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超声扫查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728.05 KB
- 文档页数:4
肝脏的超声扫查方法肝脏超声扫查是目前首选的肝脏影像检查法,是腹部最常用的诊断技术之一,也适用于肝脏的毗邻器官、胆系、胰腺和右肾等。
肝脏扫查时,要注意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和图像改变。
为保证清晰显示,患者于检查当日应禁早餐。
当日如同时检查胃肠钡餐透视,则应先行超声检查。
若腹内积便或积气较多,宜于前夜服用泻药以促使排出粪便和消化道内积气,仍需空腹候检并禁吸烟。
1 操作手法操作手法为在仪器设备调节到最合适状态后,如何具体显示病灶及图像特征等重要内容。
它包括:①体位;②探头部位;③声束扫查切面及系统性扫切;④熟悉声路“死角”及易漏区、复杂区;⑤辅助显示。
1.1 体位(1)平卧位:为最常用的体位,它适合于显示左、右各叶大部区域,但对右后叶、右后上段、右膈顶区等处显示不满意。
(2)左侧卧位:是一个必要的补充体位。
用以详细观察右叶最外区、后区、右肝-肾区、右膈顶部、右肝静脉长支等重要部位。
寻找门静脉主干、右支、右前支及其小分支,右后支及其小分支等。
因体位变动后肝脏与肋骨间位置改变,可显出肋骨所盖的浅部。
(3)右侧卧位:在显示左外叶(尤其在胃充气时)特别有用。
(4)坐位或半卧位:在显示肝左、右膈顶部小病灶,以及移开被肋骨所遮盖的肝脏浅表部使之显示时可能有较大帮助。
1.2 探头部位可分为右肋下、剑突下、左肋下、右肋间四处。
(1)右肋下位主要显示左内叶、尾状叶、右前叶、右后叶及第一、第二肝门。
(2)剑突下位主要显示左内叶、尾状叶、左外叶的内侧部及第二肝门。
(3)左肋下位主要显示左外上段、左外下段及左叶的外侧角及左下角。
(4)右肋间位主要显示肝脏右前、右后叶各段及膈顶区。
1.3 声束扫查切面可分为纵切、横切及斜切三种。
(1)纵切:各种探头部位均可作纵切。
凸阵或扇扫探头亦可作肋间纵切,但线阵探头作肋间纵切不满意,声像图常为肋骨遮盖形成多处暗条。
纵切面尚可分为矢状切及冠状切二类。
凡与腹壁接近垂直的纵切面名矢状切,与腹壁接近平行的纵切面名冠状切。
肝脏疾病超声诊断肝脏疾病超声诊断介绍:B超是患者在就诊时经常接触到的医疗检查项目。
肝脏B超有助于帮助诊断肝脏疾病。
B型超声波检查是现代医学影像诊断最常用的方法,在肝病及其他一些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地位。
肝脏疾病超声诊断正常值:①右肝最大斜径:不超过12.14厘米。
以右:即静脉注入下腔静脉的肋下缘斜切面声像图为标准。
②肝右叶前后径:不超过8-10厘米,在肋间切面声像图上测量得到的肝脏前后缘的最大垂直距离。
③左半肝厚度和长度:厚不超过5-6厘米,长度不超过5-9厘米。
④肝尾叶长度和厚不超过4.5厘米。
通过下腔静脉纵切面声像图,上为肝左静脉近端,下为门静脉左支横部,宽不超过4.0厘米,厚不超过2.0厘米;通过门静脉左支的斜切面测量下腔静脉与门静脉左支之间的尾叶厚度。
正常声像图:1、肝脏形态规则,被膜光滑,膈面呈弧形,回声强。
2、肝实质表现为中等回声细小光点,分布均匀。
3、肝内管道系统清晰显示。
肝脏疾病超声诊断临床意义:异常结果(声像图特点):肝囊肿:在肝内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的暗区,囊壁很薄,轮廓平整光滑与周围组织界线清楚,其后方回声明显增强。
多囊肝:肝脏弥漫性肿大,表面不规则,肝内有多发的大小不等的液性囊腔囊间肝实质回声增强。
常合并多囊肾。
肝脓肿:病变与周围组织的界线不清,边缘常不整齐,欠规则。
有时在脓肿周围有数毫米宽的环形低回声,代表炎症反应区。
肝脏局部肿大、畸形。
膈肌运动受限。
肝血管瘤:约70%为单发,以肝右叶最多见,一般位于肝周边部位。
该肿瘤具有包膜,所以与周围正常肝组织分界清楚。
声象图表现为园形的强回声团,轮廓完整,与肝实质的界线极为分明。
约有1/10为弱回声。
但包膜仍然清楚。
原发性肝重症:声像图上可分为三型:1、巨块型:表现为肝内巨大的占位性病变,多数为园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边界不规则,边缘有弱回声的带,又称弱回声晕,边界模糊不清。
