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单染色法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细菌染色技术(2010-11—22 22:29:46)目的要求初步掌握细菌涂片制作,单染色法及革兰染色法等染色技术。
实验内容1.细菌染色一般程序涂片干燥固定初染(媒染) 脱色复染(1)涂片临床标本或液体培养物可直接涂抹于洁净的载玻片上,固体培养的细菌先在玻璃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然后取菌少许在盐水中磨匀,呈轻度混浊.涂好的菌膜大小一般以1cm2左右为宜。
(2)干燥涂片最好在室温下自然干燥,或将标本面向上,置于酒精灯火焰高处慢慢烘干,切不可在火焰上烧干。
(3)固定细菌的固定常用火焰加热法,即将上述已干的涂片在火焰中迅速通过3~5次,温度以手能摸时热而不烫为度。
目的在于杀死细菌,凝固细胞质,改变细菌对染料的通透性。
(4)初染不同的染色方法,所用染液也不同.染液以覆盖菌膜为度。
(5) 媒染通过媒染可增加染料和被染物质的亲和力。
媒染剂还可用于固定之后,亦可含在固定液或染液中。
(6)脱色此步骤主要目的是观察细菌与染料间结合的稳定程度,作为鉴别染色之用。
(7) 复染细菌初染色被脱色后常以复染液复染,便于观察。
复染液的颜色与初染液有明显不同。
2.常用染料原液配制一般制备100ml纯酒精饱和溶液所需染料量:美兰2g~5g;结晶紫7g~14g;碱性复红3g~7g。
3.常用的染色方法(1) 单染色法即用一种染料染色的方法。
常用吕氏美兰或稀释石炭酸复红染液。
1)染液①吕氏美兰液美兰酒精饱和液30ml+0.01%KOH溶液70ml即成.②稀释石炭酸复红液碱性复红酒精饱和液10ml+5%石炭酸溶液90ml,然后用蒸馏水作10倍稀释即成。
2) 菌种大肠埃希菌普通斜面培养物。
3)染色方法于已做好的涂片上滴加吕氏美兰或稀释石炭酸复红染液,染色1min,以水冲洗至无颜色流下为止,自然干燥或以远火烘干后镜检。
4) 结果以美兰染色者菌体呈现兰色;以稀释石炭酸复红染色的菌体呈现红色.(2)革兰染色法1) 原理细菌被结晶紫着色后,再经媒染剂处理,染成深紫色或紫黑色。
简单染色微生物染色原理简单染色法是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
此法操作简便,适用于菌体一般形状和细菌排列的观察。
常用碱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这是因为: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酸性染料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因此碱性染料的染色部分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细菌着。
染色后的细菌细胞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更易于识别。
常用作简单染色的染料有: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等。
使用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染色迅速,着色深,菌体呈紫色。
步骤1、涂片1.取一块干净的载玻片,平放,在载玻片中央滴一小滴生理盐水;2.用接种环无菌操作从琼脂斜面上挑取适量菌苔;3.将挑取的菌苔沾入载玻片中央生理盐水中混匀并涂成薄膜。
注意:载玻片要洁净无油迹;滴生理盐水和取菌不宜过多;涂片要涂抹均匀,不宜过厚。
2、干燥将涂好菌膜的载玻片平放在室温下自然干燥。
也可用电吹风低温吹干。
3、固定手持(木夹夹住)已干燥的涂有菌膜的载玻片,涂面朝上,在酒精灯火焰上通过2~3次。
原理:加热使细菌细胞的蛋白质凝固,从而固定细菌细胞形态,并使之牢固附着在载玻片上。
注意:热固定温度不宜过高,否则会改变甚至破坏细胞形态。
4、染色将热固定的细菌涂片平放于在载玻片架上,滴加染液于涂片上(染液刚好覆盖涂片薄膜为宜)。
染色时间:吕氏碱性美蓝染色1~2min;石炭酸复红染色约1min;草酸铵结晶紫染色约1min。
5、水洗将细菌涂片上染液倒入废液缸中;手持细菌染色涂片,置于废液缸上方,用洗瓶中自来水冲洗涂片,直至流下的水无色为止。
注意:水洗时,不要直接冲洗涂面,而应使水从载玻片的一端流下。
水流不宜过急,过大,以免涂片薄膜脱落。
6、干燥自然干燥:平放于室温,自然干燥;吹干:用电吹风冷风或低温热风吹干;吸干:平放在一张吸水纸上,上面覆盖一张吸水纸,将细菌涂片两面水分吸干。
配方1、吕氏碱性美蓝染液溶液A 美蓝0.6克;95%乙醇30毫升溶液B 氢氧化钾0.01克;蒸馏水100毫升分别配制溶液A和B 配好后混合即可。
实验二.显微镜油浸系物镜的使用及细菌单染色法一.目的和内容:目的:1、了解油浸系物镜的基本原理,掌握油浸系物镜的使用方法2、掌握细菌单染色方法内容:1、学习油浸系物镜的使用方法。
