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265.28 KB
- 文档页数:4
初二地理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水土流失是指水和地表土壤被大量侵蚀和破坏的过程,是当地表水流速度过大,土壤持水能力低,植被覆盖不足等因素导致的地表土壤流失的现象。
水土流失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对农田、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分析初二地理水土流失的成因,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1. 降雨量过大:降雨是导致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地面降雨达到一定强度时,雨滴撞击地表,冲刷出坑洼,提高了地表水流速度。
尤其是在没有适当植被覆盖的地区,降雨造成的冲刷更严重。
2. 坡度陡峭:地形起伏、坡度陡峭的地区容易出现水土流失。
陡峭的坡地将增加雨水冲刷速度,增强水土流失的发生。
此外,坡地上的土壤更容易被雨水冲刷走,导致水土流失。
3. 植被覆盖不足:植被的根系对土壤有很好的黏结作用,减缓了水流速度,保护了土壤。
但在一些地区,由于人为活动或自然因素,植被覆盖不足,土壤暴露在空气中,容易被风和雨水侵蚀。
4. 过度人为开发:过度的农业、城市化和工业开发也是导致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
农业活动中,过度的耕作和缺乏植被覆盖会导致土壤暴露,使其易于被冲刷。
城市化和工业发展会导致大面积土地被铺设水泥,限制了水土的渗透和自然回水的能力。
5. 其他自然因素:除了上述因素,自然因素如地震、泥石流和风暴也会导致水土流失。
这些自然灾害往往具有强大的破坏性,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程度。
为应对初二地理水土流失问题,可采取以下可能的解决方案:1. 加强植被恢复:通过植树造林、草坪绿化等措施,增加植被覆盖,提供更多的抓紧力,减慢水流速度,降低水土流失的程度。
2. 合理农业耕作:采用合理的农耕技术,如梯田耕作、免耕技术等,减少耕地的暴露面积,保护农田土壤的完整性。
同时,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3. 土地治理工程:对于陡峭的坡地,可以采取工程措施,如修筑阶梯状耕地、梯田或植物梯度工程等,减少水流速度,稳固土壤。
4. 促进环境教育和意识提升:通过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水土流失的认识,引导人们更加注重环境保护,从而减少水土流失行为的发生。
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措施教案第一章:水土流失概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土流失的定义、成因和危害。
2. 培养学生关注水土流失问题的意识。
教学内容:1. 水土流失的定义: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在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作用下,从土地表面向水体或空气中移动的过程。
2. 水土流失的成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土壤类型、气候等;人为因素包括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植被破坏等。
3. 水土流失的危害:土壤资源的损失、土地质量的下降、生态环境的恶化、水资源的减少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水土流失的定义,分析水土流失的成因和危害。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3.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调查,了解当地水土流失的情况。
第二章:水土流失的治理原则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土流失治理的原则和方法。
2.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意识。
教学内容:1. 水土流失治理的原则:综合治理、分区治理、科学治理、可持续治理。
2. 水土流失治理的方法:植被恢复、土地改良、水土保持设施建设、水资源管理。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水土流失治理的原则和方法。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水土流失治理的有效方法。
3.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水土流失治理的实践经验和效果。
第三章:植被恢复与保护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被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关注植被恢复与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植被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作用:植被能够稳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植被能够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植被能够调节气候,保持水资源。
2. 植被恢复与保护的方法:植树造林、种草、封禁沙漠化地区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植被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作用。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植被恢复与保护的有效方法。
3. 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当地植被恢复与保护的工作。
第四章:土地改良与利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地改良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作用。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成因及措施分析一、开发建设项目中水土流失的特点开发建设项目产生的水土流失主要是指人为水土流失。
这部分水土流失具有流失量大、集中突发性强、危害大与难于监管等特点。
开发建设不可避免地在一定范围内扰动地表,毁坏和压埋地表植被,产生呈松散裸露状态的固体废弃物,极易造成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则会降低土壤生产能力,恶化环境,甚至会威胁到周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开发建设项目在水土流失的问题及原因1、开发建设项目在水土流失的问题。
