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作者简介 塞下曲 1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3
塞下曲六首·其一的诗意与解释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塞下曲六首·其一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塞上曲》这组诗当作于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宝二载)。
此前一年李白初入长安,此时供奉翰林,胸中正怀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本首诗即是组诗的第一首。
原文:《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释:天山:指祁连山。
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金鼓:指鼓,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诗意:五月的天山仍是大雪纷飞,只有凛冽的寒风,根本看不见盛放的鲜花。
听到有人用笛子吹奏《折柳曲》,想着家乡已是春色满园,而在这里,还未曾见到春色。
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枕着马鞍睡觉。
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鉴赏: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
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
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
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
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
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
“无花”二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第三句“笛中闻折柳”。
“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
这句表面看是写遍地闻笛,实际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
花明柳暗是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
这四句意脉贯通,一气直下,措语天然,不拘格律如古诗之开篇,前人未具此格。
《塞下曲·月黑雁飞高》是唐代诗人卢纶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是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
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了一些精彩的塞下曲古诗相关文章,仅供参考。
塞下曲古诗1塞下曲原文作者: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释斩楼兰: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
译文到了五月,天山依旧白雪皑皑,没有鲜花,只有地冻天寒。
虽然传来吹奏《折杨柳》的笛声,却依旧看不到一丝春色。
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到了夜晚也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
希望能用我挎着的剑,像傅子介那样为国除害,消灭敌人。
赏析这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
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
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
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
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
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
“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
《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
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
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
沈德潜评论《塞下曲》前四句说:“四语直下,从前未具此格。
”又说:“一气直下,不就羁缚。
”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塞下曲·其一·卢纶|注释|翻译|赏析|讲解【作品简介】《塞下曲;其一》由卢纶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
语多赞美之意。
此为第一首写将军动员出发时,整队军营发令时的情景,颂扬了将军的威风和军容的严整,场面壮观,声势浩大。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相关阅读:《塞下曲;其一》、《塞下曲;其二》、《塞下曲;其三》、《塞下曲;其四》。
【原文】《塞下曲;其一》作者:卢纶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注解】1、鹫:大鹰。
2、翎:羽毛。
3、金仆姑:箭名。
4、燕尾:旗上的飘带。
5、蝥弧:旗名。
【韵译】身佩雕羽制成的金仆姑好箭,旌旗上扎成燕尾蝥弧多鲜艳。
大将军威严地屹立发号施令,千军万马一呼百应动地惊天。
【评析】此诗一题《和张仆射塞下曲》。
诗共六首,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
语多赞美之意。
此作为第一首,歌咏边塞景物,描写将军发号时的壮观场面。
前两句用严整的对仗,精心刻划出将军威猛而又矫健的形象。
“鹫翎金仆姑”,是写将军的佩箭。
“金仆姑”,箭名,《左传》:“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
”箭用金做成,可见其坚锐。
并且用一种大型猛禽“鹫”的羽毛(“翎”)来做箭羽,既美观好看,发射起来又迅疾有力,威力无穷。
“燕尾绣蝥弧”(蝥音wù),是写将军手执的旗帜。
“绣蝥弧”,一种军中用作指挥的旗帜,《左传》:“颖考叔取郑之旗蝥弧以先登。
”这种象燕子尾巴形状的指挥旗,是绣制而成的,在将军手中显得十分精美。
这两句没有直接写将军的形貌,只是从他身上惹人注目的佩箭、旗帜落笔,而将军的矫健身影已经屹立在读者面前。
诗中特意指出勇猛的“鹫”和轻捷的“燕”这两种飞禽,借以象征人物的精神状态。
