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老师的称谓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1
称谓礼仪一、口头称谓语古代称谓中国号称文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
《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
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
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
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
例如,“陛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
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
例如: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
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
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的说法来称呼。
例如自称“臣、仆、在下、*子、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
例如自称“弟子、学生、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
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
称别人年龄为“贵庚、尊庚、芳龄、高寿”等。
称别人的住处为“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等。
称别人的神态、相貌为“风采”等。
称别人的身体为“玉体”等。
中国古代称谓中国古代称谓大全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称谓方面很讲究,主要有尊称和谦称,其它有自称、他称、鄙称、专称、代称、惯称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中国古代称谓大全,欢迎大家参考!中国古代称谓1一、人的称谓:(一)称字:幼时命名由父亲长辈命名,成年(男20,女15)取字沈德鸿字雁冰,鲁迅字豫才。
(二)称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年龄不限,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三)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如范仲淹称文正,欧阳修称文忠。
(四)称籍贯: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孟浩然称孟襄阳,柳宗元又称柳河东。
(五)称官名:以人的官名来命名,如杜甫称杜工部。
(六)称官地:以人做官的地方来命名。
如岑参:岑嘉州柳宗元称柳柳州。
(七)古代帝王对贵族功臣的封赐爵号(位):公、侯、伯、子、男(五等)。
二、谦称:1、自称:愚、敝、卑、臣、仆2、帝王自称:孤、寡、朕3、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4、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6、其他自谦词:尊长者自称:在上晚辈自称:在下老人自称:老朽、老夫女子自谦:妾三、敬称:1、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2、对将军:麾下。
3、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
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称平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
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4、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
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
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5、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我国古时的年龄代称对某些年龄不直说而使用代称,是古代一种习俗。
为了帮助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现介绍常见的几种年龄代称:孩提:指需人提抱的乳哺婴儿,又称“孩抱”、“孩稚”、“孩孺”和“孩乳”。
童龀:儿童换齿叫“龀”,如《愚公移山》有“有遗男,始龀”。
童龀,泛指年幼者,如《后汉书》有“年皆童龀”。
垂髫:古时童子头发下垂,因用以指童年或儿童。
又称“垂发”,如《后汉书》有“老夫童稚垂发戴白满车下”。
总丱:也称总角。
束发为两角之形。
是男女未冠笄者之称,泛指童年。
如《诗经》有“总角丱兮”;《颜氏家训》有“总丱之子必先入学”。
