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和年龄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职业压力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压力及应对措施作者:张瑞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49期摘要:近年来,职业教育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迎来了春天,但由于职业院校学生的特殊性,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压力显得尤为突出,本文对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压力产生的根源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缓解职业压力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职业教师;职业压力;影响因素;对策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028-02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大力扶持,职业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职业院校教师由于面临着职业生存的压力、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压力、付出与回报的矛盾,成为教师队伍中职业压力的高发群体。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拥有健康的心理,缓解职业压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职业压力产生的内涵压力是指个体的身心在受到威胁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
一般来说,压力源有三个,社会、生活、竞争。
教师的职业压力则是指教师由于工作方面的原因导致的身心疲劳过度、神经紧张、挫折、折磨等不愉快的消极情绪。
有研究表明,教师中感受到压力较大和压力很大的共占72.47%。
2004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联合新浪网招聘频道、中国青年报等国内众多知名媒体启动了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结果显示70%的中国职场人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教师这一职业的职业倦怠指数程度高居第三位,属于职业倦怠高发人群。
职业院校的教师与普通中小学及高等院校教师相比,有其工作的特殊性,教师的社会地位,教育对象的来源,教育对象的素质,教育环境等因素都导致职业院校的教师存在明显的职业压力。
二、职业压力产生的原因1.社会因素。
随着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对职业院校的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渊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科学的教学方法,正确的行为引导能力,职业院校的教师不仅要为社会培养实用型的技术人才,还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开发学生的智力;不仅自己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还要大胆创新,改革教育教学手段,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这些无疑给职业院校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身心压力。
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职业压力实证研究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作为教育系统的关键力量之一,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大使命和责任。
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加速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专任教师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职业压力。
对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职业压力的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教育改革压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职院校专任教师需要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这给他们增加了较大的压力。
2. 学生学业压力。
高职院校的学生通常是高中毕业生,他们面临着就业压力和学业压力的双重压力。
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作为学生们的主要指导者和辅导者,他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帮助学生解决学业上的困扰,这给他们带来了压力。
3. 学术研究压力。
高职院校专任教师除了承担教学任务外,还需要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科研项目。
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他们往往难以兼顾教学和科研,这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4. 工作生活平衡压力。
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工作强度较大,他们需要不断备课、批改作业、进行教学评估等工作,这使得他们的工作与生活难以平衡,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1. 教学质量下降。
由于面临较大的职业压力,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往往疲于应付各种工作,并丧失了热情和动力,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 健康问题增加。
长期承受较大的职业压力会给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身心健康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容易导致失眠、焦虑、抑郁等健康问题。
3. 教师流失加剧。
面对较大的职业压力,一些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可能会选择离职或转行,导致教师流失的问题进一步加剧。
4. 教育质量下降。
