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和碱的性质复习课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的复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复习和巩固酸和碱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并能够举一反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与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2.教具:实验器材、化学试剂、PPT等3.学具:化学实验记录本、作业本等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在教学前,通过提问的方式对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回顾。
例如,你们还记得什么是酸和碱吗?它们有什么性质和特点?2. 梳理知识框架通过PPT展示的方式,帮助学生回顾和梳理酸和碱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的方式,总结和归纳酸和碱的共同点和区别。
3. 实验探究设计一系列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操作和观察,进一步深入理解酸和碱的性质和反应。
例如,可以设计以下实验:•实验一:青葱的pH测试实验–实验步骤:•准备青葱、盐酸和苏打粉。
•将青葱切成细碎的小块。
•将盐酸滴在一片青葱上,并观察变化。
•将苏打粉溶解在水中,然后用盐酸滴在溶液上,并观察变化。
–实验结果:•青葱受到盐酸滴到后变色。
•盐酸滴到溶液上产生气泡,苏打溶液变为碱性。
–实验结论:•盐酸为酸性物质,其与青葱和苏打产生不同的反应。
•实验二:酸碱指示剂实验–实验步骤:•准备红色、蓝色和紫色酸碱指示剂。
•分别将指示剂滴在不同的物质上,并观察变化。
–实验结果:•红色指示剂在碱性物质上变为蓝色或紫色。
•蓝色指示剂在酸性物质上变为红色。
–实验结论:•不同的指示剂具有不同的颜色变化,可用于表示物质的酸碱性。
4. 巩固与拓展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可以设计填空题、选择题和解答题等,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5. 总结与评价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酸和碱》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位于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
前几单元中学生所学的化学用语、物质组成与结构、物质分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溶液、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规律等知识为本单元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本单元是前几个单元学习的继续和总结。
同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第十一单元的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的无机物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1、本单元内容与工农业生产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十分紧密,食醋、柠檬、熟石灰较为常见、对碳酸的性质有一定的认识,许多学生知道用胃舒平可以治疗某些胃痛病,在学习金属性质的时侯对酸的性质也有一定的认识,但对酸和碱的学习来说这些知识不仅是零碎的,甚至有些还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基础上。
2、本单元学生探究性实验特别多,虽然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前面都已涉及,但仍需要在探究活动中使知识不断地系统和深化,使探究能力不断地培养和提高。
在实践新课标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只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认知上,对产生的现象感到新奇而不思考现象背后隐藏的问题的本质;只停留在对个别问题的认识上而不注意去比较和归纳上升到一般规律;只停留在记住课堂上探究的现成结论而忽视运用规律性知识去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只停留在课本中提出的问题而忽视探究活动的各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
3、分组实验中应避免学生当实验现象的旁观者,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使实验技能得到巩固和提高。
4、学生在新授课中已基本了解酸和碱的有关知识,但还没能系统掌握,学生有兴趣和欲望掌握本部分知识。
三、设计思想本单元复习,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通过活动与探究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训练。
本节课抓住本单元的知识点,同时突出知识与问题的整合,即“以知识引问题、以问题带知识”,把“问题意识”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逐章梳理的复习始终。
激活学生的思维,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常见的酸和碱复习课教案第一章:复习酸和碱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回顾酸和碱的定义及特性。
2. 掌握酸和碱的分类及常见例子。
教学内容:1. 酸和碱的定义。
2. 酸和碱的特性。
3. 酸和碱的分类。
4. 常见酸和碱的例子。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酸和碱的定义及特性。
2. 通过示例讲解酸和碱的分类及常见例子。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酸和碱的理解。
第二章: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教学目标:1. 理解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2. 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
教学内容:1. 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2. 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
教学活动:1. 通过实验演示酸碱中和反应。
2. 引导学生理解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
第三章:酸碱指示剂教学目标:1. 了解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和原理。
