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中性格化的语言艺术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浅析《茶馆》的语言特色【摘要】在《茶馆》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老舍其作为一个语言大师的风范。
《茶馆》中,十几个人物依次登台,却个个形象立体,性格鲜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写作语言的性格化,时代化,应人切景;老舍以笑写悲,寓庄于谐,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于三个时代中光怪陆离的丑类;北京化的口语也是本剧一大特色,给穿梭于茶馆中的人物注入生命。
《茶馆》的语言特色丰富多样,本文集中这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关键词】《茶馆》语言特色应人切景幽默风趣京味儿《茶馆》是以北京一座茶馆为舞台,事实上,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和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崩溃前夕三个不同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动向。
《茶馆》是老舍最优秀的戏剧创作,正像曹禺先生所说,它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
《茶馆》演出已有500场之多.创造了中国话剧史上最受观众喜爱的许多记录,还曾代表中国的话剧艺术到国外演出,为不同人种、不同经历、不同价值观的观众所赞赏,被称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老舍因为其众多优秀作品而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人民艺术家”,而《茶馆》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原因当然也少不了老舍那炉火纯青的语言功力。
下面,我们就从谈谈茶馆的语言艺术。
一、应人切景,形象鲜明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应人切情合境便是遣词艺术的基本原则。
老舍说过:“文字的感动力是来自在某个场合中必然的说某种话”;(《我的“话”》)“作者必须苦思熟虑:如此人物,如此地点,如此时机,应该说什么,应该怎么说。
”(《话剧的语言》)在他的作品中,到处可见应人切情合境的遣词,语言有很着明显的性格化和时代化。
老舍特别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通常是寥寥数语就活画出一个人的性格和思想特点。
论《茶馆》的语言特色【摘要】在《茶馆》里,我们可以看到老舍作为一个语言大师的风范,《茶馆》的人物语言十分“个性化”,通过人物的言行的变化来体现时代的变化,“以笑写悲”,以幽默的语言,讽刺揭示了一个时代,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
【关键字】老舍茶馆语言特色个性化时代化幽默风趣老舍是当代语言艺术的大师,他的小说和话剧,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茶馆》是老舍后期创作的代表性作品,其语言艺术,更达到了炉火纯青、无与伦比的美妙境界。
《茶馆》出场人物众多,人物对话极具性格化,“话到人到”1,“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2,剧中出场的几十个人物,哪怕有的只讲了三五句话,也写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
《茶馆》的语言特色之一在于“性格化”。
《茶馆》中的对话都是“人物自己应该说的语言”,这就使人物之间的性格区别非常鲜明。
王利发的语言谦恭、周到,与各种人物应酬反应机敏,对答如流,很能显示他茶馆掌柜的身份。
常四爷的语言则豪爽耿直,带有闯荡多年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
宋恩子、吴祥子的语言则狡猾奸诈、傲慢无理,具有老牌特务的特点。
话剧开始时,松二爷、常四爷和二德子的一段对话:松二爷好像又有事?常四爷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嘛?二德子(凑过去)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常四爷(不肯示弱)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叫谁管着吗?松二爷(打量了二德子一番)我说这位爷,你是营里当差的吧?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