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直接保证,他们的职业压力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缓解和解决,将会影响整个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
1. 提供培训和进修机会。
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开展培训和进修工作,提供各类教师培训和教育学进修课程,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2. 加强教师的工作支持和帮扶机制。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及缓解策略摘要: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当前困扰教师专业成长和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予以关注。
高职教育大环境的社会因素,也包括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机制,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等都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形成的原因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缓解职业倦怠也称““职业衰竭’、“职业枯竭”,被视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流行”的职业疾病,是个体在应对复杂社会时,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下所出现的躯体、情感、认知的综合衰竭状态的亚健康的生存状态。
有资料显示,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后,容易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工作学习上缺乏热情和动力,工作绩效较差,成就感偏低,以至于对教学效果和学生成长、对社会都造成负面影响。
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教师作为新出现的教师群体,由于不能有效应对教学、科研或学生管理工作中持续不断的压力,更是职业倦怠的易发群体。
一、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形成的原因1.社会因素的影响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人们的价值观开始朝着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方向发展,开始愈加焦虑,精神压力也随之升高,情绪低落,高职院校教师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心理上不可能不受社会这种大环境的到影响。
经历了近20年的艰难探索,高职教育已经获得了飞速发展,成为支撑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我国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的“下得去,用得着,留得住”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一方面,高职教育一直以来不被社会重视,广大考生和家长对其总体评价较低,除非实在没办法,他们是不愿意把自己的子女送读高职业院校的。
另外一方面,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是有偏向的,资金是重点保证“211工程”和中小学,而对高职院校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投入的扶持,因此导致许多高职院校教学设施长期得不到更新,办学条件简偌,有的学校既然连个实训车间都没有,学生在黑板上学机床的操作。
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职业压力实证研究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是一项充满挑战和压力的职业。
他们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面临着种种困难和压力,如人际关系、教学质量、职业前景等。
对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职业压力进行实证研究,对了解其压力来源、影响因素,以及寻找相应的缓解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1. 教学负荷高职院校专任教师通常要承担较重的教学任务,每学期的课时数较多,这给他们带来了较大的教学压力。
教学负荷大、制定课程计划、备课等工作导致了时间的紧张,加剧了他们的焦虑和压力。
2. 职称评聘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是否能够获得职称评聘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职业发展和晋升。
对于想要晋升的教师来说,职称评聘既是一种机会,也是一种压力。
评聘的标准和条件的不确定性,以及评聘的竞争性,使得教师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 人际关系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在工作中需要与同事、学生和家长进行良好的人际关系。
由于不同个体的价值观、利益诉求的差异以及沟通不畅,人际关系问题会导致教师的职业压力增加。
1. 个体因素教师个体因素主要指个体的性格、认知、心理健康等。
个体因素对职业压力的感受和应对方式起着重要的影响。
性格开朗、乐观的教师更容易应对压力,而性格内向、焦虑的教师更容易感受到压力。
2. 工作环境工作环境是指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工作的组织、人际关系、物质条件等方面的环境。
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可以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而一个不良的工作环境则会导致教师的职业压力增加。
3.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对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职业压力有一定的影响。
教师需要在制度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项任务,这会对教师造成时间上的压力。
教育制度是否完善、是否公正等也会影响教师的职业压力。
1. 定期休息高职院校专任教师需要定期进行休息和放松。
可以安排适当的假期,或者利用周末时间进行休息和娱乐活动。
这样可以减轻教师的压力,调整身心。
2. 寻求支持教师在面临职业压力时,可以向同事、上级或家人朋友寻求支持。
他们可以提供情感上的关怀和安慰,给予建议和帮助,从而减轻教师的压力。
