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0章_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单元测试(1)及答案.doc

第10章_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单元测试(1)及答案.doc

第10章_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单元测试(1)及答案.doc
第10章_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单元测试(1)及答案.doc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调查中,调查方式选择正确的是( ) A 、为了了解100个灯泡的使用寿命,选择全面调查 B 、为了了解某公园全年的游客流量,选择全面调查 C 、为了了解生产的50枚炮弹的杀伤半径,选择全面调查 D 、为了了解一批袋装食品是否有防腐剂,选择全面调查

2.为了了解一批电视机的寿命,从中抽取100台电视机进行试验,这个问题的样本是( ) A 、这批电视机 B 、这批电视机的寿命

C 、所抽取的100台电视机的寿命

D 、100

3.如图,向阳中学七年级(6)班就上学方式作出调查后绘制了条形图,那么乘车上学的 同学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 A 、

51 B 、61 C 、71 D 、8

1

8

4.为了了解某校七年级400名学生的体重情况,从中抽取50名学生的体重进行统计分析.在这个问题中,总体是指( ) A 、400

B 、被抽取的50名学生

C 、400名学生的体重

D 、被抽取50名学生的体重

5. 某学校七年级三班有50名学生,现对学生最喜欢 的球类运动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制作了扇 形统计图,如图4所示。根据 扇形统计图中提供 的信息,给出以下结论:

篮球

14%

羽毛球

排球 20%

乒乓球

26%

足球

30%

10%

5题图

①最喜欢足球的人数最多,达到了15人;

②最喜欢羽毛球的人数最少,只有5人;

③最喜欢排球的人数比最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少3人;

④最喜欢乒乓球的人数比最喜欢篮球的人数多6人。

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6.为了了解某校学生的每日动运量,收集数据正确的是()

A、调查该校舞蹈队学生每日的运动量

B、调查该校书法小组学生每日的运动量

C、调查该校田径队学生每日的运动量

D、调查该校某个班级的学生每日的运动量

7.如图,所提供的信息正确的是()

A、七年级学生最多

B、九年级的男生是女生的两倍

C、九年级学生女生比男生多

D、八年级比九年级的学生多

8.下列调查,适合作抽样调查而不适合作普查的是()

A、了解某班同学一个星期的零用钱

B、了解某商场今年6月份各种商品的销售情况

C、调查某区实验中学七年级一班学生的睡眠时间

D、调查5月12日乐山市民收看“胡宋会谈”直播的情况

二、填空题:

9. 以下调查适合作抽样调查的是,适合作全面调查的是(只需填写序号)。

①了解全国食用盐加碘的情况;②对某校七年级2班学生睡眠时间的调查;

③对人造卫星零部件的检查;④对一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标准的检测。

10.已知全班有40位学生,他们有的步行,有的骑车,还有的乘车来上学,根据以下已知信息完成

统计表:

11. 图4是某校七年级一班48名学生的一次数学测验成绩的扇形统计图,从图中可知:在

总体中所占百分比最大的分数段是;80分-84分段大约有人。

12.如果你是班长,想组织一次春游活动,用问卷的形式向全班同学进行调查,你设计的调查内容是

(请列举一条)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某商场地“十一”长假期间平均每天的营业额是15万元,由此推算10月份的总营业额约为

15×31 = 465(万元),你认为这样的推断是否合理?答:___________。

三、解答题:

14. 为调查全校学生对购买正版书籍、唱片和软件的支持率,在全校所有的班级中任意抽取8个班

级,调查这8个班所有学生对购买正版书籍、唱片和软件的支持率,你认为是否合适?

15.开学之初,七年级一班的张老师为了安排座位,需要了解全班同学的视力情况,你认为张老师应

采取哪种调查方法比较合适?说一说你的理由。

16.学期结束前,学校想调查学生对七年级数学实验教材的意见,特向七年级400名学生作问卷调查,

其结果如下:

(1)计算出每一种意见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百分比;

(2)请作出反映此调查结果的条形统计图;

(3)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说明你的理由。

17.如图是某晚报“百姓热线”一周内接到热线电话的统计图,其中有关环境保护问题的电话最多,共

7 0个,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周“百姓热线”共接到热线电话多少个?

(2)有关道路交通问题的电话多少个?

(3)计算其他各类电话的个数。

18.课堂上老师布置给每个小组一个任务,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估计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坐在教室最

后面的小强为了争速度,立即就近向他周围的三个同学做调查,计算出他们四个人的平均身高后就举手向老师示意已经完成任务了。小强所选用的这种抽样调查的方式你认为合适吗?为什么?

19.老师想知道学生们每天在上学的路上要花多少时间,于是让大家将每天来校上课的单程时间写在

纸上。下面是全班30名学生单程所花的时间(单位:分):20,20,30,15,20,25,5,15,20,10,15,35,45,10,20,25,30,20,15,20,20,10,20,5,15,20,20,20,5,15。

(1)你能设法将上述数据整理得较为清晰吗?

(2)请画出学生上学单程所花时间(5分,10分,15分……)出现次数的条形统计图。

(3)根据调查结果,每天单程20分钟到校的学生有多少名?占全班学生人数的百分比是多少?

你认为老师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20. 小红通过对某市2004年至2006年快餐公司发展情况的调查,制成了该市快餐公司个数的条形

图(如图①)和各快餐公司盒饭年销售量的平均数的条形图(如图②),利用图①、图②共同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2005年该市销售盒饭共多少万盒?

(2)该市盒饭销售量最大的年份是哪一年?这一年的年销售量是多少万盒?