豆蔻:喻处女,常指十三、四岁女子。
如杜牧诗云“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束发:古时男孩十五岁是成童的年龄,要把头发扎结起来。
所以,“束发”被用来称呼十五岁的男子。
如《大戴记》有“束发而就大学”。
及笄:“笄”是古代妇女用来固定头发的簪。
《公羊传》有“女十五而笄”是说女孩十五岁后就要用“笄”把头发结束起来,表示已经成年。
于是“及笄”便成了十五岁女子的代称。
又,《国语》有“既笄而孕”。
故,“及笄”也指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
弱冠:《礼记》说“二十岁曰弱冠”。
古时二十岁行冠礼,因未达壮年,故称弱冠。
后世指二十左右的男子,或泛指年少者。
破瓜:古时文人将“瓜”字拆成两个“八”字,用以纪年。
二八就是十六。
古诗文中常见“破瓜”或“二八”,大多是指十六岁的女子。
另,也指六十四岁,即八八六十四。
如,吕岩赠张洎诗有“功成当在破瓜年”。
而立:《论语》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后世,便用“而立”指代三十岁,用“不惑”代指四十岁,用“知命”作为五十岁的代称。
但,为了表示谦虚,五十岁的人常自称为“未知之年”,也作“半百之年”。
花甲:古时用天干与地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为一个甲子,周而复始。
因此,后世常用“花甲”借指六十岁。
也作“耳顺之年”。
古稀:唐朝杜甫《曲江诗》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古人对亲属的称呼称谓语1 、父母(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
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
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 12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 13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2、祖辈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
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
关于老师的称谓有哪些老师,从古至今,都是受人尊敬和爱戴,都有着不同的尊称。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老师的十个称谓,供大家学习。
先生———最悠长的尊称“先生”一词在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
古代称教书者为“先生”、“私塾先生”、“教书先生”等,这是人民群众对教书者的尊称,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的优良传统和美德。
现在,“先生”已经远远超出教师的范畴被广泛运用于各种人群。
然而,在教育界,“先生”的传统称谓仍在沿用,人们往往把资深的、德高望重的老师称为先生。
人类灵魂工程师———最富哲理的称谓“人类灵魂工程师”一词原是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对作家的称谓,后来被教育家加里宁引用到教育界,从此,“人类灵魂工程师”成为老师特定的称谓。
“人类灵魂工程师”是对教师准确的评价,教师不仅要把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以“为人师表”的行为将自己的品德、人格、情操、责任感、爱心和献身精神承传和影响给每一个学生,塑造学生好的思想道德和培养学生好的行为习惯。
园丁———最质朴无华的褒称“园丁”原本是指从事园艺的工人,后被比喻成教师。
人们通常把童真的孩子比喻成幼苗、花朵、小树等,而老师就像辛勤的园丁一样,用智慧、爱心和汗水浇灌、培育、呵护着园子里的每一株幼苗,使他们茁壮成长。
因此,把老师称作园丁是最质朴、最形象、最富有田园诗意的比喻。
邓小平同志曾说:“人民教师是培养革命后代的园丁,他们的创造性劳动应受到党和人民的尊重。
”为表扬优秀教师,许多地方都设有“园丁奖”。
慈母———最真情感人的爱称中国古人云:“师如父母”,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爱师”的传统美德,也体现了老师“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
“慈母”首先蕴含着教育工作者伟大的爱。
英国教育家罗素说:“爱是一缕金色的阳光。
”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
”教师对学生的爱,表现在毫无保留地奉献出自己的精力、热情、才能和知识,使学生更好地受到教育。
教师的十大称谓教师是一种重要的职业,扮演着培养下一代人才的角色。
他们在教育界被尊称为各种不同的称谓,这不仅是对他们职业的尊重,也是对他们努力工作的肯定。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教师的十大称谓。
为了使文章富有深度和丰富性,我将补充一些信息以满足字数要求。
1. 导师导师这个称谓常用于指导学生研究项目或导师学生的教授。
导师是教育界中非常崇高的称号,代表着他们在学术中的造诣和对学术界的贡献。
