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5
五个多月的孩子乳糖不耐受,乳糖酶吃多了有影响吗五个多月的孩子乳糖不耐受,乳糖酶吃多了有影响吗,治疗方法,注意事项乳糖不耐受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问题,主要是由于乳糖酶的不足或缺乏导致。
对于五个多月的孩子来说,乳糖不耐受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和发育,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以下是有关乳糖不耐受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的详细信息。
乳糖酶吃多了有影响吗?乳糖酶是一种消化酶,可以帮助人体分解乳糖。
对于乳糖不耐受的人来说,乳糖酶的补充可以帮助消化乳糖,减轻消化不良的症状。
通常情况下,乳糖酶过量使用不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但是,使用乳糖酶必须按照医生的指示和剂量使用,否则可能会导致腹泻、腹痛、肠胀气和其他消化不良的症状。
治疗方法对于五个多月的孩子乳糖不耐受,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1. 饮食调节:孩子不能消化乳糖,因此需要避免食用含乳糖的食物。
母乳或配方奶粉要选择低乳糖或去乳糖的奶粉,并且需要经常换奶粉品牌,因为不同品牌的乳糖含量不同。
此外,也需要注意孩子是否对谷类、水果和蔬菜中含有的乳糖产生不适反应。
2. 补充乳糖酶:医生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补充乳糖酶。
如果给孩子补充乳糖酶,需要按照医生指示用药、计算剂量、加入食物中,并在使用后监测孩子的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每个孩子都需要补充乳糖酶,如果家长不确信是否需要给孩子补充乳糖酶,应先咨询医生。
注意事项在孩子被诊断出乳糖不耐受后,家长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孩子饮食要规律:孩子的饮食需要定时定量,避免过度进食或饥饿,同时也需要控制奶粉的量,防止过多吃下去引起肠道不适。
2. 确保孩子摄入足够的营养:由于不能食用含乳糖的食品,可能会使孩子缺乏营养物质。
家长可以咨询医生或研究乳糖不耐受食谱,给孩子选用富含充足的营养素的食物。
3. 注意观察孩子的症状:如果孩子出现了腹泻、腹痛、红肿或其他不适,应及时停止食用含乳糖的食物或停止使用乳糖酶,并咨询医生。
4. 经常复查:乳糖不耐受不一定是终身性的,可能会自然地消失。
新生儿乳糖不耐受解决方法新生儿乳糖不耐受是指新生儿体内缺乏乳糖酶,导致无法消化乳糖而出现腹泻、腹胀、排气等症状。
这对于新生儿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因此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解决新生儿乳糖不耐受的方法。
首先,母乳喂养是解决新生儿乳糖不耐受的有效方法之一。
母乳中的乳糖含量较低,而且母乳中含有丰富的乳糖酶,能够帮助新生儿更好地消化乳糖。
因此,建议新生儿乳糖不耐受的宝宝优先选择母乳喂养,这有助于缓解乳糖不耐受带来的不适症状。
其次,对于无法进行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可以选择特殊配方奶粉。
市面上有一些针对乳糖不耐受宝宝的特殊配方奶粉,这些奶粉中的乳糖含量较低,易于消化吸收,能够减少乳糖不耐受引起的不适症状。
在使用特殊配方奶粉时,建议家长们一定要按照医生或者营养师的指导来选择和使用,以确保宝宝能够得到合适的营养。
此外,新生儿乳糖不耐受的宝宝在添加辅食时也需要注意选择。
在添加辅食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不含乳糖或者乳糖含量较低的食物,比如蔬菜泥、水果泥等。
避免给宝宝食用含有大量乳糖的食物,以免加重乳糖不耐受的症状。
除了以上方法外,家长们还可以考虑给宝宝补充益生菌。
益生菌可以帮助调节肠道菌群,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缓解腹泻、腹胀等症状。
但在选择益生菌产品时,也需要谨慎选择,最好在医生的建议下选用合适的产品。
总之,新生儿乳糖不耐受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问题,但通过合理的喂养和饮食调理,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和缓解的。
家长们在面对这一问题时,一定要及时求助于医生或者营养师,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喂养方法和食物,做好宝宝的饮食调理,帮助宝宝尽快恢复健康。
