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 格式:docx
- 大小:27.74 KB
- 文档页数:2
中学生足球运动员的心理对抗训练摘要:本文以研究解决提高中学生足球运动员的心理对抗能力为目的,分析了在竞赛中影响中学生足球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各种因素,探讨了在训练和比赛中提高中学生心理对抗能力的手段和途径,力求找到科学合理的方法,提高中学生足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水平,使之贯穿于训练之中,体现在比赛之时,使队员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字:训练;比赛;心理状态;心理对抗能力;自我暗示在足球教学、训练和比赛中,如何增强中学生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心理适应性,如何提高中学生足球运动员的心理对抗能力是本文探讨的主要目的,笔者希望通过本题的深入研究能培养学生对足球的兴趣和正确的心态,体现健康体育的目的,通过心理调节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足球技能,达到终生体育的目的。
一、心理调整在足球比赛中的重要性足球运动是中学家生酷爱的体育项目之一,中学生足球比赛越来越多,而在激烈的比赛中,队员的心理状态也必然随着比赛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是否能调整好学生的心理状态,将直接影响到比赛的发展。
因此,心理调整在足球比赛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反败为胜的经典战例都是教练员对队员心理调整的结果。
(一)要根据足球的特点,依据运动员的个性发展,合理地安排训练内容和强度,使运动员在训练中提高心理适应能力,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二)要根据比赛的进展状况和队员在比赛中的心态,合理调配心理暗示和人员安排,使队员能克服比赛中出现的心理障碍,激发斗志,稳定情绪,最大限度地贯彻战术意图,打出风格,赛出水平。
二、影响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八大因素(一)参赛动机是否恰当,运动员能否摆正自己的位置。
科研人员通过大量的研究证明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成“λ”形规律发展,开始时工作效率随着动机的增强而提高,达到一定的限度后,动机强度增强,效率反而会下降。
因此,动机太强或太弱都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学生在比赛中取胜欲望过强,想赢怕输,就会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产生紧张情绪,干扰技术水平发挥。
培养学生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实践与探索摘要:体育教师在平时的校运动队训练中,往往比较注重运动员身体及技术上的训练,而忽略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
就这一现象,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分析,阐述了学生运动员心理素质对比赛的重要性,期望从中为学校体育训练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比赛中;学生运动员;心理素质一、问题的提出我校男子篮球队在2008年地区中学生篮球赛上的首场比赛中,全场前36分钟一直领先对方,直至最后4分钟时,因为本队主力中锋的无谓犯规被罚下场,导致部分队员产生急躁、紧张心理,甚至心理失控。
从而使队员防守不到位,进攻技术变形,最后以1分惜败,将胜利拱手相让。
这种心理上的变化,又间接影响到全队在余下比赛中的发挥,导致整个比赛成绩的不理想。
笔者作为体育教师兼教练,面对这个事实,不得不认真思考学生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这一重要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我校男子篮球队的10名比赛运动员和田径队的6名比赛运动员,以1998年这两支运动队的运动员为对照组,1999年和2000年运动员为实验组。
实验组的运动员在平时训练中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
2.研究时间2008年9月~2010年7月。
3.研究方法教学、比赛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分析比较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对2008年、2009年、2010年我校男子篮球队、田径队在参加比赛过程中进行比赛技术和心理统计,结果如下:从表一和表二中可以看出,2009年和2010年经过心理素质培养的学生运动员在比赛中能正常发挥出技战术水平,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犯规和失误,以稳定的心理状态面对比赛,比起1998年的学生运动员能更好地完成教练的比赛安排,控制自我表现,成绩逐步提高。
