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狂人日记》见解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6
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10篇《狂人日记》中所谓狂人,就是一个精神错乱的人物。
既然这样,那么当你看了《狂人日记》之后有什么感想呢?今天小编就与大家分享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15篇,仅供大家参考!狂人日记读后感1在这个暑假,我又一次细读《狂人日记》,不知这是第几遍了,只知道每次阅读先生的文章都怀着敬意。
对于此文,我不敢多作评点,因为我纯粹是以求知的心态来欣赏先生带给我们的文化盛宴。
至于那些抨击先生的闲言碎语,还是留给小人们说去吧!我能做的只有静静地阅读鲁迅先生跳动的文字。
鲁迅先生生活在巨变前夕的中国,顺应时代变迁,《狂人日记》诞生了。
先生抨击了当时吃人的社会现实。
他巧妙借助"狂人"这一角色,描绘了人性的丑恶与世界的残缺。
"吃人!"真的是吃人吗?不是,鲁迅先生眼中的吃人只不过是在社会现实的无情压迫和吞噬下,人性一点点地泯灭。
鲁迅先生揭露的不只一人,而是整个“吃人”的民族!鲁迅先生在绝望的背景下,他以一种冷静的心态来面对虚幻的事物,从而在须臾的间隙寻找新生的希望。
读了《狂人日记》,我深切体会到先生内心的痛苦。
一方面他无力杯葛政府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又为中华民族的衰亡而哀叹!所以全文结尾时,他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先生宁可燃烧自己,把光亮留给孩子们,因为那不仅仅是孩子,不仅仅是生命,更是希望!狂人日记读后感2今天我读了鲁迅的《狂人日记》,鲁迅是我国的大文豪,看的时候起还真担心读不懂,打开电脑,我静静地读了起来……文章不是特别长,分为好几篇,一天一篇,跟日记一样。
从“狂人”的日记中,我看到的是一个吃人的社会,一个特别黑暗残暴的社会。
所有的人都想着如何去吃别人,就连自己的亲人都不放过,比如文章中的大哥,主人公的妹妹就让它给吃了,而且父母生病,还要把自己的腿上的肉割掉,蒸熟让父母吃掉。
还有杀了犯人,还有生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
还有每天都是惊险的一天,都有人惦记着要吃你,描写出了一个可怕无情的人吃人的社会,黑暗恐怖让人害怕的一群人,读来让人胆战心惊。
《鲁迅狂人日记》见解与赏析《狂人日记》是中国作家鲁迅的一部代表性作品,出版于1918年,收录在了他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与现实社会的冲突,展现了作者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狂人日记》进行见解与赏析。
首先,从文学风格方面来看,《狂人日记》采用了独特的笔调和语言方式,呈现出鲁迅独特的文学风格。
小说中主人公的思维跳跃,行文时常带有一定的夸张和幽默,给人以轻松愉快的阅读感受。
但在幽默之下,却透露出对社会现象的无奈和愤怒。
鲁迅通过对主人公内心的描写,将自己对时代的痛苦和不满表达了出来。
其次,主题是《狂人日记》的核心之一。
这部小说主要以主人公作为代表,通过他的观察和思考,揭示了当时中国的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病态。
主人公的“狂言狂语”代表了他对社会现象和众生百态的颠覆和批判,体现了他对社会的无法接受和无力改变的愤怒。
作者借助主人公的疯狂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彰显了他对庸俗现象的无畏与坚定。
第三,通过主人公的视角,《狂人日记》展现了鲁迅对人性的思考。
主人公的疯癫不仅仅是作者对社会现象的反抗,更是对人性的质疑。
在小说中,主人公通过对周围人物的观察和描写,暴露了人们自私、虚伪、贪婪的一面。
他对自身的定位也充满了迷茫和痛苦。
通过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呈现出现代人对于人性的迷茫,对于价值观的摇摆不定,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困惑。
最后,这部小说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狂人日记》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鲁迅特有的批判精神,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它开辟了中国文学史上“白话文学”的新篇章,对于后来的文学创作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不仅如此,它也成为一部经典的社会讽刺小说,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传诵。
综上所述,《狂人日记》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的痛苦和无奈的反映。
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小说展现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它以独特的文学风格和独到的观点,塑造了一位个性鲜明的主人公,勾勒出一个批判现实的理念。
读完狂人日记的感想与收获(5篇)狂人日记读后感。
读完狂人日记的感想与收获【篇一】《狂人日记》是出自鲁迅之手的著名白话小说,他把日记与精神病病人的内心独白结合在一起,表达出了自己所想的内容。
狂人是一个迫害症患者,惧恐多疑,逻辑思维不健全。
鲁迅通过对一个迫害症患者进行内心独白的描写,不是为了拍出下层劳动人民受到的迫害,也不是写一个精神病人的纪实文学,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露几千年封建礼教的无知愚昧,哀叹民族的黑暗堕落。
鲁迅抨击了当时吃人的社会现实。
他巧妙地借用“我”这一角色,描绘了人性的丑恶与社会的残缺。
实在的说,文章色彩过于晦暗,当着晦暗中又透着逼人的灼光。
“吃人”,真的是吃人么?鲁迅这样说,只不过是在说明在社会现实的无情压迫和吞噬下,人性一点点泯灭。
