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教程考研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40
重要考点: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地域分异规律、气候特征、人口、南水北调(中线)、旅游、城镇化、土地退化、灾害、胡焕庸线、海洋、能源、地理格局、植物土壤、土地利用、空气污染重点区域:青藏高原、华北、东北、长江中下游、中部、新疆、内蒙古、黄土高原第二章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其演变第一节大地构造与地貌格局1.大地构造格局显著特点一是线性构造密集的地带地壳活动强烈,线性构造不发育的地区地壳活动相对稳定。
二是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主要地貌单元的排列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边界与主要构造线吻合,且具有一定的几何形态。
2.中国地势基本特征:地势高,高差巨大,地表起伏度大,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3.地势高大的地理意义①西高东低的地势趋向,使得水循环呈反时针方向,加强了东部季风的大陆性;控制着大河的走向;便于东西航运②地形阶梯的变化,使得中国水力资源丰富,便于水能梯级开发;同时边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热障碍③地势高及起伏较大的区域影响各不相同。
三大自然区差异加大;形成了典型的垂直带谱,呈现出多样化第二节季风气候与水热结构1.中国气候基本特征:大陆性季风显著①冬夏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特别是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②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③雨热同季,利于农牧业生产,但降水不稳定,加剧旱涝等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2.青藏高原的空间特征:面积大、高度大、中低纬度。
3.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1)对季风的分支作用青藏高原北部对冬季风分支的分点在95 E附近,冷空气堆积并分化为两支:一支沿阿尔金山成东风吹入塔里木盆地;另一支则沿着祁连山成西或偏西北风吹向河西走廊,顺地势南下,形成冬季风通道,加剧了冬季风向东南的势力。
夏季,西南季风抵达孟加拉湾再向北推进时,碰到青藏高原,即分为东、西两支:一支沿喜马拉雅山转为东风向西吹去;另一支则沿着山脉的走向流向我国西南地区,加剧藏东南水汽通道作用,使高原边缘降水增多,并进而因雨影作用使高原内部干旱加剧。
第九章、东北区三江平原: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江冲击而成的平原。
图们江地区:“大金三角”:中国的延吉、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和朝鲜的清津三城市所连成的地区。
“小金三角”:中国的珲春、俄罗斯的波谢特和朝鲜的罗津三地。
1,简述东北区的环境与资源特征。
答:东北区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一)自然地理条件下(1)地表结构。
略呈半环状的三带,外带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兴凯湖、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紧接着是山地、丘陵;山地、丘陵地以内则是广阔的平原(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松辽平原、辽河平原)。
中生代燕山运动,奠定了本区的地形轮廓。
(2)冷湿的自然景观、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冬季寒冷漫长,地表积雪时间长。
冻土广泛分布,草甸化与沼泽化现象显著。
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集中,对植物的生长有利。
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及草甸草原是东北自然景观的主要表现。
河流水量大,含沙量小,冰冻期长,有双峰型汛期。
(3)冷湿气候形成的原因:纬度高,太阳辐射少,所以气温低;距海近,空气湿度大,降水较多;西部为蒙古高原(蒙古高压);北部为东西伯利亚(西伯利亚寒流);东北为鄂霍次克海(太平洋冰窖)。
