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加入的国际航空公约

中国加入的国际航空公约

中国加入的国际航空公约
中国加入的国际航空公约

STATUS OF CHINA

WITH REGARD TO INTERNATIONAL AIR LAW INSTRUMENTS

Date of Signature

Date of

Ratification

or Accession

Effective

Date

1.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Chicago, 7/12/44 7/12/44 20/2/461,2,12 4/4/47 2. International Air Services Transit Agreement

Chicago, 7/12/44 - - -16,17

3. 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Agreement

Chicago, 7/12/44 - - -3

4. Protocol on the Authentic Trilingual Text of the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Buenos Aires, 24/9/68 - 15/2/74

15/2/744

5. Protocol on the Authentic Quadrilingual Text of the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Montreal, 30/9/77 - 24/4/8412 16/9/99 *6. Protocol on the Authentic Quinquelingual Text of the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Montreal, 29/9/95 29/9/9524 - - *7. Protocol on the Authentic Six-Language Text of the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Montreal, 1/10/98 1/10/9824 - - 8. Article

93

bis

Montreal, 27/5/47 24/3/482 20/3/61 9. Article

45

Montreal, 14/6/54 28/2/742,12 28/2/74 10. Articles 48(a), 49(e) and 61

Montreal, 14/6/54 28/2/742,12 28/2/74 11. Article

50(a)

Montreal, 21/6/61 28/2/742 28/2/74 12. Article

48(a)

Rome, 15/9/62 28/2/742,12 11/9/75 13. Article

50(a)

New York, 12/3/71 28/2/742,12 28/2/74 14. Article

56

Vienna, 7/7/71 28/2/742 19/12/74 15. Article

50(a)

Montreal, 16/10/74 21/7/752 15/2/80 16. Protocol of Amendment (Final paragraph, Russian Text)

Montreal, 30/9/77 26/4/842 17/8/99 17. Article

83

bis

Montreal, 6/10/80 23/7/9712 23/7/97 18. Article

3

bis

Montreal, 10/5/84 23/7/9712 1/10/98 19. Article

56

Montreal, 6/10/89 23/7/9723 18/4/05 20. Article

50(a)

23

Date of Signature

Date of

Ratification

or Accession

Effective

Date

*21. Protocol of Amendment (Final paragraph, Arabic Text)

Montreal, 29/9/95 23/7/97 - *22. Protocol of Amendment (Final paragraph, Chinese Text)

Montreal, 1/10/98 8/9/99 - 23. Convention on the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of Rights in

Aircraft

Geneva, 19/6/48 19/6/48 28/4/00 27/7/0013,15

24. Convention on Damage Caused by Foreign Aircraft to Third

Parties on the Surface

Rome, 7/10/52 - - - 25. Protocol to Amend the Rome Convention of 1952

Montreal, 23/9/78 - - - 26. Convention for the Unification of Certain Rules relating to

International Carriage by Air

Warsaw, 12/10/29 - 20/7/58

18/10/585

27. Protocol to Amend the Warsaw Convention of 1929

The Hague, 28/9/55 - 20/8/75

18/11/755

28. Convention, Supplementary to the Warsaw Convention, for the

Unification of Certain Rules relating to International Carriage by

Air Performed by a Person Other than the Contracting Carrier

Guadalajara, 18/9/61 - - -6

*29. Protocol to Amend the Warsaw Convention of 1929 as Amended

by The Hague Protocol of 1955

Guatemala City, 8/3/71 - - - 30. Additional Protocol No. 1

Montreal, 25/9/75 - - - 31. Additional Protocol No. 2

Montreal, 25/9/75 - - - *32. Additional Protocol No. 3

Montreal, 25/9/75 - - - 33. Montreal Protocol No. 4

Montreal, 25/9/75 - - - 34. Convention for the Unification of Certain Rules for International

Carriage by Air

Montreal, 28 May 1999 28/5/99 1/6/05 31/7/0522

35. Convention on Offences and Certain Other Acts Committed on

Board Aircraft

Tokyo, 14/9/63 - 14/11/78

12/2/797,8,14

36. Convention for the Suppression of Unlawful Seizure of Aircraft

The Hague, 16/12/70 - 10/9/80

10/10/809

37. Convention for the Suppression of Unlawful Acts against the

Safety of Civil Aviation

10,21

Date of Signature

Date of

Ratification

or Accession

Effective

Date

38. Protocol for the Suppression of Unlawful Acts of Violence at

Airports Serving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Supplementary to

the Convention for the Suppression of Unlawful Acts against the

Safety of Civil Aviation, done at Montreal on 23/9/71

Montreal, 24/2/88 24/2/8811 5/3/99 4/4/9919

39. Convention on the Marking of Plastic Explosives for the Purpose

of Detection

Montreal, 1/3/91 - - -18 *40. Convention on the Suppression of Unlawful Acts Relating to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Beijing, 10/9/10 10/9/10 - - *41. Protocol Supplementary to the Convention for the Suppression

of Unlawful Seizure of Aircraft

Beijing, 10/9/10 10/9/10 - -

42.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Interests in Mobile Equipment

Cape Town, 16/11/01 16/11/01 3/2/0925 1/6/09

43. Protocol to the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Interests in Mobile

Equipment on Matters specific to Aircraft Equipment

Cape Town, 16/11/01 16/11/01 3/2/0926 1/6/09 *44. Convention on Compensation for Damage Caused by Aircraft to

Third Parties

Montréal, 2/5/09 - - - *45. Convention on Compensation for Damage to Third Parties,

Resulting from Acts of Unlawful Interference Involving Aircraft

Montréal, 2/5/09 - - -

46. International COSPAS-SARSAT Programme Agreement

Paris, 1/7/88 26/2/97

28/3/9720

47. Convention on the Privileges and Immunities of the Specialized

Agencies, 21/11/47

– application to ICAO (Annex III), 21/6/48 11/9/79

11/9/79 * Not in force

NOTES

1 A letter dated 15/2/74 from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dvised ICAO that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s decided to recognize the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which the then Government of China signed in Chicago on 9 [sic] December 1944 and of which an Instrument of Ratification was deposited by it on 20 February 1946”.

