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洁公司与联合利华的“间谍"风波
- 格式:pdf
- 大小:170.83 KB
- 文档页数:2
团伙生产假冒联合利华宝洁五省联动铲除产销链近日,广东汕头与河北、浙江、湖南、山东等五省市公安机关联合行动,对由澄海公安分局发起的假冒“潘婷”等10多个品牌的日用化妆品侵权案开展统一收行动,打掉犯罪团伙3个,端掉制假售假犯罪窝点9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5名,缴获假冒的日用化妆品3.4万多瓶、商标瓶80多万个(套)及商标标识46万多个,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约1500万元,实现了产销络的全链条打击。
异地用警端窝今年7月初,汕头公安发现潮阳区和平镇星光工业园区隐藏两个大型制假窝点。
7月4日,在汕头市公安局的直接指挥下,澄海公安分局异地用警,100多名民警奔赴潮阳区和平镇,在两个制假窝点查获假冒的“潘婷”、“飘柔”、“海飞丝”等10多个品牌的日用化妆品商标标识及标识瓶,并抓获制假窝点老板周×辉、周×华夫妇(均系汕头市潮南区人)和相关管理人员。
据犯罪嫌疑人周×辉、周×华夫妇交代,他们在潮阳区和平镇星光工业园分设制假工场及仓库,并雇用工人大肆生产、销售假冒联合利华、宝洁等驰名商标的“潘婷”、“飘柔”、“海飞丝”、“舒蕾”、“清扬”、“好迪”、“采乐”、“力士”、“OLAY”洗发水瓶和“六神”、“强生”、“舒肤佳”沐浴露瓶及“黑人”、“高露洁”、“佳洁士”、“云南白药”牙膏等日用消费品后,通过货运公司销往河北石家庄、浙江义乌、湖南邵东、山东等地。
据汕头市公安局指定管辖,7月5日,澄海公安分局对周×辉等人涉嫌假冒注册商标案立案侦查。
锁定利益链条鉴于案情重大,澄海公安分局申请发起全国集群战役。
公安部打假办组织多个省市警方深挖扩线。
澄海公安分局专案组前往河北、浙江、湖南、山东等重点地区收集证据,与当地警方协作,迅速查明该制假售假犯罪团伙的组织架构,锁定犯罪窝点和犯罪嫌疑人。
经过了两个月的排查,一个以汕头市潮南区人周×辉、周×华夫妇为首,销售络遍及广东、河北、浙江、湖南、山东等省市的特大制售假冒日用化妆品犯罪络和利益链条浮出水面。
史上著名的十大商业间谍案2009年08月07日16:51 来源:凤凰网1、FBI参与的日美商业间谍案商业间谍方:日立制作所和三菱电机反商业间谍方:IBM公司案例看点:IBM一战成名1982年6月23日早7时,6名日本人被FBI警员押解。
被逮捕的是日本日立制作所和三菱电机两家著名电气公司的6名雇员,另有12名雇员被美方发出了逮捕令,理由是“非法获取有关世界头号计算机生产商IBM的基本软件(OS操作系统)和硬件的最新技术情报,并偷运至美国境外”。
1983年2月,日立三菱公司在承认雇员有罪的前提下与原告方达成和解。
经此一役,IBM的OS操作系统的著作权在世界主要工业国家得到了全面的承认。
2、杜邦公司诉克里斯托夫商业秘密侵权案商业间谍方:克氏兄弟反商业间谍方:杜邦公司案例看点:商业机密至上杜邦公司在德克萨斯的比尔蒙特开设了一家工厂,计划生产甲醇。
由于工厂还在建设之中,厂房尚未加顶。
1969年3月19日,受身份不明的第三人的雇佣,比尔蒙特的摄影师克里斯托夫兄弟驾驶飞机,在空中对杜邦公司的新建厂房进行了拍摄。
冲洗后交给了身份不明的第三人。
杜邦公司就对克氏兄弟进行起诉其商业机密。
法院最终判决该公司正在建设的厂房属于商业秘密,克氏兄弟以不正当手段窃取信息,属于侵犯杜邦公司的商业秘密,同时要按照杜邦的要求披露其雇佣者。
3、宝洁联合利华商业间谍案商业间谍方:宝洁(P&G)公司反商业间谍方:联合利华(Unilever)案例看点:垃圾窃密2001年初,宝洁(P&&G)公司和联合利华(Unilever)公司之间爆发了情报纠纷事件。
2001年4月,面对主要竞争对手联合利华的强烈质疑,宝洁公司公开承认,该公司员工通过一些不太光明正大的途径获取了联合利华的产品资料,而这80多份重要的机密文件中居然有相当比例是宝洁的情报人员从联合利华扔出的“垃圾”里找到的。
后来,宝洁公司归还了那些文件,并保证不会使用得来的情报,沸沸扬扬的“间谍案”就此不了了之。
公关需要采集的信息案例采集公关信息公关需要采集的信息:1.产品形象信息2.组织形象信息3.政府决策信息4.新闻舆论信息公共关系活动的“四步工作法”:调查、策划、实施、评估现代企业“商业间谍”倍出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曾派出商业间谍到通用汽车公司偷取数箱机密计划文件,被诉后不得不向对方支付一亿美元的庭外和解费;宝洁公司曾雇用间谍以市场分析员的名义潜入联合利华公司,从后者的“垃圾堆”中获得大量机密;波音公司两名员工为争取美国空军的一份卫星生产合约,偷取了竞争对手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计划书,结果波音在失去合约的同时,也被罚在一段时间内不得竞投空军装备合约。
