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宰治的创作生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1
品位·经典文艺评论从太宰治与大庭叶藏之间的差异重读《人间失格》○莫宇静(福州大学,福建 福州 350108)【摘 要】 《人间失格》是日本无赖派作家太宰治(1909-1948)的代表作品之一。
由于作家本人的人生经历与小说主人公大庭叶藏有多处相似之处,因此大庭叶藏常常被认为是太宰治本人的化身。
然而这一观点常常限制了读者对作品的解读。
本文从太宰治与大庭叶藏人生经历及性格的差异两个方面展开论述,试论“太宰治=大庭叶藏”这一等式的不成立性,给读者提供解读《人间失格》的一个全新视角。
【关键词】 太宰治;……大庭叶藏;……《人间失格》【作者简介】 莫宇静,福州大学2018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提及《人间失格》这部小说,“《人间失格》是太宰治的自传体小说”,“主人公大庭叶藏则是太宰治的自画像”等说法往往紧随其后。
然而当我们试将“太宰治=大庭叶藏”这一先入为主的观念剔除,把太宰治与大庭叶藏的人生经历及性格特征进行比对分析,便可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不少差异。
一、太宰与叶藏人生经历的差异(一)太宰和叶藏进入东京的年龄不同太宰于昭和五年(1930年)从弘前高级中学毕业,随后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法文科就读,此时太宰21岁。
根据小说的描述可推测,叶藏入学时大概17岁。
四年之差看上去仿佛没有较大出入,但太宰进入东京时已成年(在日本满20岁才算成年①),而叶藏尚未未成年。
未成年的设定也为此后叶藏种种不成熟的行为奠定了人物基础。
离开家进入东京后的叶藏,在画塾结识了损友堀木。
随后,在堀木的带领下叶藏开始接触烟酒、频繁出入妓院和当铺,并参与左翼共产运动。
这与此后叶藏的殉情事件、染病、甚至镇痛剂中毒都有着直接关系,也正是这些不良生活习惯推动叶藏一步步走向人间失格的深渊。
因此,若以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视角来看,太宰与叶藏进入东京时相差的这四年恐怕不可小觑。
(二)殉情对象的不同关于女性的话题也是太宰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论太宰治及其代表作《斜阳》作者:邹乃馨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7期邹乃馨(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 511370)摘要:太宰治是日本著名作家,其无赖派的写作风格对日本文坛影响深远。
战后年代创作出来的小说《斜阳》更是太宰文学的代表作。
本文拟通过对《斜阳》的分析来研究作者太宰治,反映其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所传达的思想,更进一步深化对太宰治以及其文学作品的理解。
关键词:无赖派;人物形象;反抗意识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7-0184-02日本作家太宰治被称之为无赖派写作大师。
纵观太宰治的一生,伴随着5次自杀未遂,最终在39岁仍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但是这样一位作家却给世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对日本文学以及整个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并列的日本战后文学的巅峰人物。
一、无赖派无赖派一词,是战后不久由太宰治最先提出的。
他在1946年致作家井伏鳟二的书笺中写道:“因为我是无赖派,所以我要反抗战后的风气。
”同年他在《东西》杂志上著文《回答的回答》中再次强调:“我是自由人,我是无赖派。
我要反抗束缚。
我要嘲笑挂着一副得势面孔的人。
”正如《日本文学史·现代卷》对无赖作的解释一样:“‘无赖’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无赖、无用、无奈的释义之外,还有更深邃的延伸,含有反叛的意味。
”可能人们看到对其无赖派大师的评价,都会侧重于太宰治小说颓废、无赖以及堕落糜烂的一面。
的确不可否认文风颓废的一面是太宰治的主要特点,但是我们更加应该看到这里所说的无赖有两层意思。