教师职业发展中的性别差异研究性别在教师职业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师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群体,性别差异对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工作表现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性别在教师职业发展中所呈现出的差异现象。
性别差异不仅涉及到教师的招聘、晋升、待遇等方面,还涉及到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以及教师自身的职业满意度等方面。
从教师的招聘入手,就可以看到性别差异对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一些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存在性别歧视现象,更倾向于雇佣男性教师而非女性教师。
女性教师在招聘过程中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歧视,这就导致了教师队伍中男性占比较高的情况。
而在晋升方面,男性教师往往更容易获得教育机构的认可和提升机会,女性教师则面临更大的职业发展障碍。
此外,教师的待遇和薪资也是性别差异的体现。
虽然男女教师在同一职务下从事相同工作,但是男性教师的薪资往往高于女性教师。
这与教育机构对男性和女性的待遇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密切相关。
性别差异也会影响到教师在职场中的地位和权力分配,进而导致教师个体在工作中的满意度产生差异。
性别差异还会影响到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
一些研究表明,性别差异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有一定的影响。
男性教师可能更容易受到学生的尊重和崇拜,而女性教师则更容易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倾诉。
不同性别的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上也有不同的倾向,从而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总的来说,教师职业发展中的性别差异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
研究性别差异对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教师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建设一个更公平、更和谐的教育环境提供参考和倡导。
希望未来的研究和实践能够进一步关注性别差异,促进教育界的性别平等,为教师的职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高校教师的职业性别隔离的状况和原因研究
职业性别隔离(Occupational gender segregation)指的是一
个职业领域中男性和女性的比例失衡,且男性和女性往往在不同职
业领域中有显著地位差异。
在高校教师中,女性教师通常占较小比例,而男性教师通常处于更高的职位和更高的薪资水平。
研究表明,高校教师职业性别隔离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
方面:
1. 学科领域偏好: 男性和女性在学科选择上往往有明显的区别,比如在STEM领域中男性占据主导地位,而在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等
领域中女性占优。
2. 男性的职业优势: 在高校教师中,男性往往担任领导、重要
职务、高薪职位等,并且男性通常拥有更多时间参与教学和科研活动。
3. 性别歧视和刻板印象: 尽管女性在高校教育中的发展速度在
过去几十年中有了很大改善,但在一些人的观念中,女性教师依然
没有男性教师有优势,更难被重视和接受。
4. 家庭责任和工作压力: 在职业发展中,女性教师经常面临婚姻、育儿、家庭责任等问题,这使得她们难以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
到工作中,从而影响了她们的职业发展。
总之,高校教师职业性别隔离的形成是由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
结果。
针对这种情况,改变社会性别歧视的认知和改善工作环境、
加强政策支持和倡导平等性别分配等举措有望有效推动这一趋势的
改变。
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分析与对策作者:许玲张云钢来源:《学园》2013年第36期【摘要】本文通过对昆明市高校教师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特点、心理特质及其压力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问卷调查。
进而研究和分析造成其心理压力的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和成因,并提出了缓解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有效建议和对策,旨在指导高校教师正确面对心理压力,增强调节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搞好教学与科研工作以及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压力分析对策【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6-0001-03心理压力,是指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对各种压力事件不适应但暂时无法摆脱而形成的一种持续紧张的综合性心理状态。
不管生活压力事件属于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会造成神经紧张。
积极性的压力称为良性压力,即适度的心理压力,它给予个体精神动力,可以帮助人们维持良好的状态,促进工作和学习;消极的压力是有害压力,即过于强烈、过于持久的超出人的应对能力的压力,会导致人们出现不良症状,体现在生理症状、心理症状和行为症状。
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文献研究发现,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出发点基本一致,即他们已经发现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拟通过实证调查,探讨高等学校教师心理压力的现状、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并依据心理学相关知识为解决教师心理压力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论指导和调适心理压力的具体对策。
一昆明市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现状本文采用已经过信效度检验的自编昆明市高校教师心理压力问卷,抽取了来自昆明市五类(含“211”工程院校、公办本科院校、民办本科院校、公办高职高专院校和民办高职高专院校)11所高校的教师进行调查。
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695份,占发放问卷比例的69.5%。
另外,因个别类型的人数太少而不予统计,如丧偶。
