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综述
- 格式:docx
- 大小:19.68 KB
- 文档页数:5
.综述.醇质体及其二次制剂在经皮给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朱煜1!!,马云淑1!!"(1.云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昆明650500%.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昆明650011%.云南省高校外用给药系统与制剂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昆明650500%.云南省傣医药与彝医药重点实验室,昆明650500)摘要:目的对近年来的醇质体及其二次制剂在经皮给药方面的研2和应用进行综述"方法查阅国内外关于醇质体及其二次制剂的相关文',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醇质体是一种包封率高、渗透性好、皮肤安全性高的给药载体,醇质体的二次制剂可广泛用于抗真菌药、非苗体抗'4、抗高血压4、抗糖尿病药、调血脂4、抗痛风4、中药提取的单体、大分子蛋白类4、抗肿瘤4、雄激素等多种4物的递•送°结论醇质体及其二次制剂在经皮给4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和开发前景°关键词:醇质体;二次制剂;经皮给4DOI:10.3969/j.issn.1004-2407.202102.033中图分类号:R9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2407(2021)02-0324-06Research progress of application of ethosome and its secondary preparations in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ZHU Yu1,2,3,MA Yunshu1,3,4"(1School of Chinese Meteria Medica,Yun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Kunming650500, China%.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Yunnan Province,Kunming650011,China%.The Key Laboratory of External Drug De-ivery System and Preparation Technology in Universities of Yunnan$Kunming650500$China%4Yunnan Key Laboratory of Dai and YiMedicine$Kunming650500$China)Abstract:To review the recent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ethosome and its secondary preparations in transdermal drug estic and foreign relevant literatures on ethosome and its secondary preparations were summarized. Ethosomeisadrugcarrierwithhighencapsulationrategoodpermeabilityandhighskinsafety(Thesecondarypreparationofetho-some can be widely used in antifungal$NSAISDs$anti-hypertensive drugs$anti-diabetic drugs$blood lipid regulating drugs$anti-goutdrugs$monomersextractedfrom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macromolecularproteindrugs anti-tumordrugs androgenand other drugs delivery.Ethosome and its secondary preparations have good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in transdermaldrugdelivery(Keywords:ethosome%secondarypreparation%transdermaldrugdelivery经皮给药系统(TDDS)是有别于口服和注射的无创性给药方式,方便在皮肤表面进行贴敷和揭除,具有药效时间长、血药浓度稳定、生物利用度高、胃肠道免受刺激、方便患者自行用药或迅速终断给药等独特优点[14],为慢性病或癌痛患者提供了安全、简单、有效的给药方式*传统中药外用制剂大多促渗方式单一,透皮效率较低,而采用药剂学促渗透技术可以解决传统制剂应用受限的问题*其中醇质体作为新一代的脂质体,是由磷脂、高体积分数(20%〜50%)乙醇(或丙二醇等)和水组成的具有囊泡结构的纳米给药载体,易于携带药物透过皮肤角质层[57],在局部和全身治疗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醇质体的性质、促渗透机制及其二次制剂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进行综*1醇质体的特性11微观形态醇质体的微观形态一般为球形或类球形的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2060723, 