正如世间事物都是相对的,世上没有绝对的恶人,也没有绝对的善人一样,在太宰治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暗”的一面——颓废消极,也可以发现其“明”的一面——对世俗的反叛。
只是由于“暗”的一面占主要地位,以至于我们很容易对其“明”的一面不屑一顾。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太宰治生活的时代背景太宰治的生平
导语:太宰治生活的时代背景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主要是战前、战时以及战后,而他的作品,也在第三个阶段到达了巅峰,成为了日本文学界一股特殊的文
太宰治生活的时代背景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主要是战前、战时以及战后,而他的作品,也在第三个阶段到达了巅峰,成为了日本文学界一股特殊的文学潮流“无赖派文学”的主要奠基人。
太宰治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他的家庭在当地相当富裕。
但是太宰治在家中的身份是排行老六。
但是战前的日本,家族中奉行的家长制和长子继承制,让生活富余的太宰治在家中成为了地位低下的人。
在太宰治小的时候,举手投足都要看兄长们的脸色,甚至他没有单独的卧室,这让他感觉自己在这个家中的地位是“多余”的。
而生活上的富足,不需要为生活奔波,也让他有多余的时间来消沉意志和精神颓废。
因此太宰治的思想,总是游离于对家族的依赖和背叛之间,让他产生了无限的矛盾。
战时的太宰治主要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当时共产主义的运动波及了日本社会的所有阶层。
而太宰治的地主出身,也让他受到了革命的影响,他加入革命,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在社会中存在的地位。
然而现实并不如他所想,因为他身为地主的儿子,自然成为了革命的对象,因此有让他产生了在社会中“多余”的意识。
战后是太宰治生活的时代背景最重要的阶段。
这个阶段社会现象主要表现为社会秩序混乱和价值体系崩溃。
而相对于战前和战时的气氛来说,此时日本无论是思想还是意识上,都比较开放。
而以太宰治为主的这些人,比较富有反抗意识,因此他们的作品中大多表现出阴暗、颓废的思想。
生活常识分享。
太宰治成为日本文坛无赖派代表的前因后果[摘要] 二战结束之后,日本文坛曾出现一个现代的文学派别无赖派,又称新戏作派。
其写作的特点大多为消极忧郁,并对传统的道德及价值观极度厌恶。
因此在当时战后社会秩序混乱的日本,震动一时,影响了无数的人。
太宰治作为无赖派的领袖人物,其影响力是无与伦比的。
那么,太宰治与无赖派到底有何渊源呢?他是无赖派的代表这一说法从何而来?本文针对该论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无赖派文学流派太宰治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
这导致了日本国内出现了两方面的情形:其一,由于战争的失败,使得长期消耗物资的日本更是困难不堪。
加上战争所带来的死亡与伤残,让日本国内家庭不复完整。
战后的日本民众精神基调基本是黑暗而迷茫的。
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随着战争的结束和民主主义改革浪潮的来临,日本国内出现了以确立近代自我为主要内容的个人主义思想体系的新的人性解放运动。
在这其中,文坛所表现出来的是前所未有的积极。
由于战争期间日本军国政府对人思想的禁锢与压抑已不复存在,一时间新日本文学派、战后文学派等多个文学流派争相而出,同时战后民主主义文学运动、“政治和文学”的论争也风风火火地进行着。
总之,文人与作家们想通过文字阐述自己的理念,在战后这一特殊时期设立自己的人生路线。
但是大多数民众却对此嗤之以鼻。
在他们的眼中,这等虚伪而不切实际的路对于自己是行不通的。
就在此时,有这么一群人的作品吸引了他们的视线,他们将长期以来所隐藏于心或压抑已久的情感于作品中有意无意的表现出来。
并从人生的失意以及对幻想的破灭折射出长久以来导致的社会矛盾。
他们的作品下的日本是扭曲而颓废的,迷茫而又病态的。
在这种夸张而又真实的写照之中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也看到了自己的迷茫与失落。
这样的作品很快的引起了共鸣,并因为其颓废而反叛的文风被定义为“无赖派”。
无赖派虽然不是作家持有相同的文学主张而自觉结合的文学流派,他们中有的人甚至相互不认识,但由于他们的文学有着共同的特征,文坛便将他们视作一个流派。
第1篇2023年,对于日本文学界来说,是纪念太宰治逝世70周年的一年。
