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服装_意在留褶_的造型倾向与审美内涵
- 格式:pdf
- 大小:120.35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褶皱在服装造型中的应用1. 引言1.1 什么是褶皱在服装造型中的应用褶皱在服装造型中的应用是指在服装设计与制作过程中运用褶皱元素来丰富服装的造型效果。
褶皱可以通过不同的加工方式或材质选择来呈现出不同的效果,从而使服装更加具有时尚感和设计感。
褶皱在服装中常常被用来展示柔美、优雅或者动感的造型,同时也可以起到修饰身形、增加层次感的作用。
褶皱的不规则和变化性使得服装更具有立体感和动态感,能够吸引视线,使服装更具有时尚气息。
褶皱的应用可以使服装的设计更加多元化,能够展现出设计师的创意和个性,为服装注入独特的魅力。
在服装搭配中,褶皱的应用可以为整体造型增添亮点,使服装更加突出,同时也可以使人们在穿着中展现出自信与魅力。
褶皱在服装造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服装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1.2 褶皱在服装设计中的历史背景褶皱在服装设计中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褶皱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服装中,尤其是在长袍和裙子上。
褶皱不仅增加了服装的美观度,还展现了设计师对细节的精湛处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褶皱在服装设计中逐渐演变出不同的款式和形式,成为了设计师们创作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在中世纪时期,褶皱被广泛运用于宗教仪式服装和贵族服饰中。
而在文艺复兴时期,褶皱的运用更加丰富多样,不仅出现在礼服和正装中,还出现在日常服饰中。
褶皱的精致设计使得服装更显优雅和华丽,成为时尚界的焦点。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褶皱在服装设计中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技术的进步,褶皱的制作变得更加简单和高效,使得更多的设计师能够将褶皱元素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褶皱逐渐成为了时尚界的一大流行趋势,深受设计师和消费者的喜爱。
至今,褶皱仍然是服装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展现着时尚与创新的结合。
2. 正文2.1 褶皱在不同服装款式中的应用褶皱在不同服装款式中的应用,是服装设计中一种常见的设计元素。
褶皱可以在不同款式的服装中发挥不同的作用,从而展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浅谈中国古代服饰蕴涵的传统文化理念浅谈中国古代服饰蕴涵的传统文化理念服饰,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符号,是人类文明和审美思想的指向标,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社会风貌、人们思想和传统理念。
服饰作为一个民族演进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既是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也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面镜子,承载着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心态、宗教观念、礼制审美和生活习俗等等。
中国素有“衣冠故国”的美誉,早有《易、系辞》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可见中国服饰文化发展源远流长,并且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理念。
一、龙凤纹样的服饰图案、体现着皇权的威严龙凤图案是中华民族服饰最富特色的纹样之一,它不仅积淀了深厚的华夏文明,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在中国古代,龙凤图案一直是皇权的专用纹样,成为权力的向征。
