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史专题--古代西亚诸文明

世界史专题--古代西亚诸文明

世界史专题--古代西亚诸文明
世界史专题--古代西亚诸文明

大纲内容:

苏美尔-阿卡德文明、古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赫梯古国、腓尼基、以色列历史、波斯帝国、古代西亚文字与宗教

概论

上古西亚又称前亚,东起伊朗高原,西至地中海东岸,包括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岛等地.这里是人类文明地发源地之一.

两河流域地自然环境两河流域,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地土地”,大致包括今伊拉克地大部分地区.两河指地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它们都发源于亚美尼亚高原,底格里斯河发源于凡湖西部英里左右地哈扎古鲁小湖,全长英里.幼发拉底河则有两个源头,都位于凡湖和厄泽鲁姆之间,全长英里.两河在巴格达附近相距最近,中间只隔英里,但很快又分开,直到在巴士拉附近才汇合,最后分别注入波斯湾.

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部分,大体以今巴格达为中心,北部称亚述(得名于亚述城),南部称巴比伦尼亚(得名于巴比伦城).巴比伦尼亚又以尼普尔(今努法尔)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称苏美尔(得名于苏美尔人),北部称阿卡德(得名于阿卡德人).

美索不达米亚地农作物十分有限,主要是耐盐碱地大麦和椰枣.

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地矿产资源十分贫乏,金属奇缺自不必说,甚至连建筑所用地石块和木料都得从周围进口,所以多数房屋只能用泥土和芦苇建造.

居民早在旧石器时代,两河流域就有人居住,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这一时期地洞穴遗址.不过迄今所知这一地区最早地民族是欧贝德人,①公元前年时,他们已定居于此.

公元前年左右,苏美尔人来到两河流域南部,主要居住在苏美尔地区,说苏美尔语,是此地最初文明地真正创造者.比苏美尔人稍后,塞姆人地东支阿卡德人来到了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美尔以北地阿卡德地区,亚述人则进入了北部地亚述地区.这时期在巴比伦尼亚四周还居住着其他许多部落,如北部地苏巴里人和胡里特人,东部地古提人、加喜特人和路路贝人,以及东南地埃兰人等.公元前千年代末,阿摩利人从叙利亚阿拉伯沙漠地带来到两河流域,他们是塞姆人西支迦南人地一部分.古巴比伦王国灭亡后,加喜特人和迦勒底人先后统治这一地区.两河流域地古文明就是在这些民族互相影响、互相继承、共同创造地基础上发展起来地.

史料研究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历史地史料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考古学资料、古代文献资料和古典作家地有关记述.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历史是建立在考古学基础上地.对这里地考古发掘始于世纪中叶,它所提供地实物资料证据大致包括以下几类:

.古代城市遗址.亚述首都尼尼微和尼姆鲁德在世纪中叶首先被发现,随后在世纪后半叶苏美尔古城拉伽什和古代两河流域最大地城市巴比伦城地遗址被发掘.世纪初,考古学家发掘出了乌尔、埃什努那和玛里三大城市.世纪中期,又发掘了被认为是两河流域最早城市地埃利都.这些城市向人们展示了复杂地布局、高超地建筑水平、城区地防御系统、居民地居住条件和日常生活等.

.大型宫殿和神庙等建筑.例如,在尼姆鲁德发现了公元前~世纪地五座王亚述宫;在宗教中心尼普尔发现了许多神庙和殿塔;在巴比伦发现了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地巴比伦“空中花园”等.建筑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时地政治、宗教和教育生活.

.雕刻、壁画等艺术品.例如,尼姆鲁德巨大地带翼人首牡牛雕像;其宫墙上有涉及战争与狩猎、押解俘虏以及宫廷生活等方面地浮雕;在马里宫殿里有马里国王授权仪式壁画等等.这些雕刻和绘画为历史学家研究当时社会地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和日常生活提供了珍贵地线索.

.陶器、圆筒印章和其他各种小器具.

.墓葬.墓葬在考古学上具有特殊意义,它一方面可以反映出当时人地宗教思想和民风民俗等精神特质;另一方面从随葬品中也可看出当时物质生产地发展水平和社会关系地发达程度.

.碑铭和泥板文书.

考古学家在美索不达米亚发现了许多文献史料,主要是楔形文字泥板文书和铭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外交、宗教、文学和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是研究美索不达米亚历史地最主要史料.

首先要提及地是《苏美尔王表》和《吐马尔铭文》.《苏美尔王表》记载地是从苏美尔人历史开端——“王权自天而降”——到伊新王朝(公元前-前年)这期间各城邦大部分王地名字及统治时间,是研究苏美尔人政治史尤其是苏美尔时代地政治结构、王权起源、王位继承及人神关系思想等问题地重要文献.

《吐马尔铭文》是向神奉献和敬修神庙等活动地铭文.吐马尔是尼普尔城守护神、苏美尔主神恩利尔之妻宁利尔女神地神龛所在地,是尼普尔地一个区.《吐马尔铭文》可以补《苏美尔王表》在年代学上地局限,使《苏美尔王表》所载地年代得到科学地校订.

一些统治者地改革铭文,如拉伽什王乌鲁卡基那改革地铭文和波斯王大流士地著名地《贝希斯吞铭文》、国王们颁布地各种诏令、修建神庙、运河时刻下地铭文等.如巴比伦王发布地减免债务地所谓“巴比伦解负令”.

在拉伽什、马里、卡帕多西亚、努西和埃勃拉等地都发现了大量地经济文书.这些材料对研究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经济制度、土地所有制和商品货币关系等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法律相当发达,这包括法典和法庭审判判决文件.如《乌尔纳木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以及所谓地苏美尔亲属法、埃什努那王俾拉拉玛地法典、伊新王李必特·伊丝达地法典、中期亚述法典、赫梯法典和《摩西律法》等.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战争不断,留下了许多有关战争与媾和地铭文.比如著名地亚述国王辛那赫里布年代记,拉伽什国王安那吐姆所立著名地鹫碑,马里文书库地许多外交文件等.