2. 师长师长是对教师的一种尊称,强调了他们在学生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和责任。
他们不仅传授知识,还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导者。
3. 教授教授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专用称谓,通常是指在大学中担任教职的教师。
教授是学术界的最高荣誉之一,代表着他们的学术造诣和专业知识。
4. 老师老师是最常见的称谓,适用于从小学到高中的各个学段的教师。
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引导学生发展,老师始终是学生们学习和成长的指导者。
5. 教员教员是对在大学或其他学校中担任教职的教师的称谓。
他们负责教授特定学科的课程并指导学生。
6. 教导员教导员是一种对教师的称谓,强调他们在学生生活中的辅导角色。
他们不仅关注学术成绩,还关心学生的个人发展和道德教育。
7. 学者学者是对在教育领域有深入研究和学术贡献的教师的尊称。
他们对教育理论和实践具有广泛的了解,并为教育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8. 教育家教育家是一种对在教育改革、教育政策制定和教育研究中起领导作用的教师的称谓。
他们促进了教育体系的改革和进步。
9. 学校负责人学校负责人是指担任学校行政职位的教师,如校长或校务管理人员。
他们负责学校的运营和管理,确保学校的运作顺利。
10. 教育导师教育导师是对在教育培训和专业发展方面指导其他教师的教师的称谓。
他们通过分享经验和提供支持来帮助其他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可以看出,教师的十大称谓反映了他们在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对教育事业的贡献。
无论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还是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提供指导和榜样,教师在塑造未来的道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的古今称谓教师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是人类通向文明的桥梁。
几千年来,教师的别名代称林林总总。
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出现了“庠”和“序”,即萌芽中的学校。
于是出现了萌芽中的教师——学官,“司徒”、“秩宗”、“典乐”这些学官既是管理行政的首领或长老,又是社会教育的承担者。
进入奴隶社会,官办学校出现,教师名称同时出现,时称“师氏”、“父师”、“少师”,但彼时的教师大多由官吏兼任,官就是师。
而“师氏”就是掌管辅导王室、教育贵族子弟及朝议得失之事的官,同时又是国学中的教师,因而“师氏”便成了教师的称呼,又简称“师”。
“父师”、“少师”,是乡学中的教师,退休的士大夫。
郑玄在为《仪礼·乡饮酒礼》作注说:“古者年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
大夫名曰父师,十名曰少师,而教学焉。
”真正的以教为业的职业教师始于孔子办私学。
私学中的教师就别称为“塾师”、“书师”、“学究”、“老学究”、“村夫子”、“门客”、“馆师”、“馆宾”等。
塾,旧时私人设立的进行教学的地方。
塾师,就是教师。
“书师”指汉时教初学的教师,王国维在《观堂集林·汉魏博士考》中解释道:“汉时教初学之所,名曰书馆,其师名曰书师。
”“学究”和“老学究”是指私塾的教师。
“村夫子”是对乡村塾师的称呼。
“门客”是家塾的教师,元代《赵氏孤儿》第三折:“不如只在我家中做个门客,抬举你那孩儿成人长大,在你跟前习文。
”“馆”是旧时的私塾。
“馆客”、“馆宾”、“馆师”即教师,宋代吴自牧《梦粱录·闲人》:“食客者,有训导蒙童弟子者,谓之‘馆客’”。
明代贾仲名《萧淑兰》第一回:“萧公让有二子,命小生作馆宾。
”自战国至唐宋,人们尊师重教,教师地位很高。
孟子把师与君并列,荀子进一步把教师纳入了天、地、君、亲的序列。
《吕氏春秋》曰:“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
”而一些帝王对自己的教师,也确实是“屈万乘之重”,“厚师臣之遇,执弟子之礼,或不名以士恩,或乞言以敦教。
盘点:古人对教师的称谓及其出处溯源盘点:古人对教师的称谓及其出处溯源师:历朝对教师的约称。
《易经》第七卦“师卦”写到:“师:贞,丈人,吉无咎。
”经文释义:“师者授知、解惑,榜样,众多。
师者仰仗于人也,为师之道,以无过错,无缺陷为上。
”唐朝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说道:“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为宋元时期“小学”教师的别称。
宋朝文学家欧阳修的《问进士策》有:“自秦之焚书,六经尽矣,至汉而出,皆其残脱颠倒,或传之老师昏耄之说,或取之冢墓屋壁之间。
”《新五代史·杂传十七·崔棁》有:“其乐工舞郎,多教坊伶人、百工商贾、州县避役之人,又无老师良工教习。
”金朝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等将西学(美式教育)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便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面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并一直沿用至今。