二德子你管我当不当差呢!常四爷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1老舍:《对话浅论》2老舍:《出口成章》,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二德子甭说打洋人不打,我先管教管教你!这是一场小误会,每个人不过讲了两三句话,但三个人的语言有着极为明显的差异。
松二爷的话平稳,周详;常四爷的话硬邦邦,有一股倔劲儿;二德子的话难听,又臭又硬,带有无赖气。
试论《茶馆》中的语言特色作者:鲁文婧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7期鲁文婧内容摘要:老舍先生以市民生活中经常的活动场所——茶馆为背景,通过70多个小人物的特色语言,生动描绘了当时社会中普通人的艰苦生活,以及那个复杂纷争时代的人性百态。
《茶馆》中浓郁的老北京色彩的语言,比如儿化音、叠词等的使用,更使该作品充满了感染力。
本文从总体的语言特色以及极具人物个性的特色语言描写几方面来阐述《茶馆》的语言风格。
关键词:《茶馆》语言特色个性化京味儿老舍先生的《茶馆》以茶馆为场景,透过70多个小人物的特色语言和行为,形象地勾画出了三个时代的社会特征。
这种以小见大,知微见著的特点,充分体现了老舍先生的写作技巧。
该作品从具体的人物着手,描绘了出现在茶馆中的不同阶层的各类小人物的生活故事体现出大时代的背景[1]。
作为经典戏剧之一,《茶馆》的语言特色尤为人们称道。
老舍先生善于根据人物身份和地位而采用于其相符的个性化语言。
可以说,老舍的语言艺术是《茶馆》成为经典的重要因素之一[2]。
一.总体语言特色作为生于北京、长于北京的地地道道的北京人,老舍先生作品中的京味儿都特别浓郁。
《茶馆》采用了多达200多处的儿化词,如一份儿、没错儿、哥儿们、没错儿等等。
这样的用词可以改变语法的意义和词汇色彩,如缩小词汇程度的“小辫儿”、或者改变词性的“拢在一块儿”、或者变化词意的“白面儿”等等。
这些具有浓郁的老北京色彩的语言与不加儿化音的原词对比,显得更加活泼生动。
大量老北京口语化方言的应用也是《茶馆》的特色之一,这也使其显出浓厚的“京韵”和强烈的老北京市井民风,如极具个人感情色彩的“老梆子”(老家伙),更具乡土气息的“嚼谷”(食物),还有“茶钱我侯了”中的“侯”(付茶钱)的意思等等。
这些方言词语使句子更有表现力[3]。
《茶馆》中的语言也极具时代性,如“喳”、“吃洋饭”、“铁杆庄稼”、“王法”等等。
《茶馆》的另一大语言特色是大量使用叠音词,使语言显得更加生动,如描写人物神态的“ABB”型结构的叠音词“文绉绉”,其它还有“AABB”型结构的词汇如“乱乱哄哄”,“洗洗涮涮”;“ABAB”型结构的“照顾照顾”;“AAB”型结构的“跳跳舞”、“玩玩牌”;“AA”型结构如“坐坐去”、“绕绕”等等。
黔南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论老舍《茶馆》的语言艺术分校(站、点):年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日期:论文题目论老舍《茶馆》的语言艺术指导教师职称所学专业研究专长工作单位电子邮箱联系电话选题目的和意义文学艺术的传承对于当代这个纷扰的社会来说可以说是一股清泉,而对于文学艺术的研究便是回归自身内心清净的途径。
老舍先生的《茶馆》则是一部基于语言特色智商的艺术风格研究。
对于它的研究,不仅是有力于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反应,更多是的有利于对人物描写背后社会悲哀的感伤与了解。
这便是本题选题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国内对于老舍先生作品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对于其语言艺术的研究以及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以及人物背后所反映的社会现状以及那个时代所带有的悲哀。
而在国内的学者研究来看,有野很多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
例如梁素芳……《茶馆》语言艺术初探中对于老舍先生《茶馆》中对于人物语言艺术的研究以及人物性格的推敲研究。
除此之外还有郑榕《茶馆》的艺术感染力中对于语言文字艺术感染力以及对于情感喷发式表达的意识渗透力的研究。
以上便是国内外对于老舍先生《茶馆》的研究动态以及研究方向。
拟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主要问题1.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创作背景。
2.《茶馆》的语言艺术风格。
3.《茶馆》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4.《茶馆》最终所要呐喊的精神以及所表达的时代悲哀。
重要观点1.作者的创作经历以及所处在的时代背景都会对作品的意境体现有所影响。
2.《茶馆》中艺术风格所具有幽默诙谐特点。
3.“人到话到的性格化”的艺术风格的展现。
4.《茶馆》整篇作品所展现的那段艰苦岁月与动荡的社会。
研究方法、手段和途径论文研究方法、手段:(一)档案法:通过查找有关老舍《茶馆》语言艺术风格的相关资料,为之后研究提供基础。
(二)归纳分析法:通过对收集的资料进一步归纳分析,旨在找出语言特色对于整部作品艺术风格展示的重要意义。
(三)具体分析法:通过对《茶馆》中具体语言风格的研究与推敲,分析出语言特色的艺术影响力。
试论《茶馆》中性格化的语言艺术