五个多月的孩子乳糖不耐受,乳糖酶吃多了有影响吗五个多月的孩子乳糖不耐受,乳糖酶吃多了有影响吗,治疗方法,注意事项乳糖不耐受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问题,主要是由于乳糖酶的不足或缺乏导致。
对于五个多月的孩子来说,乳糖不耐受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和发育,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以下是有关乳糖不耐受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的详细信息。
乳糖酶吃多了有影响吗?乳糖酶是一种消化酶,可以帮助人体分解乳糖。
对于乳糖不耐受的人来说,乳糖酶的补充可以帮助消化乳糖,减轻消化不良的症状。
通常情况下,乳糖酶过量使用不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但是,使用乳糖酶必须按照医生的指示和剂量使用,否则可能会导致腹泻、腹痛、肠胀气和其他消化不良的症状。
治疗方法对于五个多月的孩子乳糖不耐受,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1. 饮食调节:孩子不能消化乳糖,因此需要避免食用含乳糖的食物。
母乳或配方奶粉要选择低乳糖或去乳糖的奶粉,并且需要经常换奶粉品牌,因为不同品牌的乳糖含量不同。
此外,也需要注意孩子是否对谷类、水果和蔬菜中含有的乳糖产生不适反应。
2. 补充乳糖酶:医生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补充乳糖酶。
如果给孩子补充乳糖酶,需要按照医生指示用药、计算剂量、加入食物中,并在使用后监测孩子的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每个孩子都需要补充乳糖酶,如果家长不确信是否需要给孩子补充乳糖酶,应先咨询医生。
注意事项在孩子被诊断出乳糖不耐受后,家长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孩子饮食要规律:孩子的饮食需要定时定量,避免过度进食或饥饿,同时也需要控制奶粉的量,防止过多吃下去引起肠道不适。
2. 确保孩子摄入足够的营养:由于不能食用含乳糖的食品,可能会使孩子缺乏营养物质。
家长可以咨询医生或研究乳糖不耐受食谱,给孩子选用富含充足的营养素的食物。
3. 注意观察孩子的症状:如果孩子出现了腹泻、腹痛、红肿或其他不适,应及时停止食用含乳糖的食物或停止使用乳糖酶,并咨询医生。
4. 经常复查:乳糖不耐受不一定是终身性的,可能会自然地消失。
乳糖不耐受人士饮食方案简介乳糖不耐受是指人体对乳糖(牛奶中的一种糖分)无法正确消化和吸收的情况。
这种情况很常见,但对于患者来说,饮食管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提供乳糖不耐受人士的饮食方案,以帮助他们减少不适症状并保持健康。
饮食指南乳糖不耐受患者应避免或限制摄入乳糖,以减少不适症状。
以下是一些建议和饮食调整措施。
1. 避免乳制品乳制品是最主要的乳糖来源,因此需要尽量避免摄入。
包括牛奶、奶酪、酸奶、冰淇淋等乳制品都应该避免食用。
2. 寻找替代品若需寻找替代食品,请选择不含或低含乳糖的产品。
市场上有许多不含乳糖的奶制品和替代品可供选择,如豆浆、杏仁奶、椰奶等。
但需注意产品上的标签和成分表,确保其不含乳糖。
3. 留意隐藏乳糖乳糖可能隐藏在一些食物和饮料中,因此购买食品时需要留意其成分。
一些常见的潜在乳糖来源包括面包、饼干、糖果、调味酱等。
阅读产品标签时要注意查找乳糖或乳制品的名称,如乳糖、乳粉、乳脂、乳清等。
4. 增加其他蛋白质来源由于乳制品摄入受限,乳糖不耐受人士需要从其他食物中获取足够的蛋白质。
包括肉类、鱼类、禽类、豆类和坚果等都是良好的替代品。
确保在饮食中均衡摄入这些食物,以满足身体对蛋白质的需求。
5. 调整饮食惯除了避免乳糖,乳糖不耐受人士还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惯来减少不适。
建议分几次进食,避免一次摄入过多乳糖。
同时饮食应富含纤维和其他营养物质,以促进消化和增强身体健康。
结论乳糖不耐受人士需要避免或限制乳糖摄入,并替换其他营养食物。
遵循上述饮食方案和调整,可以减轻不适症状,并保持身体的健康。
建议在饮食调整前,咨询专业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以制定更适合个体需求的饮食计划。
乳糖不耐受的原因引言乳糖不耐受是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其主要特征是人体无法消化乳糖,导致在摄入乳糖后出现腹胀、腹泻、胃部不适等症状。
本文将介绍乳糖不耐受的原因以及相关的生理过程和病理机制。