龙凤纹样在服饰中的运用超始于殷商时期,造形抽象怪诞;至春秋战国,龙凤纹样变得富有生气,并开始与皇族文化相融合;发展至唐代可谓繁荣期,龙凤纹样华丽精致,杜甫《秋兴八首?其五》“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描写的就是皇帝服饰中的龙纹图样,生动形象。
此后历代君王都以龙纹作为帝王服饰的纹样,且形式多变、造形丰富。
凤凰作为帝后服饰中的图案,也是身分和地位的象征,与皇帝的龙纹相呼应,不仅体现在服饰的刺绣上,也体现在女性的头饰和发饰上。
唐宋以后,男性官服上也出现凤凰图纹,成为权力高低的象征。
龙凤纹样在服装中能经久不衰的运用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同时,也蓄藏着浓厚的中国味,深受人们和外国友人的喜爱,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未来的憧憬,对吉祥的渴望和世代相传的祝福,“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云龙凤虎”等等都寓意着美好的事物,这是千百年来根深蒂固于人们思想中的印记和传统理念。
直到现代,龙凤图纹仍然是中国服饰中的重要纹样,在服饰文化的对外交流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服饰色彩的差别、彰显封建等级和时代审美趣味服饰色彩差异最为明显的应属古代官服,官服的色彩象征着官员品级的大小高低。
浅析褶皱在服装造型中的应用褶皱是服装设计中常见的设计元素,它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和动态美感,可以使服装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以立体感和动感。
褶皱可以通过不同的加工手法和设计搭配,让服装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效果,因此在服装设计和造型中应用广泛。
本文将就褶皱在服装造型中的应用进行浅析,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关于褶皱的新思路和灵感。
一、褶皱的种类及特点褶皱是指在布料上通过折叠、缝制或压痕等方式形成的纵向或横向的皱褶。
根据褶皱的形状和加工方式不同,可以分为褶片褶皱、褶层褶皱、破碎褶皱、对角褶皱等多种类型。
每种类型的褶皱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美感,可以根据设计需要进行选择和运用。
褶片褶皱是最常见的一种褶皱,它通过将布料折叠,然后缝制或压痕,形成一条或多条平行的褶痕,使布料呈现出立体感和层次感。
褶片褶皱的特点是简单易操作,适用于各种面料和服装款式,常用于衬衫、裙子、裤子等服装的设计中。
褶层褶皱是指通过将布料折叠成层叠的形式,然后通过一定的加工方式固定而形成的一种褶皱效果。
褶层褶皱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和丰富的层次感,可以让服装更加丰富多彩。
破碎褶皱是一种将布料打破后形成的褶皱效果,使服装看起来更加个性和时尚。
对角褶皱则是将布料进行对角折叠,形成交错的褶皱效果,适用于一些个性化设计的服装。
二、褶皱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1. 在服装设计中,褶皱可以用来修饰服装的腰部、袖口、下摆等部位,增加服装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褶片褶皱常常被运用在女装的裙子、连衣裙、衬衫等款式中,使服装更加柔美和优雅。
褶层褶皱则常被用来修饰服装的领口、袖口等部位,让服装更加精致和时尚。
2. 褶皱还可以用来打造一些独特的服装款式,例如一些流行的波浪褶设计、群褶设计等,可以让服装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效果。
这些特殊的褶皱设计可以让服装更加有特色,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提升服装的时尚度和独特性。
3. 在服装搭配中,褶皱也可以被用来打造不同的风格效果。
搭配一条褶皱裙可以让整体造型更加优雅和女性化;搭配一件褶皱衬衫可以让整体造型更加随性和休闲。
夏朝的服饰演变探寻古代中国的时尚趋势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也是追溯中国古代时尚趋势的起点。
在夏朝时期,服饰作为人们外在表达身份和审美的重要方式,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变革。
本文将探讨夏朝的服饰演变,以此来揭示古代中国的时尚趋势。
一、夏朝时期的服饰特点夏朝时期的服饰以简洁、朴素为主要特点。
据《尚书·洪范》记载,“夏道纯一”,可见夏朝时期重视简朴和纯洁的价值观。
