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屑岩岩石薄片鉴定
- 格式:ppt
- 大小:7.20 MB
- 文档页数:43
砂岩碎屑组分统计法碎屑岩的碎屑组分统计是确定岩石类型、沉积物母岩组合,研究源区古气候、古环境等信息的主要方法之一。
目前,砂岩组分统计常常采用的方法有目估法、面积法、直线法(或线测法)和点计法几种。
目估法:是使用一套标准碎屑含量图案作为比较标准,在偏光显微镜下,用肉眼近似地估计出各种碎屑的百分含量。
该方法主观性强,碎屑组分含量估计不够准确,但是特别省时,如果工作要求精度不高,可采用此方法。
这是我在电脑上拍的一张标准碎屑含量图案,供参考需要指出的是,这张被很多砂岩薄片鉴定资料引用的标准图,在实际工作中并不实用,因为这是理想中的,是在低倍镜下才能看到的碎屑的含量分布比例,一般情况下,在这样的低倍镜下,砂岩的碎屑类型是很难识别的,也就说鉴定人员可能很难借助此图来目估不同类型碎屑组分的含量。
面积法:是根据岩石薄片中各种碎屑组分所占得面积百分比,近似于碎屑组分在岩石中所占的体积百分比。
具体是根据各种碎屑组分在显微镜视域中所占方格数,确定出每种碎屑组分所占面积的百分比。
这种方法精度较高,但比较耗时。
直线法(即线测法):是以岩石薄片中各碎屑组分的总长度之比,近似表示各碎屑组分的体积之比。
通常需要逐个测量测线所通过颗粒的长度,测线方向尽可能垂直层理,测线间距取平均粒径的两倍,测线总长不少于5cm,或垂直样片测至少3条测线。
点计法:是用碎屑颗粒的数量之比近似地表示体积之比,即不论碎屑颗粒粒径的大小,只要与测线相交的碎屑颗粒,不论碎屑颗粒的大小和测线所切碎屑颗粒的长度,都记为一个点,从而不再记录碎屑颗粒所占的格数和长度。
测线间隔可以根据碎屑颗粒粒径大小来确定,一般与直线法相同,即取平均粒径的两倍;测点的间隔取粒状碎屑的平均粒径便可;统计点数一般300~500个点。
其实在日常薄片鉴定当中,目估法和面积法通常被相结合在一起使用着,对含量较少的组分可以对比含量图案来进行,而对于含量稍高的组分则要结合面积法来进行,至少须统计3~4个视域才能相对准确。
学会砂岩薄片鉴定技术并不难(一)在野外条件下研究岩石,只能凭借手中的放大镜简单确定岩石的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
岩石的很多特点都因为组成岩石的组分太小,不能精确鉴定,而从研究者手中滑过或被遗漏。
岩石的薄片研究弥补了这一缺憾!在岩石薄片中可对岩石进行全面的研究,如岩石的物质成分、生物遗体、结构、构造、矿物的次生变化,等等。
并且,薄片除了能够确定岩石现有的成分和组构特点外,还能查明岩石逐步形成的历史。
薄片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还能预先决定进一步详细研究整个岩石或岩石中某些部分的物质成分所应采取的方法。
碎屑岩的薄片所提供的资料最丰富。
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可以详尽地研究岩石内部一切主要的矿物组分,空间类型,同时也能解决一系列的成因问题。
如碎屑颗粒的矿物成分,能够判断供给区的特性;碎屑物质成分中,稳定组分或不稳定组分的存在,它们的风化程度,都能提供有关沉积物堆积时环境的概念,如风化性质,侵蚀和堆积速度,碎屑物质在沉积带中停留的久暂,等等。
所以,很多搞沉积的人非常想能够亲自掌握砂岩的薄片鉴定技术。
当然,也有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岩石薄片研究技术很难,或苦于会遇到很多困难无处请教,有畏难心理。