大多数临时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都是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建成和拆除的,在主体工程竣工验收时已不存在。
所以,临时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往往得不到施工建设单位的重视,很多开发建设项目不按方案要求予以落实,造成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危害。
开发建设项目产生的临时堆土,不采取覆盖措施,造成扬尘弃土外运时,运输车辆不遮盖,土渣沿路洒落,遇水成泥,遇风扬尘,造成二次扬尘,是常见施工建设问题。
这些现象,不仅会影响当地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而且会影响周边区域的大气质量。
2、开发建设项目在水土流失的原因.笔者认为开发建设项目中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1)部分建设、施工单位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有的建设单位只把水土保持方案作为审批项目的必要手续从主观上就没想落实水土保持方案,只顾花钱建工程,不愿投资保环境。
有的施工单位为了节省投资或缩短工期,不按规定施工,不设防护措施,强挖强建,乱丢乱弃,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危害和环境污染。
(2)临时水土保持措施设计变差大,难于把握。
大部分临时措施都是针对可能发生水土流失危害所确定的防治措施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往往预测的危害不一定发生,未预测到的也可能会出现,所以在施工过程中难以完全按设计的方案实施。
(3)某些临时水土保持方案设计不合理(如平原区的开发建设项目延用山区的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或费用太高,或操作性差。
(4)部分临时水土保持措施属于施工单位必备工作条件,不再纳人工程预算。
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措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土流失的定义、成因和危害。
2. 让学生掌握水土流失的治理原则和常用措施。
3.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水土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水土流失的定义: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力等自然因素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2. 水土流失的成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土壤、气候等;人为因素包括过度开发、植被破坏、工程建设等。
3. 水土流失的危害:导致土地贫瘠、农作物减产、水源污染、河道淤积等,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
4. 水土流失的治理原则:以防为主,综合治理,科学实施,公众参与。
5. 水土流失的常用措施: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设施建设、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农业技术改进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和治理措施。
2. 教学难点: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水土流失的定义、成因、危害和治理措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实际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优缺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水土流失治理和措施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2. 案例资料:收集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功案例,供课堂讨论使用。
3.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白板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水土流失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关注。
2. 讲解水土流失的定义、成因和危害,让学生了解水土流失的严重性。
3. 分析水土流失的治理原则和常用措施,引导学生了解治理方法。
4. 案例分析:介绍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功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际应用。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优缺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6. 总结讲解: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内容和案例,思考如何解决水土流失问题。
农业水土资源流失原因及其治理措施摘要:本文结合安徽省江淮地区农业水土资源流失现状,对农业水土资源流失的危害和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水土流失治理的具体措施,并指出了农业水土资源保持的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农业水土资源;治理1概述农业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对整个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广泛,是非常有限的自然资源。
农业水土资源的流失,不仅对流失流域局部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影响严重,而且对流域范围外的整个水土资源具有显著的影响;是导致土地资源退化甚至破坏的重要因素[1]。
以安徽省江淮地区为例,该区域以山地和丘陵地形为主,降水过程中易形成地表径流导致水土流失,加上人为因素,近年来生态环境逐渐趋于恶化,极大地制约着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
因此,对农业水土资源的流失原因及其治理措施进行研究,对修复区域内的生态环境,提升区域的农业生产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区域内农业水土资源流失现状分析安徽省江淮丘陵地区位于长江和淮河之间,总面积约3.2万km2,约占全省总土地面积比例37%。
根据2000年安徽省水土流失调查结果,江淮丘陵地区的水土资源流失面积累积约为 3 610km2,超过全省水土资源流失总面积比例的21%。
