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卫生监测微生物检验技术(2014版)
- 格式:ppt
- 大小:2.65 MB
- 文档页数:77
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技术规范第一篇: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技术规范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GB/T 18204.6-2013 第6部分:卫生监测技术规范2013年12月31日发布 2014年12月1日实施 1 范围GB/T 18204的本部分规定了公共场所卫生监测的频次与样本量、质量控制、样品送检等技术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公共场所空气质量监测与经常性卫生监测,其它场所可参照执行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公共场所经常性卫生监测在公共场所营业期内,对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卫生状况进行的监测与评价。
各类公共场所卫生监测频次与样本量要求4.1宾馆、饭店、旅店、招待所等场所 4.1.1空气卫生状况监测4.1.1.1 监测频次:空气质量监测为1d,上午、下午各监测一次;经常性为随机监测。
4.1.1.2 监测样本量:客房数量≤100间的场所,抽取客房数量的3%~5%进行监测;客房数量>100间的住宿场所的,抽取客房数量的1%~3%进行监测;且每个场所监测的客房数量不得少于2间,每间客房布1个监测点。
4.1.2 饮用水卫生状况监测4.1.2.1 饮用水监测:按GB5749执行。
4.1.2.2 沐浴水监测频次:随机检测。
4.1.2.3 沐浴水监测样本量:随机选择5间客房,各采集沐浴水样500mL。
4.2 影剧院、音乐厅、录像厅(室)、游艺厅、歌舞厅等场所4.2.1影剧院、音乐厅、录像厅(室)等空气卫生状况监测4.2.1.1 监测频次:空气质量监测在场所监测1d,在1d中监测1场~2场,每场开映前10min、开映后10min和结束前10min各监测1次;经常性卫生监测只随机监测1场,开映前10min、开映后10min和结束前10min各监测1次。
4.2.1.2 监测样本量:座位数量<300个的场所布置1个~2个监测点,座位数量300个~500个的场所布置2个~3个监测点,座位数量501个~1000个的场所布置3个~4个监测点,座位数量>1000个的场所布置5个监测点。
公共场所卫生标准监测检验方法引言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为确保公共场所的卫生标准达到合格水平,监测和检验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本文将介绍公共场所卫生标准监测检验方法,包括了监测的目的、检验的内容、方法的步骤和常见的应用举例。
监测目的公共场所卫生标准的监测旨在评估和监控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以确保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监测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评估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包括清洁度、噪音、空气质量等。
2.发现和解决卫生问题,改善公共场所的环境。
3.检测是否符合相关的卫生标准和法规。
检验内容公共场所卫生标准的检验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清洁度检验:包括地面、墙壁、天花板、家具、设备等的清洁程度检查。
2.环境检验:包括空气质量、噪音、光照等环境因素的检测。
3.卫生设施检验:包括洗手间、厕所、垃圾桶等卫生设施的功能和清洁度检查。
4.食品安全检验:包括食品准备、存储、处理和销售环节的卫生检测。
5.感染病原体检验:针对公共场所中可能存在的病原体进行检测,以防止疫情传播。
方法步骤公共场所卫生标准监测检验方法的步骤如下:1.制定监测计划:根据公共场所的类型和规模,制定适合的监测计划,包括监测的频率、方法和样本采集点等。
2.采集样本:根据监测计划,采集包括空气、水、表面物质等在内的样本,并确保采集的样本具有代表性。
3.分析样本:将采集的样本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包括物理、化学和微生物指标等分析。
4.比对标准:将实验室分析的结果与相关的卫生标准进行比对,评估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是否符合标准。
5.发布监测报告:根据分析结果,编制监测报告,包括监测的数据、分析结果和建议等,并将报告发送给相关部门和管理单位。
应用举例以下是几个公共场所卫生标准监测检验方法的应用举例:1.学校卫生监测:对学校的教室、食堂、操场等场所进行卫生监测,确保学生的健康和学习环境的卫生安全。
