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演示教学
- 格式:ppt
- 大小:848.50 KB
- 文档页数:17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不同临床表现产生的原因浅析
面瘫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
面神经核位于脑桥,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中枢性面瘫(核上瘫)为核上组织(包括皮质、皮质脑干纤维,内囊等)受损引起,而周围性面瘫(核下瘫)是由于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引起的。
具体解剖如下图。
中枢性面瘫主要症状如下:颜面上部的肌肉不出现瘫痪,故闭眼、蹙额、皱眉均正常。
静止位时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多伴有舌肌瘫痪,同侧眓体瘫痪等)。
刚刚讲过面神经分为核上核下两部分,核上部分控制颜面上半部分肌肉,并且核上部分受双侧大脑皮质运动区支配,所以一般一侧有损伤,对侧大脑皮质会代偿,因此中枢性面瘫患者颜面上部不会瘫痪,只是颜面对侧下部瘫痪,颜面下部分肌肉受核下部分支配,而且只受大脑皮质单侧支配,没有代偿部分。
周围性症状如下:患侧颜面部上下肌群都受损,表现为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角膜反射消失。
周围性面瘫为核下瘫,为核下部分受对侧大脑皮质运动区的单一支配,受损后由于面神经核的核上部分和核下部分的信号都无法正常传导,所以出现受损侧颜面部上下肌群都瘫痪。
比如角膜反射消失是由于眼轮匝肌功能障碍引起的。
希望以上分析对各位有帮助,有不到之处请多指正,相互学习!。
中枢性瘫痪与周围性瘫痪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中枢性瘫痪与周围性瘫痪二者有何区别中枢性瘫痪又称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或称痉挛性瘫痪、硬瘫。
是由于大脑皮层运动区锥体细胞及其发生的下行纤维——锥体束受损所产生。
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失去了对下运动神经元的抑制调控作用,使脊髓的反射功能“释放”,产生随意运动减弱或消失,临床上主要表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但无,呈痉挛性瘫痪。
周围性瘫痪又称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或称弛缓性瘫痪、软瘫。
是因脊髓前角细胞及脑干运动神经核,及其发生的纤维—脊髓前根、脊神经、颅神经受损害产生的瘫痪。
由于下运动神经元受损,使其所支配的肌肉得不到应有的冲动兴奋,所以,在临床上表现出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伴肌肉萎缩,但无病理反射。
由此看来,二者临床表现显然不同。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有哪些面瘫是指面部肌肉的瘫痪,可引起十分怪异的面容,常被人们称之为“毁容病”。
面瘫带给患者的伤害是常人难以理解的。
根据神经受损部位的不同,面瘫应分为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那么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有哪些呢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所惹起的面瘫。
病变可位于面神经核以下的部位,如桥脑下部、面神经管、中耳或腮腺等。
其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
表现为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鼓腮漏气等,可有听觉改变、舌前2/3味觉减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碍等特点,其中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
中枢性面瘫是指病损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即当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惹起的面瘫。
有无味觉和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
可能的病因是:颈内动脉系统闭塞,尤以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更为多见,也可因或高血压性血管病变所致颅内出血以及颅内肿瘤所致。
临床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诊断及特征性症状面瘫是指支配面部表情肌的上运动神经元(中央前回下部皮质运动中枢及其锥体束)或下运动神经元(脑干的面神经核及其发出的纤维束)病变,所致的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障碍。
根据受累的临床特征,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其定位鉴别诊断包括:2 种定位相关的中枢性面瘫9个定位病变导致的单侧周围性面瘫以及2个定位导致双侧周围性面瘫一、中枢性面瘫中枢性面瘫是指临床仅表现为一侧下半部面部表情肌(颊肌和口轮匝肌)瘫痪,即鼻唇沟变浅、口角轻度下垂,而上部面部表情肌(额肌和眼轮匝肌)不受累。
