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检索表的制作与使用
- 格式:doc
- 大小:1.38 MB
- 文档页数:14
1.有翅2对,后翅正常 (2)有翅1对,后翅特化为平衡棒………………………………………………………………双翅目(Diptera)2.口器为虹吸式,体被鳞片……………………………………………………………鳞翅目(Lepidoptera)口器为非虹吸式,体不被鳞片 (3)3.前翅为鞘翅………………………………………………………………………………鞘翅目(Coleoptera)前翅为非鞘翅,为覆翅……………………………………………………………………直翅目(Orthoptera)昆虫纲分目检索表(两项式)1.无翅;腹部第6节以前有附肢(无翅亚纲) (2)有翅或无翅;腹部第6节以前无附肢(有翅亚纲) (5)2.无触角;腹部12节,前3节有附肢;无尾须………………………………………………原尾目(Protura)有触角;腹部最多11节 (3)3.腹部6节或更少,无尾须;附肢为:第1节有腹管,第3节有握弹器,第4、5节有弹器…………………………………………………………………………………………………弹尾目(Collembola)腹部10或11节,有尾须,附肢为刺突或泡 (4)4.腹端只有1对尾须(或尾狭),无中尾丝;无复眼………………………………………双尾目(Diplura)腹端有1对尾须及1中尾丝;有复眼……………………………………………………缨尾目(Thysanura)5.口器咀嚼式,有成对的上颚;或口器退化 (6)口器非咀嚼式,无上颚;为虹吸式、刺吸式或舔吸式等 (26)6.有尾须 (7)无尾须(少数有尾须则头延伸成喙状) (17)7.触角刚毛状,翅竖在背上或平展而不能折叠 (8)触角丝状,念珠状或剑状等;翅可以向后折叠,或无翅 (9)8.尾须细长而多节(有时还有中尾丝);后翅很小或无后翅,无翅痣……………………蜻蜓目(Odonata)9.后足为跳跃足或前足为开掘足…………………………………………………………直翅目(Orthoptera)后足为非跳跃足,前足也非开掘足 (10)10.跗节4或5节 (11)跗节最多为3节 (14)11.触角为丝状或梯状等,而不呈念珠状;前翅革质,后翅膜质 (12)触角念珠状,前后翅相似,均为膜质,或无翅…………………………………………等翅目(Isoptera)12.前胸比中胸长或大 (13)前胸比中胸短小,体细长如枝或扁平似叶……………………………………………………修目Phasmodea13.前足为捕捉足,中后足不多刺…………………………………………………………………螳螂目Mantodea前足非捕捉组,与中后足相似,生有许多刺………………………………………………蜚蠊目Blattodea14.跗节3节 (16)跗节2节,尾须不分节,触角9节……………………………………………………………缺翅目Zoraptera15.前足第一跗节极膨大,有丝腺,能纺丝;前后翅相似(雌),或无翅(雄)……………纺足目Embiodea前足正常,不能纺丝,有翅则后翅比前翅宽大 (16)16.尾须不呈铗状;前翅狭长,后翅臀区扩大,翅均为膜质…………………………………襀翅目Plecoptera尾须坚硬呈铗状,前翅短小,革质,后翅膜质如折扇……………………………………革翅目Dermaptera17.跗节最多分为3节 (18)跗节4节或5节;如3节以下则无爪,或前翅角质 (19)18.跗节2或3节;触角细长而多节;有翅或无翅……………………………………………啮虫目Corrodentia跗节1或2节;触角短小,最多5节;无翅;外寄生于鸟兽………………………………食毛目Mallophaga拈19.前翅特化为平衡棒,后翅很大;雌虫无翅,无足;内寄生与昆虫腹部…………………翅目Strepsiptera前翅不特化为平衡棒 (20)20.前翅角质,和身体一样坚硬如铁…………………………………………………………鞘翅目Coleoptera前后翅均为膜质,或无翅 (21)21.腹部第一节并入胸部;后翅前缘有一列小钩;成无翅…………………………………膜翅目Hymenoptera腹部第一节不并入胸部;后翅无小钩列 (22)22.头部向下延伸成喙状,有短小的尾须(雌虫分两节)…………………………………长翅目Mecoptera头部不延伸成喙状 (23)23.前胸很小;足胫节上有很大的中距和端距;翅面上密生明显的毛……………………………………………………………………………………………………毛翅目Trichoptera前胸发达;足胫节上无中距,端距较小或呈爪状;翅面上无毛或仅有微毛 (24)24.后翅臀区发达;可以折叠…………………………………………………………………广翅目Megaloptera后翅臀区很小;不能折叠 (25)25.头基部不延长;前胸如延长则前足特化;雌虫无产卵器(个别有细长产卵器则弯在背上)……………………………………………………………………………………………………脉翅目Neuroptera头基部和前胸均延长,前足不特化;雌虫有针状产卵器………………………………蛇蛉目Rhaphidodea26.口器为虹吸式,翅膜质,覆有鳞片………………………………………………………鳞翅目Lepidoptera口器非虹吸式;翅上无鳞片 (27)27.跗节5节 (28)跗节最多3节;或足退化,甚至无足 (29)28.前翅膜质,后翅退化为平衡棒;少数无翅。
昆虫分类与检索表的使用昆虫纲隶属节肢动物门,就是动物界第一大纲,已知100多万种,约占整个动物界的75%。
根据变态的有无与类型,腹部运动附肢的有无,翅的有无、数量、质地与类型,以及口器、触角及胸足的类型等特征,一般将昆虫纲分为二个亚纲三十多个目。
使用下面的“昆虫(成虫)分目检索表”,学习分类工作的原理与方法,将老师提供的或自己采集的昆虫标本进行分类,鉴定到它们所属的目。
检索表中列有1、2、3……等若干条,每条都含有一对(两项)互相对立的特征描述。
鉴定标本时,仔细观察待鉴定标本的形态特征,并从检索表第1条开始逐条查对。
昆虫标本特征符合两项对立描述的中的那一项,就按该项描述后面的数字(数字表示条的编号)继续查下去,直到查出该昆虫所属的目为止。
