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_高骨_的解剖学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63.09 KB
- 文档页数:4
人体解剖学骨学重点笔记人体解剖学是医学领域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其中骨学是人体解剖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为读者们整理出人体解剖学骨学中的重点知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学科。
一、骨学概述骨学研究人体的骨骼结构,包括骨骼的形态、功能、发育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人体的骨骼是支撑身体的重要结构,同时也是许多生理功能的基础。
骨学在人体解剖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骨学的相关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二、重点知识点总结1.骨骼的形态:人体的骨骼形态多种多样,不同部位的骨骼具有不同的形态特点。
了解骨骼的形态对于理解骨骼的功能和人体的整体结构至关重要。
2.骨骼的发育:骨骼的发育与许多因素有关,如遗传、环境、营养等。
了解骨骼发育的过程和影响因素,有助于预测和预防骨骼疾病。
3.骨连接:骨连接是人体的主要连接方式,包括关节连接和纤维连接。
了解不同类型的骨连接特点及其在人体中的作用,对于理解人体的运动和稳定至关重要。
4.骨骼系统:骨骼系统包括人体的所有骨骼,是一个整体。
了解骨骼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理解人体的整体结构和生理功能。
5.骨骼疾病:骨骼疾病包括骨折、骨质疏松、骨肿瘤等多种疾病。
了解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对于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至关重要。
三、复习建议1.结合实体骨骼:通过观察和触摸实体骨骼,可以更好地理解骨骼的形态和结构。
建议同学们在复习时,可以找一些实体骨骼进行观察和比较。
2.结合生活实例: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与骨骼学知识联系起来。
例如,行走的姿势、手的动作等都可以帮助理解骨骼的功能和结构。
3.反复练习:记忆和理解骨学知识需要反复练习。
建议同学们可以通过做题、背诵等方式来加强记忆。
4.寻求帮助:如果在复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向老师或同学寻求帮助,共同探讨和学习。
总之,人体解剖学骨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需要同学们认真学习和掌握。
通过总结重点知识点和提供复习建议,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学科,为今后的医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人体骨骼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结构特点。
2. 掌握骨骼的命名、形态和功能。
3. 熟悉骨骼的连结方式及其临床意义。
二、实验材料与用具1. 实验材料:人体骨骼标本、骨骼模型、骨骼图谱。
2. 实验用具:解剖刀、解剖剪、镊子、解剖盘、解剖针、解剖镜等。
三、实验内容1. 骨骼系统的基本组成(1)骨骼系统由骨骼和骨连结两部分组成。
(2)骨骼系统分为中轴骨骼和四肢骨骼。
2. 中轴骨骼(1)头骨:包括颅骨和面骨,颅骨由8块骨组成,面骨由14块骨组成。
(2)脊柱:包括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共有26块椎骨。
(3)胸廓:由12块胸椎、12对肋骨和1块胸骨组成。
(4)骨盆:由2块髋骨、1块骶骨和1块尾骨组成。
3. 四肢骨骼(1)上肢骨骼:包括肩胛骨、锁骨、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和指骨。
(2)下肢骨骼:包括髋骨、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跖骨和趾骨。
4. 骨的命名与形态(1)骨的命名:根据骨的形态、位置、大小和功能等因素命名。