肿块呈较强回声或弱回声,粗而不均或其间杂有回声区,中心可坏死液化区。
肝脏1.肝右锁骨中线肋缘下长度:正常人肝脏在平稳呼吸时,超声在肋缘下扫查不到或稍触及。
2.肝右叶最大斜径:12 ~14cm。
3.肝右叶前后径:8 ~10cm。
4.左半肝厚度及长度:分别为5~6cm 、5~9cm。
5.门静脉内径:不超过1.4cm、血流速度范围:13~25 cm/s、血流量:约900±217ml/min。
6.肝动脉峰值速度范围:65~85cm/s 、阻力指数:0.6~0.75。
胆囊与胆道胆囊最大纵切面长径:约7~9cm 、前后径:多不超过3cm胆囊壁厚:2~3mm左右肝管内径:约2mm 、总肝管内径:3~4mm 、总胆管内径:6~8mm胆囊动脉血流峰值速度:45~65cm/s 、阻力指数:0.5~0.67脂餐一小时后收缩≥1/2肝硬化,肝包膜下迂曲管状回声,范围约63X31mm,较宽处约8.1mm,管状暗区旁似可见片状高回声。
B超于肝右后叶中上段探及大小约2.8cmx2.5cm圆形低弱回声包块,囊壁清晰,厚约0.3cm,呈强回声,周边无晕环,内透声差,后方回声无明显增强,可见侧方声影,CDFI示:其内无血流信号。
其余未发现异常。
考虑肝囊肿继发感染,囊壁钙化,CT.肝血管瘤,是肝脏的良性肿瘤。
以肝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
海绵状血管瘤一般是单发的,多发生在肝右叶;约10%左右为多发,可分布在肝一叶或双侧。
血管瘤在肝脏表现为暗红,蓝紫色囊样隆起。
分叶或结节状,柔软,可压缩,多数与邻近组织分界清楚。
病人一般无自觉症状。
B型超声可检出直径>2cm的肝血管瘤。
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占位伴有后方不甚明显的回声增强效应。
但大多数小血管瘤为强回声,瘤体直径多<5cm,当瘤体较大时,其边界可呈清楚的花瓣状或分叶状,内部有时可见散在的点状低回声和少许纤维束光带。
因瘤体回声较肝组织强,内部结构易于辨认,因此诊断符合率高。
较大的血管瘤(多>5cm)则表现为内部高低混杂回声,边界不整,形状不一,此为瘤内有纤维性变、血栓形成或坏死所致。
一、实训背景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诊断已成为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检查手段之一。
肝脏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其病变的诊断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肝脏超声诊断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提高对肝脏疾病的识别能力。
二、实训目的1. 熟悉肝脏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2. 掌握肝脏超声诊断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3. 学会识别和分析肝脏的正常声像图和常见病变。
4. 提高对肝脏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临床应用能力。
三、实训内容1. 肝脏解剖和生理功能肝脏位于右上腹部,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
其主要功能包括代谢、解毒、合成和分泌胆汁等。
肝脏的解剖结构包括肝叶、肝段、肝静脉、门静脉和肝动脉等。
2. 超声诊断原理超声诊断是利用超声波在人体组织中的传播特性,通过接收回声信号,对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进行检测的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
肝脏超声诊断主要通过观察肝脏的形态、大小、回声、血流等特征,来判断肝脏是否存在病变。
3. 超声诊断方法(1)仪器准备:使用高频线阵探头,频率一般为7.5MHz~10MHz。