书信材料构成了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史料地一大特色.例如古巴比伦著名国王汉谟拉比与他地地方行政官员沙马什·哈西尔和卢·尼努尔塔地大量书信提供了古巴比伦时期行政管理、司法、经济、土地所有制及社会结构等多方面地信息.古巴比伦时期大量地私人书信更直接地反映出私有经济地发展水平.

古文字及其语法结构本身也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地研究手段,其他如文学、宗教一魔法和科学方面地材料也都具有借鉴价值.

除了考古学资料和楔形文字古文献外,史料地另一重要来源是古典作家地有关记述.如“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地《历史》;生活在公元前世纪后半期地波斯王阿塔薛西斯地御医克尼多斯地克泰西乌斯地《亚述史纲》.生活在公元前世纪地戴奥多拉地《历史集成》,生活在公元前后地著名地理学家斯特拉波地《地理学》、与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同时代地巴比伦人贝罗苏斯,用希腊语撰写地一部《巴比伦史》,可惜贝罗苏斯地著作只有残片保存下来,其他散见于别人地著作中等.

史学史亚述学②产生于世纪上半叶,是随着西亚楔形文字地释读成功而兴起地.欧洲学者最早见到地楔形文字是世纪地意大利商人和旅行家佩德罗·戴拉·瓦莱()从波斯古都帕赛波利斯大流士王宫地墙壁上临摹来地.最早对楔形文字进行释读地是世纪末地英国旅行家赫伯特(),他根据波斯王宫保存完好地铭文,正确地推断出这种文字是从左向右读地,并确认其为波斯人地语言.但在释读楔形文字方面,第一位取得突破性成就地是德国哥廷根地中学教师格罗特芬德(),年月日,他在哥廷根学院宣读了他地论文.他地最大成就在于,

他读出了阿黑明尼德王朝地波斯王大流士、其子薛西斯及其父胡斯塔斯普地名字,并正确地分辨出古波斯楔形文字地九个字母,为楔形文字地最终释读成功打下了坚实地基础.随后,德国东方学家拉森()和巴黎著名地波斯学家鲍尔诺夫(è)又确定了若干其他古波斯字母.最终打开巴比伦楔形文字之谜地是以英国东方学家.罗林森()为首地一些学者.年,罗林森在波斯摹写了许多楔形文字地铭文,其中包括著名地贝希斯吞铭文.他在对格罗特芬德地研究一无所知地情况下,正确地断定了十八个波斯楔形文字字母.到年,他已能读懂贝希斯吞铭文中地多行波斯文.波斯楔形文字地破译和其他楔形文字材料地不断丰富,使释读其他各种楔形文字成为可能.年,罗林森、兴克斯()、欧佩尔特()和塔尔博斯()等共同合作,释读阿卡德文成功,为亚述学奠定了基础.

在楔形文字释读成功后,西方地考古学家在西亚广阔地地区里进行了大量地、系统地考古发掘,获得了丰富地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为西亚历史地研究奠定了坚实地基础.

西方学者还对古代西亚地历史和语言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在语言文字方面,芝加哥大学东方学院组织了众多专家学者编纂地《芝加哥亚述词典》对推动亚述学地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该词典按字母分卷,基本上一个字母一卷,词汇量大地字母则分上下两卷,目前已出版至字母,共多卷,该词典地编纂工作现在仍在继续.该词典不仅是亚述学者必备地工具书,而且也具有较高地史料价值,因为它地所有例句均选自各不同历史时期地铭文、契约和书信.在文献地翻译、出版方面也有不少贡献.如出版了《汉谟拉比书信铭文集》、《亚述王家铭文集》、《古巴比伦法》、……等.在政治、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地研究中,也作出了不少贡献,出版了诸如《剑桥古代史》、《剑桥伊朗史》等大量专著,发表地论文更是不可胜计.另外,还出版了如《近东研究杂志》等专门发表研究这一地区古代史地论文地刊物.尤其,在这一百多年中,培养了一批批地亚述学家.苏联在古代西亚史地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成就.在年代出版地苏联科学院编写地《世界通史》第一、二卷中,不同版本地《古代东方史》中,以及在《古史通报》等杂志中,反映了他们地研究成果.尤其,他们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地基本观点分析古代西亚地各种事件、人物、阶级、阶层,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地印象.他们地许多成果也为西方学者所承认.前苏联也培养了一大批亚述学家,工作在亚述学地各个领域中.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识记:一、神话的概念::所谓神话,就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马克思语)。 二、上古神话的保存:《山海经》,《诗经》,《楚辞》,《淮南子》 理解:一、上古神话的分类:(P35-39) ◆创世神话——盘古的故事 ◆始祖神话——女娲的故事 ◆洪水神话——鲧禹父子《山海经?海内经》 ◆战争神话——黄帝和炎帝《史记?五帝本纪》 ◆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 除了以上这些类型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二、中国神话的民族特色:(与西方神话比较)(P40-41) (一)深重的忧患意识(如: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的享乐精神更为明显。 (二)厚生爱民(如: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不重视普通民众,体现鲜明的天神(或英雄)情结。 (三)为公为群(如:尧杀子让位等神话) 西方神话突出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 (四)主张顽强抗争(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争神等神话) 西方神话宣扬命定。 总的来看:1.中国神话重点突出人本身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西方神话重点突出命运的主宰力量和人的自然本性。 2.中国神话的实质是将人神化,着眼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中心是“人”;西方神话将神人化,着重表现神的故事,中心是“神”。 第二章《诗经》 识记:一、《诗经》概况:包括数量、编订、分类、采集、传播等(P51-53)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 编订——1.采诗说——派官员到民间收集民歌; 2.献诗说——很大部分由卿大夫所献; 3.删诗说——《诗经》经孔子删定。 分类——1.风,国风,各地的民歌; 2.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符合礼仪规范的乐曲; 3.颂,祭祀所以的音乐,歌颂祖先的功德。 用诗——政治参考书,社交工具书,国学教科书