通过这两句的描写、衬托,一位威武而又精明干练的军事将领的形象,跃然纸上。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唐诗之《塞下曲·其一》唐诗三百首之《塞下曲·其一》《塞下曲·其一》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诗,这首乐府歌曲是写非战的。
诗由征戍边塞庶几不回,而告诫少年莫夸武力,抒发非战之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塞下曲·其一》,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塞下曲·其一》作者: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1、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2、游侠儿:指恃武勇、逞意气而轻视性命的人。
3、矜:自鸣不凡。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在盛唐诗人中,王昌龄的边塞诗也是别树一帜,颇为人们称道的。
诗人早年漫游西北边地时所作的《塞上曲》,就是很有特色的作品。
这首乐府歌曲是写非战的。
诗由征戍边塞不回,而告诫少年莫夸武力,抒发非战之情。
诗人先以“蝉鸣空桑林”强烈渲染悲凉之氛围,写得有声、有境、有情。
尤其是著一“空”字,就给人造成一种萧瑟之感,面对叶尽林空,耳听寒蝉悲鸣,行人又将何以堪?诗的头两句,点出时令和边塞的具体地点,同时通过蝉鸣空桑林的描写,渲染了边地荒凉冷落的环境气氛。
一个“空”字,既表现桑叶已经落尽,也表明林中空空,一片萧瑟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荒僻之感。
诗人还以寒蝉凄切的鸣叫声,进一步烘托边塞的萧条荒僻。
三四两句,一方面从戍边将士“出塞入塞”中,暗示这秋高马肥的季节,边塞形势紧张,一方面又从萧关内外处处是黄芦枯草的廷期环境描写,来显示将士守卫边地的艰苦。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这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寒蝉、桑林、萧关、边塞、秋草都是中围古代诗歌意象里悲情的代名词,诗歌开篇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反战主题作背景和情感上的铺垫。
王昌龄《塞下曲》原文及赏析《塞下曲》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王昌龄《塞下曲》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塞下曲唐代:王昌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译文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注释饮(yìn)马:给马喝水。
平沙:广漠的沙原。
黯(àn)黯:昏暗模糊的样子。
临洮: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得名。
秦筑长城,西起于此,故有“昔日长城战”之语。
昔:一作“当”。
长:一作“龙”。
足:一作“漏”,一作“是”。
蓬蒿:蓬草蒿草之类杂草。
鉴赏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
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
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
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
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
“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
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
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
“平沙”谓沙漠之地。
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
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
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
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
卢纶《塞下曲》译文及全诗赏析卢纶《塞下曲》译文及全诗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卢纶《塞下曲》译文及全诗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塞下曲》其三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词语解释】1.塞下曲:古时的一种军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
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jì):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8.弓刀:像弓一样弯曲的军刀。
作者简介:卢纶(748-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县)人。
唐代诗人。
【译文】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
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赏析】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
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
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
“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
“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
“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
“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情景交融。
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
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
《塞下曲四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