(2)检查体位: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
(3)扫查方法:从肝脏的右叶开始,向上、下、左、右进行扫查,注意观察肝脏的形态、大小、回声、血流等特征。
4. 肝脏正常声像图(1)肝脏形态:肝脏呈楔形,分为右叶、左叶和尾叶。
(2)肝脏大小:肝脏的上下径、左右径和前后径在正常范围内。
(3)肝脏回声:肝脏实质呈均匀的低回声。
(4)肝脏血流: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血流正常。
5. 肝脏常见病变(1)脂肪肝:肝脏实质回声增强,后场回声衰减。
(2)肝炎:肝脏实质回声不均匀,可见点状、斑片状强回声。
(3)肝硬化:肝脏形态不规则,肝裂增宽,肝实质回声不均匀。
(4)肝癌:肝脏实质内可见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或强回声肿块。
(5)肝囊肿:肝脏实质内可见圆形无回声区。
6. 实训结果分析通过本次实训,我们掌握了肝脏超声诊断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能够识别和分析肝脏的正常声像图和常见病变。
超声对各脏器检查常规-肝脏检查仪器条件探头频率 3.0~5.0~7.0MHz,灵敏度调节至使肝的轮廓清楚,肝内门静脉壁回声较强,管腔内为无回声区。
使用电子线阵、电子凸阵、电子相控阵探头。
检查方法1.体位①仰卧位,右上肢上举至头部,使肋间隙增大(常规体位)。
②左侧45°~90°卧位,使肝脏向左移位,以检查肝门、膈顶部、右前叶及右后叶。
③斜坡卧位,用于肝下缘位于肋缘之上的患者,或因肥胖、腹水使肝位置上移的患者,此位于吸气后屏气,可使肝位置下降,从肋缘下检查肝脏。
④俯卧位,从背侧检查肝右叶后段。
⑤立位,检查有无肝下垂。
2.检查途径(1)剑突下途径:探头置剑突下,①斜切半横切扫查,又分向上倾斜约45°向下倾斜约60°。
②横切检查,向上倾斜75~80°。
③纵切扫查,探头置中线左侧,向右逐渐移动探头,超声束作一系列纵切扫查。
观察肝左叶的形态,左叶的上缘,左叶与心脏、腹主动脉、胰腺等的邻接关系,左叶同门静脉左干、角部、矢状部、左外下支、左外上支、左内支等的走行,分布情况,以及与之伴行的肝胆管情况。
纵切扫查显示下腔静脉、腹主动脉。
在肝左叶后方时,测量左叶的前后径、上下径。
(2)左肋缘下途径:探头置左肋缘下并朝向患者左肩,超声束呈水平扫查方向,从朝向患者左肩方向缓慢移动探头至中线,进行对肝左叶全貌的斜切扫查,尤其是观察被肋弓遮盖的左肝部分。
(3)右肋间途径:探头置肋间作肝的横切扫查,从右第4、5肋间开始顺序向下到肋缘下方,探头在肋间向外(腋前线至腋中线)向内(锁骨中线至胸骨旁线)作必要的滑动,充分显示肝右叶的横切及斜切图像,观察肝右叶内血管、胆道的分布、走行情况及肝右叶内的回声分布,测量最大横切面的前后径线即肝右叶的前后径。
(4)右肋缘下途径:①探头置右肋缘下,由前向后作垂直方向的横切扫查,观察在平静呼吸及深吸气时肝右叶在肋缘下的大小及厚径。
②探头在右肋缘下从内向外或从外向内移动,超声束平面从肋下向患者头侧方向倾斜行肝脏的各种斜切扫查。
肝脏超声体检检查规范一、检查目的1.肝脏的位置、形态和大小2.肝脏实质回声水平3.判断有无弥漫性病变4.判断有无局灶性病变及其物理性质,即囊性、实性、混合性。
5.根据病变的灰阶声像图特征和彩色多普勒表现,给出疾病的提示性意见,如几个月复查、专科医院进一步检查等。
二、适应症1.判断肝脏的大小、形态和位置、肝脏的正常变异(如尾叶肥大、Riedel叶等)或病理性肿大、萎缩2.肝脏弥漫性疾病脂肪肝、肝硬化、肝炎、淤血肝、肝纤维化及其他原因所致肝实质病变等3.肝脏囊性占位病变:肝囊肿、多囊肝、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等肝脏局限性疾病4.肝脏实质性占位性病变: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原发、转移)5.肝及肝周脓肿肝脓肿膈下脓肿6.肝血管疾病血管瘤门静脉高压、门静脉血栓等7.肝脏外伤、破裂、血肿等三、禁忌症无绝对禁忌症。
四、检查前准备检查前一般需禁食8小时以上,尽可能于其他项目前检查,避免因其他检查或活动后胃肠内产生过多气体干扰显像。