昆虫(成虫)分目检索表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原先置于昆虫纲无翅亚纲中的原尾目、弹尾目与双尾目很可能并不属于昆虫。
但它们的分类地位尚不很明确,故将这三个目仍暂放在此处的检索表中。
1、翅无或极退化………………………………………………、………………………、、……、、(2)翅2对或1对………………………………………………、…、、………………………、、、(23)2、无足,幼虫状,头与胸愈合;内寄生于膜翅目、半翅目及直翅目等昆虫体内,仅头胸部露出寄主腹节外...............................................................捻翅目(Strepsiptera) 有足,头与胸不愈合,不寄生于昆虫体内 (3)3、腹部除外生殖器与尾须外,有其她运动附肢……………………………………………、、、(4)腹部除外生殖器与尾须外,无其她运动附肢……………………………………………、、(7)4、无触角;腹部12节,第1节~ 第3节各有1对短小的附肢………………原尾目(Protura)有触角;腹部最多11节 (5)5、腹部至多6节,第1腹节具腹管;第3腹节有握弹器,第4或第5腹节有一分叉的弹器,但有些种类的握弹器与弹器退化..........................................、弹尾目(Collembola) 腹部多于6节,无上述附肢,但有成对的刺突或泡 (6)6、腹部末端有一对长而分节的尾须或坚硬不分节的尾铗,无中尾丝与复眼………………………………………………………………………………………………、、双尾目(Diplura) 腹部末端除一对尾须外还有一条长而分节的中尾丝;有复眼………缨尾目(Thesanura)7、口器咀嚼式…………………………………………………………………………………、(8)口器刺吸式或舔吸式、虹吸式等………………………、、………………………………、、(18)8、腹部末端有一对尾须或尾铗………………………………………………………………、(9)腹部末端无尾须................................................、、 (15)9、尾须铗状,坚硬不分节……………………、、…、……………、、………、革翅目(Dermaptera)尾须不呈铗状……………………………………………………………………………、、(10)10、前足第一跗节特别膨大,能纺丝……………………………………、、、、纺足目(Embiidina)前足第一跗节不特别膨大,不能纺丝....................................、、 (11)11、前足捕捉足……………………………………………………………、、螳螂目(Mantodea)前足非捕捉足 (12)12、后足跳跃足……………………………………………………………直翅目(Orthoptera)后足非跳跃足………………………………………………………………………、、、…、(13)13、体扁,卵圆形;前胸背板很大,向前延伸至少覆盖头部大部分……、、、…蜚蠊目(Blattaria)体非卵圆形;前胸背板小,头部外露、、、.............................................、 (14)14、体细长杆状……………………………………………………、……、、竹节虫目(Plasmida)体非杆状,社会性昆虫………………………………………………、、等翅目(Isoptera) 15、跗节至多3节……………………………………………………………………………、(16)跗节4节~ 5节……………………………………………………………、…………、、(17)16、触角3节~ 5节,寄生于鸟类或兽类体表……、、、……………、、、……、食毛目(Mallophaga)触角13节~ 15节,非寄生性……………………………、………、啮虫目(Corrodentia) 17、腹部第1节并入后胸,第1节与第2节之间紧缩呈柄状…………、、膜翅目(Hymenoptera)腹部第1节不并入后胸,第1节与第2节之间不紧缩为柄状………鞘翅目(Coleoptera) 18、体密被鳞片,翅全部或部分被有鳞片,口器虹吸式………………、鳞翅目(Lepidoptera)体无鳞片;口器刺吸式、舔吸式等或退化...................................................、、(19) 19、跗节5节....................................................................................、 (20)跗节至多3节 (21)20、体左右侧扁…………………、…………………………………………、蚤目(Siphonaptera)体不侧扁…………………………………………………………………、双翅目(Diptera) 21、跗节端部有能伸缩的泡,爪很小………………、…………………、、缨尾目(Thysanoptera)跗节端部无能伸缩的泡……………………………、………………………、、…………、(22)22、足具1爪,适于攀附在毛发上,外寄生于哺乳动物……………………、、虱目(Anoplura)足具2爪;如具1爪则寄生于植物上,极不活泼或固定不动,体呈球状,介壳状等,常被有蜡质、胶质等分泌物…………………………………………、…同翅目(Homoptera)23、翅1对…………………………………………………………………、、………………、、(24)翅2对…………………………………………………………………………、、………、、(32)24 、前翅或后翅特化成平衡棒………………………………………………………………、、(25)无平衡棒………………………………………………………………………、、、………、(27)25、前翅形成平衡棒,后翅大……………………………………………、、捻翅目(Strepsiptera)后翅形成平衡棒,前翅大.................................、、 (26)26、跗节5节……………………………………………………………………双翅目(Diptera)跗节仅1节(雄介壳虫) ......................................................