(3)

(第23题图①) (第23题图②)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B;

2. C;

3. B;

4. C;

5. D;

6. D;

7. B;

8. D 。

二、填空题:

9.①④;②③。

10.;15、16;37.5%、22.5%。

11.70~79;14。

12. 如:你最想去哪玩;春游时做些什么游戏等等。

13. 不合适。

三、解答题:

14. 合适。

15.全面调查。

16.(1)分别为:50%、40%、8%、2%;

(2)略;

(3)绝大多数同学喜欢教材,点总人数的90%,不喜欢的人只占2% 。

17.(1)70÷35% = 200(个);

(2)200×20% = 40(个);

(3)略。

18.提示:因为小强他们四个人坐在教室最后面,所以他们的身高平均数就会大于整个班的身高平均数,这样的样本就不具有代表性了。

19.答案:(1)提示:按大小顺序排列即可;

(2)提示:注意相应数据的出现次数;

(3)12名、40%、如:每天花20分时间到校的学生最多。

20.解:(1)2005年卖出盒饭59×1.5=88.5(万盒)

(2)2006年,卖出80×2.0=160(万盒);

(3)平均每年卖出(50 + 88.5 + 160)/3=99.5 (万盒)。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课前热身】 1.一组数据4,5,6,7,7,8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 A.7,7 B.7,6.5 C.5.5,7 D.6.5,7 2.我市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2004年到,我市GDP增长率分别为9.6%、10.2%、10.4%、10.6%、10.3%. 经济学家评论说,这5年的年度GDP增长率相当平稳,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增长率相当平稳”说明这组数据的比较小. A.中位数 B.平均数 C.众数 D.方差 3.在一次青年歌手大奖赛上,七位评委为某位歌手打出的分数如下:9.5, 9.4, 9.6, 9.9, 9.3, 9.7,9.0,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所剩数据的平均数是() A.9.2 B.9.3 C.9.4 D.9.5 4.若样本数据1,2,3,2的平均数是a,中位数是b,众数是c,则数据a,b,c的标准差是_______. 【参考答案】 1. D 2. D 3. D 4.0 ◆【考点聚焦】 〖知识点〗 平均数、方差、标准差、方差的简化公式 〖大纲要求〗 了解样本方差、总体方差、样本标准差的意义,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它的计算公式,会计算样本方差和样本标准差,掌握整理数据的步骤和方法. ◆【备考兵法】 1.方差的定义 在一组数据x1,x2,…,x n中,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x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叫做 这组数据的方差.通常用“S2”表示,即S2=1 n [(x1-x)2+(x2-x)2+…+(x n-x)2]. 2.方差的计算

(1)基本公式 S 2 = 1n [(x 1-x )2+(x 2-x )2+…+(x n -x )2 ] (2)简化计算公式(Ⅰ) S 2 = 1n [(x 12+x 22+…+x n 2)-n x 2],也可写成S 2=1n (x 12+x 22+…+x n 2)-x 2 ,此公式的记忆方法是:方差等于原数据平方的平均数减去平均数的平方. (3)简化计算公式(Ⅱ) S 2 = 1n [(x`12+x`22+…+x`n 2)-nx x `2 ]. 当一组数据中的数据较大时,可以依照简化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将每个数据同时减去一个与它们的平均数接近的常数a ,得到一组数据x`1=x 1-a ,x`2=x 2-a ,…x`n =x n -a ,?那么S 2 = 1n [(x`12+x`22+…+x`n 2)-n x `2],也可写成S 2=1n (x`12+x`22+…+x`n 2)-x `2 .记忆方法是:?方差等于新数据平方的平均数减去新数据平均数的平方. 3.标准差的定义和计算 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叫做这组数据的标准差,用“S”表示,即 S=2S = 222121 [()()()n x x x x x x n -+-++-g g g 4.方差和标准差的意义 方差和标准差都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波动情况的特征数,常用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我们所研究的权是这两组数据的个数相等、平均数相等或比较接近时的情况. 方差较大的数据波动较大,方差较小的数据波动较小. 〖考查重点与常见题型〗 1.考查平均数的求法,有关习题常出现在填空题或选择题中,如: (1)已知一组数据为3,12,4,x ,9,5,6,7,8的平均数为7,则x = (2)某校篮球代表队中,5名队员的身高如下(单位:厘米):185,178,184,183,180,则这些队员的平均身高为( ) (A )183 (B )182 (C )181 (D )180 2.考查样本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有关试题常出现在选择题或填空题中,如: (1)数据90,91,92,93的标准差是( )(A )2 (B )54 (C )54 (D )52 (2)甲、乙两人各射靶5次,已知甲所中环数是8、7、9、7、9,乙所中的环数的平均数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能力测试题及答案

