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药物排泄的因素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药物分析中的药物排泄研究药物排泄是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后从机体中排出的过程,对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排泄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药物的分子特性、机体的生理状态等等。
因此,药物分析中的药物排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药物排泄的定义、研究方法、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提供有关药物排泄研究的综述。
一、药物排泄的定义药物排泄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后排出机体外的过程。
通常来说,药物在体内经过吸收、分布和代谢后,会被转化成代谢产物,并通过肾脏、肝脏、肺脏等排泄器官从体内排出。
药物排泄对于药物的药效、药代动力学和毒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药物排泄的研究对于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药物排泄的研究方法药物排泄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两种方法。
1. 体外实验体外实验是指在实验室中使用体外模型进行药物排泄的模拟实验。
常用的体外实验方法有转运体实验、血浆蛋白结合实验和细胞毒性实验等。
转运体实验是通过测定药物在转运体上的结合情况,来评估药物在体内是否通过转运体而进行排泄。
血浆蛋白结合实验是模拟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并测定结合率来推测药物的排泄情况。
细胞毒性实验是通过使用细胞培养技术,观察药物对细胞的损伤情况,从而了解药物排泄对细胞的影响情况。
2. 体内实验体内实验是指将药物直接应用于体内动物或人体,通过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及其排出的方式,评估药物的排泄情况。
体内实验的方法主要包括单次给药法、持续给药法和放射性示踪剂法等。
单次给药法是将药物一次性给予动物或人体,然后根据给药后一段时期内药物浓度的变化来判断药物的排泄动力学。
持续给药法是通过长时间给药,观察药物浓度的变化,并分析其排泄动力学,以获得药物排泄特点。
放射性示踪剂法是在体内给药过程中,将药物标记为放射性物质,通过检测放射性物质的变化来研究药物的排泄方式和排泄速率。
三、药物排泄的影响因素药物排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药物的分子特性、机体的生理状态、药物与转运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药物的排泄一、概述药物的排泄系指体内药物以原形或代谢物的形式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药物的作用一方面取决于给药剂量和吸收效率,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药物的体内消除速度。
药物向体液中运行,再从体液中消失的过程,可简单表示如下:式中,k1为表观一级吸收速度常数,k2为表观一级消除速度常数。
药物的排泄与药效、药效维持时间及毒副作用等密切相关。
例如由于肾功能衰竭造成药物肾排泄减慢时,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体内滞留时间延长,对肾病患者应用这些抗生素时,常比正常人容易引起毒副作用。
二、药物的肾排泄肾脏是人体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的最重要的器官。
药物的肾排泄是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肾小管重吸收的综合结果,即肾排泄率=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分泌率-肾小管重吸收率。
1.肾小球滤过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压高,管壁上微孔较大,除血细胞和蛋白质外一般物质均可无选择性地滤过。
药物滤过方式以膜孔转运,即被动转运为主,滤过率较高。
药物若与血浆蛋白结合,则不能滤过。
肾小球滤过率(GFR)为单位时间肾小球滤过的血浆体积数,单位ml/min。
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大小用肾小球滤过率(GFR)表示。
静脉注射菊粉溶液待其分布平衡后,设血浆中菊粉的浓度为Pin,设尿中菊粉浓度和每分钟排尿体积分别为Uin和V,则GFR=Uin×V/Pin。
GFR正常值为l25~130ml/min。
2.肾小管分泌该过程是一主动转运过程。
肾小管主动分泌属于载体介入系统,需要能量供应;该载体系统受到能量限制,可以被饱和,类似结构的药物可竞争同一载体。
3.肾小管重吸收(1)肾小管重吸收是指被肾小球滤过的药物,在通过肾小管时药物重新转运回血液的过程。
重吸收存在主动重吸收和被动重吸收两种形式。
用离子障原理,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在肾小管能通过单纯扩散重吸收。
(2)重吸收的程度与药物的脂溶性、pKa、尿液的pH和尿量有关。
1)药物脂溶性的影响:脂溶性大的药物易于重吸收;水溶性大的药物则不利于重吸收,易被肾脏排泄。
药物代谢的机制和影响因素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被转化为代谢产物或排泄出体外的过程。
