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 论文大赛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9
浅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引言《儒林外史》是清代文学家冰心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关于官场的讽刺小说,在小说中,冰心用尖锐的笔触和巧妙的刻画手法,揭示了官僚们的丑陋嘴脸和世俗规则的荒诞,展现了一个荒唐透顶的封建官场环境。
《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1. 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儒林外史》作品中的许多人物和事情都是虚构的,但其场景和背景却是真实的。
作者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让读者在现实与虚拟中游走,引起读者自己的思考。
例如,“九江王府”、“徐献绪”等人物和场景,都是虚构的。
但是,这些虚构的人物和场景,又都与真实的官场现实环境密切相关。
2. 笑话和逗趣的手法《儒林外史》对于人物的描写大都是采用了轻松、幽默的手法,如寒婢妙语、醉道人玩世不恭、顾曲周言辞奇怪、淮阴侯饶司马聪明等等,这些人物和言行都让读者忍俊不禁。
3. 反讽和讽刺的手法《儒林外史》的主要讽刺手法就是反讽,尤以对“士大夫”阶层的讽刺最为尖锐。
作者通过反讽,点破了当时的封建官僚道德底线,带领读者走向一片欢笑和讽刺中,道出了一种深刻的人性和社会现实。
《儒林外史》的社会评价《儒林外史》出版后,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读者的喜爱,它的影响力远远超越了当时的文学范畴,而成为一种经典。
首先,它成为了一种道德的标杆,带领着人们重视人性,反对虚伪、饰演,而是再次在人性的领域找到了信仰和价值。
其次,它在艺术上探索小说的新境界,为以后的小说事业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人才,为中国文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再次,它有一定的社会历史价值,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形态、人物风貌、政治制度提供了真实的参考,避免我们对历史的轻率评价。
结论《儒林外史》以其尖锐生动的笔触和历史性的阐述,成为了一部经典的文化巨著。
通过对人物、语言、情节的深刻剖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现实的批判,它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我们应该认真研究,深入探讨其文化内涵和表现手法,不断丰富我们的文化认识,扩大我们的文化自信和国际话语权。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探究小论文2001.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一、广泛强烈的艺术对比吴敬梓采用广泛而又强烈的艺术对比手法,成功地塑造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成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最显著的特色。
他在刻画人物时,常常并不直接说明自己的意图,而是通过尖锐的对比,在作品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刻的含意,引导读者一道去爱其所爱,憎其所憎。
王冕、虞育德、杜少卿、庄绍光等是作者理想中“振兴世教”的人物,其中王冕在第一回出现,成为衡量全书人物的尺度,力求达到“敷陈大义”和“隐括全文”的目的。
王冕属正面的形象,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与主张。
二、真切传神的细节描写吴敬梓通过真切而又传神的细节描写,揭示各种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和独特的行动,反映各类社会矛盾,构成《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另一特色。
读过《儒林外史》的人,谁也不会忘记马二先生和王玉辉这两个人物。
马二先生心地善良,慷慨疏财、仗义扶危是他性格的主要方面,同时他也有迂腐的缺点,在游西湖的过程,表现得十分清楚。
三、利用艺术夸张,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
我们知道,夸张是为了增强效果采取的放大手法,其本质是形象的强化。
范进中举发疯,胡屠户打了范进一巴掌,再也回不过手指来,都是寓讽刺于夸张之中,这些高度的夸张突出了本质。
范进对名利的潜心追求把命运押在科举业上,若痴若狂的精神状态;胡屠户的势利、迷信、愚蠢都是人物性格的本质。
作者把这些真实本质的东西通过变形、夸张,成倍的夸大,使其原形毕露。
这样就达到意趣横生,讽刺之光四射,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起着深刻批判作用。
四、清新生动的文学语言吴敬梓用清新而又生动的文学语言,幽默而又带着冷嘲热讽的笔调,表达他的思想感情和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使《儒林外史》在语言运用方面也取得突出的成就。
全书的语言是生动的富有表现力的,同时也非常准确、凝练、并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进行艺木创造。
2. 请帮忙分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汉书》以来许多官修的史书中大都有《儒林外史》,那是写“儒林”(知识分子群)的“正史”。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探究800字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探究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部重要的小说,作者为吴承恩。
这部小说以讽刺、幽默的方式来描述当时士大夫们在官场上种种矛盾和冲突,使得读者印象深刻,也深受读者好评。
本文旨在探究《儒林外史》中讽刺艺术的特点及其独特的讽刺魅力。
首先,《儒林外史》的讽刺具有明显的幽默感。
小说中的人物不仅体现出自己的心理和思想,而且在行为上也很有趣。
例如,林黛玉把香蕉放在院子里,赵雅贞把香蕉搬回家去,把鸡蛋放在院子里,林黛玉又把鸡蛋搬回家去,这样一来,让读者捧腹大笑,也体现了作者对当时官场上多变的人性的深刻认知。
此外,《儒林外史》中的讽刺也具有很强的寓言意味。
作者用一种深刻的方式,赋予文中所有人物一种“智慧”,来揭示当时官场上的种种矛盾和冲突。
