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语文( 山东专用)一轮复习 文言文对点练(一)
- 格式:doc
- 大小:134.00 KB
- 文档页数:10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检测卷文言文分析综合1、分析综合(选择题每题3分,满分:27分时间:6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杨信民,名诚,浙江新昌人。
乡举入国学。
宣德时,除工科给事中。
母忧归。
营葬土石必躬舁数百步,曰:“吾葬吾母,而专役他人,吾不安也。
”服阕,改刑科。
寻以王直荐,擢广东左参议。
清操绝俗,尝行田野,访利弊为更置。
性刚负气,按察使郭智不法,信民劾之下狱。
黄翰代智,信民复发其奸。
已,又劾佥事韦广,广遂讦信民,因与翰俱被逮。
军民哗然,诣阙下乞留信民。
诏复信民官,而翰、广鞫实,除名。
景帝监国,于谦荐之,命守备白羊口。
会广东贼黄萧养围广州急,岭南人乞信民,乃以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其地。
士民闻而相庆曰:“杨公来矣。
”时广州被围久,将士战辄败,禁民出入,樵采绝,而乡民避贼来者拒不纳,多为贼所害,民益愁苦归贼。
信民至,开城门,发仓廪,刻木锲给民,得出入。
贼见木锲曰,“此杨公所给也”,不敢伤。
避贼者悉收保,民若更生。
信民益厉甲兵,多方招抚,降者日至。
乃使使持檄入贼营,谕以恩信。
萧养曰:“得杨公一言,死不恨。
”克日请见。
信民单车诣之,隔濠与语。
贼党望见,欢曰:“果杨公也。
”争罗拜,有泣下者。
贼以大鱼献,信民受之不疑。
萧养且降,而都督董兴大军至,贼忽中变。
夜有大星陨城外,七日而信民暴疾卒。
时景泰元年三月乙卯也。
军民聚哭,城中皆缟素。
贼闻之,亦泣曰:“杨公死,吾属无归路矣。
”未几,兴平贼,所过村聚多杀掠。
民仰天号曰:“杨公在,岂使吾曹至是!”讣闻,赐葬祭,录其子玖为国子生。
广东民赴京请建祠,许之。
成化中,赐谥恭惠。
久之,从选人卢从愿请,命有司岁以其忌日祭焉。
(节选自《明史·杨信民传》,有删改)1.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杨信民深受军民拥戴的一组是( )①诣阙下乞留信民②避贼者悉收保,民若更生③得杨公一言,死不恨④城中皆缟素⑤杨公在,岂使吾曹至是⑥命有司岁以其忌日祭焉A.①③⑥ B.②③⑤C.①④⑤ D.②④⑥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六、文言文翻译的破解第一节准确翻译实词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A.扬言。
B.宣传时说的话。
C.用声明、文告上的话说。
答案 A2.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劳苦而功高若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A.声音很轻细地说话。
B.小人的谗言。
C.密探的话。
答案 B3.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A.安全。
B.安置,安放。
C.舒适,安适。
答案 C4.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A.漂泊流浪的人。
B.刚刚升官调换职位的人。
C.贬官降职外调远方的人。
答案 C5.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A.内心。
B.内部,朝廷内。
C.接纳进来。
答案 B6.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A.靠近,接近。
B.担任。
C.完成。
答案 B7.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以为妙绝.。
A.达到极点。
B.超越。
C.停止,断绝。
答案 A8.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
A.女子的配偶。
B.某方面有成就的好汉。
C.成年男子。
答案 C9.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才能不及中人..。
A.才能居于中等的人。
B.置身其中的人。
C.为交易双方或纠纷几方见证、调解的人。
答案 A10.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A.不中用,不好。
B.不用,或不需要运用。
C.不行走。
答案 B1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发挥:相互辉映。
B.中绘殿阁,类.兰若(寺庙)。
【2024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练】第二部分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文言文断句专项对点练(一)第一组教考衔接对点练1.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选自《师说》)答案: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解析:上面文段中,“夫”是发语词,“庸……乎”“是故……”均是固定句式,“师之所存也”是判断句,再结合其他标志可完全断开。
2.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选自《鸿门宴》)答案: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成五采../此...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天子气也。
解析:句中“关”“财物”“妇女”“此”“吾”“气”“龙虎”“五采”“此”等或是名词,或是代词,位于句首或句尾,作一个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其前或后应断开。