2Notification issued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ated 5 June 1997:

“The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done on 7 December 1944, of which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formed its admission on 15 February 1974, and Protocols Amending the Convention on

27 May 1947, on 14 June 1954, on 21 June 1961, on 15 September 1962, on 24 September 1968, on 12 March and

7 July 1971, on 16 October 1974, on 30 September 1977. . . will apply to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ll assum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international rights and obligations arising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bove Convention and Protocols to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3The 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Agreement was signed on behalf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on 7/12/44 and was ratified by the latter on 6/6/45 (with effect from the same date). The Agreement was subsequently denounc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on 11/12/46, which denunciation took effect on 11/12/47.

4 A letter dated 15/2/74 from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dvised ICAO that the latter had decided

to adhere to the Protocol on the Authentic Trilingual Text of the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5Declaration that the Warsaw Convention “shall of course apply to the entire Chinese territory including Taiwan”.

Notification by the Embass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ated 16 June 1997:

“. . . In accordance with the Joint Declaration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signed on 19 December 1984,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ll resume the exercise of sovereignty over Hong Kong with effect from 1 July 1997. Hong Kong will, with effect from that date, become a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will enjoy a high degree of autonomy, except in foreign and defence affairs which are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this connection I am instructed by the 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o make the following notification. The Convention for the Unification of Certain Rules Relating to International Carriage by Air done in Warsaw on 12 October 1929 to which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eposited its instrument of accession on 20 July 1958 and the Protocol Amending the Convention for the Unification of Certain Rules Relating to International Carriage by Air done in Warsaw on 12 October 1929 to which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eposited its instrument of accession on 20 August 1975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Convention and Protocol) will apply to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with effect from

1 July 1997.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ll assum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international rights

and obligations arising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bove Convention and Protocol to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Notification by the Embass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ated 8 October 1999:

“In accordance with the Joint Declaration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Portugal on the Question of Macao signed on 13 April 1987,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ll resume the exercise of sovereignty over Macao with effect from 20 December 1999. Macao will, with effect from that date, become a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will enjoy a high degree of autonomy, except in foreign and defence affairs which are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this connection, I am instructed by the 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o inform your Excellency of the following:

The Convention for the Unification of Certain Rules relating to International Carriage by Air, done on

12 October 1929, as amended by the Hague Protocol done on 28 September 1955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Convention), to which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eposited its instrument of accession on

20 August 1975, will apply to the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with effect from 20 December 1999.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ll assum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international rights and obligations arising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bove Convention and Protocol to the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6Notification issued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ated 12 June 1997: The Convention, which applies to Hong Kong at present, will continue to apply to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with effect from 1 July 1997.

7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oes not consider itself bound by Article 24, paragraph 1, of the Tokyo Convention. Furthermore, the Instrument of Accession by that Government to the Tokyo Convention contains the following declaratio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declares illegal and null and void the signature and ratification by the Chiang clique usurping the name of China in regard to the above-mentioned Convention”.

8Notification issued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ated 5 June 1997: “The Convention . . . to which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eposited its instrument of accession on 14 November 1978, will apply to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with effect from 1 July 1997.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lso makes the following declaration:

The reservation to Paragraph 1 of Article 24 of the Convention made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hen it deposited its instrument of accession on 14 November 1978 will also apply to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ll assum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international rights and obligations arising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nvention to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9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oes not consider itself bound by Article 12, paragraph 1, of The Hague Convention. Furthermore, the Instrument of Accession by that Government to The Hague Convention contains the following declaratio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declares illegal and null and void the signature and ratification of the above-mentioned Convention by the Taiwan authorities in the name of China”.

10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oes not consider itself bound by Article 14, paragraph 1, of the Montreal Convention. Furthermore, the Instrument of Accession by that Government to the Montreal Convention contains the following declaratio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declares illegal and null and void the signature and ratification of the above-mentioned Convention by the Taiwan authorities in the name of China”.

11Notification issued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ated 12 June 1997:

“It is provided both in Section XI of Annex 1 to the Joint Declaration, ‘Elaboration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f its Basic Policies Regarding Hong Kong’, and Article 153 of the Basic Law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 ., that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to which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not a party but which are implemented in Hong Kong may continue to be implemented in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bove provisions, I am instructed by the 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o make the following notification:

The Protocol . . ., which applies to Hong Kong at present, will continue to apply to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with effect from 1 July 1997.

Within the above ambit, responsibility for the international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a party to the Protocol will be assumed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ade the following reservation at the time of ratification of the Protocol: “the reservation made by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hen it adhered to the Convention, on paragraph 1 of Article 14 of the ‘Convention for the Suppression of Unlawful Acts against the Safety of Civil Aviation’ done at Montreal on 23 September 1971 is also applicable to this Protocol.”

12By a Note dated 6 December 1999,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dvised the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 that the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and this Protocol shall apply to the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with effect from 20 December 1999.

13Notification issued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ated 9 December 1999: The Convention . . .

which applies to Macao at present, shall continue to apply to the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with effect from

20 December 1999.

14Notification issued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ated 6 December 1999: “The Convention . . . to which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eposited the instrument of accession on 14 November 1978, will apply to the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with effect from 20 December 1999.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lso wishes to make the following declaration:

The reservation made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o paragraph 1 of Article 24 of the Convention shall also apply to the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hall assum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international rights and obligations arising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nvention to the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15

The following notification was made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hen depositing its instrument of adherence on 28 April 2000:

“1.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oes not recognize the signing of the Convention . . . by the old Chinese Government;

2. The Convention . . . does not apply ex tempore in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until notified otherwise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6By note of 3 June 1997, the Ambassado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formed the U.S. Secretary of State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nvention to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ollowing that country’s resumption of the exercise of sovereignty over Hong Kong with effect from 1 July 1997. The Ambassador=s note contained the following Declaration: “The execution of Chapter 18 must not, as a principle, prejudice the sovereignt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a separate note of 3 June 1997, the U.S. Secretary of State was informed as follows:

“The International Air Services Transit Agreement done at Chicago on 7 December 1944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Agreement’), which applies to Hong Kong at present, will continue to apply to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with effect from 1 July 1997.

Within the above ambit, responsibility for the international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a party to the Agreement will be assumed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7By note of October 6, 1999, the Ambassado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formed the U.S. Secretary of State that “. . . the International Air Services Transit Agreement done at Chicago on 7 December 1944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Agreement’) which applies to Macao at present, will continue to apply to the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with effect from 20 December 1999.”

18By a Note dated 20 March 2001, received on 22 March 2001,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formed the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 with regard to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nvention to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accordance with Section 11, Appendix 1 of the Joint Declar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Kingdom of the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and Article 153 of the Basic Law of the Hong Kong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to which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not a party but which are implemented in Hong Kong may continue to be implemented in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In view of this, the above-mentioned Convention remains to be applicable to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after July 1, 1997. Meanwhile, according to Article 13 of the Convention,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lso wishes to make the following declaration: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is not a producer region of Plastic Explosives.

