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屑岩的识别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5
岩屑鉴定及描述方法1、碎屑岩的描述方法岩屑鉴定要有专人负责,现场鉴定除用肉眼观察外,须使用放大镜、双目镜、各种试齐及简易鉴定方法。
鉴定过程中应剔去泥皮、掉块等假屑,目估各种岩屑百分含量变化,遵循逐包鉴定,上下对比,大套观察,分层描述的原则。
岩性描述的内容包括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含油气性、化石、含有物、孔洞裂隙(缝)发育情况、次生变化等。
要求定名准确,条理清楚,文字简练。
颜色描述观察描述颜色时,要以干燥、新鲜面为准,要求采用“复合色”的描述方法(主要颜色在前,次要颜色在后)。
不用实物类比描述方法,如砖红色、猪肝色等。
要注意局部变化情况,如均不均匀,色斑及条带的分布规律等。
碎屑岩粒度分级及定名粒级划分标准(见表1)砂岩结构定名方法a.优势粒级定名法:岩石中某个粒级的含量>50%,其它种粒级含量均<20%,则以>50%的那种粒级命名。
b.主、次粒级定名法:岩石中两种粒级的含量均<50%,又都≥35%,则分主次联合命名,次要粒级(量少者)放在前面,主要粒级(量多者)放在后面。
c.不等粒砂岩的命名:岩石中有三种粒级相近,每个粒级含量都<50%,但都>20%,任何两种粒级的含量之和又<70%时,则称为不等粒砂岩。
d.砂、泥岩过渡型岩石分类定名(见表2)砾岩和角砾岩的分类及命名粒度分类a.砾石含量≥50%者称砾岩;b.砾石含量在30-50%之间者称砂砾岩;c.砾石含量占10-30%为砾质砂(泥)岩;d.砾石含量≤10%为含砾砂(泥)岩圆度分类:砾石:圆状、次圆状砾石≥50%;角砾岩:次棱角状、棱角状砾石含量超过砾石总量的50%成分分类:a.单成分砾(角砾)岩:成分单一,某成分砾石占75%以上,叫××砾(角砾)岩b.复成分砾(角砾)岩:砾石成分复杂,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岩石成分组成,亦统称砾(角砾)岩碎屑岩成分命名现场鉴定除用肉眼观察外,须使用放大镜、双目镜、各种试齐及简易鉴定方法,对能够识别的矿物成分,岩石碎屑成分及指相矿物(如海绿石、菱铁矿、黄铁矿等)进行描述,并目估重要矿物的百分含量。
一、.单层厚度极薄层状v 1cm薄层状1 ~ 10cm中层状10~ 50cm厚层状50~ 100cm巨厚层状100~ 200cm块状〉200cm二、碎屑岩分类1. 砾岩分类1 )按砾石含量分类:砾石含量>50%砾岩砾石含量>30%,<50%:质砾岩,泥质砾岩砾石含量>5%,<30%|质砂岩,砾质泥岩砾石含量>0.01%,<5%含: 砾泥岩,含砾砂岩2)按砾石大小分:巨砾岩(>128mr)、粗砾岩(<128~32mm)中砾岩(<32~8mm)、细砾岩(<8~2mm)。
3)按砾石成分划分:单成分砾岩,同成分砾石含量占砾石总含量的75%以上,如石英岩(质)砾岩、花岗岩(质)砾岩;复成分砾岩,砾石中,没有哪一种单一成分超过75%。
4)按成因的划分(表):见工作手册。
可综合命名,如复成分中砾岩。
2. 砂岩分类砂岩是粒度为2〜0.063mm (1〜+4巾)的砂级颗粒占50X 10-2^上的碎屑岩。
砂岩的进一步划分:1)按粒度:按碎屑的粒级范围可进一步分为粗砂岩(2〜0.5mm,或-1〜1巾);中粒砂岩(0.5〜0.25mm,或1〜2巾);细砂岩(0.25〜0.063mm,或2〜4巾)三种基本类型。