3.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选自《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4.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选自《赤壁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5.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选自《登泰山记》)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6.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选自《齐桓晋文之事》)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7.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选自《庖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8.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
【优化探究】(新课标,山东专用)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素能专训专题十六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阅读(含解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歌由心飞于淑珍紫茵听于淑珍唱歌已有30多年,同于淑珍聊天还是头一回。
冬日的午后,我走进她栖身京城的居室。
和善的脸庞,银白的卷发,弯弯的笑眼,76岁的老人讲起话来清甜甘润如少女一般。
“老师不是一个,而是所有人”从小工厂唱到大舞台,于淑珍说自己从未想过当歌唱家。
上世纪50年代初,天津歌舞剧院将这个爱唱歌、会唱歌的小女工招进去,正是看中她的艺术潜质。
于淑珍靠着灵慧悟性,在舞台实践中摸索、进步、成长、成熟。
上海音乐学院王品素教授是才旦卓玛的恩师,曾给于淑珍上过课,发现并保护了她的美妙歌喉。
于淑珍说:“中国传统戏曲演唱有很多讲究、很多学问。
所有人都可能成为我的老师!”京剧、梆子,她学过、唱过,《沙家浜》的阿庆嫂,《杜鹃山》的柯湘,响当当挂头牌的角儿。
“小彩舞”骆玉笙讲话,于淑珍听得很用心,从民间说唱艺术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歌唱艺术。
将科学的发声方法与民族民间音乐融会贯通,就是于淑珍的“独门秘笈”。
她歌喉纯美甜润,吐字亲切晓畅,行腔流丽柔婉,风格清新淡雅。
她最擅长演绎抒情性作品,注重把握地域特点和韵味。
北方的健朗舒放,南方的柔婉细腻,她总能恰如其分地表现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高如行云,低若流水;声从情发,歌由心飞”,人们褒扬称道。
“首唱作品非常多,传唱很有限”从艺58年,于淑珍同施光南、吕远、唐柯、冯国林等作家成功合作,经由她首唱的作品已超过400首。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已故音乐家施光南为于淑珍写了很多优秀的歌曲作品。
“他写完一首,就在钢琴上边弹边唱给我听。
我再试唱给他听,直到大家都满意。
”《漓江谣》、《姑娘的爱情》………一向抒情柔婉的于淑珍,演唱河北梆子风格的《七律·长征》另有一番硬朗与豪放。
《月光下的凤尾竹》是作曲家在云南采风写的一首傣族音乐风格的歌曲。
有人曾提出,优美抒情的歌曲不应有直白浅显的语言,应将原作“一起走向啊,结婚登记处”改为“一起走向啊,那绿色的雾”。
[题组一人物形象]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胡逸老致虚庵①黄庭坚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②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③生蚌胎。
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山观水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④。
【注】①致虚庵:书房名。
②:竹器。
《汉书·韦贤传》:“遗子黄金满赢,不如一经。
③明月:珍珠。
④灵台:此指心。
(1)胡逸老这一形象有何特点?请简要概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人认为本诗的颈联为“奇句”“奇语”。
那么,“奇”在哪里?请加以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高雅,不慕名利;仁爱,能济困扶危;闲逸,旷达。
(2)①化静为动。
将致虚庵依山傍水的位置,作了动态描写,“出”“来”二字,将山水写活了。
②化实为虚。
把山比作画图,尽可让读者想象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图”,夜来风雨是隔窗听到,并非眼见,也是虚写实事。
③情景交融。
前句写视觉,后句写听觉,整联都有能视能听的主体存在。
宴坐的闲适,听雨的从容,都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说出其中两点即可)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融上人兰若【注】綦毋潜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注】融,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1)从诗的前两句来看,诗人所拜访的僧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末句中的“钟声连翠微”五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板块一教材过关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内:通“纳”,接纳B.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智慧、明智C.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D.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而:连词,并且解析:D项“而”通“耐”,能力,能耐。
“而”因与“耐”古音同而借用。
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可使一位君主满意,能力使一国的人信任。