Within the above ambit, responsibility for the international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a party to the Convention will be assumed by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9By a note from the Ambassado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o the U.S. Secretary of State, dated

19 September 2002,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xtended the Protocol to the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Association with the Programme as a Ground Segment Provider deposited with IMO. Before that, association with the Programme as a User State, deposited with IMO on 19 October 1992, effective from 18 November 1992 to

28 March 1997.

21By a Note dated 29 November 1999,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formed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as follows:

“The Convention . . . to which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eposited an instrument of accession on 10 September 1980, will apply to the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with effect from 20 December 1999.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lso wishes to make the following declaration:

The reservation made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o paragraph 1 of Article 12 of the Convention will also apply to the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hall assum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international rights and

22(A) The instrument of ratification by China contains the following declaration:

“The Convention does not apply in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until notified otherwise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 In addition, the Representative of China on the Council of ICAO made the following declaration at the time of deposit

of the instrument of ratification:

“The Convention applies in the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 By a letter dated 20 October 2006, the Representative of China on the Council of ICAO made the following statement

on behalf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Article 153 of the Basic Law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RC provides that the application to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RC of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to which the PRC is or becomes

a party shall be decided by the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ircumstances and needs of the

Region and after seeking the views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Region.

In consultation with 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the Government of the PRC has decided to apply the Convention in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RC from the date of December 15, 2006.”

23By a letter dated 8 July 2005, the Ambassado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Ottawa advised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Protocol to the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4Signed without reservation as to acceptance.

25At the time of ratification of the Cape Town Convention, China made declarations under Articles 39(1)(a), 39(1)(b), 39(4), 40, 50(1), 53, 54(1), 54(2) and 55.

26 At the time of ratification of the Cape Town Protocol, China made declarations under Articles XIX, XXIX(1),XXX(1),

(2) and (3).

XXX国际医学科学中心概念规划设计合同最新版Word可编辑

XXX国际医学科学中心概念规划设计合同 XXX国际医学科学中心 概念规划设计合同 杨勇军律师 甲方: XXX国际医学科学中心管委会 XXX国有资产运营有限公司 乙方: XXX株式会社 鉴于 1. 甲方针对本合同工作内容委托乙方承接【XXX国际医学科学中心概念规划设计】业务; 2. 乙方具有进行该项目规划设计的能力和资源,并愿意根据本合同的约定接受甲方的委托; 3. 甲方同意按乙方要求将合同款项按照本合同规定条款支付给乙方指定的账户。 在此基础上,就甲方委托乙方承担【XXX国际医学科学中心概念规划设计】相关事宜,双方经友好协商,达成以下协议: 第一条总则 1.甲方的法律地位、确认和保证:

甲方系按照中国法律设立与存续的中国法人。其在本合同上签字的代表已获授权签署本合同,自本合同签订之日起,即对甲方具有约束力。甲方将按本合同规定提供相关的文件及技术资料,支付乙方各阶段的设计费。 2.乙方的法律地位、确认和保证: 乙方系按照日本国法律设立及存续的日本国法人。其在本合同上签字的代表已获授权签署本合同,自本合同签订之日起,即对乙方具有约束力。 乙方将按本合同约定,承担XXX国际医学科学中心概念规划设计项目的设计工作。 第二条本合同依据下列文件签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第三条项目概要及设计内容 1.项目范围: XXX国际医学科学中心项目规划范围东至京福高速与腊山河西路,西至XX西编组站,北至黄河与北绕城高速,南至XX与市中边界线,总规划面积约XX平方公里。研究范围西至XX西湿地、北至黄河,总规划面积约X平方公里。 2、现状概况: XXX国际医学科学中心位于XXX西部新城范围内,紧邻主城区。项目用地狭长,南北长约11km 3.相关依据及参考资料: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申请表【模板】

W—3表 人员编号______________ 档案编号______________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申请表

申请人____________________申请日期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受理人____________________受理日期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外文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文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文姓名__________________国籍____________性别___________ 出生日期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出生地_____________ 护照证件种类__________________ 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效期至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签发机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持签证种类__________________号码_________________ 签发机关__________ 签证有效期___年___月___日本次入境日期___年___月___日入境口岸_________ 定居确认表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签发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国人居留证号码____________ 有效期______年____月____日职业或身份_____ 定居地住址_____________所属公安派出所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 申请恢复中国国籍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章 国际私法发展史

第二章国际私法发展史 第一节国际私法学说史 第二节国际私法立法史 第三节中国国际私法的历史 国际私法产生的背景: ——外国人从权利客体到成为权利主体。 古代对外国人法律人格的否定 只有本国人有资格享有本国法律给予的利益而成为权利主体。 ——外国人成为权利主体,根据什么法律行使权利? 法律冲突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 传统国际私法学说 意大利巴托鲁斯 法则区别说杜摩兰意思自治理论 法国达让特莱 国际礼让说美国的斯托雷 (荷兰胡伯)既得权理论英国的戴赛 法律关系本座说(德国萨维尼) 第一节国际私法学说史 一、法则区别说Theory of Statutes (一)意大利的法则区别说 1、产生背景 经济:各城邦之间有了商业交往。 法律:各城邦有了自己的习惯法—法则。 冲突:罗马法(普通法)与城邦法之间 城邦法与城邦法之间 理论:后注释法学派的兴起

?理论背景:后注释法学派对法则区别说的引导 ?前注释法学派:对查士丁尼主持编撰的《民法大全》进行字面上的注释。 ?后注释法学派:由原来注重字面含义的解释转换为关注法律事务中的具体问题。因此,它是通过解释罗马法解决新问题的注释法学派的第二阶段。它不只是研究罗马法本身,而是把罗马法与现实生活结合,提出新的理论。 2、代表人物巴托鲁斯(Bartolus 1314-1357) 3、内容 从研究城邦的法律是否具有域外效力问题入手,法则的适用范围取决于法则的类型。 把所有法则分为物的法则(物法)、人的法则(人法)和混合法则。 “物法”是属地的,适用于制定者管辖领土内的物。 “人法”是属人的,不但适用于管辖领土内的属民,也可以随人适用于域外。 “混合法则”适用于制定者领土内订立的契约。 ——提出许多重要的法律选择规则: 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问题,依属人法。 法律行为的方式,依行为地法。 合同的成立,依缔约地法。 物权,依物之所在地法。 诉讼程序,依法院地法。 “令人厌恶的法则”不具有域外效力等。 4、意义 (1)是国际私法最早的学说,标志着国际 私法的产生。 (2)突破了封建的绝对属地主义,提出了 法的域内效力与域外效力问题,找出 了解决法律冲突的方法。 (3)该学说所创立的某些冲突原则对以后 国际私法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至今仍为世界各国所采纳。