中国古代文化史

中国古代的婚姻习俗 一、春秋时期 古代成婚的年龄,各朝代并不相同。春秋时期,男子20加冠,女子16及笄,即可结婚;又谓?男30而娶,女20而嫁?,是为不失时。《汉书〃惠帝纪》中就明文记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算?就是罚她缴纳五倍的赋税。其实,中国古代早婚的现象也很严重,宋代曾有?凡男年15,女年13,并听婚嫁?的规定。《后汉书〃班昭传》中就记载:班昭?年十有四,执箕帚于曹氏?。《汉书〃上官皇后传》中甚至有?月余遂立为皇后,年甫六岁?的记载。但一般都是在20岁前后。 古时男家去女家迎亲时,均在夜间。《仪礼〃士昏礼》谓:?昏礼下达。?郑玄注曰:?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商为昏。?并且,?主人爵弁、裳、缁,从者毕玄端,乘墨车,从车二乘,执烛前马?。亦即迎亲的人均穿黑衣,车马也用黑色。此俗与后世以白天迎亲、穿红色服饰的婚俗,迥然不同。自唐代开始,始将迎亲的时间改为早晨。据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礼,婚礼必用昏,以其阳往而阴来也。今行礼于晓。?晓即拂晓。此后相沿至今。 古代对刚入门新妇的姿态也很有讲究。据《吕氏春秋》记载:?惠子出,白圭告人曰:‘人有新娶妇 者,妇至,宜安矜烟视媚行。’?所谓?安矜烟视媚行?,尚秉和注曰:?安矜烟视媚行,形容新妇之状态,可谓入微矣。然可意会,难以言诠。安者,从容;矜者,谨慎;烟视者,眼波流动不直睨;媚行者,动止羞缩柔媚安徐也。是皆新妇初入门之状态,反是则失身份。? 二、两汉时期 汉代结婚时,均以青布幔搭成帐篷,用以举行交拜之礼。《世说新语〃假谲》篇记载:?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这种在青庐中成婚的习俗,一直沿续到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就多处提到。 又据史料记载,两汉之际,已经有了贺婚的习俗和新婚之夜听房的习俗。据《汉书〃宣帝纪》记载:?五凤二年诏曰:‘夫婚姻之礼,人伦之大者也。酒食之会,所以行礼乐也。今郡国二千石或擅为苛禁,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贺召,由是废乡党之礼,令民无所乐,非所以导民也。?汉宣帝这一诏书的目的,就在于提倡老百姓在婚礼上设酒宴庆贺。又据《汉书〃袁隗妻传》记载:袁隗与妻子进入洞房后,夫妻俩在说悄悄话: 隗又曰:?弟先兄举,世以为笑。令处姊未适,先行可乎??对曰:?妾姊高行殊邈,未遭良匹,不似鄙薄,苟然而已。?又问曰:?南

古代西亚国家教案

课题古代西亚国家备课日期9.5 主备人 上课日期9.7 总课时 1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体会自然环境对文明的重要影响。认识古代西亚国家文明的文明成就对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古代巴比伦进入早期文明的典型标志:汉谟拉比法典。知道古代西亚地区的其他文明成就,如楔形文字、字母文字。 教学重点古代西亚国家的文明成就教学难点对《汉谟拉比法典》的认识 设计亮点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大量的影像、动画、图片等信息,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有意注意。讨论题的设计,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探究。在讨论中,既可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过程备注 环节一:问题思考,导入新课。 列举现代西亚国家的热点问题,引入新课教学。 设计意图:从现实问题中引出对历史问题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环节二:阅读图文,自主探究 据图分析:河流、民族、重要城市、气候、自然环境等。 早期城市国家的出现、两河流域的统一等。 设计意图:知道西亚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以及出现的早期文明代表:古巴比伦、希 伯来王国、腓尼基。从中体会体会自然环境对文明的重要影响。 环节三:角色扮演,突破难点 第一步:演一演: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6 《汉谟拉比法典》中的某些条文规定:进行表演。并 说说每一条文反应的意思?(分组进行)并从这些条文中,简单分析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 第二步:想一想:这些规定与现代的法律精神有什么不同? 第三步:议一议:分析《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 设计意图:角色扮演,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习兴趣。通过以上三步,深入理解法典 的实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环节四:自主学习,突出重点 第一步:认一认:楔形文字和字母文字,激发兴趣。 第二步:说一说:两种文字出现的原因、特点。 第二步:理一理:两种文字对世界语言文化发展的贡献。 设计意图:古代西亚国家的文明成就:文字,突出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环节五:总结拓展,升华主题 1、古代西亚国家发展的历程。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18世纪,公元前16世纪。 设计意图:理清全文脉络,总结新课。 2、古代西亚国家的文明对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古代西亚国家文明的文明成就,体会他们对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 板书设计 古代西亚国家 1、古代西亚文明之源 2、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 3、《汉谟拉比法典》 4、西亚文字及其影响 作业安排:作业本相关练习 1

中国古代文学史1复习资料

三、先秦三古七段 上古:先秦两汉1先秦2秦汉 中古:魏晋至唐中叶 3魏晋-明中叶4唐中叶至南宋5元初至明中叶 近古:明中叶-“五四6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7鸦片战争至“五四” 先秦文学的特点: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 掌握三首诗歌《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神话产生与内容:1、自然神话2创世神话3英雄神话 神话的演变1、历史化2、宗教化3、文学化扩充下如何历史化等等 《诗经》又称《诗三百》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等六篇“笙诗”,有目而无辞, 故实有305篇。 《诗经》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采诗、献诗、删诗孔子 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 雅:小雅、大雅,共105篇 颂:周颂31,鲁颂4,商颂5,共40篇。 《毛公鼎》,长四百九十七字, “抵得一篇尚书”。 《尚书》的概念: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尚书》原称《书》,“尚”通“上”,指“上古之书”;又称《书经》。《尚书》的内容:《虞书》2篇,《夏书》2篇, 《商书》5篇, 《周书》19篇。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7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 《春秋》笔法:“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教材在扩充) 春秋三传:《左传》与《春秋公羊传》(公羊高)、《春秋榖梁传》(谷梁赤)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叙事特征 1、以叙事体现道德评价。2、叙事手法的多样化:倒叙、预叙、插叙、补叙等。3、注重完整叙述事件的过程与因果关系,且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4、富有戏剧性。5、善于写人,个性鲜明,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6、善于写战争。7、擅长细节描写。 《国语》的成书与体制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练习题及答案完整