答案:D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B.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C.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D.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当:通“挡”,抵挡解析:本题重点考查通假字的使用。
当,读dānɡ,对等,比得上,不是通假字。
前文说“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这里比较的是刘邦与项羽军队的数量。
答案:D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乱易.整,不武易:替代B.旦日飨.士卒飨:犒劳C.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除:免除D.御六气之辩.辩:变化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一词多义和通假字。
除:授予官职。
注意D项“辩”通“变”,释义正确。
答案:C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B.持千金之资币.物币:礼品C.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发:发现D.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具:详尽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一词多义。
发:打开。
答案:C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如因而厚遇.之遇:招待B.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赂:贿赂C.单于使卫律治.其事治:审理D.连辟.公府不就辟:征召解析:赂:赠送礼物。
答案:B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存:问候,怀念B.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向:过去,以前C.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如:好像D.举酒属.客属:音zhǔ,劝酒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一词多义。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检测卷文言文翻译(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董仲舒,广川人也。
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
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今上即位,为江都相。
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
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
中废为中大夫,居舍,著《灾异之记》。
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
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
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
于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赦之。
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
董仲舒为人廉直。
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
董仲舒以弘为从谀。
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
”胶西王素闻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
董仲舒恐久获罪,疾免居家。
至卒,终不治产业,以脩学著书为事。
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瑕丘江生为谷梁《春秋》。
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
仲舒弟子遂者:兰陵褚大,广川殷忠,温吕步舒。
褚大至梁相。
步舒至长史,持节使决淮南狱,于诸侯擅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
弟子通者,至于命大夫;为郎、谒者、掌故者以百数。
而董仲舒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1)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于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赦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3)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2015届高考语文(山东专用)一轮复习文言文对点练(二)1.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A.胡为乎惶惶欲何之B.乐夫天命复奚疑C.农人告余以春及D.复驾言兮焉求解析:C项是状语后置句,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C2.选出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B.何厌之有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以其无礼于晋解析:B项是宾语前置句,其他是状语后置句。
