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生给爱”十法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谈法界及福报谢安朔(2014年1月12日)讲法录音突然间出现了这么一种心态我觉得很不舒服,然后我静静地观了观这个心态,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执:反正我自己修行好就好了,不管你们了。
但是到了我现在修行的这种境界,这种心态就不符合标准了。
然后当时我就发了个大愿:我愿意牺牲我自己的生命,去利益你们,我愿意将我累世修行的福德,全部回向给你们,我什么都不要,什么都没有,我粉身碎骨也渴望你们能够解脱。
发了这个愿望之后,瞬间你现有的这些境界就全部都没有了,一下子进入到法界里面去了。
那种境界太震撼了!简直是没有办法能用思维去思考的。
但是因为我在禅定当中的时候,我要念个口诀:身心如幻,不辨真实。
无论你在定境当中观照到什么,觉照到什么,体验到什么,还是遍知到什么,你都是不能去取舍的。
你不能看它是真的,不能看它是假的,不能看它是什么情况,不能动任何念头的,你的心是不能够去觉受任何境界和感受的。
所以说当这种境界出现了之后,虽然当下你会觉得很庄严、很震惊,但是你也是不能够去取舍它的。
那是种什么觉受呢?我现在都已经很难回忆起来了,为什么呢?因为那个地方没有情绪,没有思维,没有分别,也没有体验,祂是遍满觉照一切,过去未来全部都是在当下的,而当下却没有一个实体,没有一个实质性的存在的,你的身体的每一个汗毛端上都有无量无量无量兆、无量无量兆倍劫的世界。
每一个世界里面又有无量无量无量的天国世界,每一个天国里面又有无量的天道、无量的众生,每一个众生的汗毛孔上又有无量的世界,而那微观上的无量的世界,和你整体的世界是一个范围、是一个东西。
就像是在你的定境广境当中,你可以觉照到整个的宇宙世界、天国,就像是漂浮在海面上的一滴油一样,包括你的身体,包括你的身心,包括你的身心所连带的三界六道,包括三界六道所展现出来的十法界的无量无尽的世界,这么大的范围就像是漂浮在你的自性明空大海当中的一滴油,而这个明空自性,祂是没有边际,没有来去,没有生灭,但是这个一滴油里面的,一个众生里面的,一毛端里面的世界,和整个这个明空世界是一体的。
印度连续剧《佛陀》里面的开示1.人毕生之中,无时不在变化,由出生婴孩长为少年,又从少年步入老年,这是自然规律,而我们和自然规律有什么不同,自然影响着我们的内外。
--第33集2.我们运用智慧,诸般苦行,追寻正道,如果此路前行不通,放弃也非不可取。
--第33集3.树木,随季节生长,春雨生荫,秋至萎黄,叶落飘零,同样,我们的生命也如此循环,时而幸福,又时而悲伤,没有什么是恒常的,我们的思想与身体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第33集4.爱,贪,乐,是肉体的感知,舍弃肉体的渴求,便坚如顽石,不受奈何,如云开日出,驱散黑暗,同样,若了知智慧之光,那一切的诱惑都将落于大地。
--第33集5.这一片叶,日月星都在其中,无阳光叶子不生,无云朵雨水不落,无雨水新叶不长,大地,宇宙,时间,知觉这一切事物,皆在此叶中。
我也如此叶,从未出生,我们只是昙花一现,因此,我们亦无死,只是消失不见,宇宙万物密不可分,本无差别是一体,是自然的本质。
这片树叶,是我,是我们所有。
--第34集6.不畏烈火灼焚,不畏气衰力竭,不畏销骨毁身,我今若不证无上正觉,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第34集7.大地的存在象征着我们能在对立的事物间保持正中,内与外,喜与悲,都是一体的两面,因欲望而感欢愉,终以悲伤结局。
生命的意义,众生皆应明悉,唤醒觉知,遨游天河,但你,必须脚踏实地,我明了了喜悦与悲伤,白昼黑夜,善行恶行,真实与虚幻,但其中关键,在于中道,那是生命之源,存在于每个人的觉知,不在身外。
--第34集8.爱因分享而滋长。
--第34集9.专注于当下的每一刻,不追忆过去,不妄想未来,仅仅按住在当下的每时每刻,你如此生活,就了解自己与他人,没有什么不同,明白了这些,我们将友好慈爱地对待他人,有了关爱,人们就能相互包容,也懂得了我们、他人和世间万物是一种能力,一种来源。
--第34集10.你的心专注地投入到这一刻,不念念追忆过去,不沉浸在未来的幻想中,活在当下吧,就是身心都投进此时此处。