其实,对于一个具备一定地学基础的人,一个有着沉积学、岩石学基础的人,一个渴望能够自己学会在显微镜下观察砂岩微观特征的人,一个能在显微镜前安静坐下来的人,是完全可以通过努力掌握砂岩薄片鉴定基本技能的。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些砂岩薄片鉴定资料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砂岩薄片鉴定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四项主要内容:1、砂岩的组分及含量;2、砂岩的结构特征;3、砂岩的空间类型及可见孔面孔率;4、岩性描述及砂岩的定名。
这是一张空白的砂岩薄片鉴定原始记录其次,让我们来逐一解剖这张砂岩薄片鉴定表中所涉及的内容。
学习砂岩薄片鉴定,让我们先从这张鉴定表开始。
1、砂岩的组分:(1)碎屑组分(骨架颗粒),通常包括:石英类(石英、燧石)、长石类、岩石碎屑及其他陆源组分。
其他陆源组分包括云母、绿泥石、重矿物(含量小于1%时不作统计)。
碎屑岩的识别室内观察碎屑岩的方法碎屑岩的观察分为手标本(野外露头)和薄片两部分内容,前者具有宏观和空间(三维)性,后者则是微观和断面(二维)的显示,两者相辅相成,不能偏废。
按照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观察总是从总体开始,逐渐深入到各个细节,再从细节回到整体,有时甚至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对岩石的特征获得较全面、较深刻的认识。
在实验过程中,首先详细地观察手标本,对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风化特点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之后,再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镜下薄片观察,以弥补手标本鉴定中的不足之处。
可以这样说,显微镜下岩石薄片鉴定是沉积岩室内研究的基础,为此要很好地学习掌握。
沉积岩室内鉴定的目的是为了仔细确定沉积岩中各种组分的成分、含量及结构、构造等方面的特征,以便对岩石进行准确的定名、推断岩石形成条件、形成后的变化以及与油气方面的关系。
现将砾岩、砂岩、粉砂岩和粘土岩的观察描述内容说明如下。
一)砾岩1.肉眼观察1)颜色:指出岩石总的颜色,并推断其成因。
2)构造:注意砾石有无定向排列或优选方位及粒序变化等,否则定为块状构造。
3)成分:包括颗粒(砾石)、填隙物的类型、含量和特征。
4)结构:包括砾石大小、砾石的圆度、球度,说明其磨圆的程度,及长、中、短三个轴的情况,砾石的形状及表面特征及支撑性等。
2. 镜下鉴定一般用低、中倍镜,进一步鉴定砾石成分和填隙物的成分、结构及显微构造等。
3.举例细角砾岩手标本描述:灰褐色,块状构造,砾石含量65%,以硅岩(硬度大)为主,次为泥岩;填隙物约30%,为泥质;孔隙约占5%;砾石直径2mm——10mm,,分选差,棱角——次棱角状;孔隙直径达lmm,呈杂基支撑结构。
镜下鉴定:砾石成分有硅质岩、泥岩和页岩,硅质岩单偏光镜下无色,有的被泥质交代,边缘污浊;正交偏光镜下具小米粒状结构,约占砾石总量的2/3。
泥岩和页岩表面污浊,泥质结构,页岩显水平层理,填隙物为粘土矿物,已发生绿泥石化和绢云母化。
定名:灰褐色块状构造单成分细角砾岩。
学会砂岩薄片鉴定技术并不难(十)最后,我们介绍几种常用的砂岩组分的统计方法。
