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安人”之道
- 格式:pdf
- 大小:417.22 KB
- 文档页数:5
孔子圣人之道一一一九大刹手锏你一定想成就自已,做最好的自已,静心沉思吧,走进孔圣人内心世界吧,去聆听孔老的谆谆教导吧!(一)群处守嘴,不惹祸;乱处守心,不出错;闲话少说,事情多做;抬起头做人,俯下身做事;有些人不必等,有些事不必争,是你的走不了,不是你的等不来;做好自己的事,干好自己的活;修好自己的心,立好自己的德。
让思想丰富,让心灵纯静;让生活充实,让人生优雅;让别人幸福,让自己快乐!(二)给别人留有余地,往往就是给自己留下了生机与希望。
自然界里的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给予是一种快乐,因为给予并不是完全失去,而是一种高尚的收获;给予是一种幸福,因为给予能给你的心灵美好。
(三)人生有四苦:一是看不透。
看人际中的纠结、争斗后的隐伤,看不透喧嚣中的平淡、繁华后的宁静。
二是舍不得。
舍不得曾经的精彩、不逮的岁月,舍不得居高时的虚荣、得意处的掌声。
三是输不起。
输不起一段情感之失,输不起一截人生之败。
四是放不下。
放不下已经走远的人与事,放不下早已尘封的是与非。
(四)清醒坦诚、聪明智慧。
能看到别人的错误,是清;能看到自己的错误,是醒;能够承认自己的错误,是坦;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是诚。
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点,是聪;能够发现别人的优点,是明;能够学习别人的优点,是智;能够利用别人优点,是慧!清醒坦诚是做人之必须,聪明智慧是做事之必须。
(五)越是有故事的人越沉静简单,越是肤浅的人越浮躁不安;人最先成熟的不是身体,而是言谈举止间的气质和智慧,人最先衰老的不是容颜,而是不顾一切的勇气;敢于背上超出承受能力的包袱,经历一段后会发现自己比想象的优秀很多;成功的人不仅仅是才华横溢,而是坚强的意志及平和低调诚实让人信任的品行。
(六)人脉关系十大定律:一是不要总显示比别人聪明;二是想钓鱼就要像,鱼那样思考;三是让对方做主角,自己甘愿做配角;四是目中无人,让你一败涂地;五是常与人争辩,你永远难赢;六是锋芒太露,下场不好;七是刺猬原则,保持适当距离;八是树一个敌,等于立一堵墙;九是谦虚不虚伪,不苛求完美;十是敬人等于敬自己。
(一)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1、仁的思想孔子把人视作最高的道德规范,其要义就是“爱人”。
仁之于政治,主张实行“德政”,提出“省刑罚薄税敛”“博施济众”和“老安”、“少怀”的思想。
这些思想都是其“爱人”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也是保民的手段,期望缓和阶级矛盾,巩固旧势力的统治。
仁也体现在其“忠恕”观念中,这是要求人积极帮助别人,对人要忠,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强加给人,对人要“恕”,他的忠恕思想也是为缓和社会关系矛盾服务的。
而对社会统治者,“宽则得众…惠则足以使人”2、礼的思想孔子的礼是以政治而言的,其精神集中表现在“正名”思想中,也即奴隶制社会那一套等级的“礼制”。
“正名”思想认为,君臣和父子都应严格恪守各自的名分和尊卑长幼的次序,应当“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群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他认为“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所以要求统治者提倡礼教。
(二)论教育的作用1、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冉有之问,孔子扼要地阐述了他的“庶、富、教”的施政大纲。
从三者排列看,孔子已直观地认识到治理好一个国家,要有这三个条件:首先要有较多的劳动力;其次,发展生产,解决人民的物质生活中的吃、喝、穿、住的问题只有在先庶、先富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化,发展教育事业。
2、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作用集中体现在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思想中。
“性相近,习相远”的起点是“性相近”,核心和终点是“习相远”。
他从“习相远”出发提出了早期教育,他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早期教育理论的人。
孔子虽然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但也不是教育万能论者。
孔子提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命题,据王充解释,“性相近、习相远”只是在不能移的“上智”与“下愚”之间发挥作用。
(三)论教育对象1、有教无类的含义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对象,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教无类”中的“类”是指“种类”即族类。