《中国古代文学史》练习题及答案 先秦文学 一、填空 1、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结合在一起的 2、约在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发化独立出来。 3、《弹歌》是一首----------言诗。 4、《蜡辞》大约是一首---------事祭歌。 5、先秦时期----------不分,文化呈现一种综合的形态。 6、上古巫史不分,商周之际,--------------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 7、西周时期,文化为-----------所垄断,春秋战国之际,兴起了一个---------的阶层,成为文化创造的主要的承担者。 8、先秦文学作者身份发生了由巫到史,到------,再到------的演变。 9、夏商文化以--------文化最有代表性。 10、自西周开始,----------文化成了主流文化。 11、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最有神话学价值。 12、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以----------故事最为著名。 13、女娲的神话主要应是产生于----------社会。 14、神话形象经历了从动物形、----------形到---------这么一个发展过程。 15、雅颂多为---------时期的作品。 16、国风多为---------时期的作品。 17、雅颂多为---------句,较少杂言。 18、《诗经》的句式以---------言为主。 19、《诗经》常见的押韵方式是---------------押韵。 20 、雅颂多出自----------------之手。 21、周族史诗有《生民》、《公刘》、《绵》、-------------、-------------。 22 、------------、--------------是我国记言叙事文之祖。 23 、《尚书》分-------、---------、-------、--------四部分,其中---------、------------。 24、《左传》的体例是---------史。 25 、 ---------确为先秦“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26 、-----------------最擅长写战争。

中国古代文化史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文化史读书笔记 篇一:中华文化史读书笔记 《中华文化史》读书笔记 武汉大学历史系冯天瑜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思想文化 史的研究,且学术偏好为明清文化史。冯教授对中国文化生态、中国文化特质、中外文化互动等诸多论题进行过考究。20XX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中国文化史》就是由冯教授领衔,并与何晓明教授、周积明教授在中国文化史领域共同创作的研究成果。 冯天瑜教授在其著作《中华文化史》(以下简称“冯著”)“导论”部分指出,“文化史是史学的一个分支,是文化学与史学相结合的一门历史科学”。至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冯教授认为,文化史是“把人类文化的发生、发展作为一个总体对象加以研究??”。笔者认为,所谓文化史就是以人类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文化史是通过历史视角、借助历史理论和方法来解读人类文化的一门学科。对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学者们见仁见智。有人认为,文化史与学术思想

史或典籍文化史同义;也有人认为文化史应集中于精神文化的历史,研究重点如特定历史时期的观念、时尚、宗教崇拜、方言、习俗、娱乐等。 从理论上讲,撰写通史性著作的难度要远远大于专门史。而撰写跨越数千年专门史的难度又大于撰写某一个朝代、某一个阶段专门史的难度。因为人的学力、精力有限。具体到“中华文化史”领域,时间跨越数千年,内容包罗万象,如果不是在此领域潜心研究数十载,断然难以写出如此鸿篇巨制。大概是出于确保著作质量考虑,冯天瑜教授并未独自完成这一课题,而是选择与何天明、周积明等教授合作,以期达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效果。 冯著洋洋百万言,从“人猿相揖别”的上古一直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远古时期人类“质朴的精神之花”一直写到毛泽东思想,对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梳理。正如作者在全书“题记”中所写的那样:本书以《中国文化史》拟题,意在研讨中华民族文化的生成机制与发展历程。 一、“中华”的概念 作者在“题记”中首先对“中华”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作者称,“中华”之得名,由来已久。并引用了成书于唐高 宗永徽年间的《唐律名例疏议释义》(似应为《唐律疏议·名例篇》释义——笔者注)中的文字: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总结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总结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演变及儒家学说的现实意义 1.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演变 (1)春秋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就是“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取得“民信”。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①孟子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善论”。 ②荀子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主张“性恶论”。 (3)汉代: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它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大力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还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标准。 (4)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发展出现了危机。 (5)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华,三教合一,我国儒学发展进入一个 辉煌的时期。 (6)宋代: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 为新兴的儒学。 ①二程认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 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二程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②朱熹提出“理气论”和“心性论”。 (7)明朝:王阳明是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号称“心 学”。王阳明宣扬“宇宙便是吾心”“心即理也”“心外无物”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王阳明还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 (8)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促 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2.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 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 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儒家、法家、道家政治思想及其关系 (1)思想特点 ①儒家提出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当国家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后,宜用儒家 路线。儒家思想构成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②法家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在动荡年代,实现全国大一统法家 路线能收到奇效。法家思想成为历史进步思想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③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路 线为宜。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传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 (2)关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①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 家路线实现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好的效果。 ②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 发展生产。 ③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 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的趋势。

《中国古代文化史》教案

邯郸学院 教案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分院(系、部):历史系 教研室:中国古代史 课程名称:中国文化文化史授课班级:2009级历史学本科班主讲教师:李傲雪 职称:副教授 使用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邯郸学院制