2 按杂基含量划分杂基> 15%杂砂岩杂基V 15%,净砂岩(简称砂岩)3 按砂屑成分划分:石英(Q 、长石(F 、岩屑(R 三角分类图解。
为了尽可能表示出此类岩石的形成机理与环境特征,建议采用成都地质学院的砂岩成分、成因分类(图,见工作手册。
如岩石中含有某种特殊矿物时可用附加命名办法,如海绿石石英砂岩、锆石砂岩等。
4 综合划分在以上三种划分中,同时选用两种或全部三种作综合划分,如细粒长石石英净砂岩。
此外,化学沉淀胶结物占岩石总量10%以上,或胶结物具有较重要成因意义时,以X 质作为附加修饰词,如硅质长石石英细砂岩。
混入了其它粒级陆源碎屑的命名,以含X质、X质作为附加修饰词。
混入砾石时,命名规则见前文。
混入粉砂时,碎屑中粉砂>25% <50%,粉砂质…”碎屑中粉砂> 5% <25%,含粉砂质…”;3. 粉砂岩分类粉砂岩是粒度为0.063〜0.0039mm (4〜8巾)的碎屑占50X 10-2^上的一种细碎屑岩。
野外如何用肉眼识别三大类岩石在固体地球表面,岩石是构成地貌、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也是地球上生命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根据成因不同,可将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在野外,可以根据岩石的外观特征如颜色、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晶体形状及矿物之间结合关系等)、构造(组成岩石的矿物集合体的大小、形状、排列和空间分布等)以及粒度(指碎屑颗粒的大小)、圆度(指碎屑颗粒的棱角被磨蚀圆化的程度)、球度(碎屑颗粒接近球体的程度)等用肉眼判断是哪一类岩石。
一、岩浆岩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
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内压力的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或直接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
其主要识别标志有。
(一)、岩浆岩中喷出岩附近保存有明显的火山活动痕迹,如,火山口、火山锥、熔岩流和柱状节理等;侵入岩常被其它岩石所包围。
(二)、岩浆岩的结构反映了岩浆结晶的特点。
侵入岩中的各种矿物结晶良好,属全晶质结构,如花岗岩等;喷出岩是隐晶质或玻璃质,有的似煤渣状,用肉眼分不出其中的矿物成分。
(三)、岩浆岩中的矿物或矿物集合体在空间排列及填充方式上有如下特点:1、岩石中矿物颗粒的排列不显示方向性,而呈均匀分布。
2、岩石无论在颜色上还是在粒度上,都是不均匀的,从整块岩石来看,显得斑斑块块,杂乱无章。
3、有熔岩流动的痕迹,例如,不同颜色的条纹和拉长的气孔。
4、有由挥发成分逸散后留下的孔洞。
这种构造往往为喷出岩所具有。
5、有气孔被后来的次生矿物所充填而形成的杏仁状构造。
(四)、除火山碎屑外,岩浆岩不具备层理构造,不含化石。
二、沉积岩沉积岩是在地壳表面常温常压下,由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作用形成。
主要识别标志如下。
(一)、沉积岩的颜色、成分和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层状结构,不同的岩层叠置在一起好像一部巨厚的“书”。