五、检查方法1.探头的选择:凸阵或线阵探头,成人一般选择探头频率为3.5MHz,体型较瘦或小儿可选择探头频率为5MHz。
对于位置较表浅的病变,可试用高频探头观察其细微结构。
2.患者体位:(1)仰卧位:最常用。
主要用于检查肝左叶,肝右前叶和部分右后叶。
(2)左侧卧位:常用。
可使部分右肝组织包括肝门结构脱离右肋弓的遮盖,便于在肋缘下对肝门结构进行检查。
也便于检查者对肝右叶,特别是右肝膈顶部的观察。
(3)坐位:用于肝脏位置较高患者的超声检查。
也可用于了解肝脏活动度以诊断肝脏下垂。
(4)俯卧位:一般不采用,仅在肝脏位置过高,肝脏右叶显著肿大或者在腹膜后肿块与肝右后叶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根据需要选用。
3.扫查方法:(1)标准断面:1)左肋弓下斜断面扫查 2)左上腹及剑突下纵断面扫查 3)右侧肋弓下斜断面扫查 4)肝脏横断面扫查 5)右肋间斜段扫查 6)右肋间肝胆纵切、斜切面 7)右肋缘下肝肾纵断面。
(2)扫查中的注意事项:1)肝脏超声检查有多个易漏区,主要包括:为右肝膈顶部、肝左外叶外侧角区、肝表面、肝右叶下角、肝右后叶上段外侧区,尾状叶等。
肝脏超声标准切面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腺体器官,位于腹腔右上部,是消化系统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肝脏的超声检查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检查手段,通过超声波的反射来观察肝脏的形态、大小、结构和血流情况,对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肝脏超声检查时,需要掌握肝脏超声标准切面的相关知识,以便准确地观察和判断肝脏的病变情况。
一、肝脏超声标准切面的选择。
肝脏超声检查通常采用经肋间隙的途径,患者取仰卧位,右手置于头部,左手置于腹部,医生站在患者的右侧进行检查。
常用的肝脏超声标准切面包括肝右叶长轴切面、肝右叶短轴切面、肝左叶长轴切面、肝左叶短轴切面等。
在进行肝脏超声检查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切面,以确保观察到肝脏的全貌和各部位的细微结构。
二、肝右叶长轴切面。
肝右叶长轴切面是指将超声探头沿肝脏右缘至肝脏下缘的方向进行扫查,从而观察到肝右叶的全貌。
在这个切面下,可以清晰地看到肝右叶的形态、大小和结构,包括肝脏的外形、肝实质和血管分布等情况。
通过肝右叶长轴切面的观察,可以初步判断肝脏的形态是否正常,是否存在明显的异常情况。
三、肝右叶短轴切面。
肝右叶短轴切面是指将超声探头自右前斜下方逐渐向左上斜方向扫查,从而观察到肝右叶的横截面结构。
在这个切面下,可以清晰地看到肝右叶的内部结构,包括肝实质的分布、肝内血管和胆管的情况等。
通过肝右叶短轴切面的观察,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肝脏内部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如肿块、结石、囊肿等。
四、肝左叶长轴切面。
肝左叶长轴切面是指将超声探头沿肝脏左缘至肝脏下缘的方向进行扫查,从而观察到肝左叶的全貌。
在这个切面下,可以清晰地看到肝左叶的形态、大小和结构,包括肝脏的外形、肝实质和血管分布等情况。
通过肝左叶长轴切面的观察,可以初步判断肝脏的形态是否正常,是否存在明显的异常情况。
五、肝左叶短轴切面。
肝左叶短轴切面是指将超声探头自左前斜下方逐渐向右上斜方向扫查,从而观察到肝左叶的横截面结构。
在这个切面下,可以清晰地看到肝左叶的内部结构,包括肝实质的分布、肝内血管和胆管的情况等。
肝脏超声标准切面肝脏超声检查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手段,通过超声波的特性来观察肝脏的结构和功能。
在进行肝脏超声检查时,标准切面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提供清晰的肝脏图像,帮助医生准确判断肝脏的病变情况。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肝脏超声标准切面的相关内容。