四、研究分析结合这几年体育教学与比赛实践中所遇到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学生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已是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意志品质的培养所谓意志品质,包括一个人的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
中学生篮球心理训练的方法作者:陈军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2009年第02期篮球心理训练是根据比赛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运动员身心施加影响,以增强其心理稳定性,发展和完善篮球运动所必备的心理品质。
中学是培养青少年心理品质的重要时期,其生理发育日趋成熟。
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自我意识的发展,现代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使一般中学生均表现出不同于成人的特点,如:自控性差、注意力不集中等。
这些心理品质不仅影响了运动成绩,也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在中学篮球训练中不仅要有技战术训练,而且要加大心理训练的力度。
1注重培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青少年早期的体育兴趣对其未来参与体育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刚接触运动时,他们的兴趣较狭窄、不持久,兴趣中心尚未建立。
这就要求教练从多方面去培养和诱导学生热爱运动,建立稳定的运动兴趣,从而取得兴趣的最大效能。
所以我们训练刚参加运动队的学生是先从培养其兴趣出发,一是向学生介绍篮球运动的特点、概况和趣闻;二是带领低年级同学观看高年级同学的练球,形象地进行介绍,使学生一开始就产生羡慕之心,跃跃欲试,产生对篮球运动的浓厚兴趣;然后,在开始阶段的训练中实施形象化的教学。
比如在熟悉球性和运球技术的教学中,把球比作动物,要求学生不用力打它,要分开手指,随球下压,使它们听话。
这样,学生的兴趣就注意在尽力使球早日听话,从而促其球感的形成和运球技术的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随时注意学生兴趣的变化,选择适当的篮球训练内容和多样化的训练方法,促使学生形成对篮球训练中的稳定性兴趣。
2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运动动机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原因,只有明确目标,才会有为目标而努力的行动。
在所有的心理训练中,动机的培养是首要的。
无论情感的变化、训练态度的建立、意志品质的巩固,都来自于动机的激发。
当然,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道德规范的教育,是培养正确动机的主要方面。
学生参加运动训练的动机,只能建立在为大目标而努力的基础上;反之,如果学生的动机建立在个人小目标的基础上,那是不会取得真正进步的。
中学生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恐惧产生原因及应对策略田径运动员优秀的心理竞技能力也是比赛获胜的一个重要因素。
赛前心理恐惧是影响田径运动员赛前训练质量,导致比赛失利的一个重要方面。
了解中学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恐惧产生原因并提出合理的应对策略,将有利充实中学田径训练理论,为中学田径运动作出贡献。
中学生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恐惧1 前言竞技体育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后备人才的竞争,田径运动后备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决定我国今后在世界田径运动比赛中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国家队、省队、地市体校田径队、体育基点校、体育院系、小学、初、高中的业余体育训练等多种培养田径后备力量的形式。
最近我国在田径项目上在世界级比赛中有许多亮点,刘翔110米栏比赛中不断创造我国在田径比赛的历史,在比赛中我们不仅领略了刘翔完美的跨栏技术,同时,感受到在比赛中良好的心理素质。
田径运动员优秀的心理竞技能力也是比赛获胜的一个重要因素。
赛前心理恐惧是影响田径运动员赛前训练质量,导致比赛失利的一个重要方面。
心理恐惧是当人意识到危险所产生的一种情感反应,对于田径运动员来说,这种反应会导致其专项技术失去协调,心理产生紊乱,从而使专项技术无法真正发挥。