不分族类就是不分庶鄙,不分贵贱。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精神及启示一、有教无类仁者爱人。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多话是说的关于“爱人”的思想。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
’这是孔子关于“仁”的最明确的答复,但所谓爱人,并非“兼爱”或“泛爱”,而是“爱之”和“尊之”。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谦而行,泛爱众而亲仁”,要首先做到“孝悌”,在孝悌之外,还要注意“立人”,“达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就是说在提高自己道德修养的同时,也要提高别人的道德修养。
由于“仁”从普遍意义上来说是爱人,是对人的尊重,所以他的教育思想之一,便是“有教无类”,是把教育从贵族和奴隶主普及到平民中去,达到“人人皆可为尧舜”。
只有把人的思想提高到“仁”的更高标准,才能真正爱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要真正达到“仁”的要求,在教师方面,那就是要抓住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因材施教;在学生方面,就是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方能“克己复礼为仁”。
“有教无类”,反映在教育对象上,也就是在招收弟子时要广开学路,广招生徒。
二、因材施教《论语·先进篇》有一段记载: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经孔子一番鼓励,他们就各自表达了自己的心愿。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晒之。
“求,你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侯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粤,咏而归。
”夫子唱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哲后。
孔子的理想世界与理想人格严循东 2021年4月30日孔子理想人格的典型:君子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1、孔子的理想世界孔子的理想世界是一个个体与群体和谐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个人追求理想人生,可以达成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技术与经济停滞的时代,一九七二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顾志耐称之为“传统停滞时代”(traditional stagnation epoch)。
传统停滞时代并非没有技术进步,而是没有长期持续不断的技术进步。
偶发一次性的技术进步,使劳动生产力提高,社会的总产值,即GDP增加,人均产值因而增加,生活改善,然而人口随之增加,使人均产值重回原来的水准。
所以传统停滞时代只有GDP增加,没有人均GDP增加。
因此孔子的理想世界,不追求经济进步或经济成长,只追求社会和谐,让人民在和谐的环境中安居乐业,过幸福的日子。
十八世纪后半,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展开,技术进步在科技研发和资主义制度支持下,取得长期持续不断的性质,带领世界进入顾志耐的现代成长时代(modern growth epoch),理想世界就必须在社会和谐之外,加上经济进步或经济成长。
2、伦理优先的价值观孔子的理想人生最根本的部分,是伦理优先的价值观。
所谓价值就是可以直接满足我们内心需要,让我们感到幸福的东西,主要为伦理、财富,以及社会地位与名声;由于可以直接满足我们内心的需要,所以叫作“内在价值”(intrinsicvalue),也是人生追求的“最终目的”(ultimate end )。
伦理就是人与人之间适当的关系。
伦理的实践是道德,道德表现在行为之上为品德,具有品德之人为君子。
君子是孔子理想人格的典型。
孔子的理想人生包括三个阶段,代表三种不断提升的境界,就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3、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也。
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寿七十三。
孔子之道,传于后世,影响深远。
予贡,名端木赐,孔子弟子之一,才智过人,品行高洁,常侍孔子左右。
孔子既没,予贡追忆先师之言行,作《论孔子》一篇,以明其道。
原文:孔子之道,广大悉备,孔子之道,包罗万象。
其教也,仁者见之而思,智者见之而行,勇者见之而敢,洁者见之而净。
孔子之道,非一端之学,非一家之术,乃天下之至道,古今之通义也。
孔子之教,以仁为本,以礼为节,以义为利,以智为明,以信为诚。
仁者,爱人也;礼者,敬人也;义者,宜人也;智者,知人也;信者,实人也。
孔子之道,教人立身,教人处世,教人治国,教人平天下。
孔子之道,行于天下,无远弗届。
其教人也,不拘一格,不泥一术。
孔子曰:“有教无类。
”盖谓人无论贵贱、贫富、智愚,皆可受教。