其次,《儒林外史》中讽刺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是非常独特的。
小说中的人物通过各种比喻和拟人化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观点,使得整个小说饱含讽刺的气息。
例如,林黛玉对贾宝玉的讽刺,把他比作一只“飞鸟”,表达了贾宝玉容易被玩弄的性格,以及他被他人利用的结果。
另
外,作者还通过比喻和拟人化来表现各种社会现象,以及人们对社会的看法,例如把当时的官场比作一个“混乱的海洋”。
最后,《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具有强烈的社会讽刺意义。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讽刺来抨击当时的社会黑暗,讽刺当时的社会阶层分化、官场政治斗争等问题,把当时的社会矛盾暴露出来,以此来反映当时社会的不公正。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具有明显的幽默感、独特的表现形式以及强烈的社会讽刺意义,这些特点使这部小说在当时受到读者的欢迎,也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代表作之一。
简述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儒林外史》这本书,嘿,真的是一颗璀璨的文学明珠!它的讽刺艺术,简直让人拍手叫绝,仿佛是用风趣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作者吴敬梓,真是个有意思的家伙,他的文字里满是对社会的观察,对人性的剖析。
说白了,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丑陋现象。
你看,那些读书人,满口仁义道德,结果却私下里勾心斗角,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书中的人物,真是各有千秋,有的狡猾如狐,有的愚笨如牛。
像那个什么“孙秀才”,可真是个笑话,整天想通过读书当个官,结果却只是个“白脸书生”,死读书不求甚解。
唉,读书也不能只看书本,还得懂点儿人情世故呀!再说了,书中那些贪官污吏,哎哟,简直让人气得牙痒痒。
他们个个口口声声说要为民做主,结果背地里却在贪污受贿,真是表里不一,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像一把锋利的刀,毫不留情地揭露了这些假仁假义的伪君子。
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原来这些人就像穿着西装的“苍蝇”,表面光鲜亮丽,实际却是个个臭不可闻。
他的文字中那种调侃的语气,仿佛在说:“哟,你们真是牛!这本事也就只会在嘴上了。
”那种生动的描写,让人忍不住想哈哈大笑,甚至想拍手称快。
再说说那些读书人,真是千奇百怪,有的拼命考秀才,结果连个及格都没能拿到,有的则是靠家世背景,混了个功名,根本就不需要真才实学。
像那种“金榜题名”的喜悦,跟今天的“晒成绩”也没什么区别,都是为了让人羡慕,结果背后又有多少辛酸苦楚呢?简直就是一出无形的喜剧,让人哭笑不得。
而在这本书里,吴敬梓不仅是批判,更是用心良苦地让大家反思。
你看,他笔下的人物,虽然让人捧腹大笑,但其中却藏着无尽的深意。
他想告诉大家,光有书本知识不行,做人还得有道德,有良心。
可不是说书读得越多,就越能混得好,反而是要学会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才是真本事!书中那些插科打诨的小段子,真是让人捧腹。
比如说,有的人在大街上遇到一位老先生,居然当面问:“您这是读书读傻了吗?”这种调侃,恰到好处,不仅好笑,还能引人深思。
浅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内容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部讽刺巨作,它的讽刺艺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
它的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1、诙谐的讽刺和严肃的现实主义的统一;2、真实基础上的夸张;3、作者不作主观的评论,运用白描的手法达到讽刺的目的;4、善于通过人物本身言行的矛盾,使人物处于自我暴露、自我嘲讽的地位;5、将互为矛盾的事物组织到一个场面里来,达到讽刺的目的;6、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7、秉持公心,针对不同的人物作不同程度的恰如其分的讽刺关键词:《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真实性;夸张性;对比;白描《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堪称讽刺小说的第一部作品,鲁迅先生对他的评价很高,认为只有它的问世“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①。
杰出的讽刺艺术是这部小说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整部小说的成功也正是与这一成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鲁迅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②。
《儒林外史》最真实地描绘了一代儒林的真相,在冷静、如实地叙述中,使人物自身的言行构成了讽刺。
《儒林外史》的讽刺风格,不是剑拔弩张的“犀利”,而是娓娓道来的深沉,即如鲁迅所说的“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它的讽刺艺术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诙谐的讽刺和严肃的现实主义的统一惺元退士曾这样评价《儒林外史》:“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
③《儒林外史》中很多人物都是史有原型的,这就增加了文学形象的真实感。
如:马纯上取材于冯粹中,迟衡山取材于樊南仲,庄征君取材于程锦庄等。
许多人情世态也都是当时社会上常见的,作者抓住了这些材料,加以典型的概括作为文学形象,这些人物巨大的概括性,又反映了时代的真实。
作品的事件与场景平平常常,作品中的形象处处保持着生活本身固有的自然形态。
如正在居丧的新举人范进在汤知县家的那次家宴,不过是毫不显眼的一次封建文人的聚会,没有什么引人注意的地方。
作家的刻画又很简洁未作丝毫的渲染。
可是这寥寥几笔准确的勾勒,却获得了十分强烈的讽刺效果。
试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1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是施耐庵成名作,也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小说之一,故事发生在明末。