答案:B3.下列各句是被动句的一项是()A.刘备天下枭雄B.人马烧溺死者甚众C.豫州今欲何至D.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解析:A.无标志的判断句;B.定语后置句;C.宾语前置句;D.被动句。
答案:D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郎茂,字蔚之,恒山新市人也。
少敏慧,七岁诵《骚》、《雅》,日千馀言。
十五师事国子博士权会,受《诗》、《易》、《三礼》及玄象、刑名之学。
又就国子助教张率礼受《三传》群言,至忘寝食。
家人恐茂成病,恒.节其灯烛。
及长,称为学者,颇解属文。
年十九,丁父忧,居丧过礼。
迁保城令,有能名,百姓为立《清德颂》。
及周武平齐,授郴州户曹。
属.高祖(杨坚)为亳州总管,见而.悦之,命掌书记。
时周武帝为《象经》,高祖从容谓茂曰:“人主之.所为也,感天地,动鬼神,而《象经》多纠法,将何以致治?”茂窃叹曰:“此言岂常人所及也!”乃阴自结纳,高祖亦亲礼之。
高祖为丞相,以书召之,言及畴昔、甚欢。
寻除卫国令。
时有系囚二百,茂亲自究审数日,释免者.百余人。
历年辞讼,不诣州省。
魏州刺史元晖谓茂曰:“长史言卫国民不敢申诉者,畏明府耳。
”茂进曰:“民犹水也,法令为堤防,堤防不固,必致奔突,苟无决溢,使君何患哉?”晖无以应之。
有民张元预,与从父弟不睦,丞尉请加严法,茂曰:“元预兄弟,本相憎疾,又坐得罪,弥益其忿,非化民之意也。
”于是遣县中耆旧更往敦谕.,道路不绝。
元预等各生感悔,诣县顿首请罪。
茂晓之以义,遂相亲睦,称为友悌。
迁民部侍郎。
考点综合提升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也。
谭以父任为郎,好音律,善鼓琴。
简易不修威仪,博学多通,能文章,有见地,不谄媚,而喜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
哀、平间,位不过郎。
傅皇后父孔乡侯晏深善.于谭。
是时,高安侯董贤宠幸,女弟为昭仪,皇后日已疏,晏默默不得意。
谭进说曰:“昔武帝欲立卫子夫①,阴求陈皇后之过,而陈后终废,子夫竟.立。
今董贤至爱而女弟尤幸,殆将有子夫之变,可不忧哉!”晏惊动,曰:“然,为之奈何?”谭曰:“刑罚不能加无罪,邪枉不能胜正人。
夫士以才智要.君,女以.媚道求主。
皇后年少,希更艰难,或驱使医巫,外求方技,此不可不备。
又君侯以后父尊重而多通宾客,必贻致讥议。
不如谢.遣门徒,务执廉悫②,此修己正家避祸之.道也。
”晏曰:“善。
”遂罢遣常客,入白皇后,如谭所戒。
后贤果风太医令真钦,使求傅氏罪过。
遂逮后弟侍中喜,诏狱,无所得,乃.解,故傅氏终全于哀帝之时。
及董贤为大司马,闻谭名,欲与.之交。
谭先奏书于贤,说以辅国保身之.术,贤不能用,遂不与.通。
世祖即位,征待诏。
后大司空宋弘荐谭,拜议郎给事中,因上疏陈时政所宜,曰:“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
”书奏,不省。
是时,帝方信谶③,多以决定嫌疑。
有诏会议灵台所处,帝谓谭曰:“吾欲以谶决之,何如?”谭默然良久,曰:“臣不读谶。
”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谶之非经。
帝大怒曰:“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
出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乐,道病卒,时年七十余。
初,谭著《新论》言当世行事,世祖善焉。
《琴道》一篇未成,肃宗使班固续成之。
元和中,肃宗行东巡狩,至沛国,使使者祠谭家,乡里以.为荣。
(节选自《后汉书·桓谭传》) 注 ①卫子夫:汉武帝的皇后。
②悫:诚实、谨慎。
③谶:预言吉凶、得失的文字、图记。
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20分)苏秦既死反间,其助燕谋齐之事大泄。
齐闻之,乃望燕,燕甚恐。
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捭阖七国遂志,亦皆苦学从衡..之术。
代乃求见燕王哙,欲袭苏秦故事。
曰:“臣,东周之鄙人也。
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
至于邯郸,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臣窃负其志。
及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
”燕王曰:“奚以谓吾明王也?”对曰:“臣闻明王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数王之过。
夫齐、赵者,燕之仇雠也;楚、魏者,燕之援国也。
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
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
”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可以为固,长城足以为塞,诚有之乎?”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恶足以为固?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骄君唯利是好,而亡国之臣必贪。
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则可亡齐已。
”燕王曰:“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
”燕乃使一子质于齐。
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
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曰:“不能。
”曰:“何也?”曰:“不信其臣。
”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
齐伐燕,杀王哙、子之。
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齐善待之。
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
后出之。
代之宋,宋善待之。
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
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竟破齐,湣王出走。