其中,轻度流失水土面积约2 891km2,占全省轻度流失面积的23%;中度流失水土面积约678km2,占全省比例约18%;强度流失水土面积约36km2,占全省比例约6%;极强度水土流失面积为10.65km2,占全省比例约14%[2]。
可知,安徽江淮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以轻度和中度为主,但强度和极强度的水土流失也占有不可忽视的比重。
3 农业水土资源流失的危害分析农业水土资源的流失,是导致生态失衡的首要因素,是导致土地土壤肥力下降,水、土资源逐渐枯竭,自然环境逐渐恶化的重要原因;若没有科学有效的治理与保持措施,农业水土资源的流失还将会加速发展,尤其是丘陵地区的坡面土壤,对各类侵蚀作用具有相对更强的反应,在水、气、生物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是最容易变化甚至破坏的敏感地区。
水土流失阅读材料
水土流失是由于土地表面的水和风力等外力作用下,土壤、沙石等物质被侵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以下是一些有关水土流失的材料:
1. 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会导致土壤贫瘠、肥力下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同时,水土流失还会淤积河床、水库等水利设施,影响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
2. 水土流失的原因: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多种,其中主要包括气候变化、降雨量过多、植被覆盖率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等。
3. 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为了防止和治理水土流失,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如植树造林、种草、修建梯田、修建水利工程等。
这些措施可以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减少地表径流,增强土壤的抗侵蚀能力,从而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
通过这些阅读材料,可以了解水土流失的相关知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如需获取更多相关信息,建议咨询环境领域专业人员或查阅国家林业局发布的政策解读。
水土流失现状概述水土流失是指由于自然力和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表层的水分和土壤被迅速流失的现象。
这种现象会给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当前,水土流失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本文将重点探讨水土流失的现状、成因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水土流失现状水土流失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严重危害了地表水资源和土地的可持续开发。
以下是水土流失的一些常见现状: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逐渐退化,土壤养分流失严重,导致土地的质量下降。
这使得土地不再适合农业生产,并最终导致荒漠化的发生。
泥沙淤积因为水土流失,泥沙会被带到河流和湖泊中,导致水体被淤积。
随着时间的推移,淤积物会导致水深变浅,影响水域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也会影响水源的供应。
生态破坏水土流失会破坏植被覆盖,导致生态系统的恶化。
植被的减少会加速水土流失,形成恶性循环。
这对于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影响。
水资源丧失水土流失导致水源的流失和水体污染。
水资源的短缺对于人类的生活和农业生产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特别是在干旱地区。
成因分析水土流失的成因复杂多样,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包括降雨、风力、地质构造等,并且这些因素在某些地区特别突出。
例如,地质构造不稳定的地区容易发生山体滑坡,降雨过程中暴雨和洪水易导致土壤的冲刷和侵蚀。
人类活动因素人类活动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过度的土地开垦、过度放牧、疏伐森林和不合理的农业耕作等活动都会破坏土壤的结构,降低土壤保水能力,从而导致水土流失。
解决方法解决水土流失问题需要综合考虑自然和人为因素,采取多种措施,包括:植被恢复植被的恢复可以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通过植树造林、种草等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壤暴露,进而减少水土流失。
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在土地规划和利用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土壤保育的因素,合理划定农田、林地、草地等土地利用区域,并确保合理的轮作制度和耕作方式,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
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地面坡度陡峭,土体的性质松软易蚀,高强度暴雨,地面没有林草等植被覆盖;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诸如:毁林毁草,陡坡开荒,草原上过度放牧,开矿、修路等生产建设破坏地表植被后不及时恢复,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等。
水土流失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这些自然因素必须同时处于不利状态,水土流失才能发生与发展,其中任何一种因素处于有利状态,水土流失就可以减轻甚至制止,我国产生水土流失的地形地貌主要有三种:一是坡耕地,二是荒山荒坡,大片的荒山荒坡被裸露,坡陡,植被很差,特别是草皮一旦遭到破坏,侵蚀量将成倍增加。
三是沟壑,有沟头前进、沟底下切和沟岸扩张三种形式。
(二)人为因素:主要是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利用,如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顺坡耕作,草原超载过牧,以及修路、开矿、采石、建厂,随意倾倒废土、矿渣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这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以使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同时处于不利状态,从而产生或加剧水土流失,而合理的人类活动可以使这些自然因素中的一种或几种处于有利状态,从而减轻或制止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危害(一)冲毁土地,破坏良田由于暴雨径流冲刷,沟壑面积越来越大,坡面和耕地越来越小。