其机制:一侧上 1/3 面部表情肌受双侧皮质核束(又称皮质脑干束、皮质延髓束)支配,而下 2/3 面部表情肌受对侧皮质核束支配。
少见的情况包括:在脑卒中发作的数小时内,部分病例出现中枢性面瘫的同时,可以见到同侧上半部表情肌轻度麻痹,但很快可以恢复。
(一)中央前回下部中央前回是运动中枢,呈“倒立的小矮人”,其下部的主要功能是支配面部的表情和运动(面部运动区的分布不“倒立”),而上部的主要功能是支配下肢的运动(以膝关节以下的足踝部为主)和二便。
1.中枢性面瘫,仅见对侧面部下1/3表情肌瘫痪。
2.常同时伴有咀嚼肌、舌和手指瘫痪;其发病机制与下列情况相关:①面肌与咀嚼肌等中枢位置接近。
②咀嚼肌虽受双侧皮质支配,但主要受对侧支配,故可表现为部分麻痹。
③舌肌只受对侧皮质支配。
3.常伴有伸舌向面瘫侧歪斜,其机制为:和面部下1/3一样,负责伸舌的颏肌同样只受对侧上运动神经支配,此时对侧的颏舌肌不能伸出,而没有受累的颏舌肌可以伸出,故而伸舌偏向面瘫侧。
中央前回下部皮质病变多见于脑血管病,责任血管为大脑中动脉上皮质支,病变常涉及栓塞或出血。
(二)内囊膝部及后肢前部从内囊膝部到内囊后肢,运动的传导束由前向后依次是头、上肢、躯干、下肢、视束等,因此引起中枢性面瘫的内囊病变,多累及内囊膝部和后肢前部。
1.内囊后肢导致的中枢性面瘫与中央前回下部皮质基本相同。
周围及中枢性瘫痪的鉴别要点
中枢性瘫痪与周围性瘫痪是紊乱病理生理的信号不同,鉴别的要点有:
一、传导速度
1、中枢性瘫痪一方面,因为有多个脊神经中枢神经元及神经纤维受到损害,所以受损条索在传导信号时,会出现较大装置,从而使传导速度降低;而另一方面,由于周围病变仍局限在疏松区域,而脊索的神经元和纤束结构完整,所以传导速度有较大的保持。
2、另外,一般中枢性瘫痪的感觉肌肉传导速度受损大于动作肌肉传导速度;而周围性瘫痪则感觉肌肉传导速度受损小于动作肌肉传导速度。
二、反射张力
1、在中枢性瘫痪中,由于神经受到病变而出现不良反应时,通常会表现出内、外反射张力减弱或缺失,而内反射受到部分或全部损害,外反射会完全缺失;
2、而在周围性瘫痪中,内反射仍完整,外反射可表现为大用力状态,而其他时候均是受损,表现为不那么及时,强度不如正常。
三、尼斯氏反射
1、在中枢性瘫痪中,常发生尼斯氏反射完全消失的情况;
四、阻滞
1、在中枢性瘫痪中,由于受损的神经元和神经纤维都呈抢波状态,这就导致了在神经传导方面出现阻塞现象;
2、而在周围性瘫痪中,只有少数神经受到病变而产生阻滞,只表现为部分神经不能正常传播,而传播到有病变的部位时,脊神经就会表现出抢波现象。
五、肌力
1、在中枢性瘫痪中,由于受损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减慢,以及脊髓多个半脊神经液力学性改变,因而肌张力表现为活动减少、张力降低及混乱不正常;
2、而在周围性瘫痪中,由于受损神经云集,只限于疏松区域,因此除了极少数受损神经所在肢体张力减弱外,其他活动体部肌群张力几乎没有改变。
以上就是中枢性瘫痪和局部性瘫痪的鉴别要点,可以通过电刺激检查、尼斯氏反射测量等方法确诊。
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症,主要是人体第七对颅神经,即面神经受损害所致。
面神经由脑部的皮层中央前回发生,到达脑部中转站——面神经核,然后再穿过隧道样的面神经管,分布到面部。
面神经核以上的纤维称为面神经中枢部分;面神经核以下的纤维为周围部分。
面神经掌管着人体的面部表情肌肉,形象地反映着喜、怒、哀、乐等感情变化。
所以,在面神经的通路上某一部位一旦受损害,即会发生面神经麻痹,出现口眼歪斜等临床症状。
面神经麻痹分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种,分别因面神经的中枢部分和周围部分受损害所引起。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常见发病诱因,与面部受风寒、病毒或细菌感染等密切相关。
主要是面神经的周围部分发生炎症病变,表现病灶侧面神经损害的症状,一般不伴有肢体瘫痪。
而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常由脑血管病引起,往往伴有偏瘫及其他症状,如腱反射异常、巴氏征阳性等。
由于颜面下半部的肌肉受对侧大脑皮层所支配,面上部肌肉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所支配,所以,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主要表现面下部肌肉瘫痪的症状,即颊肌、口开大肌、口轮匝肌等麻痹。
患者常于静止时该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颜面上部肌肉由于未出现瘫痪,因此,病人闭眼、扬眉、皱眉均正常,额纹与对侧深度相等,眉尖高度与眼裂大小均与对侧无异。
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由于病侧全部颜面肌肉均瘫痪,也就是说,上下部面肌都发生瘫痪,所以,患者作一些表情运动时,表现与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不同,例如患者闭眼时,由于眼轮匝肌麻痹,故眼睑不能充分闭合。
闭眼时同时眼球上窜,在角膜下缘露出巩膜带,叫做Be11氏征。
患者闭嘴时,颊肌极为松弛,故口角下垂。
抬眉受限,额纹变浅或消失。
眉毛较健侧低,眼裂变大,示齿或笑时,口角向健侧牵引,呈斜卵圆形。
中枢性面瘫的一般症状可由面神经核上行通路任何部位受损所引起,患最常见的受损处是内囊。
可能的病因是:颈内动脉系统闭塞,尤以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更为多见,也可因血管瘤或高血压性血管病变所致颅内出血以及颅内肿瘤所致。
周围性⾯瘫与中枢性⾯瘫鉴别诊断
随着天⽓变冷,门诊出现了⼀群愁眉苦脸的患者,细看他们的⾯部很明显歪斜,这究竟是肿么了?