他说“吃人的人的兄弟”,天下谁部位兄弟啊?所以,这里的“我”并不是一个人,而是整个“民族”,“吃人”的民族,合适能觉醒,何时能认清鲁迅借狂人之口,向世人发泄着愤懑。
但是,社会的黑暗之深之广,湮灭了一切,只有先生不肯抱残守缺,向着苍天不断地发泄着。
小说以很少但又精巧的笔墨写出了当时没有友谊、没有关爱、没有亲情,唯有戒备之心的社会现实。
那时的人们在腐化的社会环境下,不会互相合作,不知道奋发图强,也不知道怎么叫“团结友爱”,跟不会去帮助别人,怎么会懂得团结起来推翻那个腐败的社会?鲁迅在文后借狂人之口发慨“救救孩子……”最后的省略号使整篇文章意味深长。
也许这只是“我”无助的呼喊,但“我”代表着一类人,代表着内心充满着对美好社会向往的一类人。
那些无忧无虑生活的孩子们,原来可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儿现在也加入了吃人的行列,也开始变得冷酷无情,他们肮脏的心灵再也洗涤不清,无法再回到以前纯真的模样。
但是!他这一声“救救孩子……”的呼唤,让我们看到鲁迅那宁可燃烧自己,也要把光亮留给孩子的企盼!因为那不仅仅是孩子,不仅仅是生命,更是希望!读完狂人日记的感想与收获【篇二】昨日读了《狂人日记》,今早又看见养蚕幼虫的纸盒里头,几只幼虫啃着桑叶,尾巴上还拖着没蜕完的皮。
狂人日记读后感
今天我读完了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心中涌起了许多感慨和思考。
这本书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一个精神错乱的人的内心世界,以及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通过主人公的狂言疯语,鲁迅先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荒谬,使人不禁感到愤慨和悲哀。
在这本书中,主人公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揭露了当时社会上的种种黑暗和丑恶。
他对权贵阶层的腐败和无能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对文化的落后和愚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民众的愚昧和盲从进行了无情的揭露。
通过主人公的狂言疯语,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让人不禁感到愤慨和悲哀。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对人性和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主人公的狂言疯语中,我看到了人性的扭曲和丑陋,看到了社会的种种荒谬和愚昧。
我深深地感到,只有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和批判,才能够改变社会的种种弊端和荒谬,才能够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和进步。
总的来说,读完《狂人日记》让我对社会现象和人性有了更深
刻的认识,也让我对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批判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社会批判的力作,让人深刻
地思考和反思。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像鲁迅先生一样,敢于揭露
社会的弊端,敢于改变社会的愚昧,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和进步。
鲁迅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读后感【优秀7篇】狂人日记读后感篇一《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小说,虽说号称,其实文言味道十分浓厚,特别是前面第一部分。
但在形式上,却是已经新了:日记体。
这样的写法是前所未有的。
日记究竟源于哪个年代,我没有钻研过,鲁迅从哪里学来,也是个谜,但他确实是接受了新的东西的影响了。
至于小说还能这样写,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然从形式上看,日记体是最灵活多样的,起码可以长话长说,段话短说,《狂人日记》中有三则都只有几句话,长的篇目却从几百到一千多字不等。
但从情节上看,这篇小说并不引人入胜,反复的都在说生活中那些想吃的人的诡异言行,这大概是这篇小说的弊端。
这种从不同角度反复写的方法,对小说可能不太好,对散文,尤其是说理性散文,倒是应该用,使其表达的主题更具有真实性和正确性。
主题上,鲁迅表达的内容就是“人吃人”。
这个问题实在不是鲁迅能解决的,恐怕在人类以后很长时间都不能解决。
那么,是不是自古以来都有人吃人的情况发生?答案是肯定的,至于我为什么这么肯定,我想,只要肯想一想,答案都是很明白清楚的。
当然,这是人类历史发展中必然存在的问题,或许在今后一百年左右可以实现人不再吃人,也或许出于人的恶的本性,永远都没法解决。
而对于当时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这种社会剥削现象却越演越烈,以至于百姓已经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国家也处于累卵之际,因此,鲁迅的揭露是必须的、时不我待的。
后来的历史证明,鲁迅是对的,因为除了鲁迅,很多人也已经觉醒,并投身于革命,誓要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最后在伟大的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
这样勇敢的呐喊,还不够伟大吗?历史上很多时代都需要这样的呐喊,要是没有,悲剧会一代接着一代上演。
封建社会的三千年,总的是没有改变本质的,所以鲁迅说“我明白了。
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历史上也确实有人吃人的记载,《本草拾遗》中记有人肉可以治疗痨病,《左传》里有易子而食的典故,讲更古老时代的《封神演义》里明明也写了吃人肉饼的事,春秋那个叫易牙的人,居然把自己的儿子蒸了献给齐恒公……1907年被杀的革命者徐锡麟,居然被亲兵挖出心肝炒食,想一想,浑身颤抖,说不出的难受。