《茶馆》是由中国著名作家鲁迅创作的一部话剧,通过描绘晚清至民国时期的一个茶馆,展现了不同人物的生活故事和社会风貌。
在该剧中,鲁迅巧妙地运用了性格化的语言艺术,使人物形象鲜明且富有个性,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鲁迅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口头禅和行为举动等细节,巧妙地展示了每个角色的性格特点。
比如茶馆老板王府井,他为人谨慎、精明,常常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公事公办,一丝不苟;而茶馆的掌柜韦春芳则是一个精明能干、机智过人的女性,她善于掌握时机,对待顾客也常常婉言善意地教训着。
其次,鲁迅还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互动,深入展示了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
比如,典型的绅士谢采明,他注重仁义道德,看不惯现实中的种种丑陋,对权势和贪污等现象深感厌恶和愤怒;而想象力丰富、语言幽默的艺人马百货,则是一个对现实抱有乐观和幽默态度的人,他用戏谑和讽刺的语言揭露社会上的种种荒谬与不公。
此外,鲁迅还巧妙地通过人物的台词和语言来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
比如,“冯公公”冯梅嶓就是通过诙谐幽默的表达方式,展现了自己对社会问题的深刻见解,具有独特的思考能力和独立的精神;而杨光缺则以粗鲁的话语和行为表现出自己内心的愤怒和不满,是一个具有反叛精神的角色。
《茶馆》中性格化的语言艺术使得每个角色都拥有独特的个性
与价值观,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和对话互动,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下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同时也让观众对当今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和现象有所思考。
这种性格化的语言艺术大大丰富了《茶馆》这部作品的内涵,使其成为经典之作。
浅析《茶馆》的语言特色摘要:老舍是语言艺术大师。
《茶馆》的语言就直接体现了老舍作为语言大师的风范。
《茶馆》里10几个人物,之所以个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得力于语言的性格化,时代化。
出于“葬送3个时代”的需要,老舍以特有的幽默语言尖锐地讽刺与嘲笑了那些光怪陆离的丑类;同时他运用经过提炼的北京话,赋予人物以生命。
《茶馆》的语言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就这3个方面加以说明。
关键词:性格化时代化幽默京味儿《茶馆》中还有许多语言幽默的地方。
作者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祖国的热爱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含着严肃和悲哀,形成自己独特的幽默的风格。
这种幽默寓庄于谐,能给读者以回味和思考的余地。
一、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戏剧中每一句台词都是人物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显示人物的性格。
老舍善于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选取符合他们心理的个性化语言。
王利发的语言谦恭、周到,与各种人物应酬反应机敏,对答如流,很能显示他茶馆掌柜的身份。
常四爷的语言则豪爽耿直,带有闯荡多年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
宋恩子、吴祥子的语言则狡猾奸诈、傲慢无理,具有老牌特务的特点。
出场的人物不论台词多少,都写得活灵活现。
如常四爷“凭力气挣饭吃,我的身上更有劲了!”“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其正直、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和爱国心从中表现出来。
康顺子“我饿死不要紧,可不能饿死这个无倚无靠的好孩子!”“洗洗涮涮、缝缝补补、作家常饭,都会!我是乡下人,我能吃苦,只要不再作太监的老婆,什么苦处都是甜的!”“有三顿饭吃,有个地方睡觉,够大力上学的,就行!”四个感叹句,写出她的勤劳质朴、吃苦耐劳和心地善良。
其余如松二爷的胆小怕事、懒散无能,崔九峰的老气横秋、深深绝望等,也是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展现出来的。
王利发的台词不但符合其茶馆老板的身份,而且表现了他性格的发展变化。
剧的第一幕,王利发正当青年时期,雄心勃勃,精明干练,一心要使祖传的大茶馆发达兴旺起来。
老舍的话剧《茶馆》第一幕,出场说话的人物有22位,这些人物的台词朴素简洁,生动传神,每个人物的语言都十分符合其身份、地位及性格特征。