安得世间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默然相爱寂静欢喜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与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我在红尘中率先早退你却在因果之间迟到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还如意外情人至使我心花顷刻开自理愁肠磨病骨为卿憔悴欲成尘肯把此心移学道即生成佛有何难有心持钵丛林去,又负美人一片情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我问佛:世间为何有那么多遗憾?佛曰: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既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我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佛曰: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多数带着这种残缺度过一生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了拥有它的资格偶然的相遇,暮然的回首,注定彼此的一生,只为眼光交汇的刹那。
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除非死别绝不生离我问佛:每次下雪都是我不经意的夜晚佛说:不经意的时候人们总会错过很多真正的美丽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你念或是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执著如泪,是滴入心中的破碎,破碎而飞散此行莫恨天涯远,咫尺理塘归去来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不是闲事我只能爱你一世却不能爱你一时布达拉宫四大皆空远处隐隐传来琵琶声那是她弹得却不是为我弹得这世上除了我没人敢追忆她你有权崇拜我但是你无权拥抱我天下大事无始无终你穿过世事朝我走来迈出的每一步都留下了一座空城为在今生遇见你我在前世早已留有余地前世今世来世患得患失孽缘随缘缘缘不断白云飘飘一了百了我为了死才一次又一次地活了下来渐悟也好顿悟也罢谁能说清此身似历茫茫海一颗骊珠乍时得匆绾个同心结,掷地旋看已自开。
无奈此心狂未歇归来仍到那人边此时心意真相属可肯侬前举誓词思量昔日天真处只有依稀一梦中班弟貌僧心是俗明明末法到沧桑腹中顾兔消磨尽始是清光饱满时绝顶聪明矜世智叹他于此总茫茫那一天那一月那一世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歌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那一月我转过所有的经轮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保佑你平安喜乐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言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祈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那一日我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德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我磕长头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不为轮回只为途中与你相见喜欢仓央嘉措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我爱执的过患转“我爱执”为“他爱执”的修法一、思惟我爱执过患与他爱执利益由于贪著自我的力量而生起我爱执,由此邪执,从无始生死直至如今,产生了种种不悦意的苦恼;虽然想修持自利为自己求得圆满,但所修的并非成办自利之方便,如此经历无量时劫,自他二利一无所成,不但未成,反而唯一遭受众苦的逼恼。