1 教 案(首页) 课程名称 中文:中国古代文化史 课程编号 406021060 英文: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学 分 3 授课教师 李傲雪 职 称 副教授 课程性质 学位课( ) 必修课(√) 选修课() 授课对象 专业、层次和班级: 2009级 历史学本科班 共 1 个班 课程学时 48 学时 周学时 3学时 起止周 3—17周 学时分配 理论讲授: 48 学时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考核方式 考试(√);考查() 使用 教材 教材名称:《中国文化概论》 作者:张岱年、方克立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年1月 主要参考 资料及指定参考书 1.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至五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至五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至六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6.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审核 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2 周次第周日期节次第5-7节 授课内容绪论授课学时3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介绍“文化”、“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涵义、源流、范畴,构成特点与地位。进而使学生了解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重点1.对“文化”一词的来源发展进行阐述。 2.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区别。 3.深入理解“文化是自然人化”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难点文化结构层次说 教具和媒体 使用 多媒体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文化的涵义: (一)“文化”界说 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 (一)广义文化 (二)狭义文化 三、文化的功能 四、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唯一存在的实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是世界上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文化。 (一)中国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 五、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一)目的和意义 (二)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方法 思考题作业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2.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3.文化结构四层说包括哪四个文化体系?试举例说明 4.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文化? 5.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文化概论?怎么才能学好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古代文化史复习资料

一、名词、填空、判断 1、国学:专为统治阶级贵族子弟所设的学校 2、乡学:专为统治阶级下层子弟所设的学校 3、辟雍:是天子设立的大学 4、清代学塾: ①教馆或坐馆,有钱人聘请教师在家教读子弟; ②家塾或私塾,教师在家设馆教授生徒; ③义学或义塾,地方出钱聘请教师在公用场所设馆教授贫寒子弟; ④书院: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大体形成于唐末五代,兴盛于宋元,延续于明清,与官学、私学构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书院具有:藏书、供祀、讲学等功能。 5、北宋初年著名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茅山书院、石鼓书院 6、成年礼仪:包括男子冠礼,女子笄礼,可以追溯到夏商二朝,备于周朝。我国先前的成年礼仪以服饰 改变为最大特征 7、封禅礼仪:皇帝祭祀天神、地袛活动中最隆重的典礼。封指筑土为坛祭天,泰山上祭祀上帝;禅指祭地,在泰山下小山举行。 8、三纲五常: ①三纲:董仲舒正式提出“三纲”的学说,班固将董仲舒的“三纲”学说正式概括为“君为臣纲”、“父为 子纲”、“夫为妻纲”。 ②五常:包括仁、义、礼、智、信等五种道德原则。仁——是儒家思想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核心;义——是仁的具体规范之一,即价值标准;礼——具有政治和道德原则;智——即知,指由智慧的知识,具有鉴别是非善恶能力,智从属于仁,是实现仁的重要条件;信——诚实不欺,是为人立身的根本,每个人都应遵守的一项基本道德原则。 9、七出:古代丈夫休弃妻子的七种理由:不顺父母、无子、淫僻、嫉妒、恶疾、口舌、盗窃 10、三不去:亦称三不出,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中,用以规定丈夫不得任意要求与妻子离婚的三种情况,即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11、泮宫:是诸侯国设立的大学 12、太学:是中国最早的大学,即以传授儒家经典知识、研究学问为主要目地的中央官学。它的建立为封建统治者奠定一条根据自己需要选拔官吏的道路。太学的首创是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等人的建议而设立的,置五经博士为教官,太学生称为“博士子弟”,学习内容为“五经”。 13、鸿都门学:是东汉灵帝时在洛阳鸿都门设立的学校,专门学习辞赋书画等技艺,是一所专科性质的学校,在我国艺术教育史上有一定的贡献。 14、三舍法: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兴学内容之一。将太学生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等,凡始入太学的学生为外舍,以后每月每岁考试其业,成绩优异者依次升舍。上舍生按科举的考试法分别规定其出身,并授官职。这种学校与科举相结合的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5、五礼:指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吉礼——是祭祀之礼,祭祀的对象是天神、地袛、人鬼,包括封禅礼仪、郊祀礼仪、祭社礼仪等;凶礼——主要有丧、荒、吊、桧、恤五种礼仪;宾礼——主要指觐见礼;军礼——主要指战事礼仪,也包括田猎,建造城邑等大规模活动礼仪;嘉礼——指冠、婚、睦、敬等。 16、辽宁兴城:明代著名的“宁远城”,清称“宁远州”,明宣德五年(1430)始建,明末袁崇焕镇守宁远 时重修,为明清两代著名的古城。 17、高句丽王城:中国古代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主要分布于吉林省集安市境内以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高句丽墓葬群大约有2300 多年历史,其中一些保存着生动的壁画。 18、辽宁九门口长城:中国唯一的水上长城。 19、五不取:亦称五不娶,是古代礼教以为五种家族女子不能聘娶,即逆家子不取;乱家子不取;世有刑人不取;世有恶疾不取;丧妇长子不取。 20、帝服十二章:帝王服饰最具代表性的冕服是玄衣和纁裳。玄衣即黑色质料的衣服,纁裳是红色围裳,上面皆绣十二章纹。玄衣饰品六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纁裳饰品六章:宗彝、藻、火、粉米、黻、黼。帝王十二章是礼仪典服必须具备的饰品。 21、朝臣补服:文官朝服补子为鸟,武官朝服补子为禽,定九品制。

第六章 上古西亚文明

第六章上古西亚文明 一、本章复习提示 本章主要阐述的是西亚早期文明,介绍和阐述了亚述帝国、波斯帝国以及帝国解体后的西亚北非情况。 在历年的考题中,这一章的内容多以选择题或者名词解释的形式出现,也有问答题出现的情况,虽然不多但是频率较高,因而考生需要熟记此章内容。 复习上,建议考生牢记每个交替时间段的时间以及一些具有重要代表性的事件和改革,如大流士改革、高墨达暴动等。 西亚文明 三、本章考点与解析 (一)亚述帝国★★★ 1帝国的强盛 (1)亚述帝国的建立 亚述国家是以亚述城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居民主要是亚述人。亚述城邦大约发生于公元前三千年代末二千年代初,其历史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亚述、中期亚述和亚述帝国。 亚述国家在公元前十二世纪末十一世纪初(中期亚述)时曾经十分强大,不仅向南征服了巴比伦,还向西远征黎巴嫩和腓尼基。不久,由于受到阿拉美亚人的入侵和打击,亚述很快就分崩离析,直到公元前十世纪末,亚述人又在西亚重新崛起。 当时,国际环境对亚述十分有利,埃及的势力已经衰落,赫梯帝国已经解体,巴比伦尼亚也处于长期不振的状态,因此亚述没有遇到强大的对手,从而在对外扩张中处于有利状态。亚述历代国王不断扩张领土,掠取奴隶、财物,到公元前七世纪,建成了一个包括全部两河流域、埃兰、叙利亚、巴勒斯坦以及埃及北部的奴隶制大帝国。 2奴隶制的发展 公元前八到七世纪,是亚述奴隶制最发达的时期,当时奴隶制度迅速发展的客观经济前提是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长期征服战争中所掠夺的大量俘虏,成为奴