施耐庵用他的讽刺艺术把那个时代的腐败,贪污和封建的恶性循环,展示给世人看。
作品中人物分为上层、中层和下层,作者用这种三亚差异展示该时代的社会阶级不平等。
将许多讽刺性,夸张,调侃幽默应用于封建礼教,腐朽的社会制度,官员的贪污,盗亦有道等诸多方面。
我觉得施耐庵用讽刺艺术发掘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意在警醒民众,避免重蹈覆辙。
施耐庵讽刺的主要对象是封建社会的腐败,如政客的贪污和腐化,官员的朔政,大臣的纵容,军官的傲慢,土司的盗婴,奴隶的压迫,仆人的受虐,花花公子的胡闹,官府的变相征收税,下层百姓的困苦挣扎,等等。
施耐庵用口头讽刺和描写,表达强烈的反封建运动思想,警醒批评并鼓励百姓发起反抗,促使封建社会尽早改观。
施耐庵也利用众多讽刺艺术的技巧,来表达他的主张,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就是拟人化法。
施耐庵以鲁智深为代表,用鲁智深的坚强生存意志,表达了正义的力量不容小觑,而且强调了智慧可以制服暴力,让人们以和平、务实的态度,解决问题,来取代暴力斗争。
同时,他也用拟人化法说明,封建社会中必须摒弃原有的腐朽封建制度,以务实现实的发展道路,让社会发展朝着一个正确和平的方向发展。
总之,《儒林外史》用施耐庵的讽刺艺术,向国人表示反对封建制度的态度,同时也指出了一条正确、和谐、和平的发展道路。
2小结《儒林外史》是施耐庵的成名作,其中叙述的故事发生在明末封建社会,施耐庵用讽刺艺术表达了封建社会的腐败,贪污和封建的恶性循环;施耐庵把许多讽刺性、夸张、调侃幽默等用于封建礼教、贪污等方面,用讽刺艺术警醒民众,用拟人化法表达正义的力量不容小觑。
最后,施耐庵用《儒林外史》表达反对封建制度,指出一条正确、和谐、和平的发展道路。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体会小论文对《儒林外史》头衔的介绍中,首先是古典长篇小说,再者即为讽刺艺术。
由此可见这部著作在讽刺笔法方面的技巧与运用,造诣与成就。
客观的事实所谓讽刺一定要针对具体的某类对象。
对于《儒林外史》而言,作者准确地把握住清嘉庆年间以儒林这一群体为主的社会各阶层人物的性格特征,是整部小说讽刺造诣的奠基石。
讽刺基于客观的事实,就好比盖楼房基于稳固的地基,如若是凭空捏造,再花言巧语的编造也是达不到成效的。
换言之,文章所反映的现实意义与讽刺息息相关,而《儒林外史》恰恰抓住了这一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极夸张的修辞在客观事实的保障下,艺术表现力是锦上添花。
如何使文章具有艺术表现力?修辞手法的使用是给予读者震撼与落差的十分重要的一环。
鲁迅语: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
在《儒林外史》中,有几处典型的描写:一则是范进中举中: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醒人事;再者是严监生心忧灯草中: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这两段从语言,动作,神态等各个方面刻画人物并给予夸张地放大,使得一幅穷秀才,一幅吝啬鬼的形象跃然于读者们的眼前,将范进的欣喜若狂的可笑拙态,和严监生吝啬计较的特点表现出来。
这样,读者对于文章所反映的主题呼之欲出,水到渠成,不需要作者通过总结与升华来人为地灌输某些观念,也不若某些晦涩难懂的文字,需要苦苦地揣测,就好像没有充分复习的考生面对陌生的试卷,七上八下。
平铺式的叙事拓宽讽刺的范围考虑《儒林外史》作为一部小说的不同点:它并没有一条贯穿全书的线索,或者集中表现某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这使得它更像是一篇杂文,或是类似俗世奇人的小说集,由一段段琐碎的情节串联而成。
介于其分散的情节关联性小的特点,《儒林外史》的讽刺并不针对一个人,抑或是一批人,上到官吏,下到百姓,由地主豪绅及秀才名士,儒林所涉及的人物极为广泛,为其主题做了铺垫:时局下的众生相。
浅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内容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它的艺术特色和成就主要在讽刺方面。
它用了夸张的同时又是艺术的笔调,通过一群封建知识分子以及地主豪绅等人物的活动,揭开乾隆时期所谓“太平盛世”的假相,赤裸裸地向人们暴露出封建社会末期黑暗腐败的真实来。
它通过种种当时人们不以为奇的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现象的描写,真实生动地揭示出形形色色的儒林人物的种种可鄙、可憎、可笑、可怜的形象,并进而让我们认识到那个社会的腐败和不合理。
这就是《儒林外史》作为一部讽刺小说主要的艺术成就,也是鲁迅先生对《儒林外史》做出极高评价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儒林外史,讽刺,艺术《儒林外史》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当时社会上热衷科举考试,追求功名宝贵,已成为知识分子中普通的风气。
封建士子普遍灵魂空虚,世风堕落,社会上各种丑恶现象层出不穷。
作者用极其高明的讽刺手法,以科举考试为中心,描写了形形色色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命运,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真实生动的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生活的历史图画。
下面本人就《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进行粗浅的探讨。
1.人物描写上的讽刺艺术小说从周进的哭、范进的笑、王玉辉的笑而后哭,可以看出作者笔锋所指不是某个人,而是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
作者通过人物描写来实现它对科举考试制度的不合理,对社会腐败黑暗现象和世态人情的揭露和批判。
据统计,全书描写的人物共有二百七十多个,除儒林人物之外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其中性格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有二三十个。
《儒林外史》的人物描写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特点。
1.1从不孤立地写一个人物,总是着眼于人物关系及周围环境条件。
《儒林外史》的作者从不孤立地写一个人物,他写人物的行动和思想,总是着眼于人物关系,着眼于他周围的环境条件,因而不仅能写出他有什么样的思想行为,而且还能揭示出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想行为。