81673682);云南省科技厅中医联合专项重点项目(编号:2018FF001-008作者简介:朱煜,女,硕士研究生,中药师通信作者:马云淑,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囊泡,具有单室或多室结构*在电场发射扫描电镜(FETEM)和高分辨透射电镜(RHSEM)下观察到盐酸雷洛昔芬醇质体为粒径分布均匀的多层、圆球形囊泡[8]*在透射电镜(TEM)下观察到盐酸托烷司琼醇质体呈单层球形*12粒径一般来说,当乙醇体积分数较高时醇质体粒径相对较小,磷脂质量分数高时粒径相对较大*在制备拉米夫定醇质体时发现,当乙醇体积分数为15%时,囊泡粒径为(207土19)nm,当乙醇体积分数增至60%时,囊泡粒径则降至(72土11)nm'10(,这可能是因为高体积分数乙醇使囊泡更柔软,使磷脂双分子结构容易遭破坏而导致粒径减小*在制备酮洛醇$的大小磷脂量分1%3%的增加而增加,而乙醇反之'11(*13Zeta电位通常Zeta电位越低,微粒体系相对越稳定'12(*醇质体中由于乙醇的加入,改变了微粒表面的电荷性质和带电量,所产生的静电排斥作用有利于囊泡的均匀分布和体系稳定*通常健康皮肤表面带负电,通过电荷间的亲和作用可以增加药物透皮效果'13(*制备盐酸雷洛昔芬醇质体时,当乙醇体积分数由20%增至40%时,Zeta电位由(54.73土005)mV降至(36.93土217)mV⑻*在制备拉米夫定醇质体时,当乙醇体积分数由15%增至45%时,Zeta电位则降低 3.75倍'10(*1.4包封率醇质体对亲脂性和两亲性药物的包封率高于普通脂质体7*以优化处方制备的拉米夫定醇质体包封率是其脂质体的138倍10*同样,硝酸益康睦醇质体的包封率高于其脂质体近2倍*用注入-超声法制备盐酸特比荼芬醇质体时发现,当乙醇体积分数由40%增至50%时,包封率随之增高,但当乙醇体积分数由50%继续增至60%时,包封率从64.61%土2.13%降至55.33%土132%[15]*用注入法制备非布司他醇质体时发现,当磷脂质量分数不变,乙醇体积分数由20%増至35%时,包封率由50.12%増至55.72%,但当乙醇体积分数继续增加到50%时,包封率则下降至4&35%[16],说明包封率在一定范围内随着乙醇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升高,但当乙醇体积分数增加到一定范围时,可能使囊泡流动性过大,反而使药物易泄露,导致包封率降低*1.5稳定性将盐酸雷洛昔芬醇质体于2〜4k下放置90 d,每30d测定1次平均粒径、粒径分散指数和Zeta电位,结果显示,粒径分散指数均小于03,平均粒径和Zeta电位基本保持不变[8]*丹皮酚醇质体分别在(4土1)、(25土1)k条件下储存30d,每隔10d测定1次粒径、Zeta电位和包封率,并与0d的数据进行比较,发现所有指标均无明显变化,说明该醇质体物理性质稳定'17(*1.6皮肤安全性将甲氧沙林醇质体水凝胶和氟比洛芬醇质体凝胶分别进行体外透皮实验,对皮肤组织切片进行病理学检查,并与其常规乳膏相比,发现几乎无光毒性和红斑[1819],有望提高患者的适应性*将生理盐水、醋氯芬酸醇质体凝胶及其普通凝胶涂于小鼠背部,连续给药7d后处死小鼠,取出皮肤进行防腐和染色后于显微镜下观察,发现醇质体凝胶和生理盐水组均无皮肤刺激现象,而普通凝胶组可见明显皮肤炎症,这可能是因为普通凝胶中醋氯芬酸的游离J基会引起皮肤刺激,而用醇质体将醋氯芬酸包载后正好避免了皮肤与药物的直接接触,同时醇质体中磷脂的加入也增强了制剂的生物相容性,提高了皮肤安全性[20]*1.7膜的流动性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辣椒素醇质体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可能是由于乙醇的存在,磷脂的相变温度由327.13k降至111.63k[21]*将依托度酸醇质体和其脂质体进行DSC分析,发现醇质体有较低的相变温度值,表明醇质体比脂质体更柔软、渗透性更好'2(*在不同压力下考察维生素E醇质体与其脂质体的变形性,结果显示,维生素E醇质体的变形能力约是维生素E脂质体的3〜6倍,这是因为高体积分数乙醇可以增加囊泡的弹性[23]*1.8透皮吸收性能1.&1透皮量和皮肤滞留量将姜黄二酮醇质体凝胶及其普通凝胶、乳膏分别进行小鼠体外扩散实验,发现其稳态透皮速率和皮肤滞留量排序均为:醇质体凝胶〉乳膏〉普通凝胶,表明姜黄二酮醇质体凝胶的透皮性能显著高于传统凝胶剂和乳膏剂,在活血止痛新药的开发方面具有应用前景[24]*丹酚醇在实分为25%的丹皮酚乙醇溶液高2.5倍的皮肤滞留量和16倍的累积渗透量,可能是因为丹皮酚醇质体在皮肤上形成了一个微型缓释药物储库,延缓了释放并增强了皮肤滞留力[17]*在依酸醇及其脂放实,24h放率分别为99.3%,86.6%,在体外透皮渗透实验中,醇质体和脂质体的最高透皮量分别可达9.1X103、7.9X103 mg•cm2•h1[22],醇质体的释放率和透皮量均明显高于脂*1.