本文通过对出场说话的22位人物各自的一句典型台词进行分析研究,来欣赏老舍精湛的语言艺术,领略其在人物塑造和全剧中的特殊价值。
一、中心人物和平民百姓及部分茶客的台词(一)中心人物的台词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老板。
在第一幕里,他二十多岁,因父亲死得早,他年纪轻轻就当上了茶馆掌柜。
王利发精明、干练、善于经营,在乱世风云中竭力维持茶馆的生存。
他是该幕里说话次数最多的人,一共说了28次,其中,最能代表他性格的台词是:“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
”和气生财,是生意人的一个信条,也是王利发主持茶馆的为人之道、经营之道、发家之道。
他就是按照父亲所遗留的这种做人做事的办法,见人就磕头作揖,把人缘放在了非常特殊的位置,以求生意顺溜。
当茶客议论时局的时侯,王利发及时制止,不让谈国事,他是害怕国事影响茶馆生意,害怕封建政治让他丢掉饭碗。
对庞太监及流氓、特务极力奉承,委曲求全,已是王利发迎合权势的家常便饭。
为了摆脱经营困境,他四面讨好,八面玲珑,是一个非常世俗的人。
这些已经清楚地表露出了他的处世心态,对人对事、对天对地,对自己身外的一切都讨好,以求生意兴隆,赚钱发财。
他的这句台词刻画了他的典型性格,精明、干练,见风使舵,顺应潮流,又胆小怕事,委曲求全,逆来顺受。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忙了一辈子“改良”、既精明又圆滑的小商人,仍然没有逃出时代的悲剧怪圈。
在四十多年后,落得个痛失茶馆、家破人亡、一贫如洗、走投无路的悲惨结局,被时代套上了“绞索”,吊死在那个黑暗的时代里。
常四爷是裕泰茶馆的主顾,是一个宫廷“旗人”,是吃俸禄的“铁杆庄稼”。
他说了21次话。
常四爷个性刚强耿直,有强烈的正义感和爱国心,他敢当面指责流氓打手二德子。
他不善于向别人作揖、哀求,一生只盼国家像个样儿,不受外国欺台词的艺术魅力———从《茶馆》第一幕每位人物的一句典型台词看老舍精湛的语言艺术董克林本栏主持刘勤侮。
浅谈《茶馆》的语言艺术一、口语化表达,做到雅俗共赏在阅读老舍的文学作品时,读者不难发现,他的语言十分接地气,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亲切感,并且还包含着浓郁的“京味特色”,浓厚的北京色彩就是老舍创作的独特性之一。
在《茶馆》中,他提炼北京的方言,然后再利用群众的口语达到极佳的表达效果。
在文章中,一些人物的语言、动作及神态描写等,他都运用口语,这样能给人带来新鲜的感觉,从中体会到北京口语的特色。
二、语言丰富多彩,富含艺术气息《茶馆》描写了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都在历史的潮流中不断变化。
该作品是在黑暗的社会背景下创作出来的,表达了作者憎恨黑暗社会的不公,对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强烈渴望。
他以社会下层人民的生活为出发点,深刻地体会人们水深火热的生活状态,然后利用幽默的语言,达到以笑转悲的效果。
“欢聚后更加凄凉”,通过以笑写悲更能将悲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表现出人们生活的无奈。
例如,在《茶馆》中,唐铁嘴的语言就颇具特点。
他是一个小市民,拥有一定的知识,利用自身的知识为人看相,但人很油滑,经常骗吃骗喝,对于自己吸毒的问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先说“自己已经不吃大烟了”,又说“我改抽白面儿啦”,读到这里,人们可能会有些失望,可能也会因为其诙谐的说辞而发笑。
笑过以后,其中蕴含的深意,十分耐人寻味。
这一幕正是当时部分人的真实写照,人们变成了帝国主义精神上的奴隶,这是充满仇恨的嘲笑,同时也揭示了人物的悲惨命运。
三、语言特色明显,北京味道浓郁《茶馆》的故事发生在老北京,因此,文章无论是言语还是喝茶方法,都具有浓厚的北京特色,彰显出民间风俗。
作者因受北京文化的影响,文章必然会带有本土的语言气息和特点,京味语言也就在茶馆中得以展现。
例如,常四爷与二德子发生口角时,马二爷说:有啥事好好说,别动不动的就讲打。
二德子:嗻!您说得对!我去后头坐着去。
李三,今天的茶钱我候啦!这两句对话节奏鲜明,到处都有北京语言的独特魅力,十分接地气。
北京语言的应用,不仅可以彰显出北京的文化气息,还能通过语言的描写精准地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试论《茶馆》中性格化的语言艺术
【摘要】老舍是著名的语言大师,他的戏剧《茶馆》时代气氛足,语言精炼、幽默。
以极其普通的日常口语将人物的身份、性格展现出来。
《茶馆》的剧中人物对话经常十分简短,却在浓缩的语言中包含丰富的内容,三言两语便能写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勾画出一幅幅生动的人物形象,充分显示出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
【关键词】语言大师;性格化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生活或学习工作中对语言的要求越来越高,语言的重要性也就越来越突出。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顺利地进行交际和工作,必须好好学习语言。