(4)冻土对东北自然环境的影响:冻土是自然气候的产物,也对自然环境产生反作用A 对气候;有冻土的存在,增加了寒冷的程度(冻土有隔热作用,融化时吸热),加强了湿润的程度(隔水层)B 对土壤:冻土使地表经常处于过湿状态,使东北广泛发育沼泽C 对河流:使河流有两次汛期(融水,降水),使河流下蚀,作用减弱,测蚀作用增强D 对地貌:使冻融地貌发育,如石海,石沙E 对森林:一是由于冻土存在,使下垫面保持过湿,已形成森林沼泽化,二是使森林的根系是横向发展,幼苗不易生存,森林跟新困难,影响木材的需求量2、沼泽广布成因分析:①东北气候湿润--是沼泽形成的水分保证②冻土的存在—起到隔水作用,即使蒸发旺盛,依然阻挡水分蒸发③地形原因:地形平坦使得地表水易聚集,不易排出;宽广的冲积阶地沿两岸方向,地下水位高,洪水期时极易泛滥;河曲发育,沿河曲有很多沼泽发育④河流原因:大部分河流进入老年期(牛轭湖湿地沼泽分布)⑤地表物质组成:多粘土性的沉积物,一半分布地下30—50cm地方,相当于一个隔水层⑥植物影响:东北区纬度较高,辐射较小,温度低,使得植物生长所需热量不足,代谢不旺⑦人类的影响:过度砍伐,使得表土紧湿、,地下水得以蒸发沼泽对东北自然环境影响:A 对气候:使得湿润气候加剧B 对土壤:使得土壤出现沼泽化C 对河流:大量沼泽植物生长,影响通航,行洪D 对森林:造成潜育化,使得植物根系中毒死亡,森林跟新困难(二)资源优势(1)农业资源丰富、质量良好。
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中国地理考试科目解析1、考试范围和重点考试范围:辽师官方没有关于考试范围的具体说明,但人文地理学科本身肯定是有重点和难点的,并且老师在出题的时候,也不会随意而出,因为试卷本身一方面要保证一定的难点,另一方面也要保证考生对该专业真正掌握的程度,特别是一些老师所认为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对历年年真题进行认真研究和深度解析,我们将辽师大人文所参考的教材一一进行总结分析,以下列出各教材的考试范围:(1)中国的区划、主要山脉和地形单元。
(2)自然结构:气候、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风景旅游资源的评价。
………………(7)区域分析:主要侧重东北区、华北区、晋陕内蒙古区、长江中下游区,特别是东北区和华北区,基本上每年都有考题;东南区、西北区、西南区和西藏区大概了解即可。
考试重点以赵济、陈传康编著《中国地理》为基础,《中国地理》考试的重点内容,具体如下:总论:(1)中国遥感影像的地学分析,掌握我国地表结构。
(2)自然结构:掌握我国气候特征,几种重要的天气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掌握我国土地的基本特点、三大自然区的比较;掌握水资源的总体特点和时空分布特征;掌握我国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掌握风景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
………………(6)掌握我国景观地域分异规律;掌握自然景观、经济景观、人文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掌握景观划分的原则;掌握三大自然区的特点;掌握三大经济地带和七大经济区特征。
区域分析:(1)东北区:掌握东北区的资源与环境特征和资源优势;掌握东北区农业、工业等布局的特征和发展前景,掌握东北区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7)西南区:掌握西南区的环境特征(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
(8)西藏区:掌握青藏高原隆起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并结合我国气候特点。
2、出题特点和趋势辽师《人文地理学》科目之《中国地理》具有明显的出题特点:(1)辽师《中国地理》历年真题相关知识点重复性较高,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包括名解、简答和论述题都有经常性的重复。
由老到新:吕梁上下晚太古,古元二十五亿多中元晋宁长城蓟,晚元青白又震旦早古加东寒奥志,晚古海西泥石二中生印支整三叠,燕山侏罗和白垩新生喜山六千万,早晚三纪第四纪注:1、吕梁运动起于新太古,止于古元古。
2、晋宁期始于早元古蓟县系、长城系,延续到晚元古青白口系。
3、加里东期起于晚元古震旦纪,延续整个早古生代志留纪、奥陶纪、寒武纪。
4、海西期发生在晚古生代,包括二叠纪、石炭纪、泥盆纪。
5、印支期全在三叠纪内。
6、燕山期始于中生界三叠纪,延续到白垩纪、侏罗纪。
7、喜山期包括了新生界。
第二节地貌形成因素•地貌的形成是地质构造运动、地表气候主导下的外力因素,作用于不同的地表物质的结果。
人类出现以后,成为又一个塑造地表的外营力。