在服饰方面,夏朝人民以穿戴兽皮、麻布以及丝织品为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时尚风格。
夏朝男性的主要服装包括束腰兽皮裙、麻布衣以及头戴带有羽毛装饰的礼帽。
束腰兽皮裙象征着男子的威严和地位,而麻布衣则是日常穿着的基本款式。
男性头戴羽毛装饰的礼帽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展示了夏朝男性的权威和尊贵。
而夏朝女性的服装则以束腰长裙为主要特征。
长裙由麻布或丝织品制成,穿着舒适、特色鲜明。
女性还会佩戴头饰和珠宝等装饰品,以突显自己的高贵和华丽。
二、夏朝服饰的演变1. 简朴向华丽转变:随着夏朝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服饰开始从简朴转向华丽。
在贵族阶层中,服饰逐渐增加了细节装饰,如金银装饰、宝石镶嵌等。
这些装饰的加入,使服饰更加华丽,在夏朝社会中展示出了贵族的荣耀和地位。
2. 礼仪与形象的重要性:夏朝人民十分重视服饰在礼仪和形象塑造方面的作用。
尤其是在官方场合,人们会根据自己的职位地位选择合适的服饰。
这种趋势对后世的服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区域差异的出现:随着夏朝国力的增强,不同地区的服饰风格也开始出现差异。
北方和南方地区的气候和文化差异,使得服饰的材质、款式和颜色都有所不同。
这种区域差异大大丰富了夏朝时期的服饰文化,也为后来的时尚发展提供了借鉴。
三、夏朝服饰对后世的影响夏朝时期的服饰演变,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时尚趋势,也为后来的服饰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首先,在夏朝时期,人们开始注重服饰与身份、地位的相称。
这一观念一直延续至今,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选择服饰的重要标准之一,体现着古代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古装汉服的设计理念古装汉服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代表之一,其设计理念与时尚潮流相比独树一帜。
古装汉服的设计理念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古装汉服注重体现中庸之美。
在设计上,古装汉服追求平衡和协调,追求整体的和谐统一。
这一理念源于古代中国的中庸思想,即追求适度和稳定的状态。
因此,古装汉服的设计注重在整体与细节之间达到平衡,既注重整体服饰的和谐性,同时也注重细节上的精致和工艺的独特性。
其次,古装汉服强调以优雅为主导的审美观。
古装汉服注重表现人的气质和韵味,强调服饰的优雅和典雅。
设计上追求舒适自然、整洁流畅、不拘束、不张扬,体现出对于人体和谐美的尊重。
整个服饰的线条和曲线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考虑的,既要体现人体的美感,又要具备实用性。
古装汉服的设计还注重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
在服饰的图案和颜色上,古装汉服常常采用传统的织纹、刺绣等技法,图案多以传统的文化元素为主题,如龙凤、花鸟、云纹等等。
颜色上则常用传统的红、黄、青、白、黑等经典色彩,代表着吉祥、繁荣和稳定。
此外,古装汉服的设计还注重面料的选择和工艺的精湛。
古装汉服常采用丝绸等高质量的天然纤维作为面料,因其柔软透气、光泽度高而倍受青睐。
在工艺方面,古装汉服多采用传统的手工工艺,如刺绣、绗缝、包缝等传统技法,通过巧妙的线条和精致的细节展现出古装汉服的独特魅力。
总的来说,古装汉服的设计理念强调中庸之美、优雅主导的审美观、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和面料工艺的精湛。
这些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通过古装汉服的设计,让人们在穿着时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底蕴和独特韵味。
而古装汉服的设计理念也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了新的灵感和启发,展示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汉服的特点和文化内涵汉服是传统服饰,大袖长下摆。
它讲求纯洁自然,表现出柔和、恬静、从容的民族特色,体现了人与自然和平共处、超然于世、大方仁慈的生活境界。
汉服的精心剪裁和精美刺绣,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活力与美感。
