG岛甲基化阳性率在肺癌组织中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非肺癌良性肺切除组织,CDH13基因启动子区5'CpG岛甲基化导致了CDH13的表达下调.结论在肺癌组织中CDH13基因异常甲基化率明显升高且有临床诊断意义,CDH13基因在癌组织中的异常甲基化水平将有望成为肺癌新的治疗靶点.%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rullcatcd-cadhcrin (CDH13) expression in 40 cases of tumour sample , 40 cases of cancer-surrounding tissues and 15 specimens of normal tissues,further to research poten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bnormal gene mcthylation and lung cancer. Methods It was used to detect CDH13 by RT-PCR. The detecting of thc5 mcthylation of CDH13 gene promoter CpG islands was quoted mcthylation specificity PCR method,observing the result used spcctrophotomctc after agarosc gel clcctrophorcsis. Results 1.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t in the group of lung carcinomas tissue, cancer-surrounding tissues and normal lung tissues. The rate of CDH13 gene mcthylation respectively is 32. 5% ,7. 5% ,6.7% with a statistical significanccCP <C0. 05). 2. There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among the mcthylation of CDH13 gene and the expression of CDH13(r= -0. 520) 3. The positive rate of thc5 mcthylation of CDH13 gene promoter CpG islands obviously is higher in the lung cancer organization than in the group of cancer-surrounding tissues and normal lung tissues. There was obviously related, in thc5 mcthylation of CDH13 gene promoter CpG islands and the reduces positive rate of CDH13 gene expression. Conclusion It is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CDH13 to diagnose lung carcinoma,and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CDH13 in ung carcinomas may be a novel promising strategy for the treatment of lung carcinoma.【期刊名称】《中国实验诊断学》【年(卷),期】2012(016)005【总页数】4页(P836-839)【关键词】基因CDH13;非小细胞肺癌;RT-PCR;MSP;基因甲基化【作者】隋小芳;王凤玲;黄佳滨【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病科,黑龙江,佳木斯154002;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病科,黑龙江,佳木斯154002;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病科,黑龙江,佳木斯154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4.2肺癌是当今世界各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甲基化检测用于子宫颈癌筛查及预后管理的研究进展(完整版)子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2020年已经成为全球女性第4位高发恶性肿瘤,居女性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4位,每年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分别达60.4万和34.2万[1 ]。
近年,我国子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成为女性健康和卫生经济的沉重负担。
早期识别和管理子宫颈癌前病变对于消除子宫颈癌具有重大的临床和社会意义。
国内外指南已逐步确立以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检测作为子宫颈癌筛查的首选方法,子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则作为HPV 阳性患者的分流方法[2 ]。
值得注意的是,HPV在年轻女性中的流行率高,且HPV检测存在特异度低的缺点,而细胞学检查的特异度及敏感度均较低,结果判读较为主观,这些均导致阴道镜转诊率和子宫颈有创评估的可能性增加。
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如何开发更高效和无创的子宫颈癌筛查或分流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子宫颈癌前病变的检出率、降低阴道镜及其他有创操作的转诊率。
在众多分子检测方法中,宿主或HPV 与子宫颈癌发病相关的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检测已成为多项指南推荐用于子宫颈癌筛查的方案。
此外,研究发现子宫颈细胞基因的甲基化水平与子宫颈病变负荷、预后、治疗效果有关。
本文就甲基化检测用于子宫颈癌筛查及预后管理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一、甲基化事件与子宫颈癌发生进展的关系DNA甲基化是常见的表观遗传学修饰方式,是甲基基团在DNA甲基转移酶的作用下共价结合至基因组胞嘧啶-磷酸-鸟嘌呤二核苷酸(CpG)岛的胞嘧啶5号碳位的过程。
甲基化检测主要分为重亚硫酸盐法及酶法两种检测方法,重亚硫酸盐法应用最为广泛,是目前常用的甲基化检测手段,而酶法检测相对简易,检测速度更快,但检测的准确率尚待进一步验证。