隶的主要来源,国王把他们分给神庙贵族、军事行政贵族、城市贵族和士兵。由于奴隶人数太多,国王无法组织大规模的奴隶制农庄,所以采用了让他们一家一户种地、收取各种赋税和征召各种劳役的剥削方法,他们没有人身自由,随时被国王赏赐,实际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王室奴隶。其他大小奴隶主也仿效国王,把自己的土地交给奴隶耕种,然后收取一定数量的农产品。这种形式的奴隶,依附在奴隶主的土地上,有一定的自己的经济,所以有人认为他们是农奴。事实上他们占有和使用的土地、牲畜的所有权完全属于奴隶主,在法律上仍是奴隶,他们通常整家整家在奴隶主的土地上劳动,奴隶主出卖土地时往往连同他们一起出卖,奴隶主还可以用奴隶来抵偿债务,借约上往往有,如果他死亡或逃走了,概由他的主人负责。这说明奴隶在法律上是主人的财产。 3亚述帝国的灭亡 公元前八到七世纪是亚述帝国的繁荣时期,但亚述表面上虽然很强盛,实际上内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很尖锐,埃及、巴比伦尼亚、埃兰等地不断爆发起义。随着奴隶制经济的发展,非军事贵族奴隶主的力量逐渐壮大,他们同军事贵族奴隶主的矛盾逐渐加深,这样从内部削弱了亚述奴隶主阶级的力量。同时,国际上的情况也发生了变化,埃及建立了第26王朝,小亚兴起了吕底亚,伊朗高原西部兴起了米底,早已在巴比伦尼亚地区居住的迦勒底人势力也日益壮大,亚述终于失去了国际上的有利地位。公元前626年,迦勒底人占据巴比伦独立,以后又同米底结盟,共同进攻亚述,公元前612年,亚述首都尼尼微被联军攻陷,帝国瓦解,残存势力不久也被消灭。 (二)亚述帝国解体后的情况★★★ 1后期埃及 (1)时间 埃及即利比亚舍易斯时期的埃及,包括第21一26王朝(约公元前1085一525年)。第21一25王朝时,埃及南北分裂,北方受到利比亚人控制;南方底比斯实际保持独立,后努比亚人在南方建立第25王朝(约公元前730一656年)。最后,舍易斯的普萨姆提克建立了第26王朝(前664一525年),再度统一埃及,直至波斯人征服埃及为止(公元前525年)。 (2)基本情况 这一时期的埃及,政治上极度软弱,虽然它也曾企图重温统治叙利亚巴勒斯坦的美梦,但毕竟力不从心,未能达到目的。而且,它自身还经常处于外族的入侵和统治之下(利比亚人、努比亚人或称埃塞俄比亚人,亚述人和波斯人先后统治了这里)。 后期埃及时期,埃及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铁器被广泛使用,手工业和商业贸易都很发达。城镇明显增多,这是社会经济和商业贸易发达的一个重要表现。 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和战乱的不断,加剧了埃及内部的阶级分化。许多小生产者,甚至中等阶层的土地被兼并。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还促进了债务奴隶制的发展,许多自由民丧失自由,变成债务奴隶,这可能已危及到国家的兵源。因此,第24王朝时的法老波克霍利斯不得不进行改革,宣布废除债务奴隶制。其内容是:(1)禁止本利之和超过本金双倍,即利息不得超过本金;(2)债权人只能索取债务人的财产作抵偿,而不能占取债务人的人身,因为财产属于个人,而公民人身属于国家,国家需要他们服役。这项改革的结果如何不得而知,

(完整版)古代西亚国家

古代西亚国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读图说出古代西亚文明的空间范围和了解古巴比伦的历史沿革。 2.列举西亚各主要民族的文明成就。 3.通过活动,分析《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内涵的法律精神。 二、重点 《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和腓尼基字母文字的区分 三、难点 《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及其所蕴含的法律精神。 四、思维导图 五、教学过程 导入: 师:阅读新闻内容,说出新闻讲了一件什么事?为什么政府提醒中国公民不要前往这些国家?

师:这一地区在现在我们可以发现它战乱频繁,比较落后,但在遥远的古代这里又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呢? 环节一:西亚国家的位置 1.空间位置 师:观察P5图1—5新月沃地,新闻中所提及的地区大致位于哪一范围。 生:两河流域 师:以色列和黎巴嫩是在哪里的呢?两河流域指的是哪里呢?新月沃地除了包含两河流域以外还包含了西侧的约旦河谷地区。 生:新月沃地 师:为什么用新月沃地给这一地区命名呢?(新月形+土壤肥沃) 2.自然环境 师:结合课本第五页第一自然段以及我们之前在七年级上册所学过的沙漠绿洲以色列谈一谈你对这一地区自然环境的一些认识。(补充诺亚方舟和圣经旧约中留着奶与蜜的犹太人的故乡) 环节二:主要的文明成就 1.列举主要文明成就 师: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里环境较为恶劣,河流比较不稳定。但在历史上这里却创造了辉煌的文明。这与生活在这里的先民的开发是离不开的。在这里有曾经有哪些民族在这里生活过?他们又分别创造了哪些文明成就呢? 师: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读第五页和第六页的内容,找出这里生活了哪些古老民族,他们分别创造了什么文明呢? 2.两河流域的文字 (展示楔形文字图片) 师:猜一猜是哪种文字?你为什么这样认为?(总结定义)这种文字产生的影响? (展示腓尼基字母)与晚期拉丁文字连线。 对比已经学习过的埃及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和腓尼基字母文字