太宰治,这位日本昭和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家,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深刻的思想影响了无数读者。
在这一年里,我们回顾了太宰治的一生,总结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与贡献,以及他对后世的影响。
一、太宰治的生平简介太宰治(1909-1948),原名津岛修治,出生于日本爱知县。
太宰治的家族是日本著名的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津岛文兵卫是一位教育家。
太宰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1924年,太宰治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英文科学习,1926年因违反校规被开除。
此后,他开始接触文学创作,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风。
二、太宰治的文学成就1.短篇小说太宰治的短篇小说作品丰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斜阳》、《人间失格》、《斜阳之树》等。
这些作品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人性的丑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性的悲剧。
太宰治的短篇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独特的文风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被誉为日本昭和时代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2.长篇小说太宰治的长篇小说作品相对较少,但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其中,《斜阳》和《人间失格》最为著名。
《斜阳》以日本昭和时期的家族悲剧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历程,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人间失格》则以主人公叶藏的内心世界为线索,揭示了人性的矛盾和挣扎。
3.散文和杂文太宰治的散文和杂文作品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散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生活中的点滴,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丑恶。
杂文则以犀利的笔锋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三、太宰治的贡献1.推动了日本文学的发展太宰治的文学成就为日本昭和时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
同时,太宰治的作品也促进了日本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交流,使日本文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
2.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黑暗太宰治的作品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黑暗,使读者深刻认识到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 2020年12月20日Dec.20 2020第40卷 第12期Vo1.40 No.12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0.12.018浅析太宰治翻案文学刘 莹(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山东 威海 264504)摘 要:太宰治,“无赖派”作家。
人们对于太宰治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文学的评价各不相同。
太宰治人生和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颓废,既是太宰治痛苦人生的折射,又是那个特殊时代烙印在人们身上的产物。