1、汉服是中华文化的延续。
从古至今,汉服的风格千变万化,但汉服的基本结果却始终如一。
汉服形制的传承,是中华文化延续的见证。
2、汉服的平面剪裁遵循礼节自然规律。
汉服采用平面剪裁法和简洁的服装轮廓,使人们穿着汉服时穿着舒适自然,没有任何压迫和拘束感,体现了含蓄自然、大气磅礴的观念。
3、汉服圆袖十字领体现圆处。
古代普遍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汉服的袖子都是圆袖,体现了天道的圆润。
汉族领子的特点是“横领右襟”,即翻领向右覆盖,体现正宗、方正。
4、汉服的绳结体现中和之美。
老者的身上没有固定的腰带。
汉服的绳带兼顾了固定和装饰的功能,使汉服更加美观。
“中和”需要所有元素的和谐统一。
其内涵刚柔并济,力度适中,要素协调统一。
具有含蓄、优雅、恬静的特点。
中华民族的领带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丽。
5、汉服上下衣,体现天地阴阳。
古人认为天地,上日下阴,衣裳有优劣之分。
因此,它被视为天高于地,皇帝高于官员的社会秩序的象征。
汉服的结构基于“上衣下衣”的原则。
上下衣,即衣服分上下两部分,是汉代历史最悠久、一直实行的服装制度。
汉族上下衣的结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完美结合。
6、汉服中缝悬垂体现人性与正直。
正直是古人对君子的基本要求。
在汉服的后背中间,有一条贯穿头尾的缝合线,称为“中缝”。
穿上汉服直立时,中缝与地面垂直。
古人称其为正。
汉服贯穿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底蕴,演绎着传统的传统审美内涵和古代传统审美思想。
汉服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褶皱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南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孟少妮[摘 要]褶皱的设计与应用在服装造型艺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被广泛应用。
通过对面料的加工和服装工艺的加工,使服装产生了褶皱的艺术效果,增加服装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同时也起到了重新塑造人体的作用,是对设计、面料、工艺、质感的综合掌握以及对设计技巧的一种感悟。
[关键词]服装设计 褶皱 造型 艺术效用 在服装中采用褶皱的设计处理是近年来的流行趋势之一。
褶皱作为服装造型的一种手段,从平面到立体,褶皱的不同表现贯穿于从面料的设计到服装的造型变化的整个过程,在服装造型中具有特殊性、多样性以及不可替代性。
在实际创作过程中,应结合功能主义与唯美主义,更好地运用褶皱来表达服装造型。
1.褶皱的含义与种类服饰上的褶皱是服装造型中常用的面料塑形手法,是改变面料原有形态属性和面貌特征的重要手段之一,一般将面料进行有序或随意自然的揉捏、叠加或堆砌,既表达了服装和人体的美感,起到装饰作用,又体现了服装对人体的功能性。
它有许多种类和表现方式。
褶,是服装成衣工艺中的常见手段,是衣裙按照一定规律折叠所产生的纹痕。
皱,是因服装面料表现紧缩和揉捏而形成的自然或随意纹路。
皱褶,设计时,以各种方法在衣服的不同部位使用皱裙,例如:育克、袖子、裙、嵌条或饰条。
皱褶常用于袖山、袖口、肩部、领口、胸部、门襟、腰节、侧缝、下摆、脚口等位置,打褶以后,原来的宽度通常减少一半或1 3,根据设计中所用的织物,其效果有所不同。
针织平针织物、丝绸或很细的羊毛织物有很柔软的悬、垂折褶,而锦锻、棉织物和塔夫绸则产生很深的皱裥织物的经间纹理,有很好的皱裥的效果。
褶裥,有三种基本褶,即刀褶、箱褶和阴褶,都由宽余的织物折叠而成。
又可分定形褶裥和非定形褶裥。
褶裥可产生动感,以各种方式用于裙、上衣、袖子、也可用于口袋、育克或女服嵌料上,以形成一定的风格,褶的两端固定或一端固定,也可整个长度都缝住。
不经压平的褶,一端固定,但没被缝住或压住,其效果随所用织物的质地,从轻薄织物到厚重的毛呢织物有所不同。
南北朝女子服饰风貌的研究以北魏女子服饰为中心一、概述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其服饰文化也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北魏作为南北朝时期的北方重要王朝,其女子服饰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传统元素,更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展现出新的特色。
