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代美术
- 格式:pptx
- 大小:6.66 MB
- 文档页数:82
日本绘画艺术日本美术文化源远流长,在经历了一系列漫长的发展过程之后,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立体系的美术文化,特别是到了近代的浮世绘,可以说是将日本美术文化发展推到了高潮时期。
早在日本的奈良时代,也就是中国的隋唐时期,日本就从中国学习引进了大批优秀文化,随后,又逐次向中国学习,日本是个善于学习的国家,在每次学习吸收的过程之后,总会有一个反刍和吸收的过程,这样,在不断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又能发展自身,最终在自己的文化之屋上添砖加瓦,使自己的文化更加灿烂辉煌。
所以说,日本是个爱学习并且善于学习的国家,其中在绘画艺术上更有体现。
日本的绘画发展较为迅速,首先就是佛教美术,在佛教传入以前的日本,从史前就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在6世纪以后,佛教传入日本,随后,佛教文化逐渐成为日本民族的精神支柱之一,而与此同时,佛教美术也成为日本美术文化最根本的部分,佛教在日本的发展主要经历了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
在这一时间段,佛教的绘画产生了长足的发展,在这一时期的佛画,多呈现灵妙典雅情趣,表现出日本美术的极致,这揭开了文化艺术的新篇章,使日本古典美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飞鸟时代,即兴建了大量佛教寺庙,其建筑形式对日本的建筑业产生了较大影响,当时的佛教寺院主要以珈蓝为主要色调,且寺院中必有塔、金堂、讲堂、回廊、中门等,在这一时期,法隆寺是主要代表,但据《日本书纪》明载:六七零年法隆寺惨遭回禄之灾,寺院塔堂悉数烧毁,但一千三百年来法隆寺巍峨屹立,到底是历史作假,或是重新盖过,现代的学者也有很多争议,但基于二次世界大战前创始寺院基石的发掘,以及后来几次解体大修的发现,法隆寺是后来再建的没错。
但是大多数学者仍相信,法隆寺金堂、五重塔、中门等遗构,完全依原样仿建,再造年代大约在七世纪末至八世纪初,尤以金堂复原最早,至今仍然是世界行最古老的木造建筑。
而法隆寺内部更是包含多种多样的文化珍宝,如飞鸟大佛、救世观音像、百济观音像、释迦三尊像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件木制佛龛"玉虫厨子",它集日本最早的漆工和绘画于一身,称得上是飞鸟时代的工艺杰作。
菱田春草及《落叶》作者:冯芊睿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8年第03期摘要:与重视写实的西方画(在此特指油画)不同,传统的日本画多追求意境以及风致。
看似与日本画的创作手法大相径庭的西方画,在明治维新之后,对传统日本画产生巨大威胁的同时,却又带给日本画以新的生机,融入西洋画技法的日本画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文章将以新日本画运动当中的代表人物——菱田春草的作品《落叶》为着眼点,从绘画技法、色彩运用、构图等方面出发,分析明治维新时期西方画对日本画的影响以及新日本画的独特创新之处。
关键词:新日本画;菱田春草;西方画;朦胧体;绘画创新一、绪论明治维新前后,西方绘画大量涌入日本,一时间学习西方绘画成为主流。
1898 年,日本美术院成立,发起了新日本画运动,出现了象征美术院精神的色线没骨画法。
这种画风遭到保守派的攻击,被揶揄为“朦胧体” 。
1906年,从欧洲回到日本的横山大观和菱田春草发表了文章——《有关绘画》,强调以色块堆叠代替线描的方法并非是完全西化,而是对于传统绘画的重新认识,且提出色彩应是独立的个体。
自此,日本画便由朦胧体的“和洋混合”画风转型到以色彩表现为中心的表现样式,也为日本画逐步回归东洋传统,以装饰性为原点,重新寻找和现代绘画的同一性奠定了基础。
[1]二、英年早逝的天才画家菱田春草菱田春草(1874~1911)与横山大观一同创立体现冈仓天心理想的日本画,采取西方画法,以色彩块面取代传统的墨线,被指责为朦胧体,但仍矢志不移。
而后又不断学习琳派等传统日本画,并结合西洋画法,为近代日本美术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在日本,不仅《落叶》被视为明治时期日本画的顶点,菱田春草更被誉为明治画坛的明星。