2、学习细菌单染色法操作技术。
3、用细菌观察枯草杆菌和金黄葡萄球菌的形态。
二.实验材料和用具:枯草杆菌.金黄葡萄球菌.显微镜.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单染色液(草酸铵结晶紫染液).齐氏碳酸复红染液三.操作步骤:1、涂片:在洁净无脂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无菌水,用无菌操作方法从菌种斜面挑取少量菌种与水滴充分混均.涂成薄膜,涂布面积约1-1.5cm22、干燥:于空气中自然干燥。
亦可把玻片置于火焰上部略加热加速干燥。
(温度不宜过高)3、固定:涂面朝上,通过火焰2-3次,目的是杀死细菌并使细菌粘附在玻片上,便于染色着色。
4、染色:将涂片置于水平位置,滴加染色液覆盖于涂菌处,染色约2min.5、水洗:倾去染色液,斜置载玻片,用自来水的细水流由载玻片上端流下,不得直接冲在涂菌处,直洗至水中无染色液为止。
6、干燥:自然晾干或用吸水纸轻轻吸干。
7、镜检:涂片必须完全干燥后才能用物镜观察。
油镜观察操作:(在完成从低倍到高倍观察后进行)1)用粗调节器将镜筒升约2cm,将油镜转至正下方。
在玻片标本的镜检部(镜头的正下方)滴一滴香柏油。
2)从侧面注视,小心慢慢降下镜筒,使油镜浸在油中至油圈不扩大为止,镜头几乎与装片接触,但不可压及装片。
以免压碎玻片,损坏镜头。
3)将光线调亮,左眼从目镜观察,用粗调节器将校正焦距。
如因镜头下降未到位或镜头上升太快未找到物象,必须重复操作一次。
8、镜检完毕后的工作1)移开物镜2)取出装片3)清洁油镜:先用擦镜纸擦去镜头上的香柏油。
再用擦镜纸沾少许的二甲苯擦掉残留的香柏油,随后再用干净的擦镜纸擦干净残留的二甲苯。
4)擦净显微镜.将个部分还原。
按物镜呈“八”字形降下,不可使其正对聚光镜,同时降下聚光器,转动反光镜使其镜面垂直于镜座。
细菌单染色法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细菌单染色法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了解细菌的基本特征、分离方法和单染色法的操作步骤,达到掌握基本的细菌学实验操作技能的目的。
实验材料和设备:培养基:nutrient agar medium菌液: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理化反应器材:培养皿、酒精灯、移液管、镊子、显微镜、染色剂实验步骤:1.取培养皿,将20ml的nutrient agar medium倒入培养皿中,均匀摇匀,培养皿放置到无菌座上。
2.用均质的大肠杆菌籽数微量滴在培养皿表面,倾斜培养皿让菌液均匀涂布在培养基表面上,避免空气震荡。
3.将培养皿加盖,并在37℃温度下孵育18-24小时,待菌落形成。
4.取无菌的玻片片上,用滴管吸取适量静态培养的大肠杆菌稀释,滴至玻片表面,然后用搅拌杆均匀地把菌液涂布于玻片表面,让其均匀分布,晾干。
5.将干燥后的玻片放置于酒精灯上烘烤3-5秒钟,在显微镜下观察。
6.将玻片在蒸馏水中烫一下,滴一滴甲基紫液,加热过程中淋涂蒸馏水,颜色变浅停止加热,静置1分钟。
7.再将玻片漂洗干净,用酒精洗一下,用酒精背面烘烤干,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实验成果:1.孵育完毕后经观察,nutrient agar medium表面菌落的数量和大小均匀分布,无杂菌污染。
2.染色处理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玻片表面有清晰明亮的该种细菌,细胞大小及数量均匀。
结果分析:本次实验成功地将大肠杆菌进行分离,通过单染色法技术,观察到大肠杆菌在玻片表面生长的细胞形态。
注意事项:1.实验前,先做好安全和无菌操作。
2.氧气、灰尘、霉菌、游离病原微生物都会影响结果,要多加注意。
3.培养皿倒入时要快速并均匀,以免培养基固化。
4.染色加热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颜色和分辨率,要注意加热过程。
结论:细菌单染色法是一种基本的细菌学实验,成功地将大肠杆菌进行了分离和染色处理。
它是对细菌结构形态、分布情况的观察研究,为后续细菌学研究打下基础。
细菌单染色法的原理细菌单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
它是通过在细菌的表面进行染色,使其形态和结构特征更加明显,从而方便观察和分析。
本文将从细菌单染色的原理、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介绍。
细菌单染色法原理是利用特定的染色剂(如甲基蓝、溴甲酚蓝、紫杉醇等)在细菌表面形成某种化学反应或成分变化,使细菌形态结构、数量、分布和种类等物理化学性质得以显现和区别。