我们通过学习老舍的语言艺术,可以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锤炼我们的语言,从而更好地为我们进行教学服务!他的戏剧语言来自于生活,经过他下功夫提炼和润色,成为精当、简洁而又生动、性格化的语言。
本人就以《茶馆》为例,来谈谈老舍的戏剧中性格化的语言艺术。
《茶馆》中的话剧语言,具有北京口语的地方色彩,同老舍的小说语言一样,既生动形象,又符合人物的个性特征,剧中人物的对话经常十分简短,却在浓缩的语言中包含丰富的内容,三言两语便能写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勾画出一副生动的人物肖像。
在《茶馆》中,不仅三个主要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写得真实生动、性格鲜明,就是许多只出一次场、只讲三五句话的人物,也被牢牢地“钉”在那个巧手绘成的社会风俗画的画面上,叫人过
目难忘。
正是这些人物,各自以自己的命运反映出那个时代的面貌。
剧本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体现其人物性格。
下面就以《茶馆》的第一幕为例,浅析语言大师老舍剧本独特的语言风格特色。
最先出场的是主人公——茶馆的掌柜王利发。
在这一幕里,他才二十多岁,但已经深得父亲的真传,懂得如何在乱世中支撑人多嘴杂的茶馆生意,那就是”多说话多请安”,始终小心翼翼,息事宁人,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因此,在第一幕里,最能体现他性格的台词就应该是当茶客甲乙丙丁等人在议论谭嗣同问斩时所说的:“诸位主顾,咱们还是莫谈国事吧!”王利发对唐铁嘴说的:“唐先生,你外边遛遛吧!”一个“遛”字,在口语中何等常见,但在这里又是用得何等出色!王利发对唐铁嘴的讨厌、无奈的情绪,他本人的谨慎、小心的商人性格等,都通过这一个词很好地表现出来了。
到了第二幕,王利发显得老气横秋起来。
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而他的茶馆居然没倒闭,就因为他“懂得改良”。
而到了最后,社会的恶势力逼得他再也活不下去的时候,他喊出:“我可没做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谁?……谁出的主意?”这是一个本份、改良的生意人对不公的世道做的控诉和反抗,也是刻画人物性格发展的有力一笔!我们看到了社会演变的轨迹,也了解了人物的性格和形象是如何丰满起来的。
第三位出场的是松二爷。
他与常四爷一样,也是旗人,也是吃“铁杆庄稼”的却是一个怕事却又经常惹事的“松包”,作者为他取名“松二爷”恐怕也是此意。
在这幕的后部,暗探宋恩子与吴
祥子来抓常四爷时,他说的“我们都地道的老好人”,应该最能体现他的性格。
他是在中国古老文化熏陶下的老好人。
他的为人处世、言谈举止,处处体现着华夏文明的古风。
松二爷在潦倒之际仍不忘给人“贺喜”,“王掌柜,你好?太太好?少爷好?生意好?”一连串的问候还是那么周全。
人物话语中折射出文化背景,正是老舍人物描写艺术化的体现。
第四位出场的常四爷是戏中的三个主要人物之一。
他的性格特征是最鲜明的,作者将他与松二爷放在一起,正好形成强烈的对比。
他在这场戏中的许多话都可以说明他的强悍而耿直的性格,如暗探宋恩子与吴祥子来抓他时,他说的“告诉你们,我可是旗人!”和“甭锁,我跑不了!”等等,但最能体现他性格的还应该是他惹祸的那句“我看哪,大清国要完!”除了他,没人敢说这样的话,也没人说得出这样的话。
语言好,人物也活,几笔就勾出来了,画龙点睛式的手法。
抓得准确,人物一上场,三言两语就出来了。
如马五爷,二德子那么凶,他只说“二德子,你威风呵!”连站都不站起来,二德子就赶紧过来请安。
用二德子来衬托马五爷,太好了。
前边是无声的控诉,到第三幕,老人上来,就是有声的控诉了。
用了七个“好”字和一个“传”字,老舍真厉害,用最精炼的语言,最简练的动作。
通过这些对话,我们似乎可以触摸到人物的存在,不仅可以像见到他们的活灵活现的神色,而且可以窥见其内心。
老舍主张,剧作家必须能使人物“说出掏心窝子的话来”(注《戏剧语言》)。
《茶馆》中的几
十个人物,性格各殊,谈吐迥异,彼此区别得十分鲜明,原因就在于老舍让他们各自都“说出掏心窝子的话来”,这是真正性格化的语言,是话剧艺术的至高境界。
总而言之,《茶馆》是中国当代话剧的巅峰之作。
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保留剧目和中国当代话剧的代表。
虽然中国当代的戏剧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进入了萧条局面,但在戏剧漫长的发展长河中仅仅是短短的一瞬,我们不需要在宋词时代呼喊唐诗的危机,在进入历史新时代,下一代人可能从屏幕之前和网络之中分身出来,回归剧场,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娱方式可能也会返璞归真,舞台艺术一定会重新焕发青春与活力,就让本文为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吹起觉醒的号角。
(责任编辑: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