比如周进在贡院里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都是极度夸张的描写,但是由于作者写出了围绕他们的各种人物对他们的态度及其变化,就非常真实地揭示出他们撞号板和发疯的原因,不仅使读者能够理解接受,还能促使读者进行深入的思考。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
《儒林外史》写作背景虽为明代中叶,然而实际上影射着清政府统治下的18世纪的中国社会,作品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揭露封建社会末期的各种丑恶现象。
作者以极其严肃的态度、犀利老辣的笔调、含蓄幽默的言辞猛烈抨击封建礼教和封建科举制度,勾勒了一幅幅姿态各异、畸形发展的士林群丑图。
关键词:《儒林外史》讽刺文学讽刺艺术《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优秀讽刺小说之一,其讽刺艺术可谓独具特色、韵味深长。
它是讽刺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对封建社会揭露得深刻透彻,使用的讽刺手法淋漓尽致,它在古代讽刺艺术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把我国古典讽刺小说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儒林外史》作者生于安徽全椒县,先代在清明时代亦曾“家门鼎盛”,他二十岁时考得秀才,中年以后由于家中破落,生活日渐趋于贫困。
《儒林外史》是他生活贫困后期的作品,他把故事时间安排在明代中叶而实际上影射着清政府统治下的18世纪的中国社会,作品思想内容的鲜明深刻与他反对科举轻视功名富贵的基本思想相统一。
作者对人伦关系及整个社会风气都做了无情的揭露与讽刺,成功地塑造了封建社会中的典型人物,抨击了封建社会对人们的麻痹和残害,巧妙地运用了各种讽刺手法,以下对其讽刺艺术进行初步探析。
一、通过人物的塑造及传神的细节描写进行讽刺作者通过对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对人物传神的描写,揭示出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和独特的行动,深刻地反映出各类社会矛盾,构成《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一大特色。
他笔下的人物都非常生动,但他从不对人物作冗长的描绘,而是直奔戏剧,用戏剧化的手段、方法描写小说中的人物。
往往是三言两语就将人物呈现在人们面前;不仅人物形象凸显了,连人物内心的秘密也被揭开来,人物立即站起来、活起来;不仅站起来,而且作者自己的爱憎之情也深深隐藏在其中,并不直接表露在人物形象里,让人物用自己的言行显露本色。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学生小论文3篇)浅谈《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特色孙榕摘要:作为书中最为显著、最具成就的艺术特色,讽刺艺术是读《儒林外史》时不可不研究的。
本文即从“讽刺情感”“讽刺手法”“讽刺对象”三大方面浅析《儒林外史》的讽刺特点。
关键词:《儒林外史》;讽刺艺术;讽刺手法“讽刺”是一个动词,那么若要探讨“讽刺艺术”的特点,不妨从“讽刺”这个动作的“动作发出者”、“动作本身”与“动作承受者”三方面入手。
对于讽刺的“动作发出者”,即作者吴敬梓先生,我们可以思考他所流露的情感色彩;对于讽刺这个“动作本身”,我们可以思考作者是怎样进行巧妙的讽刺的;对于讽刺的“动作承受者”,也就是文中大大小小的人物(这里的讽刺对象不是指“借小说人物所批判的社会现实”,而就是单纯指被“直接”讽刺的对象。
间接讽刺的对象可能应在“讽刺目的”中研究,但本文旨在浅析讽刺的特色,而非讽刺的目的,故不在本文中涉及),我们可以思考作者笔下的讽刺对象有什么特点。
一、讽刺情感复杂:嘲讽、怜悯、憎恨三者交织在作者描写的众多人物形象中,有的可笑,如中举后疯傻的范进——作者嘲讽他们;有的可悲,如一生未进学却极推崇科举的善良忠厚马二先生——作者怜悯他们;有的可恶,如装模作样为汤知县出歪招的张乡绅——作者憎恨他们。
这三种情感也时常结伴出现,相互交织。
“戚而能谐”[[i]]如鲁迅先生所言,作者时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调描述悲惨的故事、“以乐事写哀情”,营造出一种“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ii]]。
譬如范进作为作者极力刻画的喜剧形象,又以中举达成愿望的欢喜的结局结尾,但他半生穷困潦倒,最好的青春年华都埋葬在科举考场中,由此观之,范进的一生实则是一出人生的悲剧。
“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处”此方面典型的例子如腐朽的穷秀才王玉辉,当亲生女儿要寻死殉夫时,王玉辉不是劝导、不是阻止,而是鼓励女儿道:“你既如此,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难道反阻拦你?我今日就回家去,叫母亲来和你作别。
論《儒林外史》諷刺藝術內容摘要:《儒林外史》是一部經典的諷刺史詩,他以獨特的視角和鮮明的寫作手法生深刻的剖析了在科舉制度毒害下的知識份子內心,對封建社會中那些不知廉恥追逐功名的行為進行了辛辣的諷刺。
關鍵字《儒林外史》諷刺藝術《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卓越的揭露封建科舉制度弊端的現實主義長篇諷刺小說。
這部小說雖借明朝的歷史,但描繪的人物和敘述的故事多清朝生活中真人真事,因此,《儒林外史》在中國小說史上第一次塑造了一系列生動且個性鮮明的知識份子形象,第一次對封建科舉制度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鞭撻。
小說對科舉制度毒害下的知識份子的內心世界進行了深刻剖析,對封建社會中不知廉恥追逐功名的行為進行了辛辣的諷刺。
《儒林外史》是具有獨特藝術,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非常高成就的長篇小說。
它有與其他小說的共同特點—塑造了許多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除此以外,它還達到了其他小說沒有達到的高度;作為一部諷刺傑作,魯迅高度評價長篇小說《儒林外史》的藝術成就,認為它達到了我國古典小說諷刺藝術的高峰,使後來者難以為繼。
(1)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精闢地指出:“迨吳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戚而能諧,婉而多諷;於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
……是後亦解有以公心諷世之書如《儒林外史》者。