在现代社会中,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种因素越来越多,能否及时发现和识别与组织发展相关的公众对象,意义十分重大。
这就需要信息搜集与整理,虽然上述都是世界名企为获知竞争对手不光彩的一幕,但从侧面反映出全球任何企业都格外看重获取行业信息、市场行情以及竞争者生产经营状况等,所以经常被誉为情报。
公关管理职能的本质体现应是有效的信息管理,这也符合公关学科的特点。
公关正是通过有效的信息管理,协助企业科学决策,协调企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竞争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
(可以自行搜集某一反映信息管理重要性的案例,说明公关日常工作收集整理信息的必要性)调查方法p256引证分析法:对各种媒介所传播的各种组织形象的信息进行调查分析的方法。
被引用越多,组织影响越大,知名度越高公共关系的功能p592、帮助决策:(1)提供环境信息;(2)拟定决策目标;(3)起草决策方案;(4)组织实施方案。
3、宣传引导:关键是得到舆论领袖的支持4.沟通协调:包括内外的沟通协调社会赞助利民利已5.全员教育:强化公众的自觉,主动,习惯性的行为公共关系组织机构p70组织内部的公共关系部公共关系部:组织内部针对一定的目标,为开展公共关系而设立的职能机构独立的公共关系公司一、公共关系部门公共事务部公共信息部传播部1、公关关系部门在组织中的地位组织的管理职能部门组织的决策参谋部门资料储存中心信息发布中心社会环境监测中心趋势预测中心公众接待中心组织——公关部门——内外部公众公共关系部门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不断提高!美国对400名总经理的调查显示:总经理用于指导或参与公关工作的时间一般占其总工作时间的25%—50%;美国对356家企业公共关系部的调查显示:56%的公关部向企业最高领导直接汇报、16%向次高领导直接汇报,总共2/3企业公关部直接向企业高层汇报。
跨国公司在华十大公关危机案例本篇文章来源于有效营销原文链接:/article/2007/108221.shtml 2005年,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集体遭遇危机:广本、亨氏、宝洁、卡夫、肯德基、强生、索尼等等,被神化了的跨国公司优秀管理水平似乎在顷刻间化为乌有。
跨国公司怎么会这样,究竟是什么因素使然?卓跃咨询认为,变化的不是这些跨国公司,变化的是中国当前的市场环境和中国消费习惯,以及媒体整体的理性并承担起“第三方公信力”的角色,成为跨国公司和中国企业研究的命题。
根据卓跃咨询的判断,因为危机事件,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损失至少在50亿人民币。
套用一句话,幸福的企业看起来是类似的,不幸的企业却各有各的不幸。
危机事件处理优秀的公司都是类似的,那就是遵从了“5P”原则,而如果缺失其中的一个“P”或者几“P”,那么企业就有可能遭遇危机和不幸。
借鉴是一种智慧。
这是我们重新将这些遭遇危机的企业案例呈现出来的目的,也许当事企业或者第三方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迪。
在本文中,卓跃咨询推出“5P研究模型”,以对这些危机事件做出评估:1、端正态度(Perception):态度决定一切。
2、防范发生(Prevention):优秀的危机管理企业都有良好的危机预案和危机预警机制。
3、时刻准备(Preparation ):面对可能出现的危机事件和危机事件爆发后出现的可能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出各种准备策略。
4、积极参与(Participation):危机爆发后,企业应该本着一种积极态度处理危机事件,而不是逃避责任或者推委。
5、危中找机(Progression):危机处理的最高境界是能把“危”变成“机”,从中获利或者得以提升。
案例一:索尼“问题相机”危机品牌:索尼危机性质:产品质量危机指数:6案例描述:12月上旬,浙江方面抽检发现,索尼6个型号30个批次的数码相机存在包括自动白平衡失效、成像均匀度不好、液晶屏亮度不够、自动曝光不准确等问题,被定性为“不合格”。
第1篇一、案例背景宝洁公司(Procter & Gamble,简称P&G)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跨国公司,主要从事日用消费品的生产和销售。
