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审定西师大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游子吟》资料作者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1
2021年西师版二年级语文《游子吟》课文及教案传统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学上的许多决策都凭教师个人的经验和意向作出教学,但运用这门技能的教师毕竟有限,而且教学艺术很难传授。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西师版二年级语文《游子吟》课文及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游子吟》课文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古诗,熟背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与韵味。
2、理解古诗的含义,着重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这句诗所蕴涵的深义和喻义。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
4、体会作者孟郊所表达的思母情怀;并能用思想和行动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
教学过程:一、阅读图片,情感铺垫(5-6分)一边听音乐,一边认真地阅读《母子图》,你从图画中看出了什么?(学生反馈,教师点评)1、年迈的母亲在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儿子在床上酣睡;2、夜已深了,母亲不辞辛苦地用自己的一针一线为儿子缝衣服,祝愿孩子远行平安,并希望早日归来。
3、这是一个好学上进的孩子师述:看到这样一幅动人的母子图,你就会想怎样的一首诗?(引出《游子吟》、作者:孟郊,唐朝诗人。
)师述:孟郊唐朝诗人,很早时候就失去了自己的父亲,与自己的母亲相依为命,自己从小刻苦攻读,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多次落榜,只到四十多岁才中进士,当了一名县官。
这首诗就是孟郊当了县官了之后,回忆往事,思绪万千时候写就的。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古诗。
二、节奏朗读,引入情感(5分)出示本诗,指导朗读,初步导出学生的感情。
(用反复诵读的方式来激动学生的情感)(1)请学生来朗诵。
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让听的学生说出她读出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来?(预案:深情的、语气先缓慢再强烈升高、有一种母爱的伟大与对母亲的`关怀的感觉)(3)带全体同学朗读,全体学生齐读、朗诵,也同样来读出这样一种感情来。
2024年二年级上册语文《游子吟》教案范文(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2024年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传统文化》中的《游子吟》。
本诗为唐代诗人孟郊所作,描绘了游子离家远行,母亲为其缝制衣裳的情景,表达了母爱的伟大和深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游子吟》,理解并掌握生字词,了解诗的背景及意义。
2.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欣赏古诗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体会母爱的伟大,激发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游子吟》,理解诗意,体会母爱。
难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欣赏古诗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古诗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母爱主题。
2. 新课导入(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游子吟》,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停顿。
(2)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在课本上做好标记。
(3)讲解诗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 例题讲解(10分钟)(1)分析诗句,理解游子离别之情。
(2)讲解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对偶等。
4. 随堂练习(10分钟)(1)学生自主朗读诗句,体会母爱。
(2)小组合作,讨论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5.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让学生讲述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感人故事,分享母爱的伟大。
(2)布置作业,拓展学生思维。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游子吟》2. 生字词:游、子、吟、离、别、衣、裳等。
3. 重点句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游子吟》,写一篇关于母爱的作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其他关于母爱的古诗,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欣赏古诗的能力。
二年级语文游子吟知识点
《游子吟》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一首诗,主要描写了游子离乡背井的心情和对家
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包括:
1. 诗歌的背景:杜甫创作《游子吟》时正处在安史之乱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许多人
纷纷逃离家乡,离开了亲人和故土。
2. 游子离乡的心情:诗中描写了游子在外流浪、远离家乡的心情,表达了对家乡的思
念之情。
3. 家乡的描写:诗中通过描写家乡的山山水水、乡村风景等,展现了游子对家乡的独
特感情。
4. 杜甫的写作风格:《游子吟》以七言绝句的形式写成,诗句简练、深入人心。
同时,杜甫擅长运用对仗、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使诗句更加优美动人。
5. 表达主题:《游子吟》以游子的视角描写个人的痛苦和苦难,同时也折射出社会的
不安和动荡,以此展示了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学习《游子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背景和主题,并培养对家乡
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游子吟》资料
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
字东野。
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
早年生活贫困,曾周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无所遇合,屡试不第。
贞元(785-
805)中张建封镇徐州时,郊曾往谒。
46岁始登进士第。
后东归,旅游汴州(今河南开封)、越州(今浙江绍兴)。
贞元中任为溧阳尉。
在任不事曹务,常以作诗为乐,被罚半俸。
元和(806-
820)初,河南尹郑余庆奏为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定居洛阳。
60岁时,因母死去官。
郑余庆镇兴元,又奏为参谋、试大理评事。
郊应邀前往,到阌乡(今河南灵宝),暴病去世。
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一生困顿,性情耿介,诗多描写民间疾苦和炎凉世态。