、同翅目(Homoptera) 27、腹部末端有1对尾须 (28)腹部末端无尾须………………………………………、………、………………………、、(30)28、尾须细长分节,或更有1条相似的中尾丝;翅竖立背上…………、、蜉蝣目(Ephemerida)尾须短小不分节,无中尾丝;翅平覆在腹部背面………、、……………………………、、(29)29、跗节5节,后足非跳跃足,体细长杆状或扁宽叶状…………、、……、、竹节虫目(Phasmida)跗节4节以下,后足为跳跃足……………………………、、………、、直翅目(Orthoptera)30、前翅角质,口器咀嚼式………………………………………………、、鞘翅目(Coleoptera)翅膜质,口器非咀嚼式………………………………、、、………………………、、………、(31)31、翅上有鳞片………………………………、、、…………………………鳞翅目(Lepidoptera)翅上无鳞片……………………、…………………………………、、缨翅目(Thysanoptera)32、前翅全部或部分较厚为角质或革质,后翅膜质............、、 (33)前翅与后翅均为膜质………………………………………、、…………………………、、(40)33、前翅基半部为角质或革质,端半部为膜质…………、、、………………、半翅目(Hemiptera)前翅基部与端部质地相同,或虽局部较厚但不如上所述……、………………………、(34) 34、口器刺吸式………………………………………………、、…………、、同翅目(Homoptera)口器咀嚼式 (35)35、前翅有翅脉...........................................................................、、、......、、 (36)前翅无明显翅脉………………………………………………………、、、………………、(39)36、跗节4节以下,后足为跳跃足或前足为开掘足………………………直翅目(Orthoptera)跗节5节,后足与前足不如上所述...............、........................、、 (37)37、前足捕捉足……………………………………………………………、、、螳螂目(Mantodea)前足非捕捉足 (38)38、前胸背板很大,向前延伸至少覆盖头部大部分……、……………、、蜚蠊目(Blattaria)前胸背板小,头部外露;体似杆状或叶片状…………、………、……竹节虫目(Phasmida)39、腹部末端有1对尾铗;前翅短小,不能盖住腹部中部………………、革翅目(Dermaptera)腹部末端无尾铗;前翅一般较长,至少盖住腹部大部分………、、、…、鞘翅目(Coleoptera)40、翅至少部分被有鳞片,口器虹吸式或退化…………、、……………、鳞翅目(Lepidopera)翅无鳞片,口器非虹吸式..................、......................................................、(41) 41、口器刺吸式................................................、 (42)口器咀嚼式、嚼吸式或退化……………………………………………………………、、(44)42、下唇形成分节的喙,翅缘无长毛………………………………………、、………………、(43)无分节的喙;翅极狭长,翅缘有缨状长毛………、、、………………、缨翅目(Thysanoptera)43、喙自头的前方伸出…………………………、…………………………半翅目(Hemiptera)喙自头的后方伸出………………………………、、、…………………、同翅目(Homoptera)44、触角极短小, 刚毛状……………………………………………………………………、(45)触角长而显著, 非刚毛状………………………………、……………………………、、(46)45、尾须细长多节,或更有一条相似的中尾丝;后翅很小………、…、…、蜉蝣目(Ephemerida)尾须短而不分节,无中尾丝;后翅与前翅大小相似……………………蜻蜓目(Odonata) 46、头部向下延伸呈喙状……………………………………、……………、长翅目(Mecoptera)头部不延长成喙状………………………………………………………、、……………、、(47)47、前足第1跗节特别膨大,能纺丝………………………………………、纺足目(Embiidina)前足第1跗节不特别膨大,不能纺丝..............................、、、 (48)48、前、后翅几乎相等,翅基部有一条横的肩缝,翅易沿此缝脱落…、…、…、、等翅目(Isoptera)前、后翅无肩线............................................................、、 (49)49、后翅前缘有一排小钩形成的的翅钩列,用以与前翅相连…、、、……膜翅目(Hymenoptera)后翅前缘无翅钩列…………………………………………………、、、…………………、(50)50、跗节2节~ 3节………………、、、……、…………………………………………………、、(51)跗节5节…………………………………………………………………………………、(52) 51、前胸很大,腹部末端有1对尾须………………………………………、襀翅目(Plecoptera)前胸很小如颈状,无尾须…………、、、、、………………………………啮虫目(Corrodentia)52、翅密被明显的毛,口器(上颚)退化……………、、……………………毛翅目(Trichoptera)翅无明显的毛,毛仅着生在翅脉与翅缘上;口器(上颚)发达...............、 (53)53、后翅基部宽于前翅,具发达的臀区,休息时后翅臀区纵向折叠;头为前口式…………、、、……………………………………………………………………、…、、… 广翅目(Megaloptera)后翅基部不宽于前翅,无发达的臀区,休息时也不折叠;头为下口式……………、、(54) 54、头长;前胸很长,圆筒状;足正常;雌虫具伸向后方的针状产卵器……………………………………………、…………………………………………、、………蛇蛉目(Raphidiodea)头短;前胸一般不很长,若很长时则前足为捕捉足(似螳螂);雌虫一般无针状产卵器,若有则弯在背上向前伸……………………………、、………………、、脉翅目(Neuroptera)。