因此,层理构造是沉积岩最重要的构造特征之一,也是区别于岩浆岩和变质岩的最重要的标志。
(二)沉积岩除层理构造外,它的层面上经常保留有自然作用产生的一些痕迹,它经常标志着岩层的特性,并反映沉积岩的形成环境。
火山碎屑岩野外描述火山碎屑岩是由火山爆发喷出的碎屑物质在空中经过风力和重力的作用下降落到地面形成的一种火山岩石。
它通常呈现出灰色、黑色或褐色,具有颗粒状、块状或层状结构。
火山碎屑岩的形成过程与火山活动密切相关,其存在可以反映出地球表面的火山活动历史。
在野外观察火山碎屑岩,我们可以看到它具有不同的特征和结构。
首先,火山碎屑岩的颗粒大小不一,有的颗粒较大,有的颗粒较小。
这是因为火山碎屑岩的形成过程中,火山喷发所排放的岩浆在空中冷却凝固后形成的碎屑物质经过风力的作用会被分散,这样就形成了不同大小的颗粒。
火山碎屑岩的颜色常常会与其中所含的矿物成分有关。
一般来说,含有较多黑色矿物的火山碎屑岩呈现出黑色或暗灰色,而含有较多铁质氧化物的火山碎屑岩则呈现出红褐色。
这一点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岩石的颜色来进行初步判断。
火山碎屑岩在野外还具有一些特殊的结构。
例如,我们可以观察到火山碎屑岩中存在着大小不一的空洞,这是因为火山岩浆在喷发过程中含有气体,当岩浆冷却凝固后,这些气体被困在岩石中形成了空洞。
在野外观察火山碎屑岩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从中了解到一些有关火山活动的信息。
例如,通过观察火山碎屑岩的分布范围和堆积方式,我们可以推测出火山爆发时的喷发强度和方向。
此外,火山碎屑岩中的矿物成分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火山岩浆的来源和组成。
总的来说,火山碎屑岩是火山活动的产物,通过在野外观察它的特征和结构,我们可以了解到有关火山活动的一些信息。
火山碎屑岩的形成过程复杂而多样,其特征和结构也具有多样性。
因此,在野外观察火山碎屑岩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岩石的颗粒大小、颜色、结构等方面的特征,以及与之相关的地质背景知识,来进行准确的判断和解读。
通过这样的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火山活动的本质和规律,为地质学的研究和应用提供重要的依据。
碎屑岩的主要类型及特征碎屑岩是由岩石碎屑经过风化、运移、沉积等过程形成的沉积岩。
根据岩石碎屑的不同特征和成因,碎屑岩可以分为砂岩、砾岩和泥岩三种主要类型。
砂岩是由颗粒直径在0.0625~2mm之间的砂粒组成的岩石。
砂岩的特点是颗粒粗大,肉眼可见,质地坚硬,具有一定的储集和渗透性。
常见的砂岩颜色有灰白色、红色、黄色等,质地可以是细砂岩、中砂岩和粗砂岩。
砂岩的成因有风成砂岩、河流冲积砂岩、湖泊沉积砂岩等。
砂岩常见的构造有层理、斜交层理、波痕等,这些构造记录了砂岩形成过程中的沉积环境和变化。
砾岩是由颗粒直径大于2mm的砾石组成的岩石。
砾岩的特点是颗粒较大,块状或角状,质地较硬,具有较强的抗压强度。
常见的砾岩颜色有灰色、黄色、红色等,质地可以是细砾岩、中砾岩和粗砾岩。
砾岩的成因有冲积砾岩、冰碛砾岩、海岸砾岩等。
砾岩的构造特征主要有层理、窝状结构、潜水块状结构等,这些构造反映了砾岩形成过程中的运动和沉积环境。
泥岩是由颗粒直径小于0.0625mm的粉状物质组成的岩石。
泥岩的特点是颗粒细小,质地柔软,具有较强的塑性和可塑性。