无奈天妒英才,在病痛的折磨下,菱田春草于1911年与世长辞,年仅38岁。
但他留下的《黑猫》《落叶》《王昭君》等一系列作品仍被后人视作经典并竞相模仿。
三、春草的《落叶》(一)创作背景自明治39年(1990年)年末,日本美术院的经营状况便每况愈下,财政上危机重重。
琳派典雅的⽇本绘画艺术⽆印良品的创始⼈⽥中⼀光说,他对琳派艺术最没有抵抗⼒。
⽥中⼀光的这张【Japan 986】的海报作品发表之后,⽴刻产⽣了极⼤的反应,因为这张作品中的⿅的形象,直接来⾃于琳派祖师爷宗达的《平家纳经》的扉页插图。
在保持琳派特有的优美曲线的同时,对形体做了极度单纯的处理,集中表现了⽥中⼀光的“任何物体都能被圆等分”的设计观点。
这个形象也成为了琳派现代版的经典。
琳派是⽇本17、18世纪的装饰画派,它追求纯⽇本趣味的装饰美,在⽇本美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他的影响波及到⽇本绘画和⼯艺美术,特别是在染织、漆器、陶瓷等⽅⾯。
其装饰意匠被采⽤在与⼈民⽣活有关的各个领域,对近现代⽇本名族审美意识产⽣较⼤影响。
琳派的开创者表屋宗达在融汇⼤和绘技法的基础上,确⽴了⼀种反映新兴市民阶层精神的新型绘画样式。
他既保持着狩野永德开始的桃⼭障壁画强有⼒的⽣命感,同时⼜追求⽔墨画柔和微妙的墨⾊变化,创造了⼤和⽔墨画。
宗达的作品《风神雷神图》、《源⽒物语绘卷》、《标图屏风》、《莲池⽔禽图》、《⽜图》等具有相差殊异的技法。
正由于宗达娴熟多种技法,从⽽有可能开创⼀种较为成熟的⽇本趣昧的画派。
当然,作为⼀个画派的形成尚包含着其他因素,⽐如,当时社会上的⽂艺复古运动和新兴市民阶级审美趣味的协调,就是因素之⼀。
与宗达同时代的另⼀位艺术家本阿弥光悦,其丰富的造型感觉对宗达产⽣过极⼤的影响。
宗达接受了光悦的⽂艺修养,宗达的后继者宗雪亦获得了宗达画风的纤美⼀⾯,在草花图⼀类的题材上颇有造诣。
尾形光琳的出现,使这⼀画派在⽇本获得巩固的地位。
光琳曾投狩野派的⼭本素轩学绘画,受到书画艺能等教养的熏陶。
但他接触宗达绘画后,⽴即以全副⾝⼼进⾏研究和学习。
当时,⽇本社会进⼊新兴市民阶级在经济和⽂化⽣活上开始活跃的时代。
光琳在这个时代,艺术上⽇趋成熟,⽽声望也⽇益提⾼。
其代表作《红⽩梅图屏风》、《燕⼦花屏风》,表现了⽇本趣味的明快、洗练的装饰美,成为⽇本美术的优秀代表作。
日本浮世绘对西方印象派时期美术的影响□吴歆悦李雪艳摘要:日本近代美术以浮世绘为代表的艺术形式深刻影响了西方的绘画风格,对于马奈、凡高等西方大师的影响颇深。
浮世绘的绘画风格和技法或多或少地呈现在他们的作品之中。
关键词:日本浮世绘印象派由于近代日本明治维新改革运动的开展,日本加强了与西方世界的交流,其中自然包括文化的相互传递与碰撞。
浮世绘(日本的风俗画)描绘日常生活中人们寻欢作乐的场景和风景名胜等,受到西方社会的广泛喜爱,进而影响了当时的西方美术风格。
一、日本浮世绘产生的背景18世纪,日本版画兴起。
日本版画不像文人画那样高雅脱俗,仅仅局限于笔墨趣味。
日本版画重视线条的走向、轻重与疏密,以及对色彩和装饰性的运用,是西方人钟爱的艺术风格。
现在广为人知的日本浮世绘也是在那个时代兴起的。
二、日本浮世绘艺术的风格浮世绘,简而言之就是日本的风俗画,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
浮世绘的字面意思是“虚浮的世界绘画”浮世绘的题材主要是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美丽的风景等。
浮世绘艺术最初是由艺术家用笔墨色彩所作的绘画(肉笔浮世绘),而不是木刻版画,带有一定的装饰性,在京都和大阪受到欢迎。
浮世绘的题材有浓厚的本土气息,画家尤其擅长表现女性美。
浮世绘多用作装饰建筑的壁画和室内的屏风。
三、日本浮世绘艺术对西方美术的影响19世纪,明治维新运动的开展促进了日本与欧洲的贸易往来,日本艺术品慢慢涌向西方世界。
欧洲从日本进口的茶叶包装上印有浮世绘的印花,其风格影响了当时的印象派画家。
女P,日本艺术书籍出版到欧洲,促进了西方艺术界对浮世绘艺术形式的接受。
浮世绘也给印象派画家带来了独特的视野,浮世绘风格自此在印象派画家中传播开来。
日本浮世绘被西方评论家称为“全面改变西欧传统绘画的新美学”1浮世绘打破了古典创作规则19世纪上半叶,西方古典主义绘画追求逼真效果,图稿近乎肉眼所看的世界。
而此时日本浮世绘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古典创作的僵局,带来了全新的创作理念与形式。
2024/03 No.265一、形成朦胧体的历史背景——新日本画运动1868年,日本实施的明治维新通过接纳西方的技术和思想来促进社会的现代化,标志着该国向外开放及迅速西方化的开始。