共采用693人的有效数据,占发放问卷的69.3%。
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研究作者:赵阿勐宋爽卢长方韩霜周馨竹肖锋刚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第35期摘要:伴随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也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高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得教师无论在教学、科研以及身心等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高校教师职业压力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引发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因对策略,希望对高校教师缓解职业压力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压力因素应对策略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b)-0080-02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高等教育大众化至今,中国高校无论是学生人数、院校结构或教学方式都产生了巨大变化,而近几年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动作频发,尤其是在2010年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预示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力度前所未有。
在这种学生数量膨胀、政策不断变化、社会要求提高及竞争加剧的环境下,高校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职业压力,而职业压力过大必然会使高校教师产生身心失调,职业倦怠和离职倾向等问题,从而使得教学质量下降。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教学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研究和探讨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策略是必要且有价值的。
国外较早研究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的是在70年代的美国,国内要比其晚20年,迄今研究成果不多,纵观近20年研究成果来看,高校教师属于高压力行业已是普遍结论,同时高校教师因长期压力得不到缓解而引发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因此,加强对高校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1 高校教师职业压力形成的主要因素国内学者大多把职业压力的来源分为社会、学校和个人三个方面,在三个因素来源中,占主体地位的因素有如下几个。
1.1 高校评价考核机制不完善自2003年起,北京大学规定教授以下职称教师“非升即走”,成为教师在新聘任制下压力加大的典型事例。
浅述高职院校教师压力来源作者:杨薏琳概要:正确认识压力,要认识到压力及其反应不是个性的弱点和能力的不足,而是人人都会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正确认识压力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变压力为动力,不断提高自身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二是提高自身素质。
高职院校教师要以终生学习观念武装自己,不断提高知识修养和实际动手能力,保证知识传授的时效性和技能传授的实用性,积极开展与职业技术教育相关的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缓解教研压力;三是采取积极的压力应付模式,自觉调整自己,转变观念,主动参与竞争,适度宣泄压力,促进身心健康。
综观教师群体,影响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是高职教师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而产生的心理压力,也可以说是职业压力。
教师职业压力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身心负荷。
适当的压力是职业活动的必要动力,但如果职业活动中压力过大,会给教师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进而影响角色扮演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有高等职业院校1047所,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53%。
高职院校教师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肩负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任。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由于其职业性,在应用性和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性等方面表现出和其他类型高等教育不同的特征,与此相对应,高职教师在职业压力方面也表现出其自身特点研究高职院校教师的特殊职业压力,分析讨论高职院校教师压力的特殊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对于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来源1、社会期望压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面向社会生产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我国社会舆论对高职教师给予了极大的压力,教师和学校也承担着学生家长望子成才的殷切期望。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发挥着关键作用,甚至超过了其他类型的学校。
但事实是,不少高职院校招生报到率低,学生就业率低,高职教师被社会认可的实际程度也并不高。
高职教师角色压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围绕高职教师角色压力展开研究,通过分析当前高职教师角色压力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探讨压力缓解策略及未来展望。
在背景介绍中,介绍了高职教师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所面临的压力。
研究目的是为了加深了解高职教师角色压力的来源并提出有效对策。
研究意义在于为高职教师减轻压力、提升教学质量和生活质量提供参考。
在详细分析了高职教师角色压力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包括工作量大、学生需求多样化、社会要求增加等。