2.餐饮场所卫生监测:对餐厅、饭店等场所的食品准备、储存、处理和销售环节进行卫生检测,保障食品安全。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下发《2014年上海市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日期】2014.03.04•【字号】沪卫计监督[2014]010号•【施行日期】2014.03.0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爱国卫生正文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下发《2014年上海市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方案》的通知(沪卫计监督〔2014〕010号)各区县卫生计生委,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为有效开展本市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工作,及时掌握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提高公共场所卫生水平,保护公众健康,本委组织制定了《2014年上海市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方案》,现下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年3月4日2014年上海市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方案为提高公共场所卫生水平,保护公众健康,依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法规规章标准的规定,结合本市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的通过开展本市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掌握公共场所卫生状况和动态变化趋势,为加强本市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促进公共场所经营者提高自身管理水平,预防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的发生,保证公共场所的卫生安全。
二、工作要求依据各区县公共场所的数量、类型、地域分布,每个区县应选择辖区2%的公共场所作为监测对象(除游泳场所、证券交易所、健身房及洗衣房外,至少不低于60家),其中包括:旅店业(13%)、公共浴室(6%)、餐饮(22%)、足浴(8%)、文化娱乐(13%)、理发、美容(33%)、商场(店)(5%)。
另外,在游泳池开放期间,每个区县应选取10家游泳场馆(不足10家的,全部选取)进行监测。
每个区县自行选择证券交易所、健身房及洗衣房各2家进行监测。
三、工作内容(一)公共场所基本信息调查在历年发、复证监测工作的基础上,各区县开展辖区公共场所基本信息资料的整理,收集辖区各类型公共场所的数量、规模、地理分布等基本信息。
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开展公共场所卫生监测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公共场所的卫生监测和监督。
2.引用标准GB 9663~9673—1996、GB 16153—19963.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公共场所卫生监测(health monitoring for public places):指公共场所的发证监测、复证监测和经常性卫生监测。
发证监测和复证监测是指对公共场所经营单位的卫生状况进行监测,评价其卫生状况,确定是否发放卫生许可证。
经常性卫生监测是指对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在取得卫生许可证之日起,至下次复核卫生许可证之间的一段时间内所进行的卫生监测,监测卫生状况达标情况,促使卫生状况巩固提高。
4.监测点的选择4.1选点原则4.1.1空气质量(包括物理因素)的监测点(以下称监测点)应选择在公共场所人群经常活动,且停留时间较长的地点,但不能影响人群的正常活动。
4.1.2监测点应该考虑现场的平面布局和立体布局。
高层建筑物的立体布点应有上、中、下三个监测平面,并分别在三个平面上布点。
4.1.3监测点应避开人流通风道和通风口,并距离墙壁0.5~1m远,高度0.8~1.2m。
4.1.4确定监测点时可用交叉布点,斜线布点或梅花布点的方法。
4.1.5采样时应准确记录采样现场的气温、气湿、风速微小气候,采样流量以及采样时间。
4.1.6公共卫生用品的采样点应选择在人群使用该物品时接触频率较高的部位。
4.2监测点数目4.2.1进行空气监测时应按照公共场所不同性质、规模大小、人群经常停留场所分别设置数量不等的监测点,各类公共场所监测点数目参照第6章各类公共场所监测的要求。
4.2.2对公共卫生用品进行监测时,其监测卫生用品的数量以不超过各类物品投入使用总数的5%计算。
对各类卫生用品、用具投入使用总数不超过10件的单位,各类物品的采样数量应在1件以上。
5.监测频率和样品要求5.1发证监测和复证监测空气监测应该监测一天,每日上午、下午和晚上各采样一次,或者在营业前,营业中和营业结束前各采样二次。
公共场所卫生检测技术和管理标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公共场所的数量和范围也在不断增加。
从商场、公园、剧院、医院等到机场、火车站、学校和地铁,各种公共场所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这些场所的卫生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涉及到巨大的人口和空间,管理难度较大。
为了提高公共场所卫生质量,它需要遵循一些标准、检测技术和管理方法。
下面将分别从技术和管理角度,讨论公共场所卫生检测技术和管理标准,为提高公共场所卫生质量提供参考建议。
一、公共场所卫生检测技术现在,公共场所的卫生检测技术有很多种。
其中,较常用的有质量评估、微生物检测、空气检测和水质检测等。
1. 质量评估技术质量评估技术是评估公共场所卫生状况的一种方法。
它主要通过视觉检查和样品采集,评估卫生设备、卫生产品、卫生设施等方面的卫生质量。
评估方法主要包括制定检测标准、取样、实验室检测和数据分析等。