本文旨在通过对北魏女子服饰的深入研究,探讨其风貌特点及其在南北朝服饰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北魏女子服饰的多样性是其显著特点之一。
在继承汉代服饰的基础上,北魏女子服饰吸收了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元素,形成了既具有中原传统韵味,又带有北方游牧民族特色的服饰风格。
随着佛教在北魏的广泛传播,佛教文化也对女子服饰产生了深远影响,如莲花、忍冬等佛教图案在服饰中的广泛应用,体现了宗教与服饰文化的深度融合。
北魏女子服饰在色彩、材质和工艺方面也呈现出丰富的变化。
北魏女子服饰以红、黄、绿等鲜艳色彩为主,彰显出女子的青春活力与独特魅力。
丝绸、麻布、皮毛等多种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服饰制作,既体现了服饰的实用性,也展现了其审美价值。
刺绣、织花等技艺的运用使得服饰更加精美细致,体现了当时女子对美的追求与创造。
北魏女子服饰作为南北朝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风貌特点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多元文化交融背景,也为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 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与文化特点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历史背景极为复杂且多元。
这一时期见证了南北双方的分裂与对峙,形成了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随着西晋末年的动荡,北方陷入了五胡乱华的混乱之中,各种少数民族政权相继崛起,其中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尤为强大。
与此南方则逐渐形成了南朝的政治格局,其中刘宋政权颇具代表性。
这种南北对峙的政治格局,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显著的差异。
南方得益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农业生产得以持续发展,商业贸易也日渐繁荣。
而北方则因战乱频繁、民族交融等因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与时尚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服饰与时尚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时期,人们的服饰不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和个人身份的展示。
本文将从服饰的款式、颜色以及配饰等方面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与时尚。
一、服饰的款式在春秋战国时期,男女的服饰款式开始有所区别。
男子的主要服饰是衣、裳、褶裙,上身穿衣,下身穿裳和褶裙。
衣有两种,一种是肩着衣,另一种是系着衣。
裳是一种宽大的长裤,通常装饰着各种纹饰。
褶裙则是类似于现代的裙子,可以通过褶皱的方式展示身材的曲线。
女子的服饰相对丰富多样,主要包括衣、裙、襦、饰、髻等。
衣与男子相似,而裙则是在衣的基础上增加了下摆。
襦是一种似短装的服饰,一般穿在裙子上方。
饰是女子特有的束胸衣,用于托起胸部形成美丽的曲线。
髻是女子特有的发型,通过使用发饰和梳子将头发盘起来,展示出女性的柔美。
二、服饰的颜色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颜色以鲜艳和多样为主。
男子的服饰主要以黑色、褐色为主,这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强调男子的庄重和稳重。
女子的服饰则以明亮的红色、绿色、黄色为主,这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女子的地位高于男子,需要展示她们的美丽和娇媚。
此外,服饰上的图案纹饰也是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的特点之一,多采用动植物、几何图案等进行装饰,以增加服饰的华丽感。
三、服饰的配饰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不仅包括衣物本身,还有各种配饰的运用。
男子常佩戴的配饰主要有带子、帽子和腰带等。
带子是一种用于束腰的饰物,可以使男子的身材更加挺拔。