该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众多的知名品牌,如飘柔、海飞丝、潘婷、汰渍、吉列等。
本文将分析宝洁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一次法律纠纷案例,旨在探讨跨国企业在本土化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及应对策略。
二、案例简介2010年,中国消费者在购买宝洁公司生产的洗发水产品时,发现产品中存在大量疑似化学物质。
经过调查,消费者发现这些化学物质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随后,宝洁公司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面临巨大的法律压力。
三、案例分析(一)法律问题1. 产品责任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生产者应当对其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
本案中,宝洁公司生产的洗发水产品中存在疑似有害化学物质,可能对消费者健康造成危害,涉嫌违反产品责任法。
2.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享有安全、健康、满意的消费权益。
本案中,宝洁公司的产品存在安全隐患,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 广告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广告应当真实、合法、准确。
本案中,宝洁公司在其广告中宣传其产品安全、无害,但实际产品却存在安全隐患,涉嫌违反广告法。
(二)应对策略1. 主动召回问题产品:宝洁公司应立即启动产品召回程序,将问题产品从市场上撤回,以防止消费者继续受到危害。
2. 公开道歉并赔偿消费者损失:宝洁公司应向消费者公开道歉,并按照相关规定对受到损害的消费者进行赔偿。
3. 加强产品质量监管:宝洁公司应加强内部产品质量监管,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4. 积极应对舆论压力:宝洁公司应积极应对舆论压力,通过媒体发布公开信、召开新闻发布会等方式,向消费者传达公司对此次事件的关注和处理措施。
四、案例启示1. 跨国企业在本土化过程中应重视法律法规:跨国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应充分了解并遵守中国法律法规,以确保自身合法权益,避免法律风险。
宝洁与联合利华品牌战略比较分析宝洁和联合利华是两家世界顶级的消费品公司,它们的品牌战略都非常成功。
本文将比较这两家公司的品牌战略。
宝洁品牌战略宝洁的品牌战略是建立一个实力强大的品牌组合,利用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联系来赢得市场份额和消费者的忠诚度。
宝洁的品牌组合非常广泛,主要分为四个类别:家庭护理、个人护理、保健与营养,以及宠物护理。
宝洁的品牌为消费者提供按需服务,以满足其不同的需求。
例如,舒肤佳是针对亚洲市场推出的品牌,喜洋洋则是针对中国儿童市场推出的品牌,此外,P&G品牌还进行了在年轻消费者群体中的更好的定位,像Tide、Pampers等数据显示,在全球的品牌市场中,宝洁已经进入了90%的家庭。
此外,宝洁非常关注品牌与内容的融合,他们与很多媒体合作,例如NFL、ESPN等等,与品牌融合的内容加深了客户对品牌的连接,并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象。
联合利华的品牌战略是在不同地区、市场和消费者之间进行个性化创新,以提高品牌的整体资产价值。
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社会、文化和个人特征,联合利华根据市场需求中进行新品的研发并通过与长期伙伴共同合作,以优化其市场品牌战略。
例如,珀莱雅是针对欧洲和北美市场推出的品牌,并且在2019年,该品牌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9.9%;该公司还推出了科丽华和清扬等新品牌,以满足市场不同的需求,科丽华则是针对亚洲市场推出的男士护肤品牌等。
此外,联合利华还与许多电商公司和零售商建立合作关系,以加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并提高市场份额。
