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近现代美术
09
返回主目 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概述 民国时期的绘画 新中国初期的绘画 建筑、雕塑艺术
第一节 概述 返回主目录 返回节目录
1919年爆发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给中国的文化艺术以巨 大影响。从20世纪初至30年代前期,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冲 突也成为美术发展的强大动力。
空 山 鸣 琴 黄 宾 虹
岁 寒 艳 葩 王 震
长江万里图 张大千
听 瀑 图 傅 抱 石
2.齐白石与京津画家群 民国时期在京津地区也云集着一批著名国画家:齐白石、金绍城、陈半丁、
王梦白、萧谦中、刘奎龄、溥心畬、陈师曾、胡佩衡、秦仲文、徐燕荪等。
借 山 吟 馆 图 齐 白 石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民族危亡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 意识,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民族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引进有 所冷却,但那些学习西方写实手法、适宜抗战宣传的写实 美术和大众喜闻乐见的美术形式受到空前的重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从外国引进的主要是苏俄 的写实主义美术。在20世纪50至60年代,为中国革命服务、 向大众普及的美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花 庞薰琹
三、新木刻运动 最早介绍西方木刻艺术、倡导新木刻运动的是鲁迅。 20世纪30年代前期,在上海、杭州、北京、天津、广州、成都等地出现了许多木刻画会。 当时的木刻家大多是出身下层的知识青年,他们痛恨社会黑暗,憧憬光明的未来,并普遍接受了左
翼社会革命思想,所以他们的作品能直接表现劳苦大众,鞭笞社会的种种黑暗和不平,具有鲜明的 批判特性。 至抗日战争期间,木刻艺术逐渐成熟,尤其是在延安集中了一批青年美术家。在“文艺为工农兵服 务”的号召下,木刻家们学习民间艺术通俗明了的表现方式,创作了大量表现战士和农民生活的作 品;克服了30年代木刻艺术中强调光影等西方化倾向,呈现出全新的面目和品格。这批木刻家以及 他们的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木刻艺术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