孔子之道,教人求真,教人向善,教人求仁,教人求智。
孔子之道,教人立己达人,教人成己成物。
孔子之道,教人知时,教人知势,教人知人,教人知地。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盖谓人当以好学之心,乐学之态,求道于天下。
孔子之道,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盖谓人当修身齐家,以敬其事,以安其人,以安其国,以安其天下。
孔子之道,教人忠诚,教人仁爱,教人孝悌,教人友爱。
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盖谓人当以忠诚事君,以仁爱待人,以孝悌事亲,以友爱处友。
孔子之道,教人慎独,教人克己,教人自省。
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盖谓人当慎独其行,克己其私,自省其过。
孔子之道,教人敬天爱人,教人尊道贵德。
孔子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盖谓人当敬天爱人,尊道贵德,以行其道。
孔子之道,教人求仁得仁,求智得智,求勇得勇,求洁得洁。
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盖谓人当乐仁乐智,乐勇乐洁,以成其德。
孔子之道,博大精深,不可穷尽。
予贡虽未能尽窥孔子之道,然心向往之,故作《论孔子》一篇,以明其道。
孔子“修己安人”管理思想的现代诠释【摘要】管理的本质是一种文化,西方传统文化是崇尚科学主义的工具理性文化,注重自我价值和追求法治,强调管理的制度化、定量化和严格化,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崇尚人文精神、伦理道德、集体主义的“家天下”文化,以重视“情感管理”,强调人本位的儒家思想理论体系为主导。
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要想成为“君子”即好的管理者,务必从这三方面进行由“内圣”到“外王”的修炼。
【关键词】儒家管理思想孔子修己安人文化孔子认为管理是个修己安人的过程。
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儒家倡导“修己以敬”、“修己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从领导者的自我管理,到对各级管理人员的人事管理,再到对整个组织成员的管理,这就是儒家所提出的修己安人的管理方式。
以“修己”作为出发点,进而推广到“安人”的目标,“修己”,契合儒家的“内圣”之道,指人的主体心性修养,道德、学识、能力方面的自我修养,当然以道德修养为重,这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基础。
“安人”即所谓“外王”之道,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修己到推己及人,使人“安”,“安”是一种精神上的自足状态,必须使人“安”才会达到管理之“和”。
《大学》把“内圣外王”具体化,提出“三纲领”,“八条目”。
“三纲领”,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发扬光大自身的德性,即推己及人,使人民弃旧从新,亦即以己之德教化百姓,就是达到仁的至高境界。
“八条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前五条是“内圣”即修己,后三条属“外王”即安人,“格物而后至知,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修身”是最重要的核心,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本,后四者只是修身的方法,是从属于修身的目的;修身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尽管三者是修身的理想,但为了实现这些理想,则又必须从修身做起,正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试述孔子的爱人之道摘要:“仁爱”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伦理价值。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其成为儒家仁爱思想最经典的表述。
对“仁者爱人”这一思想的阐释,各学者也都见仁见智,本文主要是从孔子爱人思想的简述、爱人的内容以及爱人之方这几个方面来阐述孔子的爱人之道。
“摘要”应当对全文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做一个高度凝练的概括,请在全文修改完之后对摘要加以修改。
关键词:孔子仁爱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与基础,在《论语》一书中,谈及“仁”的有58章,“仁”共出现了109次,可见孔子对“仁”的重视。
据考证,“仁”出现于孔子之前,并非孔子首创,但是直到孔子才赋予其全新的文化内涵。
孔子的弟子樊迟、子贡、颜渊、仲弓、司马牛、子张都曾分别问仁于孔子,孔子的回答,由于对象不同、场合不同,其对仁的解释也各不相同。
仁者“爱人”这一解释是对“仁”之本质最基本也是最经典的表述。