”《儒林外史》有自己的特色,即強烈的諷刺性(包含豐富的戲劇效果)。
生動的人物形象和強烈的諷刺效果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描繪出了一幅封建社會末期的光怪陸離的長幅畫卷。
其諷刺藝術達到了前無來者的高度。
在中國小說的長廊中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
《儒林外史》所描寫和反映的內容是封建社會後期的知識份子的思想和生活,這和許多著名的長篇小說有很大的不同,同時也正是這部小說的獨特之處。
閑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寫道:“其書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
有心豔富貴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貴而驕人傲人者;有假託功名富貴,自以為高,被人看破、恥笑者;終乃以辭卻功名富貴,品第最上一層,為中流砥柱。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探究议论文600字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卓越的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弊端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这部小说虽借明朝的历史,但描绘的人物和叙述的故事多清朝生活中真人真事,因此,《儒林外史》在中国小说史上第一次塑造了一系列生动且个性鲜明的知识分子形象,第一次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鞭挞。
小说对科举制度毒害下的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刻剖析,对封建社会中不知廉耻追逐功名的行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它有与其他小说的共同特点一塑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精辟地指出:“迫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厖是后亦解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
”《儒林外史》有自己的特色,即强烈的讽刺性(包含丰富的戏剧效果)。
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强烈的讽刺效果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描绘出了一幅封建社会末期的光怪陆离的长幅画卷。
其讽刺艺术达到了前无来者的高度。
《儒林外史》所描写和反映的内容是封建社会后期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和生活,这和许多著名的长篇小说有很大的不同,同时也正是这部小说的独特之处。
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写道:“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
有心艳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篇中所载之人,而其人之性情心术,一一活现纸上,读之者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取以自镜。
”。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体会议论文600字在一篇篇辛辣的讽刺话语中,我仿佛看到了旧时被科举毒害的怀才不遇的人们对封建顽固礼教的不满、愤怒的呐喊。
《儒林外史》,中的XX令我印象很深。
刚出场时,XX已经六十多岁的老童生。
在汶上县做了三年西席,学生顾小舍人都进学成了秀才,他再无资格继续教下去,沦落到薛家集观音庵私塾中来坐馆糊口,饱受秀才XX和举人XX的潮弄和冷遇。
不久,他被生活所迫替一群商人当账房,路过贡院,触景生情。
大半生追求功名利禄却求之不得与所受过的凌辱夹杂着悲愤的心情一下子全部发泄出来,化作一厢老泪纵横,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
读到这里,我不禁心感酸楚,XX只是一个代表,世上曾经有多少人被封建礼教毒害,又有多少人去钻令人费解的深奥古经而耽误青春,使得人性荡然无存,尊富部贫,社会不得安宁!
XX已深陷科举毒害中,不得自拔。
这是一种社会浓厚的风气。
自此,XX的人生陡然发生了喜剧性变化。
如果说从前沉沦落魄受尽冷眼此后可谓春风得意一帆风顺。
中举人,中进士,做御史,做学道,一路升到国子监司业。
他节节高升的仕途更加显现出世态丑陋,这是对整个士人阶层和市民社会的批判。
XX用钱买来了监生,读一个叫XX的老童生的文章。
因为无事可做,便多读了几遍,这才领悟到文章玄机多,变化妙,加上遭遇与自己甚是相似,马上产生共鸣。
从字里行间也体现出对考场监生的讽刺他们囫囵吞枣,漫不经心,不识人才。
其实,从辛辣的讽刺中,我还读到了欣慰的一点,就是已经有人开始意识到危害,并且想要革命去改变现状,这是思想的升华。
新乡市名著研究小论文谈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新乡市长垣县芦岗乡四中程绍硕我读过吴敬梓先生的《儒林外史》多遍,感受颇深。
在我所知道的科举取士的时代里面,只有进业中举,才能够步入升官发财的坦途。
于是天下的读书人,莫不终其一生,埋头于八股文章,什么进德修业的理想,都在追求名利的欲望之下丧失殆尽了。
我认为《儒林外史》就是暴露古代知识分子的丑陋面貌的讽刺小说。
和世界上别的卓越的讽刺作家一样,吴敬梓先生描写了中国十八世纪封建社会的卑鄙黑暗现实的时候,是混合着痛苦的憎恶和明朗的笑的。
我认为这部小说的讽刺艺术主要表现为:辛辣的讽刺与严肃的写实的高度统一。
写实是讽刺的基础,真实是讽刺的生命。
小说中所讽刺的人和事,像周进、范进的热衷科举,严监生、张静斋的横行无忌,王惠、汤奉的贪酷凶残,匡超人、牛浦郎的精神堕落等等,都是作者对司空见惯的生活真实的艺术概括。
这种辛辣的讽刺还投向了悭吝的地主,投向了封建地主的帮闲。
严监生、胡三公子都是“有钱癖,思量多多益善的人物。
严监生因为心痛灯盏里点了两根灯草,费了油,以致临死伸着两根指头,不肯断气。
这个场面是读过这部小说的人都不能忘记的。
作者在这部小说里嘲笑了这种剥削阶级的特性,而对于各种轻视金钱的人物却给予了同情和赞扬。
和高利贷剥削相结合的大地主盐商,也是这部小说里嘲讽的对象。
书中嘲讽了他们冒充风雅,忌讳自己出身的微贱,并且揭露了他们的骄奢淫逸,仗势欺人。
此外,作者还描写了一批依附封建地主阶级和盐商生活的帮闲,一批“斗方名士”。
这类人物的心理,可以用牛浦郎的想法为代表。