砂岩碎屑组分统计法碎屑岩的碎屑组分统计是确定岩石类型、沉积物母岩组合,研究源区古气候、古环境等信息的主要方法之一。
目前,砂岩组分统计常常采用的方法有目估法、面积法、直线法(或线测法)和点计法几种。
目估法:是使用一套标准碎屑含量图案作为比较标准,在偏光显微镜下,用肉眼近似地估计出各种碎屑的百分含量。
该方法主观性强,碎屑组分含量估计不够准确,但是特别省时,如果工作要求精度不高,可采用此方法。
这是我在电脑上拍的一张标准碎屑含量图案,供参考需要指出的是,这张被很多砂岩薄片鉴定资料引用的标准图,在实际工作中并不实用,因为这是理想中的,是在低倍镜下才能看到的碎屑的含量分布比例,一般情况下,在这样的低倍镜下,砂岩的碎屑类型是很难识别的,也就说鉴定人员可能很难借助此图来目估不同类型碎屑组分的含量。
面积法:是根据岩石薄片中各种碎屑组分所占得面积百分比,近似于碎屑组分在岩石中所占的体积百分比。
具体是根据各种碎屑组分在显微镜视域中所占方格数,确定出每种碎屑组分所占面积的百分比。
这种方法精度较高,但比较耗时。
直线法(即线测法):是以岩石薄片中各碎屑组分的总长度之比,近似表示各碎屑组分的体积之比。
通常需要逐个测量测线所通过颗粒的长度,测线方向尽可能垂直层理,测线间距取平均粒径的两倍,测线总长不少于5cm,或垂直样片测至少3条测线。
点计法:是用碎屑颗粒的数量之比近似地表示体积之比,即不论碎屑颗粒粒径的大小,只要与测线相交的碎屑颗粒,不论碎屑颗粒的大小和测线所切碎屑颗粒的长度,都记为一个点,从而不再记录碎屑颗粒所占的格数和长度。
测线间隔可以根据碎屑颗粒粒径大小来确定,一般与直线法相同,即取平均粒径的两倍;测点的间隔取粒状碎屑的平均粒径便可;统计点数一般300~500个点。
其实在日常薄片鉴定当中,目估法和面积法通常被相结合在一起使用着,对含量较少的组分可以对比含量图案来进行,而对于含量稍高的组分则要结合面积法来进行,至少须统计3~4个视域才能相对准确。
样品号野外定名灰色生物碎屑结晶灰岩标本特征岩石为青灰色,块状构造,粒屑结构,粒屑主要为砂屑、生物碎屑和岩屑,填隙物为亮晶方解石。
显微镜下特征岩石为粒屑结构,粒屑主要为砂屑、生物碎屑和岩屑,总含量约65%,填隙物为泥晶方解石,含量约35%。
砂屑: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多为圆状-椭圆状,个别呈棒状,闪突起明显,高级白干涉色,两组斜交解理明显,聚片双晶发育,粒度以1~3mm为主,个别大者达8mm,含量约50%。
生物碎屑:可见棘皮类和海百合类等碎屑,含量约14%。
岩屑:黑色不规则状,主要为灰岩岩屑,含量约1%。
填隙物:为亮晶方解石,栉状结构,闪突起明显,高级白干涉色,两组斜交解理明显,聚片双晶发育,含量约为35%。
岩石局部可见白云石化现象。
结构粒屑结构,胶结物为栉状结构构造块状构造显微照片单偏光镜下(4×,-)正交偏光镜下(10×,+)岩石定名青灰色亮晶生物碎屑灰岩鉴定人:复核人:样品号野外定名浅灰色中粒岩屑长石砂岩标本特征岩石呈浅灰色,块状构造,碎屑结构。
碎屑颗粒占整个岩石的85%,填隙物占15%。
碎屑颗粒为中粒,分选中等,磨圆差,主要为钙质胶结,碎屑颗粒主要为长石、石英和岩屑。
显微镜下特征岩石为碎屑结构,碎屑颗粒占整个岩石的80%,填隙物占20%。
碎屑颗粒粒度在0.2~0.8mm之间,其中以0.3~0.5mm为主,颗粒多为次棱角状,磨圆差,分选中等。
填隙物以钙质胶结物为主,少量杂基,钙质胶结物发育连生结构。
因胶结物含量较高,颗粒间彼此不接触,为基底式胶结。
碎屑颗粒成分主要有长石、石英和岩屑。
石英:无色透明,无解理,正低突起,一级黄白干涉色,含量约35%。