在提出压力缓解策略如加强自我管理、拓展职业发展途径,并展望未来高职教师在压力管理方面的发展趋势。
本文旨在帮助高职教师更好地应对角色压力,提升工作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高职教师、角色压力、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压力缓解策略、未来展望、教育领域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职教师角色压力不仅仅来源于教学工作本身,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他们需要承担教学任务,参与科研活动,管理学生,与家长沟通,还要应对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期望与压力。
这些多重的角色要求和挑战给高职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影响着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深入了解高职教师角色压力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对于有效缓解教师的职业压力、提升教师的工作效能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职教师角色压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一些缓解压力的策略,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提升高职教师的工作幸福感和教育质量贡献力量。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高职教师角色压力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为高职教师职业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对高职教师角色压力的分析,可以帮助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更好地了解教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扰,为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和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提供依据。
本研究也旨在为高职教师提供有效的压力缓解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和个人幸福感。
通过对高职教师角色压力的研究,可以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高职教师队伍的健康稳定发展,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高职教师角色压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引言高职教师是高等教育中重要的一环。
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高职教师的责任也越来越重。
然而,高职教师常常面临着较大的角色压力,包括教学任务、科研压力和管理任务等。
本文将探讨高职教师的角色压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高职教师角色压力现状高职教师面临的角色压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 教学任务高职教师每学期要完成大量的教学任务,形式包括授课、组织实验、制定考试卷等。
虽然任务量是可控的,但任务的内容、质量和效果都要达到一定的标准。
2. 科研压力高职教师要求不仅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这包括进行科研项目的立项、开展科研工作、发表科研论文等。
3. 管理任务高职教师还需要完成学院的管理任务,在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和学生管理等方面进行工作。
同时,他们还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如教学竞赛、比赛、展示、论坛等。
4. 人际关系高职教师的工作要与许多部门和人员打交道,如学生、同事、上司、下属等。
他们要面对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也是影响高职教师心理压力的一个方面。
影响高职教师角色压力的因素高职教师角色压力的产生有许多因素,其中一些是不可避免的。
以下是几个主要的影响因素:1. 经济压力高职教师的收入水平较低,通常需要承担兼职等额外工作来补贴家用。
同时,高职教师要承担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这也会让他们感觉到一定的经济压力。
2. 工作量高职教师承担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较多,而且任务包含的要求和标准要高,例如完成分级教育、不断推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科研项目等。
这样的工作量可能会导致高职教师缺乏休息和娱乐时间。
3. 国家政策和规定高职教师需要遵守国家教育政策和规定。
各省的教育机构也有自己的政策和规定。
这些政策和规定可能增加高职教师的工作量和压力。
4. 人际关系高职教师与学生、同事、上级领导和下属等之间会存在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
这些关系可能会造成高职教师巨大的心理压力。
高等职业院校中年女教师的心理困扰及解决方略摘要:高等职业院校中年女教师存在有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
建立相应的心理支持系统、掌握心理放松技术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高等职业院校中年女教师应对心理困扰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中年女教师;心理困扰;应对策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中年女教师存在有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并且迫切需要得到心理帮助。
一、高等职业院校中年女教师常见的心理困扰1.生理功能衰退和生理疾病容易引起心理困惑。
俗话说“年龄不饶人”。
高等职业院校中年女教师步入中年,特别是过了40岁以后,生理机能开始逐渐衰退,加上繁重的家务劳动和长期伏案劳作,而体育锻炼机会大大减少,于是一些疾病就会找来了。
国内近年来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病理普查,结果表明:在35岁左右的妇女中,将近1/3的人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脑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者冠状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一倍;妇科肿瘤,像乳腺肿瘤、卵巢肿瘤、子宫肌瘤等,在35~50岁左右也经常发生。