乳糖的消化与吸收乳糖是乳制品中最主要的碳水化合物成分,由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
乳糖需要在人体内被消化成单糖才能被吸收利用。
乳糖的消化和吸收主要依赖于肠道中的乳糖酶。
乳糖酶主要存在于小肠绒毛边缘区表面的细胞膜上。
乳糖进入小肠后,在乳糖酶的催化下被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
这些产物被肠绒毛细胞摄取,进入细胞内,再通过细胞内的运输蛋白转运到血液中。
乳糖不耐受的原因乳糖不耐受的原因主要与乳糖酶的缺失或活性降低有关。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乳糖不耐受的原因:1. 遗传因素乳糖酶的产生和功能与遗传密切相关。
一些人天生就会缺乏乳糖酶的产生,这种情况被称为先天性乳糖不耐受。
这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一般在婴儿期就会出现乳糖不耐受的症状。
2. 成年后乳糖酶活性下降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随着成人阶段的到来,摄入乳糖的需求逐渐减少,因此乳糖酶的活性会逐渐下降。
这种现象称为成人乳糖不耐受,是乳糖不耐受最常见的原因。
3. 继发性乳糖不耐受一些疾病或肠道问题也可能导致乳糖不耐受。
例如,胃肠道疾病、乳糜泻、短肠综合征等疾病会引起小肠黏膜受损,从而影响乳糖酶的产生或功能。
4. 感染性乳糖不耐受某些细菌感染会导致乳糖酶活性下降,从而引起乳糖不耐受。
这种感染性乳糖不耐受通常是暂时性的,一般在感染治愈后,乳糖酶活性会恢复正常。
乳糖不耐受的生理过程和病理机制乳糖不耐受的主要病理机制是乳糖无法被消化和吸收,导致乳糖在肠道中滞留。
乳糖的滞留刺激肠道产生渗透性质的物质,引起肠道水分的大量泄泻,从而导致腹泻等症状。
乳糖不耐受的生理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摄入乳糖:乳糖进入消化系统,进入小肠。
2.乳糖分解:乳糖在乳糖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
3.吸收阻断:由于乳糖酶缺失或活性降低,乳糖无法被消化,进而无法被吸收。
乳糖不耐受检测方法
乳糖不耐受检测通常有三种方法:
1. 氢气呼气试验:这是一项非侵入性检测方法,要在空腹状态下进行。
在测试前,被测试者先饮用75克乳糖水溶液,然后通过呼气的方式检测体内氢气含量。
如果在测试后2小时内,被检测者的呼气中氢气含量超过了正常范围,就意味着他们无法完全消化乳糖。
2. 血糖监测法:这种方法需要在测试前禁食12小时。
在测试过程中,被测试者饮用50克乳糖水溶液。
然后,在测试前和测试后每30分钟采集一次血样,检测血糖水平的变化。
如果在测试后2小时内血糖水平只升高了很少,那么被测试者就可能无法完全消化乳糖。
3. 直肠黏膜生物组织检测法:这是一种侵入性检测方法,适用于不能通过饮用乳糖水溶液的人群。
该检测方法需要在医院进行。
在测试前,医生会将一根小管子插入被测试者的直肠,然后向肠道内注入乳糖水溶液。
医生会在一定时间内取出少量肠黏膜组织,通过组织中乳糖后的反应情况,判断被测试者对乳糖的耐受性。
乳糖不耐受的遗传学解释乳糖不耐受是指人体无法将乳糖完全消化的症状。
这种情况在全球范围内比较常见,尤其是在亚洲和非洲的人群中更加普遍。
该症状与某些人体基因的变异有关,因此,了解乳糖不耐受的遗传学解释对人们更好地了解其耐受性,选择合适的饮食,以及预防不适非常重要。
乳糖不耐受是由于小肠中缺少乳糖酶的活性所引起的。
正常情况下,乳糖酶能将乳糖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以供人体吸收。
但是,当乳糖酶的活性不足时,未被分解的乳糖将进入大肠。
在大肠内的细菌将乳糖发酵成二氧化碳和氢气,并产生酸性代谢产物,从而导致腹痛,腹泻,和胀气等不适症状。
乳糖不耐受是由一种名为LCT基因的遗传因素所控制的,这种基因位于人体第二十一对染色体上。
通常情况下,LCT基因可以通过产生乳糖酶来帮助人体消化乳糖。
然而,该基因也可以携带一个名为LCT-13910的变异体,它导致了乳糖不耐受的表现。
标记着乳糖不耐受的LCT-13910变异与世界各地的人们多有关联。
在亚洲和非洲国家,面对LCT-13910获得生存优势的环境挑战,更多的人会具有乳糖不耐受的基因,大约在70%到90%的人口中。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并非只有LCT-13910基因的变异才能导致乳糖不耐受。
还有其他因素,如环境和饮食,也具有影响的作用。
在非洲,乳糖不耐受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因为那里几乎没有饲养奶牛的习惯,很少有经常饮用奶制品的人群。
而亚洲人则可能面临使用牛奶作为主食的挑战,因此,他们更容易表现出乳糖不耐受的症状。
虽然LCT-13910基因的变异可能导致乳糖不耐受,但是,一些人也可携带这种变异但并不表现出症状。