2020/3/27 1.下面调查统计中,适合做普查的是(). A.雪花牌电冰箱的市场占有率 B.蓓蕾专栏电视节目的收视率 C.飞马牌汽车每百公里的耗油量 D.今天班主任张老师与几名同学谈话 2.为了了解一批电视机的寿命,从中抽取100台电视机进行试验,这个问题的样本是().A.这批电视机 B.这批电视机的寿命 C.所抽取的100台电视机的寿命 D.100 3.某课外兴趣小组为了解所在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分别作了四种不同的抽样调查.你认为抽样比较合理的是(). A.在公园调查了1000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B.在医院调查了1000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C.调查了10名老年邻居的健康状况 D.利用派出所的户籍网随机调查了该地区10%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4.为了了解某校学生的每日动运量,收集数据正确的是(). A.调查该校舞蹈队学生每日的运动量 B.调查该校书法小组学生每日的运动量 C.调查该校田径队学生每日的运动量 D.调查该校某个班级的学生每日的运动量 5.如图1,所提供的信息正确的是(). A.七年级学生最多 B.九年级的男生是女生的两倍 C.九年级学生女生比男生多 D.八年级比九年级的学生多 6.某人设计了一个游戏,在一网吧征求了三位游戏迷的意见,就宣传“本游戏深受游戏迷欢迎”,这种说法错误的原因是(). A.没有经过专家鉴定 B.应调查四位游戏迷 C.这三位玩家不具有代表性 D.以上都不是 7.如图2的两个统计图,女生人数多的学校是(). A.甲校B.乙校 C.甲、乙两校女生人数一样多D.无法确定 8.为了测量调查对象每分钟的心跳次数,甲同学建议测量2分钟的心跳次数再除以2,乙同学建议测量10秒的心跳次数再乘以6,你认为哪位同学的方法更具有代表性(). A.甲同学B.乙同学 C.两种方法都具有代表性D.两种方法都不合理 9.某市股票在七个月之内增长率的变化状况如图3所示.从图上看出,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A.2~6月份股票月增长率逐渐减少 B.7月份股票的月增长率开始回升 C.这七个月中,每月的股票不断上涨 D.这七个月中,股票有涨有跌 10.关于如图4所示的统计图中(单位:万元),正确的说法是().

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与分析报告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备课人:发 【问题】统计调查的一般过程是什么?统计调查对我们有什么帮助?统计调查一般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等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周围世界,对未知的事物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 一、数据处理的一般程序 二、回顾与思考 Ⅰ、数据的收集 1、收集数据的方法(在收集数据时,为了方便统计,可以用字母表示调查的各种类型。) ①问卷调查法:为了获得某个总体的信息,找出与该信息有关的因素,而编制的一些带有问题的问卷调查。 ②媒体调查法:如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进行调查。 ③民意调查法:如投票选举。 ④实地调查法:如现场进行观察、收集和统计数据。 例1、调查下列问题,选择哪种方法比较恰当。 ①班里谁最适合当班长()②正在播出的某电视节目收视率() ③本班同学早上的起床时间()④黄河某段水域的水污染情况() 2、收集数据的一般步骤: ①明确调查的问题;——谁当班长最合适 ②确定调查对象;——全班同学 ③选择调查方法;——采用推荐的调查方法 ④展开调查;——每位同学将自己心目中认为最合适的写在纸上,投入推荐箱 ⑤统计整理调查结果;——由一位同学唱票,另一位同学记票(划正字),第三位同学在旁边监督。 ⑥分析数据的记录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3、收集数据的调查方式 (1)全面调查 定义: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

全面调查的常见方法:①问卷调查法;②访问调查法;③调查法; 特点:收集到的数据全面、准确,但花费多、耗时长、而且某些具有破坏性的调查不宜用全面调查;(2)抽样调查 定义:只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数据来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这种方法是抽样调查。 总体:要考察的全体对象叫做总体; 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那一部分个体叫做样本。 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样本容量没有单位); 特点:省时省钱,调查对象涉及面广,容易受客观条件的限制,结果往往不如全面调查准确,且样本选取不当,会增大估计总体的误差。 性质:具有代表性与广泛性,即样本的选取要恰当,样本容量越大,越能较好地反映总体的情况。(代表性:总体是由有明显差异的几个部分组成时,每一个部分都应该按照一定的比例抽取到) (3)实际调查中常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获取数据,抽样调查的要什么? ①总体中每个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②样本容量要适当. 例2、〔1〕判断下面的调查属于哪一种方式的调查。 ①为了了解七年级(22班)学生的视力情况(全面调查) ②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全面调查) ③为了了解全国农民的收支情况(抽样调查) ④灯泡厂为了掌握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情况(抽样调查) 〔2〕下面的调查适合用全面调查方式的是 . ①调查七年级十班学生的视力情况;②调查全国农民的年收入状况; ③调查一批刚出厂的灯泡的寿命;④调查各省市感染禽流感的病例。 〔3〕为了了解某七年级2000名学生的身高,从中抽取500名学生进行测量,对这个问题,下面的说确的是〔〕 A、2000名学生是总体 B、每个学生是个体 C、抽取的500名学生是样本 D、样本容量是500〔4〕请指出下列哪些抽查的样本缺少代表性: ①在大学生中调查我国青年的上网情况; ②从具有不同文化层次的市民中,调查市民的法治意识; ③抽查电信部门的家属,了解市民对电信服务的满意程度。 Ⅱ、数据的整理1、表格整理2、划记法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单元测试卷

《数据收集整理》同步测试(第1课时) 一、下面是明明调查本班学生最喜欢吃的水果,每人选择了一张水果卡片如下: 1.数一数,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2.喜欢吃()的人数最少,有()人。 3.喜欢吃()的人数与()的人数同样多。 4.明明的班级一共有()人。 5.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 考查目的: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将收集的数据记录整理到统计表中,呈现出统计结果。注意:记录整理时不重复、不遗漏。 答案: 1.3,,5,4,13,5,8 2.葡萄3 3.苹果香蕉

4.38 5.喜欢吃草莓的人数比香蕉的人数多多少人?13-5=8(人)答略。(答案不唯一) 二、下面的统计表记录的是二年级(1)班同学的课余生活情况: 1.二(1)班同学在课余时间喜欢()的人最多。 2.二(1)班同学在课余时间喜欢打游戏机的人数比喜欢读课外书的多()人。 3.你在课余时间喜欢()。 4.看了上面的统计表,你有什么发现?想给同学们提那些建议? 考查目的:这道题是对于统计表的针对性练习,重在让学生读懂用统计表呈现的数据,通过简单的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统计的价值。 答案: 1.打游戏机 2.16 3.答案不唯一 4.打游戏机的人数较多,读课外书的与去户外玩的人数较少。建议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少打游戏机,多用于读书和室外运动。 三、下面是调查二(2)班学生喜欢的课外书的情况:

1.根据上面的信息填写下面统计表 2.喜欢()的学生人数最多,有()人。 3.喜欢《宠物小精灵》的学生人数比喜欢《少儿百科全书》的多()人。 4.喜欢《奥特曼》和《宠物小精灵》的学生人数一共有多少人? 考查目的:这道题考察的是学生能够找到正确的信息以及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较好地完成统计表。 答案: 1.14,9,17 2.奥特曼17 3.5 4.14+17=31(人) 四、调查全班学生最喜欢的一种玩具。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知识总结,试题和答案)

初中精品数学精选精讲 学科:数学任课教师:授课时间:年月日

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步骤: ①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变化范围 ②决定组距与组数;——组内数据的取值范围 ③列频数分布表;——将一组数据分组后落在各个小组内数据的个数叫做小组的频数 ④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注意:组距与组数的确定没有固定的标准,要凭借经验和研究的具体问题来确定。通常数据越多,分成的组 =频数 数也越多,当数据在100个以内时,根据分成数据的多少通常5-12个组。小长方形的面积= 频数 组距 二、经典例题讲解 【例1】下面调查统计中,适合做普查的是 ( ) A.雪花牌电冰箱的市场占有率 B.蓓蕾专栏电视节目的收视率 C.飞马牌汽车每百公里的耗油量 D.今天班主任张老师与几名同学谈话 【例2】某课外兴趣小组为了解所在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分别作了四种不同的抽样调查.你认为抽样比较合理的是(). A.在公园调查了1000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B.在医院调查了1000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C.调查了10名老年邻居的健康状况 D.利用派出所的户籍网随机调查了该地区10%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例3】为了了解某校1500名学生的体重情况,从中抽取了100名学生的体重,就这个问题来说,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名学生的体重是总体名学生是总体 C.每个学生是个体名学生是所抽取的一个样本 【例4】为了考察某市初中3500名毕业生的数学成绩,从中抽出20本试卷,每本30份,在这个问题中,样本容量是() A.3500 B.20 C.30 D.600 【例5】如图1,所提供的信息正确的是(). A.七年级学生最多 B.九年级的男生是女生的两倍 C.九年级学生女生比男生多 D.八年级比九年级的学生多 【例6】某学校为了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随机调查了50名学生,得到他们在某一天各自课外阅读所用时间的数据,结果如右图.根据此条形图估计这一天该校学生平均课外阅读时为( ) (A) 时 (B) 时 (C) 时 (D) 时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在线测试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在线测试 A 卷 一、选择题 1、下列问题中必须用抽样调查方式来收集数据的个数有() ①检查一批灯泡使用寿命的长短; ②抽查某一城市居民受教育的程度; ③为了了解中学生课业负担; ④了解未投放市场某种药品的有效性 A.1 B.2 C.3 D.4 2、下列调查中,哪些是用全面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的() ①为了了解你所在班级每个学生的家庭有几口人,向全班同学做调查. ②为了了解你所在班级数学期中考试的成绩,选取了一个小组同学的数学期中成绩做调查. ③为了了解某商场一周来的营业额,对这个商场一周来每天的营业额做调查. ④为了了解某公园一年中每天进园的人数,在其中30天里对进园人数进行统计. ⑤为了了解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从中抽取10只进行试验调查.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⑤ 3、要调查下面几个问题,你认为应该作抽样调查的是() A.了解一批节能灯的使用寿命

B.调查一个学校全体学生的视力情况 C.调查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 D.检查一批精度要求非常高的零件的尺寸 4、对于上题中的4个问题,你认为应该作全面调查的是()(填问题的序号,有几个填几个) A.AC B.ABC C.BCD D.BD 5、下列调查方式合适的是() A.为了了解炮弹的杀伤力,采用全面调查的方式 B.为了了解全国中学生的睡眠状况,采用全面调查的方式 C.为了了解人们保护水资源的意识,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 D.对载人航天器“神舟六号”零部件的检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 6、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与总体之间的百分比关系的是() A.条形统计图B.扇形统计图 C.折线统计图D.以上均可 7、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出数据的分布规律的是() A.统计表B.统计图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设计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统计的意义与作用,认识并收集原始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多个数量单 位),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2、数学思考:经历随机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与推测的全过程渗透“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 思考方法。 3、解决问题:能设计统计活动,根据结果检验某些预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 作。 4、情感与态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数学方法的实用价值;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 性,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将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的方法,让每个学生经历学习与探究活动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用画“正”字等方法收集随机原始数据,在条形统计图中用1格表示多个数量单位。 【教学过程】 一、设疑生趣、导入活动。 1、介绍朋友,以疑激趣。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好朋友—— (课件)“嗨!大家好,我是小精灵贝贝。你们想玩一个心理活动的游戏吗?它可以判断你是不是一个稳重的人,不过在玩游戏的时候需要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我们先来试一试,好吗?” 2、收集整理,汇报方法。 “瞧!停车场,每种机动车的数量是多少呢?” (1)我们获得了什么信息? 某停车场各种机动车停车情况:(课件出示) 摩托车:3辆大客车:5辆小汽车:9辆载重车:2辆 (2)我是用什么方法进行收集的?(将机动车分类收集) 3、抓住起点,铺垫导入。 (1)发挥想象:你想制成一个什么样的统计表? (2)根据机动车的种类和数量,统计表分成了几栏?每栏画了几格? (“栏目”、“合计”各一格)推测:5、7种车要画几格?(合情推理) (3)你还能打算制成一个什么样的统计图?一格代表几辆车? 导入板题:刚才大家统计得很好,为了玩好今天的心理测试游戏,我们进一步探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创设情境、探究问题。 (一)数据的收集 1、创设情境,确定问题。(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小精灵:“同学们真棒!静止的机动车数量大家会统计了,可是象这样运动中的机动车数量又该怎样统计呢?”(演示机动车通过路口片断) 2、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随机性) 我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可能出现的问题:车子太多、不是一种一种的开过、速度太快……) 3、阅读分析,讨论问题。(良好习惯的养成) (1)阅读教材:例1及收集数据部分。 (2)分析讨论: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3)汇报交流。 ①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 A、发挥分工合作的小组优势:制定好分工合作的方案。 B、采用正确的收集数据方法:根据机动车种类,用画“正”字等方法收集。 ②描述画“正”字方法: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画“正”字的收集方法?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单元测试(一)