昆虫分类与检索表得使用昆虫纲隶属节肢动物门,就是动物界第一大纲,已知100多万种,约占整个动物界得75%。
根据变态得有无与类型,腹部运动附肢得有无,翅得有无、数量、质地与类型,以及口器、触角及胸足得类型等特征,一般将昆虫纲分为二个亚纲三十多个目.使用下面得“昆虫(成虫)分目检索表",学习分类工作得原理与方法,将老师提供得或自己采集得昆虫标本进行分类,鉴定到它们所属得目。
检索表中列有1、2、3……等若干条,每条都含有一对(两项)互相对立得特征描述.鉴定标本时,仔细观察待鉴定标本得形态特征,并从检索表第1条开始逐条查对。
昆虫标本特征符合两项对立描述得中得那一项,就按该项描述后面得数字(数字表示条得编号)继续查下去,直到查出该昆虫所属得目为止。
昆虫(成虫)分目检索表注:近年来得研究表明,原先置于昆虫纲无翅亚纲中得原尾目、弹尾目与双尾目很可能并不属于昆虫.但它们得分类地位尚不很明确,故将这三个目仍暂放在此处得检索表中。
1、翅无或极退化………………………………………………、………………………、、……、、(2)翅2对或1对………………………………………………、…、、………………………、、、(23)2、无足,幼虫状,头与胸愈合;内寄生于膜翅目、半翅目及直翅目等昆虫体内,仅头胸部露出寄主腹节外………………………………………………………捻翅目(Strepsiptera)有足,头与胸不愈合,不寄生于昆虫体内 (3)3、腹部除外生殖器与尾须外,有其她运动附肢……………………………………………、、、(4)腹部除外生殖器与尾须外,无其她运动附肢……………………………………………、、(7)4、无触角;腹部12节,第1节~第3节各有1对短小得附肢………………原尾目(Pro tura)有触角;腹部最多11节 (5)5、腹部至多6节,第1腹节具腹管;第3腹节有握弹器,第4或第5腹节有一分叉得弹器,但有些种类得握弹器与弹器退化……………………………………、弹尾目(Collembola)腹部多于6节,无上述附肢,但有成对得刺突或泡 (6)6、腹部末端有一对长而分节得尾须或坚硬不分节得尾铗,无中尾丝与复眼………………………………………………………………………………………………、、双尾目(Dip lura)腹部末端除一对尾须外还有一条长而分节得中尾丝;有复眼………缨尾目(Thesanura)7、口器咀嚼式…………………………………………………………………………………、(8)口器刺吸式或舔吸式、虹吸式等………………………、、………………………………、、(18)8、腹部末端有一对尾须或尾铗………………………………………………………………、(9)腹部末端无尾须…………………………………………、、………………………………(15)9、尾须铗状,坚硬不分节……………………、、…、……………、、………、革翅目(Dermaptera)尾须不呈铗状……………………………………………………………………………、、(10)10、前足第一跗节特别膨大,能纺丝……………………………………、、、、纺足目(Embiidina)前足第一跗节不特别膨大,不能纺丝....................................、、 (11)11、前足捕捉足……………………………………………………………、、螳螂目(Mantodea)前足非捕捉足……………………………………………………………………………(12)12、后足跳跃足……………………………………………………………直翅目(Orthoptera)后足非跳跃足………………………………………………………………………、、、…、(13)13、体扁,卵圆形;前胸背板很大,向前延伸至少覆盖头部大部分……、、、…蜚蠊目(Blattaria)体非卵圆形;前胸背板小,头部外露、、、.............................................、 (14)14、体细长杆状……………………………………………………、……、、竹节虫目(Plas mida)体非杆状,社会性昆虫………………………………………………、、等翅目(Isoptera) 15、跗节至多3节……………………………………………………………………………、(16)跗节4节~5节……………………………………………………………、…………、、(17)16、触角3节~5节,寄生于鸟类或兽类体表……、、、……………、、、……、食毛目(Mallophaga)触角13节~ 15节,非寄生性……………………………、………、啮虫目(Corrodentia)17、腹部第1节并入后胸,第1节与第2节之间紧缩呈柄状…………、、膜翅目(Hymenoptera)腹部第1节不并入后胸,第1节与第2节之间不紧缩为柄状………鞘翅目(Coleo ptera)18、体密被鳞片,翅全部或部分被有鳞片,口器虹吸式………………、鳞翅目(Lepidoptera)体无鳞片;口器刺吸式、舔吸式等或退化……………………………………………、、(19)19、跗节5节…………………………………………………………………………、………(20)跗节至多3节 (21)20、体左右侧扁…………………、…………………………………………、蚤目(Siphonaptera)体不侧扁…………………………………………………………………、双翅目(Dip tera)21、跗节端部有能伸缩得泡,爪很小………………、…………………、、缨尾目(Thys anoptera)跗节端部无能伸缩得泡……………………………、………………………、、…………、(22)22、足具1爪,适于攀附在毛发上,外寄生于哺乳动物……………………、、虱目(Anoplura)足具2爪;如具1爪则寄生于植物上,极不活泼或固定不动,体呈球状,介壳状等,常被有蜡质、胶质等分泌物…………………………………………、…同翅目(Homoptera)23、翅1对…………………………………………………………………、、………………、、(24)翅2对…………………………………………………………………………、、………、、(32)24、前翅或后翅特化成平衡棒………………………………………………………………、、(25)无平衡棒………………………………………………………………………、、、………、(27)25、前翅形成平衡棒,后翅大……………………………………………、、捻翅目(Strep siptera)后翅形成平衡棒,前翅大.................................