中国在亚太经合组织中的作用与影响

中国在亚太经合组织中的作用与影响 08历史1班易正权学号:200802021029 内容摘要: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1978年十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的发展让世界震惊,让是人刮目相看。30年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同时,改变世界的面貌,推动世界多极化的进程。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平崛起,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区域经济;尤其是亚太经济组织(APEC)。APEC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依托。中国对外贸易的大约70%,吸引外资的70%以上来自于APEC中各成员。APEC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机遇;同样,中国也为APEC 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中国经济的发展壮大与APEC紧密相连,APEC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同样需要APEC。没有中国的参与,APEC是不完整的。 关键词:APEC;中国;作用;影响 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APEC,中国加入APEC就是重要的一员。加入APEC提高中国作为地区领导者以及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由于APEC是距离中国最近的区域组织,又是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市场。不言而喻,中国队APEC的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APEC需要中国,中国也需要APEC;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队APEC的影响越来越大。APEC让世界看到中国,加入APEC也为中国提供一个平台,使当时的世界更有机会听到中国的声音。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APEC更加重视中国,重视中国队APEC所做的贡献。APEC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巨大生命力的,前途的市场:人口25亿,占世界总人口的45%,经济总量占世界的55%,贸易总量占世界的50%,它包括世界三大经济体,金砖四国中的三个,可以说他代表半个世界。[1](P388)显然与中国这个亚洲最具潜力的市场具有巨大的地缘优势,APEC与中国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加入APEC可以因势利导的规划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时也为APEC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一、中国在APEC中的作用 第一,中国在APEC中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竞争加剧 自从经济改革以来,中国出口的增长主要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目前,中国已超过南韩、台湾、香港和新加坡(四小龙),一跃成为亚太地区的头号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在1 978年,四小龙向工业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了亚太地区劳动密集型产品总出口的70%以上,而中国则不到中国经济在亚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0%。1978年亚洲向工业国家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份额。如下图[2]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介绍概要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及 其介绍 张五常 张五常,国际知名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以《佃农理论》和《蜜蜂的神话》两篇文章享誉学界。 中文名:张五常 出生地:中国香港 出生日期:1935年12月1日 职业:教授,经济学家 毕业院校: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 分校

简介张五常(1935年12月1日-),香港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系。张五常教授为现代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于1935年出生在香港,抗日战争时期曾随父母到广西避难,耳闻目睹中国内地农村之艰苦,从小起就希望中国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其著作《佃农理论》获得芝加哥大学政治经济学奖。 求学生涯他早年师从现代新制度经济学大师阿尔奇安和科斯,科斯称张五常是最为了解他的思想真谛的人;他与现代产权大师科斯、巴泽尔共事多年其思想互相影响与激励;他与大多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交往甚笃,张五常香港的家往往成了他们进入中国的桥头堡;他多次陪弗里德曼来中国,与国家领导人畅谈中国改革之大要;他也应邀参加诺贝尔奖颁发大典,被奉为嘉宾;他被选为1997

—1998年度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这是第一次授予美国本土之外的经济学家的殊荣,等等。此等际遇,在中文世界的经济学家中,恐怕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最受欢迎的教授“最劣的教师”1991年,在香港大学一些所办的“最差教学奖”的选举中,张五常被选为“最劣的教师”。张五常荣登劣座,几乎全香港哗然!其实,这十分自然,如果按照东方传统的教育模式及标准,张五常的教学肯定会与其要求不合。张五常讲课,从来不备课,也没有讲义,更不在黑板上板书。在他看来,自己天天思考的经济学,备课是多此一举。即使是正式场合的演讲他也不会有多少准备(如:1991年到瑞典对众多诺贝尔奖得主的演讲,1998年到美国任西部经济学会会长的演讲)。 中国经济制度分析的第一人 率先将新制度分析系统地运用到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的第一人,非张五常莫属了。张五常受著名新制度经济 学大师科斯、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亲传,与诺斯、巴泽尔共事多年,耳儒目染,一代新制度经济学宗师呼之欲出(科斯在他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演说中多次提到张五常对新制度经济学的贡献(科斯,1994)。诺斯也多次提到张五常对他经济思想的影响。)。张五常对新制度经济学的最大贡献应该是把制度分析的方法系统地引入到对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张五常将产权制度的分析方法应用在台湾的土地改革上并创立了“新租佃理论”。张五常

中国公民出入境证件申请表格模板填写样本模版

中国公民出入境证件申请表 (请用黑色签字笔或钢笔书写,并在相应选项内打“√”): 姓名 张某某 拼音姓 ZHANG 拼音名 MOUMOU 身份证 号码 3 2 0 2 0 2 1 9 8 8 0 8 0 8 0 0 × × 正面免冠半身 彩色照片 大小:40X30mm 性别 男 民族 汉 出生 日期 1988年 8月 8日 出生地 江苏 户口 所在地 无锡市滨湖区××小区×号×室 本人 联系电话 1391234×××× 紧急情况联系人及电话 王某某,1301234×××× 普通 护照 首次申领 □补、换发 □失效重新申领 □加注 加注内容 □曾用名加注 (曾用名: ) □姓名加注 (姓 名: ) □曾持照加注 (曾持护照号码: ) 往来 港澳 通行 证和 签注 通行证和签注 □仅申请签注 □仅申请通行证 □团队旅游 个人旅游 □商务 □探亲 □其他 □逗留 往来 香港 签注 □3个月一次□3个月二次 □1年一次 □1年二次 □3个月一次□3个月二次□1年一次 1年二次 □3个月一次 □3个月多次 □1年多次 □3个月一次 □3个月多次 □1年多次 □3个月一次□3个月二次 □1年一次 □1年二次 □ 多次有效 往来澳门 签注 □3个月一次 □3个月二次 □1年一次 □1年二次 □3个月一次□3个月二次 1年一次 □1年二次 □3个月一次 □3个月多次 □1年多次 □3个月一次 □3个月多次 □1年多次 □3个月一次 □3个月二次□1年一次 □1年二次 □ 多次有效 仅探亲类 签注填写 港澳亲属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性别______,港澳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申请人关系_______________。 往来 台湾 通行 证和 签注 通行证和签注 □仅申请签注 □仅申请通行证 □加注 申请事由 团队旅游( 3个月一次 □多次有效) □探亲(□6个月一次 □多次有效) □经贸交流(□6个月一次 □多次有效) □应邀(□6个月一次 □多次有效) □个人旅游 □定居 □居留 □就学 □乘务 □其他 护照条码 港澳证件条码 赴台证件条码