《狂人日记》读后感5篇优秀范文《狂人日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猛烈抨击“吃人”的旧社会制度的小说和第一篇白话小说。
他的身份在文学界上占领者不可磨灭的位置。
在来说说《狂人日记》的内容,它通过自己的心理活动,与自己看待他人的眼神、行为、想法的猜想,很形象,很生动地揭露了“吃人”的恶行。
那么狂人日记读后感去写呢,以下是我整理的狂人日记读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狂人日记》读后感范文一今天我读了鲁迅的《狂人日记》,鲁迅是我国的大文豪,拿起他的散文真还担心读不懂,翻开第一页,静静地读了起来。
狂人也来自吃人的“家族”,他同样肩负着历史的因袭的重担。
但是他开始觉醒了,他敢于挣脱“从来如此”的传统束缚,热烈地向往着容不得“吃人”的人存在的新时代。
他真诚的自省:“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
”“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他所发出的“救救孩子”的呼吁,是要把被吃的人群从悲剧中拯救出来,通往光明的未来。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人,这个社会多么的无情和残酷,不顾亲情,什么都不顾,只是去想着如何去吃人。
联系鲁迅先生所处在的时代背景可见当时真是的社会就像书中所描绘的那样,人吃人,残酷黑暗,老百姓就像那要被吃的人一样,毫无防抗之力,而那时的政府就像是吃人的人,残酷无情。
生活在这样之中的人除了折磨就是站起反抗,可是国人的心早已沉睡,鲁迅先生就是用这样的文章来唤醒国人的心,使中华民族站起来,奋起发抗。
狂人是一个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叛逆者。
当然,他还不是新时代的“真的人”。
他看出大哥一伙“岂但不肯改,而且早已布置好继续吃人的阴谋。
”却还想“劝转”他放弃“吃人的心思”。
对吃人者的“劝转”思想,显然是“狂人”思想上的一个局限。
但是,狂人却毕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与封建传统相决裂的真正的叛逆者。
是他发现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也是他敢于对“从来如此”的“吃人”旧秩序提出怀疑和挑战,同时,又是他喊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预言,并为此而寻求新的道路。
《狂人日记》的深层感悟和启示《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所著的一篇小说,主人公是一个一直处于忧郁、被压抑的内心状态中的病态人物。
小说中通过主人公的自述和周围人的描述,呈现出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黑暗面,反映出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的拷问和呼吁。
在阅读这篇小说后,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感悟和启示。
一、社会的弊端和黑暗面《狂人日记》中展现出的社会弊端和黑暗面,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社会价值、伦理道德和人性失落感深感震撼。
主人公的病态和疯狂,来源于他与现实生活的信条及人际交往习惯的冲突。
社会的强制性规范、行为准则,让人的本质个性变得模糊、消失。
主人公深陷在这样一种“社会预制模式”的压迫下,心灵历历有血泪,常常有一种“人生一世,如雨贯珠,无言可说”的无奈感。
二、人性的扭曲和失落另一个深层次的感悟便是对人性的扭曲和失落。
主人公的疯狂和自闭源于价格机制的亵渎,人性的个性和自由过两于人性的本性,被利益牵扯迷惑。
在《狂人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性在价值观念的约束下日益扭曲。
主人公的疯狂和自闭,实质上既是对自由的无声呐喊,也是对价值观念的坚守。
在人际关系中,道德的残缺、信任的破裂和精神的荒废,凸显了人性的失落,也反映出我们当下的困境。
三、对于精神病患者的关注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对精神病患者给予了极大关注和关爱。
主人公此时可谓是病态到了极点,他需要的不仅仅是医疗手段,更需要的是人文关怀和沟通。
在他的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卑、恐惧、疑虑等矛盾的情感被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
正是这样让读者深入主人公的人性深处,使得我们对于病人的关注更加深刻,唤起了我们对于弱者的关爱和对于平等与公正的思考。
四、对于文学创作的启示《狂人日记》作为鲁迅的代表作品,从头到尾笔墨干脆利落,寓意深沉。
这篇小说的启示是,文学的力量不仅在于其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在于其社会呼喊的声音。
文学作品在反映和呼唤社会正义问题的同时,也经过一个自我的探索和自我寻根。
我们在阅读文学经典的时候,应该更加注重其中呼唤的社会正义和人性复苏的力量。
《狂人日记》读后感通用15篇《狂人日记》读后感1疯狂!疯狂!真疯狂!在那个吃人的年代,吃人的暴政和吃人的思想,铺天盖地地弥散在世间的每一个角落。
真难想象那些疯子们还能怎么活?亲戚家、朋友处,门后、桌底、床下,哪儿哪儿都藏不下,哪儿哪儿都有一张吃人的嘴。
昏暗的黎明,无限的遐想,让远方的朝阳那明亮,又是一篇可悲的文章,我本不忍地下笔,但笔总是这么贴着我的手,我又被拖进了无尽的思量——苦苦地劝,淡淡地写,一个没什么不可以的疯狂颠倒的世界。
我看到人和人之间只剩一种“相食”的欲望,不禁觉得无限的悲伤。
世上那多明白人,难不成只我一个人敢说吗?可话到嘴边,我却又不知说什么好了。
我悚然!我竟然像别人一样谅解了那段黑悠悠冷凄凄的历史,也接受了那猩红颤抖的两个字“吃人”。