主要内容•一、地质构造因素•(一)板块运动与地貌格局的形成•(二)构造体系与地貌格局的形成•二、外力因素•(一)现代气候对地貌形成的作用•(二)大陆地壳发展与地表营力的区域分异•三、物质组成•四、人类活动二、地质构造因素•地球表面的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等,在空间的排布与组合形式与地质构造关系致为密切。
板块构造学说和地质力学,对中国地质构造及其对地貌格局的形成进行了解释。
•(一)板块运动与地貌格局的形成•(二)构造体系与地貌格局的形成一)板块运动与地貌格局的形成•我国山地的分布受板块的控制,主要是板块在边界碰撞和俯冲产生的造山运动所形成的。
高原、盆地、平原则大多处在相对稳定的板块部分。
•中国板块夹在西伯利亚板块、太平洋—菲律宾板块和印度板块之间,地貌格局受其活动控制。
•古生代及以前的构造运动,西伯利亚板块影响显著,使亚洲大陆相继固结,并向南扩张;中生代以太平洋板块最活跃,形成亚洲东部华夏向构造;新生代以印度板块最活跃,青藏高原隆起,形成阶梯状地势。
1、中国板块构造格局•中国及其邻近地区的大地构造可划分为7个板块:–塔里木—华北(中朝)板块–扬子(华南)—东南亚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印度板块–太平洋—非律宾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土耳其—伊朗—冈底斯板块•板块之间的缝合线:–中国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准葛尔—贺根山缝合线–中国板块与印度板块:雅鲁藏布江—印度河上游缝合线–中国板块与太平洋—非律宾板块:台湾东海岸大纵谷–塔里木—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北秦岭—南阳盆地–塔里木—华北(中朝)板块–扬子(华南)—东南亚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印度板块–太平洋—非律宾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土耳其—伊朗—冈底斯板块–中国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准葛尔—贺根山缝合线–中国板块与印度板块:雅鲁藏布江—印度河上游缝合线–中国板块与太平洋—非律宾板块:台湾东海岸大纵谷–塔里木—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北秦岭南侧—南阳盆地(见最后的图)–2、大地构造的演化与地貌格局的形成•(1)西伯利亚板块与中国地貌格局的形成•板块活跃时代:古生带及其以前。
中国地理教程(王静爱主编)1.与美国相⽐,为什么我国的荒漠区偏北?答:。
中国①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太平洋⽔汽难以到达。
中国北部荒漠受蒙古⾼压的影响,常年⼲燥少⾬,经常被⾼⽓压控制②地势低洼,⼤陆性强,增温快③南部有⾼⼤的喜马拉雅⼭脉阻挡了印度洋的⽔汽进⼊。
美国①美国西部有⾼⼤的落基⼭脉⽔汽难以进⼊,降⽔稀少,形成半⼲旱⽓候,⼜受冬季副热带⾼压控制,降⽔少。
②中部平原贯穿南北,冬季极地冷空⽓可以从北冰洋直达墨西哥湾,所以北部不⼲旱。
③加利福尼亚寒流经过减温减湿2.与世界同纬度国家相⽐,中国的⽔热格局有何特点?答:(1)⽓温与温度带:①冬寒冷夏暖热②⽓温年较差⼤,四季分明③年平均⽓温较同纬度地区偏低④6个温度带(2)降⽔与⼲湿地带:①降⽔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②降⽔季节分配不均③降⽔变率⼤④4个⼲湿地带(3)⽔热组合与⽓候地带:①⾬热同期②东部季风区、西北⼲旱区和青藏⾼寒区的⽓候地带分异3.如何理解中国⼈⼝数量⼤对⽣态环境的影响?4.分析1949年以来中国⼯业布局变化的特征和驱动⼒?5.中国地理分区的意义是什么?6.简述中国⽔污染状况和主要成因.答:成因:向⽔体排放未经妥善处理的城市污⽔和⼯业废⽔;施⽤化肥农药及城市地⾯的污染物被⽔冲刷⽽进⼊⽔体;随⼤⽓扩散的有毒物质通过重⼒沉降或降⽔过程⽽进⼊⽔体等。
状况:中国⽔污染的总体情况相当严重,⼯业废⽔的排放量增加,⽽且随着⼈⼝增加、⽣活质量提⾼,城市⽣活污⽔排放量及其污染分担率上升。
与此同时,农村以农药、化肥等化学品为主要组成的⾯源污染迅速上升,并且难以控制。
7.长三⾓城市群与珠三⾓城市群答:长三⾓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起镇江,东到海边,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部分,是中国最⼤的综合型⼯业基地;珠三⾓位于⼴东省中南部,毗邻港澳,区域内交通⽅便,以轻⼯业为主,发展出⼝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
8.东北平原与华北平原答:东北平原是中国最⼤的平原,系⿊龙江、嫩江、松花江、辽河等河流冲击⽽成,以⿊⼟⾯积⼤、沼泽分布⼴为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