常见的泥岩颜色有灰色、黑色、蓝灰色等,质地可以是粉砂质泥岩、淤泥岩和粘土质泥岩。
泥岩的成因有湖泊沉积泥岩、海洋沉积泥岩、河道沉积泥岩等。
泥岩的构造特征主要有层理、波痕、泥石流结构等,这些构造记录了泥岩形成过程中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的运动状态。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类型的碎屑岩,还有一些次要类型的碎屑岩,如砂质泥岩、砂砾岩、砾砂岩等,这些岩石的特征和成因介于两种主要类型之间,具有一定的过渡性质。
碎屑岩是由岩石碎屑经过风化、运移、沉积等过程形成的沉积岩。
根据岩石碎屑的不同特征和成因,碎屑岩可以分为砂岩、砾岩和泥岩三种主要类型。
每种类型的碎屑岩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和构造,记录了岩石形成过程中的沉积环境和变化。
研究这些特征和构造,可以揭示地质历史和地球演化的过程,对于研究沉积学、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碎屑岩岩石机械风化后形成的岩石碎屑和矿物碎屑,经搬运、沉积、压实、胶结而成的岩石,称为碎屑岩。
基本简介碎屑岩是由于机械破碎的岩石残余物,经过搬运、沉积、压实、胶结,最后形成的新岩石。
又称陆源碎屑岩。
碎屑岩中碎屑含量达50%以上,除此之外,还含有基质与胶结物。
基质和胶结物胶结了碎屑,形成碎屑结构。
按碎屑颗粒大小可分为砾岩、砂岩、粉砂岩等。
碎屑岩按物质来源分类按物质来源可分为陆源碎屑岩和火山碎屑岩两类。
火山碎屑岩按碎屑粒径又分为集块岩(>64毫米)、火山角砾岩( 64~2毫米)和凝灰岩(256毫米)、粗砾岩(256~64毫米)、中砾岩(64~4毫米)、细砾岩(4~2毫米)。
砂岩按砂粒大小可细分为巨粒砂岩(2~1毫米),粗粒砂岩(1~0.5毫米)、中粒砂岩(0.5~0.25毫米)、细粒砂岩(0.25~0.1毫米)、微粒砂岩( 0.1~0.0625毫米)。
粉砂岩按粒度可分为粗粉砂岩( 0.0625 ~0.0312毫米),细粉砂岩( 0.0312~0.0039毫米)。
碎屑岩主要由碎屑物质和胶结物质两部分组成。
碎屑物碎屑岩碎屑物质又可分为岩屑和矿物碎屑两类。
岩屑成分复杂,各类岩石都有。
矿物碎屑主要是石英、长石、云母和少量的重矿物。
胶结物主要是化学沉积形成的矿物,它们充填在碎屑之间起胶结作用,主要有硅质矿物、硫酸盐矿物、碳酸盐矿物、磷酸盐矿物及硅酸盐矿物。
碎屑岩的孔隙是储存地下水及油、气的对象,研究碎屑岩对寻找地下水及油气矿床有实际意义。
矿物成分碎屑岩的矿物成分以石英和长石为主,它们对储层物性的影响不同。
一般说来,石英砂岩比长石砂岩储集物性好。
碎屑岩成分原因一长石的亲水性和亲油性比石英强,当被油或水润湿时,长石表面所形成的液体薄膜比石英表面厚,在一般情况下这些液体薄膜不能移动。
这样,它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孔隙的流动截面积,导致渗透率变小。
原因二长石和石英的抗风化能力不同。
石英抗风化能力强,颗粒表面光滑,油气容易通过;长石不耐风化,颗粒表面常有次生高岭土和绢云母,它们一方面对油气有吸附作用,另一方面吸水膨胀堵塞原来的孔隙和喉道。
室内观察碎屑岩的方法碎屑岩的观察分为手标本(野外露头)和薄片两部分内容,前者具有宏观和空间(三维)性,后者则是微观和断面(二维)的显示,两者相辅相成,不能偏废。