但终是没能忍住失礼的吼叫:“什么仁义道德,写上了也不觉得羞耻!”但彼时彼刻没有人给我回应,就连回声都被这“仁义道德”之形湮灭了。
我狐疑着思索着《狂人日记》读后感2《狂人日记》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创作的中国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写于1918年XX月。
该文首发于1918年XX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
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特殊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内在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残酷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与反省意识。
小说塑造了一位狂人,看见什么人都以为是要吃他:他看见邻居交头接耳地议论,就觉得是在密谋害他;医生给他诊脉,他也觉得那人不过是刽子手假扮,是来“揣一揣肥瘠”的,好分他一片肉吃;大哥安慰他,让他静养着,他却怀疑是想养肥他,好多吃些肉;“狂人”还听说邻村狼子村有个“大恶人”,被佃户打死,连心肝也被挖出炒了吃,又联想起小时候大哥讲书时说的“易子而食”、“食肉寝皮”的事,就越发相信了自身的判断。
最后他终于鼓足勇气,发出:“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愤怒的呐喊。
鲁迅《狂人日记》阅读心得体会10篇鲁迅《狂人日记》阅读心得体会(篇1)《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写于1918年4月。
该文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
这本书中,有很多“吃人”。
有很多人因为利益等,而把人“吃掉”。
当然,还有另一种吃人:旧社会中,人们认为血馒头吃了能治肺痨,于是,在处决犯人时,便有人想刽子手买人血馒头治病。
这种就是真正的吃人了。
在这两种吃人中,当然,第一种较多。
这本书虽是以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病人的视角写的,却清晰地体现出了旧社会的黑暗。
就因为利益,让一个活人像牲口一样失去自己生的权利,活的余地。
这让我想起了《家》中的鸣凤,她就是因为利益被迫变成了交易对象,此书中的鸣凤就是被“吃掉”的。
回归正题。
书中的疯子非常害怕被吃掉,所以,在他眼里每一个人都是青面獠牙的,在他所看到的书中,全部都是“吃人,吃人“。
这个人还认为所有人都想要吃掉他,甚至认为他的哥哥也要把他吃掉。
如此,我感觉他想的有些夸张,但不难体现出旧社会的黑暗,混乱,与人吃人的制度,弱肉强食的制度。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带着一副假面具,而那个疯子所看到可能才是每一个人最真实的一面。
现在,人吃人的现象还是有一些的,希望,人吃人的状况会永远消失。
鲁迅《狂人日记》阅读心得体会(篇2)我最近读了一本书——《狂人日记》。
“狂人”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狂妄自大的人,但读了鲁迅《呐喊》集中的《狂人日记》,我对狂人一词便有了另外的理解。
《狂人日记》小说主要内容是以个“狂人”的所见所闻,指出中国文化的朽坏。
日记前言以文言文书写,为日记作者的一位友人所写。
日记作者之前患了“迫害狂”的病,他已痊愈。
日记则以白话文书写,为作者患病时的所见所闻。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写于1918年4月。
该文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的《新青年》月刊,后收入《呐喊》集,编入《鲁迅全集》第一卷。
鲁迅《狂人日记》的三层解读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这部作品不仅标志着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的成熟,同时也以深刻的社会批判和犀利的历史洞察著称。
本文将对其深层次解读,以三层分析的方式来探索这部作品的魅力。
第一层解读: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在《狂人日记》中,“吃人”一词屡屡出现,它象征着封建礼教的残酷和无情。
鲁迅通过狂人的视角,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残忍。
狂人象征着那些被封建礼教所束缚,却敢于反抗的人。
他的内心独白,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在这个社会中,人性无存,良知泯灭,只有改变“吃人”的恶习,才能走出现状。
第二层解读:革命民主主义立场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在《狂人日记》中,他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封建文化的黑暗面,呼吁人们进行自我反省和革命。
同时,他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这种忧愤源自于他对社会不公和人类苦难的深刻认识。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唤醒沉睡的中国人民,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并勇敢地面对现实,为自由和正义而奋斗。
第三层解读:希望与未来在《狂人日记》的结尾,“救救孩子”的呼声振聋发聩。
这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也是对未来的呼唤。
鲁迅将希望寄托在未来,寄托在孩子们的身上。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真正地改变这个社会。
他希望孩子们能够远离封建礼教的束缚,接受自由和科学的思想,成为新时代的力量。
这种对未来的希望,使整部作品充满了激昂的情感和热切的期待。