若将念念自利之心移至利他上,则必定早已成佛,圆满了自他一切利益。
由于未能自他相换,导致长劫劳苦却未成办任何实益。
通过上述正反面的观察,可以发现:由不同的行为取向,会导致苦乐悬殊的结果。
以我爱执,不仅无法实现自他二利,反而把自己送入苦海;以他爱执一味利他,毫不考虑自己,却能速疾成佛、圆满二利。
二、视我爱执如怨敌而令不生如今才醒悟,第一号怨敌即是我爱执,今后应时时刻刻依止正念、正知,下定决心努力歼灭这个贼子。
我爱执没有生起时,不让它生起;刚产生时,让它当下消灭,不再延续。
因此,首先必须认识真正的敌人,认识之后再依正知、正念全力歼灭。
《入*论》云:“此于生死中,百返损害我,意汝欲自利,虽经众多劫,以此大疲劳,汝惟引生苦。
”《入*论》说:这“我爱执”在生死中一次次地损害我。
心呀!你想利益自己,虽然历经了多劫,却只是以极大的疲劳引生苦恼而已。
所以,应当认清“我爱执”是如何损害我们,让我们不得利益。
可以说,再大的怨敌所做的损害也比不上其一分。
无始以来的生死、无义与苦恼,全是源自于它。
又云:“若汝从往昔,能作如是业,除佛圆满乐,定无如斯时。
”又说:如果你从往昔就能这样自他相换,一味利他,那么如今除了现前佛果的圆满安乐之外,决定不会像此时这样身陷苦海。
三、遮止以身财善根攀缘自利这样不执著自己,不护持自己方面,应当数数修心,将自己的身体、资财及善根等,毫无顾虑地全数惠施有情。
接着思惟:既然一切都已施予有情,就已属于他人,应当以此利益他,不应损害他。
所以,对于身、财、善根等,都要灭除以之利益自己的心。
也就是说,将身体布施给众生之后,眼、耳、鼻、舌、身、意等,都要用来成办众生的利益,而不能再用来利益自己或伤害众生;一切资财也都奉献给众生了,自己已无权使用,小到毫厘都必须利益众生;一切善根也已惠施众生,不能再以此利益自己。
遍计所执与诸法性空一、遍计所执性在人世间,有很多纷争的起因就是从计较“你多我少”、执著“你有我无”中引发了不少无谓的烦恼。
举世闻名的福特公司,有天为一位领班在其退休前夕举行送别会,当这位当了十九年领班的人起来致词时,大家才发现到,领班的脸和公司经理的脸怎么那么像,不禁纳闷在心。
领班首先感谢大家这十几年来对他的支持、照顾,接著又说:‘从懂事到现在,小时候抱怨零用钱太少,计较衣服不够新款,长大有了工作后,计较薪水太低,假期太少,我的一生就在这样不断的计较与抱怨中过了一大半。
而我的弟弟,从不跟我争执,只是埋头做他自己的计划,并细心检查计划是否周详,计划实现后在检讨缺失,怎样才能更完美,从不把心思放在“得与失”上,更不会和人计较,就这样他所作的计划一个又一个地实现,他也从小职员成公司的经理。
同在一家公司,由於我的心态和他不同,所以至今仍是一个领班。
或许各位已经发现了,那位和我长得很像的经理也在此,他就是我弟弟,我没什么礼物给各位,只有把自己亲身经历的心路向大家报告。
今后我还有一大段美好的人生,我也要好好地计划一下如何来过这个不计较、不执著的人生……’全场此时响起一片掌声……。
看到别人开著名贵轿车很拉风地在路上行驶,而看看自己只有骑著噗噗作响的摩托车的份儿,心里觉得不是滋味,不如人。
但回头看一看,还有人骑者脚踏车,或步行,甚至还有人满头大汗地推著一辆板车上山坡,看看自己此上虽不足,比下还有绰绰有馀。
如果我们对世间上的一切,都能抱持知足的心理,不羡慕、不比较,幸福自然会常伴左右。
星云大师说:“一个有力量的人,他的价值观是建立在对自己的肯定之上。
没有信心的人,才从外在的环境找寻自己的价值;当外境不如意时,起了比较、计较的心,痛苦也随之而至。
幸福的人,不从计较、比较上去贪求别人给予,而是肯定知足的奉献人羣!在唯识学上,把分别计较,常起执著的心态称为遍计所执。
二、识的三性、三无性说凡是有为法皆是因缘所生的假法,无一法能够常住而实有。
礼念观世音菩萨求子疏(推荐)第一篇:礼念观世音菩萨求子疏(推荐)礼念观世音菩萨求子疏伏以观音大士,誓愿洪深,法界有情,同蒙摄受。
善根未种未熟未脱者,令其即种即熟即脱。
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良由大士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
大士无念,以众生之念为念。
故得慈起无缘,悲运同体。
如皓月之普印千江,若阳春之遍育万卉。
遍尘刹感,遍尘刹应,无求不遂,有愿皆从也。