国际私法之发展史,代表人物

国际私法之发展史,代表人物 (有可能会在填空题出题) 简练版: 一、国际私法的国内立法史 ★ 1、中国唐朝《永徽律》 2、欧洲1756年的《巴伐利亚法典》 3、1794年的《普鲁士法典》 4、1804年有《法国民法典》 二、国际私法的国际立法史 (一)统一国际私法的国际组织及其成就 ★ 1、最有成效、最富影响的当首推“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其历史大致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 2、泛美会议 3、美洲国家组织国际私法会议 (二)统一私法的国际组织及其成就 ★ 1、首推罗马“国际统一私法学会”。它是目前国际上一个非常有影响的从事私法统一的政府间国际组织 2、其次则是“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 三、国际私法学说史 (一)意大利的法则区别说:代表人物是意大利人,巴托鲁斯 (二)法国的法则区别说 ★1、法国人,杜摩兰 2、法国法学家,让特莱 (三)荷兰的国际礼让说:代表人物:胡伯 (四)萨维尼的法律关系本座说 ★德国人萨维尼,被喻为“近代国际私法之父” (五)英国的既得权说 ★牛津大学的法学教授戴西,标志着国际私法新里程碑。 (六)库克的“本地法”说:美国法学教授库克

详细版: 中国唐朝《永徽律》中有“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这样的冲突规范。 在欧洲,通过国内立法来系统地制定成文的冲突法,曾受到18世纪荷兰学派“国际礼让说”和萨维尼“法律关系本座说”的重大影响。最早在国内法中规定冲突规则的,在欧洲可数1756年《巴伐利亚法典》和1794年《普鲁士法典》。但对以后的国际私法立法发生更大影响的还是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 1804年《法国民法典》关于冲突法的规定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1)在属人法方面,把自“法则区别说”以来一直在欧洲实行的住所地法改为国籍国法。(2)通过单边冲突规范只规定对什么问题适用法国法。(3)《法国民法典》采取分散在有关编章中规定实体民法规范的同时,附带规定相关冲突规范的立法方式,对以后许多国家的立法也产生过直接的影响。 《法国民法典》之后,出现了在民法典或其他法典中列入专篇或专章、比较集中地规定国际私法规范的方式。 19世纪末,出现了以单行法规来专门规定冲突法的立法方式。具 有代表性的有1896年《德国民法施行法》和1898年《日本法例》。以单行法规出现的有1918年中国的《法律适用条例》、中国台湾省1953年《涉外民事法律适用法》、1939年《泰国国际私法》等。目前,通过单行法规形式来规定冲突法更成了普遍的发展趋势。 最新的冲突法典明显地表现出国际私法的国内立法有了新的更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首先,国际私法的调整范围扩大了,而规定却愈趋详明了。其次,法律选择的灵活性增加了。(1)大都采用双边冲突规范的形式。(2)大量采用选择适用准据法的冲突规范形式。(3)一些新的法典更把最密切联系原则作为法律选择的总的指导思想或最重要的冲突原则大加强调(如1971年《美国第二次冲突法重述》、1978年《奥地利国际私法》、1987年《瑞士联邦国际私法法规》,等等)。最后,在法典的结构上,一些新的法典已经像民法典、刑法典一样,规定详细,大大扩大了传统冲突法的内容,提高了冲突法作为独立部门法的地位。 海牙国际私法会议认为国际私法的国际统一只涉及冲突法领域,但经过这种统一的国际私法仍包括冲突规范、法院管辖权规范和关于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的规范。 罗马国际统一私法协会以及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等则致力于“实体私法”的国际统一。 第三种观点则认为,对统一国际私法应作广义的理解,它既包括对传统国际

中国亚太经合组织合作基金申请简介

附件2: 中国亚太经合组织合作基金申请简介 一、相关背景 在1998年11月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APEC第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江泽民主席宣布中国将建立“中国—APEC科技产业合作基金”以推动APEC成员经济体间的科技产业合作。1999年3月,我财政部会同外交部、科技部、经贸委(现国资委)确定了该基金的使用范围和原则、基金项目的申报和审批程序、项目资金的运用和监督管理办法。上述基金的使用期限到期后,财政部于2010年又设立了“中国亚太经合组织合作基金”(以下称“基金”),主要用于资助我国组织或参与的亚太经合组织交流与合作项目。基金总规模为1000万美元,由财政部统一管理,使用期限暂定10年,原则上每年安排100万美元。基金资助的优先领域根据当年APEC相关会议东道主确定的重点领域逐年调整。申请基金项目要有利于我学习、借鉴其他成员的成功经验,增强我产业发展和创新能力,促进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要有利于我引进先进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理念以及各领域的科学技术,促进产业结构优先升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有利于扩大我企业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帮助其技术和产品更好、更快地走向国际市场。 二、项目申请审批和执行程序

通过科技部申请财政部基金的产业科技类合作项目,项目承办单位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厅(科委、科技局)审核盖章后,在当年1月15日前报科技部国际合作司。需递交的材料有:《财政部中国亚太经合组织合作基金使用申请书》(附件3)、《财政部中国亚太经合组织合作基金项目支出预算明细表》(附件4)、《财政部中国亚太经合组织合作基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无固定格式,盖项目承办单位公章)、《财政部中国亚太经合组织合作基金项目自筹资金证明》(无固定格式,盖项目承办单位公章)。 项目获得批准后,项目负责人应按照之前递交的申报材料中的项目内容、用途、期限和批复的资助额度,认真做好项目执行工作,严格管理,专款专用,并在项目结题后一个月内向科技部国际合作司提交项目资金决算报告(基金资助经费与自筹经费分别核算,均盖项目承办单位财务公章)和项目执行情况总结报告(盖项目承办单位公章)。项目执行完毕后,资助经费如有结余,应及时足额上缴中央国库。