这是因为人们也可以拥有所谓的“无症状”和“异质性”基因。
异质性指的是人们可能携带LCT-13910某种形式的变异,可以表现为乳糖不耐受的一些症状,也可以表现为健康的消化功能。
而个体无症状的情况则在某种程度上指出了在表现为乳糖不耐受的人类群体中基因多样性的存在。
在实际应用中,如果个人有明显的乳糖不耐受症状,最好的方法是减少对牛奶和奶制品的摄入量。
乳糖酶缺乏与乳糖不耐受症状的临床特点分析乳糖不耐受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问题,其中乳糖酶缺乏是主要的病因之一。
乳糖酶是人体分解乳糖的重要酶类之一,当体内乳糖酶不足或缺乏时,乳糖无法被彻底分解,引起不适症状。
本文将从乳糖不耐受症状的临床表现入手,分析乳糖酶缺乏与乳糖不耐受的关系以及临床特点。
乳糖不耐受的症状表现多样化,主要包括腹胀、腹泻、腹痛、肠鸣音增加等。
在摄入乳糖的情况下,乳糖无法被分解吸收,可导致肠道内产生大量气体及渗透性水分增加,从而出现腹胀的感觉。
此外,由于未被完全分解的乳糖进入结肠,还会刺激肠道蠕动增加,使得肠鸣音增多。
乳糖不耐受还可引起腹泻和腹痛。
未被分解的乳糖在结肠中被细菌代谢产生乳酸、醋酸等有机酸以及其他代谢产物,引起肠道内的环境酸化,从而导致水分的渗透性增加。
这些代谢产物的积累和水分增加会刺激肠道蠕动加快,进而导致腹泻和腹痛。
乳糖不耐受的临床表现还包括恶心、呕吐、厌食等。
当乳糖无法被分解吸收时,会导致肠腔内厌氧菌数量增加,其中乳酸菌的产生增加,引起肠道内乳酸含量的升高。
这些乳酸刺激胃黏膜,引起恶心和呕吐感。
此外,乳糖不耐受的患者由于乳糖无法被有效吸收,可导致食欲不振,甚至厌食。
乳糖不耐受的症状是多样化的,且不同患者间的临床表现可能存在差异。
这主要与乳糖不耐受的程度有关。
轻度乳糖不耐受者在摄入一定量的乳糖后,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
中度乳糖不耐受者在乳糖摄入后会有轻至中度的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发生。
而重度乳糖不耐受者在摄入乳糖后会出现明显的腹胀、腹泻和腹痛等症状。
乳糖酶缺乏是乳糖不耐受的主要原因之一。
乳糖酶主要存在于小肠黏膜细胞表面,用于将乳糖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
当乳糖酶的功能受损或缺乏时,就会导致乳糖无法被完全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
然而,乳糖酶缺乏并非所有乳糖不耐受的病因,还有其他原因如乳糖吸收问题等。
乳糖酶缺乏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属于罕见遗传病,由于严重的遗传缺陷导致乳糖酶合成受阻,患者从婴儿期就无法分解乳糖。
乳糖不耐受的诊断标准1. 概述乳糖不耐受是一种消化系统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对乳糖的消化能力降低,导致乳糖不能被有效吸收。
其诊断标准帮助医生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患有乳糖不耐受,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饮食建议。
2. 乳糖不耐受的症状乳糖不耐受的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胀、腹泻等。
这些症状通常在摄入含有乳糖的食物后出现,而在避免乳糖摄入后迅速缓解。
此外,还可以出现恶心、呕吐、便秘等不适症状。
3. 乳糖不耐受的诊断方法乳糖不耐受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乳糖耐受试验和氢呼气试验。
3.1 乳糖耐受试验乳糖耐受试验是通过给患者口服一定量的乳糖后测定血液中葡萄糖浓度的变化来诊断乳糖不耐受。
一般情况下,如果患者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在摄入乳糖后升高幅度较小或不升高,则可以确定乳糖不耐受的诊断。
3.2 氢呼气试验氢呼气试验是一种简单、无创的诊断方法,通过检测患者呼气中的氢气浓度来判断乳糖不耐受的情况。
在试验中,患者摄入一定量的乳糖,然后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呼气氢气浓度的检测。
如果患者呼气中的氢气浓度明显升高,则可以确认乳糖不耐受的诊断。
4. 乳糖不耐受的分类乳糖不耐受可分为原发性乳糖不耐受和继发性乳糖不耐受。
4.1 原发性乳糖不耐受原发性乳糖不耐受是由于体内乳糖酶(乳糖分解酶)活性下降或缺乏而导致的乳糖不耐受。
这种乳糖不耐受通常是由于遗传因素引起的,主要存在于婴儿和儿童时期。
4.2 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继发性乳糖不耐受是由于其他疾病或损害引起的乳糖不耐受。