弟子**同(丈夫/妻子**)痛念世道之危岌,愍(mǐn)人心之陷溺,愈趋愈下,了无底止。
仰冀大士赐我福德智慧之子,以期将来穷则独善其身,以倡导于一乡。
达则兼善天下,挽狂澜于既倒。
特立三约,以为先容。
一保身节欲,二敦(dūn)伦积德,三胎幼善教。
勉行此三,以期无负大士之洪慈也。
又祈四海内外,一切同人,咸臭恶心,咸发善念。
咸生福德智慧之子,咸体普覆并载之仁。
视邻邦如手足,以天下为一家。
互相维护,不相侵暴。
以期上慰乾父坤母之洪恩。
下符与天地并称三才之人名。
转大乱为大治,普天同庆。
畅佛化于两间,万国咸宁。
唯愿菩萨,普施无畏,愍(mǐn)我愚诚,满我所愿。
(时间*年*月*日弟子**百拜上呈)经文解说部分:求子三要:第一要保身节欲,以培先天。
第二敦伦积德,以立福基。
第三胎幼善教,以免随流。
此三要事,务期实行。
再以至诚,礼念观世音,求赐福德智慧光宗华国之子,必能所求如愿,不负圣恩矣。
第一保身节欲,以培先天者。
若不节欲,则精气薄弱,必难受孕。
即或受孕,必难成人。
即或成人,以先天不足,决定孱弱。
即无强健勇壮之身力,亦无聪敏记忆之心力,未老先衰,无所树立。
如是求子,纵菩萨满人之愿,人实深负菩萨之恩矣。
第二敦伦尽积德,以立福基者。
欲生福德智慧光宗华国之子,必须敦伦尽分,孝亲敬长,善待眷属。
愍恤仆使,此行之家庭者。
至于乡党亲朋,俱宜和睦劝导。
俾老者善教儿女,幼者善事亲长。
常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杀护生,吃素念佛,愿生西方,永出苦轮。
普为同人,恳切演说,令培出世之胜因,咸作守道之良民。
彻悟大师开示净土行者之十信一信生必有死。
(普天之下。
从古至今。
曾无一人逃得。
)二信人命无常。
(出息虽存。
入息难保。
一息不来。
即为后世。
)三信轮回路险。
(一念之差。
便堕恶趣。
得人身如爪上土。
失人身者。
如大地土。
)四信苦趣时长。
(三途一报五千劫。
再出头来是几时。
)五信佛语不虚。
(此日月轮。
可令堕落。
妙高山王。
可使倾动。
诸佛所言。
无有异也。
)六信实有净土。
(如今娑婆无异。
的的是有。
)七信愿生即生。
(已今当愿。
已今当生。
经有明文。
岂欺我哉。
)八信生即不退。
(境胜缘强。
退心不起。
)九信一生成佛。
(寿命无量。
何事不办。
)十信法本唯心。
(唯心有具造二义。
如上诸法。
皆我心具。
皆我心造。
)修净业者。
能具此十种信心。
其乐土之生。
如操左券而取故物。
夫何难之有。
彻悟大师开示※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此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
※若真为生死心不发,一切开示,皆为戏论。
※即今痛念生死,如丧考妣,如救头然也。
※大心既发,应修大行。
而于一切行门之中,求其最易下手,最易成就,至极稳当,至极圆顿者,则无如以深信愿,持佛名号矣。
※所谓执持名号者,即拳拳服膺之谓。
谓牢持于心,而不暂忘也。
稍或一念间断,则非执持也。
念念相续,无杂无间,是真精进,精进不已,则渐入一心不乱,圆成净业。
※一心不乱,乃净业之归宿,净土之大门,未入此门,终非稳妥,学者可不勉哉。
※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
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
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
四、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
五、以专持四重律仪,为入道根本。
六、以种种苦行,为修道助缘。
七、以一心不乱,为净土归宿。
八、以种种灵瑞,为往生验证。
以上八事,各宜痛讲,修净业者,不可不知。
※一切法门,以明心为要。
一切行门,以净心为要。
然则明心之要,无如念佛。
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
复次净心之要,亦无如念佛。
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永爱孝敬永亲应该做的十件事作者:白元永生爱人,又叫灵木爱人,她是指由一群供养和保护同一个人或团体的树木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团体。