七年级数学一教学教案-课时训练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单元测试题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班级 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 姓名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 .某班有50人,其中三好学生10人,优秀学生干部 5人, 1.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与总数之间的百分比关系的是( ) A .条形统计图 B .扇形统计图 C .折线统计图 2 .解决下列问题,比较容易用全面调查方式的是( 得分 在扇形统计图上表示三好 D ?以上均可以 ) A . 了解一天大批产品的次品率情况 B . 了解某市初中生体育中考的成绩 C . 了解某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情况 D . 了解某一天离开某市的人口数量 3. 对某班40同学的一次数学成绩进行统计,适当分组后 80?90分这个分数段的划记 人数为“正下”,那么此班在这个分数段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是( ) A . 20% B . 40% C . 8% D . 25% 4. 为了了解某县八年级学生的体重情况,从中抽取了 个问题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200名学生的体重是总体 C.每个学生的体重是一个样本 200名学生进行体重测试 ) B.200名学生的体重是一个样本 D.全县八年级学生的体重是总体。 5. 完成下列任务,宜用抽样调查的是 A .调查你班同学的年龄情况 C .考察一批炮弹的杀伤半径 6. 在整理数据5,5,3,■, 2,, 不清,但从扇形统计图的答案上发现数据 B. 了解你所在学校男、女生人数 D .奥运会上对参赛运动员进行的尿样检查 4时,■处的数据看 5的圆心角是180°,则■处的数据是 .在这 A . 2 B . 3 C . 4 7.下图是某厂2007年各季度产值统计图 (单位: A .四季度中,每季度生产总值有增有减 B .四季度中,前三个季度的生产总值增长较快 C .四季度中,各季度的生产总值变化一样 D . 5 万元):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第四季度生产总值增长最快 3 3 2 2 11 &数学老师布置10道选择题作为课堂练习, 形 ( A . 二、填空题 图,根据统计图可知, ) 0.38 B . 0.4 (每题3分,共24分) le 学习委员将全班同学的答题情况绘制成条 答对 8道题的同学的频率是 C . 0.16 D . 0.08

三年级下册数学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

第1课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教学重点: 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的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提问:同学们,记得自己的生日在几月份吗? ××蛋糕店想做一个市场调查,想在学生生日最多的月份做一个促销活动,你能告诉××蛋糕店的老板,我们学校的学生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吗?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提问:你们刚才说的只是自己的猜测,怎样才能知道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呢? 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的生日。 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把信息反馈给蛋糕店,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适时小结并揭题。 二、交流共享 1.讨论收集数据方法。 (1)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要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学生分小组调查每个月出生的人数,并把结果记录在表里。 月份1月2月3月……11月12月 人数 提问:可以用什么办法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小组统计,教师巡视指导。 2.汇总数据。 (1)汇报交流。 分小组指派代表出示表格,并说说自己小组一共几个人,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提问:仔细观察,你们小组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和其他小组的一样吗? 引导思考:刚才我们得到每个小组的统计结果,想一想,可以怎样汇总全班的数据呢? 学生交流,指名回答:先把每个小组的同一月份的数据相加,再汇总成一张表格,即全班同学的生日月份汇总表。 (2)按月份汇总。 师生共同汇总,教师将最终的汇总结果填入下表中。 月份1月2月3月……11月12月 人数 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追问:我们班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 (3)按季度汇总。 提问:一年分成几个季度,你知道是哪几个季度?××蛋糕店还想调查每个季度中,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最多,哪个季度出生的人数最少。如果上面的数据按季度分类,应该怎样设计统计表? 出示下表: 季度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 人数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案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简单的收集数据的方法,能用表格和条形图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含的信息。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与同伴合作进行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合作意识,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借助真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教学重点 学会分类整理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观察情境图。

2、提出问题: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新课学习 1、出示班级学生体检身高情况。 生:全班同学身高增长情况怎么样? 师:我改怎样分析,才能看出身高情况? 生:先调查一下每个同学的身高增长情况 需要测量出每人现在的身高 查一下去年的身高记录,算出身高增长几厘米?分小组进行调查填表 生交流 2、师:请把全班同学的身高增长情况整理一下吧

增长高度6cm及6cm以下,7、8、9、10及10cm以上人数(人) 3、小组合作绘制统计图。 你有什么发现? 三、结论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整理数据,把数据用统计表进行汇总,然后绘制出统计图。 四、课堂练习 1.将全班同学分成3组,测量本组同学的头围,然后回答问题。 (1)说一说,你打算怎样记录测量结果? (2)涂一涂,填一填。 2.王阿姨的冷饮店8月份第二个星期卖出冷饮情况记录如下:

项目矿泉水雪糕果汁酸奶 数量10箱8箱4箱5箱 (1)涂一涂。 (2)从图中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3)假如你是王阿姨,打算怎样进货?说说你的理由。 3.在全班进行一次“妈妈的属相”小调查。 你发现了什么? 4. (1)准备一张长24厘米、宽10厘米的纸和一些硬币,与小组同学一起做搭拱形纸桥的实验。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经典测试题含答案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经典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某城市为了解游客人数的变化规律,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收集并整理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月接待游客量(单位:万人)的数据,绘制了下面的折线图: 根据该折线图,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月接待游客量逐月增加 B.年接待游客量逐年增加 C.各年的月接待游客量高峰期大致在7,8月份 D.各年1月至6月的月接待游客量相对7月至12月,波动性更小,变化比较平稳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月接待游客量的数据,逐一分析给定四个结论的正误,可得答案. 【详解】 月接待游客量逐月有增有减,故A错误; 年接待游客量逐年增加,故B正确; 各年的月接待游客量高峰期大致在7,8月,故C正确; 各年1月至6月的月接待游客量相对于7月至12月,波动性更小,变化比较平稳,故D 正确; 故选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折线统计图,折线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2.为了估计湖中有多少条鱼.先从湖中捕捞n条鱼作记号,然后放回湖里,经过一段时间,等带记号的鱼完全混于鱼群中之后再捕捞,第二次捕鱼共m条,有k条带记号,则估计湖里有鱼() A.mk n 条B. mn k 条C. k mn 条D. nk m 条 【答案】B

【解析】【分析】 第二次捕鱼m共条,有k条带记号,说明有记号的占到k m ,已知共有n条鱼作记号,由 此即可解答.【详解】 由题意可知:n÷k m = mn k .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通过样本去估计总体,只需将样本“成比例地放大”为总体即可. 3.中华汉字,源远流长.某校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织了一次全校3000名学生参加的“汉字听写”大赛.为了解本次大赛的成绩,学校随机抽取了其中200名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3000名学生的“汉字听写”大赛成绩的全体是总体B.每个学生是个体 C.200名学生是总体的一个样本D.样本容量是3000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定义即可判断. 【详解】 A.这3000名学生的“汉字听写”大赛成绩的全体是总体,故A选项正确; B.每个学生的大赛的成绩是个体,故B选项错误; C.200名学生的大赛的成绩是总体的一个样本,故C选项错误; D.样本容量是200,故D选项错误. 故答案选:A. 【点睛】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解题的关键是熟练的掌握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 4.在《科学》课上,老师讲到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及液体的沸点时,好奇的王红同学准备测量食用油的沸点,已知食用油的沸点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温度(0 100C),王红家只有刻度不超过0 100C的温度计,她的方法是在锅中倒入一些食用油,用煤气灶均匀加热,并每隔10s测量一次锅中油温,测量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数据收集整理 宁武县实验小学教师马利先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应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并对统计结果做出恰当的判断与预测。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需求和交往表现,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获得可持续发展。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打好基础。教材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从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整理数据,体验统计的过程。之后在合作整理并制作统计表过程中,体验获得统计结果的成功。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认数、计算以及把一些物体简单分类的经验,这些是学习统计知识的重要基础。教学时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活动中学会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读懂简单的统计表,并能从信息中提出问题,体会统计和生活的联系。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2—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经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重点】 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理解统计表,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具学具】 教具准备:课件,统计图表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单元测试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单元测试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一、选择题(每小题分,共30分) 1.下面调查统计中,适合做普查的是(). A.雪花牌电冰箱的市场占有率B.蓓蕾专栏电视节目的收视率C.飞马牌汽车每百公里的耗油量D.今天班主任张老师与几名同学谈话 2.为了了解一批电视机的寿命,从中抽取100台电视机进行试验,这个问题的样本是(). A.这批电视机B.这批电视机的寿命 C.所抽取的100台电视机的寿命D.100 3.某课外兴趣小组为了解所在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分别作了四种不同的抽样调查.你认为抽样比较合理的是(). A.在公园调查了1000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B.在医院调查了1000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C.调查了10名老年邻居的健康状况 D.利用派出所的户籍网随机调查了该地区10%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4.为了了解某校学生的每日动运量,收集数据正确的是().A.调查该校舞蹈队学生每日的运动量B.调查该校书法小组学生每日的运动量 C.调查该校田径队学生每日的运动量D.调查该校某个班级的学生每日的运动量 5.如图1,所提供的信息正确的是(). A.七年级学生最多

B.九年级的男生是女生的两倍 C.九年级学生女生比男生多 D.八年级比九年级的学生多 6.某人设计了一个游戏,在一网吧征求了三位游戏迷的意见,就宣传“本游戏深受游戏迷欢迎”,这种说法错误的原因是(). A.没有经过专家鉴定 B.应调查四位游戏迷 C.这三位玩家不具有代表性 D.以上都不是 7.如图2的两个统计图,女生人数多的学校是(). A.甲校B.乙校 C.甲、乙两校女生人数一样多D.无法确定 8.为了测量调查对象每分钟的心跳次数,甲同学建议测量2分钟的心跳次数再除以2,乙同学建议测量10秒的心跳次数再乘以6,你认为哪位同学的方法更具有代表性(). A.甲同学B.乙同学 C.两种方法都具有代表性D.两种方法都不合理 9.某市股票在七个月之内增长率的变化状况如图3所示.从图上看出,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知识点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单元复习与巩固 一、知识网络 知识点一:总体、样本的概念 1.总体:要考察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 2.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3.样本:被抽取的那些个体组成一个样本. 4.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样本容量(不带单位). 注意:为了使样本能较好地反映总体的情况,除了要有合适的样本容量外,抽取时还要尽量使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被抽到. 知识点二: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 调查的方式有两种: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 1.全面调查:考察全面对象的调查叫全面调查. 全面调查也称作普查,调查的方法有: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电话调查等. 全面调查的步骤: (1)收集数据; (2)整理数据(划记法); (3)描述数据(条形图或扇形图等). 2.抽样调查:若调查时因考察对象牵扯面较广,调查范围大,不宜采用全面调查,因此,采用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只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数据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 抽样调查的意义: (1)减少统计的工作量; (2)抽样调查是实际工作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调查方式,它是总体中抽取样本进行调查,根据样本来估计总体的一种调查. 3.判断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的方法在于: ①全面调查是对考察对象的全面调查,它要求对考察范围内所有个体进行一个不漏的逐个准确统计;而抽样调查则是对总体中的部分个体进行调查,以样本来估计总体的情况. ②注意区分“总体”和“部分”在表述上的差异. 在调查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时,要灵活处理,既要考虑问题本身的需要,又要考虑实现的可能性和所付出代价的大小. 调查方法:问卷,观察,走访,试验,查阅资料。 知识点三: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及其特点 1.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关于数据的统计的表示方法,它们多是利用圆和扇形来表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即用圆代表总体,圆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总体中的不同部分,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的大小,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