牛浦郎在牛布衣的诗稿上看见题目上写着“呈相国某大人”,“怀督学周大人”等等之后,就想到:“可见只要会做两句诗,并不要进学、中举,就可以同这些老爷们往来,何等荣耀!”牛浦郎这样一个十七八岁的小厮,突然有此念头,并且从此就堕落到卑鄙无耻的地步,在描写过程上好像有些不近情理,然而作者的用意却是想通过这些人物,从科举制度的另一个方面来写出当时的社会的腐败。
浅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浅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样文內容摘要我国古典小说史上最有典型意义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儒林外史》,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巨大影响,它的讽刺艺术特征是多方面的。
我们探究它,对于提高和掌握文学写作的讽刺艺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对它的讽刺艺术特征做一些简单的探析。
关键词讽刺对比夸张细节描写语言目录【内容摘要】 (1)【关键词】讽刺对比夸张细节描写语言 (2)一、运用对比手法突显讽刺效果 (4)(一)、体现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与体现社会腐败的反面人物进行对比.. 4(二)、用地主盐商的丑恶面目和市井细民的高尚品德作对比 (5)(三)、用人物自己的语言与行动作对比 (5)(四)、用一个人物前后不同的表现作对比 (6)(五)、真假对照,揭露矛盾 (7)二、运用传神的细节描写彰显讽刺魅力 (7)三、运用夸张增强讽刺力度 (8)四、运用精彩的语言表现讽刺意味 (8)五、结语 (10)参考文献 (12)浅析《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通过充分运用讽刺艺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批判了当时科举制度的腐败,反映了封建末期黑暗的社会,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毒害。
作者以极其严肃的态度、犀利老辣的笔调、含蓄幽默的言辞猛烈抨击封建礼教和封建科举制度,勾勒出一幅幅姿态各异、畸形发展的士林群丑图。
将讽刺艺术上升到一种更高的境界,使《儒林外史》成为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之作。
鲁迅曾经评价过:?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有足称讽刺之书。
?这是对《儒林外史》讽刺艺术一个很好的评价。
这篇文章我试着对其讽刺艺术特征做简单的探析。
一、运用对比手法突显讽刺效果对比是这部小说为了突出讽刺效果常用到的手法。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体现在故事叙述的客观性即作者直述其事,不加断语,让是非曲直自现于阅者面前。
如小说第四回,写范进在母亲新丧期间,与张静斋一起跑到汤知县那里去蹭饭,他不用银镶杯箸,也不用磁杯、象牙箸,要用白色竹筷。
汤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又没有准备素席,担心他也不用荤酒,那范进就不能吃这顿饭了。
没想到范进拿了竹筷子,直接就伸向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进嘴里。
卧闲草堂本回末总评第四回评道:“盖天下莫可恶于忠孝廉节之大端不讲,而苛索于末节小数。
举世为之,而莫有非之,且效尤者比比然也。
故作者不以庄语责之,而以谑语诛之。
”鲁迅对这一段评赞道:“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诚微词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矣。
”八股取士制使得读书人大多不讲“大端”而“苛索于末节”。
作者之喻意堪称“深远”。
同在小说第四回,严贡生才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巧在这时,小厮来找严贡生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
”谎言立马被揭穿了,不用作者费笔墨告诉我们严贡生是怎样的人,我们已经从谎言中找到答案了。
相反,若作者自己来描绘严贡生是怎样的人则达不到这样的讽刺和直白效果,描绘文字也会苍白无力。
再如小说第十四回:吴敬梓对马二先生游西湖的描写更为生动、逼真。
马二先生游了三天西湖,中间睡了整整一天,喝了七次茶,吃了四次饭,对于西湖的“山光水色”,名胜风物,却视而不见,无一领会。
这段有名的描写,作者没有从旁插一句话,全是让主人公自己行动,而正是主人公自己的行动和语言揭露了他自己灵魂的秘密:愚拙酸腐的迂儒。
作者也正是通过马二先生自己的行动,显示出他的性格,对他那种迂腐可笑的思想举动作了深刻的讽刺和揭露。
吴敬梓笔下的人物,看似让人忍俊不禁,实则过后却让人有着浮想联翩的沉思,看似喜剧上演,实则悲剧潜伏其后。
吴敬梓用喜剧的场面给我们展示的是悲剧的人格,并揭示形成悲剧人格的原因。
且看小说第七回,写范进受其师周蒉轩的嘱托,到山东上任后,若有他的老乡荀玫应考,“果有一线之明,推情拔了他”。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小编整理)第一篇: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以周进为例《儒林外史》是吴敬梓呕心沥血之作,却成为中国讽刺小说中的一座高峰,就连鲁迅先生也从中发掘出了精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才使我们发现自己的劣根性,以警醒我们。
所以作品中“戚而多谐,婉而多讽。
”的内在悲哀涌现出来。
《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思想,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的各种丑陋现象,从而向我们揭示了那个社会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
它通过许多的人物故事,生动的表现了八股取士对一般知识分子的支配力和诱惑力,我认为其中周进最为典型,吴敬梓对这个人物的讽刺很辛辣。
周进,一生考科举,一直考到六十岁还连一个秀才都没有捞到。
只好跑到偏僻的山村当塾师,他不仅在物质上受苦,而且在精神上也受到轻蔑和屈辱,周围的人都嘲笑他、欺压他,以致连一年十二两银子的馆也做牢,更有意思的是,在年纪比他小的,好歹是秀才或者举人的面前,他要自称晚生,这在现在看来是多么的可笑,我们从小就知道,见到年老的要尊称爷爷奶奶还要给他们让座、让道等等。
可见那时只有考上举人,有了所谓的身份时才会被人尊称为老爷。
在如此的状况下,不得已要改行了,跟着做生意的姐夫混口饭吃。
话说一天周进到了省城,要去瞻观贡院,他活着么些年,还没有,去过省城的贡院,不想才到天字号就撞死在地下了,众人好不容易把他给灌醒过来,随即他不死了,便是放声大哭,一号哭过,又苦到二号、三号,还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得众人都凄惨起来了。