在细菌单染色的过程中,染色剂对细胞的组分造成了颜色反应,并且为了避免常规染色过程过于复杂,采用的染色剂通常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可以迅速地染色,同时对生活吸附有很强的选择性。
1.实验材料细菌标本、H2O2、甲基蓝、显微镜玻片、销钉、草纸、灯片。
2.实验步骤1)将显微镜玻片烘干并标注好标本信息。
2)用消毒的销钉或酒精灯火加热细菌标本片,待处理的细菌片呈亮红色,并用草纸将其卷起。
3)用显微镜针蘸取一小滴H2O2滴在制好的玻片上,然后放置一段时间,使其充分吸收。
4)将甲基蓝染料滴在玻片上,使其覆盖样本,并放置2-3分钟,然后轻轻洗掉超负荷染料,将玻片上剩余染料尽量吹干或用草纸吸干。
5)将制备好的玻片插入显微镜中,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数量、分布和种类等物理-化学性质,观察之后,最好将玻片进行标记保存。
三、细菌单染色的注意事项1.对消毒和灭菌必须要做好,以免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2.用制作好的品种标记玻片,以便后期追溯和纠正。
3.观察时,需要使用显微镜。
学习显微镜使用的方法,并要根据样本提出的问题做出相应的调节。
4.实验时要小心操作,避免倒掉实验物质,造成浪费和污染。
5.实验完成后,需要对待处理的细胞传递做标记,记录物种、样品编号、染色时间、特别的观察条件等。
四、总结细菌单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
采用特定的染色剂,通过表面染色反应探测出细胞的形态结构、数量、分布和种类等信息,有助于研究微生物的生长生殖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因此,在开展生物学或微生物学研究时,细菌单染色是非常重要的实验方法之一。
实验二细菌的单染色法
一、目的要求
1.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掌握细菌的单染色方法及无菌操作技术。
2.巩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二、基本原理
所谓单染色法是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
此方法操作简便,适用于菌体一般形态的观察。
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所以常用碱性染料进行染色。
碱性染料不是碱,和其他染料一样是一种盐,电离时染料电子带正电,易与带负电荷的细胞结合而使细菌着色。
例如,美蓝(亚甲基蓝)实际上是氯化亚甲蓝(methylene blue chloride,缩写为MBC),它可被电离成正、负离子:
MBC→methylene blue++chloride-
带正电荷的染料离子可使细菌细胞染成蓝色。
常用的碱性染料除美蓝外,还有结晶紫(crystal violet)、碱性复红(basic fuchsin)、番红(又称沙黄,safranine)等。
细菌体积小,较透明,如未经染色常不易识别,而经染色后,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易于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四、操作步骤
1.涂片
2.干燥
3.固定
4.染色
5.水洗
6.镜检。
大肠杆菌单染色法实验的不足与改进
大肠杆菌是常见的肠道细菌,也是常见的食源性病原菌之一。
单染色法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染色方法,通过染料的吸附作用,使细胞的结构和形态能够观察到,并能确定其数量。
然而,这种单染色法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 不够精确:由于单染色法不能区分出不同种类的细菌,只能大致鉴定出细菌的数量,并且上色不均匀,所以没有其它染色方法那么精确。
2. 不能确定特定细菌的性质:单染色法不能确定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也不能区分出细菌是否具有致病性等,不能满足现代医学要求的高度精准性。
为了弥补单染色法的不足,可以采用以下改进方法:
1. 组合染色:采用多种染料的组合来染色,如罗丹明B和格拉姆碘结合染色法,可以区分出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的细菌,并进一步确定其性质。
2. 活菌染色:尽可能使用活菌染色法,使菌体的形态和结构更为清晰。
3. 电镜观察:采用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能够更好地显示细菌之间的关系和形态,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单染色法具有操作简单、速度快的优点,但是在人类疾病的检测、鉴定以及分类上存在许多的不足,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染色和检测方法进行补充和提高。