这个过程对于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效果、毒性和药效持续时间等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深入了解药物代谢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对于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以及开发新药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代谢主要是在肝脏中进行,也有一部分在肠道、肾脏等器官中发生。
主要有两种代谢途径,即生物氧化代谢和非生物氧化代谢。
其中,生物氧化代谢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代谢形式,通过酶系统氧化药物分子中的官能团,使其转化为更为极性的代谢产物,进而排泄出体外。
而非生物氧化代谢则是指一些药物在无需酶参与的条件下,直接发生水解、酸解等反应,或通过生物膜转运、离子交换等方式转化为代谢产物。
不同的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方式和代谢产物也是不同的,因此药物的代谢特性也应被个体化考虑。
药物代谢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遗传、性别、饮食、药物互作、健康状态等。
首先,药物代谢可能受到基因控制的影响。
某些酶基因的多态性可能引起个体代谢差异,从而对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产生影响。
其次,男女性别在药物代谢方面也存在差异。
研究表明,女性的药物代谢速率可能比男性慢,因此某些药物在女性体内停留时间更长,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
再者,饮食对药物代谢也有较大影响。
一些植物化合物、酶促物、微量元素等成分可能影响药物代谢或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环节。
此外,一些药物互作也可能对药物代谢产生影响。
当两种或更多的药物同时使用时,可能会发生药物代谢酶的互相作用,从而改变药物代谢特性。
一些健康状态也可能影响药物代谢酶系统的活性。
例如,肝病患者的肝细胞数量和功能受损,可能导致药物代谢速率减慢,从而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
为了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必须了解药物代谢的机制和影响因素,从而进行个体化用药。
医生应该了解主要药物的代谢特性和代谢产物,以便评估治疗方案的合理性和需要调整的方向。
同时,病人也应该事先告知医生所有正在使用的药物,以免发生药物代谢酶互相作用的情况。
药物代谢的影响因素
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生物化学反应的过程,其中包括药物的排泄和代谢。
药物代谢的速度和效率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遗传因素: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和表达水平与遗传有关,个体之间在药物代谢酶种类和数量上的差异可能导致药物代谢速度和效率的不同。
年龄和性别:儿童、老年人和孕妇的药物代谢速度和效率通常会比成年男性和女性慢,因为药物代谢酶在这些人群中的表达水平和活性可能会发生变化。
肝脏疾病: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肝脏疾病可能会对药物代谢产生不良影响,导致药物的代谢速度变慢或药物代谢产物积累。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影响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和表达水平,从而影响药物代谢的速度和效率。
饮食和环境因素:饮食和环境因素可能影响药物代谢酶的表达和活性,从而影响药物代谢的速度和效率。
总之,药物代谢的速度和效率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因素、年龄和性别、肝脏疾病、药物相互作用以及饮食和环境因素。
了解药物代谢的影响因素对药物的研发、选择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药剂学试题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影响因素分析药剂学试题: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影响因素分析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是药物在人体内作用的关键过程。
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机制对于合理使用药物、制定合适的药物剂量和用药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对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的影响。
一、药物吸收的影响因素1. 药物性质:药物的性质直接影响其吸收速度和程度。
例如,疏水性药物更容易通过细胞膜逆浸透进入细胞内,而亲水性药物则需要通过细胞通道或转运蛋白进入细胞。
2. 药物剂型:不同剂型的药物吸收特性存在差异。
例如,口服制剂需要经过胃肠道吸收,而注射剂则可以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此外,缓释剂型可以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吸收时间,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3. 给药部位:不同部位的给药会导致药物吸收速度和程度的不同。
例如,口服给药需要经过胃肠道吸收,而皮肤贴剂则通过皮肤吸收。
4. 血流供应:药物通过吸收部位进入血液循环,因此吸收过程受到血流供应的影响。