按照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观察总是从总体开始,逐渐深入到各个细节,再从细节回到整体,有时甚至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对岩石的特征获得较全面、较深刻的认识。
在实验过程中,首先详细地观察手标本,对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风化特点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之后,再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镜下薄片观察,以弥补手标本鉴定中的不足之处。
可以这样说,显微镜下岩石薄片鉴定是沉积岩室内研究的基础,为此要很好地学习掌握。
沉积岩室内鉴定的目的是为了仔细确定沉积岩中各种组分的成分、含量及结构、构造等方面的特征,以便对岩石进行准确的定名、推断岩石形成条件、形成后的变化以及与油气方面的关系。
现将砾岩、砂岩、粉砂岩和粘土岩的观察描述内容说明如下。
一)砾岩1.肉眼观察1)颜色:指出岩石总的颜色,并推断其成因。
2)构造:注意砾石有无定向排列或优选方位及粒序变化等,否则定为块状构造。
3)成分:包括颗粒(砾石)、填隙物的类型、含量和特征。
4)结构:包括砾石大小、砾石的圆度、球度,说明其磨圆的程度,及长、中、短三个轴的情况,砾石的形状及表面特征及支撑性等。
2. 镜下鉴定一般用低、中倍镜,进一步鉴定砾石成分和填隙物的成分、结构及显微构造等。
3.举例细角砾岩手标本描述:灰褐色,块状构造,砾石含量65%,以硅岩(硬度大)为主,次为泥岩;填隙物约30%,为泥质;孔隙约占5%;砾石直径2mm——10mm,,分选差,棱角——次棱角状;孔隙直径达lmm,呈杂基支撑结构。
镜下鉴定:砾石成分有硅质岩、泥岩和页岩,硅质岩单偏光镜下无色,有的被泥质交代,边缘污浊;正交偏光镜下具小米粒状结构,约占砾石总量的2/3。
泥岩和页岩表面污浊,泥质结构,页岩显水平层理,填隙物为粘土矿物,已发生绿泥石化和绢云母化。
定名:灰褐色块状构造单成分细角砾岩。
成因分析:鉴于砾石分选、磨圆差,杂基支撑,故为近源快速堆积的泥石流沉积。
二) 砂岩肉眼观察1.颜色:观察风化面及新鲜面的颜色,并推断其成因。
2.构造:主要在野外观察,标本上有微细构造时也应加以描述,显均一构造时定为块构造。
3.成分及含量:首先指出碎屑在整个岩石中的含量,然后再分别描述其碎屑成分,并估计各种碎屑在岩石中的含量。
标本上鉴定砂岩碎屑的成分时,因颗粒小有一定困难,但只要掌握几点主要鉴定特征还是不难定出的。
如:石英:浅色、透明或半透明(因磨蚀而呈毛玻璃状)、油脂光泽。
长石:肉红色或灰白色,新鲜者具闪光的解理面,玻璃光泽;蚀变者则为浅色泽,具碎屑轮廓,以此与粘土杂基相区别。
云母:片状,珍珠光泽,多为白云母。
岩屑:多为暗色颗粒,特征变化大再描述填隙物成分及含量:包括化学胶结物和杂基。
(1)化学胶结物:应定出成分及含量。
常见的胶结物有:碳酸盐:加稀盐酸起泡者为方解石,加稀盐酸不起泡,但加浓盐酸起泡者为白云石。
硅质:浅色、断口致密,岩石坚硬。
铁质:氧化铁显暗红色,断口致密。
磷质:暗褐色,断口致密,加浓硝酸,再加钼酸铵出现黄色沉淀。
(2) 杂基:主要是粘土物质,浅色,比较疏松,无—定形态。
充填于碎屑颗粒之间的孔隙内。
4.结构:包括颗粒粒度(最大、最小,一般)、磨圆度、分选及胶结类型、支撑类型等。
镜下观察:1.成分及含量(1)碎屑颗粒:指出占整个薄片的含量。
①石英:占碎屑颗粒的含量及其特征。
石英:无色,透明,粒状,无解理,有时有裂纹,折光率赂高于树胶,突起糙面不显著,表面光滑。