这一时期,西方的文化、艺术、科技和政治制度的引入,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艺术领域,西洋画的引进尤其受到重视,这不仅引起了日本绘画界对传统绘画风格的深刻反思,也促进了日本画的革新和发展。
大和绘、狩野派、浮世绘等日本传统的绘画于1887年(日本明治二十年)左右开始被称为日本画。
[1]序1-2而在明治维新的背景下,传统的日本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西洋画的引入不仅带来了新的艺术表现技法,还引发了对日本传统绘画价值和地位的重新评估。
在这种文化冲击下,一些日本艺术家开始寻求传统绘画的新方向,这导致了新日本画运动的兴起。
新日本画运动试图在保持日本传统艺术精神的同时,吸收西方绘画的技术和理念,以实现日本画的现代化。
芬诺洛萨和冈仓天心在这一运动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新日本画运动始于1882年芬诺洛萨提倡日本画时,后在冈仓天心指导下,先后以鉴画会、东京美术学校、日本美术院为基地广泛活跃,大致随明治时期的终结而悄然结束。
以1898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准备期,代表画家有狩野芳崖和桥本雅邦;后期为繁荣期,代表画家为横山大观和菱田春草。
”[2]234在芬诺洛萨的带领下,新日本画运动起初宣扬日本画胜于西方绘画,这正是该运动兴起的原因。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日本画运动在冈仓天心的指导下进入了繁荣期,开始积极借鉴芬诺洛萨曾经严厉批评的西方绘画的优点。
横山大观和菱田春草等代表性画家的作品起初不受待见被批评为“朦胧体”①,但通过技术于表现上实现了东西方艺术的有机融合,深受国内外赞誉。
这一时期,新日本画不仅成为日本国内外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日本现代化进程中文化自信的象征。
最后,随着明治时代的结束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新日本画运动也逐渐走向衰落。
浅谈日本“琳派”美术作者:张国修来源:《好日子(下旬)》2017年第12期日本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漫长而复杂,主要有大和绘、狩野派的汉画、琳派、南画、圆山四条派以及风俗画等发展阶段。
其中琳派在日本画发展史占有重要地位。
本论文通过对此画派的了解以及代表画家的代表作品赏析,旨在探明“琳派”美术在日本的发展历史及艺术魅力。
一、关于琳派琳派是光琳派的略语,取自江户时期的画家尾形光琳的“琳”字,“琳”意为美玉,“光琳”便指绚烂闪耀的美玉。
此画派正如其名“琳派”,作品色彩绚丽、美丽夺目。
琳派又叫宗达派或者宗达·光琳派。
实际上,琳派的思想奠基者是桃山时代的天才画家本阿弥光悦,而俵屋宗达为开创者,尾形光琳为集大成者,酒井抱一为继承者。
此画派追求纯日本趣味的装饰美,可以说是体现日本美的最好例证。
此画风基于传统的大和绘,又是比大和绘更有纯日本美。
因此,琳派将古典典雅之风与饱满漂亮的现实之风相融合,感性与理性两者结合得很好。
同时又具有色彩美、构图美。
琳派的独特的装饰画技法为滴渗上彩法(たらしこみ),是日本画的彩色技法之一,涂色后未干时,滴上其他颜色,经过渗洇产生独特的色彩效果。
琳派的代表作有宗达的《舞乐图屏风》、《风神雷神图屏风》、《扇面散屏风》、《源氏物语图屏风》,光琳的模仿宗达所作的《风神雷神》、《红白梅图屏风》、《燕子花图屏风》、抱一的《夏秋草图屏风》等,它们都很好地保存了下来。
但在抱一之后,“琳派”美术的发展慢慢走下坡路,失去了琳派的真髓,直到日本美术院的加入,琳派才得以回归,比如下村观山的《白狐》、菱田春草的《黑猫》等。
还有前田青邨巧妙运用滴渗上彩法(たらしこみ),积极试做琳派风格的新解释。
琳派的影响深远,很多画家都受琳派影响。
比如近代福田平八郎、德冈神泉等著名画家展开装饰画派的新画风,富有机智与情感。
广义上讲,这也算是琳派式绘画的现代化发展。
另外,具有西方风格的日本画家梅原龙三郎也受琳派的影响,将琳派的传统美术融入西洋绘画的创作之中。
解剖文明的大师:论日本当代艺术家森村泰昌潘力2012-12-4 11:43:19 来源:世界美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作为美术的摄影”热浪般席卷世界各国的美术界,当代美术的话语系统因之具有了更大的开放性。
