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的文化美学》阅读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9.41 KB
- 文档页数:4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阅读理解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
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
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
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
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
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
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
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
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
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
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
餐饮美学[填空题]1构思参考答案:是冷菜造型的基础。
在拼盘之前,必须考虑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做到主题明确、布局合理、层次清楚、主次分明、虚实相间。
[填空题]2形式美的规则参考答案:是由现实生活中大量美的形式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
[填空题]3色彩的味觉参考答案:它的产生是生理-心理效应,这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活动和精神享受。
一般色彩与食欲的关系建立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这种关系一经固定,就形成了生理-心理定势。
[填空题]4装饰照明参考答案:是指选用图案形式统一的装饰吊灯、壁灯、挂灯等系列灯具,这样可使室内显得华丽而不杂乱,并可渲染室内环境气氛,更好的表现具有强烈个性的空间艺术。
[填空题]5静态空间参考答案:是为满足人的生理、心理的需求,通过增强封闭性,注意空间陈设的比例、尺度,追求色彩和谐、光线柔和、视线平缓、环境安静的空间[填空题]6民族式餐厅参考答案:宫殿式和园林式其实也是民族史,但它们是民族建筑艺术中的特殊形式,最典型的民族式应是民间式[填空题]7美学参考答案:是研究人对现实(尤其是艺术)的审美关系的科学。
[填空题]8宴会台型设计参考答案:就是将宴会所用的餐桌根据一定要求排列组成的各种格局。
[填空题]9简述乡村风格餐厅的特征。
参考答案:乡村风格也叫农舍式,其最大特点是以天然材料装饰室内,装饰布置的主要内容简朴而充满乡土气息。
世界各地由于自然、环境和文化习俗的不同,乡村风格表现的形式和内容也各有特色。
[填空题]10简述餐饮陈设在室内装饰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餐饮陈设与民族文化传统、地方特点关系密切。
餐饮陈设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从宏观上加以概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表达意境,立意就是反应餐厅表现的某种情调,给人以某种体验和感受,要达到这个目的,除了装饰之外,陈设的作用不可低估。
第二表现风格,民族特点和文化背景对于现代室内设计风格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三体现个性在特色餐厅中,通过陈设的内容和形式可以体现出主人的性格、职业、爱好、文化水准和艺术素养。
古代饮食文化中的生活美学古代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更是展现了古代人们对生活的审美追求和理解。
在古代的饮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活美学,从饮食方式到烹饪技艺,再到用餐礼仪,都体现出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生活之美的深刻追求。
首先,古代人们重视饮食方式的美学。
在古代,用餐的方式十分重要,餐桌的布置和餐具的选用都体现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例如,在古代的皇宫中,用餐的场合是重要的文化仪式,宫廷餐桌通常采用朱红色的宫廷软脂石作为桌面材料,充满华贵和典雅的气息。
另外,古代人们在用餐时也非常注重餐具的选择和摆放。
例如,在富贵人家的用餐中,常见的餐具有金银器、象牙器等,这些餐具不仅精美绝伦,而且富有艺术性,彰显了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此外,古代人们在用餐时还注重空间的布局,常常会选择舒适宽敞的餐厅,以让用餐者更好地享受美食与交流。
其次,古代的烹饪技艺也体现了生活美学的追求。
古代人们将烹饪视为一门艺术,并且将烹饪技艺与自然之美、社会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富有独特风味的菜肴。