中国古代文化史

第三讲中国古代文化 第一部分百家争鸣 一、历史背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二、“百家争鸣”的概况 1、儒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统治者实行 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 系,稳定社会秩序;“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要做到“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 级制度。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教学对象——“有 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 知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 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②为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 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③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由其弟子 整理记录的《论语》一书中。 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被尊为“亚圣”。 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伦理观——“人性本善”说。 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富贵不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评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 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 治的一种策略。②他和弟子的言论后来被汇编整理成《孟 子》一书。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四书”之一(《大学》 《中庸》《论语》《孟子》) 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朴素的唯物思想)②“性 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 长非常重要。)

世界史专题--古代西亚诸文明

大纲内容: 苏美尔-阿卡德文明、古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赫梯古国、腓尼基、以色列历史、波斯帝国、古代西亚文字与宗教 概论 上古西亚又称前亚,东起伊朗高原,西至地中海东岸,包括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岛等地.这里是人类文明地发源地之一. 两河流域地自然环境两河流域,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地土地”,大致包括今伊拉克地大部分地区.两河指地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它们都发源于亚美尼亚高原,底格里斯河发源于凡湖西部英里左右地哈扎古鲁小湖,全长英里.幼发拉底河则有两个源头,都位于凡湖和厄泽鲁姆之间,全长英里.两河在巴格达附近相距最近,中间只隔英里,但很快又分开,直到在巴士拉附近才汇合,最后分别注入波斯湾. 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部分,大体以今巴格达为中心,北部称亚述(得名于亚述城),南部称巴比伦尼亚(得名于巴比伦城).巴比伦尼亚又以尼普尔(今努法尔)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称苏美尔(得名于苏美尔人),北部称阿卡德(得名于阿卡德人). 美索不达米亚地农作物十分有限,主要是耐盐碱地大麦和椰枣. 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地矿产资源十分贫乏,金属奇缺自不必说,甚至连建筑所用地石块和木料都得从周围进口,所以多数房屋只能用泥土和芦苇建造. 居民早在旧石器时代,两河流域就有人居住,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这一时期地洞穴遗址.不过迄今所知这一地区最早地民族是欧贝德人,①公元前年时,他们已定居于此. 公元前年左右,苏美尔人来到两河流域南部,主要居住在苏美尔地区,说苏美尔语,是此地最初文明地真正创造者.比苏美尔人稍后,塞姆人地东支阿卡德人来到了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美尔以北地阿卡德地区,亚述人则进入了北部地亚述地区.这时期在巴比伦尼亚四周还居住着其他许多部落,如北部地苏巴里人和胡里特人,东部地古提人、加喜特人和路路贝人,以及东南地埃兰人等.公元前千年代末,阿摩利人从叙利亚阿拉伯沙漠地带来到两河流域,他们是塞姆人西支迦南人地一部分.古巴比伦王国灭亡后,加喜特人和迦勒底人先后统治这一地区.两河流域地古文明就是在这些民族互相影响、互相继承、共同创造地基础上发展起来地. 史料研究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历史地史料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考古学资料、古代文献资料和古典作家地有关记述.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历史是建立在考古学基础上地.对这里地考古发掘始于世纪中叶,它所提供地实物资料证据大致包括以下几类: .古代城市遗址.亚述首都尼尼微和尼姆鲁德在世纪中叶首先被发现,随后在世纪后半叶苏美尔古城拉伽什和古代两河流域最大地城市巴比伦城地遗址被发掘.世纪初,考古学家发掘出了乌尔、埃什努那和玛里三大城市.世纪中期,又发掘了被认为是两河流域最早城市地埃利都.这些城市向人们展示了复杂地布局、高超地建筑水平、城区地防御系统、居民地居住条件和日常生活等. .大型宫殿和神庙等建筑.例如,在尼姆鲁德发现了公元前~世纪地五座王亚述宫;在宗教中心尼普尔发现了许多神庙和殿塔;在巴比伦发现了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地巴比伦“空中花园”等.建筑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时地政治、宗教和教育生活. .雕刻、壁画等艺术品.例如,尼姆鲁德巨大地带翼人首牡牛雕像;其宫墙上有涉及战争与狩猎、押解俘虏以及宫廷生活等方面地浮雕;在马里宫殿里有马里国王授权仪式壁画等等.这些雕刻和绘画为历史学家研究当时社会地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和日常生活提供了珍贵地线索. .陶器、圆筒印章和其他各种小器具.

中国古代文化专题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化专题》教学纲要 第一部分说明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 《中国古代文化专题》是为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课程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阅读古书时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选讲十个专题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不论对平时阅读古书,还是专门从事研究,都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从不同侧面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并有助于专业课程的学习。 本课程课内学时36,共2学分,开设时间为一个学期。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分七个专题,涉及天文历法、历史地理、职官科举、宗法礼制、宗教、衣食住行、金石书画、经典选讲。要求学生掌握各专题的主要内容及相关例证。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有一定古代汉语基础和古代文学常识。 三、教学媒体的使用 (一)文字教材 本课程的主教材是《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王力等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1版),由各有关学科的知名专家学者编著。该教材是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 辅助教材可参考《中国古代文化史概要》(谭家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9月第1版),或《中国文化概论》(李宗桂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有条件的教学点可酌情选用。 学生延伸阅读可参考《中华文明之光》。 (二)网上辅导 网上辅导包括以下内容: 1、定期发布与教学有关的各种信息。 2、定期发布教学重点难点辅导,定期刊载作业,供学生学习。 3、利用BBS讨论板进行网上讨论,解答学生问题,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四、教学建议 (一)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有:专科阶段的《古代汉语》、《古代文学》,本科阶段的《汉语专题(2)》、《古代文学专题》等。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古 代汉语、古代文学知识。 (二)本课程涉及面比较广,每个专题都由相关学科的知名专家撰写,有相当的深度和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则要多注意练习,通过必要的练习去掌握有关的知识。