丰富的血流供应可以提高吸收速度和程度。
二、药物分布的影响因素1. 药物蛋白结合:药物在血液中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复合物,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只有游离态的药物才能发挥药效,因此蛋白结合率越高,药效越低。
2. 组织亲和性:药物会选择性地分布到一些特定的组织中,根据药物的性质不同,选择的组织也不同。
例如,脂溶性药物更容易进入脂肪组织,而亲水性药物则主要分布在水溶液组织中。
3. 组织血流:药物的分布受到组织血流的影响,丰富的血流供应可以促进药物在组织中的扩散和分布。
三、药物代谢的影响因素1. 代谢酶活性:药物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的代谢酶进行代谢。
个体的代谢酶活性差异较大,因此导致个体间的药物代谢速率不同。
2. 遗传因素:个体的遗传差异也会影响药物的代谢效率。
一些特定的基因多态性与药物代谢酶的活性相关,从而影响药物的代谢速率和效果。
3.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与其他药物或物质的相互作用会影响代谢酶的活性。
药理课知识点总结归纳一、药物的吸收1. 药物的吸收机制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经过给药途径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药物的吸收途径包括口服给药、皮肤透过、直肠给药、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等。
各种途径对于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都有所不同。
此外,药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结构也会影响其在吸收过程中的表现。
2.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给药途径、药物的溶解度、药物的表面积、给药部位的血流情况等。
此外,食物、胃液的pH值、药物的分子大小和脂溶性等因素也会对药物吸收产生影响。
3. 药物的吸收动力学药物吸收的动力学主要包括一级吸收动力学、零级吸收动力学和双重吸收动力学。
这些动力学模型可以描述药物在给药途径中的吸收速度和程度,并对药物在体内的行为进行定量预测。
二、药物的分布1. 药物的分布机制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情况。
药物的分布主要受到血液循环和组织器官的生理特性的影响。
药物可以通过血液循环被输送到各个组织器官中,然后以自由态或结合态存在,对其产生生物学效应。
2.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主要包括药物的生理和化学特性、肝脏和肾脏的代谢、药物在血液中的蛋白结合率等。
这些因素对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分布和持续时间都有重要影响。
3. 药物的组织亲和性药物的组织亲和性指的是药物对不同组织器官的亲和性程度,包括药物对脂肪组织、肝脏、肾脏、心脏等器官的亲和力。
了解药物的组织亲和性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评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指导合理用药。
三、药物的代谢1. 药物的代谢途径药物的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生物化学变化的过程,主要包括肝脏代谢、肾脏代谢、肠道代谢等。
在这些代谢途径中,最常见的是肝脏代谢,它能够改变药物的性质、活性和毒性。
2.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有很多,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疾病状态、药物相互作用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度和程度,从而对其药效和毒性产生重要影响。
药师职称考试药理学知识点总结药物的排泄一、概述药物的排泄系指体内药物以原形或代谢物的形式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药物的作用一方面取决于给药剂量和吸收效率,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药物的体内消除速度。
药物向体液中运行,再从体液中消失的过程,可简单表示如下:式中,k1为表观一级吸收速度常数,k2为表观一级消除速度常数。
药物的排泄与药效、药效维持时间及毒副作用等密切相关。
例如由于肾功能衰竭造成药物肾排泄减慢时,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体内滞留时间延长,对肾病患者应用这些抗生素时,常比正常人容易引起毒副作用。
二、药物的肾排泄肾脏是人体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的最重要的器官。
药物的肾排泄是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肾小管重吸收的综合结果,即肾排泄率=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分泌率-肾小管重吸收率。
1.肾小球滤过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压高,管壁上微孔较大,除血细胞和蛋白质外一般物质均可无选择性地滤过。
药物滤过方式以膜孔转运,即被动转运为主,滤过率较高。
药物若与血浆蛋白结合,则不能滤过。
肾小球滤过率(GFR)为单位时间肾小球滤过的血浆体积数,单位ml/min。
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大小用肾小球滤过率(GFR)表示。