1. 肝脏超声标准切面的位置。
肝脏位于腹腔右上部,上接膈下,下缘与胃、肠相邻,右侧与膈、右肾、结肠相邻,左侧与胃、脾、胰腺相邻。
在超声检查中,患者通常采取仰卧位,医生会在患者的右侧进行检查。
标准切面通常包括纵切面和横切面,能够全面观察肝脏的形态结构。
2. 肝脏超声标准切面的观察要点。
在进行肝脏超声检查时,医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观察要点:(1)肝脏形态特征,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边缘等特征,判断是否存在肿块、包块等异常情况。
(2)肝内血管分布,观察肝内血管的分布情况,包括门静脉、肝静脉等,判断是否存在血管瘤、血栓等情况。
(3)肝内病变,观察肝内囊肿、肿瘤、脓肿等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等特征,帮助医生进行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 肝脏超声标准切面的常见异常表现。
在肝脏超声检查中,常见的肝脏异常包括肝囊肿、肝脓肿、肝脏结石、肝脏肿瘤等。
这些异常在超声图像上通常表现为不规则的低回声区域,有时还伴有血流信号的改变。
通过观察这些异常表现,医生可以初步判断肝脏的病变类型,为后续的诊疗提供重要参考。
4. 肝脏超声标准切面的临床应用。
肝脏超声检查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可以帮助医生对肝脏疾病进行早期筛查、诊断和鉴别诊断。
同时,肝脏超声检查还可以指导肝脏手术的方案制定,评估手术效果,指导术后治疗等。
因此,肝脏超声标准切面的准确观察和分析对于临床医生具有重要意义。
5. 结语。
肝脏超声标准切面是肝脏超声检查中的重要环节,它能够为医生提供清晰的肝脏图像,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在进行肝脏超声检查时,医生需要注意观察肝脏的形态特征、血管分布和常见异常表现,结合临床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全面评估肝脏的病变情况。
犬肝脏超声扫查流程
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唠唠犬肝脏超声扫查的流程。
这事儿啊,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呢。
首先呢,咱们得把狗狗安抚好。
你想啊,狗狗要是不安分,一直在动,这扫查可就没法好好进行了,对吧?我一般会先跟狗狗互动互动,摸摸它的头啊,给它点小零食啥的,让它放松下来。
这一步真的很重要哦!
接下来就该准备设备啦。
超声仪得调好,各种参数啥的,我觉得按照常规的设置就行,不过要是你经验比较丰富,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微调一下。
探头也要选对哦,这个可不能马虎。
然后就开始对狗狗进行扫查啦。
从哪里开始呢?我觉得可以先从狗狗的右侧肋弓下开始。
当然啦,你要是觉得从别的地方开始更顺手,也未尝不可。
在扫查的时候,动作要轻柔一点,别把狗狗弄疼了。
这个时候呢,要仔细观察屏幕上的图像。
刚开始可能会觉得图像有点复杂,看不太懂,但看的次数多了就好啦。
扫查的过程中,要多换几个角度哦。
为啥呢?因为这样才能更全面地看到肝脏的情况呀!有时候一个角度可能会有盲区呢。
这时候可能有人会问,那要换多少个角度呢?这个呀,就根据实际情况自己把握就好啦。
在扫查肝脏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肝脏的大小、形状、质地这些方面。
这一步要特别注意!要是发现有啥异常的地方,就多停留一会儿,仔细看看。
不过呢,也别太纠结于一些小的变化,要结合狗狗的整体情况来判断。
小提示:别忘了最后一步哦!扫查完了之后,要把狗狗再安抚一下,毕竟整个过程对狗狗来说可能还是有点小紧张的。
然后把设备收拾好,数据保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