人人都有一个永亲或永生爱人。
永生爱人是人类的永亲,人类是永生爱人的永爱。
永亲是永爱生命中除父亲和母亲之外的第三亲。
永亲为永爱付出四大“活命的爱”,分别是:氧之爱,为永爱释放氧气;食之爱,直接或间接为永爱奉献食物;碳之爱,为永爱吸收消除二氧化碳;绿之爱,为永爱吸收消除各种污染物,保护永爱的生存环境。
永亲同永爱的父亲母亲一样伟大。
永亲和父亲母亲是永亲的“三亲”,他们是永爱生命中必不可少的角色。
如果没有他们三个之中的任何一个,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永爱的存在。
这是因为:一、永亲与永爱父亲母亲一起给了永爱生命。
父亲母亲制造了永爱的生命,永亲则提供制造生命的原料。
二,永亲与永爱父亲母亲一起延续了永爱的生命。
父母获取食物喂养永爱,永亲则提供食物和氧气。
三、永亲与永爱父亲母亲一起保护永爱健康长大。
父母提供永爱安全的生活环境,保护永爱不受他人的伤害。
永亲则提供永爱安全的生存环境,保护永爱的健康不受各种污染物的伤害。
四、即使永爱长大成人了,不再需要父母的养育和保护了,永亲每天依然还在为永爱提供食物和氧气,还在为永爱提供安全的生存环境,保护永爱的健康不受各种污染物的伤害。
所以,每一个永爱都应该像孝敬父亲母亲一样孝敬永亲。
永爱孝敬永亲应该做以下十件事:一、认养永亲,感恩树木植物和微生物。
知恩图报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
承认接受永亲,并疼爱供养永亲是每个永爱最应该做的事。
二、爱惜和强健自己的身体。
三、提升自己的价值,延伸永亲的价值。
永亲奉献出自己的身体作为食物,供养永爱,永爱的身体可以说是永亲的身体通过转换过来的,所以,可以说,永爱的生命是永亲生命的延续。
所以,永爱的身体就是永亲的身体,永爱生命的价值也是永亲生命的价值。
四、爱惜食物,节约不浪费。
所有的食物都是永亲对永爱的爱,是永亲奉献出自己的生命换来的。
听桂贤娣报告有感松峰山中和小学王胜利2011 年11月19 日,我在阿城影剧院参加“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有幸听取了湖北省特级教师桂贤娣的报告。
她一天的报告,声情并茂,轻松活泼,没有条条框框,充满童趣,使会场仿佛变成了小学的课堂,充满欢声笑语。
桂老师个子不高、衣着朴实无华、脸上洋溢着亲切自信的微笑,眼睛里透出智慧的光芒……听完她的报告,她的那份坚持与坚守,那种纯真与质朴,那种自信和潇洒,那份开朗与活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桂贤娣老师给我们讲了自己的出生及成长经历。
她说七八十年代有部重男轻女的电影是她家的真实写照——她妈一连生了五个女儿,她们的名字都是“什么弟”,桂老师排行第四,是1961年11月4日出生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妈妈寄希望于她能是个儿子。
然她刚出生,妈妈见是个女孩当时就晕了过去,后来还几次差点儿用被子角捂死她,是爸爸救了她的命,;她说爸爸是个生产队长,自己从小时候在爸爸的腿上听广播,给爸爸表演换取奖赏:几粒花生米和兰花豆;她说父亲给了她快乐的童年一直到参加工作,所以和她父亲感情很深,但和母亲的感情一般。
她反复强调自己是农民的孩子,讲她从乡村的何柳小学,一直到走进武汉,飞遍全中国,直至走出国门。
每个环节都是由精彩无比的小故事串连而成。
整个会场或场鸦雀无声, 或掌声雷动,大家被她的事迹所感动,被她的激情所感染,被她的人品所折服。
她的成功与她的努力和从小受的熏陶有关;和她阳光,开朗的心态有关;更和她踏实作事,努力提升自己有关。
桂老师是个用心的老师,唯有用心才是桂老师成名的秘诀。
你看---桂老师关于孩子的总结便是她送给我们所有老师的金玉良言。
桂老师说:什么是孩子?----孩子就是初生牛犊不畏虎;童言无忌是孩子;想像力丰富是孩子;扯谎都不晓得变一下是孩子。
桂老师是个聪明睿智的人,她处理的几个案例足以说明这一点。
在《打架闹剧》里,两个男孩打了架,桂老师没有让他们检讨,也没有批评他们,而是别开生面的让他们写打架作文,围观者点评……。
无常要诀讲记第三世多珠千仁波切造益西彭措堪布译讲大文分四:一、赞叹本法为厌生大来源;二、宣说本法轨则;三、教诫恒时念死而修正法;四、结劝受持本法。