国际学术交流中心2017年工作总结

国际学术交流中心2017年工作总结 2017年,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坚持“变中求稳、稳中求进、进中求上”总基调,全体员工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开拓创新,以形象提升人气、餐饮提升口碑、会务提升效益为总方向,以五常管理更精细、家和文化更深化为抓手,全面推进中心的管理与服务,顺利完成了全年的服务保障工作和经营目标任务。在2号楼歇业装修的情况下,全年收入合计3236万元,同比增加43万元。客房收入1859万元,同比增加16万元,增加0.87%,全年平均出租率达到74.7%,同比增长6.7%;2017年国交共完成会议接待300余场,较去年增加60余场,其中校内会议170余场(含国际会议12场次),政府部门及机关事业单位会议50余场,企业及社会团体会议80余场,全年接待宾客人近10万人次,其中外宾500人次。全年国交整体运营情况向上向好。 一、变中求稳,确保工程经营两不误 回顾一年,国交面临的校内外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市场竞争压力不减、校内市场紧缩低迷、经营市场不可预期,管理骨干支援北京、人员招聘困难重重、管理服务提升遇瓶颈,2号楼装修改造工程任务重,会务承接能力受影响等等。面对这些复杂因素,要让中心2017年平稳过渡,只有持之以恒,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每一项可控的工作落到实处,才能抓出成效。全年共收集宾客服务意见卡1858张,线上网络反馈402条,其中餐厅服务好评率94.6%客房服务好评率95.8 %,会务服务好评率98.4%。 (一)夯实安全基础,检查培训制度持续健全

安全工作是管理服务工作的基础,安全出了问题,一切皆为“零”。2017年国交上下紧绷“安全”这根弦,以制度约束为前提,建立了三级安全巡查值班制度。一是经理班子每日值班巡查,坚持靠前指挥,坚持走动式管理,坚持每日上传值班记录,次日主持晨会总结;二是主管团队,始终把工作平台放在服务第一现场,发现问题,现场处理纠错;三是基层员工按照操作规范完成规定动作,上传工作现场图片,接受监督(检查)。通过三级值班安全巡查制度,中心每日在管理群中发布、反馈、完成工作指命令40余条,确保安全工作无死角。同时与员工签订宿舍安全责任书,下发了工作日严禁饮酒通知,制定了公共区域严禁吸烟管理规定等。重视消防和水电气设施设备的定期检查、维修及记录,各经营服务场所上传断电、断闸、关气等照片,组织大型消防演练2次,全年参加消防安全培训300余人次。与后厨各层级签订食品安全“军令状”,确保出品安全。强化员工安全意识,严格各岗位的操作流程与规范;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全年新员工安全培训累计达78人次。 (二)主抓工程建设,工程进度质量全面兼顾 在集团的大力支持下,今年共投入了1000万余元用于中心2号楼、5号楼以及两栋职工宿舍的装修改造。此次改造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大小招投标共计30余项:如2号楼的装饰装修工程、钢结构加固、电梯设备购置安装、消防设施安装、家具采购与安装、床垫和布草采购、热水系统改造安装等。在具体的工程管理过程中,还涉及施工现场的协调、设计方案的调整、工程进度的督促、施工结果的验收等等,这都花费了中心班子及工程部大量时间与精力。在集团安全与监察部、修建中心、绿保中心、物业中心的大力支持,顺利

加入中国国籍申请书

加入中国国籍申请书 W—3表 人员编号______________ 档案编号______________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申请表 申请人____________________申请日期_______年____月____日受理人____________________受理日期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外文姓 外文名中文姓名__________________国籍____________性别出生日期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出生地护照证件种类__________________ 号码有效期至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签发机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持签证种类__________________号码_________________ 签发机关__________ 签证有效期___年___月___日本次入境日期___年___月___日入境口岸_________ 定居确认表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签发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国人居留证号码____________ 有效期______年____月____日职业或身份

_____ 定居地住址_____________所属公安派出所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 申请恢复中国国籍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申请人简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国外亲属情况 姓名性别国籍住址电话与申请人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华亲属情况 姓名性别国籍住址电话与申请人的关系

中国加入哪些国际组织

2011-3-12 10:01 中国加入了哪些国际组织 最佳答案 APEC 亚太经合组织,AsDB亚洲发展银行,CCC世界海关组织,ESCAP 亚太经济和社会委托组织,FAO联合国粮农组织,G-20 Developing Nations ,上海合作组织,G-77七十七国集团,IAEA国际原子能组织,IBRD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CAO 国际民间航空组织,ICC国际工农商会,ICRM 国际红十字及红新月运动,IDA 国际开发协会,IFAD 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FC 国际金融组织,IHO 国际航道组织,ILO 国际劳工组织,IMF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国际航海组织Inmarsat国际海事通信Intelsat国际通信卫星Interpol国际刑警组织IOC国际奥委会IOM(observer) 国际移民组织,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TU 国际电信同盟,ITUC 国际贸易联盟,NAM 不结盟运动,OPCW 禁止化学武器组织,OPEC (former) 石油输出者组织(以前是),UN联合国,UNCTAD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UNESCO 联合国教科文,UNIDO联合国工业开发,UPU万国邮政联盟,WTO世贸,WFTU世界劳工,WHO世卫,WIPO世界知识产权,WMO世界气象 重返国际红十字会 1952年7月,第18届国际红十字大会承认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国惟一合法的全国性红十 字会,中国红十字会因而成为新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第一个恢复合法席位的团体。 1919年,红十字会国际协会成立后,中国红十字会于当年7月8日加入该会。 重返联合国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26届大会就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 以及台湾当局退出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的2758号决议进行表决。表决的结果是,决议 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 1945年4月25日,“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开幕,包括中国在内的50个国家的280多名代表出席大会。6月25日,与会代表一致通过了《联合国宪章》,并于2 6日举行了宪章的签字仪式。同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在得到多数签字国批准后 开始生效,联合国 (United Nations) 宣布正式成立,51个签字国(波兰后补签)成为联 合国创始会员国。 加入国际民航组织 1971年11月19日,国际民航组织第74届理事会通过决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为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撤销国民党集团的代表资格。1974年2月中国决定承认《国际民 用航空公约》,并自该日起参加该组织的活动。中国从1974年起连续当选为理事国,并在 蒙特利尔设有常驻该组织理事会的中国代表处。1977年国际民航组织第22届大会决定中文 作为这个组织的工作语言之一。