《狂人日记》是一部充满力量和深度的作品。
鲁迅以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揭示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和无情。
他以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表达了对未来的深切希望。
这部作品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我们了解历史、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
狂人的文化解读——评鲁迅和果戈里的《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文化反思的镜子鲁迅和果戈里的《狂人日记》都是对封建社会的深度剖析,通过“狂人”这一共同的形象,表达了两位伟大作家对各自文化背景的深刻反思。
《鲁迅狂人日记》见解与赏析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批判风格而闻名于世。
其中,他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对《狂人日记》进行见解与赏析。
《狂人日记》是鲁迅在1918年刚从日本归国时所写,反映了他对中国封建社会和传统文化的痛切批判。
全文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的形式,由一个精神病患者自述日记。
通过狂人的口吻和观点,鲁迅成功地将自己的思想和批评表达出来。
狂人以非常极端的方式解读现实,他宣称一切现实皆是虚幻,人们只是固定在可怜的封建世俗中。
他认为,封建社会所谓的伟大理想其实不过是一种奴隶的责任。
他讽刺地指出,由于服从封建礼教,人们只能陷入无尽的苦海中。
另外,正是通过狂人的叙述,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评。
狂人谴责传统文化的传统和守旧,认为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他批判了儒家的礼教思想,称其为“鳏风遗俗业”,认为其只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此外,狂人还对科学与文化进行了对比。
他嘲讽了当时中国社会对科学的无知和误解,认为人们对真理的追求远不如对“九九归一”之类的迷信渴求。
他指出,中国一直落后于西方国家,是因为缺乏科学精神和科学教育。
《狂人日记》的狂人形象可以被视为鲁迅自身困扰和困惑的化身,也可以理解为他对中国社会的讽刺和批评。
通过狂人的叙述,鲁迅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无奈以及对封建文化的愤慨表达了出来。
总的来说,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一部作品。
通过狂人的视角,鲁迅对封建社会和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展现了他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改变的渴望。
同时,他也对科学和文化的重要性进行了强调。
通过阅读《狂人日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的思想和他对社会问题的观察与思考。
以上为本文的写作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狂人日记读后感大全五篇《狂人日记》具有省察历史与现实的理性精神。
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狂人日记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这个寒假我读了鲁迅先生写的《狂人日记》。
让我震撼不已,里面的主人公来到他哥哥的家里,可是不知道他哥哥是喜欢吃人肉的。
当他发现的时候,那个小镇上的人已经开始筹备怎样将他杀了。
他的哥哥跟是残忍,在几年前就把他自己的亲生妹妹的肉吃掉了,并且夹在自家的菜里,让家人也吃了许多。
这是一个多么恐怖的事啊!将自己的亲生妹妹吃了,连自己的弟弟也不放过。
如果,他将主人公也吃了的话,那么他一定会感到还不知足。
会将他的母亲也吃了、将自己的父亲也吃了。
但是,小镇里的人也许也会将他吃了。
“自己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
”这句话就是反响了那个小镇的现状。
惨不忍赌啊。
一个“吃人”一词。
就表现了清政府的腐败,“易牙蒸了他儿子,给王吃,还是从前的事。
谁晓得从盘古开天辟地以后,一直吃到易牙的儿子,一直吃到徐锡林;从徐锡林,又一直吃到狼子村的人。
去年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吃。
”如此荒唐的事在那时尽然没人管。
小说的末尾那个“救救孩子”的呼声,是何等摄人心魄。
对于孩子们的纯真,鲁迅流露出了那么沉重的凝虑,以为终于无法逃掉大人的阴影,也仍然无改于一生工作的目标“救救孩子”。
这本书让我震撼不已,如果,我们的时代也发生这样的事,那我们要怎么办?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
他详细的反映了“封建制度”的残酷,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鲁迅以其长期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的深刻观察发出了震聋发聩的呐喊:封建主义吃人。
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从整片的文章来看,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他对别人充满了猜疑和害怕,总认为别人会害他。
在他被治愈后看到了世界的真相并且醒悟到“传统”杀人,人们无法容纳他的清醒而对他再一次的加以迫害,致使他重新屈服在恶势力权下,与他们同流合污。
当时的社会对人的迫害是如此的深,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意识到了封建制度的可怕,不但使人发狂,也可以把人吃掉,已经没有了真正的仁义道德。
