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和眼镜说课稿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6
《眼睛和眼镜》说课新乡市第三十中学李武军我的说课分五个方面:一、学情分析:经过半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了许多和物理相关的生活经验。
在物理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透镜的作用、成像规律、照相机成像原理;在生物学科中,已经学习过眼睛和视觉的有关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有关眼睛的知识也比较熟悉。
这是本节课学习的能力和知识前提。
二、教材分析:《眼睛和眼镜》是北师大版教材第六章第四节,是物理知识应用型课。
本节课重点是眼睛成像、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的原理。
难点是眼睛的调节作用。
本节课通过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眼睛工作的物理原理,重点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在应用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物理建模能力。
三、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促进知识的自主建构。
2、指导学生对近视、远视矫正方法进行分析,突出探求新知识的思维过程,内化为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设计理念:本节课以“双精双动”教学理念为指导,在教学过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寻找教与学的切入点,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而且让学生领悟知识获取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1、阅读全文(5分钟)设计思路:使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教材,发现自己在本节课学习中的问题。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2、建立眼睛构造的物理型通过多媒体显示眼睛结构的图片,实物介绍眼睛的角膜、晶状体与玻璃体等结构,建立眼睛构造的物理型,即眼睛的角膜、晶状体与玻璃体等结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像在视网膜上。
设计思路:这个知识点在生物课上已经学过,但学生并不清楚物理模型的建立。
这是在物理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
3、眼睛的调节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分三步进行突破。
第一步:提出问题。
播放凸透镜成像的多媒体课件,造成认知冲突,提出问题。
第二步: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并圈出眼睛看近物、远物时晶状体的形状,让学生有一个初步印象。
5.4《眼睛和眼镜》说课稿古浪县西靖初级中学:杨发林一、说教材1.地位和作用:本节是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和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作用的综合应用,本节把眼睛作为一种光学仪器,介绍了眼睛成像的原理、眼疾的原因及其矫正方法。
这节内容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又增强了学生保护眼睛的意识,充分体现了新教材以人为本,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
2. 教学目标:根据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教材的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了解眼睛的简单结构和眼睛视物的基本原理。
通过模拟实验,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掌握用实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健康的意识,使其能自觉注意保护视力。
3.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眼睛的结构与成像原理,知道近视眼与远视眼形成的原因。
4.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视力的矫正方法。
二、说学情学生接触物理的时间比较短,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及合作探究问题的意识比较淡薄。
本节内容是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贴近学生生活。
加入实验验证和动画展示等环节,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法本节课采用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方法四、说学法主要采取观察、推理、归纳、总结、讨论等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眼睛怎样成像引入新课,让学生带着情感进入课堂,激发学生想要了解自己眼睛的兴趣,从而很快进入正题。
2. 新课教学(一)眼睛结构与成像原理(1)眼睛结构用视觉成像模拟系统为学生动态展示视觉成像过程。
(2)眼睛成像原理通过眼睛和照相机比较,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用课件演示眼睛的成像原理,从动画中让学生明确人眼通过睫状肌调节晶状体的平凸程度,从而改变焦距,使远近物体的像均成在视网膜上。
《眼睛和眼镜》说课稿任课老师:叶国振各位领导好!各位老师好!自我介绍(略)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眼睛和眼镜》。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和透镜对光线作用的综合应用,本节把眼睛作为一种光学仪器,介绍了眼睛成像的原理、眼疾的原因及其矫正方法。
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清物体的。
(2)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特点及其矫正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的再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创设思考和回答、交流和讨论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培养学生信息交流能力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有将科学规律、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2)通过小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培养科学创新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了解眼睛的结构,知道眼睛是怎样看清物体的。
(2)难点: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特点及其矫正方法。
二、学情分析:学生接触物理的时间比较短,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及合作探究问题的意识比较淡薄。
本节内容是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贴近学生生活。
加入实验的验证的环节,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教学设计:(一)教具选择及依据1、学生分组:光具座、蜡烛、火柴、焦距不同的凹、凸透镜等。
2、依据:丰富的教具,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变得有趣、形象。
通过实验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教法和学法:在学习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透镜成像的规律,本节课,加入了分组探究实验环节,通过引导,让学生进行实验验证,一方面为了学生更加感性的认识知识,另一方面巩固了透镜的应用。
八年级物理《眼睛和眼镜》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来自XX学校的XXX老师,本次我将为大家带来一节八年级物理课——《眼睛和眼镜》。
