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性喉部肉芽肿2例
- 格式:pdf
- 大小:213.29 KB
- 文档页数:2
性传播疾病的口腔表征(二)--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的口腔表
征
周威;王勤涛
【期刊名称】《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6(22)2
【摘要】@@ 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STDS)是一组以性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传染病,俗称性病.目前,国际上将能够经性接触传播的疾病统称为STDS,使其已从传统意义上的4 种性病(梅毒、淋病、软下疳和性病性淋巴肉芽肿)扩展到20余种.其发病率位居传染性疾病的第三位,仅次于肝炎、结核.
【总页数】3页(P283-285)
【作者】周威;王勤涛
【作者单位】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710032;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71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8
【相关文献】
1.梅毒病的口腔表征 [J], 陈锦波
2.性传播疾病的口腔表征(一)--艾滋病的口腔表征及医护人员的防护 [J], 周威;王勤涛
3.100例性传播疾病的口腔表征的临床分析 [J], 谢正旭;汤春仙
4.维生素B12缺乏口腔表征的研究进展 [J], 陶艳;周瑜;陈谦明
5.常见传染病口腔表征及其辨析策略 [J], 陈谦明;李再晔;曾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泛发型环状肉芽肿2例1临床资料病例1 男,61岁,躯干、双上肢红斑、丘疹,痒半年。
患者半年前发觉躯干、四肢相继出现散在红斑、丘疹,伴轻微瘙痒,小丘疹逐渐扩大。
皮肤科情况:躯干、四肢见密布绿豆、蚕豆大小环状暗红斑、丘疹,环状边缘隆起,有光泽,部分融合成斑块(图1a)。
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亢进,部分表皮下部轻度色素增加,真皮浅中层有组织细胞浸润,部分呈小灶性散布于胶原束间(图1b)。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无异常,梅毒TPPA(-),TRUST(-),血沉2mm\h。
治疗:口服复方甘草酸苷胶囊50mg,3次/d,维生素C片0.2g,3次/d,外用异维A酸,1次/d,地奈德乳膏,2次/d。
1月后随访。
原发皮疹基本消退,无新发皮损,无瘙痒等不适症状。
病例2 女,66岁,躯干四肢红色丘疹,不痒,3个月。
3个月来躯干四肢出现红色丘疹,无瘙痒有触痛,曾行抗过敏治疗,效果不佳,皮疹增多。
皮肤科情况:颈部、躯干、四肢泛发红色丘疹,环状隆起,有光泽,部分融合形成斑块状(图2a)。
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深层有组织细胞浸润,呈栅栏状、小灶性散布于胶原束间,可见多核巨细胞(图2b)。
治疗:口服西替利嗪片10mg/d、复方甘草酸苷胶囊50mg,3次/d,外用异维A酸1次/d,地奈德乳膏2次/d。
2月后随访,病情明显好转,原发皮疹消失,未出现新发皮损,无自觉症状。
2 讨论环状肉芽肿是一种良性且通常具有自限性的以环状丘疹或结节性损害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疾病,发生于真皮或皮下组织[1],病因尚不明确,可能的诱因包括:糖尿病、甲状腺疾病、昆虫叮咬反应、PPD试验、外伤、日晒、病毒感染及PUV A治疗等[2]。
有报道环状肉芽肿也可能是恶性肿瘤的一种副肿瘤表现,如组织病理表现为小血管增多则提示有系统性疾病的存在[3]。
另有文献报道,45%环状肉芽肿合并高脂血症[4]。
临床分型:局限型、泛发型、小丘疹型、结节型、线状型、巨大型、穿通型、斑片型、皮下型。
节面下缘,受累部位骨皮质增厚、骨干增粗、骨髓腔变窄。
本病应与肢端肥大症、骨性关节炎、进行性骨干发育不良、类风湿性关节炎鉴别[5]。