(二)土壤剥蚀,肥力减退由于水土流失,耕作层中有机质得不到有效积累,土壤肥力下降,裸露坡地一经暴雨冲刷,就会使含腐殖质多的表层土壤流失,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据试验分析,当表层腐殖质含量为2%~3%时,如果流失土层1cm,那么每年每平方公里的地上就要流失腐殖质200t,同时带走6一15t氮,10-15t磷、200-300t钾。
此外,水土流失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农业生态环境也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它破坏土壤结构,造成耕地表层结皮,抑制了微生物活动,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有效供水,降低了作物产量和质量。
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总结篇一:水土流失的成因及治理对策浅谈我国水土流失的成因及治理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意义重大。
近几年,我国的水土流失状况出现加剧趋势,严重的水土流失已对中国的生态安全、粮食安全、水土资源安全构成威胁。
一、水土流失现状(一)分布范围广、面积大中国国土面积960万km2,地势西高东低,山地、丘陵和高原约占2/3,在总土地面积中,耕地占14%,林地占16.5%,天然草地占29%,难以被农业利用的沙漠、戈壁、冰川、石山和高寒荒漠等占35%。
2004年,全国11条河流土壤侵蚀总量16.22亿t,其中长江、黄河流域土壤侵蚀总量分别为9.32亿t和4.91亿t。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全国几乎每个省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其分布之广,强度之大,危害之重,全球屈指可数。
根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占国土面积37%,其中:水蚀面积165万km2,风蚀面积191万km2,在水蚀、风蚀面中水蚀风蚀交错区水土流失面积26万km2。
调查表明,全国水土流失面广量大,不论山区、丘陵区、风沙区还是农村、城市、沿海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
(二)形式多样且类型复杂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及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特点各异,相互交错。
西北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漫岗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石质山区以水力侵蚀为主,伴随有大量的重力侵蚀;青藏高原以冻融侵蚀为主;西部干旱地区、风沙区和草原区,风蚀非常严重;西北半干旱农牧交错带则是风蚀水蚀共同作用区。
(三)土壤流失严重水土流失最直接的表现是土壤的被侵蚀流失。
据统计, 中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 5.0×109t。
长江流域年土壤流失总量 2.4×109t,其中上游地区达 1.56×109t,位于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区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多达 1.6×109t。
水土流失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摘要:水土流失是导致土地资源退化乃至彻底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水土流失不仅对侵蚀区的土地利用影响深刻,而且对侵蚀区外的整个流域产生重要影响;水土流失也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最严重的问题。
本文介绍了新疆地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和分布,分析了其成因和危害,并提出了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和途径,以期为促进本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水土流失;成因分析;治理措施1、前言水土流失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及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水土流失是土壤侵蚀的一种主要形式。
新疆国土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6,是一个干旱、风沙、盐碱、荒漠化比较严重的省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是实现地区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2、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2.1地理位置与气候因素新疆远离海洋,封闭的地形,造成了特殊的气候环境。
北部的富蕴是我国第二寒冷区,而东疆的吐鲁番又是我国的高温区,新疆的沙漠面积就达40万km2,占全国60%以上,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
山区降水丰沛,沙漠降水稀少,不同的地理位置,水资源的贫、丰差异很大,北西部的降水占全疆总降水资源的75%,而南东部的降水资源仅占全疆降水资源的25%。
由此北西部地下水补给条件好,南东部补给条件差。
同时降水在时空上的分布极为不均,年降水量70%~80%集中在夏季,随着气温的升高,时常出现春洪、夏洪、冲毁坡地和农田,造成水土流失,而在干旱少雨区,植被贫乏,分布稀疏,生长矮小,覆盖度低,风蚀、盐蚀现象十分严重,缺乏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位的不断下降是潜在水土流失的成因。
3.2人为活动因素新疆生态脆弱,有其自然条件的原因,但发展到目前恶化的地步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人类活动而引起的。
(1)人口的增长。
新疆1949年人口总数433.34万人,而1997年末为1718.08万人,相当于1949年的3.96倍,人口密度达10.35人/km2,超过了联合国干旱区人口临界指标7人/km2,超出了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为了生存和发展,就要破坏植被,开荒造田。
※交流园地农业与技术2018, V ol.38, No.20251水土流失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周振强(甘肃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00)摘 要:现如今,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许多地区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产生忽略,导致一系列自然灾害的发生,其中水土流失就是对我国生产、生活产生严重威胁的自然灾害之一,在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导致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生产条件日益恶化,生态环境逐渐失去平衡。