、、 (26)26、跗节5节……………………………………………………………………双翅目(Diptera)跗节仅1节(雄介壳虫)………………………………………………、同翅目(Homop tera)27、腹部末端有1对尾须……………………………………………………………………(28)腹部末端无尾须………………………………………、………、………………………、、(30)28、尾须细长分节,或更有1条相似得中尾丝;翅竖立背上…………、、蜉蝣目(Ephem erida)尾须短小不分节,无中尾丝;翅平覆在腹部背面………、、……………………………、、(29)29、跗节5节,后足非跳跃足,体细长杆状或扁宽叶状…………、、……、、竹节虫目(Phasmida)跗节4节以下,后足为跳跃足……………………………、、………、、直翅目(Orthopter a)30、前翅角质,口器咀嚼式………………………………………………、、鞘翅目(Coleopt era)翅膜质,口器非咀嚼式………………………………、、、………………………、、………、(31)31、翅上有鳞片………………………………、、、…………………………鳞翅目(Lepidoptera)翅上无鳞片……………………、…………………………………、、缨翅目(Thysanoptera)32、前翅全部或部分较厚为角质或革质,后翅膜质............、、 (33)前翅与后翅均为膜质………………………………………、、…………………………、、(40)33、前翅基半部为角质或革质,端半部为膜质…………、、、………………、半翅目(Hemiptera)前翅基部与端部质地相同,或虽局部较厚但不如上所述……、………………………、(34)34、口器刺吸式………………………………………………、、…………、、同翅目(Homoptera)口器咀嚼式………………………………………………………………………………(35)35、前翅有翅脉...........................................................................、、、......、、 (36)前翅无明显翅脉………………………………………………………、、、………………、(39)36、跗节4节以下,后足为跳跃足或前足为开掘足………………………直翅目(Ortho ptera)跗节5节,后足与前足不如上所述...............、........................、、 (37)37、前足捕捉足……………………………………………………………、、、螳螂目(Man todea)前足非捕捉足……………………………………………………………………………(38)38、前胸背板很大,向前延伸至少覆盖头部大部分……、……………、、蜚蠊目(Bla ttaria)前胸背板小,头部外露;体似杆状或叶片状…………、………、……竹节虫目(Phas mida)39、腹部末端有1对尾铗;前翅短小,不能盖住腹部中部………………、革翅目(Derm aptera)腹部末端无尾铗;前翅一般较长,至少盖住腹部大部分………、、、…、鞘翅目(Co leoptera)40、翅至少部分被有鳞片,口器虹吸式或退化…………、、……………、鳞翅目(Lep idopera)翅无鳞片,口器非虹吸式………………、………………………………………………、(41)41、口器刺吸式…………………………………………、……………………………………(42) 口器咀嚼式、嚼吸式或退化……………………………………………………………、、(44)42、下唇形成分节得喙,翅缘无长毛………………………………………、、………………、(43)无分节得喙;翅极狭长,翅缘有缨状长毛………、、、………………、缨翅目(Thysano ptera)43、喙自头得前方伸出…………………………、…………………………半翅目(Hemiptera)喙自头得后方伸出………………………………、、、…………………、同翅目(Homo ptera)44、触角极短小, 刚毛状……………………………………………………………………、(45)触角长而显著,非刚毛状………………………………、……………………………、、(46)45、尾须细长多节,或更有一条相似得中尾丝;后翅很小………、…、…、蜉蝣目(Eph emerida)尾须短而不分节,无中尾丝;后翅与前翅大小相似……………………蜻蜓目(Odonata)46、头部向下延伸呈喙状……………………………………、……………、长翅目(Mecoptera)头部不延长成喙状………………………………………………………、、……………、、(47)47、前足第1跗节特别膨大,能纺丝………………………………………、纺足目(Embiidina)前足第1跗节不特别膨大,不能纺丝..............................、、、 (48)48、前、后翅几乎相等,翅基部有一条横得肩缝,翅易沿此缝脱落…、…、…、、等翅目(Isoptera)前、后翅无肩线............................................................、、 (49)49、后翅前缘有一排小钩形成得得翅钩列,用以与前翅相连…、、、……膜翅目(Hymenoptera)后翅前缘无翅钩列…………………………………………………、、、…………………、(50)50、跗节2节~ 3节………………、、、……、…………………………………………………、、(51)跗节5节…………………………………………………………………………………、(52)51、前胸很大,腹部末端有1对尾须………………………………………、襀翅目(Plecoptera)前胸很小如颈状,无尾须…………、、、、、………………………………啮虫目(Corrodentia)52、翅密被明显得毛,口器(上颚)退化……………、、……………………毛翅目(Trichoptera)翅无明显得毛,毛仅着生在翅脉与翅缘上;口器(上颚)发达...............、 (53)53、后翅基部宽于前翅,具发达得臀区,休息时后翅臀区纵向折叠;头为前口式…………、、、……………………………………………………………………、…、、… 广翅目(Megaloptera)后翅基部不宽于前翅,无发达得臀区,休息时也不折叠;头为下口式……………、、(54)54、头长;前胸很长,圆筒状;足正常;雌虫具伸向后方得针状产卵器……………………………………………、…………………………………………、、………蛇蛉目(Raphidiodea)头短;前胸一般不很长,若很长时则前足为捕捉足(似螳螂);雌虫一般无针状产卵器,若有则弯在背上向前伸……………………………、、………………、、脉翅目(Neuroptera)。