第八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测试题

第八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单元测试题 姓名班级书写等级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下列调查中,调查方式选择正确的是() A.为了了解生产的50枚炮弹的杀伤半径,选择普查 B.为了了解某公园全年的游客流量,选择普查 C.要了解某电视台“我是歌手”栏目的收视率,采用抽样调查 D.要保证“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对重要零部件的检查采用抽样调查 2下列调查中,须用普查的是() A.了解某市学生的视力情况 B.了解某市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 C.了解某市百岁以上老人的健康情况 D.了解某市老人参加晨练的情况 3.东岳中学初四年级进行了一次模拟考试,参加人数为1016人,为了了解这次考试的成绩情况,下列抽取样本合理的是() A.抽取前100名学生的成绩 B.抽取后100名学生的成绩 C.抽取(1)(2)两个班的学生成绩 D.抽取学号为4的倍数的学生的成绩 4.护士记录病人一天体温的变化情况应选用() 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C.扇形统计图 D.以上都不对有 5.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为了简明扼要地介绍空气的组成情况,较好地描述数据,最适合使用的统计图是() A.扇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C.条形统计图 D.频数直方图 6.九年级(1)班共50名同学,右图是该班体育模拟测试成绩的频数分布直方图(满分为30分,成绩均为整数).若将不低于29分的成绩评为优秀,则该班此次成绩优秀的同学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是( ) A.20% B.44% C.58% D.72% (第6题图)(第7题图)(第8题图)7.小林家2013年1-5月份的用电量情况如图所示.由图可知,相邻两个月中,用电量变化最大的是() A.1月至2月 B.2月至3月 C.3月至4月 D.4月至5月 8.如图所示,该市目前水资源结构扇形统计图,根据图中圆心角的大小可计算出黄河水在总供水中所占的百分比为() A.64% B.60% C.54% D.74%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单元测试

七年级数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班别:姓名:学号:分数: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下列调查适合作者普查的是( ) A.了解在校大学生的主要娱乐方式 B.了解我市居民对废电池的处理情况 C.日光灯管长要检测一批灯管的使用寿命 D.对甲型HINI流感患者的同一车厢乘客进行医学检查 2.要了解全校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情况,你认为作抽样方法比较合适的是() A.调查全校女生 B.调查全校男生 C.调查九年级全体学生 D.调查七、八、九年级各100人 3.要反映某市一周内每天的最高气温的变化情况,宜采用( ) A.条形统计图 B.扇形统计图 C.折线统计图 D.频数分布直方图 4.小明在选举班委时得了28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不管小明所在的班级有多少学生,所有选票中选小明的选票频率不变 B. 不管小明所在的班级有多少学生,所有选票中选小明的选票频数不变 C.小明所在班级的学生人数不少于28人 D.小明的选票的频率不能大于1 5.一个班有40名学生,在期末体育考试中,优秀的有18人,在扇形统计图中,代表体育优秀扇形的圆心角是( ) A.144 B.162 C.216 D.250 6.某校对学生上学方式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右图是根据此次调查结果所绘制的扇形同就,已知该学校2560人,被调查的学生中汽车的有21人,则下列四种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被调查的学生有60人 B.被调查的学生中,步行的有27人 C.估计全校骑车上学的学生有1152人

D.扇形图中,乘车部分所对应的圆心角为54 7一组数据的最大值是97,最小值76,若组距为4,则可分为几组 ( ) A. 4 B. 5 C. 6 D. 7 8.某学校为了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随机调查了50名学生,得到他们在某 一天各自课外阅读所用时间的数据,结果件下图,根据此条形图估计这一天该校 学生平均课外阅读时间为 ( ) A.0.96小时 B.1.07小时 C.1.15小时 D.1.50小时 人数/人 5 10 15 20 00.51 1.52时间/时 9. 超市为了制定某个时间段收银台开放方案,统计了这个时间段本超市顾客在 收银台排队付款的等待时间,并绘制成频数分布直方图(图中等待时间6分钟到 7分钟表示大于或等于6分钟而小于7分钟,其余类同),这个时间段内顾客等 待时间不少于六分钟的人数为 ( ) 人数 4 8 12 16 20 123456 等待时间/m i n A.5 B.7 C.16 D.33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