对于公共场所涉及的设备、产品和设施,需要确定可以接受的质量标准,并建立相应的检测方法。
2. 微生物检测技术微生物检测技术是评估公共场所内部的微生物污染状况的方法。
在公共场所中,微生物污染可能来源于人体、食品、水源和环境等多方面。
因此,为了评估微生物污染水平,需要采用合适的检测方法。
微生物检测通常包括能量菌计数和PCR检测两种。
能量菌计数是通过对空气和水源进行检测来评估细菌数量。
而PCR检测则是通过检测公共场所内的DNA分子,评估微生物污染状况。
3. 空气检测技术空气检测技术通常用于检测公共场所内的空气质量。
它主要评估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细菌、病毒、真菌等污染物的浓度。
空气检测的方法主要包括重量计取样法、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检测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来评估卫生状况。
4. 水质检测技术水质检测技术涉及公共场所的水源、饮用水以及排水系统的检测。
它主要关注的是水中污染物的种类和水质指标的浓度。
水质检测涉及的参数较多,包括温度、PH值、溶解氧、氨氮、总氮、总磷等等。
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开展公共场所卫生监测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公共场所的卫生监测和监督。
2.引用标准GB 9663 〜9673—1996、GB 16153 —19963.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公共场所卫生监测(health monitoring for publicplaces):指公共场所的发证监测、复证监测和经常性卫生监测。
发证监测和复证监测是指对公共场所经营单位的卫生状况进行监测,评价其卫生状况,确定是否发放卫生许可证。
经常性卫生监测是指对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在取得卫生许可证之日起,至下次复核卫生许可证之间的一段时间内所进行的卫生监测,监测卫生状况达标情况,促使卫生状况巩固提高。
4.监测点的选择4.1选点原则,且停留时间较长的地点,但不能影响人群的正常活动。
,并分别在三个平面上布点。
,并距离墙壁0.5〜1m 远,高度0.8〜1.2m。
,斜线布点或梅花布点的方法。
,采样流量以及采样时间。
4.2监测点数目,各类公共场所监测点数目参照第6 章各类公共场所监测的要求。
,其监测卫生用品的数量以不超过各类物品投入使用总数的5%计算。
对各类卫生用品、用具投入使用总数不超过10 件的单位,各类物品的采样数量应在1 件以上。
5.监测频率和样品要求5.1发证监测和复证监测空气监测应该监测一天,每日上午、下午和晚上各采样次,或者在营业前,营业中和营业结束前各采样二次。
每次采样应采平行样品。
5.2经常性卫生监测空气监测:只进行一次性监测或者在营业高峰时间内监测一次,每次采样应采平行样品。
5.3开展公共场所卫生学评价时,要连续监测三天,每次监测必须采集平行样品。
6.各类公共场所监测的要求6.1空气监测;商场、书店;医院候诊室;就餐场所;公共交通等候室空气监测,按照相应专业特点参照此规范要求进行采样监测。
6.2公共卫生用品的采样部位的要求7.现场采样操作的质量控制7.1每次监测前应对现场监测人员进行工作培训,其内容包括监测目的、计划安排、监测技术的具体指导和要求、记录填写以及工作责任感等,以确保工作质量。
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技术规范GB/T 17220—1998】前言为贯彻执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和GB 9663~9673、GB 16153~1996《公共场所卫生标准》,加强对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是与GB 9663~9673—1996、GB 16153—1996相配套的监测规范。
本标准从1998年10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监测所、广州市卫生防疫站、上海市卫生防疫站、北京市卫生防疫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尹先仁、黄荣、崔玉珍、高文新。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监测所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开展公共场所卫生监测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公共场所的卫生监测和监督。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9663~9673—1996、GB 16153—1996 公共场所卫生标准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公共场所卫生监测health monitoring for public places指公共场所的发证监测、复证监测和经常性卫生监测。
发证监测和复证监测是指对公共场所经营单位的卫生状况进行监测,评价其卫生状况,确定是否发放卫生许可证。
经常性卫生监测是指对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在取得卫生许可证之日起,至下次复核卫生许可证之间的一段时间内所进行的卫生监测,监测卫生状况达标情况,促使卫生状况巩固提高。
4 监测点的选择4.1 选点原则4.1.1 空气质量(包括物理因素)的监测点(以下称监测点)应选择在公共场所人群经常活动,且停留时间较长的地点,但不能影响人群的正常活动。
4.1.2 监测点应该考虑现场的平面布局和立体布局。