(2)骨的形态:骨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3)骨的结构:骨由骨膜、骨质和骨髓组成。
5. 骨的连结方式(1)直接连结:骨与骨之间直接相连,如颅骨之间的缝连结。
(2)间接连结:骨与骨之间通过骨连结器官相连,如关节、半关节、纤维连结等。
6. 骨的临床意义(1)支撑身体:骨骼系统为身体提供支撑,保持身体形态。
(2)保护内脏:骨骼系统保护内脏器官,如颅骨保护大脑。
(3)运动功能:骨骼与肌肉协同工作,实现人体运动。
(4)造血功能:骨髓具有造血功能,产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四、实验步骤1. 观察骨骼标本,了解骨骼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结构特点。
2. 观察骨骼模型,掌握骨骼的命名、形态和功能。
3. 观察骨骼图谱,了解骨骼的连结方式及其临床意义。
4. 利用解剖刀、解剖剪等工具,进行骨骼的解剖实验。
5. 在解剖过程中,注意观察骨骼的形态、结构和连结方式。
6. 记录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骨科系列产品――解剖基础威高骨科系列产品主要辅助临床治疗骨科疾病,恢复病人健康为目的,体现人本科技。
骨科学又称矫形外科学。
专门研究骨骼肌肉系统的解剖、生理与病理,运用药物、手术及物理方法保持和发展这一系统的正常形态与功能,以及治疗这一系统的疾病。
骨科学的发展与基础医学是分不开的。
由于骨科学是专门研究骨骼、肌肉运动系统疾病的科学,因此首先应该学习有关解剖学的相关知识,特别是骨骼、运动系统及其相关的周围神经等,骨科发展方向“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更,骨科患者有了明显的变化,例如,骨关节结核、骨髓炎、小儿麻痹等疾病明显减少,交通事故引起的创伤明显增多,人口老龄化,老年性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关节病增多,环境因素的影响,骨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应增多等。
这也决定了骨科今后的发展方向。
而且应该重视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依赖材料科学的发展,及时地将材料科学的新成果应用于骨科临床,将会使骨科的治疗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解剖基础解剖学姿势和常用的方位术语为了正确描述人体结构的形态、位置以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必须制定公认的统一标准,即解剖学姿势和方位术语,便于掌握、学习、交流而避免和客户交流产生误解。
1.解剖学姿势即身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足尖朝前;上肢垂于躯干两侧,手掌朝向前方(拇指在外侧)。
2.常用的方位术语上和下:按解剖学姿势,头居上,足在下。
近头近为上,远头侧为下。
常用头端代替上;用尾端代替下。
在四肢则常用近侧和远侧来描述部位间的关系,即靠近躯干为近侧,而相对距离较远或末端的部位为远侧。
前和后:靠身体腹面者为前,而靠背面为后。
在比较解剖学上通常称为腹侧和背侧。
在描述手时则常用掌侧和背侧。
内侧和外侧:以身体的中线为准,距中线近者为内侧,离中线相对远者为外侧。
描述上肢的结构时,由于前臂尺、桡骨并列,尺骨在内侧,桡骨在外侧,可以用尺侧代替内侧,用桡侧代替外侧。
下肢小腿部有胫、腓骨并列,胫骨在内侧,腓骨居外侧,又可用胫侧代替内和腓侧代替外。
高骨名词解释引言高骨是一种生物学上常用的术语,用于描述某些生物的骨骼结构特征。
本文将对高骨进行详细解释,包括其定义、形成原因、功能以及在不同生物中的特点。
一、高骨的定义高骨是指在骨骼构造中相对较高或突出的部分。
与其他部分相比,高骨通常具有更明显的凸起或突起,并且形态上与周围骨骼存在明显的差异。
高骨可以是在骨头上形成的凸起,也可以是在软骨或其他相邻组织上形成的隆起。
高骨的形成是由于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对特定功能的需求而逐渐演化而来。
二、高骨的形成原因高骨的形成可以是由以下几个原因导致的:1.功能需求:某些生物在适应特定环境或生活方式时,需要具备特定的骨骼结构。
高骨可以提供额外的支持、保护或力量,使生物能够更好地执行特定的运动或行为。
2.雄性展示:在某些动物中,高骨可以作为性征,用于向异性展示自己的优势和健康状况。
这些高骨往往较大、明显,使得具备此特征的个体更具吸引力。
3.进化压力:环境的变化和竞争的压力会推动生物的进化。