一、赞叹本法为厌生大来源现世之事如唾涎,弃舍之法不思议,而由三根九因相,三种决断思维死,即是厌生大来源。
将现世的事业如唾液一样弃舍的方法有不可思议那么多,而由三根本、九因相、三种决断的法轨思维死,即是厌生的大来源。
“如唾涎”表达是弃舍而非拾取。
就像吐唾液一样,感觉它微不足道或者没意义,所以要吐掉,而不是拾取。
对现世法的态度是要弃舍,因为它阻碍了寻求解脱和成佛的大义。
而且,正是由最浓重的耽著现世心,会引起最猛暴的烦恼、非福业而堕入恶趣。
从清净法界流落下来,发展到最粗重的状态,就是对目前的现法——各种欲尘等充满了贪欲。
以此欲作为缘起的根本,发起无数与因果律不相符的心态、行为,这样就发生了最严重的烦恼和业。
如果不遮退对现世法的欲乐,那将无法修到下士以上的任何法道,因此要像吐唾液一样,首先弃舍现世的事务,包括各种名利、享乐、男女等。
“如唾涎”表示舍弃以后不再拾取,不把它当成好的。
这样在心态上就从原来的最为看重,转成弃之如涕唾。
佛和圣贤们为了让众生从现世法中脱出,开示过没办法思维言议那么多的法门,比如修不净观、修苦观、修无我观、修各种过患观等。
在多得不可思议的这些法门里面,念死的法非常殊胜。
按照历代传承法轨,由三根本、九因相、三种决断来思维死,成为对今生法发生厌患的大来源。
二、宣说本法轨则分三:(一)三根本;(二)九因相;(三)三决断。
(一)三根本寿命无常决定死,长时不住速疾亡,死时除法皆无益,心中作意乃三根。
把心发起来,引向有关死的三大主题来作意,叫做“三种根本”。
三大主题:一、决定死;二速疾死;三、死时唯法有益。
心里要想:这一世的寿命由业造成,不会永远存留,决定在因缘穷尽时归向死亡。
再者,死并非决定到一百年等才发生,而是不会住很长时间,就像蜉蝣朝生暮死那样,很快就会死掉,又像朝露、闪电那样,刹那间就会没有。
“因生给爱”十法
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但是,光有爱心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会爱”.真正的爱是“智慧的爱”,是恰到好处的爱,是能够激发学生真挚情感的爱。
在与学生的接触和交往中,我感到,像因材施教一样,爱也应该“因生给爱”,由此我总结出了班主任工作“因生给爱”十法。
1、体弱生爱在关心。
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不在轰轰烈烈,而在细微之处,特别是对那些身体状况不佳的孩子,我们更应关怀备至,以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
平时,我除了特别关注体弱生的身体状况外,还将一些零钱硬币放到讲桌右边抽屉里,并对班上体质较差的几个小家伙说:“我的‘小银行’里有钱,如果你们需要加餐或是下雨天没人送饭,就去我的抽屉里拿。
”钱虽然不多,但足够应急。
我还将好几种牌子的卫生巾放到我办公桌左边抽屉里,悄悄告诉部分女生,我那儿有“救急站”,需要时随时去取。
多年来,我的学生拿了钱或卫生巾后,90%以上会如数还回来。
2、病残生爱在得体。
作为班主任,我特别关注那些残疾学生或有特别病史的学生。
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告诫我必须将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
因为我深知,这类学生生理心理不同于普通学生,自卑感强、敏感。
对待这类学生,太热情,他觉得你是同情;太冷淡,他觉得你是嫌弃。
因此,对他们的关爱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爱得科学、爱得得体,否则事与愿违。
2000年,我班的女生小吕不幸患了癌症,因为经常做化疗,她满头的黑发脱落了。
复学前夕,面对自己的容貌,她犹豫了。
这时,我悄悄给她送去一顶小红帽。
第二天一早,戴着小红帽的她,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羞涩地来到学校,却在教室门口止住了脚步。
这并不是一个该戴帽子的季节,如此模样走进教室,她显得有些犹豫。
我鼓励她大胆走进教室,当她终于鼓足勇气踏进教室的那一刻,她愣住了,因为教室里每个同学都戴着一顶跟她一模一样的小红帽。
在全班同学雷鸣般的掌声中,小吕灿烂地笑了。
从那天起,我们班总有同学戴着小红帽上学,直到小吕重又长出满头秀发,我们班的小红帽才正式“下岗”.