;长石:有斜长石和钾长石两种,斜长石见聚片双晶,绢云母化,一级灰白干涉色;钾长石土化明显,一级灰干涉色,有的见条纹结构和格子状双晶,长石的含量约35%;岩屑:成分复杂,主要由变质砂岩、细砂岩和火山岩,含量约10%。
填隙物有钙质胶结和杂基两种,钙质胶结物成分为方解石,闪突起,高级白干涉色,含量15%;杂基为粘土矿物,但多数已转变成绢云母,含量约5%。
第三节火山碎屑岩薄片研究
火山碎屑岩:
各种碎屑物质成岩作用
火山碎屑岩的特点在于具有特殊的结构成分和结构构造。
主要由火山碎屑物质组成,也可有火山熔岩和一些正常沉积物。
a. 基于火山物质的类型
b.基于火山物质的大小
火山碎屑岩的分类
火山碎屑角砾岩
或集块岩
凝灰角砾岩
火山角砾岩
角砾凝灰岩
凝灰岩晶屑凝灰岩岩屑凝灰岩玻屑凝灰岩
安山质岩屑-晶屑凝灰岩
英安质岩屑-晶屑凝灰岩
塑性浆屑(a) 火山弹(b) 浮石(c) 形态图
角状呈现刚性玻屑的特点
石英晶屑(d) 长石晶屑(e) 和玻屑(f) 形态图
粗面质晶屑-岩屑凝灰熔岩熔结结构:熔蚀
流纹质强熔结凝灰岩
沉积凝灰岩
主要由玻屑、晶屑及火山尘组成,有褐红色铁质浸染1 玻屑:
2 晶屑有多种:
①酸性斜长石为主,
②石英屑较多
③少量黑云母屑
3 火山尘:
d=2.1mm,单偏光,复屑凝灰结构。
岩石薄片鉴定报告
样号:Y11066 里程:
9取样深度:26.40-26.60 m
钻孔号:Jz-III
10
肉眼描述:岩石呈紫灰色,细纱-粉砂状结构。
显微镜观察及描述:
岩石成分:
碎屑物:
石英40±% 长石8±% 屑岩3±% 云母4±% 白钛砂2±%
电气石少量锆石少量
胶结物:
泥质30±% 白云石13±%
岩石组分特征:
岩硅细砂-粉砂状结构。
碎屑主要由石英,其次有长石岩屑。
粒径:0.02-0.06mm,占70±%;
0.06-0.13mm,占30±%.少数达0.2-0.37mm。
次棱角-次圆状,分布较均匀。
长石碎屑以长斜石(已全绢云母化)为主,钾长石次之。
云母碎屑有黑云母、有白云母,片状,片径0.08-0.25mm,个别达0.46mm。
白钛矿呈次圆-圆状,粒径0.02-0.12mm。
电气石、锆石呈次圆-圆状,粒径0.05-0.07mm。
白云石呈半自形(棱形)-他形粒状,粒径0.03-0.1mm。
泥质由水云母组成,分布于碎屑间隙。
结构与构造:细纱-粉砂状结构,基底式胶结。
野外定名:砂岩
鉴定名称:白云石质泥质长石石英细砂-粉砂岩。
岩石薄片鉴定标准一、目的本标准规定了岩石薄片鉴定的程序和方法,旨在明确岩石薄片鉴定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为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评价、工程地质勘察等领域提供准确可靠的岩石薄片信息。
二、鉴定内容1. 岩石类型根据岩石的外观特征、结构特点和矿物组成,对岩石类型进行鉴定。
常见的岩石类型包括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等。
2. 矿物成分通过观察和分析岩石薄片中的矿物组成,确定主要矿物和次要矿物,以及它们的相对含量。
根据矿物成分可以判断岩石的形成环境和地质历史。
3. 结构构造观察岩石薄片的结构和构造特征,包括矿物颗粒大小、形态和排列方式等。
根据结构构造可以推断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地质演化。
4. 岩石学特征分析岩石薄片的光学特征,如颜色、透明度、光泽等,以及岩石的硬度、解理、断口等力学性质。
这些特征可以提供有关岩石的形成环境和晶体结构的信息。