2. 掌握常用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
教学内容:1. 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和原理。
2. 常用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
教学活动:1. 介绍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和原理。
2. 进行实验,观察常用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规律。
第四章: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教学目标:1. 理解酸碱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2. 学会使用酸碱中和反应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1. 酸碱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2. 使用酸碱中和反应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活动:1. 介绍酸碱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如清洁剂、药物等。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使用酸碱中和反应解决问题。
3. 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
第五章:复习总结教学目标:1. 巩固所学知识。
2. 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教学内容: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进行总结。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酸和碱的基本概念、化学性质、酸碱指示剂以及酸碱中和反应的应用。
3. 学生分享各自的总结,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酸和碱的性质复习课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在新课讲授的过程中,学生对酸和碱的有关知识已有了基本了解,但还没能系统掌握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特别是对酸和碱中常见实验探究题的认识,学生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另一方面学生对酸和碱的“化学生活化,化学社会化”还没有较深的体会,通过本节课的复习旨在一方面让学生系统掌握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复习的总体设想本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常见酸的有关知识,二是常见碱的有关知识。
酸碱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常见酸碱的化学性质是考试的常考点,也是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是化学下册的一大重点知识,学生应该把酸碱知识结合进行综合性复习,联系化学生活化,化学社会化。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思路:第一轮:以常见的酸和碱: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在生活、生产、实验室中的应用为主线,要求学生用相应的化学知识加以解释,并写出化学方程式,最后再根据上面出现的化学方程式总结归纳出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第二轮:以酸和碱中常见探究题的考点:中和反应为主线,寻找探究题解题的突破点所在。
第一轮: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复习教学设计(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复习酸和碱的性质,理解酸碱的化学性质、物质的除杂及中和反应的实质;(2)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总结出知识点使学生掌握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2、物质的除杂。
三、教学难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以及中和反应实质的归纳整理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五、教学过程《酸和碱复习课》导学案【复习目标】:(知识与技能):⑴通过复习,掌握常见酸、碱的性质。
⑵巩固有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某些化学反应的规律。
⑶运用酸碱的性质及反应规律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第18课时酸和碱复习教学目标:(1)、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加深对酸碱概念的理解,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巩固酸碱的化学性质,加深对某些反应的认识。
(3)、将酸与碱的通性加以对比,能更好的记忆与识别其特点,并加深对此内容的掌握。
教学重点:酸与碱的性质的对比与掌握。
教学难点:构建酸碱性质的知识网络,使知识形成系统化。
教学过程:境引入:新闻图片:不久前,浙江省一辆槽罐车与一辆皮卡车摩擦后分别发生了侧翻,事故导致槽罐车内20吨浓硫酸泄漏。
槽罐车刚翻倒时,烟雾翻腾,一时情况十分危急。
问题一:若你是抢险员,你有什么好方法吗?一、常见的酸和碱(一)常见的酸盐酸------具有挥发性硫酸------具有吸水性--------干燥剂(二)常见的碱氢氧化钠------具有吸水性,易潮解------干燥剂氢氧化钙------白色粉末教师总结:大家说的都没问题,以上我们简单复习了酸和碱的物理性质,那大家考虑一下,我这有稀硫酸和氢氧化钙溶液,能否利用他们的物理性质进行区分吗?从而引出实验探究:二、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实验探究:现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分别是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我们大家有什么方法能将这两种溶液区分开吗?酸碱1、使石蕊变红,酚酞不变色1、使石蕊变蓝,酚酞变红2、与金属反应2、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3、与金属氧化物反应3、与酸反应4、与碱反应三、中和反应通过总结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从而引出中和反应,通过实验探究所得到的无色溶液中的溶质使什么?问题:大家都得到了无色溶液,你认为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并设计两种方案进行试验。