静脉注射菊粉溶液待其分布平衡后,设血浆中菊粉的浓度为Pin,设尿中菊粉浓度和每分钟排尿体积分别为Uin和V,则GFR=Uin×V/Pin。
GFR正常值为l25~130ml/min。
2.肾小管分泌该过程是一主动转运过程。
肾小管主动分泌属于载体介入系统,需要能量供应;该载体系统受到能量限制,可以被饱和,类似结构的药物可竞争同一载体。
3.肾小管重吸收(1)肾小管重吸收是指被肾小球滤过的药物,在通过肾小管时药物重新转运回血液的过程。
重吸收存在主动重吸收和被动重吸收两种形式。
用离子障原理,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在肾小管能通过单纯扩散重吸收。
(2)重吸收的程度与药物的脂溶性、pKa、尿液的pH和尿量有关。
1)药物脂溶性的影响:脂溶性大的药物易于重吸收;水溶性大的药物则不利于重吸收,易被肾脏排泄。
影响药物的因素有哪些方面
影响药物的因素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药物的化学性质:药物的化学成分、结构和性质会影响其在体内的吸收、运输、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2. 药物的剂型和给药途径:不同剂型和给药途径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释放速率、吸收速度和生物利用度等。
3. 药物的剂量和使用频率:药物的剂量和使用频率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4. 患者的个体差异: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遗传因素、肝肾功能等个体差异会影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
5. 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改变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6. 疾病状态:患者的疾病状态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7. 饮食和生活习惯:饮食和生活习惯可以影响药物的吸收和代谢。
8. 环境因素:例如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会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和质量。
总之,药物的影响因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来确定最佳的药物治疗方案。
药物全身代谢和清除摘要:一、药物代谢和清除的定义二、药物代谢的过程1.第一相生物转化2.第二相生物转化三、药物清除的途径1.肾脏排泄2.肝脏排泄3.胆道排泄4.其他途径四、药物代谢和清除的影响因素1.药物结构2.药物剂量3.患者生理因素4.疾病状态五、药物代谢和清除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1.药物相互作用2.药物不良反应3.个体化治疗正文:药物代谢和清除是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变化并从体内排出的过程,对于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部分发生在肠道、肺、皮肤等组织。
代谢过程分为两相,第一相生物转化为药物引入极性基团,第二相生物转化为药物与内源性物质结合,形成更容易排泄的物质。
药物清除的途径有多种,主要包括肾脏排泄、肝脏排泄、胆道排泄和其他途径。
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要途径,药物通过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分泌排出体外。
肝脏排泄主要通过胆汁排出,胆道排泄则是药物从肝脏进入胆汁,再通过肠道排出体外。
其他途径包括肺泡呼气、汗液排泄、唾液排泄等。
药物代谢和清除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药物结构、药物剂量、患者生理因素和疾病状态。
药物结构方面,药物的化学性质、立体构型等与代谢和清除过程密切相关。
药物剂量方面,剂量增加可能导致代谢和清除速度加快,从而影响药物的浓度。
患者生理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体重、种族等,这些因素可能影响药物代谢酶的表达和功能。
疾病状态也会影响药物代谢和清除,如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等患者,药物代谢和清除速度可能会减慢。
药物代谢和清除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相互作用是临床中常见的问题,部分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后,产生的代谢产物具有药理活性,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药物不良反应也可能与药物代谢和清除有关,如药物在体内蓄积导致毒性增加,或者药物代谢产物具有毒性。
体外药代动力学体外药代动力学是药物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指的是药物在体外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即药代动力学过程。
在临床药物应用和药物研发中,了解药代动力学过程对于合理调节用药剂量、评价药物疗效和副作用、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或药物研发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方面分析体外药代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和相关方法。