&2透皮深度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下观察给药6h后骆驼蓬碱醇质体(HLE)在裸鼠皮肤中的渗透效率,并与骆驼蓬碱脂质体(HLL)和骆驼蓬碱溶液(HS)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荧光强度顺序为:HLE>HLL>HS,且HLE可以穿透整个皮肤,并在真皮层均匀分布,而HLL和HS仅停留于表皮层,且分布不均匀[25]*在酮洛芬醇质体贴剂经皮渗透实验中以罗丹明123为荧光标记,用CLSM可观察到在皮肤下30〜40”m处有明显荧光,远大于其乙醇溶液的经皮渗透深度11*2醇质体透皮促渗机制醇质体的高通透性与高体积分数乙醇密切相关,乙醇可以紊乱角质层脂质结构,使角质层活性变强、细胞间隙变大'6(,使磷脂层的柔韧度和流动性增强*由于高体积分数的乙醇还可改善药物溶解度,加上被动扩散和毛细管的吸力作用,利用醇质体自身良好的变形性,被包封药物便可游离到皮肤深层组织[27]*有研究指出,醇质体经皮吸收有2条途径:经毛囊和经角质层*在醇质体与脂质发生相互作用时,囊泡可能会在途经皮肤浅层时破裂,释放其包载的药物,而磷脂停留于表皮上,药物却可继续单独渗透到皮下组织[28]*有研究认为,醇质体中的磷脂可提高生物相容性,脂质囊泡可以与生物膜相融合,直接将药物递送至细胞内'9(*许多研究均发现,醇质体的透皮渗透性能远高于其单纯乙醇溶液,这说明皮肤通透性的增加不仅仅是靠乙醇发挥作用,而是囊泡、乙醇、皮肤脂质协调的结果*3醇质体二次制剂的应用3.1递.送抗真菌药物真菌性皮肤病具有传染性和易复发性30,口服抗真菌药物可能会出现肝毒性和肾损伤*而以醇质体作为局部治疗输送载体治疗真菌性皮肤感染,可直接针对局部皮肤感染和消除药物因全身吸收引发的不良反应*长期使用传统硝酸益康睦(EN)药膏常引发局部皮肤的刺激和灼热感*通过冷法制备的EN醇质体,掺入卡波姆934二胶,在大鼠实12h 内控速释放,透皮速率最高达(0.46土0.22)!g•cm2•h1,透皮量显著高于其脂质体凝胶;在CLSM下观察到醇质体凝胶中的EN可以渗透到表皮的最深处基底层;EN醇质体经过180d的稳定性评估,发现该制剂几乎无囊泡粒径变大和聚集的现象;同时还发现EN醇质体凝胶的体外抗真菌活性强于其脂质体凝胶,这是因为醇质体强大的扩散作用有利于en 进入细菌细胞壁,以便有效抑制麦角固醇合成,从而达到很好的抑菌效果[14]。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摘要:中药经皮给药制剂因无首过效应、血药浓度稳定、毒副作用小、疗效好、使用方便等优点已成为药物制剂开发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
从中药经皮给药制剂新剂型、促渗透药剂学方法2个方面综述了中药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简要分析了中药透皮吸收中存在的问题,为中药透皮吸收制剂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中药经皮给药系统综述0 引言经皮吸收制剂或称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Therapeutic System,TTS;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System,TDDS)是指在皮肤表面给药,使药物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制剂或系统。
经皮给药制剂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及被胃肠道破坏,减少给药次数,延长给药时间,维持恒定的有效血药浓度,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疗效,便于使用。
目前,随着制药技术的进步和药用新辅料的应用,全球范围内经皮吸收制剂新品种数量以每年11.2%的速度递增,成为第三代药物制剂开发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
中国传统医药素有“内病外治”的传统,将药物应用于皮肤(含穴位),以释放、渗透和吸收药物的经皮给药途径是其主要的给药方式之一。
近年来,许多药学工作者对中药经皮给药新剂型、促透皮机理等进行了实验研究,以揭示中医经皮给药的科学内涵,拓展中医外治法的发展空间。
在此基础上,作者综述了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状况。
1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晋代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中便记载了铅硬膏、药膏剂、熨剂等外用剂型,明代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中也收录有涂、扑、擦、吹、熏、熨、含漱、敷、贴、沐浴、导下、坐药、鼻塞等数十种外治法以及近20种外用剂型,据此可见中医药“内病外治”传统之悠久。
目前,国内外所出现的经皮给药制剂,根据其作用特点可分为局部皮肤给药制剂、经皮给药系统和中药穴位给药制剂。
1.1 局部皮肤给药制剂局部皮肤给药制剂以皮肤为靶器官治疗皮肤疾病、跌打损伤等病症,此类制剂包括软膏剂、硬膏剂、贴膏剂、搽剂及以高分子材料为基质的中药透皮制剂等,其制备大多在中药外用制剂制备工艺基础上,改进提取工艺、添加透皮促进剂、使用合适的基质等方法,从而将药物的有效成分更加充分地提取出来,增加药物的皮肤透过量,达到增强药效的目的。
雷公藤经皮使用剂型的研究概况李煌(福建中医学院—06药物制剂福州350001)摘要:综述雷公藤经皮肤使用的各种剂型:巴布剂,双层栓剂,洗剂,酊剂,软膏剂,硬膏剂,橡皮膏,贴膏,涂膜剂,搽剂等的药理研究概况。