大量研究发现,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尤其是宿主抑癌基因的高甲基化状态导致的抑癌基因表达沉默、转录失活与子宫颈癌的发生相关。
ASC基因与肿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摘要】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containing a CARD, ASC) 是一种含有N端热蛋白样结构域和C 端胱天氨酸募集结构域的接头分子。
ASC是一新发现的抑癌基因,在肿瘤发生、细胞凋亡和NF-κB 信号通路的调节方面发挥重要的生物学作用。
本文就其与肿瘤相关性做一简单综述。
【关键词】 TMS1/ASC基因肿瘤细胞凋亡【Abstract】 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containing a CARD (ASC) is an adaptor protein that has a bipartite domain structure, an N-terminal pyrin domain(PYD) and a C-terminal caspase recruitment domain(CARD). ASC is a new found of tumor suppressor genes, in tumorigenesis, cell apoptosis and the nf-kappa B signal channel regulation plays important biological function. This paper just ASC and tumor correlation to do a simple review【Key words】 TMS1/ASC gene Tumor Apoptosis近年研究认为癌的发生与细胞凋亡过程的抑制有关。
在细胞凋亡的信号通路中ASC家族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就ASC基因与肿瘤相关性研究进展做一简单综述。
1 ASC的结构与功能ASC基因是由MASUMOTO和CONWAY在分别研究白血病和乳腺癌时分离鉴定的一个新的与凋亡有关的抑癌基因,ASC基因属于CED4/Apafl基因家族,定位于人的16号染色体1区1带2亚带~1区2带之间,此蛋白分子包含195个氨基酸残基,它的N末端含有热蛋白样结构域(PYD);而从C末端开始的将近一半区域则被称为胱天蛋白酶募集域(CARD),它是很多参与凋亡信号转导蛋白的特征性结构。
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在炎症反应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申秦颢,肖逸雯,胡瑜,程蓓,罗应伟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昆明650106摘要:组蛋白甲基转移酶(HMTs)介导组蛋白甲基化修饰,在多种生理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用于治疗癌症、病毒感染等疾病。
HMTs被认为是调节炎症反应的靶分子群之一,分为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PRMTs)和蛋白质赖氨酸甲基转移酶(PKMTs)。
PRMTs主要包括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1(PRMT1)、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5(PRMT5)、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2(PRMT2)/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6(PRMT6),PKMTs主要包括SUV39H1、SETDB1、SET8、ZEST同源增强子2(EZH2)等,上述HMTs可通过调节相关信号通路活化、Tregs细胞分化等途径参与骨关节炎、肺炎、子宫内膜炎、结肠炎、脑脊髓炎、血管炎、神经炎性疾病、牙髓炎、腹膜炎和肝炎等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为多种炎症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靶点。
关键词:组蛋白甲基转移酶;甲基化修饰;炎症反应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1.11.026中图分类号:R39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66X(2021)11-0099-05翻译后修饰是指蛋白质在合成之后发生的共价修饰,是蛋白质动态反应以及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同时也是细胞信号调控的重要靶点。
组蛋白甲基化修饰是翻译后修饰的一种,由组蛋白甲基转移酶(HMTs)所介导。
HMTs分为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PRMTs)和蛋白质赖氨酸甲基转移酶(PK⁃MTs),具有位点特异性,并在多种生理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炎症是人体消除有害刺激的基本防御反应,但长期慢性炎症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包括癌症、动脉粥样硬化、关节炎和牙周炎等。
近年来HMTs与炎症反应之间的相关性得到了人们的重视,然而其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本文对HMTs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为深入研究HMTs在炎症反应中的生物学作用提供依据。
《肿瘤DNA甲基化标志物检测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4版)》要点1 DNA甲基化标志物概述DNA甲基化是一种DNA的共价修饰,具体是指DNA甲基转移酶(DNMTs)将甲基加到DNA CpG序列中胞嘧啶的5'碳位,形成5-甲基胞嘧啶的过程。
与传统的肿瘤标志物相比,DNA甲基化标志物具有更早期、更无创、更精准等优点。
因此,可以通过非侵入性方式获得的痰液、血浆、血清或尿液等样本进行DNA甲基化标志物检测。
一些DNA甲基化异常发生在肿瘤形成的初始阶段,通过检测与肿瘤发展相关的甲基化标志物,可以辅助癌症早期诊断、评估进展风险。
DNA甲基化标志物甲基化水平的增加或降低与肿瘤预后密切相关,可用于治疗或根治性手术后评估肿瘤微小残留病灶(MRD)和监测复发。
此外,DNA甲基化标志物还可作为化疗敏感性的标志,某些特定基因的甲基化可能预示着癌症对治疗的反应,可用于判断化疗药物的疗效,以更好地指导治疗方案。
2 DNA甲基化标志物的临床检测2.1 临床样本前处理注意事项细胞基因组与游离DNA(cfDNA)均可用于肿瘤DNA甲基化检测,常采用组织、血液样本,也可采用尿液、浆膜腔积液、灌洗液、粪便、拭子等样本。
专家共识:各类样本经采集后,应尽可能减少转运环节与耗时,及早分离检测组分。