高层建筑物的立体布点应有上、中、下三个监测平面,并分别在三个平面上布点。
公共场所卫生标准监测检验方法1. 引言在日常生活中,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为了确保公共场所的卫生标准达到规定要求,需要进行监测和检验。
本文将介绍公共场所卫生标准的监测检验方法,以保障公众的健康与安全。
2. 监测检验目的公共场所卫生标准的监测检验旨在评估和确保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符合相关的卫生标准要求。
通过监测检验,可以对公共场所内的细菌、病毒、霉菌、垃圾处理、空气质量等指标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从而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卫生问题。
3. 监测检验内容3.1 细菌和病毒监测•采集样本:根据公共场所特点,选择适当的取样点位,如门把手、护栏等,使用不含杀菌剂的棉签、拭子等采集表面样本。
•密封样本:将采集的样本放入密封袋中,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
•运输样本:将密封好的样本送往专业实验室,避免样本受到外界环境影响。
•检验分析:实验室根据相关标准和方法,对样本进行细菌和病毒的检测和分析。
•结果评估:根据检测结果,评估公共场所的细菌和病毒污染情况,判断是否符合卫生标准要求。
3.2 霉菌监测•采集样本:选取可能存在霉菌的区域,如潮湿的角落、浴室等,使用专业霉菌采样器或霉菌培养皿进行采样。
•密封样本:将采集的样本放入密封袋中,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
•运输样本:将密封好的样本送往专业实验室,避免样本受到外界环境影响。
•检验分析:实验室根据相关标准和方法,对样本进行霉菌的检测和分析。
•结果评估:根据检测结果,评估公共场所的霉菌污染情况,判断是否符合卫生标准要求。
3.3 垃圾处理监测•观察记录:对公共场所的垃圾处理设施进行观察和记录,包括垃圾桶的摆放位置、垃圾收集的频率、垃圾袋的密封情况等。
•样品测试:随机抽取部分垃圾进行采样,并送往实验室进行垃圾中细菌、霉菌等有害物质的检测。
•结果评估:根据监测结果和相关标准,评估垃圾处理的合理性和卫生状况,判断是否符合卫生标准要求。
3.4 空气质量监测•采集样本:在公共场所内选取合适位置,使用专业空气质量测试仪器进行采样,包括颗粒物、有害气体等指标。
公共场所卫生标准监测检验方法
监测公共场所卫生标准的检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卫生环境检测:通过采集环境空气、水质和物体表面的
样品,进行微生物检测和化学分析。
微生物检测可以包括
细菌、真菌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的检测,而化学分析可以
检测环境污染物的含量和种类。
2. 食品安全检测:对公共场所提供的食品进行采样分析,
检测其中是否存在重金属、农药残留、致病菌和有毒物质等,以保证食品的安全卫生水平。
3. 消毒效果检测:对公共场所所使用的消毒剂的消毒效果
进行检测,包括检测消毒剂的浓度、消毒时间和杀菌效果
等指标。
4. 垃圾处理和排污检测:对公共场所的垃圾处理和污水排放进行监测,确保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5. 健康卫生巡查和评估:通过定期巡查和评估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包括卫生设施的设备运行情况、卫生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和员工的卫生意识等。
6. 健康风险评估:基于检测数据和评估结果,对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健康风险,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
以上是常见的公共场所卫生标准监测检验方法,具体的检验方法会因不同场所和需求而有所不同。
公共卫生测定微生物的检测标准
公共卫生测定微生物的检测标准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菌落总数:这是指示公共卫生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用于评估样品中总微生物的数量。
2. 大肠杆菌计数:大肠杆菌是肠道中的一种细菌,其数量可以反映肠道健康状况。
3. 大肠菌群计数:大肠菌群包括一些对人体无害的细菌,但其数量过多也可能表明卫生问题。
4. 肠道致病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些细菌是导致肠道疾病的主要病原体,检测它们有助于预防和控制疾病传播。
5.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双岐杆菌、副溶血性弧菌、空肠弯曲菌等其他致病菌:这些也是常见的病原体,需要定期检测以确保公共卫生安全。
6. 霉菌计数和酵母计数:霉菌和酵母过多可能表明环境卫生状况不佳,也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在具体实施检测时,应遵循相关标准和规范。
例如,对于微生物限度检验仪的标准可参考JB/T;对于微生物肥料的标准可参考NY和GB等。
请注意,这些只是一些常见的检测指标和标准,具体的检测项目和标准可能会根据地区、行业和特定情况而有所不同。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遵循当地的相关法规和标准,以及专业人员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