本文对温州市中学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恐惧产生原因及应对策略进行了系统研究,以便调查出中学田径运动员赛前产生心理恐惧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合理的应对策略,促使中学生田径运动员消除赛前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提高训练和比赛成绩服务。
2 研究方法2.2.1文献资料法2.2.2访谈调查法选取温州市中学70名中学田径运动员发放调查研究问卷,回收60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85.7%。
请教温州大学体育学院教师与中学教练员,倾听他们对本课题的看法和建议。
2.2.3数理统计法对课题调查的相关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3.1温州市中学田径运动员心理恐惧产生的主要原因惧怕失败占68.3 %,排在第一位。
中学生篮球运动员赛前心理调控的实践研究摘要: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比赛中不仅是技术和力量的较量,也是心理因素的抗衡,较好的身体技术训练是比赛获胜的基础,而良好的心理状态则是取胜的精神动力。
我们根据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实际情况,对赛前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的紧张、焦虑、过度兴奋等心理进行分析,通过举例说明和专门性的训练,达到清除运动员过度紧张心理和稳定情绪的作用。
关键词:中学生篮球运动员赛前心理一、前言篮球运动中,赛前的心理调控已经受到普遍重视。
尤其是中学生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往往由于心理稳定性差,对比赛的心理准备不足,以及平时训练中缺乏必要的心理训练,而表现出战术心理意识不强,心理紧张,使比赛状态不佳,技战术表现差,比赛失误较多,不能发挥出平时训练的技战术水平,甚至使比赛失利,影响到比赛成绩和效果。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1.研究对象:山东省昌邑市饮马镇初级中学和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朱里街道朱里初中的男子、女子篮球队共75人。
2.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法。
共发问卷75份,回收68份,有效问卷68份;采用统计方法进行归纳分析。
(2)访谈法。
通过日常训练中的接触进行观察、询问;与在校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座谈。
(3)文献资料法。
本文检索并参考了近几年国内有关篮球运动员赛前心理的研究文献与报道。
三、研究结果表1.调查结果统计表四、结果与分析1.中学生篮球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一般特征通过调查,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五类:(1)赛前过度紧张占调查人数的22.24%。
(2)赛前淡漠状态占调查人数的9.52%。
(3)赛前盲目自信占调查人数的20.63%。
(4)赛前过分激动占调查人数的7.93%。
(5)最佳赛前状态占调查人数的39.68%。
2.中学生篮球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影响因素:(1)比赛动机。
一类是以好胜心为内驱力形成的动机,另一类是以好奇心为内驱力形成的动机。
(2)竞赛的激烈程度。
竞赛的激烈程度是造成赛前心理应激的客观原因。
(3)学校对比赛的期望。
收稿日期262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第23卷 2008年10月浅论中学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杨 萍(山西太原西山第三高级中学,山西太原030053)摘 要: 从现代训练理论说明心理训练的重要性,尤其是乒乓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中学乒乓球队员的心理训练应从运动表象、制定“自我要求”和“自我控制”表、正面提示、自我暗示等几方面调节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以使运动员更好地完成训练和比赛任务。
关键词: 心理训练;心理因素;乒乓球运动中图分类号:G846 文献标识码:A 现代训练理论认为:人的运动潜力在于体力、技术和心理的三者结合。
体能、技能和心理是决定运动员比赛成绩的三大要素。
即体能+技能+心理=运动成绩。
若缺少和减弱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会影响比赛成绩。
大量竞技比赛事例也表明:对以技能类项目来说,选手们水平发挥的好坏,心理因素能起到90%的作用。
心理品质包括:意志品质、控制能力、运动个性等等,而这些品质却在比赛中对胜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乒乓球运动是以技能为主,集机能、体能、智能相结合的运动项目,具有球体小、速度快、旋转强、变化快、技巧性强等特点。