在适应新环境或应对竞争时,生物可能会发展出高骨作为适应性特征。
三、高骨的功能高骨在不同生物中的功能多种多样,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功能:1. 增加力量和稳定性高骨可以加强骨骼的支持和稳定性,使得生物能够执行更强大或更复杂的运动。
例如,大型哺乳动物的头骨上常有高耸的角,可以提供更强大的力量和保护。
2. 改善运动能力高骨还可以改善生物的运动能力,使其在特定环境中更加灵活和高效。
例如,鸟类的胸骨上有一个明显的凸起,称为“飞行肌峰”,可以提供更强大的飞行肌肉发力。
3. 性征展示在许多动物中,高骨可以作为性征,用于吸引异性或展示自己的优势。
例如,雄性鹿的鹿角就是高骨的一种表现,通过其宏大的形态可以向雌性展示自己的群体地位和健康状况。
4. 声音传导某些高骨结构可以增强声音的传导和共鸣效果,使得生物能够发出更远距离的声音信号,用于沟通、吸引伴侣或警示敌人。
四、高骨在不同生物中的特点高骨在不同生物中的形态和特点具有显著的差异。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骨骼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掌握骨骼的命名、分类和基本形态。
3. 观察骨骼的连接方式,了解关节的基本结构。
4. 熟悉骨骼的生理功能和临床意义。
二、实验时间2023年10月15日三、实验地点解剖实验室四、实验材料1. 骨骼标本2. 解剖图谱3. 骨学实验指导书4. 骨学模型五、实验步骤1. 骨骼标本观察(1)观察骨骼的整体形态,区分中轴骨和四肢骨。
(2)观察骨骼的连接方式,了解关节的基本结构。
(3)观察骨骼的表面结构和内部结构。
2. 骨骼命名和分类(1)学习骨骼的命名规则,掌握骨骼的命名方法。
(2)根据骨骼的形态和功能,将骨骼进行分类。
3. 骨骼模型观察(1)观察骨骼模型的形态和结构。
(2)结合图谱和标本,加深对骨骼结构的理解。
4. 骨骼生理功能和临床意义(1)了解骨骼的生理功能,如支持、保护、运动等。
(2)学习骨骼在临床上的应用,如骨折、骨质疏松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六、实验结果1. 观察到骨骼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包括中轴骨和四肢骨。
2. 掌握了骨骼的命名和分类方法,能够正确命名骨骼。
3. 熟悉了骨骼的连接方式,了解了关节的基本结构。
4. 加深了对骨骼生理功能和临床意义的理解。
七、实验讨论1. 骨骼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对人体有何重要性?骨骼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支持、保护、运动等生理功能。
骨骼系统对人体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支持身体结构,维持身体形态。
(2)保护内脏器官,防止外界伤害。
(3)参与运动,实现人体活动。
(4)储存钙、磷等矿物质,维持人体电解质平衡。
2. 骨折、骨质疏松等疾病是如何发生的?骨折、骨质疏松等疾病的发生与骨骼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
以下是这些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1)骨折:由于外力作用导致骨骼连续性中断。
(2)骨质疏松:骨骼矿物质含量减少,导致骨骼强度降低。
3. 如何预防和治疗骨折、骨质疏松等疾病?预防和治疗骨折、骨质疏松等疾病,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骨骼锻炼,提高骨骼强度。
第一章骨的解剖、生理简述一全身骨骼系统总数为206块,约占体重的1/51 按位置可分两大部分:中轴骨:颅骨、脊柱骨、胸骨、前后肋骨、骨盆。
四肢骨:上肢长骨、下肢长骨、肢带骨(锁骨、肩胛骨) 2 按骨的基本形态分:长骨、短骨、扁平骨、不规则骨3 骨骼作用:构成人体支架。
支持、运动和保护体内脏器。
维持血液生成和矿物质的贮存。
骨组织(一)骨质:为骨的主要成分,由骨组织构成,可分为密质骨与松质骨。
1 密质骨特点:由成层紧密排列的骨板构成,质地致密,抗压、抗扭曲;构成长骨的骨干;在头盖骨,则构成其外板与内板。
2 松质骨特点:由片状的骨小梁交织排列而成,呈海绵状结构。
分布于干骺端及骨的内部。
头盖骨的松质骨称为板障。
(二)骨膜 1 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2 内含丰富的血管,神经系统。
3 对骨的营养,新生和感觉起重要作用。
4 可分为内外两层。
5 骨内膜有成骨细胞(产生新骨)及破骨细胞(破坏骨质),在骨的发生、改造和修复过程中起作用。