例如,唐代的“风味鸡”是以鲍鱼的形态烹制嫩鸡肉,外形美观而富有创意;宋代的“龙井虾仁”则是将新鲜的虾仁和龙井茶叶炒制而成,色香味俱佳。
这些独特的烹饪方式和精湛的技艺不仅富有创意,更通过菜肴的味觉和视觉效果,让人们享受到了美食带来的愉悦与美好。
此外,古代的饮食文化中也融入了丰富的用餐礼仪,以展现生活美学。
古代人们把用餐看作一种仪式,重视用餐过程中的细节和礼节,将用餐仪式化为一种文化体验。
例如,在古代的宴会中,主人会精心安排席位,将贵宾和客人安排在重要的位置上,以体现社交礼仪的尊重和重视。
同时,古代人们还重视用餐礼仪的细节,如用餐时要注意坐姿、动作要轻柔缓慢、食用餐具时要注意顺序等等,这些细节的把控不仅展现了人们的生活修养,更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生活仪式化和细节美的追求。
综上所述,古代饮食文化中的生活美学表现在多个方面,从饮食方式到烹饪技艺,再到用餐礼仪,都展现了古代人们对生活之美的深刻追求。
饮食的文化美学焦雨虹饮食从来就不是纯粹的生理活动,人类早期的祭祀活动以食物作为牺牲,其仪式性、宗教性、政治性从一开始就构筑了饮食与宗教、政治的隐喻关系。
饮食美学是文学、文化、政治、经济、礼仪、宗教中的重要环节.,在中国文化中,吃的意义不言而喻。
吃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甚至是哲理、思想的载体,吃的艺术、吃的文化、吃的哲理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吃的成语洋洋大观,丰衣足食、餐风露宿、钟鸣鼎食、花天酒地、锦衣玉食、酒囊饭袋等不一而足。
粗茶淡饭、箪食瓢饮、不为五斗米折腰等饮食的内容、方式在中国文化中上升成为人生态度、风格品质的象征。
先秦诸予在其政论中也常以饮食为倒,老子就在《道德经》中说“治大国若烹小鲜”,用美食烹饪方法来阐明治国安邦之大道。
孔予就说过“食不厌精,烩不厌细”。
《管子·牧民》篇中的“衣食足则知荣辱“’和汉朝郦食其所云的“民以食为天”历来是饮食与政治关系最好的说明。
饮食与中国美学的关系更是意味深长。
来源于饮食中味觉的味,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在美学概念中,与味相关的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往往含义大相径庭,“滋味”“余味”“趣味”“意味”“风味”“韵味”“淡味”“清味”“雅味”“奇味”,这些概念意味精微却模糊,若要体察各种美感的差异,必须超越现象亲自体验,才能发觉现象之后的美和意义。
“味”这个来源于饮食的语词简单而准确地表现了中国美学的前提:以体验论为哲学基础,完全迥异于以认识论为基础的西方哲学。
文人与美食的关系更是源远流长,从古代的苏东坡、李渔、袁枚到近现代梁实秋、汪曾祺、陆文夫,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佳话无数。
在文人笔下,饮食是乡土情怀的折射,在日常的市井生活中体味细节之美、生活之美,这是生活的艺术和生活的态度。
文学中的美食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构成,《红楼梦》的饮食描写登峰造极,成为各界人士津津乐道的不朽话题。
文学与美食的传统在建国以后一度断裂。
“geming不是请客吃饭”是那个时代关于吃饭最典型的描述,吃饭、食物常常是意识形态的对立物,吃饭与geming成为对立面,二者只能选一。
2020年都昌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美食是文化中最容易理解和沟通的东西,知味赏味也是一种对文化的理解和接受。
往往有人以为这种文化交流和传播不够“高大上”,但实际上却是非常有效与切实的传播手段,会对文化的相互理解与借鉴起到积极作用。
文化的传播、文化影响力的扩大,往往要从日常生活、大众文化着手,从人们容易理解的角度出发。
“跨文化"传播要重视其中现实存在的“文化折扣”现象。
由于语境有别、生活方式有异、期待视野不同,传播的内容往往面临着打折问题。
有很多内容优质的文化产品,由于这种折扣的损耗,往往形成理解上的障碍和认知方面的困难,需要经过很复杂的前因后果阐释和解说才能为人们所理解。
因此,内容的选择、形式的创造都要充分关注到不同语境、不同人群的差异,有些可能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精准传播;有些可能要跨越不同人群,寻求更为广泛的传播,力求让文化传播有效果、能落地。
比如日本一些全球流行的卡通人物,如“口袋妖怪“,就由于易被接受而在传播中广受欢迎,衍生出许许多多的产品,近期还产生了像《大侦探皮卡丘》这样相当有影响力的影片。
这可以说是个相当典型的跨文化传播例子。
像皮卡丘这种人物,创作者并不特别强调其日本特征,而是从很多共通的兴趣出发,通过人们易于接受的有趣形象,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文化产品,反而获得了相当大的全球影响。
这种传播的方式和路径对我们应有所启发。
(摘编自《跨文化传播不要忽视“文化折扣”问题》,有改动)材料二:网络红人李子柒的美食视频在Youlube 上走红,三月桃花开,她采来酿成祧花酒;五月枇杷熟,她摘来制成枇杷酥;还有养蚕、缫丝、刺绣等,无不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风味。
加之低沉悠扬的传统曲风,一种诗意的山居生活情境呼之欲出。
这让她拥有了几百万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粉丝,收获两千多万的点击率。