干涉色一级灰白,最高时可达一级淡黄,一轴晶,正光性。
除此以外,常见波状消光现象及气液体或其它矿物的包裹体。
②长石:占碎屑颗粒的含量及其特征。
长石:在碎屑岩中含量仅次于石英,由于长石较石英易风化,应区分:“新鲜的”和“风化的”。
在砂岩中最常见的长石是正长石和微斜长石,还有较少的酸性斜长石,中基性斜长石很少见。
根据光性特征应区别开正长石、微斜长石、透长石和斜长石。
通常在砂岩中,由于颗粒较小,正长石的卡氏双晶常见不到,而其它光性又与石英很相似,主要是根据其折光率略低于树胶、颗粒表面常因风化而污浊、微带浅棕色、土状等特点与石英区别。
长石易风化,正长石和微斜长石常风化成高岭土,使长石表面呈浅棕黄色、土状。
一般情况下,微斜长石风化程度比正长石差。
斜长石风化后易产生绢云母,其光性与白云母相似,只是呈极小的鳞片状。
长石风化后透明程度减低。
长石风化程度常分级表示,若是长石表面大部分被风化物质掩盖,则风化程度深;若不及1/4,则风化浅,两者之间为风化中等。
③岩屑:占碎屑颗粒的含量及其特征。
在砂岩中可见到各种成分的岩石碎屑,在镜下要准确地鉴定出各种岩屑,必须有岩浆岩、变质岩和各类沉积岩的镜下鉴定基础,并且碎屑岩中的岩屑是母岩经过风化搬运,在一定环境下沉积而成,本身的成分、结构、构造等特征远没有母岩那样清楚,所以鉴定时要十分小心才是。
各种岩屑的特征参考《沉积岩石学》教材。
④其它;包括重矿物、云母等。
(2)杂基:主要指泥质和细粉砂,也包括泥、粉晶碳酸盐矿物。
在镜下呈点状隐晶质。
由于经常被铁质浸染而带浅褐色,在含油砂岩中,杂基常被原油浸染而呈棕色,黑色。
有时粘土矿物后期重结晶、呈细小鳞片状或纤维状矿物。
也要统计杂基占整个岩石的含量。
(3)胶结物:含量(占整个薄片)、类型和特征。
①铁质:最常见的铁质胶结物为赤铁矿或褐铁矿,在显微镜下为红色,褐色,不透明或半透明。
②硅质:有石英、玉髓和蛋白石等。
蛋白石:无色透明,折光率比树胶低得多,为1.40——1.46,正交偏光镜下全消光,是均质体矿物。
玉髓:无色透明,折光率与树胶接近,在正交偏光镜下可见小米粒杖的微晶结构或呈放射纤维组成的球粒状、十字花状或扇形的集合体,一级灰干涉色。
③碳酸盐:以方解石和白云石为主。
在染色片中可区分开方解石、铁方解石和白云石、铁白云石。
方解石——染成红色;铁方解石——紫红,白云石——不染色,铁白云石——蓝色。
除此以外有时尚有石膏、硬石膏、海绿石等物质作胶结物。
一块岩石中若有两种以上的胶结物,应注意不同胶结物之间、胶结物与颗粒之间的接触关系,以判断其生成顺序。
胶结物成分确定后,便估计其含量,挑选有代表性的几个视域,估计每个视域中碎屑颗粒占多少面积,胶结物占多少面积,几个视域平均一下,就直接得出其百分含量。
2.结构(1)颗粒结构:颗粒大小(最大、最小、一般)、形状、分选、磨圆等。
(2)填隙物结构,包括杂基和胶结物的结构,见《沉积岩石学》教材。
(3)孔隙结构:包括孔隙含量、类型、大、小、几何形状,连通性、分选性。
(4)支撑性和胶结类型,见《沉积岩石学》教材。
3.显微构造:如微递变、微冲刷、微细层理。
4.其它:含油情况,含化石情况。
5.定名:颜色+构造+粒度+成分如灰白色块状中粒长石砂岩。
有时也把自生矿物等反映在岩石名称上,如灰绿色海绿石石英砂岩。
6.砂岩的成岩作用:常见的成岩作用有:(1)胶结作用和固结作用:应注意胶结物的成分及结晶程度,胶结物的结构或世代关系,以便了解胶结作用的强度及固结历史。
(2)压实及压溶作用:主要根据颗粒的填集程度(是否紧密填集)、颗粒间的接触强度(由点接触→线接触→凹凸接触→缝合线状接触)及胶结物的多少,颗粒变形,如云母弯曲、假杂基等来加以确定。