太宰治的作品包罗万象,翻案文学作品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探究太宰治文学中的翻案作品,对于进一步了解太宰治及其作品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太宰治;翻案文学;日本传统文学;西洋文学;中国文学中图分类号:I31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0)12-0041-03一、太宰治的一生太宰治于1909年6月19日出生于日本青森县,本名为津岛修治,是家中的第六子。
虽然津岛家在当地是地主富豪之家,但是从小太宰治就没有享受过父亲的疼爱和重视,在家庭里几乎没有什么地位和意义可言。
这种看似不受家长重视的成长环境使得太宰治的性格自小就变得忧郁和敏感。
太宰治从小喜欢作文,进入中学后就开始了文学写作。
太宰治崇拜和一生都在追随的是作家芥川龙之介。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一度是青年时代的太宰治模仿的对象;芥川龙之介的自杀使得太宰治受到了打击。
1929年受共产主义影响,并烦恼于自己的出身问题,太宰治第一次自杀。
1930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法文系,期间和咖啡馆女招待一起投河,这是第二次自杀,结果女店员死亡,太宰治却活了下来。
后与艺妓小山初代私奔到东京,和津岛家族断绝关系。
1935年,太宰治以短篇小说《逆行》角逐日本史上第一个文学奖芥川奖,最终惜败给石川达三的《苍氓》。
作者:简介太宰治(1909—1948),日本战后新戏作派代表作家,生于青森县北津轻郡金木村的一个大地主家庭。
本名津岛修治。
父亲曾为贵族者员,并在本乡兼营银行。
为防农民暴动,家筑高墙,太宰治住在这样的深宅大院里有种内疚和不安感,甚至出现了一种罪恶感,对他后来的小说创作有很大影响。
太宰治在家中排行第六,日本战前的家长制和长子继承制给他造成了一种多余者的感觉,幼年时期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要察看父兄的颜色*。
他在青森中学、弘前高校毕业后,于1930 年考入东京大学法文科,在大学时代参加了左翼运动,后来转向,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太宰治的创作生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前期是1932至1937年,这是左翼运动被镇压的时代。
著有短篇小说集《晚年》(1933~1936),共收入了40篇,这些短篇都充满了青春时期的热情,多角度地反映了作家自己的主张和内心世界。
此后又发表《虚构的傍徨》(1936)、《二十世纪的旗手》(1937)等作品。
中期是1938至1945年。
著有《女学生》(1939),获第四届北村透谷文学奖。
此外尚有《童话集》(1945),发挥了作家奔放的想象力。
后期是1946至1948年,一般认为,太宰治的后期创作最有成就,战争刚结束,他就发表了《潘朵拉的匣子》和《苦恼的年鉴》等小说,提出了追求“丧失了一切,抛弃了一切的人的安宁”的观点,以农本主义的幻想批判战后虚伪的文人騷客。
在他战后的作品中,短篇《维荣的妻子》(1947),中篇《斜陽》(1947)、《丧失为人的资格》(1948),被认为是最优秀的代表作品。
这些小说发表后,无不引起巨大的反响。
《维荣的妻子》写一个出身贵族、生活堕一落的诗人及其妻子自甘堕一落以示对社会道德的反抗。
《斜陽》反映了战后贵族后裔的社会地位日益衰落,荣华显耀的时代已付诸东流的主题。
《丧失去为人的资格》是太宰文学最杰出的作品,取材于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个一性一*情乖僻的青年知识分子,饱尝世态的炎凉,绝望之余沉湎于酒色*,最后自己毁灭了自己。
《斜阳》中人物像的比较与分析作者:肖珊珊张景发来源:《科教导刊》2012年第35期摘要太宰治在1946年第一次提出了“无赖派”一词。
《日本文学史·现代卷》对“无赖”做了如下解释:“‘无赖’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无赖、无用、无奈的释义之外,还有更深邃的延伸,含有反叛的意味。
”作为太宰治的代表作之一的《斜阳》,讲述了战后落后贵族的颓废和无奈的生活,同时也描写了战后落没贵族的反抗精神和对生活仅存的最后希望。
关键词太宰治斜阳落没贵族无赖派中图分类号:I313文献标识码:A1太宰治及其一生作为日本“无赖派”代表作家的太宰治,与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并称为日本战后文学的巅峰人物。