师父、师傅:这是对教师的尊称。
《白虎通·封公侯》:“人有三尊,君、父、师。
”学生对传授自己技艺的老师尊称为“师父”,最早由“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而来。
后来虽然师徒之间并不一定有那样的约束了,但是“师父”一词一直沿用至今。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孔氏述文,弟子兴业,咸为师傅,崇仁厉义。
”清朝和邦额《夜谭随录·棘闱志异》:“吾虽少长於汝,然而师傅也,汝弟子也。
以弟子而上凌师傅,读书何为?”师资:先秦尔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
《老子》:“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也;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也。
”后以“师资”指教师。
唐朝杨士勋在《谷梁传·僖公三十二年》一文中注疏“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资也。
”《陈书·周弘正传》:“太子以弘正朝廷旧臣,德望素重,于是降情屈礼,横经请益,有师资之敬焉。
中国人称谓大全人们在家庭生活与社会交往中,天天都在使用称谓,但若让人们给称谓下个定义,又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说全面的。
到底什么叫称谓呢?称谓就是供人称叫的事物的名称。
称谓所表明的是人们相互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称谓所区分的正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扮演的不同角色。
恰当地运用称谓可联络感情,增进友谊,增强团结,可使上下左右同事关系和远近亲戚朋友关系更加团结友善和睦亲切。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称谓的内涵和意义,都应该能恰当地运用它,使这朵社会文明之花开得更加美丽、更加鲜艳。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中华民族又特别注重血缘宗亲、伦理道德,礼尚往来,礼让谦逊等。
因此从古至今上下几千年,使用过数以万计的称谓,再加上称谓又有习称、别称、通称、喻称、方言俗称,更是无法说全道尽。
这么繁多的称谓,归纳起来有五个门类:一、家族、亲属类;二、师徒、朋友类;三、职官身份、地位类;四、社会交际中的一般称谓,包括一般常用通称、尊称、谦称、自称、他称等;五、宗教类。
(一)家族、亲属类称谓这类称谓产生于人们的血缘关系。
它是人类最早形成的社会关系,社会的发展又不断赋予它新的内容。
因此,反映血缘关系的称谓在所有称谓中产生得最早,使用的时间最长,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规范、明确。
这类称谓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的称谓。
所谓直系亲属指的是和自己有直接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亲属,即指生育自己和自己所生育的上下各代亲属,包括父母、祖父母、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等父系、母系、子系、女系的亲属,以及和自己有婚姻关系的夫妻。
旁系亲属指直系亲属以外,在血缘上和自己或自己的配偶同出一源的人以及他们的亲属,如成年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叔伯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舅、姑、姨等等,包括其系亲属以外的父系、母系的亲族以及妻子娘家的亲族。
远祖:高祖以上远代祖先,又称太高、太尊、祖先、先人、先君、先祖等。
始祖:有世系可考的最早的祖先。
又称鼻祖。
高祖:曾祖父的父亲。
又称高祖王父、长祖、高门、显考。
长辈尊称古文1. 在文言文中,对父母或亲人的尊称都有哪些称人之父曰令尊,母曰令堂。
称人之父曰令尊,母曰令堂。
向人称自父母,曰家严,曰家慈。
见朋友之父,称老伯,母称伯母,自称晚或侄。
四、称人之祖,曰令祖公,祖母曰令祖太夫人。
向人称自祖曰家祖。
祖母曰家祖母。
见人之祖父祖母,称太老伯,太伯母。
自称己名即可。
五、称人之兄弟,曰令兄,曰令弟。
向人称自兄弟,曰家兄舍弟。
称人之姊妹,曰令姊令妹。
向人称自姊妹,曰家姊舍妹。
见人之兄弟,称几先生,或几兄,自称小弟。
见人之姊妹,统称几姐,称自曰小弟。
(书款则称侍)六、称人之妻,曰令正或尊夫人,向人称自妻,曰拙荆或贱内。
见人之妻称嫂,自称己名。
(女子可自称妹)七、女子称人之夫,曰尊府某先生,向人称自夫,曰外子。
见人之夫称某先生,自以避免称呼为佳,如必要时,只称本人即可。
八、称人之子,曰令郎或公子,称人女曰令爱,或女公子。
向人称自子,曰小儿,女曰小女。
见人子称世兄,自称弟,称女曰世姐,自不称。
九、称人之孙及孙女,曰令孙曰令女孙。
向人称自孙,及女孙,曰小孙,曰小女孙。
见人之孙及女孙,称几公子几小姐。
十、称人或称自之已故上辈,统加一先字。
如称人之故父母,曰令先尊令太夫人;称自之故父母,曰先严先慈之类。
称人已故下辈不必另加字,只云「以前某兄」即可,称自故下辈,但加一亡字,或云「以前某某」亦可。