可见这许多的众人中也有和周进一样考不上举人的人,自觉悲哀、同感而发。
在作者的这种平婉的文字叙述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其中的讽刺意味。
周进还哭的口里吐出鲜血来,直到众人答应帮他凑钱捐监进场为止,参加考试,这才“爬到地下,磕了几个头、、、、、不再哭了。
这和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得知中举发疯的情景一样,源于不相信会现实的梦想竟然实现的时候,那种悲喜交集,以致会有如此夸张的反映。
浅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内容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部讽刺巨作,它的讽刺艺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
它的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1、诙谐的讽刺和严肃的现实主义的统一;2、真实基础上的夸张;3、作者不作主观的评论,运用白描的手法达到讽刺的目的;4、善于通过人物本身言行的矛盾,使人物处于自我暴露、自我嘲讽的地位;5、将互为矛盾的事物组织到一个场面里来,达到讽刺的目的;6、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7、秉持公心,针对不同的人物作不同程度的恰如其分的讽刺关键词:《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真实性;夸张性;对比;白描《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堪称讽刺小说的第一部作品,鲁迅先生对他的评价很高,认为只有它的问世“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①。
杰出的讽刺艺术是这部小说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整部小说的成功也正是与这一成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鲁迅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②。
《儒林外史》最真实地描绘了一代儒林的真相,在冷静、如实地叙述中,使人物自身的言行构成了讽刺。
《儒林外史》的讽刺风格,不是剑拔弩张的“犀利”,而是娓娓道来的深沉,即如鲁迅所说的“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它的讽刺艺术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诙谐的讽刺和严肃的现实主义的统一惺元退士曾这样评价《儒林外史》:“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
③《儒林外史》中很多人物都是史有原型的,这就增加了文学形象的真实感。
如:马纯上取材于冯粹中,迟衡山取材于樊南仲,庄征君取材于程锦庄等。
许多人情世态也都是当时社会上常见的,作者抓住了这些材料,加以典型的概括作为文学形象,这些人物巨大的概括性,又反映了时代的真实。
作品的事件与场景平平常常,作品中的形象处处保持着生活本身固有的自然形态。
如正在居丧的新举人范进在汤知县家的那次家宴,不过是毫不显眼的一次封建文人的聚会,没有什么引人注意的地方。
作家的刻画又很简洁未作丝毫的渲染。
可是这寥寥几笔准确的勾勒,却获得了十分强烈的讽刺效果。
再如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范母一喜而死等等。
似乎是作者夸大的结果,其实不然。
上述这些人物的言行都是作家严格遵循实际生活的样式精确地描摹出来的。
范进发疯时的一举一动作者只要将他如实地描摹下来,就能形成尖锐的讽刺效果。
《儒林外史》虽然建筑在严肃的现实生活中,但为了达到更好的讽刺效果,作者也作了些许夸张,但这并不妨碍作品的真实性。
因为艺术的真实并不排斥夸张。
在真实基础上的夸张,是讽刺所必要的。
“便清晰地透出了社会的荒谬与人心的伪妄;而当人们读这些故事的时候,又觉得他仍然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④在第三回中写五十四岁的范进看了报帖知道自己中举以后的一段情形: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
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眼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什么?”一个嘴巴打将去。
……范进因这一个嘴巴,却也打晕了,昏倒于地。
众邻居一齐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渐渐喘息过来,眼睛明亮,不疯了。
通过对周进、范进这两件事的夸张描写,反映了科举时代的社会环境引诱和逼迫读书人落入统治者的圈套,把一生的精力都消耗在八股文中,结果丧失了是非观念,丢掉了理想抱负,陷于麻木不仁的状态中。
又如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范母一喜而死;严监生临死因点了两根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严贡生发病闹船家等精彩描写因合理的夸张而取得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从而更真实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作者不做主观的评论,白描运用的手法达到讽刺的目的这种讽刺手法是一种比较冷静的讽刺风格,是指作者在叙事描写的过程中,不做主观的情绪流露,“直书其事,不加断语”,语言含蓄有味,不落一字褒贬,对人对事,纯以白描出之。
所谓“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
比如,第二十回,匡超人对这景兰江和蒋书办攻讦曾经给过他许多帮助的潘三说:“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
”对这番话,作者只是悠悠道来,并无着意用力之处,但这种口气越是随便冷静,在读者的心目中激射起来的反差情绪就越强烈。
作者在描写假“名士”杨执中、权勿用、景兰江、支剑峰等人时,通过几次“名士”聚会的集中描写以及其他分散的漫画式的勾勒,暴露了他们自命风流、帮闲帮凶和招摇撞骗的丑态。
三、善于通过人物本身言行的矛盾,使人物处于自我暴露,自我嘲讽的地位在《儒林外史》中大多数篇章在运用讽刺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时于嘲弄之中饱含着辛酸的泪。
以王玉辉为例。
他前后自身言行的矛盾,深刻地反映了“良心与礼教的冲突”。