(三)骨髓存在于骨髓腔及松质内,分为红骨髓、黄骨髓。
(四) 骨的血管滋养动脉、干骺端动脉、骨膜动脉、干骺动脉等构成。
三骨的化学成分1有机质:占骨的1/3,以骨胶原粘蛋白为主,赋于骨的弹性和韧性。
2无机质:占骨的2/3,主要为钙、磷等盐类,赋于骨的坚硬性,内含大量的羟基磷灰石[Ca10(PO4)6(OH)2]晶体。
每克骨内的羟基磷灰石晶体表面积约为100㎡,总面积达300㎡。
故是阳离子(Ca2+、Mg2+、Na+、K+,等),阴离子(PO43-,Cl-,F-,等)的吸附和交换场所。
骨中的钙磷还参与体内的钙磷代谢,并呈不断的变化状态,由甲状旁腺激素(PTH),VitD、降钙素(CT)共同调节。
第二章骨静态显像一原理骨组织由无机盐和有机质构成。
构成无机盐的主要成分为羟基磷灰石晶体,大部分沉积在骨胶质纤维中,表面积很大。
每克羟基磷灰石晶体的表面积约为100㎡,总表面积可达300㎡,成人全身骨中的晶体总面积为3×106㎡。
理解中医(38)之形体——骨骨,就是人体的骨骼,具有贮藏骨髓、支持形体保护内脏的功能。
一、骨的解剖形态《素问·宣明五气篇》“骨者,髓之府。
”。
骨一般中空,内藏骨髓。
有两块或两块以上的骨通过筋膜连接组成有活动功能的机关,称之为关节,也叫节。
通过众多的关节,骨与骨相连成骨骼系统,构成躯体的总框架。
《黄帝内经》对骨骼的名称、数量、形体都有详细的描述,但古今名称不同。
如颈椎,古称项骨;胸椎,古称背骨;肱骨,古称臑(读nao四声)骨;尺骨,古称正骨;桡骨,古称辅骨;股骨,古称髀骨。
但髌骨是古今同名。
二、骨的生理功能1、支撑人体。
《灵枢·经脉》“骨为干。
”,这就是指,骨是支撑躯体,维持形体的总支架。
如果肾虚精亏,髓衰骨弱,则会出现腰膝酸软、不耐久站久行的症状。
小儿如果生长发育有障碍,出现局部弯曲,如果胸椎畸形,状如龟背,就不能维持正常的形体,为佝偻病体征之一,病名“龟背”。
2、保护内脏。
人体内脏都有相应的骨骼组成廓或壳加以保护,可以避免外力损伤。
如头部有天灵盖(即顶骨)、山角骨(即颞骨)、凌云骨(即额骨)和后三角骨(即枕骨)互相连接成壳,以保护“髓海”。
3、协同运动。
肌肉和筋膜的收缩张弛产生动力,进而促使骨骼的屈伸与旋转等,表现出各种躯体的运动。
因此,在机体的运动过程中,骨与骨组成的关节,起着支点、支撑和具体实施动作等作用。
三、骨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素问·宣明五气篇》“肾主骨。
”。
在生理上,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
故骨骼的生长、发育、修复等,均有赖于于肾中精气的滋养。
肾中精气充盈才能充髓养骨。
病理上,肾虚精亏,多可以累及骨。
如小儿囟门迟闭,骨软无力、迟立迟走等,多为肾中精气未充之故;老人骨质疏松,脆弱易折,或骨折后不易愈合等,为肾中精气亏虚之象。
骨与督脉的关系。
脊椎由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和尾骨组成。
督脉行于脊内。
《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因此临床上补益督脉可以治疗骨髓尤其是脊椎的病。
针灸穴位高骨穴说明指导书总述高骨,经外奇穴名。
出自《针灸大成》。
位于手腕掌侧桡侧缘,桡骨茎突部,于掌后寸部0.5寸处取之,即太渊穴斜前外方,左右计2穴。
皮肤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浅支分布。
主治手指麻木、扳机指、腕关节痛、手部感染等。
向大鱼际部沿皮斜刺0.5-1寸。
1.名称高骨穴2.别名暂无资料。
3.出处《针灸大成》4.隶属经外奇穴5.位置位于手腕掌侧桡侧缘,桡骨茎突部,于掌后寸部0.5寸处取之,即太渊穴斜前外方,左右计2穴6.主治手指麻木、扳机指、腕关节痛、手部感染7.功能暂无资料。
8.操作向大鱼际部沿皮斜刺0.5-1寸9.主要配伍暂无资料。
10.定位位于手腕掌侧桡侧缘,桡骨茎突部,于掌后寸部0.5寸处取之,即太渊穴斜前外方,左右计2穴。
11.解剖穴下皮肤→皮下组织→拇长展肌腱→桡骨茎突。
皮肤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浅支分布,血管有桡动脉。
12.名词释义暂无资料。
13.功能作用暂无资料。
14.详细主治手指麻木、扳机指、腕关节痛、手部感染等。
15.详细操作向大鱼际部沿皮斜刺0.5-1寸,局部酸胀痛,手指有麻电感。
灸5-7壮,或温灸5-10分钟。
16.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手指麻木、扳机指、腕关节痛、手部感染等。
17.配伍暂无资料。
18.附注此穴位于手腕部,误与耳后高骨相混淆。
19.相关论述1、《中国针灸学》:“高骨,在掌后寸部前之桡骨踝上。