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近视、远视、散光,以及其成因;2.了解眼镜的原理和分类;3.能够做到课堂听讲,并记笔记;4.理解近视、远视、散光的治疗方法,以及眼镜的保养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掌握近视、远视、散光的成因和如何治疗。
2.难点:了解眼镜的原理和分类。
三、教学过程1.导入(5min)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我们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看得清或看不清的事物?2.新课讲解(15min)通过课件、图片等形式,讲解近视、远视、散光的成因,以及治疗方法。
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有近视、远视、散光,以及它们的特点。
3.眼镜的原理和分类介绍(10min)介绍眼镜的原理和分类,包括单光凸透镜、单光凹透镜、双光凸透镜和双光凹透镜。
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眼镜的特点和功用。
4.知识补充和巩固(10min)讲解和补充相关知识,如眼保健操等。
同时提供互动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5.小组讨论(10min)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探讨眼睛保护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6.结语(5min)通过讲解眼镜的合理使用和保养,强调眼睛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保护眼睛的意识。
四、教学方式本课程采用互动式教学,包括课件播放、小组讨论、知识补充和巩固等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教学工具和教材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器、黑板。
教材:八年级物理《眼睛和眼镜》。
六、板书设计主要板块:1.近视、远视、散光的成因和治疗方法。
2.眼镜的分类、特点和功用。
3.眼保健操、眼睛保护方法和注意事项。
七、教学反思本课程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知识补充和互动活动等,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同时,讲解模块性强,塑造了知识的体系化和分层次性。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互动环节中,部分学生表现不够积极,需要进一步改进互动方式。
1、《眼睛和眼镜》一等奖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眼睛与眼镜》。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透镜的初步知识、照相机成像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物理知识,还涉及生物学科知识。
它是在学生认识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的基础上,了解凸透镜的应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一个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眼睛、近视眼及其矫正、远视眼及其矫正等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节教材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的理念。
2、教学目标(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3)、通过分析眼睛看远近物体的比较和近视眼与远视眼的比较对比,体验和领悟眼睛的成像原理,领会近视远视的成因及其矫正。
(4)、尝试应用已知的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科学知识来解决相关问题、解释有关现象,获得初步的分析能力(5)、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主题活动,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6)、有将科学规律、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眼睛成像原理和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难点:眼睛的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二、教学方法本课教法遵循“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发展是主线,会学是目的”原则,采用了讨论法、观察法、讲授法,并且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文、动画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三、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分组讨论与合作学习结合,通过学生的互动、知识技能的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出新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设计用多媒体图片导入新课。
图片上出示一幅美丽的眼睛图,问同学们一个问题: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关于眼睛,你想知道什么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跟眼本节内容相关的问题作为今天的主题,其他问题给以鼓励。
5.4《眼睛和眼镜》一、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眼睛和眼镜》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四节的内容,主要包括眼睛的构造、成像原理,眼睛的调节作用、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等内容。
它是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涉及透镜的初步知识、照相机成像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物理知识,还涉及生物学科知识。
这节教材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的理念。
2、教学目标与要求(一)知识与技能●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二)过程和方法●通过模拟眼睛成像活动,经历、体验和领悟眼睛成像的原理,通过比较实验,领会近视的成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3、教学重难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应用的物理知识比较多,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必须了解眼睛成像原理和调节作用,以及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所以本节课的重难点是:●重点:眼睛成像原理和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难点:眼睛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4、教具和学具教具:多媒体学具:光具座、光屏、蜡烛、白纸、焦距不同的三个凸透镜。
二、教学方法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
因此,我在教法上采用启发式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法、直观教学法、对比实验探究法、归纳法、观察法,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寻找教与学的切入点,把方法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融入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三、说教学程序1、创设情景,提出研究课题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计划创设两种情景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情景一、请大家闭上眼睛,问刚才老师在干什么?情景二、请戴眼镜的同学取下眼镜,告诉大家他的感受。
根据情景请同学们提出一个与眼睛有关的问题。
眼睛和眼镜说课稿