应用:通过以上的讨论探究,我想大家对酸碱的性质已经掌握的非常好了,但是我们还得真正的会去应用,会去利用我们总结出来的性质去解决我们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下面我们就通过习题的方式,对我们的知识进行巩固习题练习:【见幻灯片】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又共同的将酸和碱的性质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同时也配合了专题的练习,从而也提高了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习题检测:1.下列物质长时间盛放在敞口容器里,质量会减少的是()A、浓硫酸B、浓盐酸C、石灰水D、烧碱固体2.下列气体中,既可以用浓硫酸干燥,又可用氢氧化钠固体干燥的是()A、CO2 B、NH3C、H2D、HCl3.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但物质本身不是酸的是()A、SO3B、 CaOC、NaOHD、NaCl4.某同学在实验中由于违反了实验规则,皮肤上溅上了一些浓硫酸,他想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处理:(1)用较多的水冲洗(2)用氢氧化钠进行处理(3)用布拭去皮肤上的浓硫酸(4)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常见的酸和碱复习课教案第一章:复习酸的定义和性质教学目标:1. 回顾酸的定义和性质,加深对酸的概念的理解。
2. 掌握酸的化学式和酸的离子化过程。
3. 了解酸的分类和常见酸的名称。
教学内容:1. 酸的定义:回顾酸的定义,强调酸的共轭碱和氢离子的关系。
2. 酸的性质:复习酸的离子化过程、酸的强度和酸的酸性常数。
3. 酸的分类:介绍有机酸、无机酸和混合酸的分类,并举例说明。
教学活动:1. 引导复习: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酸的定义和性质。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酸的分类和常见酸的名称,分享结果。
3. 练习题: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解答有关酸的定义和性质的问题。
评估方式:1. 口头提问:检查学生对酸的定义和性质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对酸的分类的了解。
3. 练习题:评估学生解答练习题的正确性和解题思路。
第二章:复习碱的定义和性质教学目标:1. 回顾碱的定义和性质,加深对碱的概念的理解。
2. 掌握碱的化学式和碱的离子化过程。
3. 了解碱的分类和常见碱的名称。
教学内容:1. 碱的定义:回顾碱的定义,强调碱的共轭酸和氢氧根离子的关系。
2. 碱的性质:复习碱的离子化过程、碱的强度和碱的碱性常数。
3. 碱的分类:介绍有机碱、无机碱和混合碱的分类,并举例说明。
教学活动:1. 引导复习: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碱的定义和性质。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碱的分类和常见碱的名称,分享结果。
3. 练习题: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解答有关碱的定义和性质的问题。
评估方式:1. 口头提问:检查学生对碱的定义和性质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对碱的分类的了解。
3. 练习题:评估学生解答练习题的正确性和解题思路。
第三章:复习酸碱中和反应教学目标:1. 加深对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解。
2. 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反应过程。
3. 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内容:1. 酸碱中和反应的定义:回顾酸碱中和反应的定义和特点。
酸和碱复习课教案一、复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巩固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2)知道酸碱性质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总结构建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归纳小结的能力;(2)能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有关案例的讨论和处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复习重、难点:教学重点:酸碱性质的综合应用。
教学难点:构建酸碱化学性质的知识网络,使知识形成系统化。
通展示图片和新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参与酸碱鉴别的探究活动,归纳出酸碱的主要化学性质。
同时突出酸碱中和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化学的积极作用。
最后根据酸碱的性质鉴别盐类物质,突出知识应用。
整个教学体现“问题(情景)—知识—应用”的思路。
三、学习方法1. 学习课题1时应注意以下方法(1)采用归纳法,把相似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如酸碱指示剂在酸性溶液、碱性溶液中的变色情况,酸的相似的化学性质和碱的相似的化学性质。
对以上相似的知识归纳总结,使知识间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便于掌握。
(2)注意联系实际,把知识点同生产、生活相联系,把生活中的酸和碱与教材中常见的酸和碱相结合,在生活中学化学,把化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既提高了学习兴趣,也提高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不同的酸和碱的特性进行类比,既抓住它们共性的原因,又掌握性质的差异,符合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
例如学习酸和碱的性质时,既要明确都含有H+、OH-使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又要明确不同的酸根或金属离子又使不同的物质具有特殊性。
2. 学习课题2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分清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①酸性物质是指水溶液的pH<7的溶液,酸性物质不一定是酸,如NaHSO4等,但酸性物质包括酸;②碱性物质是指其水溶液的pH>7的物质,碱性物质包括碱,但碱性物质不一定是碱,如Na2CO3等。
酸和碱复习教学设计
【复习重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学习方法】:探究学习发、对比归纳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将2012年河北理综中考题30题搬上课堂演变成小魔术“神奇的杯子”导入复习课题。
链接:(2012年河北)(2012河北)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时,老师给大家变了一个魔术﹣﹣使“水”变色的杯子.操作过程及现象如图所示.