张燮林指出:“一切比赛的胜负,50%是技战术,50%是临场的战斗作风”。
现代乒乓球比赛,尤其是高水平的紧张而激烈的对抗,不仅是技术、战术、身体素质的较量,更重要是心理素质的较量。
1 研究对象及方法1.1 研究对象以山西太原西山地区中学乒乓球运动员为调查对象,了解乒乓球运动员的竞赛心理变化情况。
1.2 研究方法1.2.1 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的文献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比较分析法 对调查统计数据的结果和收集到的主要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与研究。
2 研究内容及分析2.1 重视运动表象训练的重要作用运动表象是人脑对过去事物或肌体运动形象的反映,实际上它是模拟的一种形式,只是这种模拟不是采用客观手段而是在每个人的脑中进行的。
运动技术动作的掌握,在开始时是以视觉为主导,随着技术动作的熟练,动作表象由模糊到逐渐清晰,其他分析器的外围兴奋传导则越来越强。
浅谈影响中学生足球运动员心理变化的因素及心理训练的方法摘要:本文结合足球运动项目的特点,论述了影响中学生足球运动员心理变化的因素和足球运动员的一般心理训练及赛前心理的训练的方法,为中学生足球运动员心理训练提供参考。
关键词:足球运动心理变化因素心理训练运动员心理品质形成是非常重的,要想在激烈的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必须具备高度发展的专项技术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又以运动员的意识、心理控制能力、情绪稳定等心理素质的高度发展不可分割。
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表现为好胜心强,不服输,并有较强的模仿某某球星的能力。
中学生足球项目是以身体直接接触的对抗性较为激烈的竞技运动,冲突性和触发性比较高.足球运动员应具备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及团结协作和独立作战的调节和控制心理活动的能力。
因此在足球比赛中,要求运动员不仅要具备全面的身体素质,还要具备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及良好的对抗技术和灵活多变的能力及较高的技战术水平,而且还要具备最佳的竞技心理状态,在比赛中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1 影响中学生足球运动员心理变化的因素1.1 竞赛规模和运动员面临的任务规模越大,比赛任务越重,运动员心理情绪就易于激动,易产生高度的情感,即荣誉感、社会责任感。
如一支学校足球队的运动员在参加校际间比赛时,因为竞争对手较弱,那么他们的情绪就不兴奋,也就不容易发挥出最佳技战术水平,当参加省、区级的比赛时,竞争对手的实力也很强,要想在比赛中取胜就不是很容易的事。
1.2 参加比赛的队伍水平实力对比实力接近,情绪易于高涨,其实力悬殊较大,情绪就较低落,比赛都渴望胜利,但同样也希望能遇上势均力敌的对手。
如山东省省历届中学生运动会的足球比赛,那是一种高水平的比赛,对手都是全省各地市的优秀队p运动员的动机可分为内在和外在动机。
一般来说,内在动机能促进人们对体育目标的追求,其动力更足,持续作用时间更长。
而运动员在从事体育活动时既有内在动机也有外在动机,两者必须有机的结合,主次分明,才能调动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积极性。
浅谈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摘要:篮球运动是一项复杂多变,对抗性较强的项目,心理训练因素对比赛成绩的影响比较大。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技战训练水平就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如不重视心理训练,导致运动员心理素质相对滞后。
就会影响技战术的提高和发挥,在青少年运动员在比赛和训练中的心理表现和心理水平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字: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心理训练正文:1、心理训练的概念、作用“心理训练”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本性特征施加影响、使运动员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
为更好地参加训练和比赛,争取优异成绩做好各种心理准备的过程。
心理训练是运动训练的组成部分。
心理训练的主要作用就在于促进运动员心理过程的不断完善,形成专项运动所需要的良好个性心理特征,获得较高水平的心理能量储备,使运动员的心理状态适应训练和比赛的要求,为提高运动技战术水平、形成最佳竞技状态和创造优异成绩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2.影响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因素影响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因素很多,下面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