检索表的制作与使用一、检索表的作用系统生物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一项重大贡献。
1. 使某一类群零碎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提供这一类群的各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丰富、系统知识;2. 为标本鉴定工作提供极大的方便●专业学者系统分类学研究的工具;●非分类学专业工作者识别他们研究的对象物种的工具;●初学者识别生物、了解其特征的重要指导;学生使用检索表鉴定标本时,必须进行仔细观察、比较和讨论,才能达到正确的结果。
对这一物种的名称、形态特征都会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和记忆。
二、制作检索表时应遵循的原则艰巨、费时的工作。
收集这一类群所有成员的标本以及描述它们的文献;认真研究、分析、比较,从中选出若干对可靠的对立特征,供制作检索表时使用。
在制作检索表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文字简洁细心选择对立的特征,使用互相对立的若干组对句;以电报式文体,用简洁、朴实、直接的语言对该类群成员进行描述;简单明了,能说明差别即可,不应全面概述。
2.陈述明了每组对句第一个句子应为肯定性陈述;第二个句子则为针对第一个句子所陈述的特征的否定性陈述;而且在否定性陈述之后,不应又加上其他肯定性特征陈述。
3.配以必要的插图可使文字描述大为简化;可达到文字描述难以达到的明了的效果,使检索过程变得容易;只要注意比例,绘制简单轮廓图,不必画出许多无关细节。
4.对比明确关于对立特征的描述,不能使用一些简单、模棱两可的形容词,如:“明显”与“不明显”,“发达’与“不发达”,“长”与“短”,“多”与“少”、“大”与“小”,“粗”与“细”以及“色深”与“色浅”,甚至“较”与“较不”等等。
必须用明确的字眼,即具有对比性,以便于使用者判断。
如:“有”与“无”,“黑色”与“白色”等;也可使用明确的数字,如:“多于8枚”与“少于5枚”,“超过4毫米”与“小于2毫米”;必要时还可选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作为衡量对比的标准,例如:“触角为头长的4倍”“翅长,超过腹部末端”与“翅短,不达腹部末端”等。
鱼类检索表编制鱼类检索表是使用一种特殊的物种特征学方法来检索一种或多种鱼的种类的表。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 世纪末,当时的科学家发现由不同鱼种所编制的表格可以帮助他们建立一个系统的,比较有利于分析的模型。
然而,随着发展,现在的鱼类检索表也在更多的方面有着不同的用途。
鱼类检索表的主要特点鱼类检索表包含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描述性记录、检索词和关键字。
描述性记录是一个概述,可以概括鱼种的特征。
这些特征包括体色、鱼鳍等,也包括一些比较少见的特征,比如鳃的纹理、体纹等。
检索词是一个由与描述记录相关的关键字组成的词或短语,它可以帮助搜索人员更快地找到特定的物种。
关键字是一个由与检索词相关的物种特征组成的词语,它们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快地找到特定的鱼类。
构成鱼类检索表的关键字也可以细分成更小的特征,以使搜索更容易。
例如,身体可以细分为“眼睛”、“鱼鳍”和“鳃”,头可以分为“头部前缘”、“头背部”和“头侧部”等。
此外,还可以包括更小的分类,例如“表皮鳞片”、“鳍片”和“鳃的外形”等,以便进一步建立物种的系统分类。
为什么要使用鱼类检索表鱼类检索表不仅能够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检索同类物种,也对管理海洋资源,以及护持不同类型海洋生物的经济和环境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它还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追踪自然变化的趋势,例如可以检测水温变化,海洋面积变化以及种群变化等,捕捞习惯的变化等。
另外,鱼类检索表的另一个作用是促进对不同海洋物种的保护。
此外,它还可以帮助政府管理有限的海洋资源,从而提高政策制定的效率,支持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有效地使用资源,减少海洋生态系统破坏。
如何编制鱼类检索表编制鱼类检索表需要一个多学科项目组,通常由特定领域的专家组成,比如水生生物学家、总体生物学家等。
首先,在建立鱼类检索表之前,需要了解被调查的海洋物种的分布范围和特征,以便确定最佳的检索词和关键字。
之后,专家组要收集相关文献、图片、分类标本等数据,并根据观察、实验结果,构建一个有利于分析的模型。
一实验目的1学习编制检索表,帮我们认识常见的植物种类。
2学习使用检索表对植物进行检索和鉴定。
二检索表的编制原理检索表的编制应根据二岐分类原则,即把某群植物的同一关键特征,不同的相对性状用对比的方法逐步排列并进行分类。