而且从“仁者莫大于爱人”①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爱人是仁者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核心的要求。
一、孔子爱人之道的思想简述“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论语.颜渊》)从这简短的两字中可以分析出其蕴含的问题,其一,爱什么样的人;其二,如何爱人。
前一问题就其爱人的特点而言,从对象上看是一种博爱、泛爱,从程度上看是一种等差之爱、亲疏有别之爱。
前者是心灵与理想之爱,后者则是行为与现实之爱。
对于如何去爱人,行爱人之道的方法是什么,孔子认为就是善推其所为,即善于推己及人,这里要注意的是,“推己及人”不是孔子的原话,而是后代学者的总结。
那么能够做到“推己及人”的根据又是什么呢?孔子认为是每个人都有爱人之心,以爱人之心,行推己及人之事。
这就是孔子的爱人之道。
那么人为什么要爱人?为什么要行推己及人之道?清楚这两个问题是理解孔子爱人之道的关键所在。
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西周以来赖以①王聘珍.大戴礼记(主言)[M].中华书局,1983:8.维护贵族宗法制度和社会等级秩序的周礼经历了数百年的时局变化,已不免流于僵化的形式,逐渐失去其社会功用,已经失去了内在的生命力,沦为纯粹的外在形式。
论孔子“安贫乐道”来历及其现实意义众所周知,“安贫乐道”是圣人孔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侧面表现、是儒家思想的人生最高境界。
然而“安贫乐道”核心要点是“乐道”,而不是乐贫、守贫。
和“士志于道”一样,要求在治学态度上能长坐冷板凳,下沉潜工夫,不为眼前的浮名小利所动,抱定对人类生存状态和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做出有益于国计民生的科研成果,提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理论观点。
坚持追求真理的人文理想,恪守非义莫取的道德底线,即使暂时遭遇贫穷落寞.也能坚持价值理性.保持耿介高标,不坠青云之志。
真正做到“宁静致远,淡泊名利”。
“安贫乐道”的来历表现出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习的地方,例如:(1)孔子的安贫乐道思想论述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的安贫乐道思想。
“安贫乐道”不是拒绝富贵,死守贫穷;不是越穷越光荣,而是在富贵不可得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现实条件安排生活,保持平和的心境。
不眼红别人的富贵,更鄙弃“不义而富且贵”,将贫穷的孔子过得清高而有气节,决不为了摆脱贫困而不顾廉耻,泯灭良心,贪污盗窃,坑蒙拐骗,吞嗟来之食而骄其妻妾。
(2)、安贫乐道是“体面”的活法“体面”的生活理解为1. 灵肉结合、义利兼容的,除了物质生活富足,还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
他主张读书为学,接受诗书礼乐的教育,反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如孟子后来所发挥的“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人而不如禽兽,虽活得安逸,有何体面可言?所以孔子主张先富后教,在物质生活得到基本保证的前提下,提高人的教育程度,充实人的精神世界。
2. 孔子的“体面”观还包含对人格理想的坚守,对修养境界的追求。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3. 乐以忘忧,心境平和,是体面生活必备的一个条件。
不讲礼义廉耻去追逐名利,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那有什么“体面”可言。
第五.孔子“体面”观还表现为推己及人境界。
评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摘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精髓,也是孔子教导世人为人为学的基本原则。
这一原则先后轻重,步骤分明。
孔子提出首先要解决立志的问题,其次便要修己;最后道行,德彰,仁成之后,方可游于艺。
关键词:道德仁艺一、志于道——因道而立“志于道”是孔子对于人生提出的一个要求,中国传统的思想重视立志,认为立志是做人的第一步。
孔子说的是志于“道”,即首先要立志于懂得做人的道理,确立明确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堂堂正正的做人。
这就是中国古人常讲的追求成圣成贤。
孔子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这是极言闻道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懂得做人之道,人生就有了意义,可以不枉此生;反之,如果浑浑噩噩,不知为人之道,寿命再长也只是行尸走肉;专业技能再高也可能危害人类,遗臭万年。
从这个意义上讲,懂得做人之道,不再糊里糊涂,生命有了意义,也可以死而无憾了。
那何谓孔大圣人之“道”呢?概而言之,这个“道”包括修身冶性的君子之道和为政治国的先王之道。