帽子则是用于保护头部,并且也可以体现男子的职位和地位。
腰带则是用于装饰腰部,并且也是体现男子身份和品位的重要配饰。
女子的配饰更加丰富多样,包括发饰、耳环、项链、手镯和腰带等。
发饰是女子特有的配饰,用于装饰发型和增加女性的气质。
耳环和项链则是用于装饰头部和颈部,以展示女性的妩媚和优雅。
手镯和腰带则是用于突出女性的身体曲线和体现女性的魅力。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与时尚在款式、颜色和配饰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
第23卷第5期2004年10月天津工业大学学报JOURNAL OF TIA NJ IN POLYTEC HNIC UNIVERSITYVol.23No.5October2004论中国古代服装/意在留褶0的造型倾向与审美内涵X贾玺增(东华大学服装学院,上海200051)摘要:通过对中国古代服装结构特点的分析,对比东西方服装褶皱的成因,阐述了中国古代服装追求/完整、天成、留褶0的造型倾向,并进一步揭示了中国古代服装与中国古代文化内涵和社会道德、礼仪等因素的相互联系,归纳出中国古代服装/意在留褶0的审美内涵.关键词:中国古代服装;褶皱;服饰审美;服饰文化;服饰造型中图分类号:TS94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24X(2004)05-0009-03Discussion on the plastic tendency and aestheticsabout pleat of Chinese ancient clothingJIA X-i zeng(School of clothing,Donghua University,Shanghai200051,Chi na)Abstract:Through analysing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 of Chi nese ancient clothing and contrasting the con tributi ng factor of orient and weastern clothing pleat,the tendency of clothing model to pursue integri ty,nature and pleat are elaborated,and the relationship of Chinese ancient clothing and Chinese ancient cultural meaning and social morality and amenity are posted,the aesthetics about pleat of Chi nese ancien t clothing are su mmed up in the article.Key words:Chinese ancient clothing;pleat;clothing aesthetics;clothing culture;clothing plastic中国古代服装,对于/意在天成、意在完整、意在留褶0境界的审美追求,贯穿了中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服装造型的审美内涵与设计特点.天成,是从服装审美的角度,提升了中国古代服装形制的精神追求;完整,是从造型的角度,概括了中国古代服装的外观特点;留褶,则是从服装设计的角度,阐述中国古代服装的细节特征.前两者也适用于中国古代的其它工艺美术,后者则是相对专业化的服装术语.褶皱按照其形式与功能大体可归纳为两类,即自然流露与人工造型.由系扎、披挂、缠绕所出现在服装上不同效果的褶皱均属自然褶皱,除中国古代服装以外,这也是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印度等国服装式样特点的主要因素.人工褶皱是利用一定的方法,如打褶或抽褶,以收去面料局部多余的空间,使其具有一定的开合量,将人体维度的空间差按照一定的方向进行分散、传送,形成/正量感0的可包容人体的三维立体造型.对于褶皱的运用,不仅是服装面料从平面到立体的过渡与结合点,更体现出实用与审美的结合.通过对中国古代服装结构特点与褶皱的成因分析,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读中国古代工艺文明,更可以进一步揭示中国古代服装特点的形成原因,以及服装与文化内涵及社会道德、礼仪制度等因素的相互关系.1中国古代服装/意在留褶0的造型倾向每个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服饰,总有其独特的风格.在中国古时,尽管历代服饰各有变化,但服装的主体形式是前开型(大襟和对襟式样)的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两种形制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交叉使用,相容并蓄.