关键字:雷公藤,剂型,药理作用Abstract:By using tripterygium review of various forms: skin, double suppositories bab, lotion, tincture, soft, hard, manufacture of ointment, TieGao sa, a plaster on it,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study on etc.Keywords:Tripterygium wilfordii, formulations, pharmacology雷公藤 ( Tripterygium Wilfordi:hook.f)为卫矛科植物雷公藤的根、叶及花[1]。
其主要成分雷公藤碱、雷公藤次碱、雷公藤宁碱、雷公藤晋碱等生物碱,此外还含二萜类、三萜类、倍半萜类及卫矛醇、卫矛碱等,具有杀虫、消炎、解毒作用。
近年来发现雷公藤在临床上对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肾病综合征、癌症等方面疗效显著。
临床上用于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跌打损伤、肾小球肾炎、红斑狼疮、肾病综合征等疑难病症。
还发现有抗炎、免疫抑制、抗生育、抗肿瘤、抗菌、止痛等活性。
其口服片剂应用最为广泛,但因其存在强烈的胃肠道反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雷公藤的应用,因此其外用制剂的应用越来越多,本文将其剂型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巴布剂是介于硬膏剂及软膏剂之间的一种外用制剂,透皮吸收研究显示巴布剂中雷公藤内酯醇的平均渗透率大于橡皮膏,药效研究也表明,巴布剂对佐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较相同剂量的口服片剂及浸膏显著。
陈凌云[2]等研究新剂型类风关巴布剂证明巴布剂中的雷公藤甲素释放较为平稳而持久,这种给药方式所达到的血药浓度较为恒定,峰值浓度较低,这对减轻雷公藤制剂的副作用有利。
经皮给药研究进展皮肤的结构特点和药物经皮转运机理摘要:药物透皮给药系统是药剂学中的一个新兴的领域,被认为是第四代制剂研究重点。
经皮给药即药物应用于皮肤上后,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穿过角质层,扩散通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 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
由于皮肤的结构和生理特点,经皮给药存在独特的优势;同时皮肤渗透性受个体差异影响。
经皮给药制剂可以是软膏、硬膏、贴片,还可以是膜剂、涂剂和气雾剂等。
关键词:透皮(给药) 经皮给药软膏硬膏贴片膜剂涂剂和气雾剂首过效应一、概述经皮给药是药物通过皮肤给药方法的一种新方法,药物应用于皮肤上后,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穿过角质层,扩散通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 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
通常文献上称为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 简称TTS)或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 TDDS)。
经皮给药制剂可以是软膏、硬膏、贴片,还可以是膜剂、涂剂和气雾剂等。
经皮给药的新制剂一般是指皮肤贴片(patch),而广义的经皮给药系统可以包括以上这些经皮给药制剂。
药物透皮给药系统是药剂学中的一个新兴的领域,被认为是第四代制剂研究重点。
自从1981年第一个经皮给药系统——东莨菪碱经皮吸收贴剂上市以来,国外市场上已相继有近十种产品脱颖而出,特别是硝酸甘油、消心痛、烟碱、雌二醇、芬太尼、可乐定和睾酮等透皮制剂的问世,显示出这种新剂型的优越性和发展潜力。
从商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药物透皮吸收制剂的发展极其迅速。
1992年仅尼古丁戒烟贴片,在美国市场上的销售额就高达10亿美元。
有人对2000年世界市场透皮吸收制剂的销售额作如下表的估计。
经皮给药系统研究和开发的迅速发展,是由于经皮给药具有独特的优点:⑴经皮给药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药物在胃肠道的降解,药物的吸收不受胃肠道因素的影响,减少用药的个体差异。
微针经皮给药技术研究进展朱凤;金凡茂;赵昱;余正勇;胡园;高鹏飞【摘要】动物药物含有大量多肽且其生物活性较强,注射、口服、皮下均不失其生物特性,因此国内外学者不断研究并且结合中国传统医学针灸、穴位疗法和经皮给药技术创造了微针技术。
微针经皮给药技术的研发日趋成熟,微针给药高效、安全、无痛、低成本,具有临床运用的可能。
本文阐述了微针的特点、分类及近几年微针在科研领域的研究进展,同时,本文也简述了经皮给药微针的制作方法,为今后更方便的了解微针及微针的制作奠定理论基础。