老师揭秘:“空”杯子底部事先涂抹了某种无色液体,无色的“水”是事先用两种无色溶液混合而成.请回答下列问题:
(1)“空”杯内涂抹的物质可能是溶液____________.
(2)此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3)最终溶液为无色,能否说明该溶液一定呈中性?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理由是___
二、探究活动
针对上面魔术中杯子中的无色溶液,提出问题: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学生按照探究实验的步骤展开探究:
提出问题:杯子中溶液的溶质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一:;猜想二:
根据上面实验方案所依据的酸的化学性质进行总结,并对比归纳碱的化学性质
四、典例分析
(2016保定模拟)
《面对面》讲解册P
60
五、中考演练
《面对面》练习册P50 3、5、8、17、23
六、课后反思。
常见的酸和碱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酸和碱的定义及特性;(2)了解酸和碱的常见化学反应;(3)能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进行酸碱滴定实验。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酸碱反应的现象;(2)运用滴定实验验证酸碱中和反应的定量关系;(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究的精神;(3)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酸和碱的定义及特性:(1)酸的定义及特性;(2)碱的定义及特性;(3)酸碱的相对性及离子化。
2. 酸碱的常见化学反应:(1)酸碱中和反应;(2)酸碱滴定反应;(3)酸碱催化反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酸和碱的定义及特性;(2)引导学生思考酸碱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实验观察:(1)安排学生进行酸碱中和实验;(2)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3. 知识讲解:(1)讲解酸碱的相对性及离子化;(2)介绍酸碱滴定反应的原理及操作步骤。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2)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
2. 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完成酸碱滴定实验报告;(2)布置有关酸碱知识的练习题。
五、教学资源1. 实验仪器:(1)滴定管;(2)烧杯;(3)试管;(4)酸碱指示剂。
2. 教学课件:(1)酸碱概念及特性;(2)酸碱反应示意图;(3)酸碱滴定实验操作步骤。
六、教学方法1. 实验教学:通过安排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酸碱反应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讲授法:在讲解酸碱知识时,运用生动的例子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酸碱概念及特性。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七、教学步骤1. 实验操作:进行酸碱中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人教版第十单元酸和碱的性质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在新课讲授的过程中,学生对酸和碱的有关知识已有了基本了解,但还没能系统掌握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特别是对酸和碱中常见实验探究题的认识,学生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另一方面学生对酸和碱的“化学生活化,化学社会化”还没有较深的体会,通过本节课的复习旨在一方面让学生系统掌握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复习的总体设想
本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常见酸的有关知识,二是常见碱的有关知识。
酸碱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常见酸碱的化学性质是考试的常考点,也是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是化学下册的一大重点知识,学生应该把酸碱知识结合进行综合性复习,联系化学生活化,化学社会化。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思路:
第一轮:以常见的酸和碱: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在生活、生产、实验室中的应用为主线,要求学生用相应的化学知识加以解释,并写出化学方程式,最后再根据上面出现的化学方程式总结归纳出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第二轮:以酸和碱中常见探究题的考点:中和反应为主线,寻找探究题解题的突破点所在。
第一轮:酸的化学性质复习教学设计(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复习酸的性质,理解酸碱的化学性质及中和反应的实质;
(2)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总结出知识点使学生掌握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酸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难点
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以及中和反应实质的归纳整理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五、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