(3)重结晶作用:砂岩的重结晶作用主要发生在填隙物当中,如方解石胶结物形成连生胶结;硅质胶结物形成再生石英(次生加大边)、粘土杂基转变成正杂基等均为重结晶现象。
(4)交代作用及自生矿物的形成:交代作用的发生与外来物质的加入和介质Eh、Ph 条件的变化有关。
通过对于矿物交代共生关系的研究,可以了解砂岩的成岩变化历史。
(5)溶解:溶蚀作用7.砂岩成因分析通过砂岩标本和薄片的研究,应对岩石的特点加以综合分析作出某些成因推论和提出一些问题。
成因分析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从碎屑成分看陆源区母岩的性质及大地构造状况。
(2)从成分成熟度看风化作用的强弱和搬运距离的远近。
(3)从结构成熟度(分选、磨圆及杂基含量)及沉积构造特征看搬运沉积介质的性质、搬运方式及对碎屑的改造作用,并推断沉积环境。
(4)从化学胶结物的成分、结构、胶结类型、自生矿物、颗粒接触关系等看成岩环境及成岩历史。
油区碎屑岩成岩阶段的划分见表2—1。
(5)从岩石及胶结物的颜色、成分推断古气候。
描述举例岩石名称:海绿石石英细砂岩。
时代:青白口群龙山组,产地:石门寨鸡冠山。
1.手标本肉眼观察(1)颜色:风化面红褐色、新鲜面绿灰色,绿色由海绿石引起,故绿灰色属自生色。
(2)构造:平行层理。
(3)成分:颗粒占70%,填隙物约30%,颗粒成分为石英,具油脂光泽,无杂基,胶结物为自生海绿石(占20%)和石英。
(4)结构:碎屑石英约0.3mm,分选好,次圆状——圆状。
自生海绿石呈团粒状。
2.镜下鉴定(1)成分:①颗粒占70%,几乎全由单晶石英组成,含量>99%,偶见脉石英,含量<1%,大部分无波状消光,有的见碎裂现象。
②杂基;极少,约2%,以薄膜形式分布于碎屑石英与其加大边之间,灰黄色。
③胶结物:约占30%,其中海绿石占23%,石英7%。
海绿石大都不同程度发生了褐铁矿化和粘土矿物化。
(2)结构:颗粒平均0.3mm,分选中—好,浑圆—圆状。
自生海绿石呈团粒状或不规则状分布于石英颗粒间,自生石英围绕碎屑石英构成自生加大边,使原颗粒趋于自形,加大边与原颗粒之间有一层粘土薄膜。
颗粒支撑,接触式胶结。
(3)定名:绿灰色平行层理海绿石石英中砂岩。
(4)成因分析:①母岩区性质:由于碎屑成分几乎全为单晶石英,结构成熟度极高,故具多旋回性,母岩区岩石类型以碎屑岩(特别是砂岩)为主,当时气候较湿热,风化较彻底。
②大地构造状况:由于高成分成熟度和高结构成熟度,故当时构造运动平缓,地形高差小。
③搬运距离远。
④鉴于成分成熟度、结构成熟度和平行层理构造,故推断介质性质为牵引流,以推移载荷的形式搬运(以跳跃为主,少量滚动),上部流动体制Fr>1。
又由于有海绿石出现,故为浅海环境。
⑤成岩作用:发生的成岩作用类型有:a.胶结作用:形成海绿石和石英加大边;b.压实压溶作用:石英颗粒呈点接触及缝合接触;c.交代作用:海绿石(包括褐铁矿化和粘土矿物化)交代石英颗粒及其加大边,及海绿石的褐铁矿化和粘土化。
成岩顺序是:海绿石形成→褐铁矿化、粘土化→石英加大→海绿石等交代颗粒和石英加大→压溶作用。
四、实验报告内容及要求:按照陆源碎屑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及要求对下列岩石和薄片进行详细的鉴定描述:1.手标本:石英质砾岩、岩溶角砾岩、海绿石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岩屑砂岩。
2. 薄片:长石砂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