灸七壮。
主治手痈。
”2、《针灸大成》:“高骨二穴,在掌后寸部前五分。
针一寸半。
灸七壮。
治手病。
”。
新编古今骨学名词对照表田凯文;李顺保;柳直【摘要】挖掘、搜集、整理古医籍中骨学名词,并作归类、整理、阐释中医骨学名词与现代解剖学骨学名词的对照,标示拉丁文名词和英文名词,编制古今骨学名词对照表,以供中医教学、研究和临床之用.%Osteological nouns in ancient books were unearthed,collected and arranged,TCM osteological nouns were classified,arranged and illastrated by comparing osteological nouns in modern anatomy,latin nouns and English nouns were marked,to compile ancient and modern osteological nouns check lists,therefore to benefit TCM teaching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年(卷),期】2018(031)006【总页数】4页(P61-64)【关键词】骨学名词;古代骨学名词;拉丁文骨学名词;英文骨学名词【作者】田凯文;李顺保;柳直【作者单位】兰州石化总医院,甘肃兰州 730060;兰州石化总医院,甘肃兰州730060;甘肃省中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16.8中医骨学是中医正常人体解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骨科、伤科、针灸科、推拿科、按摩科的诊断和治疗及康复尤为重要。
1 中医骨学的特点中医骨学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骨学形态学和功能学的统一观,以及形态学和临床治疗学密切相连的特点,其中以骨学的功能学和治疗学尤为凸显。
2 中医骨学命名法中医骨学的命名方法有:1)骨骼形态命名法:骨骼形态众多,中医骨学常以其形态而命名,如琵琶骨、鹅鼻骨等;2)骨骼位置命名法:因骨骼位置各异,中医骨学又以骨骼所处位置而命名,如睛明骨、颠顶骨、尾骨等;3)骨骼功能命名法:因骨骼的显著功能而命名,如蔽心骨、上牙床骨等;4)骨骼突出部位命名法:骨骼的形态不规则,有高突部,人手可触摸或可视之部位,如高骨、内踝等;5)骨骼形态特征命名法:骨骼形态各异,依其形态特征而命名,如长骨、短骨、扁骨、圆骨等;6)骨骼俗名命名法:骨骼名亦有俗名,而依俗名命名的有如下巴骨、胸膛骨、小腿骨等。
中医“高骨”的解剖学研究代小思;刘尚清;蔡昌平;李成军;宋超敏;李先文【期刊名称】《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年(卷),期】2002(20)2【摘要】目的:证实中医“高骨”的存在及它与相关结构的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选择20例小儿、20例青年及80例成人的桡骨标本,结合活体、尸体解剖、桡骨剖开和桡骨的X光片,对“高骨”及相关结构进行了形态学观测。
结果:“高骨”是桡骨茎突上方向前突出的纵形骨嵴,长度为(16.25±1.94)mm;“高骨”上端平面之下的桡骨下端略向前、向内弯曲,在此平面的骨质亦显著变薄;小儿、青年的“高骨”隆起处有骺板经过,在成人28.75%的人有明显骺线经过;“高骨”的内侧有桡动脉经过;桡骨茎突是向下的锥形突,长度为(9.64±1.2) mm。
结论:“高骨”存在;“高骨”与桡骨茎突是不同的结构;“高骨”是确定桡动脉的标记;“高骨”上端平面和“高骨”是桡骨下端的两个薄弱区域。
【总页数】3页(P136-138)【关键词】“高骨”;桡骨茎突;骺板;骺线;中医解剖学【作者】代小思;刘尚清;蔡昌平;李成军;宋超敏;李先文【作者单位】川北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3.7【相关文献】1.关于"高骨"的解剖学探讨 [J], 李洪文2.耳上经岩骨嵴小骨窗入路至岩斜区显微解剖学研究 [J], 吴德俊;万经海;冯春国;徐培坤;程宏伟;汪宇扬;张圣邦;郭致飞3."实验中医学"之解剖学在中医药研究中应用的教学体会 [J], 殷子斐;程彬彬;杜娟;翟笑枫4.以隐血管为蒂的逆行股骨内侧髁骨瓣骨皮瓣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J], 张增方;杨连根;韩守江;安小刚;娄宏亮;董振岭;张纯青5.中医高护专业解剖学教学改革探讨 [J], 田新红;游言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