将相对立的两个性状编为同样的号码,将植物分为两类,再把每类中的植物根据相对性状又分成相对的两类,依次下去,直到编制到检索表的终点。
三检索表的编制原则根据法国拉马(Lamarck,1744-1829)二歧分类原则,把原来一群动植物相对的特征、特性分成对应的两个分支。
再把每个分支中相对的性状又分成相对应的两个分支,依次下去直到编制到科、属或种检索表的终点为止。
为了便于使用,各分支按其出现先后顺序,前边加上一定的顺序数字,相对应的两个分支前的数字或符号应是相同的。
按照划分科、属、种(在园艺分类上还有品种)的标准和特征,选用一对明显不同的特征,将植物分为两类又从每类中再找相对的特征再区分为两类,仿此下去,最后分出科、属、种或品种,常见的植物分类检索表有定距式(级次式)、平行式和连续平行式三种。
定距式是最常用的一种,每对特征写在左边一定的距离处,前有号码为1,2,…,与之相对立的特征写在同样距离处,如此下去每行字数减少,距离越来越短,逐级向右收缩,使用上较为方便,每组对应性状一目了然,便于查找核对。
只是如果种类较多时,行次偏斜,左空而右挤,行次变短,是其不足。
平行式与内缩式检索表不同处在于每一对特征(相反的)紧紧相连,易于比较,在一行叙述之后为一数字或为名称。
连续平行将一对互相区别的特征用两个不同的项号表示,其中后一项号加括弧,以表示它们是相对比的项目,如下列中的1.(6)和6.(1),排列按1.2.3 的顺序。
查阅时,若其性状符合1时,就向下查2。
若不符合1时就查相对比的项号6,如此类推,直到查明其分类等级。
四检索表的编制要求:请选择校园内常见的5种(或以上)植物,编制一个简单的定距式检索表。
定距式检索表应用及编制要点王刚狮(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省太原市 030009)摘要检索表是根据法国学者拉马克(Lamarck)的二歧分类原则,把区分对象对应的相对性状,用对比的方法逐步排列并进行分类,以区分生物为目的编制的表。
是认识和鉴定生物种类的主要工具,本文针对定距式检索表在各类教科书中的应用现状,结合实例将编制要点进行叙述,使更多的人能够正确认识和合理使用定距式检索表。
关键词定距式检索表,应用,编制要点Given-distance Key Application and Main Compiling PointsWang Gang shi(Shanxi forestry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Shanxi Taiyuan 030009) Abstract: According to Dichotomy Classification Principle of Lamarck from French scholar, the key is a compiling table in the aim of distinguishing biology,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ve character of distinguishing object is gradually arranged and classified by the method of comparison, also is main tool to understand and identify the biology clas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make more people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reasonably use given-distance key aiming at application status in various textbooks and combining with practical example in main compiling points.Key Words: Given-distance Key,Application Status,Main Compiling Points检索表是认识和鉴定动、植物种类的主要工具,运用检索表能比较迅速的查对和鉴定现状生物所属的类群、科、属、种,是生物分类学者必备能力之一,也是每位中学生物奥赛选手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方法。
初中生物检索表字母和数字规则
摘要:
1.初中生物检索表的概述
2.字母和数字规则的具体内容
3.如何使用字母和数字规则
4.规则的意义和作用
正文:
【初中生物检索表的概述】
初中生物检索表是一种辅助学习工具,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查找和理解生物学知识。
表中包含了各种生物学概念、现象和事实,以字母和数字的形式进行编码,方便学生检索和学习。
【字母和数字规则的具体内容】
在初中生物检索表中,字母和数字规则如下:
- 字母:A-Z,代表不同的生物学主题,如A 表示“动物”,B 表示“植物”等。
- 数字:1-9,代表各个主题下的子主题。
如A1 表示“动物的特征”,A2 表示“动物的分类”等。
【如何使用字母和数字规则】
使用字母和数字规则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先找到对应的大写字母,再找到对应的数字。
例如,如果想了解关于“动物的特征”,可以找到字母A,再找到数字1,即可找到相关内容。
【规则的意义和作用】
字母和数字规则的意义和作用在于,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定位和理解生物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动物检索表的制作与使用
检索表的制作与使用
一、检索表的作用
系统生物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一项重大贡献。