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
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
(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B.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C.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D.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衡,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各大国为拉拢各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
2015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最全版附答案)(2015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共18分)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
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
至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1】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平公曰:“善。
”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
”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平公曰:“善。
”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钜子腹䵍,居秦。
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
”腹 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
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 不可不行墨者之法。
”不许惠王,而遂杀之。
子,人之所私也。
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注释:【1】祁黄羊:人名,晋国大臣。
后文解狐、午、腹 (tun),均为人名。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至公也A.到达 B.极、最 C.至于 D.导致②忍所私以行大义A.忍耐 B.容忍 C.对•••狠心 D.抑制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2分)A 其谁可而为之 B. 午非子之子邪君知其难也今者有小人之言C. 而遂杀之D. 伤人者刑后遂无问津者同予者何人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不与其子而授舜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传给了舜B. 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您的发问是恰当的,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C. 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在这件事上先生还是听我的吧D. 此所以禁杀伤人也这是用来禁止杀伤人的法令12.请把第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2015届高考语文(山东专用)一轮复习字音字形对点练[题组一多音字]1.(2014年江西八校联考)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落.笔/落.魄倒.胃口/倒.霉运剥削./瘦削.不堪靡.靡之音/风靡.一时B.刹.那/古刹.冲.锋枪/冲.击波累.赘/果实累.累强.弩之末/强.人所难C.佣.工/佣.金干.细胞/干.休所攒.射/万头攒.动解.甲归田/解.囊相助D.殷.勤/殷.切迫.击炮/迫.切性绰.约/绰.绰有余擢发难数./数.典忘祖解析:A.luò,dǎo,xuē,mǐ;B.chà,chōnɡ,léi,qiánɡ/qiǎnɡ;C.yōnɡ/yònɡ,ɡàn ,cuán, jiě;D.yīn,pǎi/pò,chuò,shǔ。
答案:A2.(2014年江苏宝应县检测)下列各组加点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抢.球/呼天抢.地差.额/参.差不齐塞.子/闭目塞.听B.参.谒/斗转参.横翘.楚/翘.足引领哄.传/一哄.而散C.贝壳./金蝉脱壳.饮.马/饮.水思源笼.罩/笼.络人心D.复辟./开天辟.地累.赘/硕果累.累结.实/张灯结.彩解析:A项,qiǎnɡ/qiānɡ,chā/cēn,sāi/sè;B项,cān/shēn,qiáo,hōnɡ/hònɡ;C项,ké/qiào,yìn/yǐn,lǒnɡ;D项,bì/pì,léi,jiē/jié。
答案:A[题组二形声字]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船舷.炫.耀眩.晕泫.然流涕弦.外之音B.手绢.捐.献娟.秀涓.涓细流狷.介之士C.畸.形绮.丽崎.岖不偏不倚.掎.角之势D.船楫.辑.录作揖.缉.私人员修葺.一新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具有相同声旁的形声字的读音。
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1 文言断句针对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范延光,字子瑰,临漳人也。
唐明宗①为节度使,置延光麾下,而未之奇也。
明宗破郓州,梁②兵方扼杨刘,其先锋将康延孝阴送款于明宗。
明宗求可以通延孝款于庄宗者,延光辄自请行,乃怀延孝蜡丸书,西见庄宗致之,且曰:“今延孝虽有降意,而梁兵扼杨刘者甚盛,未可图也,不如筑垒马家口以通汶阳。
”庄宗以为然。
垒成,梁遣王彦章急攻新垒。