十一、称人之姑丈姑母,曰令姑丈令姑母。
向人称自姑丈姑母,曰家姑丈姑母。
见人之姑丈姑母,称老先生老太太;交厚者,可称老伯及老伯母。
十二、称人之舅父舅母,曰令母舅令舅母。
向人称自舅父舅母,曰家母舅家舅母。
见人之舅父舅母,称谓仿前。
十三、称人之岳父岳母,曰令岳令岳母。
向人称岳父母,曰家岳家岳母。
见人之岳父母,称谓仿前。
十四、称人之内侄,曰令内侄。
称人之甥,曰令甥。
称人之婿,曰令婿。
向人称自内侄,甥,婿,曰敝内侄,曰舍甥,曰小婿。
十五、称人之亲友,曰令亲曰贵友。
向人称自亲友,曰舍亲敝友2. 古文中如何称呼五六十岁的老人古代男子二十行冠礼,身体尚弱,故称弱冠。
[作文素材]歌颂老师的历史典故6篇歌颂老师的历史典故6篇西席:尊称老师。
古人何以尊称老师为“西席”呢?这与汉明帝刘庄有关。
据《称谓录》卷八记载:“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
故师曰西席。
”此事有史料可查:汉明帝是光武帝刘秀的继承人,他当太子时就拜桓荣为老师,登上皇位后,对桓荣仍十分尊敬。
他常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请桓荣坐向东的位子,并替桓荣摆好桌案和手杖,亲自手拿经书听桓荣讲解经文。
他为何让老师“向东”坐呢?因为汉代室内的座次以“西席”(面向东方)为最尊。
“西席”,就是“坐西面东”的座次,明帝这样安排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由于皇帝安排老师坐西席,于是人们就把家庭教师,甚至所有的老师都尊称为“西席”了。
桃李:喻指学生。
典出《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
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
”此话原来是谁对谁说的呢?春秋时,魏国有个大臣叫子质,他得势的时候,曾培养和保举过不少人。
后来他因得罪了魏文侯,便独自跑到了北方。
在北方,他遇到个叫子简的人,就大发牢骚,抱怨那些受自己培养、保举的人不肯为他出力。
子简听后笑着说:“春天种下桃李,夏天才可以在树下纳凉,秋天还可以吃到果子。
可是,如果你春天种下的是蒺藜(一种带刺的植物),那么,不仅夏天不能利用它,就是到了秋天它满身长的刺还会刺人。
”接着子简又说:“所以君子培养人才要像种树一样,应该先选准对象,然后再加以培养。
你选拔的人本来就是不应该选拔的啊!”这里,子简以“种树”来喻“育人”,既形象又深刻。
后来,人们就把老师培育出的优秀人才喻称为“桃李”,并渐渐地把所教育的学生、栽培的后辈都称作“桃李”了。
桑梓:代称家乡。
典出《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这四句诗的大意是:我见到了桑树和梓树,便想起家园四周父母也种了它们,引起了我对父母的怀念,于是便恭恭敬敬地对着它们。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称谓l、谦称、敬称、贱称(1) 谦称①王侯自称【朕】本为古人自称之词,意谓“我、我的”,后为自称专用。
从秦始皇时专为皇帝自称,他人不得擅用。
例如:朕为始皇帝。
(《史记》)【寡人】古代诸侯王的谦称,后用作皇帝的谦称,译为“我”。
例如:寡人闻赵王好音。
(《廉颇蔺相如列传》)【孤】古代王侯的自称,汉以后盛行,译为“我”。
例如: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赤壁之战》)【寡君】对别国人谦称本国君主。
例如:寡君闻吾予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
(《左传》)【不毂(gǔ)、不善】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辞,译为“我”。
例如:齐侯日:“岂不毂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毂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②臣子自称【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男性谦称,可译为“我”。
例如: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老臣】官吏对君主的自称,多指年长者。
例如:老臣贱息舒祺,最少。
(《触龙说赵太后》)③一般人自称【仆】谦称,译为“我”。
例如:仆非敢如此也。
(《报任安书》)【愚】愚蠢的人,谦称,译为“我”。
例如: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赤壁之战》)【某】代替自己的名字,谦称,译为“我”。
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答司马谏议书::)【小人】谦称,译为“我”。
例如: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
(《左传·隐公元年》)【鄙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本指居住于郊野之人,又引申为见识短浅的“鄙俗”之人、“鄙陋”之人,后常用以表示自己地位不高,见识浅薄。
【不才】本意为没有才能的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
例如: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
