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化学科学
- 格式:ppt
- 大小:146.50 KB
- 文档页数:1
第一讲认识化学科学【学习要求】1.了解化学的含义。
2.了解化学科学的两个基本特征——创造性和实用性。
3.初步了解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4.了解化学科学在人类的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复习思考】1、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反应前后发生变化的是,没有改变的是。
⑪实验室制氢气⑫实验室制CO2⑬氢气在氧气中燃烧⑭氢氧化钡与硫酸溶液混合2、回忆所学的物质的变化,深入讨论化学变化的实质,指出上述反应中变化的微粒。
原子:。
分子:。
离子:元素:。
化学反应:3、说一说原子的组成。
指出原子组成的两个重要关系。
指出H、H+之间的关系。
4、牢记1~20号元素的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名称。
【思考1】1.“化学的特征是制造原子”正确吗?2.我国化学家在化学研究中有哪些重要成就?【小结】1.化学:就是在______、______水平上研究物质的、、、、和的自然科学。
化学的特征是认识_________和制造__________。
2.化学是具有性、性的科学;3.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4.【思考2】物质的性质与物质变化1、物质的性质主要包括哪些内容?2、物质的性质与物质变化存在怎样的关系?3、如何联系实际理解化学科学的探索空间和“化学是21世纪的科学”这句话?5.化学发展与其他学科发展的关系结论:化学是21世纪的中心学科,化学创造新世纪。
【课堂练习1】1.在互联网上搜索“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时,可搜索到下列被曝光的事件,其中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用淀粉、蔗糖、奶香精、三聚氰胺等掺成“假奶粉”B .用工业石蜡等给瓜子“美容”C .用硫黄燃烧熏蒸粉丝D .用毛发水酱色、水、盐等兑制成“假酱油”2.在科学史上中国有许多重大的发明和发现,它们为世界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以下发明和发现属于化学史上中国对世界的贡献的是( )①火药 ②指南针 ③造纸 ④印刷技术 ⑤炼铜、炼铁、炼钢 ⑥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 ⑦人工合成蛋白质 ⑧提出原子—分子学说A .②④⑥⑧B .①③⑤⑦C .④⑤⑦⑧D .②③⑤⑦3.以下事实与化学科学的创造性无关的是( )A .国家游泳馆水立方采用的覆盖膜为先进的EFET 膜,具有防火、抗老化等功能B .航天英雄翟志刚穿着我国自行设计的航天服漫步太空C .朝鲜核试验引发朝鲜半岛核危机D .科学家研制新型药物抗击H1N1流感病毒4.节能减排实际上要完成两个相关联的任务,一是应对能源危机,确保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转;二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缓全球变暖。
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第一节认识化学科学知识点1化学科学的形成与发展1.古代化学东方:烧制陶器、冶金、酿酒及炼丹术西方:炼金术2.近代化学1661年,波义耳提出化学元素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1777年,拉瓦锡提出氧化学说。
1803年,道尔顿提出原子论为近代化学淡定基础。
1811年,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子学说,系统解决了在物质组成和原子量测定方面的混乱问题。
1811年,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把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
3.现代化学人们对化学物质世界的认识,由宏观到微观,由定性到定量,由静态到动态不断认识,发现了放射性元素,建立量子化学等分支学科。
带动生物等其他学科的发展,1965年我国科学家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知识点2化学科学的主要特征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特征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物质、以符号形式表征物质、在不同层面上创造物质。
青蒿素提取过程:提取有效成分获得晶体确定组成测定结构合成修饰广泛应用知识点3化学科学的探索空间现在化学家已经能在微观层面操纵分子和原子了,组装分子材料,分子器件和分子机器等。
分子齿轮,石墨烯修饰等。
第二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知识点1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常用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可以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观察需要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
1.钠的物理银白色固体,质软,能用小刀切割,密度小于水大于煤油,常保存在煤油中。
2.钠的化学性质①钠与空气中氧气反应4Na+O2=2Na2O2Na+O2点燃Na2O2②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钠与水反应的现象:浮、熔、游、嘶、红)③钠与氯气、硫等非金属反应Cl2 +2Na 点燃2NaCl(火焰呈黄色,白烟)2Na+S=Na2S(研磨或加热)④钠与盐溶液的反应钠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再与盐溶液发生反应。
3.钠的氧化物知识点2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1.氯气的物理性质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有毒,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形成液氯(黄绿色液体),可溶于水(1:2),在工业上用于制造盐酸、有机溶剂和杀菌消毒剂。
沪教版(全国)(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认识化学科学》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认识化学科学》是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的开篇章节,具有开启学生化学学习之旅的重要作用。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化学的研究对象、化学的发展历程、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以及化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这门学科有一个初步的整体认识,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
2.知道化学的发展历程及重要成就。
3.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化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
2.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四、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对化学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化学的学科特点、研究方法和实验操作还缺乏系统的了解。
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但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五、教法和学法:【教法】:1.讲授法:讲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2.演示法: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化学现象。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学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和复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实验和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1.1 认识化学科学(知识解读)(原卷版)•知识点1 有趣而神奇的化学•知识点2 历史悠久的化学•知识点3 促进社会发展的化学•作业 巩固训练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自然科学。
2、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现象是产生大量气泡。
解释: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生成的新物质——二氧化碳气体。
持续产生的二氧化碳能推动红豆在液体中上下翻滚。
3、压缩活塞蘸有乙醚的棉花能燃烧。
解释:乙醚的性质和实验操作所引发的变化,乙醚先发生燃烧,再引发棉花燃烧。
4、漫透了混合溶液(20mL95%的酒精溶液和10mL 水混合)后的手帕烧不坏。
解释:酒精的沸点很低,当手帕被“点燃”后,相比于水,酒精很容易从手帕中挥发出来燃烧掉,而大部分水仍然留在手帕上,保护着手帕。
(酒精的沸点是78℃,而水沸点的是100℃)。
5、观念建构:通过分析实验操作、实验条件和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我们可以展开思维,证实以前的一些猜想,或者从中发现未知的知识。
6、浓氨水滴加入酚酞水溶液后溶液变红。
解释:浓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7、酚酞水溶液和浓氨水罩在一起后,酚酞水溶液变红。
解释:浓氨水中挥发出来的构成氨气的微观粒子不断运动,并进入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使溶液变红。
8、当我们走近鲜花盛开的花园时,会闻到花的香味;当我们打开酒精瓶时,会嗅到酒精的气味。
这些都说明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的。
9、化学与新材料和新技术(1)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用途广泛的塑料等。
(2)“碳海绵”全碳气凝胶:利用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制备出一种世界上最轻的材料。
还具有很好的隔热效能,可广泛用于建筑、航空航天等领域。
(3)被称为“现代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的我国港珠澳桥,新材料和新技术发挥了巨大作用。
如为抗击高温高湿的海洋气候环境对金属的腐蚀,我国科技人员研制出新一代高性能的防腐涂层钢筋。
吊起港珠澳大桥的高性能绳索由特殊的聚乙纤维制成。
这些材料都是通过化学方法和技术制成的。
(4)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能为人类创造出许许多多新物质,满足了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