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庄宗入汴,狱吏去其桎梏,拜而出之。
庄宗见延光,喜,拜检校工部尚书。
(选自《新五代史》,有删节)【注】①唐明宗:李嗣源,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第二位皇帝。
②梁:又称后梁,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国家,与后唐是死敌。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B.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C.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D.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
父岳,后唐太常卿。
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
岳时退居洛中,语家人曰:“吾儿风骨秀异,所未知者寿耳。
今世难未息,得与老夫皆为温、洛之叟足矣。
”故名之温叟。
汉祖南下,温叟自洛从至郑州,称疾不行。
及入汴,温叟久之方至,授驾部郎中。
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
温叟实无私,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
(节选自《宋史·刘温叟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
2015届高考语文(山东专用)一轮复习文言文对点练一1.(原创题·通假字)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B.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C.无乃尔是过与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解析:C项中的“与”通“欤”,表揣测的句末语气词。
答案:C2.(原创题·词类活用)选出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解析:A项中“水”名词动用;B项中“日”名词作状语;D项“上”“下”名词作状语。
答案:C3.(原创题·古今异义)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都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组是()①古之学者..传其道解其惑者..师之④非吾所谓..必有师②愚人之所以..为愚③吾从而也⑤今之众人..生于吾乎..,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⑦师者,所以..不如师⑩..传道受业解惑也⑧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⑨弟子不必无.贵无贱A.①③⑤⑦⑨B.②④⑥⑧⑩C.①②⑤⑥⑨D.③④⑦⑧⑩解析:②④⑥古今相同。
①学者,古指求学的人;③从而,古指跟从并且;⑤众人,古指一般的人;⑦所以,古表凭借,用来……;⑧小学,古指小的方面学习;⑨不必,古指不一定;⑩无,古指无论。
答案:A4.(原创题·实词)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后世必为.子孙忧B.是.社稷之臣也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C.则将焉用彼相.矣今由与求也,相.夫子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解析:A.动词,担任;动词,成为。
B.都是代词,这。
C.名词,辅助盲人走路的人;②动词,辅佐。
D.动词,憎恨;形容词,大。
答案:B(原创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筠州圣寿院法堂记苏辙高安郡本豫章①之属邑,居溪山之间,四方舟车之所不由,水有蛟蜃,野有虎豹。
其人稼.穑渔猎,其利②粳、稻、竹、箭、楩、楠、茶、楮,民富而无事,然以其险且远也,士之行乎当时者,不至于其间。
元丰三年,余以罪迁焉.。
既至,幸其风气之和,饮食之良,饱食而安居,忽焉不知险远之为患.。
然以有罪故,法不得释官而游,间独取郡之图书,考其风俗人物之旧,然后信其宜为余之居也。
昔东晋太宁之间,道士许逊与其徒十有二人,散居山中,能以术救民疾苦,民尊而.化之。
至今道士比他州为多,至于妇人孺子,亦喜为道士服。
唐仪凤中,六祖③以佛法化岭南,再传而马祖兴于江西。
于是洞山有价,黄蘖有运,真如有愚,九峰有虔,五峰有观④。
高安虽小邦,而五道场在焉。
则诸方游谈之僧接迹于其地,至于以禅名精舍者二十有四。
此二者,皆他方之所无,予乃以罪故,得兼而有之。
余既少而多病,壮而多难,行年四十有二,而视听衰耗,志气消竭。
夫多病则与学道者宜,多难则与学禅者宜。
既与其徒出入相从,于是吐故纳新,引挽屈伸,而病以少.安。
照了诸妄,还复本性,而忧以自去,洒然不知网罟之在前与桎梏之在身。
孰知夫险远之不为予安,而流徙之不为予幸也哉!然郡之诸山,近者数十里,远者数百里,皆非余所得往。
独圣寿者近在城东南隅,每事之间,辄往游焉。
其僧省聪,本绵竹人,少治.讲说,晚得法于浙西本禅师。
听其言,亹亹不倦⑤。
郡人有吴智讷者,治生有余,辄尽之于.佛。
既为僧堂之后室,又为聪治其法堂,皆极壮丽。
凡材甓金漆皆具于智讷。
堂成,聪以余游之亟也,求余为记。
余亦喜聪之.能以其法助余也,遂为记其略。
四年六月十七日。
【注】①高安:县名。
属江西省。
宋时为筠州州治。
豫章:郡名。
②其利:指当地出产。
③六祖:即佛教禅宗的六祖慧能。
④洞山有价,黄蘖有运,真如有愚,九峰有虔,五峰有观:上述这些是指各地的佛教道场名和禅师的法号。
⑤亹亹不倦:不让人感到困倦。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人稼.穑渔猎稼:耕种B.忽焉不知险远之为患.患:忧患C.引挽屈伸,而病以少.安少:稍微,暂时D.本绵竹人,少治.讲说治:治理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D项中的“治”应是“钻研”的意思,意思是僧人省聪年轻时钻研讲解经文的书,如若解释成“治理”,在情理上是讲不通的。
“治”作“钻研”“研究”这一义项还比较常见,如“治学”等。
