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二物理实验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自助(pdf)
- 格式:pdf
- 大小:944.15 KB
- 文档页数:2
2.5 实验: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物理素养学习目标1.实验目标:①明确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原理和方法。
②知道如何选择实验器材,能熟练地使用秒表。
③学会用单摆测当地的重力加速度,掌握减小实验误差的方法。
1.会依据单摆的周期公式确定实验思路。
2.能设计实验方案,会正确安装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操作。
3.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单摆的摆长,能正确使用停表测量单摆的振动周期。
4.能正确处理数据,测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5.能从多个角度进行实验误差分析。
重点关注:①单摆及周期公式②摆长、重力加速度、周期③公式法、图像法(一)课前研读课本,梳理基础知识010203知识梳理一、实验思路1.实验原理:在摆角较小时,单摆做简谐运动,根据其周期公式2T =,可推导得224l g Tp =。
据此,通过实验测出摆长l 和周期T ,可计算得到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值。
2.物理量的测量①摆长l :摆长等于摆线长度和小球半径之和。
可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小球球心与悬点之间的距离作为摆长的测量值,也可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的直径,算出它的半径,再测量悬点与小球上端之间的距离,以两者之和作为摆长的测量值。
②周期T :用停表测量单摆做多次全振动(例如几十次)的时间,然后通过计算求出它的周期的测量值。
二、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器材:铁架台及铁夹,金属小球(有孔)、停表、细线(1 m 左右)、刻度尺、游标卡尺。
三、进行实验1.让细线穿过小球上的小孔,在细线的穿出端打一个比孔径稍大一些的线结,制成一个单摆。
2.将铁夹固定在铁架台上端,铁架台放在实验桌边,把单摆上端固定在铁夹上,使摆线自由下垂。
在单摆平衡位置处做上标记。
3.用刻度尺量出悬线长l ′(准确到mm),用游标卡尺测出摆球的直径d ,则摆长为2d l l ¢=+。
4.把单摆拉开一个角度,角度小于5°,释放摆球。
摆球经过最低位置(平衡位置)时,用停表开始计时,测出单摆完成30次(或50次)全振动的时间,求出一次全振动的时间,即为单摆的振动周期。
2024-2025学年度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一次综合素养测评物理学科本试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第I 卷(选择题46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7个小题,每个小题4分,共2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研究过程中运用了先微元再累加”方法的是( )A.研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B.观察桌面的微小形变C.把物体简化为有质景的点D.研究重力在曲面上做功特点2.从嫦娥奔月”到夸父逐日”,见证了中华儿女探索太空的不懈追求。
一质量为的宇航员在某一星球上由静止释放小球,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
在内,小球下落了,则( )A.该星球上的重力加速度是B.该星球上的重力加速度是C.小球第内的位移比第内的位移少D.小球第内的位移比第内的位移少3.耙在中国已有1500年以上的历史,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称之为铁齿楼”,将使用此农具的作业称作耙。
如图甲所示,牛通过两根粑索拉耙沿水平方向匀速耙地。
两根耙索等长且对称,延长线的交点为,夹角,拉力大小均为,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为的中点),如图乙所示。
忽略靶索质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甲 乙A.两根粑索的合力大小为B.60kg 4s 24m 210m /s 26m /s 3s 4s 10m3s 4s 3m1O 160AO B ∠=F 1AO B (230O ︒AB FC.地对粑的水平阻力大小为 D.地对粑的水平阻力大小为4,中国的面食文化博大精深,种类繁多,其中山西刀削面”堪称天下一绝,传统的操作手法是一手托面一手拿刀,直接将面削到开水锅里。
如图所示,小面片刚被削高时距开水锅的高度为,与锅沿的水平距离为,锅的半径也为,若将削出的小面片的运动视为平抛运动,且小面片都落入锅中,重力加速度为,则下列关于所有小面片的描述正确的是()A.空中相邻两个面片飞行过程中水平距离可能逐渐变大B.掉落位置不相同的小面片,从抛出到落水前瞬间速度的变化量不同C.落入锅中时,最大速度是最小速度的3倍D.若初速度为5.如图甲所示,用一轻质绳拴着一质量为的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不计一切阻力),小球运动到最高点时绳对小球的拉力为,小球在最高点的速度大小为,其图像如图乙所示,则( )A.轻质绳长为B.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C.当时,轻质绳的拉力大小为D.当时,小球受到的弹力与重力相等甲 乙6.嫦娥三号任务是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中的第二步,嫦娥三号分三步实现了在月球表面平稳着陆。