两家公司的品牌战略都非常成功,但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
首先,在品牌组合方面,宝洁的品牌组合比联合利华更加广泛,其品牌覆盖范围更为多样化。
同时,宝洁的品牌与生活和家庭密切相关,例如,它们的品牌包括肥皂、洗衣粉、尿片等日常生活用品。
而联合利华的品牌则更注重高贵与奢华感,例如它的娇兰、兰蔻等品牌,这些品牌针对的是高端消费群体,产品定位更为高档。
其次,宝洁更注重品牌与内容的融合,与权威型媒体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打造品牌形象和更深入的联系;而联合利华通过与杂志、模特、艺人等进行跨界合作,打造高端直观的品牌形象,此法紧贴时代需求,符合年轻消费者需求。
商业秘密十大泄露宣贯案例汇总1.客户信息:(2004)杭西刑初字定336号刑事判决书肖某为原告五金矿业公司的业务员。
肖某在工作中多次代表原告与新加坡C公司进行重晶石粉贸易,掌握了该公司客户名单,包括该客户名称、地址、背景、联系人及联系方法、经营渠道、客户要求、货源和现行卖价等。
肖某和五金矿业公司订立有《保密合同》。
2000年5月,肖某辞职,先后到被告包装公司和诚裕华公司工作,披露和使用了原告的C公司的客户信息,包装公司向C公司出口重晶石粉10206吨,裕成华公司向C公司出口6492吨。
每吨利润73元。
法院认为C公司客户名单,客户名称、地址属于共有领域,但该客户的背景、联系人及联系方法、经营渠道、客户要求、货源和现行卖价等信息属于特定化的客户信息,是需要通过花费劳动、金钱和努力才能取得的,因而不属于公共领域的信息,属于商业秘密范畴。
2.采购渠道:56岁的洛佩兹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采购负责人,人称成本杀手,在他担任通用汽车负责人的3年中,在汽车零件上为通用公司节约了约30亿美元。
1993年3月15日,洛佩兹带领7名助手投奔德国大众公司。
他的跳槽直接威胁通用公司的竞争优势。
克林顿总统甚至命令FBI采用侦查手段干预。
1996年3月7日,通用汽车向美国底特律地方法院提交了99页的起诉书。
后双方达成和解,大众公司向通用公司字符1亿美金的损失赔偿款,并在未来7年内购买通用公司10亿美金汽车零部件,洛佩兹脱离大众公司,在2000年前不得作为雇员或者顾问为大众公司服务。
3.商业策略:2008年1月中旬,被告人胡士泰获悉中钢协当时在南宁召开会议,遂指使被告人葛民强、王勇等人搜集会议信息。
同月17日,葛民强利用力拓公司在铁矿石贸易中的优势地位,从邯郸钢铁公司商运科科长申强处获取了南宁会议的相关信息,并通过电话向胡做了汇报。
同日,王勇等人亦收集到南宁会议的相关信息,并通过电子邮件提供给了胡。
次日,胡士泰向其上级汇报了上述信息。
结合教材130三个小案例、172页案例2,做案例分析宝洁公司“垃圾门”事件摘要:本案例描述了日化行业中宝洁与联合利华之间发生的搜集情报事件。
主要用于分析企业如何针对竞争对手合法开展信息搜集以及搜集哪些信息。
关键词:信息搜集竞争情报宝洁联合利华兵不厌诈。
商场如战场,无论是谁,也许为了利益,有时也会不择手段。
在过去几年里,美国其它产业的发展十分迅猛,但传统产业的增长却极其缓慢。
联合利华和宝洁都面临着华尔街金融巨头的压力,在残酷的竞争面前,两家公司为争夺市场份额使尽了招数,甚至动用了商业间谍。
2001年4月,宝洁公司公开承认,该公司员工曾雇用由越战期间当情报人员所开设的公司,取得商业对手联合利华有关护发产品的机密。
宝洁公司在一份声明中指出,宝洁雇用了一家公司进行商业间谍活动,包括从其它公司的“垃圾堆”中获取信息。
在这个名为“大牧场”的刺探计划中,宝洁雇用的间谍向联合利华的员工谎称是市场分析员。
宝洁承认此举违反商业守则。
事后,宝洁公司辞退了涉案的三名员工,并归还了80份文件给联合利华公司,其中就包括从“垃圾堆”中获得的信息。
双方随即为解决争端展开谈判。
联合利华的发言人称谈判的目的在于确保联合利华的利益得到维护,但拒绝发表进一步评论。
《财富》杂志曾经报道联合利华公司要求宝洁赔偿1000至2000万美元,并由独立的第三机构核查宝洁未来二至三年的产品计划,以防该公司利用取得的机密推广产品。
此外,联合利华更要求宝洁将洗头水部门的主要职员抽调到其他部门工作。
宝洁公司对事件的细节守口如瓶,不过该公司坚持说并没有将窃取的情报应用在该公司的生产和销售业务上。
宝洁还说,它已经与联合利华密切配合,力求事件得到完满解决。
宝洁的发言人指天发誓地说:“宝洁公司没有使用也不会使用得来的情报。
这是一个不幸的事情。
”这一间谍事件随后引起了舆论的极大争议,人们普遍质疑,搜集情报是否可以不择手段。
另外,到底应该怎样看待宝洁公司先有间谍活动后主动坦白交待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