⑤作者通过对他前后言行矛盾的描写,讽刺了像王玉辉这一类深受理学毒害的人。
王玉辉是个老秀才,不仅深中八股之毒,而且深受理学之害。
他在宋儒“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一类教条的熏陶下,居然鼓励和赞美自己的女儿自杀殉节:王玉辉道,“亲家,我仔细想来,我这小女要殉节的真切,倒也由着他行罢。
自古'心去意难留'。
”因向女儿道:“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难道反拦阻你?你竟是这样做罢。
我今日就回家去,叫你母亲来和你作别。
”亲家再三不肯。
王玉辉执意,一径来到家里,把这话向老孺人说了。
老孺人道:“你怎的越老越呆了!一个女儿要死,你该劝他,怎么倒叫他死?这是甚么话说!”王玉辉道:“这样事你们是不晓得的。
”老孺人听见,痛哭流涕,连忙叫了轿子,去劝女儿,到亲家家去了。
王玉辉在家,依旧看书写字,候女儿的信息。
又过了三日,二更天气,几把火把,几个人来打门,报道:“三姑娘饿了八日,在今日午时去世了!”老孺人听见,哭死了过去,灌醒回来,大哭不止。
王玉辉走到床面前说道:“你这老人家真正是个呆子!三女儿他而今已是成了仙了,你哭他怎的?他这死的好,只怕我将来不能像他这一个好题目死哩!”因仰天大笑道:“死的好!死的好!”大笑着,走出房门去了。
三女儿的死给县令、缙绅换来了风光,王玉辉的笑声则充满了凄绝和惨痛。
当“制主入祠,门首建坊”,众人祭奠时,王玉辉却“转觉伤心,辞了不肯来”,并且决定要到外面去散散心以排解心中的苦闷。
但当他一路上却是触景生情,悲悼女儿起来。
特别是看到“一个年少穿白衣服的妇人,他又想起女儿,心里哽咽”,终于“那热泪直滚出来”。
这与他之前劝女儿自杀殉夫的言行是矛盾的,毕竟他还没有完全泯灭内心深处的人性。
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不需要任何评论,王玉辉就已经处于一个自我嘲讽的地位,达到讽刺的目的。
四、将互为矛盾的事物组织到一个场面里来,达到讽刺的目的。
这种手法又有几种表现方式:(1)、进行场面描写时运用突转造成极不协调的手法,造成讽刺的效果比如说,范进中了举人之后,作为举人的范进,因“先母见背,尊制丁忧”,在酒席上既不用“银镶杯箸”,也不用磁杯、牙箸,比换了“白颜色竹子的筷子”才肯,以此表示孝子的情状。
但是吃起来,他却毫无丧母之忧,抢先“在燕窝碗里,建了个大虾元子松在嘴里。
”在官方理学规范下的虚情假意,一下子暴露无遗。
很显然,范进以前所坚持的都是假的,在饭桌上的他才是真实的。
作者运用了一个“但是”突转,生动地描写了他的吃相。
他的虽然一个微小的动作与当时的酒席的气氛却是严重不协调的,毕竟不是喜事。
(2)、用喜剧或闹剧形式来表现庄重的内容,从而达到讽刺这些庄重内容的目的吴敬梓的讽刺态度是极为严肃的,不是出于“私怀怨毒,乃逞恶言”的挟私情,泄私愤,而是“秉持公心,指摘时弊”将讽刺锋芒指向造成种种社会弊端的黑暗政治,指向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
这种讽刺的表达方式在文中有很多例子,比如说,写范进得知中举后发疯的场面的描写。
范进的发疯虽然像一个作者特定的闹剧,但是恰恰是这一发疯的举动,深刻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给文人造成的巨大的心理伤害。
当渴盼已久的成功突然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已经无力承受了,他只有发疯,以此向社会发出愤怒和警告。
总之,这一特点也是吴敬梓讽刺艺术的一个独特之处。
五、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吴敬梓采取广泛而又强烈的艺术对比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成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最显著的特色。
他在刻画人物时,常常不直接说明自己的意图,而是通过鲜明的对比,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刻的含义,引导读者一道爱其所爱,憎其所憎。
王冕、虞育德、杜少卿等是作者理想中“振兴世教”的人物。
其中王冕在第一回出现,成为衡量全书人物的尺度,力求达到“敷陈大义”和“隐括全文”的目的。
杜少卿是“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官宦人家的后代,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叛逆者”。
这些人物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对功名富贵采取否定的态度,并敢于蔑视封建统治阶级的权势,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吴敬梓的美学理想。
他们的对立面,就是匡超人、牛浦郎以及权勿用、杨执中等一批堕落的儒林人物。
匡超人伪造文书、代人考试、修妻再娶、忘恩负义。
牛浦郎为了结交官府,贪图名利,竟冒名牛布家,进行招摇撞骗,后来原形毕露。
作者以针针见血的笔锋,说明这类人物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必然产物,从他们身上可以看见功名富贵腐蚀人心的恶劣影响。
地主盐商的丑恶言行与市井细民的高尚品德的对比,显得泾渭分明。
严监生和胡三公子,他们食而无厌地聚敛钱财,过着腐化堕落的生活。
盐商宋为富恬不知耻地宣称:“一年至少也娶七八个妾”,并且飞扬跋扈,只要一个诉呈,打通关节,立即就能取得诉讼的胜利。
第五十五回写了四个自食其力的奇人:会写字的季遐年,卖火纸管子的王太,开茶馆的盖宽,做裁缝的荆元。
他们都不是科举场中的人物,但他们自食其力,品格高尚,与前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六、秉持公心,针对不同的人物作不同程度的恰如其分的讽刺由于作者态度的严肃和爱憎的分明,能针对不同人物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批判。
他对王惠、汤知县、严氏兄弟这些贪官劣绅,是无情的揭露和严厉的鞭挞。
如王惠出任南昌太守与前任太守的儿子蘧景玉的一次对话:蘧公子见他问的都是鄙陋不过的话,因又说起:“家君在这里无他好处,只落得个讼简刑清。
所以这些幕宾先生,在衙门里都也吟啸自若。
还记得前任臬司向家君说道:“闻得贵府衙门里有三样声息。
”王太守问道:“是哪三样?”蘧公子道:“是吟诗声、下棋声、唱曲声。
”王太守大笑道:“这三样声息却也有趣的紧。
”蘧公子道:“将来老先生一番振作,只怕要换三样声息。
”王太守道:“是哪三样?”蘧公子道:“是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
”……王太守送到城外回来,果然听了蘧公子的话,钉了一把头号库戥,把六房书办都传进来,问明了各项内的余利,不许欺隐,都派入宫,三日五日一比。
用的是头号板子,把两根板子拿到内衙上秤,较了一轻一重,都写了暗号在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