本例为典型的PDP ,有以下特点:① 患者于2年前开始发病,逐渐加重,祖父母为近亲结婚,家族,为原发性杵状指(趾)、骨膜增生原发性骨膜增生厚皮症以对症治疗、美容治疗为,对原发病进行有效。
---2268.- [4] T abatabaei S A,Masoomi A,Soleimani M,et al.Pachydermoperiosto -sis:A clinicopathological description[J].Journal of current ophthalmol -ogy,2019,31(4):450-453.[5] 谢凤利,霍群普,张子静,等.骨膜增生厚皮症的影像诊断[J].中医正骨,2016,28(2):41-42+46.丘疹型环状肉芽肿1例卢丽清,黄 玲,倪昌雯※(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云南 大理 671000)中图分类号:R758.5+9 文献标志码:B doi :10.3969/j.issn.1002-1310.2020.06.064【收稿日期】2019-03-16 ※通信作者1 病例资料患者女,50岁,双手、颈部出现丘疹2年,加重9个月。
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于左手中指、无名指指腹出现红色粟粒大小丘疹,微痒,伴疼痛,未予诊治。
近9个月来皮疹增多,蔓延至双手、双耳廓、颈前及颈后,伴乏力、关节酸痛,遂来本院就诊。
既往诊断高血压病2年,最高血压为170/120mmHg ,服用降压药及血压控制情况不详。
其家庭成员中无类似病史。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各系统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皮肤专科检查:双耳廓、颈前V 形区、颈后及双手,对称分布直径约(0.1~0.5)cm 大的皮色、暗红色丘疹,表面光滑,质硬,无压痛,不融合,无脐凹。
双手部分丘疹中央破溃、结痂、领圈状脱屑,无渗出(图1a 、b )。
梅毒(2)2.树胶样肿树胶样肿(gumma)又称梅毒瘤(syphiloma)。
病灶灰白色,大小不一,从镜下才可见到的大小至数厘米不等。
该肉芽肿质韧而有弹性,如树胶,故而得名树胶样肿。
镜下结构颇似结核结节,中央为凝固性坏死,形态类似干酪样坏死,唯坏死不如干酪样坏死彻底,弹力纤维尚保存。
弹力纤维染色可见组织内原有血管壁的轮廓。
坏死灶周围肉芽组织中富含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而上皮样细胞和郎罕巨细胞较少,且必有闭塞性小动脉内膜炎和动脉周围炎。
此又是有别于典型结核结节的形态特征。
树胶样肿后期可被吸收、纤维化,最后使器官变形,但绝少钙化,这又和结核结节截然有别。
梅毒树胶样肿可发生于任何器官,最常见于皮肤、粘膜、肝、骨和睾丸。
血管炎病变能见于各期梅毒,而树胶样肿则见于第三期梅毒。
病原1.梅毒螺旋体亦称苍白螺旋体(Treponemiapallidum,TP),1905年被发现。
在分类学上属螺旋体体目(Spirochaetales),密螺旋体科(Treponemataceae),密螺旋体属(GenusTreponema)。
菌体细长,带均匀排列的6~12个螺旋,长5~20μm,平均长6~10μm,横径0.15μm上下,运动较缓慢而有规律,实验室常用染料不易着色,可用暗视野显微镜或相差显微镜观察菌体。
体外人工培养较难,接种家兔睾丸可获得螺旋体。
2.免疫性感染后产生感染性免疫,感染2周后产生特异性IgM抗体,此型抗体不能通过胎盘;感染后4周出现特异性IgG抗体,可通过胎盘。
完全治愈的早期梅毒可再感染。
另外,TP破坏人体组织,使组织释放一种抗原性心脂酶,刺激机体产生反应素,用RPR、USR、VDRL等方法可检出,在感染TP后5~7周或出现硬下疳后2~3周转阳性。
3.抵抗力人体外存活力低,40℃时失去传染力,56℃3~5分钟、煮沸立即死亡;潮湿的生活用品上可存活数小时,不耐干燥。
对肥皂水和常用消毒剂(70%酒精、0.1%石碳酸、0,1%升汞等)敏感,耐低温。
性病的等级划分
性病的等级划分
一级性病:艾滋病。
二级性病:梅毒、淋病、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腹股沟肉芽肿、非淋菌性尿道炎、性病性衣原体病、泌尿生殖道支原体病、滴虫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炎、性病性阴道炎、性病性盆腔炎。