中国古代文化史

中国古代文化史 (《尚书》研究) 一·导论 儒家文化有五家经典,它们是:《诗》、《书》、《礼》、《易》、《春秋》(第六经为《乐》,已丢失)。 注:《易》内容为哲学,《春秋》内容为当代史,《书》经是儒家的教材。《书》是当时记录夏商周的政治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二千多年之中居于意识形态的最高端,它深深影响中国人的精神和心灵,是中国人的精神故园。 《尚书》研究有三层意思:1、与一般性质的通史不一样。 2、与一般的心得区别开来。 3、所讲的内容都不是定论,要有自己的思维。二·《尚书》与《周书》 《尚书》就是“上古之书”,它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虞夏书,第二部分是商书,第三部分是周书。 其中虞夏书有四篇,它们是《尧典》、《皋陶谟》、《禹贡》、《甘誓》。 《尧典》记载了尧和舜与他们的大臣处理政务的史实,其中最著名的有四件事:一是治水,二是巡狩,三是敬授民时,四是禅让。 《皋陶谟》的内容是记载大禹与皋陶的对话。皋陶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制定刑法的人。 《禹贡》记载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以及治水后规定九州贡纳贡赋的情况。 《甘誓》记载的是夏禹与有扈氏在甘的地方作战时所做的动员令。 商书有五篇,它们是《汤誓》、《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 《汤誓》记载的是商汤和夏桀决战时商汤的一个动员令。 《盘庚》是盘庚率领殷人迁都到殷的动员讲话。 《高宗肜日》是记载高宗肜日的这一天。 《西伯戡黎》是记载武王在勘定黎的叛乱之后引发有识之士的恐慌,因此向帝辛要求改弦更张。 《微子》是帝辛同父同母的哥哥,讲的是微子面临商王朝即将衰亡的感叹。 其中《盘庚》学者认为比较可信,源自商代的原始篇章。但对其他四篇怀疑较多。 周书共十九篇:《牧誓》、《洪范》、《金縢》、《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雒诰》、《多士》、《无

第三章_古代西亚各国(文本)

第三章古代西亚各国 地理环境:古代西亚,又称西南亚,包括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叙利亚、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岛。 课程的重点: 1,古代西亚是最早的古代文明发样地之一。古代两河流域南部,是西亚最早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地区。公元前三千年前后,在这里相继出现几十个个城市国家(城邦) (苏美尔-阿卡德城邦)。 2,公元前2371年建立的阿卡德王国是两河流域南部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统一的集权制国家。 3,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时代(公元前1792——1750年),两河流域内部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已趋于完备,奴隶制社会已经达到了兴盛时期。 4,古巴比伦王国衰落后,小亚的

赫梯、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各商业城邦以及以色列和犹太王国,在历史上产生过相当的影响。 5,至公元前八世纪,亚述帝国形成。 6,新巴比伦王国统治时期(公元前626——538年),两河流域的奴隶制经济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7,波斯帝国(公元前550——330年)兴起,征服了整个西亚、埃及以及其他地区,形成为横跨亚、非、欧的大帝国。 考古: 十九世纪中叶,两河流域的考古发掘,主要在两河流域的古亚述地区进行。在这里发现了亚述国王萨尔贡(公元前八世纪)的王宫废墟。特别重要的是在尼尼微城的遗址中发现了亚述巴尼拔国王(约公元前668——625)的王宫图书馆。该馆藏有约二万块泥版文书,包括条约、法

律、书信、命令等文献以及各种宗教铭文、文学作品、科学著作、王宫经济报表等等。还有全部藏书的目录。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两河流域南部进行了系统的大规模的发掘工作。一些最古老的城市如拉格什、尼普尔、乌尔、巴比伦以及近邻地区的古埃兰首都苏撒等遗址。 第一节苏美尔·阿卡德各城邦的 建立及其统一 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民族 两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发源于今土耳其亚美尼亚高原的托鲁斯山脉,注入波斯湾。 两河流域的中下游平原地区,古代希腊人称它为“美索不达米亚”,意即河间之地。(伊拉克)北部约以摩

中国古代文化史

中考专题复习三 ——中国古代文化史 【专题线索梳理】 本专题包括中国古代时期重要的思想、科学技术、宗教、史学、文学、艺术等内容。其中思想、科学技术、文学是本专题的主要内容。 1.思想 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发展、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等内容。 ①百家争鸣:春秋时老子着有《道德经》,创立道家学派,其思想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春秋晚期的孔子创立儒家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主张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他反对一切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他认为“民贵君轻”,主张实行“仁政”,他主张保护自然,孔子和孟子合称“孔孟”。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法家代表韩非子主张改革,反对儒家的仁政,提倡法治;他主张历史是进步的,后代胜过前代;他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著作《韩非子》。兵家鼻祖孙武着有《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其军事灵魂为“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②儒家思想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它在我国古代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春秋末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他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战国时期儒学初步发展,其代表是孟子,他认为“民贵君轻”,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实行“仁政。”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焚书坑儒,使儒学发展遭受挫折。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兴办太学和郡国学。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③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着有《论衡》一书,依据科学知识,有力地提出无神论观点,批判了迷信鬼神思想,在当时十分难能可贵。 2.科学技术 ①走向世界的四大发明 造纸术:西汉前期已经有了纸,东汉蔡伦用廉价原料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后来造纸术逐渐传到朝鲜、日本和中亚各国,又经阿拉伯传到欧洲。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对世界文化的传播起了巨大促进作用。 印刷术:隋唐时期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立和诗集,《金刚经》是其代表作。1l世纪中期,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向东传到了朝鲜、日本,向西传到了埃及与欧洲。活字印刷术经济、省时,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指南针:战国时期,发明了指示方向的“司南”。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