高中物理【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实验一、基本实验要求1.实验目的(1)学会用单摆测定当地的重力加速度.(2)能正确熟练地使用秒表.2.实验原理当偏角很小时,单摆做简谐运动,其运动周期为T=2πlg,它与偏角的大小及摆球的质量无关,由此得到g=4π2lT2.因此,只要测出摆长l和振动周期T,就可以求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的值.3.实验器材带有铁夹的铁架台、中心有小孔的金属小球,不易伸长的细线(约1米)、秒表、毫米刻度尺和游标卡尺.4.实验步骤(1)做单摆取约1 m长的细丝线穿过带孔的小钢球,并打一个比小孔大一些的结,然后把线的另一端用铁夹固定在铁架台上,并把铁架台放在实验桌边,使铁夹伸到桌面以外,让摆球自然下垂.实验装置如图.(2)测摆长用毫米刻度尺量出摆线长l′,用游标卡尺测出小钢球直径D,则单摆的摆长l=l′+D 2.(3)测周期将单摆从平衡位置拉开一个角度(小于5°),然后释放小球,记下单摆做30次~50次全振动的总时间,算出平均每一次全振动的时间,即为单摆的振动周期.反复测量三次,再算出测得周期数值的平均值.(4)改变摆长,重做几次实验.二、规律方法总结1.数据处理(1)公式法。
将测得的几次的周期T和摆长l代入公式g=4π2lT2中算出重力加速度g的值,再算出g的平均值,即为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值.(2)图象法由单摆的周期公式T=2πlg可得l=g4π2T2,因此以摆长l为纵轴、以T2为横轴作出的lT2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如图所示,求出斜率k,即可求出g值.g=4π2k,k=lT2=ΔlΔT2.2.误差分析(1)系统误差主要来源于单摆模型本身是否符合要求.即:悬点是否固定,摆球是否可看做质点,球、线是否符合要求,摆动是圆锥摆还是在同一竖直平面内振动以及测量哪段长度作为摆长等.(2)偶然误差主要来自时间(即单摆周期)的测量.因此,要注意测准时间(周期).要从摆球通过平衡位置开始计时,并采用倒计时计数的方法,即4,3,2,1,0,1,2,…在数“零”的同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不能多计或漏计振动次数.为了减小偶然误差,应进行多次测量后取平均值.3.注意事项(1)选择材料时应选择细、轻又不易伸长的线,长度一般在1 m左右,小球应选用密度较大的金属球,直径应较小,最好不超过2 cm.(2)单摆悬线的上端不可随意卷在铁架台的杆上,应夹紧在钢夹中,以免摆动时发生摆线悬点滑动、摆长改变的现象.(3)注意摆动时控制摆线偏离竖直方向的夹角不超过5°.可通过估算振幅的办法掌握.(4)摆球振动时,要使之保持在同一个竖直平面内,不要形成圆锥摆.(5)计算单摆的振动次数时,应从摆球通过最低位置时开始计时,为便于计时,可在摆球平衡位置的正下方作一标记.以后摆球每次从同一方向通过最低位置时进行计数,且在数“零”的同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计数.考法一实验原理与操作【例1】根据单摆周期公式T=2πlg,可以通过实验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如图甲所示,将细线的上端固定在铁架台上,下端系一小钢球,就做成了单摆.(1)用游标卡尺测量小钢球直径,示数如图乙所示,读数为________mm.(2)(多选)以下是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其中正确的有________.a.摆线要选择细些的、伸缩性小些的,并且尽可能长一些b.摆球尽量选择质量大些、体积小些的c.为了使摆的周期大一些,以方便测量,开始时拉开摆球,使摆线相距平衡位置有较大的角度d.拉开摆球,使摆线偏离平衡位置不大于5°,在释放摆球的同时开始计时,当摆球回到开始位置时停止计时,此时间间隔Δt即为单摆周期Te.拉开摆球,使摆线偏离平衡位置不大于5°,释放摆球,当摆球振动稳定后,从平衡位置开始计时,记下摆球做50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Δt,则单摆周期T=Δt50【变式拓展1】实验小组的同学做“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1)实验前他们根据单摆周期公式导出了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g=4π2LT2,其中L表示摆长,T表示周期.对于此式的理解,四位同学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同学甲:T一定时,g与L成正比同学乙:L一定时,g与T2成反比同学丙:L变化时,T2是不变的同学丁:L变化时,L与T2的比值是定值其中观点正确的是同学________(选填“甲”“乙”“丙”“丁”).(2)实验室有如下器材可供选用:A.长约1 m的细线B.长约1 m的橡皮绳C.直径约2 cm的均匀铁球D.直径约5 cm的均匀木球E.秒表F.时钟G.最小刻度为毫米的米尺实验小组的同学选用了最小刻度为毫米的米尺,他们还需要从上述器材中选择:__________(填写器材前面的字母).(3)他们将符合实验要求的单摆悬挂在铁架台上,将其上端固定,下端自由下垂(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悬点到_________之间的距离记为单摆的摆长L.(4)在小球平稳摆动后,他们记录小球完成n次全振动的总时间t,则单摆的周期T=__________.