鲁迅的狂人日记解析
《狂人日记》是中国著名作家鲁迅创作的一篇重要短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以下是对《狂人日记》的解析:
1. 社会批判:小说通过一个精神错乱的人的视角,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主人公狂人发现自己身处一个病态的社会,人们互相猜忌、欺压,而他自己也成为了被压迫的对象。
鲁迅通过狂人的形象,抨击了封建礼教、封建制度以及社会的虚伪和愚昧。
2. 人性的探索:小说中的狂人形象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狂人代表了一个觉醒的灵魂,对社会的虚伪和不公感到愤怒,但又无法被周围的人理解。
他的精神错乱表现了一个人在面对无法承受的社会压力时的崩溃,同时也反映了人性的脆弱和复杂。
3. 文学技巧:鲁迅运用了精湛的文学技巧,如象征、隐喻和对比等,来增强小说的表现力。
例如,狂人的形象既代表了社会的病态,又象征着一个觉醒的灵魂;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吃人”意象,既代表了封建社会的剥削和压迫,又反映了人性的丑恶。
4. 思想启蒙:《狂人日记》是鲁迅对封建社会的一次尖锐批判,也是对中国现代思想启蒙运动的一次重要贡献。
小说呼吁人们正视社会的问题,勇敢地探索真理,追求自由和解放。
总的来说,《狂人日记》是一部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小说,具有重要的文学和社会意义。
它不仅展示了鲁迅作为一个杰出作家的才华,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狂人日记》读后感《狂人日记》读后感(通用21篇)已到了一天的末尾,我相信大家都是有收获的,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日记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狂人日记》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狂人日记》读后感篇1鲁迅,是我国的大文豪。
曾著书、译书无数。
他关心下层劳动人民;他那无数著作像茉莉花香一样,随风飘过,但却让有幸闻到花香的人一辈子回味它,记住它。
他那第一篇白话文——《狂人日记》,曾影响过无数学者,而我也深受其之熏陶。
《狂人日记》主要描述了在旧社会时,“我”觉得任何人都想吃人,而自己就是“吃人集团”的下一头猎物,后来,“我”发现自己的哥哥就是他们的老大,而自己虽然要被吃,却永远也要背负一个吃人的人的弟弟的罪名。
当“我”觉得周围的人都想吃自己时,发现孩子也想吃人,也吃过人。
“我”不由得发出感叹:“救救孩子!”我看完这一篇日记,很伤心,也很骄傲。
伤心的是这篇文章其实是在揭露旧社会的丑陋,在抨击旧社会。
狮子似的凶心,兔子似的怯弱,狐狸似的狡猾……这无疑是鲁迅先生眼中的旧社会,这也是广大穷苦劳动人民眼中旧社会的写照。
虽然文中的我是一个不吃人的人,可还是吃人的人的兄弟呀!何谓吃人,其实吃人指的是剥削百姓,鱼肉百姓。
而虽然“我”不是干伤害百姓的人,但另外的腐败官员却干了昧良心的事儿,而他们是中国人,“我”也是中国人,虽无直接的血缘关系,却还都是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
这时鲁迅先生的无奈,也是广大爱国者的无奈。
兄的的唇边不但还抹着人油,而且心里还装满了吃人的意思,这怎能不叫人悲哀,这怎能不使人着急呢?但我也骄傲,因为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救过英雄,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人。
他用“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精神唤醒了多少刀俎上的中国人。
他就好像黑夜里的一盏明灯,让中国人看清前面是万丈悬崖还是灿烂阳光;他就好像一根灵魂都是坚硬的棍子,帮助国人打退了一匹又一匹眼中冒着绿光,直勾勾看着国人的狼,勇哉,英雄!在旧社会,也许有人会认为安是最好的,但我却认为不安才是最好的。
《狂人日记》读后感
今天我读完了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心情非常沉重。
这本
书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描写了主人公孔乙己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
以及现代社会的冷漠中,最终走向疯狂的过程。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
感受到了社会的残酷和个人的无助。
孔乙己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人,他在酒馆里混迹,酗酒发泄,却始终无法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他的疯狂和绝望,其实是社会
对他的无情抛弃和压迫的结果。
而当他试图反抗这种压迫时,却只
能以更加疯狂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绝望。
通过孔乙己的故事,鲁迅先生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和现代社
会对个体的摧残和伤害。
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体往往无法找到自己
的位置和价值,只能被动地接受压迫和折磨。
这让我深感痛心和无奈。
读完《狂人日记》,我深刻地意识到了社会的不公和个人的脆弱。
我们应该努力改变这样的社会现状,让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尊重
和平等的对待。
同时,我们也要关爱那些被边缘化的人,给予他们
更多的关怀和帮助。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和美好
的社会。
总之,读完《狂人日记》,我深受触动。
这本书让我对社会和