有人认为这样的传播过于肤浅简单、深度不够,也有人认为这样的传播过于偏向展现中国的乡土生活,缺乏对中国现实更为丰富的表现。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和”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饮食文化兼容并蓄的生成机制。
在“和而不同”的思想指导下,中国饮食广泛地、有选择性地借鉴和摄取了域外饮食文化的精华,这给自身注入了新的营养物质,使中国饮食给人们一种既古朴而又清新的感觉。
中国饮食受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是深刻的。
阴阳五行学说“中和”观念使得中国饮食活动充满了辩证意识,呈现千变万化,多姿多彩的状态。
中国古代的美食家同时又是美学家,从孔子到孙中山皆如此。
他们多以美学思想来阐述饮食文化,或以饮食现象来说明美学深奥的道理。
这样,饮食文化在深层心态中往往与美学等同了起来,扼制了中国饮食文化本身理论的发展,出现了中国饮食发达而理论水平萎缩的不平衡现象。
还有,一些道德观念和美学规范在美食中得到潜在的反映,如尊卑、长幼的封建道德观和中庸、和谐的传统美学观,无不灌注于人们的饮食活动之中,致使饮食活动中的因袭重负把餐桌扭曲为一个社会。
在餐桌上装进了如此多与“吃”无关的东西,如果说这不算是对“吃”的亵渎,至少也是一种“吃”的异化。
中国饮食最有魅力也最富美学色彩的就是“调和”。
但是“调和”的中心是“五味之和”,根本目的是要调出“嘉味”,而绝不是各种营养成分的合理搭配、调合,也就是说,中国饮食忽视了其根本目的——为人体提供所需的一切养分,没有很好地较科学地将饮食的各种营养成分与人体的物质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因此,中国饮食活动展现的美学意蕴既是深刻的,又是片面的。
中国饮食讲究调和鼎鼐,把味道放在首位,促进了中国烹饪技术高度发展,使烹饪成为艺术。
同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饮食不仅仅是延续生命的需要,也不仅仅是出于保健养生的需要,甚至也不仅仅出于赠送或共享等融洽感情的需要,而是一种在严格规则支配下的郑重的社会活动。
一方面,中国饮食文化具有超越功利欲望满足的特点,这便使得人类从最初的味觉快感中感受到了一种和科学的认识、实用功利的满足很不相同的东西。
于是,把“味”和“美”联系到一起。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阅读题及参考答案《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阅读题及参考答案试题内容:一、现代文阅读(9分。
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
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
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
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
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
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
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
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
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
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
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
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
2011年高考南昌市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精粹03-25 2133:江西省南昌市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摒弃(bìng)哽咽(yè)熟稔于心(niàn)纨绔子弟(kù)B.克扣(kē)迄今(qì)奖掖后进(yè)同仇敌忾(kài)C.闷热(mēn)膻味(xīng)蚍蜉撼树(pí)直言贾祸(gǔ)D.炽热(chì)刍议(chú)数九寒天(shǔ)捕风捉影(bǔ)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陈规畸形弱不经风铤而走险B.怄气混沌既往开来民生凋敝C.班配岑寂群贤毕至广袤无垠D.凌厉黯然文过饰非俗不可奈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李白在《拟古》中喊出了两句石破天惊的话:“日月终销毁,天地同枯槁。
”他认为无论人生还是宇宙都有一个悲剧的结局。
B.在全球银行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的银行业却实现了业绩上的突破,工商银行去年的净利润居高不下,首超千亿。
C.他踌躇满志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一定要在三年后考上清华大学。
D.“山寨”行为容易带来损害正规厂商利益等问题,而其产品质量的良莠不齐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消费者带来损失。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A.江西今年将全面完善低保评议听证制度,完善低保公示制度,将乡镇(街道)干部亲属享受低保者纳入备案登记。