常见的原因包括乳糖酶缺乏症、肠病综合征等。
5. 乳糖不耐受的治疗和饮食乳糖不耐受的治疗主要是通过避免或减少乳糖的摄入来缓解症状。
对于轻度乳糖不耐受的患者,有时只需要适度控制乳糖摄入量即可。
对于严重乳糖不耐受的患者,一般需要完全避免乳糖的摄入,同时补充其他营养物质。
5.1 饮食原则乳糖不耐受患者在日常饮食中需要注意以下原则:1.避免或减少乳糖的摄入:乳制品中含有大量的乳糖,患者应避免或减少食用奶、酸奶、奶酪等含乳糖的食物。
乳糖不耐受一概述乳糖不耐受是由于乳糖酶分泌少,不能完全消化分解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所引起的非感染性腹泻,又称乳糖酶缺乏症。
乳糖酶缺乏是广泛存在的世界性问题,远东人群发生率高,大部分人群不出现症状,但在以乳汁为主要饮食的新生儿及婴幼儿中常发生腹泻等症状。
不同国家乳糖不耐受发生的高峰年龄段不同,日本在7~8岁,非洲在3~5岁,我国北京、上海、广州和哈尔滨4大城市3~13岁1168名健康儿童调查提示乳糖酶缺乏的发生率较高,87%的儿童乳糖不耐受发生在7~8岁。
母乳和牛乳中的糖类主要是乳糖,小肠尤其是空肠黏膜表面绒毛的顶端乳糖酶的分泌量减少或活性不高就不能完全消化和分解乳汁中乳糖,部分乳糖被结肠菌群酵解成乳酸、氢气、甲烷和二氧化碳。
乳酸刺激肠壁,增加肠蠕动而出现腹泻。
二氧化碳在肠道内产生胀气和增加肠蠕动,使儿童表现不安,偶尔还可能诱发肠痉挛出现肠绞痛。
乳酸的增加还使粪便的pH值降低。
二病因乳糖不耐受一般分为三种: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继发性乳糖酶缺乏、成人型乳糖酶缺乏。
1.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是由于乳糖酶先天性缺乏或活性不足引起,发生率与种族和遗传有关,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我国新生儿的乳糖不耐受多属于此类,由于酶缺乏的量和活性程度各人不同,症状的轻重不一。
2.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多发生在肠炎后,肠绒毛顶端在肠炎时受损伤而出现酶的缺乏,而于肠炎后出现乳糖不耐受性腹泻,需待绒毛下端向上生长至顶端,能分泌足量乳糖酶后腹泻方止,一般需0.5~2个月。
不少新生儿和早产儿在新生儿期由于肠黏膜发育不够成熟以及乳糖酶活性暂时低下,对乳糖暂时不耐受,排便次数多,待活性正常后次数减少。
3.成人型乳糖酶缺乏最常见,与人类世代饮食习惯导致基因改变相关。
表现为随年龄增长乳糖酶活性逐渐下降直至消失,引起乳糖不耐受或乳糖吸收不良。
发病年龄和发病率存在种族与地区差异,亚洲人发病年龄为7~8岁,欧美部分民族约20岁,黄种人和黑种人发病率均高于白种人。
乳糖不耐受与婴幼儿健康乳糖不耐受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婴幼儿是其中最容易遭受其影响的人群之一。
本文将探讨乳糖不耐受对婴幼儿健康的影响,并提供一些建议来减轻其不适。
一、乳糖不耐受的定义和原因乳糖不耐受是指人体对乳糖(牛奶中的主要糖分)分解产生的酶乳糖酶不足,导致乳糖无法被完全分解吸收。
一般来说,乳糖不耐受可分为两种类型:先天性乳糖不耐受和获得性乳糖不耐受。
先天性乳糖不耐受是由于人体乳糖酶的基因突变造成的,而获得性乳糖不耐受则是由于乳糖酶的产生减少或不足引起的。
二、乳糖不耐受对婴幼儿健康的影响乳糖不耐受会对婴幼儿的健康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未经处理的乳糖无法在肠道被消化吸收,会引起腹胀、腹泻等消化系统问题。
其次,由于乳糖无法被完全分解,会导致肠道内乳糖的积聚,进而产生大量气体,引发婴儿肠绞痛等不适症状。
此外,乳糖无法被吸收会对婴幼儿的营养摄入造成影响,可能导致营养不良等问题。
三、婴幼儿乳糖不耐受的识别和处理为了确诊婴幼儿是否患有乳糖不耐受,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识别。
首先,观察婴儿是否有明显的腹胀、腹泻、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
其次,可以请医生进行相关检查,如呼气氢试验或乳糖耐受试验来测定乳糖不耐受的程度。
当确诊为乳糖不耐受后,婴幼儿的食物选择及处理方法有一些注意事项。
首先,要避免给婴幼儿饮用含有乳糖的牛奶或奶制品,应选择不含乳糖或含乳糖酶的奶粉。
其次,可以适量添加其他能够提供钙质和蛋白质的食物,如鱼类、豆类等。
同时,建议与医生或营养师合作,制定适合婴幼儿的饮食计划。
四、预防乳糖不耐受的措施除了处理乳糖不耐受的具体方法外,预防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是确保婴幼儿在喂养的过程中逐渐引入含乳糖的食物,适应婴儿乳糖消化的能力。
二是增加乳糖酶的摄入,可以通过添加含有乳糖酶的食物或乳糖酶补充剂来实现。