2.1.主观因素1)运动员参赛动机运动员参赛动机直接影响竞技心理,是推动运动员进行参赛的原因,在参赛过程中对参赛的认识心理起重要的支配和调节作用。
篮球比赛是突出个人技术与集体战术配合的高度统一。
2)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能力承受能力是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创造良好心理的基础,也是能发挥最佳竞技水平的保证。
在篮球比赛中,运动员要承受各种各样的压力,3)身体状态良好的身体状态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信息来源。
如果运动员在赛前就感觉身体不适,力不从心,以及伤病疼痛等困扰。
那么其参赛情绪就会起变化,从而影响运动员临场心理稳定,限制技战术的发挥。
2.2.客观因素1)篮球比赛的集体性的影响在篮球比赛中,同队员之间的配合失调,战术意图发生分歧或个别队员出现失误,均可导致同队队员之间产生消极埋怨情绪,从而影响运动员的积极性和技战术正常发挥,而直接影响比赛结果。
谈心理素质对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罚篮命中率的影响及训练随着篮球运动竞技水平的提高,拼抢更加激烈,限制区内犯规越来越多,因此,罚篮成为篮球比赛制胜手段之一。
在中学生篮球比赛中,罚篮也是取胜的关键因素,罚篮命中率直接影响到球队的比赛结果。
笔者带领的扬州市新华中学篮球队参加的市直中学篮球联赛中,有两场球的胜利要归功于队员保持了高的罚篮命中率,由于中学生的篮球技战术相差不大,因此,在球场上对运动员的罚篮命中率影响最大的就是队员自身的心理素质。
采用分组实验对比法,是为了能在训练和比赛中相互的比较,使实验组的实验效果更显著和具有说服力,在实际操作中及时发现问题,采取一些针对性的实验措施,使采用心理素质训练的实验组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并对很多篮球资料的查阅,了解心理素质对中学生篮球比赛中罚篮命中率的重要影响。
一、罚篮时心理素质不稳定的表现及其影晌因素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由于平时缺乏心理素质的训练和培养,在罚篮时经常出现失误,在罚球时精神过度紧张,导致罚篮技术动作变形,从而导致罚篮不中;比分落后时心浮气躁,急于求成造成失误;队友间配合失误时,相互埋怨、指责,相互间产生不信任心理;被对方犯规时情绪波动较大,不能以稳定的心理状态进行比赛;比赛中过分的考虑比赛的结果,想赢怕输,从而增加自己的心理负担;比赛中自己的水平不能正常发挥,又不能自我总结,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
要想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罚篮命中率,必须提高队员的心理素质,加强心理训练。
二、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及其表现(一)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中学生运动员的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处在这一年龄段的中学生篮球运动员,注意力已有一定的稳定性、目的性和选择性,容易对新颖和独特的训练方法感兴趣,同时也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吸引。
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的感情很丰富,对比赛很兴奋易于冲动,常为一场比赛的胜负而大喜大悲,这与他们的神经系统抑制较薄弱有关。
(二)在比赛中的表现一是过度兴奋。
队员赛前兴奋过早,使身体机能过早动员,能量过分消耗。
体育教育中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方法研究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也越来越高。
体育运动不仅可以促进身体健康,而且可以提高心理素质,增强自信心,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
因此,在进行体育教育时,不能只重视体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心理素质的训练。
一、借助运动锻炼增强心理素质1.锻炼意志力:在体育教育中,培养意志力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参加各种竞技比赛的训练,运动员能够学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从而提高意志力。
2.锻炼耐心:通过反复的锻炼和训练,锻炼耐心。
这种锻炼可能比较困难,需要时间和耐心。
3.锻炼自控力:体育运动需要自控能力,每个运动员都需要在比赛中保持冷静,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心态。