历代正装多为长袍(衫)形式,长袍多宽松舒适,长则意在贯通,松则意在畅达.从结构特征看,采用平展、宽大的T形袖裁剪方法,无论袍、衫、襦、褂,通常只有袖底缝和侧摆相连的一条结构线,身片与衣袖连为一体,无起肩和袖窿部分[1].中国传统服装讲求肥硕宽大之美,崇尚悬垂、飘逸之感,塑造动静结合之韵.服装上端定位在肩或腰,其垂下的部分则自然形成垂直的褶皱[2].这种褶皱并非人工折叠压制而成,而是X收稿日期:2003-06-25作者简介:贾玺增(1972)),男,天津市人,博士研究生.完全凭借一种浑然天成的非加工手法所形成.服装的面料多采用丝绸制品,这也是中国古代服装留给人们悬垂、飘逸之美感的重要原因,如图1所示.图1 唐代顾闳中的5韩熙载夜宴图6局部Fig.1 Part of /Evening feast entertained by HA N X -i zai 0drawed by GU Hong -zhong in Tang Danasty在西方文化中,服装的外型强调扩张感与凹凸变化,褶皱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张显人体的体态与性别特征.在二维的面料平面上细细地打上无数褶皱,也就赋予了这块平面面料的三维造型本质,使它具备了披挂在人体上就能自主塑造三维空间的能力.褶和裥成为了西方三维立体服装的必要造型手段.例如:袖山上多而密的褶皱使袖子高耸丰满;以重叠的方法将褶皱至于女裙的后臀部位,使其高高翘起;以细密的褶皱使前身胸乳显得更加明显,,.与此相反,中国古代服装宽衣博带,浑然一体,呈现出/倚形出势,依势出形,顺势出褶0的特点,其擅用下垂的线条、过手的长袖、筒形的袍裙、纵向的装饰等手法,外形上强调纵向感觉,不夸张肩部,自衣领部位开始自然下垂,在肩、胸口下、腋下的起落点,褶皱呈自然之垂势;在臂、袖口的外端点的转折处,褶皱呈散开状弧线之状.2 /意在留褶0的尚用与尚美服装褶皱的造型手法可以表现得多种多样,极为丰富,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工字褶、之字褶、褶裥、箱形褶、刀形褶、风琴褶、平褶、抽褶、捏褶、叠大褶、双层打褶、褶上压褶等设计形式.在造型学上,/褶皱0是一种由长度、宽度和深度构成的/三度空间0,因为占有实际的空间,所以从任何角度皆可以通过视觉和触觉感知其客观存在.褶皱的平面视觉效果通常会随着躯体空间弧度不同、肢体运动而产生可大可小、不同方向的褶皱,并使具有二维的面料产生不同的光影、色彩、明暗层次的过渡和交融[3].褶皱,是把东方服装平面丰富性表现得最充分,而又和简约结合得最完美的一种设计元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服装形制0总是与社会制度相关联.服装/美0或/不美0的界限,在于服装能否与道德礼仪、社会制度、审美文化相统一.就是说,在中国古代服装的/审美0判断中,/服装0为审美的对象,/审美0为人的感受性活动,人自身对于服饰美的体验应建立在对中国的道德礼仪、社会制度和审美文化的深刻理解基础之上./天人合一0的思想形成了极具中国特点的时空观、整体观与和谐观,它使中国古人将服装看成是一种能够在外界与自身之间建立某种联系的工具,服装被赋予了/文化移入0的明显特征,并在外观形制上被系统地加以严格规范[4].穿者通过服装的装束,来节制自己的活动、手势和举止,以社会认可的方式呈现自己.正如孔子/文质彬彬0所言,中国古代服饰追求人的内在本质与外在衣饰的高度统一.例如,魏晋时期的服饰代表/竹林七贤0,其着装方式/衫、衣无袖端0、/凡衣袖之大,足断为二0其袖不仅宽大,而且手臂裸外,衣袖自然下垂,在风中形成无数飘逸的垂褶.这种潇洒飘逸、富有神韵的服装外观形式,充分地体现出穿者心怀宽广、脱俗不拘、形骸放浪的内在精神气质.分析中国古代服装结构与褶皱的形式,笔者认为,其好处有三点.首先,中国古人并没有刻意除去服装上/多余0的褶皱,甚至是对褶皱的存在持有一种积极的态度,这是因为褶皱的存在与中国传统服装的原始而且神圣的最初目标相吻合)))中国传统文化无意创造一种强烈的、夸张的视觉效果与感官刺激,以简单的形式外观避免出现突出、臃肿或萎缩的局部形状,呈现出超越人性的庄重与含蓄之美.服装的留褶使穿者的躯干与四肢从外观上整合为一体,呈现出一种富有生机的肢体协调性.在服装褶皱的映衬下,四肢和躯干以一种隐约可见的方式被显示出来,身体表面凹凸部分被自然地掩饰,而不是特意地去强调.另外,褶皱使中国古代服装显现出简洁、自然、动静结合、变化从属于整体统一的特征,使人体显得修长.服装外形的修长感是对东方人较为矮小的身材之弥补,并与黄种人的躯干起伏不明显、脸部轮廓较柔和的形体特征相对应,使服装与人体达到了完美与和谐.再者,由于中国传统服装的宽松,其受力情况是很单一的.