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二轮复习文言句式公开课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711.50 KB
- 文档页数:21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二:文言文知识点全解析文言文知识点全解析在准备高考语文文言文考试的时候,了解相关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深入学习,才能在高考中获得好成绩。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全面解析文言文的知识点,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用法。
第一部分:文言文的基本特征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部分,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
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首先要了解它的基本特征。
1.物象助词与抽象助词物象助词是指指物化形特定的语助词,如“之”、“乎”、“之乎者也”等。
抽象助词则是指语气助词,如“兮”、“耳”、“者”、“也”等。
学习者要了解这些语助词的用法和差别。
2.杂阕体和楚辞体在文言文中,有两种不同的写作风格:杂阕体和楚辞体。
杂阕体是一种较为繁琐的写作风格,用于说明或敘述,而楚辞体则更感情化,用于抒发文化思维和个人的情感。
3.精神和文化意义在文言文中,精神和文化意义非常重要。
有些单词可以在不同的场合下拥有不同的含义,例如“众人皆醉我独醒”,就不仅仅指人们在喝酒,还指不同的文化思维、社会行为等。
第二部分: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在了解文言文基本特征后,必须要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以确定其用法。
1.名词名词在文言文中非常重要,是表达含义和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
名词按照语义可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通常是实存或性质等归类,虚词通常是具有一定功能的词。
2.动词动词是文言文的主要格局之一,是表现事件、行动、状态、思想等的方式。
文言文的动词同样可以根据语义和派生词来进行分类。
3.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是常见的修饰语,表示时间、地点、方向等具体的情境。
例如,“乃”表示时间,后置在动词前,说明此时是之后发生的事件。
4.数词和中文一样,在文言文中,数词主要用于表达大致的实数,例如“百”、“千”、“万”等。
在文章中,数词通常与名词联系在一起,用于修饰或强调其数量。
第三部分:文言文的基本规范了解了文言文的基本特征和语法后,学习者还必须牢记一些基本规范,才能使自己的文言文作品更为规范和精准。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学案文言文句式和用法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学案: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
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胜是阳城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的良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2、句末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3、用“者”表判断“方柯者,中国之人。
”(方柯,是中国人) 4、用“为”表判断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5、用“乃”表判断“是乃狼也。
”(这是狼)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7、没有任何标志,翻译时要翻译出“是”的,例如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 刘备天下条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8.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二、被动句 1、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天下人嘲笑) 2、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信而见疑,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 3、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4、用“于”表被动“不能容于远近。
”(不能被邻里所容)“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韩愈《师说》5、“受......于......。
”的形式表被动。
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资治通鉴》)6、“见......于......。
”表被动。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又如:见笑于大方之家。
7、用为或“为......所.....或“……为所……”表被动。
行将为人所并。
”(《资治通鉴》)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