语言力戒平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风格。
诗与韩愈并称“韩孟”。
有《孟东野集》。
1。
《游子吟》孟郊简介
1、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
字东野。
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
唐代著名诗人。
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
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
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2、本诗原文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创作背景
《游子吟》是孟郊在溧阳所写。
作者早年漂泊无依,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
诗人饱尝了世态炎凉,更觉亲情可贵,于是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4、本诗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
西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30课《游子吟》原文及教案【导语】《游子吟》这首诗以一个极为平常而又十分典型的生活细节,揭示了伟大的母爱。
这一平常而又有骨肉亲情的生活场景,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经历。
以下是无忧考网整理的(西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30课《游子吟》原文及教案),希望帮助到您。
【原文】游子吟【作者】孟郊【朝代】唐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教案一】教学目的:1、学习《游子吟》,了解诗意。
2、理解《游子吟》一诗所表达的情感。
3、朗读、背诵、默写《游子吟》发展目标:在阅读中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重难点: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诗意。
2、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课前准备:1、教学挂图。
2、搜集有关写母爱的诗、文。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
1、简介作者。
2、揭示课题。
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吟:一种诗体的名称,本课为“吟咏”。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自由读诗句,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读,并纠错。
3、抽读,大家评。
三、指导朗读。
1、老师范读,让学生画出节奏。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学诗。
1、让学生对照注释,了解诗句大意。
2、同桌(或小组内)交流。
3、抽学诗讲解诗句意思,其余的可以补充。
五、欣赏诗歌。
1、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然后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2、说说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背诵诗歌。
七、延伸。
将自己搜集的写母爱的诗、文,朗诵给大家听。
八、老师总结。
九、作业。
1、抄写、背诵《游子吟》。
2、完成课后思考题。
【教案二】教学目标1、借助拼音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字。
交流识字方法。
2、从诗中受到启发,学习感受母亲的爱,并学习关心自己的母亲,在家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二年级上语文说课-30游子吟西师大版2019一、说教材分析《游子吟》是西师大版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
它是我国唐代诗人孟郊所作。
这首诗语言质朴简洁、感情细腻深厚,通俗易懂,历来被人们所广泛传诵。
主要内容是介绍了母亲对游子的爱。
二、说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由于年龄小,对情感还不能深刻体验,教学中需要教师提供直观图像和语言去引导,去深切感受和理解,使他们真正受到亲情教育。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学情分析,并结合新课程标准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11个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了解诗的内容,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学生从小孝敬父母。
本节课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朗读课文,体会伟大的母爱。
由于学生年龄小,理解诗句的意思就成为了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说教法、学法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快乐的。
教学中我通过远程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形象逼真、色彩鲜明的画面,配以悠扬悦耳的音乐,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情景、朗读品味、想象体验等方法,使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到伟大的母爱。
五、说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一)、激情导入,初读寻疑。
1、母爱是那潺潺的流水,滋润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田。
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谈感受,调动学生情感,从而自然而然导入课题。
2、利用大屏幕出示注解,解释诗题,介绍诗人和写诗的背景。
(二)、细读品味,体会诗境1、初读感知播放课件,范读全诗。
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通,读顺,纠正字音,指导朗读。
2、理解古诗。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中适时点拨学生:哪些词更能体现出深切的母爱?(学生会找到密密、迟迟)这些词,继而理解这些词所蕴含的感情,并指导学生读出温和厚重、深长的语气,读出母亲的慈爱及儿子亲切的感激之情。
《游子吟》资料
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
字东野。
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
早年生活贫困,曾周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无所遇合,屡试不第。
贞元(785-805)中张建封镇徐州时,郊曾往谒。
46岁始登进士第。
后东归,旅游汴州(今河南开封)、越州(今浙江绍兴)。
贞元中任为溧阳尉。
在任不事曹务,常以作诗为乐,被罚半俸。
元和(806-820)初,河南尹郑余庆奏为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定居洛阳。
60岁时,因母死去官。
郑余庆镇兴元,又奏为参谋、试大理评事。
郊应邀前往,到阌乡(今河南灵宝),暴病去世。
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一生困顿,性情耿介,诗多描写民间疾苦和炎凉世态。
语言力戒平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风格。
诗与韩愈并称“韩孟”。
有《孟东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