第八单元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第1课时分类整理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认识分类整理的用处,并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来整理数据,能根据整理的结果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到生活中去调查收集的数据,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 根据不同标准分类整理、记录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形分类,导入课题 1、出示图形。 出示8个大小不同的图形,其中3个三角形1黄2蓝,3个四边形2黄1蓝,2个圆形1黄1蓝。 2、引导分类,明确目标 谈话: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图形吗?如果把这些图形分分类,你打算怎么分?(按照学生回答出现两种分类情况) 提问:按颜色分分成了几类?按形状分呢? 指出:原来根据什么分,分的标准不同,分得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提问:从第一种分类你知道了些什么信息?从第二种呢?(还有谁来补充) 指出:你看,经过刚才的分类之后我们获得了很多的数学信息。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时候需要像这样分类来整理一些事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类整理。(板书课题:分类整理) 二、创设情境,学习交流 1、出示情境图。 引导:来看一幅图,大家的课间活动真是丰富,谁来说说图中有哪些人?他们分别在做什么? 指出:图中有老师和学生。他们有的做游戏,有的看书,有的下棋。 谈话: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样两个问题吗?(学生读)1、老师比学生少几人? 2、参加哪种活动的人数最多? 2、引导分类。 谈话:要想解决第一个问题,我们要知道些什么? 指出:要知道老师有几人,学生有几人。 提问:对,也就是说我们要把图中的这些人分成几类?(两类)一类?一类?(板书:老师学生)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经典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经典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了解某型导弹杀伤力的情况应使用全面调查 B.一组数据3、6、6、7、9的众数是6 C.从2000名学生中选200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样本容量为2000 D.甲、乙两人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击10次,他们成绩的平均数相同,方差分别是S2甲=0.3,S2乙=0.4,则乙的成绩更稳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 直接利用方差的意义以及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众数的定义分别分析得出答案. 【详解】 A、了解某型导弹杀伤力的情况应使用抽样调查,故此选项错误; B、一组数据3、6、6、7、9的众数是6,正确; C、从2000名学生中选200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样本容量为200,故此选项错误; D、甲、乙两人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击10次,他们成绩的平均数相同,方差分别是S2甲=03,S2乙=0.4,则甲的成绩更稳定,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B. 【点睛】 此题考查方差的意义,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众数的定义,正确把握相关定义是解题关键. 2.为了测算一块600亩试验田里新培育的杂交水稻的产量,随机对其中的10亩杂交水稻的产量进行了检测,在这个问题中,数字10是() A.个体 B.总体 C.样本容量 D.总体的样本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总体:所要考察的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样本:从总体中取出的一部分个体叫做这个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容量:一个样本包括的个体数量叫做样本容量可得答案. 【详解】 为了测算一块600亩试验田里新培育的杂交水稻的产量,随机对其中的10亩杂交水稻的产量进行了检测,在这个问题中,数字10是样本容量, 故选:C.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了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关键是掌握定义. 3.下列调查中,适宜采用普查方式的是()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doc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统计的意义与作用,认识并收集原始数据;会用统计表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数学思考 经历随机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与推测的全过程渗透“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 思考方法. 解决问题 能设计统计活动,根据结果检验某些预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情感与态度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数学方法的实用价值;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 重点难点 重点 初步掌握将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的方法,让每个学生经历学习与探究活动的全过 程. 难点 用画“正”字等方法收集随机原始数据,并会表示在统计表中. 教学过程 一. 设疑生趣、导入活动 1、介绍朋友,以疑激趣.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好朋友—— “嗨!大家好,我是小精灵贝贝.你们想玩一个心理活动的游戏吗?它可以判断你是不 是一个稳重的人,不过在玩游戏的时候需要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我们先来试一试,好 吗?” 2. 收集整理,汇报方法. “瞧!停车场,每种机动车的数量是多少呢?” ( 1) 我们获得了什么信息? 某停车场各种机动车停车情况:( 课件出示) 摩托车:3辆大客车:5辆小汽车:9辆载重车:2辆 ( 2) 我是用什么方法进行收集的?( 将机动车分类收集) 3. 抓住起点,铺垫导入.

( 1)发挥想象:你想制成一个什么样的统计表? ( 2) 根据机动车的种类和数量,统计表分成了几栏?每栏画了几格? ( “栏目”、“合计”各一格) 推测:5、7种车要画几格?( 合情推理) ( 3) 你还能打算制成一个什么样的统计图?一格代表几辆车? 导入板题:刚才大家统计得很好,为了玩好今天的心理测试游戏,我们进一步探究数据 的收集和整理. 二、创设情境、探究问题 ( 一) 数据的收集 1.创设情境,确定问题.( 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小精灵:“同学们真棒!静止的机动车数量大家会统计了,可是象这样运动中的机动车 数量又该怎样统计呢?”( 演示机动车通过路口片断) 2.观察思考、发现问题.( 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随机性) 我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可能出现的问题:车子太多、不是一种一种的开过、速度太 快??) 3.阅读分析,讨论问题.( 良好习惯的养成) ( 1)阅读教材:例1及收集数据部分. ( 2) 分析讨论: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 3)汇报交流. ①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 A、发挥分工合作的小组优势:制定好分工合作的方案. B、采用正确的收集数据方法:根据机动车种类,用画“正”字等方法收集. ②描述画“正”字方法: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画“正”字的收集方法? ③交流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在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来收集数据呢?( 面向全体学生) 4. 出示要求,制定方案.( 构思计划,形成策略) ( 1) 先1人( 或2人) 收集同一种车的数据. ( 2) 合作小组中每个成员按分工承担一定的责任. ( 3) 最后进行小组数据汇总,共同记录表格. 5. 分工合作,验证方案.(动手实验,主动参与) ( 1)创设情境( 演示机动车通过某路口画面) ( 2) 收集数据:根据方案进行分工合作,收集原始数据. ( 3)汇报数据: ①你们统计出来各种机动车数量分别是多少? ②你们组是怎样统计的?( 用什么方法、怎样分工合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