细菌特殊的染色方法摘要:一、细菌染色的基本原理二、常见细菌染色方法1.单染色法2.双染色法3.荧光染色法4.免疫染色法三、特殊染色方法的应用1.染色对细菌的识别和分类2.染色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3.染色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四、染色方法的优缺点对比五、未来细菌染色技术的发展趋势正文:细菌在生物学、医学和微生物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为了更好地观察和研究细菌,染色技术在细菌检测、识别和分类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介绍细菌的特殊染色方法,包括基本原理、常见染色方法、应用领域、优缺点对比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细菌染色的基本原理细菌染色是通过染色剂与细菌细胞成分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使细菌呈现出不同颜色,从而便于观察和识别。
染色的基本原理包括吸附、渗透、吸附与渗透相结合等。
染色过程中,染料与细菌细胞成分结合,使细菌具有特定的颜色。
二、常见细菌染色方法1.单染色法:使用一种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如革兰氏染色、鞭毛染色等。
这种方法简单、快速,但对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观察不够详细。
2.双染色法:使用两种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如荧光染色法、相差染色法等。
这种方法可以同时显示细菌的两种不同属性,如形态和生理功能。
3.荧光染色法:利用荧光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和分布。
这种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适用于活细胞染色。
4.免疫染色法:利用特异性抗体与细菌表面抗原结合,再通过染色剂显色。
这种方法可对细菌进行准确识别和分类,适用于病原菌检测和研究。
三、特殊染色方法的应用1.染色对细菌的识别和分类:染色方法有助于鉴别不同种类的细菌,如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以及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2.染色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免疫染色法可用于检测病原菌,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感染性疾病。
3.染色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特殊染色方法可应用于细菌的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揭示细菌的生长、繁殖和代谢等机制。
四、染色方法的优缺点对比1.优点:染色方法操作简便,结果直观,适用于各类细菌的观察和研究。
研究报告显微镜油镜的使用、细菌单染色法实验1 显微镜油镜的使用、细菌单染色法及细菌芽孢观察(09下)A.显微镜油镜的使用一、实验目的和内容目的:复习显微镜低倍镜和高倍镜的使用技术,了解油浸系物镜的基本原理,掌握油浸系物镜的使用方法。
内容:1(学习油浸系物镜的使用方法。
2(用油镜观察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染色装片。
二、实验材料和用具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itili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染色装片。
香柏油、二甲苯、显微镜、擦镜纸。
三、操作步骤(一)观察前的准备1(将显微镜置于平稳的实验台上,镜座距实验台边沿约为4cm。
坐正,练习用左眼观察。
2(调节光源:将低倍物镜转到工作位置,把光圈完全打开,聚光器升至与载物台相距约1mm左右。
转动反光镜采集光源,光线较强的天然光源宜用平面镜,光线较弱的天然光源或人工光源宜用凹面镜,对光至视野内均匀明亮为止。
观察染色装片时,光线宜强;观察末染色装片时,光线不宜太强。