4.锻炼勇气:体育运动需要勇气,因为每次要面对的对手都不同,每次比赛结果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需要运动员有勇气去面对挑战。
二、培养良好心理品质1.自信心:运动员需要提高自信心。
他们需要相信自己能够参加比赛,取得好的成绩。
因此,教练应该采用正面思维,鼓励运动员积极向上。
2.沟通技巧:在团队运动中,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运动员需要学会适当的沟通技巧,包括如何与队友沟通、如何在比赛中和对手保持沟通。
3.积极进取:成功的运动员都是积极进取的,他们认真对待每次训练,不断学习进步。
4.团队协作:在团队运动中,协作是非常重要的。
每个运动员都需要认真对待自己的角色,并与队友配合完成训练。
三、创造积极的训练环境创造积极的训练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教练应该建立一个积极的氛围,鼓励运动员尝试新的事物、实践新的技能。
同时,教练应该提供支持和激励,让运动员有信心、勇气去迎接挑战。
当然,在体育教育中,除了上述的训练方法,还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性格的学生,制订不同的训练计划,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训练和培养方案。
此外,还需要不断地尝试新的方法,寻找适合不同学生的训练方法。
总之,体育教育不仅是对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更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教练需要认真对待每个学生,制订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创造积极的训练环境,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积极拥抱未来。
关于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讨论【摘要】现代竞技体育训练理论认为,运动成绩的获得由多种因素综合而成,即体能、技能、心理因素的综合。
大量的比赛实践证明,在现代体育竞技比赛中,心理因素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篮球运动比赛气氛紧张激烈,场上优劣形势转换较快,比赛时间有限,要求运动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处理好各种复杂多变的情况。
【关键词】训练;比赛;篮球现代竞技体育训练理论认为,运动成绩的获得由多种因素综合而成,即体能、技能、心理因素的综合。
大量的比赛实践证明,在现代体育竞技比赛中,心理因素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篮球运动比赛气氛紧张激烈,场上优劣形势转换较快,比赛时间有限,要求运动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处理好各种复杂多变的情况。
因此,心理素质的优劣对运动员水平的发挥和场上形势的应对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篮球训练中,针对学生存在的不同心理因素采用心理训练,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通过一定的训练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其形成了良好的心理状态,能经受胜利、失败、挫折、反复等顺境与逆境的不同考验,达到自我调控的程度,从而提高篮球训练水平和教学质量。
一、学生心理因素现状分析1.1知识因素主要表现有以下三种:(1)缺乏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学生虽然较系统地学习过篮球理论知识,但由于没有实践经验,不能将学过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只凭着个人的技能和认识。
(2)缺乏观察能力。
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由于队员之间的观察能力不强,不能及时观察到同伴的位置和跑动,只顾自己带球,延误了有效的进攻机会,不能很好的发挥技战水平。
(3)缺乏技战术。
在训练当中,在跑位、接应能力方面较差。
1.2情绪因素由于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所表现的情绪体验也就不同。
其情绪主要有以下三种:(1)情绪饱满型。
该类型学生渴望上课,这种学生以男生占的比例比较多。
在心理上表现为:上课时能够认真听老师的讲解和示范,并能很快地认识和理解,有充分的自信心和高度的注意力,动作记忆快,接受能力也强,技术动作也能合理运用,情绪稳定,学习效果好。
中学生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摘要】心理训练对于进一步开发学校运动队员的水平和能力有积极的意义与作用。
不同的心理训练阶段,都应有自己的目标、要求、评定方法及控制手段。
心
理训练应与学校田径、球类运动的技术、战术训练相结合,帮助运动队员形成具
有个人特点的技、战术风格。