铁门一中韩雪芬
各位评委您们好!我今天要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眼睛和眼镜》。
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说: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来对本节课的设计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透镜的初步知识、照相机成像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物理知识,还涉及生物学科知识。
它是在学生认识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了解凸透镜如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等的应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的一个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眼睛、近视眼及其矫正、远视眼及其矫正等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节教材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的理念。
根据教学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认知特点、物理学习规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是如何矫正的。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参与能力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堂教学,强化学生的眼保健意识。
定位教学重、难点:
重点:眼睛成像原理和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难点:眼睛的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二、教学方法:
本课教法遵循“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发展是主线,会学是目的”的原则。
“学生是主体”就是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教师是引导”就是师生成为学习合作平等关系,“发展是主线”就是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交流合作互相提高能力。
“会学是目的”就是实现“授之以渔”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
采用了讨论法、观察法、讲授法,并且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文、动画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三、学法指导:
根据本节课和八年级学生感性多于理性的特点,我设计的学法是:分组讨论与合作学习结合,从而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对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的互动、知识技能的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
现在先谈谈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思想:
本节课与生物课程相互之间有一定的沟通与综合,所以我这节课特别注重学科的之间的渗透。
寻找教与学的切入点,把方法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融入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知识获取的过程和方法,为主动探究、解决新问题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奠定基础。
四、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步骤来完成:
(一)、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三)、课堂练习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
大家想了解这些问题,下面就和我一起走进课堂
(一)、导入新课
第一步:利用课件展示一组60年国庆大阅兵的图片,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然后提出问题:我们是通过什么看到这些美丽的图片的呢?第二步:利用课件展示一张戴眼镜学生的图片和一张老年人戴眼镜看报纸的图片,然后提出问题:他们为什么要戴眼镜呢?
设计说明:由多媒体图片和提出的问题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教学
1、眼睛看见物体的原理
第一步:课件展示眼球的结构,同照相机比较相似之处。
讲解眼睛为什么能看见物体。
2、正常眼的调节:
第一步:提出问题:照相机能够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胶片上成一个清晰的像是通过调节镜头和胶片的距离,而用眼睛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视网膜无法调节到晶状体的距离,这不是与凸透镜成像规律像矛盾呢?
第二步:课件展示:晶状体的厚度调节。
眼睛是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厚度来改变焦距的。
第三步:课件展示:眼睛看见远近物体的光路图。
这样做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个难点的理解。
【设计说明】引出凸透镜成像规律与眼睛的调节作用看是矛盾,其实有必然的联系,为眼睛是一个焦距可变的系统做好铺垫,再通过课件动画引出是谁改变了晶状体的厚薄,再利用课件展示眼睛看见远近物体的光路图,加深学生对这个重点难的理解和认识。
3、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
第一步:学生活动:请近视眼的学生说出看远处和近处物体的感受。
第二步:课件展示:近视眼的成因。
第三步:分组讨论:近视眼的矫正。
第四步:课件展示:近视眼矫正的光路图。
4、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
第一步:学生活动:说出老爷爷看报的情景。
第二步:课件展示:远视眼的成因。
第三步:分组讨论:远视眼的矫正。
第四步:课件展示:远视眼矫正的光路图。
【设计说明】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但这个问题与我们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所以我采用了先让学生活动通过谈感受让学生感受物理来自于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然后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获得中去,领悟问题解决的途径,体味知识
获得的过程,再利用课件展示加深学生对这两个重难点的理解。
针对现在近视眼的学生越来越多,为了提高学生的重视,我特制定了以下环节。
5、学生讨论:不良用眼习惯和如何科学用眼,然后把学生交流的结果进行综合,利用课件展示出来。
为了体现物理动手动脑的理念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我特准备了下面两道课堂练习。
(三)、课堂练习:
1、这里有一副老花镜,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70页的科学世界“眼镜的度数”,然后思考一下,设计测量老花眼镜度数的实验方案。
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和考查学生测量凸透镜的焦距这个知识点。
2、有一副近视镜和一副老花镜,根据今天和以前学习的知识,大家思考一下,你有什么办法把它们区分开。
这道题主要考查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定义,成像特点。
(四)、课堂小结:让学生畅谈收获,加深印象。
为了提高学生的调查能力、分析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特布置下面的作业。
(五)、课外作业:
社会调查:(到医院、眼镜店等场所调查保护眼睛的措施。
) (仿照课堂调查、家庭调查,自制社会调查报告,一周内完成。
)附:板书设计:【设计说明】力求简洁,突出重点
1. 眼睛
(1)人眼视物相当于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
(2)正常眼睛通过晶状体的调节作用使远近物体的像都成在视网膜上。
2. 视力矫正
(1)近视眼的矫正:配戴凹透镜。
(2)远视眼的矫正:配戴凸透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