1. 使某一类群零碎分散的知识系统化
提供这一类群的各成员之间
相互关系的丰富、系统知识;
2. 为标本鉴定工作提供极大的方便
●专业学者系统分类学研究的工具;
●非分类学专业工作者
识别他们研究的对象物种的工具;
●初学者识别生物、
了解其特征的重要指导;
学生使用检索表鉴定标本时,
必须进行仔细观察、比较和讨论,
才能达到正确的结果。
对这一物种的名称、形态特征
都会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和记忆。
二、制作检索表时应遵循的原则
所陈述的特征的否定性陈述;
而且在否定性陈述之后,
不应又加上其他肯定性特征陈述。
3.配以必要的插图
可使文字描述大为简化;
可达到文字描述难以达到的
明了的效果,
使检索过程变得容易;
只要注意比例,
绘制简单轮廓图,
不必画出许多无关细节。
4.对比明确
关于对立特征的描述,
不能使用一些
简单、模棱两可的形容词,
如:“明显”与“不明显”,
“发达’与“不发达”,
“长”与“短”,
“多”与“少”、
“大”与“小”,
“粗”与“细”
以及“色深”与“色浅”,
甚至“较”与“较不”等等。
必须用明确的字眼,
即具有对比性,
以便于使用者判断。
如:“有”与“无”,
“黑色”与“白色”等;
也可使用明确的数字,
如:“多于8枚”与“少于5枚”,
“超过4毫米”与“小于2毫米”;
必要时还可选用身体的某一部分
作为衡量对比的标准,
例如:“触角为头长的4倍”
“翅长,超过腹部末端”
与“翅短,不达腹部末端”等。
5.特征明显,易识别
为了便于使用,尽量选用
明显易观察、易识别的特征。
尽量不用难以观察、难以识别的特征,
即不经过专业训练、不具备丰富的专业经验就无法识别的特征。
尽量不用或少用
隐蔽的,
或不经过特别处理、
不使用专用仪器
和特殊观察方法
就无法观察的特征。
如:优先选用外部形态特征,
其次才采用内部解剖特征、
生物学特征与行为特征等。
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
在不得已使用一些
较为难以观察和识别的特征时,
也应尽量放在检索表的后面使用。
6.特征稳定、对立明确
应选用
最稳定的或变异性最小的特征。
即该特征在一个对句中
所含的所有成员中都是一致的,
没有例外。
即使特征有一定的变化范围,
变化的范围仍应能区分开,
不能相互重叠。
例如,
对立的特征可以是
“3枚~5枚”与“6枚~10枚”;
“小于2.5倍”与“大于3倍”;
但不应是
“3枚~7枚”与“5枚~10枚”、
“2.0~3.5倍”与“2.5~5.0倍”。
7.标明适用范围
检索表的标题中
必须明确说明适用范围,
如:地区、类群、
性别、幼体与成体等。
8.可双向使用
使用检索表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以至无法继续检索下去
或未能检索到满意的结果时,
如果可以循检索的途径
逆向追溯到错误的发生处,
然后从此重新开始向前检索,
这样比从头开始检索省事。
其次,
当设想某个标本属于某个阶元时,
为了验证设想是否正确,
可以用检索表逐步进行反向检查;
若原先的设想不正确,
那么标本与检索表之间
第一个差异就会很容易被发现。
9.对半划分
根据数学上优选法原理,
应尽量优先选用这样的特征,
它能划分出两个
大小相等或相近的亚群近;
因为从总体上看,
这样的检索表
使用的步骤最为节省。
10.检索对象的独立特征
检索对象的条目
应该具备检索对象的独立特征,
以便与其他类群相区别。
否则,编制的检索表
就不能用于检索未包括在此表中的相近类群。
此外,一个好的检索表
还应编写准确无误,
能最大限度地包括
最低分类阶元的全部特征,
又能排除与其相近的分类阶元,
并在编排中尽可能地考虑
它们的系统地位。
二、最常见的检索表类型
常见检索表有
并列式、缩进式、分组式、组合式等类型。
最常见的为:并列式(两项式)
特点:
每组对句的第一个句子在前,
第二个句子紧接其后。
优点:
易于使用,特别对初学者;
因为每组两个对立的句子
紧靠在一起,
使用者很容易将两者互相比较;
并可最大限度地节省印刷版面。
缺点:
逆向使用时需要阅读较多内容;
难以同时包括各种各样的类群。
三、检索表的制作
1. 积累资料
收集各个类群及其成员的资料,
包括各种特征、参考文献、
地理分布等详细信息,
以及必要的插图;
2. 制作特征表
认真研究所收集的全部资料;
必要时可制作一个
包括该类群全部成员的特征表,
将对立的特征分别填入表内。
3. 选择特征
从特征表中挑选一个最佳的特征,此特征能很好地将此类群成员
划分为两个亚群;
同时根据此特征划出的两个亚群各包含哪些成员也就一目了然了。
4. 写出第一级对句
根据选定的第一个对立的特征,写出检索表的第一级对句;
并按照选定的检索表的类型,
给这组对句的两个句子编号;
5. 对上述两个亚群
不断重复进行
上述第3、4两步的过程,
将每个亚群再逐步分为
更小的亚群直到将每一个成员
(种或最低阶元)都区别出来。
四、检索表的使用
1. 使用方法
不同类型的检索表
使用方法略有不同,
但总地说来都是
将待鉴定的标本
与检索表的第一、二、三…级特征
依次进行对照比较,
直至确定该标本
属于哪一物种(或阶元)。
2. 要求:
鉴定工作的困难
并不在于如何使用检索表;
要求使用者具备一定的
专业基础知识,
熟悉这一类群的特征;
还要求对标本的观察
要细心认真,以防出错。
3. 易发生的错误
是对特征识别判断错误;
看错检索表的编号,误人歧途。
4. 鉴定结果的验证
逆向检查,加以验证;
查阅描述此种的参考文献,
以确证是否有误,
因为检索表
并未列出该种的全部特征。
若所查标本无法从检索表中检出,而反复核查表明
检索过程确实无误的话,
可能是此检索表并未将该标本
所属的种(或阶元)包括在内,
特别是一些罕见种;
也可能是该标本属于一个
至今未被人们发现记述的新种。
若一个标本
根据检索表检索为某一物种,
但对照参考文献发现
该标本实际上显然不属于此物种,即存在一些重大差
别,
而这些差别检索表上并未反映出来
这时还须多查一些文献,
以便判别它
是否属于一个新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