系统的心理训练可提高运动队员的认知水平,为队
员个体的进步服务。
【关键词】松弛调节意象感知
对于运动队员的训练,在平常我们运用最多的是技术和战术方面的练习,也
就是通过大量的运动负荷以及模拟比赛来进行的。
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
于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1 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是许多心理学家所依赖的一种训练类型,并且各有不同的达到效果
的手段和方法。
这种训练的好处体现在运动中,可以预防损伤、调整机能,成为
其他心理训练的基础等。
在许多次的训练中发现,一个运动队员做准备活动时,
如果没有任何要求,在放松状态下自己跑十圈,跟在有要求、紧张状态下跑十圈,最后他们所用的时间一样,但外在表现却大不一样,例如体现在呼吸状态和疲劳
状态上,放松的队员要轻松的多。
放松训练并不是运动心理学家所首创的。
采用放松的方法,早已是冥想和瑜
珈的组成部分,它也是中国太极精神的组成部分。
在大学时,一次体育系组织我
们去听一场高规格的气功与训练的报告会。
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当时一位大师说:“放松时,你只要闭上眼睛,注意力集中,一直默念‘青龙踞于西渭,白虎隐于东方’就可以起到放松的效果,至于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就不用深究了。
”后来我想,可能是默念这句话的音节与所表现出呼吸的节奏以及意念相配合从而达到放松吧。
2 紧张训练
在比赛中,几乎所有的运动员都会出现紧张,当然并非紧张就一定不好。
只
有当紧张导致影响技术水平的发挥时,才有进行紧张训练的必要。
有些运动队员
在紧张和逆境时,反而能促使其更好地发挥水平,但有些会导致感觉乏力,精神
不集中,从而影响技术水平的发挥,降低竞赛水平。
例如我校体育高考队的一名
学生,平时训练在队中都是数一数二的,但在参加全省的体育高考专项测试时,
却表现紧张发挥失常,与平时训练成绩出入很大。
对于像这一类队员,就需要进
行紧张训练。
我们在心理学中了解到,紧张是由过分的焦虑所引起的。
因此。
可
以用下面的这种方法,即,运动队员故意使自己感受紧张和焦虑,也就是运用意
想使自己再次经历生活中令人紧张的事件,通过这样的训练,使运动队员对紧张
和焦虑的忍耐程度逐步提高。
每个运动队员可能表现的紧张状态不同,有些表现
为上肢肌肉紧张,有些表现为下肢乏力,有些表现为心跳加速,头昏脑胀,这些
可以通过放松来排除。
也就是我们通过意想体验紧张后随即进行放松训练,不断
重复后,运动队员就逐渐会运用放松来克服紧张和焦虑。
3 思维控制训练
大多数情况下,太多的言语,太多的顾虑,太多的思考,会使队员难以发挥
水平,即所谓欲速而不达的道理。
3.1 解决出现的问题。
“我不行了,但愿别抽筋”之类的想法,反倒会引起运动
队员所不希望的抽筋。
他们对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身体信号,都十分留意,因为所有这些身体信号都是动作是否合理的标志。
例如,一个好的运动队员在跑
步时,发现有身体疲劳的信号,可以调整跑步动作,例如改变摆臂或改变步幅等手段来排除来疲劳,避免抽筋。
3.2 转移注意力。
前面提到的跳高运动队员,由于过分注意横杆,而内心思想活动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
因此,我们可以建议他在下一次跳之前,把注意力转移到其它的活动和地方,从而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
4 自我控制训练
研究证明,运动员在运动比赛中表现如何,是受生理兴奋程度影响的。
有时运动项目要求低的生理兴奋,有时却要求高的生理兴奋程度,目的都是有利于发挥运动水平,因此队员要学会兴奋程度的自我控制。
要了解自我控制,可以用心跳频率来确定自身的最佳兴奋程度。
如果运动员在比赛之前认为自己太兴奋,可以采用放松法、冥想,听听柔和的音乐,或是回想一些恬静的风景画面等方法,如果队员兴奋程度太低,可以做点热身练习,如可以做些体操动作,或听一些激昂的乐曲等。
5 注意集中训练
运动队员在训练中把注意集中到眼前的活动,而忽略其他方面。
例如只注意球的运动而对场外的影响视而不见,听而不问闻,只注意观察对手的技术弱点,而对其粗野的态度视而不见。
有些运动队员注意力不能集中,是由于缺乏集中注意的能力,对这样的队员要进行提高注意能力的训练,一个简单的办法是利用人体的感觉能力。
例如一名铅球队员,他就是利用触觉来提高、集中注意力的,当他拿起铅球时,在手中掂的时候,利用手指触摸到铅球上最粗糙的一点,把注意高度集中起来。
重要的是要求运动队员主动地去注意一些对象而故意避开一些对象,用自问自答来调动自己的注意,也是一个有效方法。
总之,在进行上述心理训练时,应该强调的是一种从“实际去做”的原则。
如果心理训练不当,与比赛和客观存在差距,就会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
反之,训练得当,就会加强队员的心理素质,提高队员心理状态的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有助于克服临场中的不正常的心理活动,使之从心理素质上得到锻炼和提高,形成最佳的竞技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