5. 岩石物理性质测定岩石的密度、磁性、电导率等物理性质,为岩石分类和地质找矿提供依据。
同时,这些性质也与岩石的形成环境和化学成分有关。
6. 岩石化学成分通过化学试验和分析,测定岩石中的化学元素含量,如硅、铝、钙、镁等。
化学成分可以反映岩石的形成环境和地质历史。
7. 矿物共生组合研究岩石薄片中矿物之间的共生组合关系,了解不同矿物之间的共生规律和演化特点。
这种共生组合关系与岩石的形成环境和地质历史密切相关。
8. 沉积环境与地质意义根据岩石的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特点,推断其形成的地质环境和沉积环境。
同时,分析这些特征对地质历史和地层划分的影响及意义。
三、鉴定程序和方法1. 准备工作:收集具有代表性的岩石样品,进行挑选和加工,制作成薄片样品。
准备好鉴定所需的仪器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
2. 观察外观特征:观察薄片样品的外观特征,包括颜色、光泽、透明度等,并记录下来。
这有助于初步判断岩石的类型和性质。
碎屑岩薄片鉴定报告区域区域 井号井号 样品号样品号 深度深度 层位层位镜 下 特 征结构特征 粒度(mm) 胶结类型胶结类型 分选性分选性 磨圆度磨圆度 风化程度风化程度次生加大次生加大 波状消光波状消光溶解溶解碎裂作用碎裂作用碎屑成分%石 英 长石长石 火山岩岩屑火山岩岩屑变质岩岩屑变质岩岩屑 沉积岩岩屑沉积岩岩屑岩屑总含量%量% 钾长石 斜长石 喷出岩 花岗岩 石英岩石英岩千枚岩石英片岩泥岩 砂岩 碳酸盐岩 生物岩屑 白云母 黑云母杂基%基%胶结物%胶结物% 填隙物含量%量% 总颗粒含量%量% 孔隙%孔隙% 裂缝%裂缝%可见孔隙度% 粘土 方解石 白云石 铁白云石黄铁矿 绿泥 石 硅质粒 间 孔 铸模孔粒内溶孔 黏土质微孔收缩节理岩 性 描 述照片照片岩石定名定名碎屑岩(铸体)薄片鉴定报告碎屑岩(铸体)薄片鉴定报告地区 井号井号 编号编号 2 井深(m) 层位颜色颜色/ 含油性含油性/ 致密度致密度致密野外定名野外定名/ 镜下特征 组构特征 粒径(mm) 接触方式接触方式胶结类型胶结类型 分选性分选性 磨圆度磨圆度风化程度风化程度 石英加大石英加大 波状消光波状消光溶蚀溶蚀 / 碎裂碎裂 / 碎屑组分% 石英石英长石长石火成岩火成岩变质岩变质岩沉积岩沉积岩其它其它单晶石英 多晶石英 斜长石 钾长石 火山岩 花岗岩石英岩 片岩 千枚岩 板岩 泥岩 砂岩 硅质岩 云母 生物碎屑 海绿石盆屑填隙物% 杂基杂基 胶结物胶结物 填隙物总量% 颗粒总量% 孔隙类型孔隙类型裂缝类型裂缝类型 面孔率% 泥质 方解石 白云石 硅质高岭石 粒间孔 生屑内孔 粒间溶孔 粒内溶孔 晶间孔 构造缝 成岩缝孔径(mm ) 最大/孔径区间孔径区间 孔喉配位数孔喉配位数最大/主要区间主要区间特 征 描 述照片编号照片编号 岩石定名岩石定名。
岩石薄片鉴定内容
岩石薄片鉴定内容主要是指仪器鉴定技术参数检测,具体包括:1、显微镜拉曼光谱分析:检测岩石中倍长石、石英、硅质颗粒,以及矿物组成特征。
2、X射线衍射:检测岩石的X射线透射率,了解岩石的晶体结构及其对X射线的反射能力。
3、热分析:检测岩石表面温度和熔点,综合判断岩石质地和成分。
4、核磁共振:测定岩石中的矿物组成,以及体积分数、厚度等。
5、剥蚀技术:检测岩石的粗糙度,厚度,以及表面的腐蚀状况。
6、电子显微镜分析:分析岩石的微细结构,如矿物结晶度、细粒构造、微观粘结特性等。
7、元素分析:测定岩石的元素组成,以及元素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