今天早晨,门诊接诊⼀位52岁⼥患者患者头戴帽⼦,⼝罩,墨镜,真真是全副武装来到我的桌前,当时的我正在低头在写前⼀个患者的病例,她急匆匆进来,还没有等我开⼝,患者就急急切切说:“医⽣,我的脸歪了”,我忙劝慰着“您不⽤着急,我来看⼀下。
”患者描述10⼩时前⽆明显诱因出现突发性⾯部感觉⿇⽊伴⼝⾓外斜,味觉减退,右侧⼝⾓流涎,眼睑闭合不全。
经过⼀番诊治该患者确诊为“周围性⾯神经⿇痹”(称周围性⾯瘫)。
⾯瘫是啥?有啥表现?
周围性⾯瘫是⾯部神经丧失功能的⼀种运动神经病,⼀般是单侧发⽣,极少数是双侧。
如出现半边上下肢瘫痪,则考虑中枢性⾯瘫,这是另外⼀个病。
图⽚来源:医学美图,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定义: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炎或Bel麻痹,为面神经管内的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肌瘫痪。
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讲话漏风、流涎、前额皱纹消失和鼻唇沟变浅,无法完成闭眼、抬眉、鼓嘴等动作,部分患者起病前2 d有患侧后、耳内和面部轻度疼痛。
它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不受年龄限制,绝大多数为-侧,且右侧多见。
大多数患者常于清晨漱口、洗脸时,突然发现一侧口角歪斜、面颊动作不灵。
周围性面瘫中医学称之为“口眼喝斜”"口僻”吊斜风”等。
1.1分类(1)西医诊断标准根据《神经病学》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
病变在面神经核或核以下称周围神经。
临床表现为同侧面肌瘫痪,即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不能皱眉,眼裂变大,眼脸闭合无力,肋闭眼时眼珠向.上外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称为贝尔(bel)征,患者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歪向健侧,鼓腮漏气,不能吹口哨,食物易残留于颊部与齿龈之间。
膝状神经节损害表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舌前2/3味觉障碍及泪腺、唾液腺分泌障碍,可伴有听觉过敏,聒部剧疼痛,鼓膜和外耳道疱疹,称亨特综合征(Hunt Syndrome) ,见于膝状神经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面神经管内损害表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伴有舌前2/3味觉障碍及唾液腺分泌障碍,为面神经管内鼓索神经受累;如伴有听觉过敏则病变多在锁骨肌神经以上。
(2)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针灸治疗学》的诊断标准: -侧面部板滞、麻木、不能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漱口漏水,进餐时食物常常停滞于病侧齿颊之间,病侧额纹、鼻唇沟消失,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
少数患者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
严重时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状。
1.2医病因病机西医学认为此病与受寒、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单纯疱疹等)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等有关,导致面部神经及血管痉挛,局部缺血水肿,压迫面神经,神经营养缺乏而发病。
面神经为较为狭窄的骨性管道,受到风寒侵袭时,导致其痉挛、炎症,从而导致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等[1]。
面瘫就是面部瘫痪,它是由支配面部肌肉的面神经受到损伤而引起的,所以临床上叫作面神经麻痹,面瘫是一种比较复杂的面部疾病,发病原因大多由面部受凉、物理性损伤或病毒入侵所致,面瘫的鉴别诊断可以从它的症状着手。
面瘫的症状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周围性面瘫:
1、全部颜面肌肉瘫痪,眼脸不能充分闭合。
2、闭嘴时,颊肌极为松驰,故口角下垂。
3、抬眉受限,额纹变浅或消失,眉毛较键侧低,脸裂变大,内眼角不尖,眼泪有时外溢。
4、说话时,发唇音不清楚。
乳儿发生面神经麻痹时,吸吮受限。
、
5、双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面部无表情,双侧额纹消失,双眼不能闭严,贝尔氏征阳性。
双侧鼻唇沟变浅,口唇不能闭严,口角漏水,进食时,腮内存留食物,言语略含混不清。
[A].相关资料.『患面瘫后怎么办?』
二、中枢性面瘫:
1、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于颜面上部的肌肉并不出现瘫痪,因之闭眼、扬眉、皱眉均正常。
面额纹与对侧深度相等,眉毛高度与脸裂大小均与对侧无异。
2、中枢性面神经麻痹时,面下部肌肉出现瘫痪,即颊肌、口开大肌、口轮匝肌等麻痹,故患者于静止位时该侧鼻唇沟变浅,口解下垂,示齿动作时口角歪向键侧。
3、中枢性面神经麻痹时,颜面不对称并不明显。
面瘫定位鉴别诊断方法:根据面瘫合并味觉减退、听觉过敏、泪液减少、耳部疱疹及目眩等表现,将面神经损害部位分为:仅有面瘫而无上述表现者为面神经鼓索以下段(简称A段),面瘫伴味觉减退者为面神经鼓索与镫骨肌神经之间段(B段),伴听觉过敏者为镫骨肌神经与岩浅大神经之间段(C段),伴泪液减少或耳部疱疹或眩晕为岩浅大神经及以上段(D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