纵观其一生,共经历过5次自杀,并在最后一次自杀中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当时的太宰治年39岁。
太宰治的文学生涯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前期、中期和后期。
其中每一阶段的思想特征和写作风格都各有特色。
例如前期作品主要是以自身生活为题材,进行丰富多彩的尝试性写作;而中期作品则转为描写明亮健康的生活,这一点应该归功于太宰治和美智子的婚姻;再到后期,也就是战后的1945-1948三年期间,描写的则是对战后新生活的渴望以及对战后混乱的绝望,乃至最后对世俗的决死抵抗。
其中,《斜阳》、《人间失格》为其一生的代表作,堪称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2《斜阳》简介《斜阳》主要是战后落没贵族的颓废生活写照。
主人公和子在结束了短暂的婚姻生活后,怀着身孕回到了娘家,并在不久后产下一名死婴,于是便留在了娘家生活。
之后又由于父亲病故,弟弟出征,和子和母亲便从富人居的西片町搬到了伊豆,过起了自力更生的乡村生活。
斜阳中的出场人物主要有四个人,即和子、和子的母亲、弟弟直治和作家上原。
其中每个人物都赋予了作家太宰治的灵魂。
母亲是作者眼中的完美形象,和子与直治则是作者的影子,而作家上原则是作者的颓废生活的现实写照。
2.1母亲——最后的贵族母亲举止优雅,形象唯美,堪称为日本最后一位贵族,她是太宰治心目中贵族的完美形象。
太宰治作品语言的讽刺艺术、太宰治与《人间失格》太宰治是日本小说家,本名津岛修治,生于青森县。
第二次 世界大战以后, 成为无赖派文学的旗手而活跃于文坛。
其代表作 有《樱桃》、《斜阳》、《人间失格》等。
太宰治在日本一直很 受推崇,即使逝世了很多年,其作品仍受很多读者追捧,一方面 源于其作品中能引起读者共鸣的思想, 另一方面源于作品中的语 言特色及其语言风格。
人间失格》发表于 1948 年,是太宰治的自传体式小说,作者巧妙的把自己的人生经历隐藏于小说主人公叶藏的人生遭 讽刺的语言和敏锐的洞察力淋漓尽致的表达了一种颓废式思想。
抒发了自己作为社会边缘人的内心的苦闷以及对战后日本社会 的颓丧的失望和嘲讽。
二、个人经历和战后社会环境太宰治的文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前期( 1909-1929 ),青年时代的太宰治游戏人生,数度自杀,思想支离破碎,精神极 中期( 1930-1945 ),太宰治和石原美智子结婚,在亲 友的安抚下,不安的灵魂逐渐稳定。
后期( 1946-1948 ),战后 的三年, 战争的创伤再次引起作家精神的不安定, 这是太宰治文 学走向成熟却也个体毁灭的悲壮时代。
遇中,借主角叶藏表达了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
小说中作者通过不安宁。
品中抒发自己内心的郁结, 向社会坦率自己生活的苦恼以及自己 真实的内心。
这样的创作倾向有诸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这与太宰治的个人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
太宰治是一个大地主家庭的第六个孩子。
自年幼起, 父母就很少陪伴在他的 加之战前日本森严的家长制和严格的长子继承制, 这些 都让他产生了一种‘多余者'的感觉。
”从大正末期到昭和初 期,太宰治满腔热情的投身于日本国内的共产主义潮流之中, 结 果反而发现自己成了被革命的一方, 这让太宰治陷入了进退两难 的困境。
特别是太宰治所崇拜的芥川龙之介的自杀身亡, 给太宰 治的精神造成了莫大的打击, 从此一蹶不振, 自甘堕落。
更甚之, 发展到最后太宰治的身心几近崩溃的边缘却未遂。
【太宰治名言】太宰治生活的时代背景,太宰治的生平太宰治生活的时代背景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主要是战前、战时以及战后,而他的作品,也在第三个阶段到达了巅峰,成为了日本文学界一股特殊的文学潮流“无赖派文学”的主要奠基人。
太宰治的画像太宰治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他的家庭在当地相当富裕。
但是太宰治在家中的身份是排行老六。
但是战前的日本,家族中奉行的家长制和长子继承制,让生活富余的太宰治在家中成为了地位低下的人。
在太宰治小的时候,举手投足都要看兄长们的脸色,甚至他没有单独的卧室,这让他感觉自己在这个家中的地位是“多余”的。
而生活上的富足,不需要为生活奔波,也让他有多余的时间来消沉意志和精神颓废。
因此太宰治的思想,总是游离于对家族的依赖和背叛之间,让他产生了无限的矛盾。
战时的太宰治主要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当时共产主义的运动波及了日本社会的所有阶层。