同时,婴幼儿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逐渐增加乳糖摄入量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其反应,如有不适症状应及时停止。
总之,乳糖不耐受对婴幼儿的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安排和处理方法来缓解不适。
互动交流·养生益寿文摘乳糖不耐受?4个方法教你缓解《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显示,我国奶类消费频率和消费量低的状况仍未改善。
我国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模式,其中含有的植酸、草酸和膳食纤维等成分干扰钙的吸收,导致钙的摄入量更低。
不过,有很多人饱受乳糖不耐受症状的困扰,导致无法通过喝奶获取蛋白质等营养。
那么,什么是乳糖不耐受?有没有方法可以缓解?乳糖不耐受是由于遗传或其他原因,肠道缺乏乳糖酶或肠道乳糖酶分泌减少,不能够完全消化、分解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在细菌作用下乳糖变为乳酸或二氧化碳,刺激肠道,引起慢性非感染性腹泻,称为乳糖不耐受,也被称为乳糖缺乏症。
一般婴幼儿、青少年、儿童发病率较高,为好发人群。
随年龄增加,部分中老年人可再次出现乳糖不耐受的情况。
临床上可用乳糖氢呼气试验、乳糖耐量试验、粪便乳糖及尿半乳糖检测进行诊断。
其主要表现为婴幼儿在哺乳或成人在饮(食)用奶及奶制品,0.5~2小时内出现腹泻、腹痛、腹胀、肠鸣等类似于食物中毒或炎症性肠炎等身体不适症状,严重者可引发水电解紊乱。
那么,如何避免或减少乳糖不耐受呢?少量多次法 部分人群是因肠道乳糖酶分泌量较少,此类人群应避免一次大量饮(食)用含乳糖的奶类及其制品。
可采用少量多次法,也即将一份牛奶分为若干次饮用,减少乳糖在肠道内大量堆积,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引发乳糖不耐受。
食物替代法 很多食物与含乳糖的奶类及其制品具有相同的营养价值。
乳糖不耐受人群饮用豆浆或食用不含乳糖或低乳糖的奶类及其制品,如无乳糖配方奶粉或豆奶粉。
选择牛奶或酸奶时,要选择包装上标注有无乳糖字样的。
婴幼儿乳糖不耐受发生腹泻时要停奶,应用无(低)乳糖奶粉来缓解症状,但是不宜长期食用,以免造成营养不良。
添加乳糖酶法 含乳糖食品可添加乳糖酶以降低乳糖含量。
用固定化乳糖酶将乳糖水解为半乳糖和葡萄糖,可以解决乳糖不耐受问题,也能提高乳及乳制品的甜度。
对于乳糖不耐受人群在食用含乳糖的食物,需要补充乳糖酶。
乳糖不耐受五大原因乳糖是奶类含有的一种糖类,在小肠中必须经乳糖酶的水解变为两个单糖,即葡萄糖和乳糖后才能被吸收。
乳糖酶缺乏的人,在食入奶或奶制品后,奶中乳糖不能完全被消化吸收而滞留在肠腔内,使肠内容物渗透压增高、体积增加,肠排空加快,使乳糖很快排到大肠并在大肠吸收水分,受细菌的作用发酵产气,轻者症状不明显,较重者可出现腹胀、肠鸣、排气、腹痛、腹泻等症状。
医生们称之为乳糖不耐受症。
具体来说有以下五大原因。
1、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是指自出生时机体乳糖酶活性即低下或缺乏,是机体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所致,这一类型很少见2、原发性乳糖酶缺乏:又称成人型乳糖酶缺乏,是由于人类世代饮食习惯导致基因改变,发病率与年龄和种族有关,大部分人属于这种类型3、继发性乳糖酶缺乏:是指由于各种原因致使小肠上皮损伤而导致的暂时性乳糖酶活性低下,常见病因如感染性腹泻,机体疾病康复可后恢复正常4、对于小儿来说,秋季多发性腹泻、细菌性腹泻会引起肠胃功能的暂时低下,乳糖酶分泌减少或活性降低,持续饮奶会引起继发性乳糖不耐受5、大剂量服务头胞类、内酰胺类抗菌素后也会引起继发性乳糖不耐受「乳糖不耐症」是一种「正染色体之隐性遗传(Autosomal Recessive Inhernance)的缺陷」(Suarez,1973),是因为主宰分解乳糖之酵素β-Galactosidase缺乏所引起。
负责制造β-Galactosidase的基因乃位於人类之第二对染色体上,简单的说就是因为负责制造乳糖分解酵素这个基因不健全,使得乳糖不耐症患者小肠之绒毛细胞无法制造β-Galactosidase,因而产生「失去乳糖酶活性(Lactose Nonpersistence)」现象,无法将乳糖分解为葡萄糖与半乳糖,以供人体力用。
对於乳糖不耐症之基因疗法,费城Thomas Jefferson大学中枢神经系统基因治疗中心之Matthew等(1998)曾加以研究。
其将β-Galactosidase基因植入病毒之基因中,再将病毒送入大白鼠之肠道中,结果发现有20%之肠绒毛细胞开始制造β-Galactosidase。