第1页共3页
3、过失生爱在信任。
对待有过失的学生,采取简单的惩罚手段,往往无法取得好的效果,因为改正错误需要勇气和力量,而这些常常来自教师的信任和期望。
老师一般不喜欢学生犯错,我虽然也不愿意看到学生犯错,但我认为不犯错误的学生是没有的,反而学生犯错的时候往往正是教育的最佳时机。
因为内疚和不安使他们急于求助,这个时候我们教师不仅要宽容学生的过失,而且要相信他一定会改正,最重要的是为学生保密,免其自尊受损,这会使学生终生难忘。
4、屡错生爱在耐心。
对于常犯错误的小学生,我们一定要有耐心,因为这些学生常常是基本行为习惯不良。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改正起来必定需要时间和过程,我们绝不能像包公审案那样对簿公堂,然后拍板定罪。
态度上要特别有耐心,语言上讲究严宽结合,这样学生才容易接受,进而逐步改正错误。
5、向师生爱在珍惜。
我的学生都是十岁左右的孩子,有些学生特别喜欢跟老师接近,表现出极强的向师心理。
我非常珍惜学生对我的这种信任和爱,所以工作起来也格外仔细认真,生怕一不小心伤了学生纯洁无瑕的心。
6、背师生爱在主动。
有些学生性格内向,言语不多,在班级里只和少数同学往来,基本上不和老师交流;有的则看见老师就远远避开。
对这样的学生,我总是主动接近他们,努力和他们做朋友,以期最终走进他们的心灵。
7、个性生爱在尊重。
每个班里都会有一些个性十分鲜明的学生。
对这些学生,我从不压抑其个性的发展,也不把他们当作“另类”看待,而是在不影响班集体全局的前提下,尽量尊重他们,使他们在民主、和谐、融洽的氛围中放飞个性,自由成长。
8、普通生爱在鼓励。
学习成绩、行为表现都一般的学生,最容易被老师忽视。
我深知这些学生其实特别需要老师的鼓励,一个欣赏的眼神、一句赞赏的话语、一声亲切的抚慰,都可能让他们信心倍增;即使在犯错时,他们也会因为老师的鼓励而乐于接受批评,积极主动地改正错误,争取进步,所以,我非常重视抓住时机对普通生进行鼓励。
第2页共3页
9、学困生爱在赏识。
对学困生的点滴进步,我都真心诚意地倍加赏识,以不断增强他们在学习上的自信心。
正因为如此,在我的班级里,优生没有所谓的“霸气”,差生也没有所谓的“沮丧”,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亲密无间、平等和睦、情感融洽。
10、后进生爱在鞭策。
我在处理某些后进生的问题时,总是从善意的角度出发,通过多种方式鞭策他们,将自己的良好愿望变成一种精神渗透力,使那些不思进取、丧失自信的学生重获前进的动力。
在恰当的时候运用鞭策的方法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这远比惩罚来得更深沉、更强烈、更有力。
第3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