(一)“道”的个人观——修己《论语·公治长》中说君子之道则有四:“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首先要加强个人内心品德修养,行为态度要谦逊,事奉君长要诚敬;一旦干政,要恩抚百姓,使民适宜,不劳民伤财。
追求、实行孔子之“道”首先要从自我做起,这就涉及到“道”的个人观,这是一个“修己”的过程,有着强烈的人格感召力,主要由以下几种必不可少的道德修养作为要素。
1.安贫。
孔子主张安贫乐道。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里仁》)孔子并非排斥富贵,而是强烈反对抛弃“道”的原则去贪求富贵,“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里仁》)颜渊是孔子弟子中最能安于贫贱的一位,孔子这样评价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从《论语》看孔子的人际交往之道王玉华【摘要】孔子丰富的人际交往思想在<论语>里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其关于人际交往的原则、规范、价值观和目标诉求等人际交往之道,为我国人际交往方面伦理原则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影响深远而流长.【期刊名称】《济宁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2)001【总页数】4页(P19-22)【关键词】孔子;《论语》;人际交往之道【作者】王玉华【作者单位】济宁学院,山东,曲阜,27315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02孔子丰富的人际交往思想在《论语》里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论语》一书涉及的交往关系有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及朋友,即五伦之间的交往,对这些人际交往的伦理原则,孔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其概述的交往原则、交往规范、交往价值观和交往目标诉求等人际交往之道,为我国世世代代人际交往方面伦理原则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其影响深远而流长。
在孔子的道德思想体系中,“仁”是其伦理学说的核心,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原则。
何谓“仁”?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仁,亲也。
从人二。
”段云裁注云:“独则无偶,偶则相亲,故字从人二。
”“亲者,至密也。
”可见“仁”的本意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亲爱之辞。
一人独居无“仁”可言,只有在交往过程中才有“仁”的体现。
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其过程和结果是各不相同的,因而孔子对不同学生的“问仁”,所作出的回答也是各不相同的。
《论语》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颜渊》)。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1](《颜渊》)。
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 ,其言也讱。
”[1](《颜渊》)子张问仁 ,子曰:“能行五者 (恭、宽、信、敏、惠 )于天下 ,为仁矣!”[1](《阳货》)子贡问仁 ,子曰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1](《雍也》)仲弓问仁 ,子曰:“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1](《颜渊》)答案尽管不一,但却都是从人生处世和人际交往的角度来进行阐释的。
学习孔⼦的处世观,安稳过好⼈⽣我看过很多抨击儒学的⽂章,说得⽐较看似蛮有道理的是说孔⼦⼀⽣的不得意,儒学那么好,孔⼦⼈⽣却过得“惶惶如丧家之⽝”?对于现代以《成功学》作为衡量标准的⼈,读得太深的,没有其他的因素,只有成功就是好,失败就是差的。
已经很难交流的了。
《论语·泰伯》上说:“天下有道则见,⽆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道,富且贵焉,耻也。
”邦有道,贫贱就是⼈有问题,不会奋⽃成功;邦⽆道,富贵,肯定也是⼈有问题,不助纣为虐,怎得来富贵?孔⼦所处时代,恰好是“邦⽆道”的时期,“惶惶如丧家之⽝”,⼀个正道的⼈,不可能去求富贵的。
⽂化⼤⾰命时,很多⼈,不都也富贵⼀场了吗?苦难的是有正识正义的⼈⼠。
孔⼦讲“邦⽆道,富且贵焉,耻也”,不见得全是讲道德的原因,邦⽆道,虽然可以助纣为虐取得富贵,但结局⼀定也是悲剧的。
《⼤学》中讲“故货悖⽽⼊者,亦悖⽽出”,历史上的事例,⽐⽐皆是,举不胜举。
⽂化⼤⾰命结束了,那些靠⾛邪道富且贵焉的,也不是打回原形了吗?现代⼈取笑孔⼦不得意的时候,恰恰是真正的不懂儒学才会取笑的。
孔⼦讲“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道,富且贵焉,耻也。
”其实缩⼩到⾃⼰的家庭中来看,也是有指导意义的。
家庭上,该做的做了当作“有道”,⼀些该做的事却没有做当作“⽆道”,来看赚钱的问题。