三级性病:尖锐湿统、生殖器疤疹、阴部念珠菌病、传染性软疣、阴部单纯疤疹、加特纳菌阴道炎、性病性肝周炎、瑞特氏综合征、B群佐球菌病、乙型肝炎、疥疮、阴虱病、人巨细胞病毒病。
四级性病:梨形鞭毛虫病、弯曲杆菌病、阿米巴病、沙门氏菌病、志贺氏菌病、甲型肝炎。
这些信号提醒你要警惕艾滋病
一、艾滋病发病初期,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
在被感染后的3—4同,患者可出现发热、头痛、关节肌肉痛、淋巴结肿大、腹痛、腹泻、丘疹等。
二、以上症状持续2—3周后可自行缓解,艾滋病患者进入一个相对健康症状的潜伏期。
三、随看病情的发展,艾滋病患者可有发热、疲倦乏力、腹泻的症状,并伴有全身淋巴结肿大、体重减轻。
四、随着艾滋病病毒的侵入,患者会先后出现发热、呼吸困难、行走困难、记忆障碍和肢体瘁痪等症状。
草莓医生APP()是国内第一款专注于性病领域的垂直移动医疗APP,通过拍照识别皮肤性病,对性病进行实时专业的线上问诊。
致力于用专业的医疗技术帮助广大用户解决自己的皮肤性病问题,专业大众两性健康。
草莓医生APP分为医生端和患者端两个版本,医生端方便皮肤性病科大夫线上执业,患者端方便性病患者线上就医,从患者、医生的问诊需求入手,打通医患沟通渠道,线上问诊,线下转诊,大大节约了医患的诊治成本。
扫一扫或直接搜索“caomeiyisheng”关注草莓医生微信公众号。
善,但对粉刺则见效较慢。
总体上口服替硝唑治疗寻常性痤疮比多西环素见效快,副作用小,是治疗炎症性痤疮安全、有效的药物,建议可以作为以炎症性损害为主的寻常性痤疮的一线药物参考应用。
(本文承蒙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王侠生教授指导,特此致谢!)参考文献1靳培英.痤疮的分型论治.中华皮肤科杂志2002;35:67-69.2王大光.痤疮发病中毛囊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的机制.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5;21:36-38.(收稿:2006-03-20)2例神经梅毒误诊分析华 纲1 孙 澜1 陈朝潮1 郑新来1 施 辛2 近年来神经梅毒屡有报道,但临床表现复杂,极易误诊,我院于2002~2003年收治两例神经梅毒,入院时都曾误诊,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例1男,56岁,表现为一侧肢体乏力,诊为脑梗塞。
例2女,39岁,因头痛入院,误诊为低颅压性头痛。
后均经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脑脊液(CSF)检查,结合患者的病史及临床表现确诊为神经梅毒。
2 误诊分析2.1 例1:男,56岁。
因“左下肢麻木、乏力3天”于2003年12月14日入住我院神经内科。
患者入院前3天,在劳动时突发左下肢麻木,伴肌肉跳动感,头晕,无恶心、呕吐,无头痛,左上肢无异常。
因麻木进行性加重,在我院门诊查头颅CT示:右顶叶梗塞,测血压160100mmHg,考虑“脑梗塞”收住入院。
入院体检:神志清,精神可,查体合作,应答正确,语言清楚,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鼻唇沟对称,伴舌左偏,心肺(-),颅神经征(-),左下肢肌力IV级,左上肢V级,左下肢痛觉过敏,双侧巴氏征(-)。
入院后查血生化常规、血常规正常。
头颅MR示右顶叶占位性病变:(1)脑膜瘤,(2)转移瘤可能。
脑外科会诊考虑脑膜瘤可能性较大。
予以手术切除。
术后病理显示:血管内皮、血管增生明显,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包括浆细胞、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以浆细胞为主。
梅毒性喉部肉芽肿2例
周珍1王卫1孟敏华1张华1
[关键词]梅毒;喉部肉芽肿
[中图分类号]R767.1[文献标志码]D[文章编号]1001—1781(2010)03—0141—02
例1男,73岁,因声嘶3周入院。
患者于3周
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声嘶,伴咳嗽、咳少量黏痰,偶
带血丝,有咽部异物感,无咽痛、发热,无呼吸困难。
纤维电子喉镜检查示(图1):会厌喉面及声带前连
合处散在分布有不规则隆起赘生物,表面有分泌
物。