%Animal medicine contains a large number of polypeptide and its biological activity is stronger, but it’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not contains injection,oral and subcutaneous.Therefor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continue to study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acupoint therapy and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technology of micro needle technology.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cro needle percutaneous drug delivery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mature.The advantages of high efficiency,safe, painless delivery and low cost have also provided a possibility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This article elabora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 needle, classification and research progress in scientific field of micro needle in recent years.Meanwhile,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producing method of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micro needle,and also lay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icro needle and it’s fabrication.【期刊名称】《中国生化药物杂志》【年(卷),期】2016(036)008【总页数】4页(P149-152)【关键词】微针;经皮给药;研究进展【作者】朱凤;金凡茂;赵昱;余正勇;胡园;高鹏飞【作者单位】大理大学昆虫生物医药研究院云南省昆虫生物医药研发重点实验室,云南大理 671000; 药用特种昆虫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云南大理671000;大理大学昆虫生物医药研究院云南省昆虫生物医药研发重点实验室,云南大理 671000; 药用特种昆虫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云南大理671000;大理大学昆虫生物医药研究院云南省昆虫生物医药研发重点实验室,云南大理 671000; 药用特种昆虫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云南大理671000; 大理大学中国西南药用昆虫及蛛形类资源开发利用2011协同创新中心,云南大理 671000;大理大学昆虫生物医药研究院云南省昆虫生物医药研发重点实验室,云南大理 671000; 药用特种昆虫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云南大理 671000;大理大学昆虫生物医药研究院云南省昆虫生物医药研发重点实验室,云南大理 671000; 药用特种昆虫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云南大理671000;大理大学昆虫生物医药研究院云南省昆虫生物医药研发重点实验室,云南大理 671000; 药用特种昆虫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云南大理671000; 大理大学中国西南药用昆虫及蛛形类资源开发利用2011协同创新中心,云南大理 67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4皮肤是人体的天然屏障,也是人体主要的排泄器官,对人体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纳米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一、内容综述纳米经皮给药制剂是一种新型的靶向药物递送系统,它通过将药物包裹在纳米颗粒中,实现对特定部位的有效治疗。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纳米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对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首先纳米经皮给药制剂的设计和制备是研究的核心环节,研究人员通过调整纳米颗粒的形貌、大小、分布等参数,以及选择合适的载体材料,实现了对药物的高效包裹和释放。
此外还通过表面修饰、复合等手段,提高了纳米颗粒与皮肤组织的亲和力,增强了药物的渗透性和生物利用度。
其次纳米经皮给药制剂的靶向性也是研究的重点,通过对药物作用机制的深入了解,研究人员开发出了多种具有靶向性的纳米经皮给药制剂。
例如基于肿瘤细胞膜上的特定受体,设计出能够特异性识别并结合的纳米颗粒;或者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药物递送到肿瘤细胞内部,实现对肿瘤的精准治疗。
再次纳米经皮给药制剂的体内过程和安全性也是关注的焦点,研究人员通过多种手段,如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技术,表征了纳米颗粒在体内的行为和分布规律;同时,通过细胞和动物实验,评估了纳米经皮给药制剂的生物相容性和毒性。
