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标特性分析的红外与微光图像融合算法
- 格式:pdf
- 大小:321.40 KB
- 文档页数:5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算法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算法引言:近年来,随着红外和可见光图像获取技术的发展,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在目标检测、夜间监测、军事侦查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红外图像能够突破可见光图像的局限性,具有辐射强度分布多变、辨识率高、适合在夜间和复杂天气条件下感知目标等优势;而可见光图像在空间和形状信息方面具有优势。
因此,将红外图像与可见光图像融合起来,可以有效地提高图像的质量和信号噪声比,从而更好地进行目标识别和目标跟踪。
方法:在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算法中,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作为一种前沿的图像处理技术,在图像识别和特征提取方面具有出色的性能。
基于CNN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算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 数据预处理:将红外和可见光图像进行均衡化处理,使其具有相似的对比度和亮度分布。
这一步骤对于后续的特征提取和融合起到了关键作用。
2. 特征提取:使用卷积神经网络提取红外和可见光图像的特征。
卷积神经网络通过多层卷积和池化操作,可以有效地提取图像的空间特征和纹理信息,对于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特征融合:将红外和可见光图像的特征进行融合。
融合的方法有多种,例如加权平均法、多层感知机等。
本文采用了基于CNN的特征级融合算法,该算法可以通过学习权重将红外和可见光图像的特征进行融合,得到更具有信息量的融合特征。
4. 图像重建:将融合后的特征通过反卷积操作进行重建,得到最终的融合图像。
重建的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先验知识,如红外图像的辐射分布和可见光图像的形状信息,以提高重建图像的质量。
实验结果:本文通过对红外与可见光图像数据集的实验验证,证明了基于CNN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算法的有效性和性能优势。
与传统的图像融合算法相比,该算法在目标识别和目标跟踪等任务中具有更好的性能和更高的准确率。
结论: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算法在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基于Mamba和Transformer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网络目录1. 内容概要 (2)1.1 背景与动机 (3)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4)1.3 主要工作与贡献 (5)2. 相关工作 (6)2.1 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方法概述 (7)2.2 Transformer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8)2.3 Mamba框架简介 (9)3. 研究方法 (10)3.1 网络结构设计 (12)3.1.1 Transformer架构概述 (12)3.1.2 Mamba框架特点 (13)3.1.3 融合网络结构设计 (15)3.2 损失函数与优化算法 (16)3.2.1 常见损失函数介绍 (18)3.2.2 优化算法选择 (19)3.3 过程参数设置与实现细节 (20)4.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21)4.1 数据集与实验环境 (22)4.2 实验设计与对比实验 (23)4.2.1 数据预处理与增强方法 (24)4.2.2 实验参数设置 (26)4.2.3 结果对比与分析 (27)4.3 性能评估指标 (28)4.3.1 准确率 (29)4.3.2 信息熵 (29)5. 结果可视化与讨论 (31)5.1 融合图像结果展示 (32)5.2 结果分析 (33)5.3 讨论与展望 (34)6. 总结与未来工作 (35)6.1 研究成果总结 (36)6.2 研究不足与局限 (37)6.3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38)1. 内容概要本篇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Mamba和Transformer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网络,旨在提高图像融合的质量和效率。
通过结合Mamba的灵活性和Transformer的强大表征能力,该网络能够有效地将红外和可见光图像的信息融合在一起,从而生成具有更高清晰度和准确性的融合图像。
在具体实现上,该网络采用了分层式架构,包括特征提取、特征融合和决策输出三个阶段。
在特征提取阶段,网络利用Mamba模块对红外和可见光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得到不同层次的图像特征。
红外图像处理中的目标检测算法研究近年来,随着红外技术的不断发展,红外图像在军事、航空、遥感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而红外图像的主要特点是其对温度敏感,同时在空间和时间上均具有良好的分辨能力,因此它在目标检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就探讨红外图像处理中的目标检测算法的研究进展。
一、红外图像处理中的目标检测算法概述目标检测算法是指通过对图像中的目标进行分析、处理,确定目标的位置、尺寸、形状、数量等信息。
在红外图像处理中,目标检测算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基于滤波的目标检测算法滤波是图像处理中常用的一种处理方法。