(二)低倍镜观察染色装片首先上升镜简,将枯草芽孢杆菌染色装片置于载物台上,用标本夹夹住,将观察位置移至物镜正下方,物镜降至距装片0.5cm处,适当缩小光圈然后两眼从目镜观察,转动粗调节器使物镜逐渐上升(或使镜台下降)至发现物像时,改用细调节器调节到物像清楚为止。
移动装片,把合适的观察部位移至视野中心。
(三)高倍镜观察眼睛离开目镜从侧面观察,旋转转换器,将高倍镜转至正下方,注意避免镜头与玻片相懂。
再由目镜观察,仔细调节光圈,使光线的明亮度适宜。
用细调节器校正焦距使物镜清晰为止。
将最适宜观察部位移至视野中心,绘图。
不要移动装片位置,准备用油镜观察。
(四)油镜观察1(提起镜筒约2cm,将油镜转至正下方。
在玻片标本的镜检部位(镜头的正下方)滴一滴香柏油。
2(从侧面注视,小心慢慢降下镜筒,使油镜浸在油中至油圈不扩大为止,镜头几乎与装片接触,但不可压及装片,以免压碎玻片,损坏镜头。
细菌单染色法实验报告引言。
细菌单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观察和分析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本实验旨在通过单染色法对大肠杆菌进行染色处理,然后观察其形态结构特征,为后续的细菌实验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大肠杆菌培养液。
甲醇。
碘酒。
碱性溶液。
碱性洗涤液。
蓝色染色液。
95%乙醇。
水平台。
无菌玻璃片。
2. 实验步骤:1)取一滴大肠杆菌培养液涂抹在无菌玻璃片上,晾干。
2)用甲醇固定玻片上的细菌,然后在水平台上滴加碘酒,静置1分钟。
3)倒掉碘酒,用碱性溶液洗涤玻片,然后用碱性洗涤液洗涤。
4)将蓝色染色液滴在玻片上,静置1分钟,然后用95%乙醇洗涤。
5)将玻片晾干后,用油镜装片,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结果。
经过染色处理后,观察到大肠杆菌呈现出长圆柱形,长度约为2-3微米,直径约为0.5微米。
细菌细胞呈现出蓝色,细胞壁清晰可见,细胞内部呈现出均匀的染色。
讨论。
细菌单染色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通过染色处理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在本实验中,大肠杆菌呈现出典型的长圆柱形,这与其在生物学上的特征相符合。
染色后的细菌细胞壁清晰可见,细胞内部染色均匀,为后续的细菌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结论。
通过细菌单染色法的实验操作,成功地对大肠杆菌进行了染色处理,并观察到了其形态和结构特征。
这为后续的细菌实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细菌单染色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实验方法,可用于观察和分析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对于细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验二细菌的单染色法
一、目的要求
1.学习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掌握细菌的单染色方法及无菌操作技术。
2.巩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二、基本原理
所谓单染色法是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
此方法操作简便,适用于菌体一般形态的观察。
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所以常用碱性染料进行染色。
碱性染料不是碱,和其他染料一样是一种盐,电离时染料电子带正电,易与带负电荷的细胞结合而使细菌着色。
例如,美蓝(亚甲基蓝)实际上是氯化亚甲蓝(methylene blue chloride,缩写为MBC),它可被电离成正、负离子:
MBC→methylene blue++chloride-
带正电荷的染料离子可使细菌细胞染成蓝色。
常用的碱性染料除美蓝外,还有结晶紫(crystal violet)、碱性复红(basic fuchsin)、番红(又称沙黄,safranine)等。
细菌体积小,较透明,如未经染色常不易识别,而经染色后,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易于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三、操作步骤
1.涂片
2.干燥
3.固定
4.染色
5.水洗
6.镜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