而太宰治的地主出身,也让他受到了革命的影响,他加入革命,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在社会中存在的地位。
然而现实并不如他所想,因为他身为地主的儿子,自然成为了革命的对象,因此有让他产生了在社会中“多余”的意识。
战后是太宰治生活的时代背景最重要的阶段。
这个阶段社会现象主要表现为社会秩序混乱和价值体系崩溃。
而相对于战前和战时的气氛来说,此时日本无论是思想还是意识上,都比较开放。
而以太宰治为主的这些人,比较富有反抗意识,因此他们的作品中大多表现出阴暗、颓废的思想。
太宰治的生平太宰治原名津岛修治,出生于1909年6月19日的日本津轻地区。
他的家族是当地著名的富豪,在太宰治上面,还有五个哥哥和四个姐姐,在下面还有一个弟弟。
太宰治的照片1916年,太宰治就读金木普通小学,成绩优异。
1923年于青森县立青森中学就读,对文学、杂文和戏剧十分迷恋。
在16岁的时候,发表了《最后的太阁》。
此后他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对自己资产阶级的身世十分苦恼,因此开始产生了自杀倾向。
1929年,太宰治生平第一次自杀未遂,于第二年加入了共产党,并结识了银座酒吧女田边,两人相约一起自杀,结果未遂。
(一)開高健日本战后一代派代表作家。
生于大阪市天王寺区东乎野。
父亲是小学校校长。
于1949年进入大坂市**学科,在学期间参加了同人杂志《铅笔》《文学室》的工作。
大学毕业后,于1954年在三得利制酒股份公司宣传课就职。
在此期间, 《近代文学》杂志发表《二人》、《声音》。
1957年以后真正步入文坛,同年8月在《新日本文学》杂志发表《恐慌》,10月和12月分别在《文学界》杂志发表《巨人和玩具》、《裸体国王》。
《裸体国王》获芥川文学奖。
成为日本战后一代派代表作家之一。
与大江健三郎一起,蜚声文坛,开辟了一个战后一代派的文学时代。
此后,著有《流亡记》,描写了中国古代万里长城的修建。
1968年发表《光辉的黑夜》这部小说取材于越南战争。
1971年发表《夏天的黑暗》。
在这一期间的一系列作品,一方面赞美生命原始性的能量和集体的无政府主义的魔力,但同时又认为这种奔放的沸腾的力量又是浪费和徒劳的,作家对处于这种状态的人生怀着深深的怜惜之情。
60年代以后开高健参加了不少的社会和国际活动,1965年以朝日新闻社特派员的身份到南越,归国后号召成立了“越南和平联合会”。
1968年以文艺春秋社特派员的身份去巴黎取材,1969年去当地观察中近东战争。
他的不少小说以国际问题为题材,因此在日本国内有“国际作家”之称。
1960年,开高健作为日本作家代表团成员曾来我国访问,对我国人民充满友好情谊。
作品风格:大多采取离奇的寓意手法,表现对资本主义社会黑暗现实的反抗情绪,以及个人在强大势力面前的无能为力。
開高健(かいこうたけし)1930~1989大阪市上本町**学科戦後一代派『パニック』:山林課に配属された公務員の男の話です。
120年に一度の自然現象が起きました。
冬の間は雪の下で気がつきませんでしたが、春になってネズミが大量発生しました。
山林をかじり尽くして、畑を壊滅させます。
ついには、納屋で寝かせていた赤ちゃんがネズミにかじり殺されました。
太宰治的创作生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前期是1932至1937年,这是左翼运动被镇压的时代。
著有短篇小说集《晚年》(1933~1936),共收入了40篇,这些短篇都充满了青春时期的热情,多角度地反映了作家自己的主张和内心世界。
此后又发表《虚构的傍徨》(1936)、《二十世纪的旗手》(1937)等作品。
中期是1938至1945年。
着有《女学生》(1939),获第四届北村透谷文学奖。
此外尚有《童话集》(1945),发挥了作家奔放的想象力。
后期是1946至1948年,一般认为,太宰治的后期创作最有成就,战争刚结束,他就发表了《潘朵拉的匣子》和《苦恼的年鉴》等小说,提出了追求“丧失了一切,抛弃了一切的人的安宁”的观点,以农本主义的幻想批判战后虚伪的文人骚客。
《维庸之妻》《斜阳》《人间失格》
前期(1932年~1937年):《晚年》(1933~1936)
《虚构的傍徨》(1936)这些短篇都充满了青春时
期的热情,多角度地反映
了作家自己的主张和内心世界。
《二十世纪的旗手》(1937)
中期(1938年~1945年):《女学生》(1939),获第四届北村透谷文学奖。
发挥了
作家奔放的想象力
《童话集》(1945)
后期(1946年~1948年):《潘朵拉的匣子》(1946)
《苦恼的年鉴》(1946)
《维庸之妻》(1947)提出了追求“丧失了一切,抛弃了一切的人的安宁”的观点,以农本主义的幻想批判战后虚伪的文人骚客。
《斜阳》(1947)
《人间失格》(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