血液样本应避免溶血,不可使用肝素抗凝。
检测游离DNA时,采集量应充足,及早采用两步离心法分离无细胞血浆,分离前不可对含红细胞血样进行冻存。
新鲜体液及灌洗液样本如含较多血液成分可进行抗凝处理。
粪便样本推荐采用含防腐剂保存液。
(推荐等级:强推荐)2.2 DNA甲基化标志物检测技术方法2.2.1 DNA提取与纯化2.2.2 DNA转化2.2.3 DNA甲基化检测平台专家共识:抽提纯化所得DNA应根据样本类型制定质量合格标准并进行评价,包括浓度、纯度和DNA完整性。
cfDNA还应评估片段分布,以排除基因组DNA污染。
DNA甲基化检测需要针对不同的标本类型与检测应用选择适宜的转化方法,并关注转化技术的最新进展。
宫颈癌组织中 APC、E-cadherin、ASC 及 FHIT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观察王淑琴;黄利鸣;钱洪鑫;李红月【摘要】目的:观察宫颈癌组织中结肠腺瘤性息肉病蛋白( APC)、E-钙黏蛋白( E-cadherin)、凋亡相关点状蛋白( ASC)及脆性组氨酸三联体( FHI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
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 MSP)检测31例份宫颈癌组织和20例份正常宫颈上皮组织中的APC、E-cadherin、ASC、FHIT 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
分析APC、E-cadherin、ASC、FHI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宫颈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结果31例份宫颈癌组织中测得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27例份,其中APC、E-cadherin、ASC基因甲基化分别为19(61%)、17(55%)、6(19%)例份;单基因甲基化13例份,2个基因甲基化11例份,3个基因甲基化3例份。
2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均未测出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
宫颈癌组织中APC、E-cadherin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率高于正常宫颈组织( P均<0.05)。
不同年龄、组织学分级及病理分期的宫颈癌患者肿瘤组织中APC、E-cadherin、ASC 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宫颈癌组织中APC、E-cadherin、ASC基因存在启动子区域甲基化,可同时有多个基因甲基化。
APC、E-cadherin、ASC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可能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病。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6(000)007【总页数】3页(P39-41)【关键词】宫颈癌;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结肠腺瘤性息肉病蛋白;E-钙黏蛋白;凋亡相关点状蛋白;脆性组氨酸三联体【作者】王淑琴;黄利鸣;钱洪鑫;李红月【作者单位】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武汉大学; 湖北社会主义学院;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湖北宜昌443002;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1近年来研究显示,肿瘤发病与DNA甲基化模式异常有关,抑癌基因启动子区域高甲基化是抑制基因转录的重要机制[1]。
《CRISPR-dCas9介导的DNA甲基化编辑对肺癌细胞的作用研究》篇一一、引言肺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
传统的肺癌治疗方法往往存在局限性,如化疗的耐药性、手术的风险等。
近年来,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CRISPR-dCas9系统的出现,为肺癌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CRISPR-dCas9介导的DNA甲基化编辑对肺癌细胞的作用及其潜在的应用价值。
二、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CRISPR-dCas9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基因编辑技术,通过设计特定的小向导RNA(sgRNA)指导dCas9蛋白与DNA序列结合,从而实现基因的精确调控。
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的重要机制之一,它对基因的表达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研究者们发现,通过在CRISPR-dCas9系统中引入甲基转移酶,可以实现DNA甲基化编辑,从而调控基因的表达。
在肺癌领域,DNA甲基化编辑可能为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CRISPR-dCas9系统,结合甲基转移酶,对肺癌细胞进行DNA甲基化编辑。
首先,我们设计并构建了针对肺癌相关基因的sgRNA和dCas9-甲基转移酶融合蛋白的表达载体。
然后,将表达载体转染至肺癌细胞中,通过荧光显微镜和PCR等方法验证转染效率。
最后,通过分析转染前后肺癌细胞中相关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基因表达水平以及细胞功能的变化,评估CRISPR-dCas9介导的DNA甲基化编辑对肺癌细胞的作用。
四、实验结果1. 基因甲基化状态分析:通过亚硫酸氢盐测序法(BSP)和甲基化芯片等技术,我们发现CRISPR-dCas9介导的DNA甲基化编辑能够精确地改变肺癌细胞中特定基因的甲基化状态。
2.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与未编辑的肺癌细胞相比,经过DNA 甲基化编辑的肺癌细胞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了显著变化。
这些变化与甲基化状态的变化相一致。
3. 细胞功能分析:通过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等实验,我们发现经过DNA甲基化编辑的肺癌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发生了明显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