基于此,本文在对水土流失成因与危害展开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希望能改善水土流失现状,维护生态平衡。
关键词:水土流失;成因;治理措施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1033231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土地是必不可缺的重要资源之一,人们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改善生活水平,提高经济收益,但是与此同时,也就对宝贵的土地资源造成直接或间接的破坏,最常见的就是不合理垦殖造成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土地逐渐出现盐碱化与沙漠化现象。
除此之外,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农业生产条件日益变差,被洪水淹没的地区民不聊生,甚至导致许多居民失去家园,导致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
因此,对水土流失成因与治理措施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1水土流失的成因与危害1.1 水土流失的成因导致水土流失现象发生的成因非常复杂,当地地形、气候变化、地质结构以及人文活动均可引发水土流失的发生,下面从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2方面加以分析。
自然因素。
我国地域辽阔,横跨多个维度,不同地区气候差异非常大。
我国北方地区有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性气候等,南方则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另外,从地形上看,主要包括平原、丘陵与山地,其中山地地形多分布于川、滇、贵等地,受季风性气候的影响,夏季多雨,降水量大,导致山地土壤遭受侵蚀,土层较为薄弱,久而久之,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甚至导致山体崩塌[1]。
河道边坡水土流失成因及治理方案河道边坡问题是河道治理的难点之一,本文将着重调查本地河道边坡水土流失情况,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危害:主要包括气候、地质、植被等自然因素,以及船只行驶、河岸开发等人为因素;可导致土壤肥力受到破坏,影响农业产量,对交通、工矿等设施产生威胁,危害工业生产,同时造成生态恶化,加剧洪涝灾害的发生程度及几率。
为更好的解决上述问题,本文结合本地情况及相关研究文献,提出以下建议:适当增加管理资金、注重人才管理、制定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完善工程措施等。
标签:河道治理;水土流失;成因;危害;建议近年来,我国对各地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逐年递增,特别是针对中小型河道的综合治疗项目,因此对河道边坡出现的各种问题越发重视,并将其设为项目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1]。
事实上,河道边坡问题对河道治理至关重要,可直接影响周边区域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当地水利事业的发展前景。
目前已知河道护坡常见的问题有防洪或保土设施不达标、河道淤积严重、河堤垮塌,以及水土流失等[2],本文将围绕水土流失问题展开,通过分析其危害和成因,提出符合當地情况、切实可行的防治建议,现将具体内容报道如下:1、水土流失的成因1.1自然因素水土流失是我国最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这与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有很大关系[3]。
吉林省处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同时邻近亚寒带,整体气候湿润多雨,且雨热同季,降雨多为大到暴雨,一般雨季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60%以上。
此外,本地四季更替鲜明,春季较为干燥,并伴有大风,而此时的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3%左右,西部地区经常出现春季干旱的情况。
上述气候特点导致:①夏季的强降雨对冬季加固、加高后的土堤及地表造成冲刷、侵蚀,尤其在水位上涨后,土堤的粘合力明显下降,极易形成水土流失;②春季的大风也会一定程度上对土堤产生侵蚀,增加风化物,减弱土堤抵抗雨水侵蚀的能力。
除了气候,地貌及地质因素也会影响边坡水土流失情况[4];吉林省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东部以山地为主,中部及西部为平原地貌,其中流水地貌占83.5%、火山地貌占8.6%、风沙地貌占5.2%、湖成地貌占2.6%,一般来说河岸土壤中的含水量越高,其抵抗快速水流冲刷的能力越低,同时地势坡度越陡,其抗蚀能力越差。
浅谈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危害与防治1. 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概述地域性:由于地形、地质、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程度和表现形式各异。
人为性:人类活动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建设过程中的挖掘、填埋、材料堆放等行为破坏了土壤结构和植被覆盖,加剧了水土流失。
持续性:一旦发生水土流失,恢复难度极大。
即使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复杂性:水土流失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降雨量、植被覆盖、土壤类型等,增加了防治的难度。
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需要引起广泛关注。
在规划和实施建设项目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水土流失,以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类和自然和谐发展。
1.1 水土流失的定义水土流失是指在自然界中,由于地表土壤受到降雨、径流、风力等外力作用,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土壤侵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这一过程通常表现为土壤表层逐渐变薄,结构破坏,甚至裸露地面的现象。