B.如果美国经济的未来好于预期,就可能造成资金回流,从而对已在高位的新兴市场资产价格和汇价产生冲击,这就如同钱塘江水,来时气势汹汹,去时更加危险。
C.为避免楼市调控不遭遇这种尴尬的局面,地方政府除继续“给力”限购政策外,还须切实扩大楼市供应以及调整供应结构,继续加大保障房的建设和供应。
D.受冷空气影响,从1日开始,贵州大部、湖南和广西部分地区出现大范围冻雨,公路路面大面积结冰,并对电网运行造成影响。
“中国食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学”—阅读题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一15题。
(1)中国食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关系渊源流长,传统审美思想渗透到食文化的整个领域。
由于中国饮食早已超越了维持生存的作用,不仅是为获得肉体存在的需要,而且是为了满意人们的精神快感的需求,它犹如绘画、音乐一样有着丰富多样的形式,以及优雅的和谐美和深厚的审美意境。
(2)美在中国传统艺术语言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美字的形成与食文化也有内在联系。
许慎的《说文解字》,对于美字采纳了羊大为美的说法。
从人类审美意识的历史进展来看,人类对于美的感受是与味、声、色所引起的感官上的快感分不开的,二者都有属于自然感受的愉悦。
美食所带来的味觉的快感中已蕴含了美感萌芽。
羊作为六畜之一,主要是食用,也是美味的象征。
羊大为美表达了中华民族对于美的最原始的理解。
也有很多文学艺术作品将味觉与艺术鉴赏相联系。
如苏轼: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
人们也常用余香满口形容精美的诗句,用秀色可餐来形容姑娘的美貌等等。
(3)和谐观作为中国传统辩证的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根基。
古人云天地之美,莫大于和。
和字从禾从口。
以和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念同样对中国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烹饪到处力求达到和谐的境地。
《周礼》中所说的割烹煎和,认为和是贯穿烹饪全部过程的。
西周史伯提出了五味以调口,他认为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是以和五味调口一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味一无味。
春秋时的晏婴也提出和如美羹,用美羹来说明君臣和谐的道理。
其实,以和为美不但要求味觉感官上的和谐,而且也与身体健康相统一。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已认识到摄取食物时偏好某一种味道或摄食过多均会引起疾病。
《周礼天官》讲到: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成,调以滑甘。
只有每天摄入的食物与自然气候相调和,才能有健康的身体。
(4)古人云:美食不如美器。
菜肴与食器搭配生动地表达了以和为美的审美观念。
首先,人们很着重菜肴与食器在色调上的对比统一的关系。
饮食美学:美食的艺术表现与审美价值引言饮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美食则是饮食中的一种艺术表现。
美食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食物,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态度。
饮食美学探讨了美食的艺术表现和审美价值,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饮食美学的概念、美食的艺术表现以及饮食的审美价值。
饮食美学的概念什么是饮食美学?饮食美学是研究美食的艺术表现和审美价值的学科。
它探讨了美食在视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方面的表现,并分析了人们对美食的喜好和审美体验。
饮食美学从广义上来说,不仅仅是研究美味佳肴的制作方法和口感,它还关注美食对人们情感、记忆和文化认同的影响。
饮食美学与艺术的关系美食是一种艺术表现。
与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一样,美食通过独特的制作方式和精巧的呈现方式传达出一种美的理念。
美食可以通过食材的搭配、菜品的摆盘和餐具的选择等方面展现出艺术家的创作才华。
美食的制作过程就像是一场艺术家的创作过程,需要注入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美食的艺术表现食材的选择和搭配美食的艺术表现首先体现在食材的选择和搭配上。
每一种食材都有其独特的味道和口感,通过恰到好处的搭配,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味觉体验。
比如,鱼和柑橘之间的搭配,既能中和鱼的腥味,又能增加鱼肉的鲜美度,使得菜品更加美味可口。
菜品的摆盘和装饰菜品的摆盘和装饰是美食的又一种艺术表现。
通过不同的摆盘方式和装饰手法,可以营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增加菜品的艺术性。
比如,将菜品摆盘成花朵的形状,不仅让人眼前一亮,还能让食物更加有层次感和吸引力。
烹饪技巧和手法美食的烹饪技巧和手法也是其艺术表现的重要方面。