基于滤波的目标检测算法一般采用各种卷积核对红外图像进行处理,通过滤波后图像的变化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尺寸。
这种方法简单易懂,但对目标的形状等特征提取不够精细,因此准确性有限。
2. 基于特征提取的目标检测算法特征提取是指从图像中提取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局部结构,为之后的分析和处理提供基础。
基于特征提取的目标检测算法采用各种特征提取方法对红外图像进行处理,通过提取出图像中的一些特征结构来确定目标的位置、尺寸、形状等信息。
这种方法相对于基于滤波的方法来说,可以提取出更为精细的目标特征,因此准确率更高。
3. 基于机器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基于机器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采用各种机器学习算法对大量的样本数据进行训练,从而达到对红外图像中目标的自动检测。
这种方法因为其在识别复杂目标方面的良好性能,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
二、基于滤波的目标检测算法基于滤波的目标检测算法一般常用的方法是基于高斯滤波的算法。
之所以采用高斯滤波是因为,高斯滤波涉及到了频率域的平滑处理,通常情况下红外图像具有一定的噪声,采用高斯滤波可以有效去除噪声,从而提高目标检测的准确率。
基于高斯滤波的目标检测算法主要是通过建立一种高斯模型来检测图像中的目标。
该算法首先需要对图像进行高斯滤波,去除噪声,之后在滤波后的图像中连续分割出较明显的连通区域,基于这些连通区域建立模型,判别出其中的热点区,完成对目标的检测。
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算法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发展,图像处理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在军事、医疗、安全监控等领域,其应用日益广泛。
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算法作为图像处理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算法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本文将概述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的基本概念,包括红外图像和可见光图像的特点、图像融合的必要性以及融合的基本原理。
在此基础上,将详细介绍目前国内外在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包括各种融合算法的优势和局限性。
本文将重点研究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的关键技术,包括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融合策略等。
针对这些关键技术,本文将深入分析其原理、方法及其优缺点,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具体说明。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如何优化融合算法,以提高融合图像的质量和效率。
本文将通过实验验证所研究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将评估融合算法的性能指标,如清晰度、对比度、融合度等,并与其他算法进行对比分析。
本文还将讨论融合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和挑战,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方向和建议。
本文将全面深入地研究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算法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二、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技术概述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技术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技术,旨在将红外图像和可见光图像中的有用信息进行融合,以生成一种包含更多信息、更具可读性和可理解性的新图像。
这种技术能够结合不同传感器捕捉到的信息,利用它们各自的优点,以弥补彼此的不足。
红外图像主要反映物体的热辐射信息,对于隐蔽目标、伪装目标以及夜间目标的检测具有显著优势。
红外图像往往分辨率较低,且难以区分目标的细节和纹理。
而可见光图像则提供了丰富的色彩和纹理信息,对于场景的识别和目标的分类具有较好的效果。
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算法研究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算法研究摘要:随着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获取技术的发展,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技术展现了其巨大的应用潜力。
本文通过对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算法的研究,探索其在军事、安防、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并比较了目前常用的融合算法的特点和优劣。
关键词:红外图像、可见光图像、融合算法、应用潜力、特点、优劣一、引言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技术是将红外与可见光图像信息相互融合,提取双方图像的优势特征,实现整体图像质量的提高与增强。