给予抗炎、雾化吸入等治疗后,咳嗽、咳痰好
转,但声嘶及咽部异物感无改善。
复查喉镜见表面
分泌物消失,散在肿块呈暗红色,表面光滑。
术前
梅毒螺旋体胶乳凝集试验(TPPA)阳性,甲苯胺红
不加热血清试验(USR)1:1阳性。
全身麻醉支撑
直达喉镜下行喉部赘生物活检术,术中见会厌喉面
及声带前连合处大片散在似圆形肿块,表面光滑。
术后病理报告示(图2):肉芽肿性炎伴多核巨细胞
反应,间质淋巴浆细胞浸润,未见明显干酪样坏死,
结合临床考虑梅毒性肉芽肿。
经皮肤科会诊后,考
虑三期梅毒,予卞星青霉素240万U分两臀肌内注
射,每周1次,共3次。
术后予抗炎及雾化吸入等
治疗后,咽异物感好转,声嘶仍无好转,予以出院。
术后半年复查喉部赘生物同前,无好转。
例2男,41岁,因声嘶4个月入院。
无咽痛
及呼吸困难等伴随症状。
人院时喉镜示:声带前
端,会厌结节处不规则隆起,表面光滑,呈暗红色,
无溃烂。
声带无充血,运动正常。
术前常规检查
TPPA阳性,USRl:8,全身麻醉支撑直达喉镜下
病灶处赘生物活检,病理报告证实符合梅毒性肉芽
肿。
经皮肤科会诊考虑三期梅毒,同例1治疗后,
症状无好转。
半年后复查USR1:2。
术后3年随
访声嘶加剧,喉部赘生物分布范围扩大。
・141・
讨论梅毒分为先天性梅毒和后天性梅毒,先
天性梅毒极少见,两者均可发生喉部病变。
后天性
梅毒分为三期¨3:第一期梅毒,一般在感染后3个
星期左右发病,表现为硬下疳,非常罕见,即使发
生,也多见于会厌部位。
第二期梅毒,多在感染1~
2个月至4年以内发病,常伴有全身及咽部病变,可
侵犯皮肤、黏膜、淋巴系统,喉部病变为红斑和黏膜
斑。
一期和二期梅毒统称为早期梅毒,传染性强。
第三期梅毒,多在感染后4年至数十年后出现,又
称晚期梅毒,病变多侵及喉前部,依病变的演变所
见到的临床形态如下:梅毒瘤、溃疡形成、软骨膜炎
及软骨炎,硬结、瘢痕及粘连。
复习近几年文献,喉部梅毒性肉芽肿少有报
告,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目前医疗水平提高能
早期发现梅毒,及时治疗,使梅毒在一、二期时就得
以干预,避免进一步发展到三期梅毒。
②与喉部特
殊解剖位置有关,需借助特殊检查如纤维电子喉镜
等才能窥清,易漏诊。
③可能与耳鼻咽喉科医生缺
乏对梅毒多器官损害表现认识不足及对梅毒的特有
体征缺乏认识有关。
本文2例喉部已表现喉梅毒特
有树胶肿,对此缺乏了解易误诊为喉部恶性肿瘤。
梅毒性喉部肉芽肿主要症状是声嘶,严重者可
以失声,一般无疼痛及咳嗽,当梅毒瘤溃烂时才有
疼痛。
若病变侵及会厌、舌根等处,可引起吞咽困
难、痰中带血。
需与同样是肉芽肿性炎的结核相鉴
别。
喉结核病变常侵犯喉后部,多为双侧性,咽喉
部有明显疼痛,黏膜先呈水肿,迅速溃烂,会厌最后
受累。
本科曾遇见i例典型喉结核(图3)。
所以对
图I纤维电子喉镜所示;图2术后病理报告HE×100图3典型喉结核
1杭州市第四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杭州,310002)
通信作者:周珍(Email:zhouzhenl90@sina.corn)
・142・
・兰宗述・
JClinOtorhinolaryngolHeadNeckSurg(China),Feb2010,Vol24,No3
影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的功能性因素的研究进展
唐旭兰1殷善开1陈斌1易红良1
[关键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阻塞性;上气道;咽
[中图分类号3R56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sleepapneahypopneasyndrome,OSAHS)是以睡眠时上气道反复塌陷导致打鼾、频繁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睡眠中断,白天嗜睡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0SAHS在成年男、女性中的发病率分别为1%~5%和1%~2%,明显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是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许多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目前对OSAHS的发病机制仍不甚了解,但已明确上气道解剖结构异常足重要致病因素。