这些研究结果为纳米经皮给药制剂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纳米经皮给药制剂的应用前景广阔,除了传统的皮肤病、肿瘤等疾病的治疗外,纳米经皮给药制剂还可以用于疼痛控制、抗菌、抗病毒等领域。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相信未来纳米经皮给药制剂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纳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纳米技术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纳米技术是一种利用纳米尺度的材料和器件来实现特定功能的科学技术,它的出现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药物领域,纳米技术的应用更是让人们看到了无限的可能性。
首先纳米技术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传统的药物在人体内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才能发挥作用,而这些反应往往会导致药物的失效或副作用。
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皮给药系统在药物传递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经皮给药系统是一种将药物通过皮肤直接输入人体的治疗方法,具有便利、痛苦小、避免肠道和首过效应等优点。
本文将对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应用案例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一、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1.1 药物传递机制的研究经皮给药系统的关键在于药物能够穿透皮肤屏障进入人体。
因此,研究人员对不同药物在不同部位的渗透、吸收和释放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探索活性物质的理化性质以及肤层的结构特点,以找到最佳药物递送途径。
1.2 递送系统的设计优化递送系统的合理设计是实现经皮给药的关键。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组分、配方和制备方法来优化递送系统。
例如,通过添加促渗剂、选择合适的载体材料以及调整递送系统的酸碱度和温度等参数,提高药物的透皮效果。
1.3 皮肤反应与安全性评估为了保证经皮给药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人员对皮肤的反应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评估。
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评估经皮给药系统在皮肤上引起的局部刺激、过敏和毒性反应,以确保药物的使用安全。
二、经皮给药系统的应用案例2.1 贴剂类药物贴剂类药物是经皮给药系统中最常见的应用形式之一。
例如,疼痛贴剂通过皮肤递送止痛药物,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
另外,贴剂类避孕药物、贴剂类心血管药物等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2 透皮吸收剂透皮吸收剂是一种能够促进药物透过皮肤的物质。
这类物质常常用于改善透皮药物的渗透性能,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透皮吸收剂包括增渗剂、吸收促进剂与渗透增强剂等。
2.3 经皮注射技术经皮注射技术是一项新兴的经皮给药方法。
通过微创技术,药物可以直接注射到皮下组织,实现快速而精确的给药。
经皮注射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副作用小等优点,并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生长激素治疗等领域。
三、经皮给药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3.1 新型药物递送技术的研究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正在致力于寻找新型的药物递送技术,以提高药物在皮肤上的透过性。
◇综述与讲座◇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邢晓夏,王 慧,刘洪均(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药物工程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042)摘要: 药物的透皮给药主要受到皮肤障碍、药物的分子量和亲水/油性等因素的影响。
利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同时,辅以载体方法可有效提高药物(尤其是生物大分子药物和复方中药)经皮给药效率。
随着透皮给药的不断发展改进,经皮给药系统一定会发挥更大的潜力。