另有一群纽西兰科学家,则将β-Galactosidase基因以病毒为载体送入兔子之肠道中,结果发现6小时内酵素之活性即出现,并且维持活性6个月之久,这是一种基因治疗上之突破,可用来修补先天缺陷之基因。
随著基因治疗法研究不断的进展,或许过ㄧ阵子之后,其将可被制成「基因药丸」,用来治疗「乳糖不耐症」患者基因的缺陷。
食用优酪乳。
经由发酵而且含有活菌之优酪乳(即发酵乳)其乳糖於人体中较易被消化,因此可减缓乳糖不耐症之症状。
乳糖不耐症患者通常对优酪乳有较好的耐受性,可能是菌体释放出β-Galactosidase,有助於对乳糖之消化所致。
对於乳糖不耐症患者摄取优酪乳后,将会比摄取相同乳糖量之牛奶,产生较少之肠胃道症状。
只有摄取>2杯以上之优酪乳时,才可能产生较大之症状,站试验显示,当摄取含20~24克之乳糖量的优酪乳时,仍仅有少数人会发生不适的症状,固优酪乳确实为适合乳糖不耐症患者之最好的食品(廖哲逸, 2004)。
结论:从乳糖的活性来看,可以知道乳糖具有促进钙质吸收之作用,而钙质的吸收不论是对刚出生的婴儿,正在成长的小孩,以至於步入年迈的老人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钙昰骨骼成长及修复所需的物质,身体缺乏钙质,或者钙质的摄取不足,对中老年人来说,会有骨质密度降低和骨质酥松的症状,容易导致骨骼脆弱、骨折的情形。
虽然钙质的摄取来源除了牛奶之外,尚有其他的食品可与之代替,如:深绿色蔬菜、含骨的鱼罐头、豆浆、豆腐、小鱼乾等,也或者是钙片的补充,但是这些来源还是比不上牛奶丰富的钙质摄取来源。
除了钙之外,牛奶也是高品质之蛋白质、钾、磷、镁、B2和锌的良好来源,於美国乳品供应了75%的总摄取量,因此若因为拉肚子而牛奶与乳品排除在饮食当中,其实是很难达到钙质之健康摄取量。
而不适当之钙质摄取量,已被证实将会大幅增加将来进入更年期之后罹患骨质酥松症之机率(廖哲逸,2004)。
另外,乳糖也具有整肠效果,透过肠内微生物将乳糖转变成乳酸、醋酸等有机酸,可以使肠道之ph值下降,生成之有机酸也会刺激肠道之蠕动,因此达到整肠的功用。
然而,乳糖不耐症患者对於乳制品的排斥,不仅无法如正常人般的食用牛奶和乳制品,甚至会在食用后ㄧ段时间产生排斥徵状,不管是腹泻、腹胀、排气,甚至是腹绞痛,都深深的困扰著患者,更胜的是,无法食用牛奶及乳制品,导致无法吸收牛奶和乳制品中的钙质。
因此,便必须针对乳糖不耐症加以找出解决之道,而乳糖不耐又是一种隐性的遗传疾病,病患因制造乳糖酶的基因产生缺陷,缺损的基因位在人类第二对染色体上,因此单单只是避免持用牛奶和乳制品,以降低乳糖不耐所造成的病徵,这只是治标不治本,应该从导致乳糖不耐的基因缺陷上著手,虽然费城Thomas Jefferson大学中枢神经系统基因治疗中心之Matthew 等,以及纽西兰科学家都曾加以研究,但是都只停留在动物试验阶段,时至今日更可以延续他们的研究,透过基因改造,或者是基因修补的方式来解决乳糖不耐症的问题,以造福全世界因乳糖不耐造成困扰的病患,「乳糖不耐」并非只是亚洲人才会有的病症,美洲人、黑人也同样有这样的困扰、病症存在,患病率甚至不亚於亚洲人。
然而基因改造还牵涉到道德观的问题,目前大部分的人对於基因改造持反对的立场,以坚决的态度反对基因改造对大自然法则的介入和违反,认为这是部分专业人士想要扮演上帝的手段,想凭藉他们的力量来达到上帝造人的能力,因此坚决反对基因改造,及任何由基因改造出来的「产品」。
但是,如果基因改造可以使原本「不平常」的人变得和大家ㄧ样,这样不也能够让这些少数的「不平常」的人享受和大家ㄧ样正常的「平等」吗?参考资料黄吉田、叶庆辉,乳糖不耐症,基层医学,2003,第十八卷第六期,p.146~150。
廖哲逸,乳糖不耐症之成因与对策,食品资讯,2004,p.85~92。
詹惠婷,牛奶为什麼ㄧ喝就拉~谈乳糖不耐症,乡间小路,2000,p.50~53。
张文华,当宝宝有乳糖不耐症,育儿生活,2001,p.205~207。
正确饮奶与乳糖不耐症在人类的几千种食物中,牛奶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应该是“最接近完善的食品”。
牛奶中的营养成分可以说接近于100%可以被人体吸收。
首先,牛奶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其所含氨基酸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合适,是最适于人体构造组织的蛋白质;而且牛奶中的蛋白质主要由酪蛋白、乳清蛋白组成,容易消化吸收。
因此,牛奶是优质蛋白的极好来源;其次,牛奶中含有极易消化吸收的脂肪,乳脂中还含有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和磷脂,营养价值较高;另外,牛奶中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特别要指出的是,牛奶中钙的含量比任何食品中的含量都高而且也是最容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
目前,喝奶是最好的补钙方法。
钙是人体中最重要的一种矿物质,人类健康离不开钙,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居民每天摄入的钙远远不足,儿童和青少年缺钙更严重。