从服装力学角度讲,上装的力作用点在人体的双肩部,即肩斜线上,力的方向为重力向下、支撑力向上,再加上中国古代服装很少依靠结构去分解服装面料的受力点,从而导致服装上)10) 天 津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第23卷褶皱的出现,打破了服装面料本身的平滑,在营造出一种流动装饰与富于变化的外观的同时,为肢体运动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余量.四肢和躯干大幅度的活动就不至于引起衣服缝口的过分紧绷,使运动时的服装整体具备了自然状态的特征,并且不易暴露肌肤而使穿者难堪.3中国传统文化与/意在留褶0的联系在欣赏中国古代服装文明发展历史时,我们总会不自觉地问,是什么原因影响着平面剪裁方式的进程,并使/褶皱0在中国古代服装造型中占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是导致中国古代服装褶皱存在的重要原因.3.1仰观俯察,注重虚无在观察方式上,中国古时采取仰观俯察,远近往还的散点透视.这种流动性的观察方法,体现了中国宇宙观的整体性.因此,中国古代服装的审美内涵要求服装的线条和形状,不管它以何种方式组合在一起,必须具有动态的、连贯的特征.中国古代服装通过褶皱的不断变化,产生光线的明暗起伏,服装与人体相得益彰,轮廓线条呈现出流动性与韵律感.此外,在看待事物时,与西方人偏重于实体的审美观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更倾向于偏重虚无.比如,面对一座房屋,西方文化会看重柱式、墙面等实的因素,而中国文化重视的是门和窗等虚的因素;面对被服装包裹、修饰之下的人体,西方人看重的是比例、结构与身体特征,而中国文化看重的则是神韵、流畅感、完整性与礼仪法度.3.2强调审美体悟过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审美过程中的品味和体悟.有了从观赏到品位再到体悟的深入过程,对象的神情气韵才能被感知和理想.审美的最终目的是试图通过体悟的过程,使主体趋向客体的境界,从而达到提高主体情操的过程.进一步讲,中国古代服装造型不限于人体比例与结构之美的禁锢,求得一种宏大超然的造型境界,并最终极大地加强了体悟审美过程的必要性,这一点正符合中国文化传承中的心领神会.服装只是认识人精神境界与人身体形态的媒介,对结构与造型的精确程度给予了极大的宽容.中国古代平面剪裁方式,在减弱服装的结构特征的同时,自然形态褶皱的出现成为必然,并使服装本身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服装的体悟审美过程从而最终形成.与此相反,西方文化强调客观事物与认识概念的一一对应,格外看重服装的结构与塑造性,致使设计元素与设计形式的极大丰富,服装的整体与细节呈现清晰明确的特点.3.3弱化形体,获得神韵散点透视无法使对象作为实体明晰地从周围环境中独立出来,在审美感官上,个体的呈现方式不必依赖于形式的规划.散点透视的观察方法、重视虚无观与体悟的意识形态,也导致了中国的文学轻叙事,重抒情,提倡/文以载道0,包容教化于其中;中国艺术讲求宏大超脱的意境和虚静守一的审美形态.与中国画依赖离形、变形、轻形,以获得神似与气韵的方法一样,显现形体、结构清晰的服装外型被认为是缺乏审美内涵的表现,凭借于此,/意在留褶0充分体现了/以形写神0的精神境界,并作为中国古代服装造型特点得以确认.4结束语中国古代几千年的服饰变化,没有专注于具体细节,而总是试图否定和超越形的存在,以期进入理想的精神世界,表现人的智慧、信仰等精神之美.褶皱的运用,使中国古代服装具备了无限的包容性、柔韧性与变化能力./留褶0之所以在中国古代服装中有着确定不移的地位,不仅是因为褶皱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理想,更因为它充分和完整地再现了中国文化中的精神超越性及其时空观的永恒性.褶皱是东方服装和西方服装的沟通点,也是古今服装的糅合点.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褶皱已成为服装设计诸多元素中较为经典的设计元素,它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更为中西方服饰文化平添了绚烂的一笔.参考文献:[1]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增订本)[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2]华梅.服饰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蒋金锐.褶皱的赏析[J].饰,1999,(6):33-35.[4]张皓.中国美学范畴与传统文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11)第5期贾玺增:论中国古代服装/意在留褶0的造型倾向与审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