一、药物吸收药物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内血液循环的过程,是药物作用的第一步,对于药效和副作用产生、给药途径和剂型等有重要影响。
药物吸收过程受到药物的物性、生物性质、药物剂型、给药路径、局部和总体血流灌注、肠道蠕动等多种因素影响。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可分为药物相关因素和生物相关因素。
药物相关因素包括:(1)药物物性:药物的分子大小、水溶性、油溶性、离子化状态、粉末形态等对药物吸收有影响。
水溶性好的药物易于吸收,脂溶性好的药物则难以穿过水层,药物分子量大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大的表面积才能被吸收。
(2)药物剂型:药物在不同的剂型中吸收情况有所不同。
如溶液、注射液和咀嚼片的吸收快;而片剂、胶囊和缓释制剂的吸收时间长。
(3)药物给药途径:不同的给药途径对药物吸收有不同的影响。
如口服制剂需要经过胃肠道消化和吸收,肌肉注射制剂需要穿过肌肉,皮下注射制剂则需要通过毛细血管,静脉注射制剂则可以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生物相关因素包括:(1)胃肠道营养状态:空腹给药时药物吸收更快,但食物的存在可以减缓药物吸收速度,而高脂饮食可以增加脂溶性药物的吸收。
(2)局部和总体血流灌注:药物吸收需要足够的血流灌注,肠道和皮下组织的血流灌注不足会影响药物吸收。
(3)胃肠道蠕动:胃肠道蠕动越快,药物的吸收就越快,反之则越慢。
药物吸收的方法有多种,包括口服、静注、肌注、皮下注、直肠给药、气道吸入、皮肤贴制等。
药物吸收的过程一般可以通过口服给药方法进行测试,如测定药物血浆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计算出吸收速率和吸收级别等。
药动学方面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
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在体内同时存在时相互影响或改变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的现象。
以下是药动学方面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
1. 药物代谢: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可能会受到其他药物的影响。
例如,某些药物可以通过抑制或诱导药物代谢酶的活性来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速率。
2. 药物吸收:其他药物可能会影响药物在肠道或其他吸收部位的吸收速度和程度。
例如,某些药物可以改变胃酸度或肠道蠕动,从而影响其他药物的吸收。
3. 药物分布:某些药物可以影响其他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
例如,某些药物可以与其他药物竞争结合蛋白质,从而改变它们在血浆或组织中的浓度。
4. 药物排泄:药物的排泄过程也可能会受到其他药物的干扰。
例如,某些药物可以影响其他药物在肾脏中的排泄速率。
5. 药物靶点:某些药物可能会与其他药物竞争结合到共同的受体或靶点上,从而影响药物的效应。
6. 药物化学特性:药物的化学特性也可以影响其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例如,药物的溶解度、酸碱性和药物结构等因素可能会影响其相互作用的程度。
7. 患者个体差异:个体差异也是药物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患者的代谢能力、酶活性、肾功能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从而导致药物相互作用的差异。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影响药物相互作用的因素,在使用药物时需谨慎,并遵循医生的指导。
如有具体的药物相互作用问题,请咨询医生或药剂师。
药物的排泄及影响因素
药物排泄是指药物在体内进吸收、分布、代谢以后,最终以原形或代谢产物通过不同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
肾排泄肾是排泄药物的主要器官。
游离型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可经肾小球滤过,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分子较大不宜滤过。
药物自肾小球滤过进入肾小管后,可不同程度的被重吸收。
脂溶性药物重吸收的多,故排泄速度慢;水溶性药物重吸收的少,易从尿中排出,故排泄速度快。
有的药物在尿中浓度较高而发挥治疗作用,如呋喃妥因经肾排泄时,尿中可达有效抗菌浓度,故可治疗泌尿道感染。
尿量和尿液Ph的改变可影响药物排泄。
增加尿量可降低尿液中药物浓度,减少药物的重吸收,从而增加药物排泄。
尿液呈酸性时,弱碱性药物在肾小管中大部分解离,因而重吸收少排泄多。
同样道理,尿液呈碱性时,弱酸性药物重吸收少则排泄多。
肾功能不良时,药物排泄速度较慢,反复用药易致药物蓄积甚至中毒,故因注意。
胆汁排泄某些药物及其代谢物可经胆汁排泄进出肠道。
有的抗菌药在胆道内的浓度高,有利肝胆系统感染的治疗。
有的药物经胆汁排泄在肠中再次被吸收形成肝肠循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可使药物作用时间延长。
乳汁排泄药物经简单扩散方式自乳汁排泄。
由于乳汁略呈酸性又富含脂质,所以脂溶性高的药物和弱碱性药物如吗啡、阿托品等可自乳汁排出,故授乳妇女用药应予注意,以免对婴幼儿引
起不良反应。
某些病理生理因素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药物作用是针对特定疾病或症状的治疗手段,但是药物作用的效果可能会受到一些病理生理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可能改变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代谢等过程,进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下面将就某些病理生理因素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展开阐述。