此外,中年女性还容易患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症、高血脂症等。
如果进入史年期,还可能出现心悸、头昏、潮热、盗汗、过敏和抑郁等身心症状。
身体机能的衰退和疾病的发生,使得中年女教师明显感到体力、精力大不如前,困倦、疲劳、记忆力减退、工作效率下降常常困扰着她们,对健康、体力的担忧也与日俱增,这些心理上的困扰反过来又会影响她们的身体健康。
调查中,46.7%的人不同程度地表示“常为健康问题担忧”,其中15.8%的人较为显著。
繁重的工作任务让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中年女教师感到力不从心。
她们作为骨干老师,承担了相当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而大部分的中年女教帅的责任心极强,严格的自我要求无形中又加大了工作量,加重了心理负担。
2.竞争带来的工作压力让大多数中年女教师感到身心疲惫。
随着高校改革的持续深入,竞争机制引进了高校校园,岗位聘任制、学生选课制等优胜劣汰制度的出台实施,.方面调动了教师的工作执情,另一方面也给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对中年女教师来说,压力更大一些。
性别和年龄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职业压力的影响
[摘要]本研究采用自编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职业压力源问卷》对613名高职教师进行了测量,目的在于探讨性别和年龄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职业压力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在问卷中的学校管理、教学科研、家庭社会、学生素质和总均分上表现出年龄差异,30~50岁的中年教师面临着更大的职业压力,但在问卷所有五个维度和总均分上都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性别和年龄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
由此可见,年龄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具有显著影响,不同性别教师的职业压力随年龄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职业压力高职院校教师年龄效应性别差异
一、文献回顾
先前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的性别差异研究给出了不同的结果。
一些研究者认为性别对于职业压力有重要的影响。
Antoniou等人对希腊中小学教师的调查发现:女性教师在与学生和同事交流中,工作负荷、学生进展以及情绪耗竭等方面体验着更大的压力。
边保旗、樊富珉、丁凤琴等人也发现:中小学教师在职业压力的一些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刘燕发现:男教师比女教师承受更重的人际交往压力。
甘怡群等人对全国17个省市心理健康工作从业者的职业压力研究发现:在缺乏单位支持和工作负担过重方面,男性心理健康从业者的压力均大于女性心理健康从业者。
彭艳对高校教师的研究显示:男女教师在学校管理制度、社会维度和工作成就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徐志勤等人对高校教师的研究则发现:男教师的压力明显高于女教师。
而其他研究则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例如,谢笑珍等人使用改编的《大学教师压力量表》对广东四所重点高校专任教师研究发现:男教师和女教师在职业压力的六个维度上都没有显著的差异。
郁菁等人也没有发现重庆高等职业学院教师的职业压力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年龄也是影响教师职业压力的一个重要维度。
先前研究都一致承认年龄对于教师职业压力是具有重要影响的,但是对其如何影响着教师职业压力感,却存在着不一致的结论。
Pines和Aronson等人认为:刚刚工作不久的新教师为了达到他们最初的目标会投入其所有精力,同时就会应付大量来自环境中的压力,因此会感受到更大的职业压力。
这种观点得到了诸如Byrne和Antoniou等人研究的支持。
Byrne认为年轻老师会表现出更大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
Antoniou等人对希腊教师的研究发现:年轻教师在情绪耗竭和工作投入这两方面表现出更高水平的职业倦怠感。
来自国内的一些研究则得到了不同的结果。
徐长江的研究发现:中年教师在工作维度、学生维度、考试维度上感受到的压力明显高于老年教师;在考试维度上,中年教师也明显高于年轻老师。
徐志勤的研究表明,36~45岁年龄段教师压力最大。
王国防也有类似的结论:高校教师中,工作压力较大的群体是处于30~50岁之间的中青年教师,30岁以下和50岁以上的教师的工作压力相对较轻。
这些研究都几乎比较一致地认为:中年教师感受到的职业压力最大,而且显著高于年轻教师和老年教师。
二、研究方法
1.被试选择。
选取来自四川、重庆等地,有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级示范性高职)、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泸州职业技术学院、重庆科创职业技术学院、重庆三峡职业学院、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共7所职业技术学
院的教师共613人,其中男性338人,女性275人;大专学历者33人、大学本科学历者447人、硕士及以上学历者133人;助教167人,讲师217人,副教授115人,教授10人,其他104人;25岁以下56人,26~30岁227人,31~40岁189人,41~50岁109人,50岁以上者32人。
2.研究工具。
选用自编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职业压力源问卷》,该问卷共包含了学校管理压力、个人特质相关压力、教学科研压力、家庭社会压力和学生素质压力等五个维度共35个题项。
题项为四级计分方式,1到4分别对应“完全没有压力、有一点压力、有一些压力、非常多压力”这四个强度等级。
该问卷各个维度及总体的Cronbach alpha系数介于0.78~0.862之间,分半信度介于0.724~0.898之间,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可用于对高等职校教师的职业压力的测量。
3.数据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 for Windows 16.0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1.同性别教师职业压力的比较。
对男、女教师在问卷各个维度上得分差异比较显示:在问卷所有五个维度及总均分上,两组被试间都没有显著差异(P>0.05),如41页表1所示。
2.教师职业压力的年龄差异。
如41页表2所示:在教学科研压力、家庭社会压力、学生素质压力、学校管理压力以及总均分上存在显著的年龄效应(p0.05)不显著,各个维度及总均分的性别和年龄的交互效应也都不显著(学校管理F=0.628,个人特质相关压力F=0.305, 教学科研F=0.813,家庭社会F=0.702,学生素质F=0.225,总均分F=0.884,P>0.05)(见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