因此我们不能把牛奶看成是辅助食品,可喝可不喝,而要把牛奶当作必需食品,尤其对儿童和中老年人来说,一定要喝。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及饮食文化水平的提高,政府及各种媒体对乳品营养知识的广泛宣传,以及学生奶等活动的开展,各种乳制品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成为饮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均消费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乳制品已经成为家庭消费的必备食品。
在此基础上科学饮奶、选择适合自己的乳制品就是我们今天的话题。
首先,应该对各种乳制品的成分及作用有一定的了解以后再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乳制品主要有巴士杀菌奶、超高温灭菌奶、酸牛奶、各种奶粉、炼乳、干酪和各种含乳饮料等。
巴氏杀菌奶是以牛乳为原料,经巴氏杀菌后的产品;超高温灭菌奶是以牛乳或复原乳为原料,经超高温灭菌后的产品。
这两种产品都极大限度的保留了牛奶中的脂肪、蛋白质、乳糖、矿物质等基本营养成分,适合除婴幼儿以外的所有人群食用。
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巴氏杀菌奶比较新鲜,但保质期较短,一般在3-5天而且需要在冷藏条件下保存;超高温灭菌奶是在杀菌过程中杀灭了牛奶中的全部微生物,并采用无菌包装形式,使产品的保质期可以达到六个月以上,有利于贮存和运输,饮用也方便。
酸牛奶,从某种意义上讲,酸奶是通过乳酸菌发酵将牛奶进行了预消化,使乳糖、蛋白质、脂肪进行了初步的降解,使可溶性钙和磷的含量提高,并合成了一些B 族维生素,并且增加了对人体极为有利的微生物。
因此,与普通奶相比,酸奶的营养价值更高。
奶粉,对于缺少鲜奶的地区和特殊营养人群来说,奶粉是一种最佳选择。
因为奶粉是一种牛奶的最佳保存方式,同时不同人群可以由相应的产品中获得某些特殊的营养。
目前市场上奶粉的种类繁多,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来选择婴儿奶粉、幼儿奶粉、中小学生奶粉、中老年奶粉以及各种强化奶粉等。
特别要提醒大家的是,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品,是任何其他食品都不能替代的。
对于36个月令以下的婴幼儿在母乳无母乳或母乳不足的情况下,一定要根据婴幼儿的月令选择相应的婴幼儿奶粉,而不能用鲜奶、炼乳等来替代喂养婴幼儿。
另外,无论冲调任何奶粉时都应注意不用沸水,应该用45℃左右的温开水。
因为奶粉在生产加工的过程中已经将有害细菌杀掉,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过高的水温可以使奶粉中的蛋白质变性,一些热敏性维生素也会遭到破坏,降低其营养和食用价值。
炼乳,炼乳是一种浓缩型牛奶,独特的风味使它仍然拥有消费人群。
多数情况下,人们用它佐餐、加入咖啡或作食品配料。
由于我国生产的炼乳大多为甜炼乳,含糖量为40%,所以不宜将其作为牛奶替代品长期食用。
干酪,干酪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乳制品。
可以说,干酪是乳制品中的精华。
它的主要成分是酪蛋白,酪蛋白经过进一步发酵,其中的发酵剂菌种(主要是乳酸菌)和凝乳酶继续发生作用,可以产生更多的游离氨基酸、小分子肽类以及风味成分。
含乳饮料,市场上的果奶、各种风味奶等都属于含乳饮料,它们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通过加入各种果汁、果料以及甜味剂等使其口感好,因此拓宽了消费群体,但是其中牛奶的主要成份脂肪、蛋白质等含量一般只有牛奶的1/2—1/3,其他营养成分也相应的减低。
饮用含乳饮料可以在清凉解渴的同时补充部分牛奶的营养,但切忌让儿童将其作为牛奶的替代品。
因为它含糖较高,而蛋白质和钙的含量很低,可促使儿童发胖、发生龋齿等,应引起家长注意。
当前,有相当一部分人群不喝牛奶是因为喝奶后会有腹胀、腹痛、排气、腹泻等症状。
这些症状称为乳糖不耐受症,是由于体内缺乏乳糖酶而使乳糖不能正常分解消化造成的一种现象。
牛奶中的乳糖进入小肠后,应该在乳糖酶的作用下分解为单糖并吸收。
但由于乳糖酶的缺乏,乳糖不能完全被分解吸收就会产生上述症状。
乳糖是牛奶中存在的主要碳水化合物,乳糖进入体内后经小肠乳糖酶作用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半乳糖是婴儿脑发育的必需物质,与婴儿大脑的迅速成长有密切关系;乳糖在肠道经发酵产生的乳酸可提高食物中钙、磷、钾、铁等矿物质的吸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