第一章冲突法概述

第一节冲突法的概念 在研究冲突法上的管辖权问题时,还有一个问题要注意,即由于冲突法是以民商事法律关系为调整对象的,因此冲突法上的管辖权,包括立法管辖权与司法管辖权,往往是可以通过当事人之间的协议而加以改变的。 一、冲突法的调整对象: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 1、涉外民事法律关系 在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或引起该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法律事实三个因素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涉外因素。 1)法律关系的主体具有涉外因素:当事人一方或双方是具有外国国籍的自然人、法人或国家。包括

A.一方是内国人,一方是外国人; B.双方是具有同一国籍的外国人; C.双方是具有不同国籍的外国人。 另外,也有人将“住所”(包括惯常居所及法人的营业所)作为确定主体涉外因素对待。如中国国际私法学会编纂的《中国国际私法示范法》第二条。 2)法律关系的客体具有涉外因素:作为法律关系客体的物部分或全部地位于境外;3)法律关系的内容具有涉外因素:即法律关系据以产生、变更、消灭的法律事实发生在国外。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78条:凡民事关系的一方或双方当事人是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法人的;民事关系的标的物在外国领域内的;产生、变更或者消灭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事实发生在外国的,均为涉外民事关系。 * 关于涉外与跨国民事法律关系:“涉外”者,说明话语者系以本国为本位,而“跨国”者,说明话语者并非以民族国家为价值

的核心来构筑其理论或阐释其观点。 注意: 第一,中国国际私法示范法使用了“国际民商事关系”概念; 第二,示范法把“住所”和“惯常居所”也作为确定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的连接因素之一。 2、广义的民事法律关系:民商事法律关系 作为冲突法调整对象的涉外民事法律关系是一种广义的民事法律关系,涉及所有的具有跨国性质的私法关系。 有些国家实行民商分立,民法调整一般意义上的民事法律关系,而商法则调整商事法律关系,即在商务活动中所产生的法律关系。商法主要包括公司法、票据法、海商法、保险法、破产法、代理法及买卖法等。当我们讲冲突法调整涉外民事法律关系时,这里的民事法律关系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民事法律关系,又包括由商法来调整的商事法律关系。 在一些前社会主义国家,将婚姻家庭关

金融如何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金融如何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徐洪才1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五大政策支柱”和“五大任务目标”,全面勾画出了“十三五”开局之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之年的经济新图谱。那么,如何正确理解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目标?特别是金融作为现代市场经济核心,又如何在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本文拟对此做出初步探讨。 一、如何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 中央提出2016年五大经济任务,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并强调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要注重“加减乘除并举”,这一部署具有明显的针对性。所谓“加”,就是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有效供给;“减”,就是压缩和淘汰落后产能,清理僵尸企业,解决中低端产品过剩;“乘”,就是鼓励创新创业,发挥创新的乘数效应;“除”,就是破除垄断,放松管制,减少税收,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以及去除财政和金融领域积累的风险。若不采取“加减乘除并举”,而是“减法”孤军深入,则可能引发中国经济“断崖式”失速,这在2016年经济工作中需要特别予以关注。具体来讲,应从以下方面科学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 第一,去产能和去库存是一致的。中国经济供给侧存在的最突出的结构性问题就是产能过剩,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管齐下。导致过剩产能有很多原因。地方政府和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一哄而起,盲目决策,导致低层次重复建设,这是主要原因。另外,中国经济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处于低端位置,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竞争力不足,导致产能过剩。当前,工业库存和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都比较多。库存是企业的流动资金,去库存就是减少不必要的资金占用,降低企业成本,盘活资源存量,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东西卖不掉,企业自然就不敢投入,导致需求疲软,或者说供给过剩,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这种供需不平衡的情况下,纠正旧的不平衡和寻求新的平衡点,就必然要把库存和产能降下来。降产能涉 1徐洪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部长,博士,研究员。

外国法查明:规则借鉴中的思考——以德国外国法查明制度为参照

外国法查明:规则借鉴中的思考——以德国外国法查明制 度为参照 中国法律信息网 -> 法律论文 -> 正文 ?【来源】《比较法研究》第2007-2 期第 65 页 外国法查明:规则借鉴中的思考——以德国外国法查明制度为参照 徐鹏 《民法典(草案)》关于外国法查明的条文,与目前执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意见相比,内容上有了明显变化。设计者可能意图借鉴德国等国的做法,建立一种不同于当事人证明和法官依职权调查的折衷的外国法查明方式。然而在德国,外国法查明所依据的《德国民事诉讼法》第293条并不能仅仅从其规则文字本身获得理解;依据学说和判例,德国实行的是严格的由法官依职权查明外国法的方式。我们与其另行寻找其他国家的相关规则作为我国可以实行折衷查明方式的佐证,不如转而探究型塑外国法查明方式的各种要素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并进而审视和检讨相应要素在我国法制环境下的表现样态。本文的目的并不在于构建新的规则,而是希望引起学界对外国法查明问题的关注及进一步讨论。 一、外国法查明的规则设计借鉴中的“地方性想象”, (一)草案条文的意图:建立折衷的外国法查明方式 在涉外民商事审判中,当冲突法确定适用特定的外国法而需要查明其内容时,《民法典(草案)》第9编“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法”第1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可以责成当事人提供该外国法律,也可以依职权查明该外国法律”。(1)与目前我国司法审判依据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下称《意见》)第193条的规定相比较,民法典草案条文在内容上有了较大变化。《意见》条文的措辞表明,由人民法院来查明外国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常务理事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常务理事及领导成员名单 顾问:董建华蒋正华唐家璇徐匡迪 理事长: 曾培炎国务院原副总理 执行副理事长8人(按姓氏笔划为序排列): 王春正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主任 厉以宁北京大学教授 刘遵义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张晓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陈元国家开发银行董事长 钱颖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蒋洁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 魏礼群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 常务副理事长: 郑新立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 副理事长10人(按姓氏笔划为序排列): 冯国经国际商会主席 卢瑞华广东省原省长 刘华秋中央外事办公室原主任 张玉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张国宝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兼国家能源局局长 李荣融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 徐荣凯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楼继伟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滕文生中央政策研究室原主任 戴相龙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 秘书长: 魏建国商务部原副部长 总经济师: 张志刚商务部原副部长 常务理事102人(按姓氏笔划为序排列) 万季飞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会长 马兴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 马建堂国家统计局局长 马振岗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马蔚华中国招商银行行长 孔丹中国中信集团公司董事长 尹同跃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一鸣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王长胜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 王会生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总经理 王志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 王国庆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副主任 王建宙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董事长 王忠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 王炳华国家核电技术公司董事长 邓崎琳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总经理 丛军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会长 包克辛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总经理 宁吉喆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 宁高宁中粮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任洪斌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 刘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刘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刘长乐凤凰卫视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刘本仁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公司董事长 刘兆佳 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刘克崮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 刘绍勇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总经理 刘振亚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 刘德树中国中化集团公司总裁 孙文杰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总经理 朱永芃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总经理 吴生富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总经理 宋林华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宋北杉全国工商联副主席 宋志平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董事长 张祥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张力军环境保护部副部长 张少春财政部副部长 张国清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 张学武香港中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房有广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晓刚鞍山钢铁集团公司董事长 张喜武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张瑞敏海尔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张蕴岭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学部主任 李小林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