随着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获取技术的不断进步,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技术在军事、安防、医疗等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二、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算法的研究与应用1. 学习和融合算法学习和融合算法是常用的图像融合方法之一,它将可见光图像和红外图像作为训练样本,通过学习的方法将两种图像的特征进行融合。
该算法不仅能够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和细节表现力,还能够提高图像的目标检测和识别能力。
在军事领域,该算法被广泛应用于无人机、导弹等武器系统的目标识别与跟踪。
然而,该算法对训练样本的质量和数量要求较高,且实时性较差。
2. 基于传统方法的图像融合算法基于传统方法的图像融合算法主要包括像素级融合、小波变换融合和相关融合等。
其中像素级融合算法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它将红外图像和可见光图像的像素进行简单的加权平均。
该算法的优点是实现简单,且实时性较好,但其融合效果较为粗糙,细节信息展示不够明显。
小波变换融合算法能够更好地提取图像的低频和高频信息,实现了对图像的多尺度分析,但其计算复杂度较高。
相关融合算法是在空间域和频域两个方向上进行融合,能够更好地保留图像的细节信息,但其对噪声比较敏感。
3. 深度学习方法近年来,深度学习方法在图像处理领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算法也采用了这一方法。
深度学习方法通过神经网络的训练,能够自动提取图像的特征信息,并实现更精确的融合效果。
例如,将红外图像和可见光图像作为输入,通过卷积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得到融合后的图像。
红外微光融合摘要:一、红外微光融合技术简介1.红外微光融合技术的概念2.红外与微光技术的特点二、红外微光融合技术的原理1.红外与微光信号的获取2.信号的融合处理3.融合后的信号应用三、红外微光融合技术的应用领域1.军事领域2.民用领域3.未来发展方向四、我国红外微光融合技术的发展现状1.技术研究进展2.产业政策支持3.企业参与情况五、红外微光融合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挑战1.技术创新趋势2.国内外市场需求3.技术挑战与应对策略正文:红外微光融合技术是将红外技术与微光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两者优势,以提高探测性能和目标识别能力的一种技术。
它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在军事和民用领域受到关注。
一、红外微光融合技术简介红外微光融合技术是指通过将红外技术与微光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利用两种信号的互补性,提高系统的探测性能和目标识别能力。
其中,红外技术主要利用目标物体发射的红外辐射进行探测,适用于夜间和恶劣环境;微光技术则是利用微弱光信号进行探测,具有较高的图像质量和目标识别能力。
二、红外微光融合技术的原理红外微光融合技术的原理主要包括红外与微光信号的获取、信号的融合处理以及融合后的信号应用。
首先,通过红外探测器获取目标物体的红外辐射信号,通过微光探测器获取微弱光信号。
然后,对这两种信号进行融合处理,如信号的增强、滤波等,以提高系统的探测性能和目标识别能力。
最后,将融合后的信号应用于各种场景,如军事侦察、民用监控等。
三、红外微光融合技术的应用领域红外微光融合技术在军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如夜视侦查、战场监视、导航定位等。
在民用领域,该技术也具有很大的潜力,如安防监控、森林防火、环境监测等。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红外微光融合技术在未来还有望拓展到更多领域。
四、我国红外微光融合技术的发展现状我国红外微光融合技术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已成功研发出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在产业政策方面,政府对红外微光融合技术给予了大力支持,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红外与可见光的图像融合系统及应用研究摘要:红外与可见光的图像融合技术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
本文主要介绍了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并探讨了该技术在军事、安防、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通过深入分析,我们认为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前景广阔,有望在各个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一、引言红外和可见光图像融合技术是将红外图像与可见光图像进行融合,以提高图像质量和对目标的识别能力。
随着红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红外图像的分辨率和对比度得到了大幅提高,但在细节信息和颜色还原方面仍有一定的不足。
可见光图像虽然具有良好的颜色还原和细节信息,但在特定条件下,如夜间或低光条件下,可见光图像的能力受到限制。
因此,将红外图像与可见光图像进行融合,可以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提高图像质量和识别能力。
二、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系统的基本原理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系统包括图像采集、预处理、特征提取和融合四个主要步骤。
首先,通过专用的红外和可见光相机采集红外图像和可见光图像。
然后对采集的图像进行预处理,包括图像去噪、图像增强等,以提高图像质量。
接下来,通过特征提取算法提取红外图像和可见光图像的特征,包括边缘、纹理等。
最后,通过融合算法将红外图像和可见光图像进行融合,得到一幅融合图像。
三、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系统的实现方法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系统有多种实现方法,包括多分辨率分解法、拉普拉斯金字塔法、小波变换法等。