(5)如果实验得到的结果是g=10.09 m/s2,比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值大,分析可能是哪些不当的实际操作造成这种结果,写出其中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法二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例2】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测出悬点O到小球球心的距离(摆长)L及单摆完成n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t,则重力加速度g=________(用L、n、t表示).(2)下表是某同学记录的3组实验数据,并做了部分计算处理.组次12 3摆长L/cm80.0090.00100.0050次全振动时间t/s90.095.5100.5振动周期T/s 1.80 1.91重力加速度g/(m·s-2)9.749.73请计算出第3组实验中的T=________s,g=________m/s2.(3)用多组实验数据作出T2L图象,也可以求出重力加速度g.已知三位同学作出的T2L图线的示意图如图中的a、b、c所示,其中a和b平行,b和c都过原点,图线b对应的g值最接近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值.则相对于图线b,下列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选填选项前的字母).A.出现图线a的原因可能是误将悬点到小球下端的距离记为摆长LB.出现图线c的原因可能是误将49次全振动记为50次C.图线c对应的g值小于图线b对应的g值(4)某同学在家里测重力加速度.他找到细线和铁锁,制成一个单摆,如图所示,由于家里只有一根量程为0~30 cm的刻度尺,于是他在细线上的A点做了一个标记,使得悬点O到A点间的细线长度小于刻度尺量程.保持该标记以下的细线长度不变,通过改变O、A间细线长度以改变摆长.实验中,当O、A间细线的长度分别为l1、l2时,测得相应单摆的周期为T1、T2.由此可得重力加速度g=________(用l1、l2、T1、T2表示).【变式拓展2】为了研究滑块的运动,选用滑块、钩码、纸带、毫米刻度尺、带滑轮的木板以及由漏斗和细线构成的单摆等组成如图甲所示装置,实验中,滑块在钩码作用下拖动纸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同时让单摆垂直于纸带运动方向做小摆幅摆动,漏斗可以漏出很细的有色液体,在纸带上留下的痕迹记录了漏斗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如图乙所示.(1)漏斗和细线构成的单摆在该实验中所起的作用与下列哪个仪器相同?________(填写仪器序号).A.打点计时器B.秒表C.毫米刻度尺D.电流表(2)已知单摆周期T=2 s,在图乙中AB=24.10 cm,BC=27.90 cm、CD=31.90 cm、DE=36.10 cm,则单摆在经过D点时,滑块的瞬时速度为v D=________ m/s,滑块的加速度为a=________ 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实验答案例1、解析:(1)该游标尺为十分度的,根据读数规则可读出小钢球直径为18 mm +6×0.1 mm =18.6 mm.(2)根据用单摆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实验要求可判断a 、b 、e 正确.答案:(1)18.6 (2)abe变式拓展1、解析:(1)因为g 是定值,则L 变化时,L 与T 2的比值是定值,丁同学观点正确.(2)根据实验原理及要求易知,他们还需要从上述器材中选择:A .长约1 m 的细线;C .直径约2 cm 的均匀铁球;E.秒表.(3)用刻度尺测量悬点到小球球心之间的距离记为单摆的摆长L .(4)单摆的周期T =t n .(5)可能是振动次数n 计多了;可能是测量摆长时从悬点量到了小球底部;可能在计时的时候秒表开表晚了.答案:(1)丁 (2)ACE (3)小球球心 (4)t n (5)可能是振动次数n 计多了;可能是测量摆长时从悬点量到了小球底部;可能在计时的时候秒表开表晚了(合理即可)例题2、解析:(1)单摆的振动周期T =t n .根据T =2π L g ,得g =4π2L T 2=4π2n 2L t 2.(2)T 3=t 350=2.01 s. 根据T =2π L g ,得g =4π2L T 2≈9.76 m/s 2. (3)根据T =2π L g ,得T 2=4π2gL ,即当L =0时,T 2=0.出现图线a 的原因是计算摆长时过短,可能是误将悬点O 到小球上端的距离记为摆长,选项A 错误;对于图线c ,其斜率k 变小了,根据k =T 2L ,可能是T 变小了或L 变大了,选项B 中误将49次全振动记为50次,则周期T 变小,选项B 正确;由4π2g =k 得g =4π2k ,则k 变小,重力加速度g 变大,选项C 错误.(4)设A 点到铁锁重心的距离为l 0.根据单摆的周期公式T =2π L g , 得T 1=2π l 1+l 0g ,T 2=2π l 2+l 0g . 联立以上两式,解得重力加速度g =4π2(l 1-l 2)T 21-T 22. 答案:(1)4π2n 2L t 2 (2)2.01 9.76 (3)B (4)4π2(l 1-l 2)T 21-T 22变式拓展2解析:(1)单摆振动具有周期性,摆球每隔半个周期经过纸带中线一次,单摆在该实验中所起的作用与打点计时器相同,故选A .(2)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大小等于该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大小,故有v D =x CE T=0.34 m/s ,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Δx =aT 2,有: a =CD +DE -(AB +BC )T 2=0.040 m/s 2 答案:(1)A (2)0.34 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