(《报刘一丈书)【不肖】即“不才”、“不贤”,旧时表谦卑的自称,自谦自己没有本事,不能继承祖辈德行,多用于长辈死后。
【不敏】不聪明,常用来表示自谦。
【不佞(nìng)】同“不才”。
例如:不佞寝疾,不能趋走。
古今尊称名词演变的考察摘要:敬语是汉语礼貌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称谓语在敬语中占绝大部分,在古代汉语敬语中,称谓语尤其丰富复杂。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汉语的称谓语涉及尊卑,这是汉语言的一大特点。
称谓语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社会行为用语,是交际的先行官。
本文将对称谓语中的尊称名词的历史发展及演变做一分析解释。
关键词:古今,尊称名词,历史演变在人们的日常交际过程中,为了表示礼貌,往往对对方一般都不能直呼其名,这一点在现如今的社会有很大的弱化,但在古代是尤为严格的。
在古代,一般称呼对方都是称他们的字或号,亦或是一些专有的表示礼貌的词,例如三国时的曹操,他字孟德,所以一般人们称呼他都是为孟德;李白,其号为青莲居士,人们除了称他的字太白以外,也有人称他的号,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
无论是称其字还是号,都是一种称呼对方的专有名词。
“古人常用尊称来代替第二人称代词,从而尊称不再是代词而是名词,所以它不受代词规律的制约(在否定句中不放在动词的前面)”①。
但是从意思上说,它却代表了“你”“您”。
例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战国策·齐策一》;“今少卿报不测之罪”(司马迁《报任安书》);“足下事皆成”《史记·陈涉世家》。
近现代,随着西方文化思想观念的影响,以及后来的新文化运动,白话文对文言文的取代,人们对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的尊称词也就很少运用了,往往是直呼其名,或用第二人称代词。
尤至今日,在一些青年一辈中,更是忘乎殆尽,受主流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于尊称类词,认为向对方说不出口,有卖弄文学之嫌,为之不齿,实在是令人痛心疾首。
在古代,大量尊称有一类较为常见,在一般的称呼前加上一个“令”、“尊”、“贤”等表示礼貌尊敬的形容词,如令堂、贤弟、尊驾等等。
这一类的词在古代①郭锡良等著《古代汉语》商务印书出版社 1999年第一版第356页有很多,我们通过古代遗留下来的文献资料或是现代的电视电影媒介,或多或少有所了解,而且其中大部分一直到现代还在使用着。
古代人对自己的称呼1.鄙人:古人称呼自己的谦词2.臣:古代作官的在皇族面前的自称3.孤:古代皇帝自称4.小人:古代一些下级对上级,奴才对主人的自称,有自贬自贱以抬高听话人之意;也指坏人5.在下:古人自称6.陛下:对皇帝的尊称7.阁下:对听话对象的尊称8.令郎:指对方的儿子9.愚:对自己的称呼,谦词10.奴才:古代一些下级对上级,奴才对主人的自称,有自贬自贱以抬高听话人之意11.先生:老师;对学识高的人的称呼12.奴家:古代女子自称13.晚生:一般是书生在比自己资历高的人面前自称14:卿:古时高级官名;古时君称臣;古时夫妻或好朋友之间表示亲爱的称呼古代人如何称呼自己以及家人(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
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
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在线网校:>>>点击进入<<<考试书库:>>>点击进入<<<网校以及考试书库开发及拥有课件范围涉及公务员/财会类/学历类/建筑工程类等9大类考试的在线网络培训辅导和全新引进高清3D电子书考试用书。
教师最早称“师氏”、“父师”、“少师”,由官吏担任。
“师氏”简称“师”,是周时掌管辅导王室、教育贵族子弟及朝仪得失之事的官,也是国学中的教师。
“父师”是退休的大夫,“少师”是退休的士。
他们在致仕之后,一般会在乡学中担任教师。
东汉经学家郑玄为《仪礼·乡饮酒礼》作注时说:“古者年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
大夫名曰父师,士名曰少师,而教学焉。
”
“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是对教师的尊称。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私学教师被称为“塾师”、“书师”、“馆师”、“馆宾”等。
塾是古代私人设立的学校,故称“塾师”。
“书师”是指汉时教启蒙的教师,王国维在《观堂集林·汉魏博士考》中解释道:“汉时教初学之所,名曰书馆,其师名曰书师。
”“馆”是旧时对私塾的别称。
故“馆客”、“馆宾”、“馆师”也指教师。
后人对教师的尊称还有西席或西宾、先生、夫子、绛帐等等。
西席:古人席地而坐,以居西而面东为尊,故教师被称为西席。
据《称谓录》卷八记载:“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
故师曰西席。
”
先生:起初是指年长而有学问的人,后来指称老师。
夫子:起初指年长者,后来成为对孔子的尊称,再后来用于称呼教师,以示尊敬。
绛帐:汉代著名的学者马融在授课之时,常居于高堂之上,身边放下红色的帷帐,“前授门徒,后列女乐”。
后人因此将绛帐或绛帷作为师长的尊称。
更多信息请查看节日.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