水土流失不仅对土地资源造成严重破坏,还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加强水土流失的防治工作,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2 水土流失的原因水土流失的原因众多,而且相当复杂,在各类建设项目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尤其显著。
首要原因包括不恰当的人类活动,如过度耕作、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等,这些活动破坏了土壤结构,降低了土壤的抗蚀能力。
建设项目中的施工活动如挖方、填方、道路建设等,往往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和土壤裸露,加剧了水土流失的风险。
自然因素如降雨强度大、地形坡度陡峭等也是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在这些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土壤容易受到侵蚀和流失。
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工作不到位,缺乏科学合理的防护措施,也是导致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
防治水土流失需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从源头上采取措施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和恶化。
1.3 水土流失的危害耕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导致表层肥沃土壤流失,使得土壤中的有机质、养分和水分含量降低,从而降低了耕地的生产能力。
地球水土流失现状分析报告当今世界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其中地球的水土流失问题尤为突出。
为了全面了解地球水土流失的现状,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水土流失的定义与概念1. 水土流失的定义:水土流失指的是水或风侵蚀导致土壤表层的丧失和迁移的过程。
这一现象酿成了土地贫瘠、农作物产量下降、水资源浪费以及环境破坏等问题。
2. 水土流失的成因: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包括降雨、人类活动(如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农业实践)、自然因素(如地震和山体滑坡)等。
二、水土流失的影响与后果1. 农业产量下降:水土流失导致土地肥力下降,农田产量减少,给农业发展带来了巨大困难。
2. 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加剧了河流淤积、湖泊富营养化、水源污染等问题,危害着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3. 社会经济损失:由于水土流失的影响,国家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治理,同时农民和农田失去了稳定的收入来源,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全球水土流失的现状1. 地理分布:全球范围内,水土流失问题普遍存在,其中亚洲、非洲和南美洲地区处于最严重的状态。
2. 影响范围:水土流失的影响范围广泛,不仅是农田和耕地,还包括草原、森林和城市等地区。
3. 防治措施:世界各国纷纷采取了多种方法来防治水土流失,包括植树造林、修建沟渠、改善农业实践等。
四、建议与展望1. 加强国际合作: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水土流失问题,建立有效的防治机制。
2. 提高意识与教育:人们应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广泛的教育宣传,加深人们对水土流失问题的认识。
3. 推动可持续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压力,实现经济的绿色、循环发展。
综上所述,地球的水土流失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来应对这一挑战。
只有通过加强合作、提高意识与教育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才能保护好地球上宝贵的水土资源。
目录一、编制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编制依据 (2)三、编制原则 (2)四、编制范围 (2)五、工作组织机构与职责 (4)六、项目区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现状 (4)七、防治范围及内容 (5)八、临时设施建设工程保持措施 (6)九、施工保护控制措施 (6)十、关键作业保护方案 (8)十一、实施保证措施 (9)十二、水土保持一般规定 (9)广东省龙川至怀集公路工程“水土保持、水土流失”实施方案前言本项目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7918”布局方案中的第17横--汕头至昆明高速公路的重要路段,也是广东省“九纵五横两环”高速公路网规划主骨架中“一横”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项目的建设,对完善广东省干线公路网布局,优化沿线干线公路网布局,构筑粤北公路网主骨架,沟通广东省东西向的交通,促进广东省北部山区的经济发展,具体特别重要的意义。
与此同时,依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与主体工程相结合按照水土保持设施建设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防治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水土保持方案,目的是控制和减免因公路建设引起的水土流失,同时,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对于防治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保护项目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编制依据1、广东省龙川至怀集公路工程TJ12合同段施工合同文件;2、广东省龙川至怀集公路工程TJ12合同段招、投标合同文件;3、国家、行业其它相关标准;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5、公司同类工程施工经验。
二、编制原则1、遵循招标文件的原则。
严格按招标文件要求编制方案。
2、遵循设计文件的原则。
在编制方案时,认真阅读核对所获得的设计文件资料,严格按设计资料编制方案。
3、遵循国家、地方政府、业主对工程项目水土保持工程的要求,以预防为主,坚持“谁施工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兼顾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符合水土保持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