多分辨率分解法是将红外图像和可见光图像进行多次分解,然后通过图像融合算法将分解后的图像进行重构。
拉普拉斯金字塔法是通过金字塔算法将红外图像和可见光图像进行多次分解,然后通过图像融合算法在不同尺度上进行融合,再通过反向金字塔操作得到最终的融合结果。
小波变换法是将红外图像和可见光图像进行小波变换,在小波域下进行融合,最后通过小波逆变换得到融合结果。
四、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系统的应用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技术在军事、安防、医疗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基于红外图像处理技术的目标检测和跟踪技术研究红外图像处理技术在目标检测和跟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着传感器技术的日益成熟和计算机处理性能的不断提高,基于红外图像的目标检测和跟踪技术成为研究热点。
本文主要介绍基于红外图像处理技术的目标检测和跟踪技术研究。
一、红外图像处理技术简介红外辐射是指波长在0.8~1000微米范围内的光辐射,因其在大气中传播损失小,可以穿透雾、烟和夜间的黑暗,所以被广泛应用于夜视、火控、生命体征监测等领域。
红外图像处理技术是把红外图像传感器采集到的红外辐射图像进行数字处理和分析,从中提取目标信息并进行识别、检测和跟踪。
其主要包括图像预处理、目标检测和跟踪、目标识别等主要步骤。
二、基于红外图像处理技术的目标检测目标检测是指在一张图像中找出其中的目标,并给出它们的位置。
基于红外图像处理技术的目标检测技术主要采用特征检测和机器学习算法相结合的方法。
特征检测是指在图像中寻找具有特定特征的区域。
基于红外图像的目标检测主要采用纹理特征、边缘特征、形状特征等多种特征进行检测。
机器学习算法是指通过大量的样本数据进行训练,学习到从图像中提取特征并进行目标检测的方法。
主要包括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决策树等算法。
三、基于红外图像处理技术的目标跟踪目标跟踪是指在一段视频序列中,持续追踪图像中的目标,以实现目标在时空上的连续跟踪。
基于红外图像处理技术的目标跟踪主要采用模型跟踪和特征点跟踪两种方法。
模型跟踪是指在目标检测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目标的状态模型,实现目标在不同帧之间的跟踪,主要包括卡尔曼滤波、粒子滤波、扩展卡尔曼滤波等算法。
特征点跟踪是指在一段视频序列中通过提取目标的特征点,以它们在不同帧之间的运动来实现目标的跟踪。
主要包括SURF、SIFT、FAST等算法。
四、基于红外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基于红外图像处理技术的目标检测和跟踪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主要包括火灾监测、工业安全、安保监控、精准医疗等领域。
专利名称:基于自注意力机制的红外和可见光图像融合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罗晓清,张战成,刘子闻
申请号:CN202010436324.5
申请日:20200521
公开号:CN111709902A
公开日:
20200925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基于自注意力机制的红外和可见光图像融合方法,属于图像融合领域。
主要解决图像融合时忽略人眼主观感受的重要性问题。
其实现步骤是:1)搭建基于自注意力机制的深度自编码网络结构,以端到端的方式对特征提取,融合规则和重构规则同时学习;2)将编码层不同分支的特征图输入自注意力机制获得注意力图,并采用均值融合策略获得输出特征图;3)设计内容损失和细节损失两类损失函数,分别用于突出红外目标信息,锐化边缘和更好地利用源图像中的纹理细节;4)训练神经网络,并对自注意力机制进行可视化以调整网络结构和损失函数。
本发明能通过学习注意力图以最佳方式分配注意力,获取图像关键信息,改善视觉效果,提高融合图像的质量。
申请人:江南大学
地址:214122 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基于opencv的红外微光融合算法摘要:1.引言2.红外微光融合算法的背景和意义3.基于OpenCV的红外微光融合算法a.算法原理b.代码实现c.实验及结果分析4.总结正文:【引言】随着夜间的可视技术在监控、安防、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红外微光融合算法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
该算法能够将红外图像和微光图像进行融合,从而在夜间获得更加清晰的图像。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OpenCV的红外微光融合算法。
【红外微光融合算法的背景和意义】红外图像和微光图像各自具有一定的优势。
红外图像具有较高的夜间探测能力,可以有效识别隐藏在暗处的目标;微光图像则具有较好的色彩信息,可以清晰地呈现目标的细节。
通过将这两种图像进行融合,可以充分发挥它们的优势,从而得到更加全面的夜间图像。
【基于OpenCV的红外微光融合算法】【算法原理】本文采用的基于OpenCV的红外微光融合算法,主要利用OpenCV提供的图像处理功能实现。
首先对红外图像和微光图像进行预处理,包括去噪、平滑等操作。
接着,通过图像融合算法将两种图像融合为一张图像。
最后,对融合后的图像进行后处理,如图像增强等操作,以提高图像的质量。
【代码实现】具体的代码实现如下:```pythonimport cv2import numpy as np# 读取红外图像和微光图像ir_img = cv2.imread("ir_img.jpg", 0)ms_img = cv2.imread("ms_img.jpg", 1)# 预处理图像ir_img = cv2.medianBlur(ir_img, 5)ms_img = cv2.medianBlur(ms_img, 5)# 图像融合ms_ir_img = cv2.addWeighted(ir_img, 0.6, ms_img, 0, 0)# 后处理图像ms_ir_img = cv2.medianBlur(ms_ir_img, 5)```【实验及结果分析】为验证所提算法的有效性,我们在不同场景下进行了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