关键词:经皮给药;透皮;渗透Develop ment of transder mal drug deli very syste mX I NG X i a o2x i a,W ANG Hu i,L I U Jun2hong(D epart m ent of B ioengineering&Phar m aceutics,Q ingdao U niversity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dong,Q ingdao 266042,China)Abstract: H ist orically,devel opments in transder mal drug delivery have been incre mental,The transder mal drug delivery(T DD)mainly depend on skin barrier its molecular size and hydr ophilic/hydr ophobic p r operties.The efficient i m p r ove ment of T DD(es pecially bi omacr o2 molecular)can be made by embedding the drug by s ome physical and che m icalmeans,and si m ultaneously using vehicle.Funda mentally, i m p r ove ments in transder mal delivery will re main incre mental until there is wider accep tance of this r oute of ad m inistrati on within the phar maceutical industry.Only then will the transder mal revoluti on live up t o its true potential.Key words:T DD;transder mal;penetrati on1前言 随着生物医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型的药物药剂,它们对给药方式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综述
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
摘要所谓经皮给药制剂,是指在皮肤表面给药,使药物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剂型。
本文阐明了典型中西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给药机理和特点,对国内外有关中西药经皮给药制剂及其各组件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已形成了诸多药物剂型,其中以口服与注射剂最为常用。
传统给药方法普遍存在血药浓度波动,以及通过消化道吸收时易受消化液、食物等因素干扰等缺点,又有部分被肝脏破坏(首过效应),以致疗效降低,需频繁用药,剂量较大。
加之有些药物对胃肠粘膜有刺激性,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
注射用药需要一定技术与设备,很不方便,且注射引起疼痛,依从性差,经皮给药制剂便应运而生了。
一、西药经皮制剂
目前西药经皮制剂已有十多个品种上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经皮制剂包括使人戒烟的烟碱贴片、止痛药(如芬太尼) 贴片、镇定药可乐定、治疗运动病的东莨菪碱贴片、治疗心血管病的药物(硝酸甘油) 贴片、妇女停经后使用的雌二醇贴片以及治疗男性疾病用的睾酮贴片等。
近年来,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人们除了大量研究这些小分子激素和镇痛类药物经皮制剂外,还对一些生物大分子多肽或蛋白质类药物进行了研究,试图将其制成安全方便的经皮给药贴片,以解决这些生物大分子药物本身所存在的临床应用缺陷。
二、中药经皮制剂
中药外治历史悠久,疗效显著,因此,中药经皮制剂的开发受到国内外的关注。
但由于中药多为复方药,药味较多,成分复杂,选择性及专一性较差,给中药经皮制剂的研究及应用带来困难。
国内有关中药经皮制剂的研究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初期。
但迄今中药经皮制剂仅限于局部应用,其中疗效确切的很少。
通过分析中药外用膏药剂的有效成分建立有效
成分
数据库,以便对有效单体的经皮吸收性进行研究、开发有效的经皮促进剂和促进方法;同时,将中医的综合诊治理论同经络学、脏象学等传统的中医理论相结合,可能是开发中药经皮制剂的有效途径。
三、经皮吸收促进方法
目前, 经皮吸收促进方法主要包括:利用物理方法或促进剂促进皮肤对生物大分子药物的吸收;使用酶抑制剂防止生物大分子药物被酶解失活; 对这些药物进行化学修饰或制成前体药物;应用大分子载体促进吸收,并采用合适的包封材料及包封技术。
1、皮肤渗透促进剂的应用
凡能促进药物穿透角质层和表皮扩散的物质即为皮肤渗透促进剂。
皮肤渗透促进剂本身不具有药理作用,但能促进经皮吸收作用,使药物渗透吸收量大幅度提高,导致药物的起始作用快;同时,皮肤渗透促进剂具有理化性质稳定,与制剂有效成分不产生配伍禁忌,可逆地降低皮肤屏障的作用;此外,皮肤渗透促进剂还具有无全身毒性,无刺激性,无臭无味等性能。
渗透促进剂从化学上可分为表面活性剂、脂质溶剂、亲水溶剂和大环化合物类等。