A项“稼”在《诗经·伐檀》中学过:“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B项中的“患”、C项中“少”的意思在“何患之有”“少安毋躁”中都可找到依据。
答案:D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元丰三年,余以罪迁焉.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B.能以术救民疾苦,民尊而.化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治生有余,辄尽之于.佛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余亦喜聪之.能以其法助余也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
A项两个“焉”均用作兼词,“于之”。
B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承接;第二个“而”是连词,表转折。
C项第一个“于”是介词,“给”;第二个“于”是介词,“被”。
D项第一个“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第二个“之”是代词,“我”。
答案:A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作者认为高安适宜自己居住的一组()①居溪山之间,四方舟车之所不由②幸其风气之和,饮食之良,饱食而安居③道士许逊与其徒十有二人,散居山中④予乃以罪故,得兼而有之⑤多病则与学道者宜,多难则与学禅者宜⑥每事之间,辄往游焉A.②③⑤B.②④⑥C.①⑤⑥D.①③④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
①描写的是被贬之地高安的偏僻,表现了作者“以险远为患”的心情。
③是叙写过去的事,与题旨不符。
用排除法即可选出正答案:B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述高安处地险远、物产丰富、民安无事,再论其地佛道之盛,最后才记圣寿院法堂,而其中都写到了作者的谪居生活和心理。
B.文中写了作者同道士和佛教徒的交往经历,表现出作者能从中获得感染和教化,看破人间虚妄不实的追求,从而获得心灵上的宁静和欢乐。
C.从“幸”、“洒然不知”等词语中,可以看出作者的随遇而安;但从“法不得释官而游”、“桎梏之在身”等词语中,又可看出他的不平和幽愤。
D.文章末尾叙述了吴智讷资助圣寿院主持省聪修建法堂,以及作者出于对吴智讷、省聪的感激之情答应省聪写作此文的情况,较好地点明了题旨。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
由原文“余亦喜聪之能以其法助余也,遂为记其略”一句,可知作者写作此文只是表达对省聪的感激。
答案:D☆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以其险且远也,士之行乎当时者,不至于其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孰知夫险远之不为予安,而流徙之不为予幸也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堂成,聪以余游之亟也,求余为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以”是“因为”的意思,“至”是“到”的意思,“士之行乎当时者”是定语后臵句。
(2)“孰”是“谁”的意思,“险远”“安”均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分别是“偏远险阻的地方”“安身之地”的意思。
(3)“亟”是“次数多”的意思,“为”是“替”的意思,“记”是“写篇记文”的意思。
答案:(1)但是因为这里地势险要而又偏僻,所以,官运当头的士大夫们是不会到这个地方来的。
(2)谁又能说偏远险阻的地方不是我的安身之地,而流放贬谪的遭遇不是我的一种幸运(3)法堂建成之后,省聪禅师因为我经常到佛寺中游玩,就求我为他写一篇记文。
【参考译文】高安郡本来是豫章属下的一个小县城,处在山峦和溪水之间,各地的船只和马车都不经过这里,河水中有鳄鱼,山中有虎豹。
当地人主要以耕种、打渔、狩猎为生,当地出产的作物是稻米、竹子、楩树、楠树、茶叶、纸张,百姓生活富足,社会秩序良好,但是因为这里地势险要而又偏僻,所以,官运当头的士大夫们是不会到这个地方来的。
元丰三年,我因为得罪了朝廷,被贬谪到这里。
来了以后,很喜欢这里祥和的风气、可口的食物,于是安心而又快乐地在这里安居了下来,竟然忘了自己受到贬谪的身份,忘记了这里偏僻的环境。
然而因有罪的缘故,依法规不能辞官而游,在这期间,只找到一本当地的地方志加以阅读了解当地的风俗、人物等历史状况,而后,我了解到,这里确实是一片适合我定居的好地方。
从前,东晋年间,有一个叫许逊的道士,带着他的十二个徒弟散居在这里的大山当中,他们擅长医术,救治百姓,百姓也敬重他们,进而受到了他们的感化。
因此这里的道士比别的地方要多出很多,甚至连妇女、小孩也喜欢穿道士的服饰。
唐朝仪凤年间,佛教的六代祖师在岭南地区讲禅传法,他的弟子在江西传授佛法。
于是佛教就在江西地区兴起,洞山有价禅师,黄蘖有运禅师,真如有愚禅师,九峰有虔禅师,五峰有观禅师都在这里传法。
高安虽然是个小地方,但是却有五位禅师的道场在此。
各地的僧人便接连不断地来到这里,以至于专门供僧人诵经居住的房屋就达二十四处之多。
这都是别的地方没有,而高安县独有的现象,由于我获罪到此地,居然都看到了。
我年幼的时候体弱多病,长大之后又屡次遭遇患难,所以,虽然现在只有四十二岁,但是视力和听力都已经衰退,身体状况开始变坏,体弱多病的人适合学习道教,多灾多难的人适合学习佛教。
我因而与道教徒多有来往,懂得了他们那些吐故纳新的修炼方法,不断地加以练习,结果病情暂时安定了下来。
我也和佛教有所接触,受到他们思想的影响感化,看破了世间一切虚妄的东西,回到人心的本来面目,因此心中的烦恼也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我的心胸变得开阔了起来,性格也变得潇洒随意,根本不去想将来会不会有罗网牵绊,身上会不会有脚镣束缚。
由此看来,谁又能说偏远险阻的地方不是我的安身之地,而流放贬谪的遭遇不是我的一种幸运呢?然而,郡城周围的群山,近处的有几十里,远处的绵延数百里,所以那些地方我是不能去的。
只有一座叫做圣寿院的佛寺位于郡城的东南角,经常在办公闲暇之余来到那里游玩。
寺院里有个住持,法号叫省聪,本是四川绵竹人,年轻时钻研讲解经文的书,晚年又师从浙江西路的本禅,他领悟了佛法的真谛。
听他讲话,觉得引人入胜而且一点也不会让人感到困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