⼈⽣中如何选择的问题,就可以学习这句话来看了。
现代社会,每个⼈都忙着赚钱。
其实,不瞒你说,我也喜欢钱,有钱,也是⼀个⼈能⼒的标志。
邻镇中的⼀个朋友,早年家庭贫困,真的穷怕了,后来⾛出社会上奋⽃,夫妻⼀⼼只扑在赚钱上,钱倒是赚了⼏百万,但是由于⽣意上太忙,⼦⼥没时间管教,就全把⼦⼥托付学校,放假时间,也未见得有时间与孩⼦交流的,反正见⾯就是给钱的事。
现在⼦⼥的性格基本就是和他对着⼲的,⼜不可捉摸。
不知道是什么回事,⼦⼥以花钱惹事为乐。
每次有和他电话联系,总是唉声叹⽓:“悔不该⼼只在钱,今天看看孩⼦,宁愿赚少个⼀百万”。
《论语》中的为人之道就好像“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论语的理解是不同的,这也就是说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我们在自己年岁不同的时候想起如今学的《论语》,可能又会有不同品味出的味道。
因此现在,我也只能从自己的视野里,从自己的世界里谈谈我对《论语》的所见,所感。
我认为,《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流传至今,其根本目的就是宣传儒家的为人之道,其核心思想就是儒家思想体系的中心——仁。
但是对于其为人之道,我也有些自己不同的认识和看法。
首先,孔子认为做人要做君子,做君子就要仁爱。
这里的仁爱即是“泛爱众而亲仁”,这也就是孔子教导其弟子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老师,博爱民众,亲近仁人。
其次,在《论语·子路篇》中提到:“刚、毅、木、讷,近仁。
”这也就是孔子说仁之君子应当具有的气质,“刚”要求为人要正直,以此便不会见利忘义;“毅”要求为人要树立坚定志向,以此就不会畏惧困难;“木”要求为人要淳朴,这样就不会追名逐利,沽名钓誉;“讷”要求为人不谄媚,以此便不会巧言令色讨好他人。
这四点虽然说起来便能脱口而出,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能做到的,却是很少很少。
我很赞同这几点,但是如果真的落实在实际行动上,我不禁就产生了些许疑惑,若是做到“木”,我们就不去追求名利,那我们又能得到什么?若是做到“讷”,我们性情耿直,说话做事太直接又会不会伤害到他人?我思考后,觉得大概是不是君子不求名利,不去讨好他人,所求的就是一种安于心的状态。
这种状态就是说刚、毅、木、讷不是成为君子的过程,而是君子的最终目标,是成为君子的最终结果,这也就是孔子的仁之大道。
接着,我想说说《论语》中的仁爱观,这也是是我不太认同其思想的一方面。
《论语·子路篇》中第二十三句提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以及在《宪问篇》中第二十三句提到的“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这两句孔子将君子和小人做了明显的划分,这种划分是在当时的等级制度下提出的。
处于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下,从这两句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孔子的仁爱观是有差别,有等级划分的,这也是我不太认同之处。
君⼦不⽴危墙之下——孔⼦的安全箴⾔君⼦不⽴危墙之下的原⽂据说是这样的:“防祸于先⽽不致于后伤情。
知⽽慎⾏,君⼦不⽴于危墙之下,焉可等闲视之。
”百度上说是孔⼦的话,但我查了《论语》,似乎没有体现,也许在别的古籍上有吧。
不过《孟⼦》上有着这⼀句话:“莫⾮命也;桎梏死者,⾮正命也。
”也是⼀样的道理。
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乎岩墙之下。
尽其道⽽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正命也。
闲话少叙,⾔归正题。
我想这两位⽼夫⼦说的话应该是他们⽣命的体验,⽣活的感悟,给我们讲的是做⼈的道理。
先哲们的这些醒世恒⾔⼜何尝不是我们做安全⼯作的道理呢?“防祸于先⽽不致于后伤情”不就是说安全第⼀,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么。
“君⼦不⽴于危墙之下”,可引申为不做危险的事情,那进⼀步⽽⾔,车间⾥什么是危险的事情呢?那就是不按规定佩戴防护⽤品,不按照⽣产⼯艺规定去违章作业。
也就是要我们做到三“不伤害”之不伤害⾃⼰。
⽣命最⽆价,所以伤不起。
安全⾸先是掌握在⾃⼰的⼿⾥。
⼀⼈安全背后是⼀个家庭的幸福。
⼈⼈安全,社会才能和谐。
我们⼯作⽬的是获取快乐,快乐基于平安,平安⾸先要靠⾃⼰争取。
很多的事故和教训发⽣时,可能只是当事⼈的⼀念之差,图⼀时的⽅便,把⾃⼰⽴于“危墙”之下,⽽受到⽆谓的伤害。
这样做绝不仅仅伤害的是⾃⼰。
我们每个⼈都肩负着⾃⼰的安全,家庭的幸福,我们伤不起。
认清危墙,才能远离伤害。
⼈⼈都明⽩的道理,但不⼀定⼈⼈都做得到,这其中每个⼈对“危墙”的认识⽔平往往起决定作⽤。
所谓“危墙”就是风险,风险总是潜伏的多,明显的少。
公司推⾏的QHSE管理体系给我们带来了风险评价和危害识别的规范要求,让我们多了⼀个安全的法宝。
可是要把这些⼯作落到实处,还必须⽤我们的慧眼把具体的操作和规范的要求相互结合,才能在⼯作中尽可能的发现“危墙”,评估“危墙”,远离“危墙”,进⽽远离受伤害。
⼯作每天都有新情况,“危墙”也会变模样,对“危墙”的防范不可能⼀劳永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