目前,研究和应用得较多的渗透促进剂包括天然促进剂和合成促进剂两类。
所涉及的药物有7 类,即激素类、抗生素类、非甾体抗炎药、抗高血压药和抗心律失常药、抗肿瘤药、镇痛药以及中药类。
2、物理渗透促进方法
物理方法有经皮离子导入法、超声波导入法、电致孔法、激光促透法、电渗法等。
此外,合适的促透剂可与离子导入法或超声波导入法产生协同作用。
当具体药物应用得适当时,既可减少物理导入法或促透剂对皮肤的刺激性,又可增加药物的经皮量。
多种物理促渗方法的联合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单一物理促渗方法的效果。
3、前体药物给药
利用化学方法对具有生物活性的原药(母体药物) 进行分子修饰,将其分子结构中活性部分转变成无活性的衍生物,使其在体内经酶或非酶
等生物转化才具有疗效。
这种原理也可应用于对皮肤透过性较低的药物的修饰,将它们制成适宜的前体药物,使其理化性质和经皮
吸收性得到改善,从而促进药物透过角质层的转运。
4、以改变药物物理特性为主的促透技术
该技术主要指近年发展起来的药剂学促透技术,即通过对药物分子或微粒进行包封从而改变药物的表面物理特性,便于药物透过皮肤。
目前研究较多的包封技术主要有脂质体、传递体、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等对药物进行包封的新技术。
另外,还有最近发展的微乳技术、聚合物胶束、纳米囊及纳米粒等。
四、经皮吸收药物载体材料
一般材料:经皮给药体系药物载体材料主要分为三大类:无机物、有机物及天然产物。
通常药物载体都是天然或合成的有机聚合物高分子材料,杨云松等对此作了详细综述。
新型材料:为了提高药物的穿透性及稳定性等,国内外研究者们对一系列的新型经皮吸收药物载体进行了研究,这些载体主要包括脂质体、传递体、高分子智能型水凝胶、表面活性剂、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等。
它们被广泛用于药物经皮吸收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对生物大分子药物的经皮吸收的研究。
1、脂质体
新型的外用脂质体制剂不仅具有脂质体的一些固有特性如低毒性、可以生物降解(如磷脂类) 、容易大量制备等,还具有高效性、安全性和对皮肤的靶向作用。
目前脂质体已应用于抗生素、抗炎药物及激素等多种药物的给药。
近几年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脂质体或传递体能提高药物透皮量,但完整脂质体或传递体透过角质层的可能性非常小,尤其当它们作为一种载体携带大量包封药物透过皮肤时,遇到的阻力会更大。
因此,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 ,开发皮肤局部应用的脂质体制剂可能是改进皮肤用药的新途径。
2、传递体
传递体的主要组成有磷脂酰胆碱、表面活性剂(如胆酸盐) 和适量醇。
其中,表面活性剂有使传递体形成高曲度结构的趋势,因而使得传递
体在外力或角质层水合产生的渗透压作用下容易发生形变,穿过比其自身直径小得多的孔道。
目前,所研究的生物大分子传递体主要有:胰岛素传递体、膜缝隙结合蛋白传递体( GJ P) 、牛血清白蛋白传递体、白介素22 、
干扰素2α传递体和皮质激素传递体等。
其中,胰岛素是最早用于传递体研究的大分子药物之一,但经皮透过量很低,采用普通的促透方法效果不理想。
大分子传递体在经皮过程中,可能会诱发体内的免疫反应。
3、高分子智能型水凝胶
响应性水凝胶是一类自身感知外界环境细微的变化,并能发生相应的物理结构变化和化学性质的变化,甚至发生突变的高分子凝胶。
此类凝胶突出的特点是在响应过程中有显著的溶胀变化。
利用这种特性,将其作为药物载体,可设计出多种类型的智能化药物体系,如pH 敏感给药系统、热敏给药系统、生化响应给药系统及渗透控制阀式给药系统等。
实际上,智能型大分子和大分子水凝胶更多地用于药物固定和可控释放。
4、环糊精及其衍生物
水溶性环糊精可以促进难溶性药物从疏水性基质释放,提高亲水性软膏药物在水相中的溶解度,从而促进药物释放。
梅之南等指出 ,以环糊精及其衍生物为代表的一些生物降解聚合物作为药物包裹材料制成的纳米药粒具有长效、控释、靶向以及减轻或避免毒副作用、提高药物的稳定性等优点。
五、小结
经皮制剂的研究今后仍将集中在新型经皮制剂、合适的药物载体的开发、透皮促进方法及其促进机理等三方面。
随着经皮吸收研究的不断进行,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经皮治疗系统应用于临床,在防病治病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试,汤红. 外用药物透皮吸收研究概况[J ] . 中医外治杂志,1999 ,8 (4) :42243.
[2] 杨云松,彭红云,张国林,等. 透皮控释给药研究[J ] . 高分子通报,2002 , (1) :49256.
[3] 刘文,邱德文,张永萍,等. 透皮吸收制剂研究进展[J ] .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1 ,23 (2) :45247
[4] 赵会英,郑俊民. 生物大分子药物的经皮给药[J ] .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1 ,18 (2) :1432145
[5] 陈国广,张钧寿,翟光喜,等. 肝素透皮吸收传递体的研制[J ]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2 ,33
(2) :11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