烹饪技巧的巧妙运用可以使食材的原味得到最大的发挥,让菜品更加鲜美可口。
比如,炒菜时的火候掌握和翻炒的动作,都需要烹饪师傅们的精湛技艺,才能使菜肴色香味俱佳。
饮食的审美价值美食与情感美食具有独特的情感价值。
一道美味的菜肴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味觉需求,还能触动人们的情感。
《饮食的文化美学》阅读答案
《饮食的文化美学》阅读答案
饮食的文化美学
焦雨虹
饮食从来就不是纯粹的生理活动,人类早期的祭祀
活动以食物作为牺牲,其仪式性、宗教性、政治性从一
开始就构筑了饮食与宗教、政治的隐喻关系。
饮食美学
是文学、文化、政治、经济、礼仪、宗教中的重要环节.,在中国文化中,吃的意义不言而喻。
吃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甚至是哲理、思想的载体,吃的艺术、
吃的文化、吃的哲理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
吃的成语洋洋大观,丰衣足食、餐风露宿、钟鸣鼎食、
花天酒地、锦衣玉食、酒囊饭袋等不一而足。
粗茶淡饭、箪食瓢饮、不为五斗米折腰等饮食的内容、方式在中国
文化中上升成为人生态度、风格品质的象征。
先秦诸予
在其政论中也常以饮食为倒,老子就在《道德经》中说“治大国若烹小鲜”,用美食烹饪方法来阐明治国安邦
之大道。
孔予就说过“食不厌精,烩不厌细”。
《管子·牧民》篇中的“衣食足则知荣辱“’和汉朝郦食其所云的“民以食为天”历来是饮食与政治关系最好的说明。
饮食与中国美学的关系更是意味深长。
来源于饮食
中味觉的味,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在美
学概念中,与味相关的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往往含义大相
径庭,“滋味”“余味”“趣味”“意味”“风
味”“韵味”“淡味”“清味”“雅味”“奇味”,这
些概念意味精微却模糊,若要体察各种美感的差异,必
须超越现象亲自体验,才能发觉现象之后的美和意义。
“味”这个来源于饮食的语词简单而准确地表现了中国
美学的前提:以体验论为哲学基础,完全迥异于以认识
论为基础的西方哲学。
文人与美食的关系更是源远流长,从古代的苏东坡、李渔、袁枚到近现代梁实秋、汪曾祺、陆文夫,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佳话无数。
在文人笔下,
饮食是乡土情怀的折射,在日常的市井生活中体味细节
之美、生活之美,这是生活的艺术和生活的态度。
文学
中的美食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构成,《红楼梦》的饮食描写登峰造极,成为各界人士津津乐道的不朽话题。
文学与美食的传统在建国以后一度断裂。
“geming
不是请客吃饭”是那个时代关于吃饭最典型的描述,吃饭、食物常常是意识形态的对立物,吃饭与geming成为对立面,二者只能选一。
物质的匮乏以及对物质的鄙视
使得文学中基本上没有食物、厨房的正面描写,吃仅仅
是为了填饱肚子。
《创业史》中梁生宝蹲在旅店外面凉水就馒头的描写成为那个时代关于吃的经典描写,《芙蓉镇》
里的胡玉音的绰号“豆腐西施”是个带有嘲讽意味的称呼。
汪曾祺和陆文夫的小说重新延续了文学与美食的传统。
对人性的肯定和文学的人性化让饮食重新回到了文学,日常生活情趣的描写肯定了人的欲望,肯定了感官
享受的合法性和必要性。
7.下列对文中有关“‘饮食”的论述,正确的一项是()
A.饮食从一开始就构筑了饮食与宗教、政治的隐喻关系,它并不是一种生理活动。
B.饮食的意义就在于它是哲理、思想的载体,是政治、文化、经济中的重要环节。
C.饮食历来被人们用来阐明治国安邦之大道,如“治大国若烹小鲜”“食不厌精,烩不厌细”等。
D.饮食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一定的美学意义,众多的有关吃的成语可以说明这一点。
8.下列对“饮食与中国美学的关系更是意味深长”一句的理解和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来源于饮食中味觉的味占据重要的地位,《红楼梦》的饮食描写已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B.“滋味”“余味”“趣味”等一些与味相关的美学概念意味精微却模糊,需要仔细体验,才能辨析其中
的意义。
C.中国美学的前提是以体验论为哲学基础,完全迥异于以认识论为基础的西方哲学。
D.文学中的美食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构成,在文人笔下,饮食体现了一种细节之美、生活之美。
9.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吃的艺术、吃的文化、吃的哲理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人与美食的关系更是源远流长。
B.在建国后,文学与美食的传统一度断裂,美食常被看着意识形态的对立物。
C.《创业史》中关于梁生宝就凉水吃馒头的描写,作者的用意是为了表明“吃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
D.作家对日常生活情趣的描写,对感官享受的描写,是对人性的肯定,是文学人性化的表现。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7.D(A“饮食从来就不是纯粹的生理活动”;B饮
食美学是政治、文化、经济中的重要环节;C饮食并非“历来被人们……”。
)
8.B(注意:①“饮食与中国美学”的关系,②“意味深长”。
)
9.C(并非“作者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