由于摄影的介入,不仅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固有程式,拓宽了美术表现的空间,使更多的媒体介入成为可能,更使美术这一概念的结构模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和重组。
但是在当时的日本,由于“写实摄影”观念的根深蒂固,这种被称之为“构成摄影”或“装置摄影”的手法一直遭到怀疑和指责。
而全日本几乎只有唯一的一位艺术家,恰是从那时开始,以驾驭摄影术来实现自己的独特创造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的名字叫森村泰昌。
解构经典森村泰昌自幼酷爱童话,当他1975年从京都艺术大学设计系毕业之后,曾经谋到一份设计事务所的工作,但只上了3天班就断然辞职。
满脑子童话故事的他对自己的职业始终有一种尽管不清晰但却是执着的期待。
后来,他成为母校的客座讲师。
80年代初期,京都所处的关西地区年轻艺术家的活动已经引起了日本现代美术界的注目,他的几位学生在当时也非常活跃。
而森村泰昌表面上却依旧不动声色地沉浸在构成主义风格的丝网版画之中,内向的性格使他没有匆忙和大家一起走到台前。
但在内心深处,在不为人知的工作室里,他正在孕育着自己艺术的新生儿。
1985年,在一个小型的3人联展上,森村泰昌童话般神奇地亮出了他的新作《自画像》。
这是一幅以梵高的《自画像》为原形的“复制品”。
森村泰昌模仿原作的造型和色彩,将油画颜料直接涂在自己脸上和衣服上,戴上用橡皮泥仿制的棉帽,在照相机前完成了对名画的“复制”。
初看上去,似乎是梵高作品的复印件,但随着观察的深入,人们的视线被引向细部,很快就发现自己上当了,那一双活生生的眼睛显然不是画笔所能成就的。
真实和虚拟的并存,使画面投射出罕有的多义性,其手法之独到令所有人顿觉耳目一新。
80年代的日本现代美术界,正值一批年轻艺术家对近代以来日本美术的发展进行反思,企图打破长期以来对西方美术从精神到样式的一味追随局面。
日本漆器:日本莳绘工艺发展时期大盘点莳绘是日本漆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在日本美术史、工艺史上都占有突出地位,是日本传统工艺的一大标志。
据考古资料记载,日本有几千年用漆的历史。
著名的漆器产地有轮岛漆器、会津漆器、越前漆器、山中漆器、香川漆器和镰仓漆器等三四十处。
在日本传统漆工艺中,莳绘漆器是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中日两国,自古就是友好邻邦,文化交流颇为频繁。
日本于舒明2年(公元630年)始派“遣隋使”、“遣唐使”,全面引进中国的文化与艺术。
唐代鉴真和尚六次东渡日本,带去了灿烂的唐文化。
随船的漆艺匠师,将中国优良的髹漆工艺带到了日本,对日本漆艺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间,日本政府专门成立了管理漆工艺的“涂部司”,大批已归化的中、韩工匠在宫廷作坊供职。
工匠们广泛吸收各种漆工艺技术,漆艺技法日益丰富,大量精美作品问世。
从日本正仓院所藏的丰富多彩的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传统漆工艺品的精湛水准,其中有些已分不清孰是唐朝的舶来品,孰是日本的仿制品。
日本人在热心接受和学习中国漆工艺技术的同时,并不满足于被动的模仿,而是有意无意地发展创新,并将她融化于自我的审美意识之中。
在中国传来的众多漆工艺技术中,莳绘(中国古称泥金画)较符合日本人的审美趣味,深受贵族阶层的珍爱,得到了极大的推崇,发展迅速,并形成具有日本独特艺术魅力的莳绘漆器装饰技法。
日本漆器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时代:奈良时代奈良时代,日本艺人在'末金镂’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研出莳绘,它是莳绘最早的技法,即先用漆描绘图案,然后用蒙上纱网的竹管将极细的金银等金属粉末及色粉末撒在纹样上,再反复涂刷大漆于其表面,待完全干燥后,打磨、抛光,显露出自然而奇特的纹饰效果。
平安时代进入平安时代后,日本工艺美术开始摆脱外来文化的影响,公元894年日本废止“遣唐使”,减少中日交流,致使接受中国文化的机会也随之锐减。
但日本国内却积极消化中国文化,即从一味模仿唐文化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孕育出符合日本人审美趣味的工艺美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