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社会正义和人道主义的追求。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努力改变社会,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狂人日记》读后感《狂人日记》读后感15篇已到了一天的末尾,这一天里,大家身边一定有一些有趣的见闻吧,不如趁现在好好写一篇日记。
怎样写日记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狂人日记》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狂人日记》读后感1最近看完了鲁迅先生所著的《狂人日记》,他的作品很耐人寻味,却有些地方很难读懂,原谅我30岁时才读完它,当一个人成年后看它,才更能体会作品中的深邃。
因为一本书看的时间太久,往往还没看到结尾,开头都忘光了,这并不能代表什么,也许我的大脑就像一个过滤器,只有那些“杂质”才能保存下来,其他的都是一概而过,无论它好它坏,只在当时。
读一本书,我喜欢用铅笔画一些自认为漂亮或是有趣的句子,然后记录下来,感受文字的奇妙,比如这本书中,也有些句子摘录下来,留给我更多的思考。
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前途很远,也很暗。
然而不要怕。
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
——有岛武郎《与幼者》这本书中划线的句子并不多,但是读过这一篇篇的短文后不难发现,文章中多是带有一些批判色彩,若让学生们读它,定会觉得无比枯燥,而且十分沉重,也许要经历一些事,沉淀一些人生阅历,才会觉得还不错吧。
《狂人日记》读后感2《狂人日记》是鲁迅所作,也是中国的第一本现代白话小说,内容大致上是以一个“狂人”的所见所闻,指出中国文化的朽坏。
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其突出的症状是病者处于一种反应性妄想之中,对于周围的一切,都可能因某一事物特征引起多疑性反应:或怀疑有人害他,或怀疑有人侮辱他。
鲁迅用这部小说“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
的.确,《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狂人并不是一般的典型性格,他是象征性的,是整个五四时代先驱者愤激思潮的艺术象征,我们从狂人的日记中,感受到的是充满着批判和追求、深思和战取的一首气魄宏大、热情奔放的时代思潮交响乐。
《狂人日记》内涵赏析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早年曾留学日本,回国后曾任职教育部,辞职后曾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
《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是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鲁迅先生语)而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这篇小说受到俄国小说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影响。
(以上简介来自于百度。
)
鲁迅先生写的文章博大精深,如果不能细细品味,如吃晚餐一样细嚼慢咽,是无法领悟鲁迅先生所想要表达的发人深省的深刻内涵的。
《狂人日记》是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文学界对其的解读更是数不胜数,但“有三千个读者便有三千个哈姆雷特”,细细品读完这篇小说,我也要来说说我对其中的理解。
《狂人日记》全部内容分为序和日记正文两个部分。
序用文言文介绍鲁迅先生写作的缘由,正文共有十三则,为白话,内容则是一个“疯子”写的日记,记载着日记主人的所见所闻和内心波动---认为每个人都要吃掉他。
它主要描写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把他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觉融合一体,用人物自叙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狂人日记》中鲁迅运用了日记和精神病人内心的独白方式把他所想表达的内容发挥的淋漓尽致。
狂人是一个疯子,至少在他的那个年代里,周围的人们是这样看待他的---他有这个疯子的种种特征。
一是他总是有被迫害妄想症的重度患者,整天害怕别人把他吃掉。
别人对他的注目,总是会被他当作是虎视眈眈要吃掉自己,就算是别人的善意的微笑,也逃不过这种待遇。
这点在文中有大量的描写。
比如”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
”还有“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
”还有后面的大夫来诊脉时低着头的行为,都被狂人认为是在掩藏他的凶狠的目光。
二是混乱的逻辑思维。
疯子的逻辑思维在我们普通人看俩是那么的不可思议甚至不可理喻。
而狂人的思维也是这样。
在文中有好几处有不可思议的逻辑。
比如说第一则中“然而须十分小心。
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
”在这里,狂人看到了美丽的月光心情很好,但是突然就将狗看他两眼和有坏事情发生毫无逻辑地联系起来,让自己害怕。
这种逻辑思维在我们看来就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正常来说狗看人两眼并不能代表什么。
三是生活在自己的臆想中。
文中描写的“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
生的陈年流水簿子⑶,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
赵贵翁虽然不认识他,一定也听到风声,代抱不平;约定路上的人,同我作冤对”还有“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两段描写,在我们正常人看来都是不正常的。