通过手术解除上气道狭窄是治疗OSAHS常用方法。
但许多研究表明最常用的UPPP有效率只有50%左右。
这可能与OSAHS存在多平面阻塞有关。
不过也提示在解剖因素之外,可能还有其他因素参与。
近30年来对影响OSAHS发病的功能性冈素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下面对这些研究结果进行回顾性综述。
1上气道的神经肌肉因素
上气道的部分区域缺少骨性结构,易受气道负压的影响而塌陷。
若把上气道看作一根易塌陷管道,可将其分为3个部分:塌陷部上端、塌陷部分、塌陷部下端。
各部分有相应的压力和阻力。
塌陷部气道内气体流速为0时的压力为临界闭合压(criticalclosingpressure,Pcrit),它主要与咽部扩张肌的收缩力、气道顺应性和气道周围组织压相关;塌陷部卜端压力(Pus)在气道开放时与大气压相当;塌陷部下端压力(Pds)与气管内压相关。
当
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鼻咽喉科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鼾症治疗中心(上海.200233)
通信作者:殷善开(Email:yinshankai@china.corn)Pcrit明显低于Pus和Pds时(Pus>Pds.>Pcrit)气流平稳。
吸气时气管内负压增加,当Pds低于Pcrit时(Pus>Pcrit>Pds)气流受阻,其受阻程度取决于Pds下降的程度,此时咽腔有部分塌陷。
当Pcrit高于Pus和Pds(Pcrit>Pus、Pds)时,上气道闭塞。
测量Pcrit可以说明上气道阻塞的演变过程:正常呼吸时Pcrit<一10cm水柱;打鼾时Pcrit在一10~一5cm水柱之间;阻塞性睡眠低通气时Pcrit在一5~ocm水柱之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时Pcrit则高于0cm水柱03。
Pcrit既能反映上气道固有的解剖因素,又能反映动态的神经肌肉因素对维持气道开放的影响。
咽腔功能靠咽部肌群的协同作用来完成。
咽部参与呼吸运动的肌肉被称为咽部扩张肌,以颏舌肌最具代表性和重要性。
颏舌肌对维持舌体的大小和位置,保持上气道开放有着蕈要作用。
睡眠时刺激舌下神经激活颏舌肌可增加上气道的直径。
()SAHS患者清醒状态下,咽部扩张肌的肌电活动高于正常人群=21,这是对OSAHS患者上气道狭窄、阻力增加和对低氧、高二氧化碳刺激的代偿。
OSAHS患者睡眠状态下这两种代偿机制作用减退,咽部扩张肌肌力明显减退。
因此,一旦睡眠时发生低通气或呼吸暂停事件,高气道阻力、低氧和高二氧化碳的刺激可使呼吸肌收缩力明显增强,大幅度提高胸腔和咽腔内负压,促成咽腔塌陷。
咽部扩张肌的收缩分为与吸气相配合的时相性收缩和整个呼吸过程中持续的非时相性收缩,后者对维持上气道的持续开放具有重要作用。
OSAHS患者的咽部扩张肌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非时相性收缩活动增强,以及反复发生的低氧血症刺
于喉部赘生物的诊断需详细询问病史,必要时做血清学检查。
排除梅毒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HIV感染者町并发梅毒感染,但梅毒血清学反应有时会出现阴性。
因此对于临床怀疑感染而血清学试验又出现阴性的患者.建议考虑H1V检查=23。
喉部梅毒性肉芽肿治疗包括全身治疗(驱梅治疗)和局部治疗。
局部治疗即对症治疗,限于并发症的治疗,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
梅毒在喉部各期均有表现,特别是早期梅毒,传染性很强,耳鼻咽喉科医生应有高度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杜绝医源性传染的发病。
参考文献
[1]吴学愚。
喉科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12—213.
E2Z奥多姆.安德鲁斯临床皮肤病学[M].9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453—453.
(收稿日期:2009—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