一、肠道吸收的影响药物在肠道被吸收后,可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通过输送到其他器官或组织来进行治疗。
但是,肠道病变如肠炎、炎症性肠病等,可能降低药物吸收的速度或程度,从而减少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另外,酸性药物会被胃中的酸降解,碱性药物则不易在酸性的环境中被溶解。
因此,胃酸过多或胃酸缺乏都可能影响药物的吸收。
二、蛋白质结合的影响某些药物具有一定的蛋白质结合率,例如华法林等抗凝药物。
当机体内蛋白质含量减少时,药物与蛋白质的结合率也会降低,从而使药物的游离浓度增加,引起药效的增强。
相反,当机体内蛋白质含量增加时,药物与蛋白质的结合率也会增加,降低药物活性部位的浓度,导致药效下降。
三、肝脏代谢的影响药物在体内被代谢的主要场所是肝脏,肝脏代谢酶的活性和数量和可能会因不同的疾病而发生改变,导致药物的代谢速度发生变化。
例如,肝衰竭、酒精肝等肝病患者肝脏代谢能力降低,会导致药物代谢速度减慢,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延长,从而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此外,肝脏代谢酶可能会发生诱导或抑制作用,例如利福平(rifampin)会诱导肝脏中的代谢酶,增加各类药物的代谢速率,从而使药物的疗效降低。
四、肾脏排泄的影响许多药物在体内被肾脏排泄,当肾功能受损时,药物的排泄速度会受到影响。
例如,肾功能不全患者存在药物残留在体内的风险,容易引起不良反应。
对于肾小球滤过率受损的患者,药物的剂量需要进行调整,以避免药物的过量使用和药物中毒的风险。
总之,病理生理因素对药物作用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对药物的监测和治疗都必须要引起重视。
医生在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合理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方式,增加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影响药物排泄的因素(肾排泄,胆汁排泄)、p173
一:生理因素
(一)血流量的影响,当肾脏血流量增加,经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主动分泌,两种机制排泄的药物量都将随之增加。
(二)胆汁流量的增加,当胆汁流量增加时,主要经胆汁排泄途径排出的药物量增加,反之则减少。
(三)其他(年龄,种族,性别等)
二;药物及其剂型因素
(一)药物的理化性质,有分子量和解离状态,水溶性/脂溶性,药物的pKa 和解离状态
(二)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的影响,药物和血浆蛋白结合后不能经肾小球滤过消除,所以主要依靠肾小球滤过排泄的药物减少。
(三)药物体内代谢过程及代谢产物的性质
(四)药物制剂因素对排泄的影响
1,不同剂型和给药途径
2,制剂中不同药用辅料或赋形剂
三:疾病因素有肾脏和肝脏疾病
四:药物相互作用对排泄的影响
(一):对血浆蛋白结合的影响
(二)对肾脏排泄的影响:肾小球滤过,肾小球的主动分泌,药物竞争性结合重吸收位点,重吸收减少,排泄增加,尿液的ph或尿量的变化导致药物排泄量的变化。
(三)对胆汁排泄的影响
1,影响胆汁流量
2,竞争性地和载体蛋白结合
3,改变胆汁排泄中相关药物转运的表达
3,影响肠道中相关细菌中酶的活性。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p144
一:生理因素
种属,个体差异和种族差异,年龄,性别,妊娠,疾病
二:剂型因素:给药途径,剂量,剂型,手性药物,药物相互作用(诱导作用和抑制作用)
三:其他因素:食物,环境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p105
主要有毛细血管血流量,通透性以及组织细胞亲和力等生理性因素,理化性质:分子大小,化学结构,pKa,脂溶性,极性以及微粒给药系统。
一;、血液循环与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1,血液循环:主要取决于组织的血液的血流速度,血流量大、血液循环好的器官和组织,药物的转运速度和转运量相应较大。
2,血管通透性:取决于管壁的类脂质屏障和管壁微孔。
二: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影响
蛋白结合型通常没有药理性活性,非结合的游离型药物易于透过细胞膜,与药物的代谢排泄以及药效相关。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是一种可逆的过程,有饱和的现象,保持着动态平衡。
三:药物的理化性质:分子大小,化学结构,pKa,脂溶性,极性等
四:药物与组织亲和力的影响
五:药物相互作用对分布的影响
药物相互作用主要对药物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有影响。
影响药物被动吸收的因素p161
1.药物的脂溶性:亲脂性药物分子易被吸收
2.尿的pH:尿液的pH影响药物的解离度,从而影响药物的重吸收
3.尿量:尿量增加时,药物在尿液的浓度下降,重吸收减少,反之则增加
7、影响微粒给药系统体内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答:(1)细胞与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内吞作用;吸附作用;融合作用;膜间作用等
(2)微粒本身的理化性质,包括粒径、电荷、表面性质的影响
(3)微粒的生物降解
(4)机体的病理生理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