但是这些描写,字里行间中,这些象征,隐喻,我们不难看出,狂人是一个反封建礼教的先驱者,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
文中有两次写到“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这表明狂人是一个有怀疑精神的人,奉行“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人,这是一个思想启蒙者所应有的特质。
而狂人的研究出来的结果是“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是狂人对历史的研究后的看法,他对封建礼教的实质的概括。
而贯通全文的别人要吃他的事情,则是这个本质的最好的佐证。
“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是狂人对吃人者本性的认知,也是对恃强凌弱的吃人者的无情嘲讽---有着狮子的凶心,狐狸的狡猾,却还有兔子的怯弱,这不正是
那些遇强则弱,遇弱则强的吃人者的最好的概括吗?。
“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这是他要表达的民族的悲哀,一个吃人的社会,那些道德高尚的,反封建礼教的人虽是吃人者的兄弟,但是却被那些吃人者“吃”。
狂人是一个斗争者,这从文中“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⑶,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
”可以看出,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就暗中比喻着传统礼教社会的“戒律”,狂人脚踹了陈年流水簿子,直接将矛头对准了封建礼教,就是对传统礼教的蔑视,嘲讽,不屈服和抗争。
而在文中,狂人劝说他哥哥是说的那句“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
”则表现出狂人这个斗争者对未来的设想和期望—未来是容不得吃人者的美好的社会。
而在文中提到,狂人曾经推理到“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
这是狂人对过往的反思,“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肉”是狂人对自己的责备,对自身未来的绝望,因为自己也吃过人肉,也是他们吃人者中的一员。
这些心理活动满溢着自我忏悔的精神。
在这个充斥着吃人者的世界,即使是狂人这种看透社会本质的革命者,尚且不能避免被世俗的吃人者所陷害,背得一个吃人者的名份,还有谁能站出来救赎这个充盈着黑暗的社会呢?还有
孩子们!而且也在文中提到“但是小孩子呢?那时候,他们还没有出世,何以今天也睁着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和“我明白了。
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
这里所说的是那里的孩子也已经被吃人者所荼毒了,也已经在向吃人者转变。
但是,在文中的最后,还提到了“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这虽然是一个疑问句,但是,其实这是一个肯定句,因为在后面还提到“救救孩子….”这说明狂人是坚信这还有没有吃过人的孩子。
“救救孩子…”这种呼喊是狂人在为建立新的没有黑暗的社会而进行的实践性设想和探索。
现实生活中的人,历史中的人,都是有罪的,都是吃人的,只有那些孩子是天真无暇的,还没有被吃人文化污染。
因此,要想有一个美妙的未来,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就只能赶紧救救孩子,给我们的社会一个美好未来的希望。
在这篇白话文小说中,亲情、友情全都是阳光下的泡沫,那么的容易破碎。
在血淋淋的社会里,人性与人权坠入万丈深渊,不复出现。
笼罩在人头上的只是腐败,冷漠,黑暗和无情。
总而言之,鲁迅先生将日记与精神病病人的内心独白融合,表达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表现出鲜明的启蒙思想特征。
《狂人日记》是通过这样一个狂人反封建斗争者,入木三分地撕开了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文明外皮,揭露了它们的“吃人”本质,既表现了先生对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保守文化的反对和抗争;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
先生以彻底的“革
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封建保守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反省,同时对中国现状的愤怒和对中国的前途表达了深深的忧虑。
那么在今日的社会中存在怎样的问题呢?如今是科学发达的社会,受全球化的影响,地球成了一个村子,人们越来越倾向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与理解。
尤其是在中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使独生的孩子成为家里的皇帝和皇后,成长得肆无忌惮。
他们受到社会的暴力现象影响,让他们在社会环境中感到压抑的心理,心态扭曲,缺乏道德意识,自控力差,稍有不顺心的事就会以暴力伤人,甚至以残忍的手段杀人。
而更让人毛骨悚然的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做这些事的后果的严重性,不知道他们所作的是犯罪的行为,是一个法盲。
这与当初鲁迅的呼喊交织在一起,是多么的讽刺。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也要像鲁迅那样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
以上就是我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后的一些想法。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