亚太经合组织简介(国际经济学)

“亚太经合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 1989年11月,澳大利亚、美国、日本、韩国、新西兰、加拿大及当时的东盟六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了亚太经合组织首届部长级会议,标志着这一组织正式成立。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简称“亚太经合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成立之初仅为一个区域性经济论坛和磋商机构,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然演变为环亚洲太平洋地区重要的经济合作论坛,也是亚太地区最高级别的政府间经济合作机构。而今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组织之一。 APEC现有21个成员,分别是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中国、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俄罗斯、新加坡、中华台北、泰国、美国、越南,1997年温哥华领导人会议宣布APEC进入十年巩固期,暂不接纳新成员。2007年,各国领导人对重新吸纳新成员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但在新成员须满足的标准问题上未达成一致,于是决定将暂停扩容的期限延长3年。此外,APEC还有3个观察员,分别是东盟秘书处、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和太平洋岛国论坛。 APEC成员位于环太平洋地区,成员分布在亚洲、美洲以及大洋洲。APEC成员的历史、文化、宗教不同,政治和经济制度以及价值观各异,特别是成员的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程度差别很大。亚太地区还存在数个次区域性贸易集团,如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澳新紧密经济和贸易关系协定,有的成员又分别属于不同的次区域贸易集团。亚太经合组织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89年,各成员的人均GDP为4794美元,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但到2006年,各成员的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几乎是非成员平均水平的两倍。亚太经合组织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受关注程度己今非昔比。 更加难得的是,APEC是亚太地区唯一将众多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联系在一起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在推进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大约有80%的对外贸易是与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进行的,APEC也是中国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对APEC深入细致的研究有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从1993年开

国际私法中国籍和住所的确定

国际私法中国籍和住所的确定 2010-12-29 10:20:49 ——兼论《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法(草案)》第6条和第18条 的相互关系 李旺 【作者简介】李旺(1964-),男,汉族,辽宁辽阳人,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内容提要】国籍和住所是国际私法上最重要的两个连结点,构成传统国际私法中的属人法,确定自然人的国籍和住所尤为重要。当前国际私法立法草案关于国籍、住所的确定和在住所冲突时住所地法的确定都做出了规定,本文围绕立法草案所设计的法律制度进行探讨,指出其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连结点/国籍/住所/国际私法立法 我国正在起草《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即《民法(草案)第九编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法》(以下简称“《草案》”),该《草案》第6条和第18条就国籍连结点的确定和住所的冲突作出了规定,本文就此加以梳理,并就上述《草案》第6条与第18条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指出其所存在的问题。 一、国籍依照各国的国籍法加以确定 (一)国籍的确定依相关国家的国籍法 国籍是一个人属于某一特定国家的国民的法律资格,它表明了一个人和某一特定国家之间的固定的法律关系。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国籍属于各国的国内事务,各国都根据本国的国情制定自己的国籍法,在什么条件下赋予国籍由各国自己决定。《草案》对此并没有明确规定,但从其规定来看应该排除适用法院地法。而国际私法学界早于上个世纪90年代起草的《中国国际私法示范法》(第六稿)第59条规定“自然人国籍的取得和丧失,依该

国籍产生疑问时所涉国家的法律确定”。那么我们从这两者的规定可以得出国籍的确定是依据相关国家的法律,即国籍法,采取的是“领土法主义”的方法。 根据领土法主义确定自然人的本国法方法如下:如自然人甲某的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其出生在中国,依照我国《国籍法》第4条甲某出生时取得中国国籍。2001年甲某迁往加拿大,并于2005年获得加拿大公民身份取得了加拿大国籍。那么在根据冲突规范要适用甲某的本国法时,如何确定呢?首先我们看其是否具有加拿大国籍,此时应该依照加拿大的国籍法来加以判断。加拿大政府依照其本国国籍法赋予甲某国籍表明其具有加拿大国籍;其次我们看其是否具有中国国籍,如前所述甲某出生时具有中国国籍,那么问题在于在2005年甲某取得加拿大国籍后是否还具有中国国籍。我国《国籍法》第9条规定“定居外国的中国公民,自愿加入或取得外国国籍的,即自动丧失中国国籍。”我国《国籍法》第14条规定:“中国国籍的取得、丧失和恢复,除第9条规定的以外,必须办理申请手续。未满18周岁的人,可由其父母或其他法定代理人代为办理申请。”可见,定居外国的中国公民通过申请自愿加入外国国籍的,并不需要到我国的相关部门办理任何手续,就丧失中国国籍。由此,可以得出甲某在2005年取得加拿大国籍后并不具有中国国籍。因此在国际私法上应该以加拿大的法律作为甲某的本国法。 (二)国籍的冲突依照国际私法的相关制度来加以解决 由于采取领土法主义的方法确定自然人的本国法,那么就可能出现国籍的冲突。《草案》第17条就此作出如下规定:自然人具有两个以上国籍的,以其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国家的法律为其本国法律。自然人在其所有的国籍国均无住所或者经常居住地的,以与该自然人有最密切联系的国籍国法律为其本国法律。自然人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同时又有外国国籍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为其本国法律。自然人无国籍或者国籍不明的,以其住所地或者经常居住地国家的法律为其本国法律。 结合上述规定,自然人可以分为只具有A国国籍、具有A、B两国国籍以及不具有任何国家的国籍三种情况。 解决因国籍冲突而产生的本国法的确定问题是大陆法系国家国际私法的重要任务,因为适用当事人本国法多为大陆法系国家所采用,而英美法系国家多适用当事人住所的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