常建的这首《塞下曲》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塞下曲四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塞下曲四首·其一唐代:常建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译文乌孙来汉朝朝聘后,取消王号,对汉称臣。
边远地方停息了战争,战争的烟尘消散了,到处充满日月的清辉。
注释玉帛:古代朝聘、会盟时互赠的礼物,是和平友好的象征。
后代遂有“化干戈为玉帛”之语。
朝回:朝见皇帝后返回本土。
望帝乡:述其依恋不舍之情。
帝乡:京城。
乌孙:汉代西域国名,在今伊犁河流域。
此处借指唐代的西域国家。
不称王:放弃王号,即内服于唐朝。
兵气销为日月光:战争的烟尘消散了,到处充满日月的清辉。
赏析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
常建的这首《塞下曲》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
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
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一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诗的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
“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
《左传·哀公七年》有“禹合诸侯干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之谓。
执玉帛上朝,是一种宾服和归顺的表示。
“望”字用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说明恩重义浃,相结很深。
“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
乌孙是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
据《汉书》记载,武帝以来朝廷待乌孙甚厚,双方聘问不绝。
武帝为了抚定西域,遏制匈奴,曾两次以宗女下嫁,订立和亲之盟。
太初间(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为公主,下嫁乌孙,生了四男二女,儿孙们相继立为国君,长女也嫁为龟兹王后。
《塞下曲》课文解析塞下曲是一首描写西北疆界争战的诗歌,作者是明代朱彝尊。
本诗以优美的辞章将塞下风光的壮丽之、战场的慷慨悲凉、将士刚强坚韧的气节、令人感动的英雄事迹展现出来。
下面是对《塞下曲》的课文解析。
课文开头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给人感觉是刻画北国的一翻自然景物,诗人在这里打下了自己写作的目的:即表现北方的苦难和悲剧。
因此可以看得出它是一幅战争背景下的北方自然景物写照。
参考钟继昌《朱彝尊长卷研究》专篇考证,这个诗歌是朱彝尊和他的父亲朱权共同创作的,所以朱彝尊应该是这首诗的主要作者。
另外,朱权有很长的时间生活在北方边陲,据研究成果显示:“按时间先后的顺序即是朱彝尊写的这篇《塞下曲》的各个版本这样排列的。
”现存《福建通志?艺文志》显见明宣宗诰推崇,课文评价道:“裔嗣公之‘塞下曲’芳篇艳质,行伟公之行文诙谐,皆中直致。
”《诗气詹言书》亦“以宽嗣公治园,称之东坡。
”《东坡诗话吕本中》亦云:“南乡宰东坡共焚午产朝仪诗册识此诗,艳宗今之宣宗之国朝乐府诗也。
”通过第一句的描绘,作者将读者引入时空层面,并很好地为接下来的写景做了铺垫,带领读者进入了塞外战争的背景之中。
然后,作者以形象生动的手法继续描绘战场上烽烟四起的悲壮景象:“千树万树梨花开”,表达了在沙场上牺牲的战士们犹如开放的梨花般的崭新生命。
随后,文中还描绘了塞下那充满潜力和希望的京沪:“中军置宴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这一描写既表达了战场上歌舞升平的情景,也凸显了大漠塞境的凄凉和边陲军民的韧性和智慧。
在塞下战场,不仅仅是战士们在保卫国家的疆土上奋勇作战,也有思乡的妻子和母亲们在家乡默默祈祷。
作者运用“东篱把酒黄昏后”描绘了在战场上辛劳后的战士回到家乡的场景,黄昏的指代就是战争的象征7ioy英。
妻子在战士就要出征的时候,给战士建起了墓碑,战士们离开家乡之前会坐在墓碑前痛哭祷告。
这一墓碑的建立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已故的战士,更是提醒生者要有积极的价值追求和自己应有的责任感。
塞下曲六首其一主要内容概述本文档将为您介绍《塞下曲六首其一》的主要内容。
该文为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唐诗三百首》之一,由文学家元稹所撰。
全文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长城内外的壮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边塞戍卫军人的深深敬意。
下面将逐一介绍六首塞下曲之一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塞下曲六首其一》描绘了北方边塞的壮丽景色。
诗人以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生动描述了长城起伏的峰峦、黄河的奔腾和辽阔的边塞草原。
他用鲜艳的色彩和形象的描写,勾勒出边塞的雄浑和广袤。
第二段诗人以活泼的笔触,描写了长城上守卫的戍卫军人。
他们捧着明灯,守护着边塞,以保卫中原的安宁。
作者通过对戍卫军人的肖像描写,表达了对他们辛勤付出的敬意。
在诗人笔下,他们是坚定的象征,是全国人民的英雄。
第三段在《塞下曲六首其一》的主要内容中,诗人将目光转向戍卫军人的家庭。
他以细腻的叙述和深情的笔调,描绘了他们温馨的家庭团聚场景。
他们面对分离和战斗,仍保持着牵挂和爱意。
诗人通过这一形象,传达了对边塞戍卫军人家庭的敬重和怀念之情。
第四段《塞下曲六首其一》的主要内容也展现了乐观和坚韧的精神。
无论是面对困难还是战争的考验,戍卫军人都能坚定而勇敢地扛起责任。
他们的乐观和坚韧精神令人钦佩,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第五段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家乡的感恩之情。
他描写了边塞的大小山川、湖泊等各种美景,将家乡的壮丽景色融入到诗歌中。
这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无尽眷恋之情。
第六段最后一段,诗人深情地描绘了戍卫军人奉献的精神。
他们以自己的生命和汗水建设了长城,守护了国家的安全。
诗人希望读者能够倍加珍惜当前的和平环境,铭记英勇而坚定的边塞卫士。
塞下曲卢纶意思
塞下曲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首著名的边塞诗歌,由唐代文学家卢纶创作。
这首诗描绘了北方边塞上的壮丽景色和勇敢的边塞军人,寄托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忠诚守护边疆的敬佩之情。
塞下曲中的'塞下'指的是边塞地区,即中国古代北方边境地区,这个地区常年面临着外敌的侵袭和战乱,边塞军人需要时刻保卫家园。
曲中描绘了广袤的边塞大漠、巍峨的山脉、辽阔的河流以及边塞军队的严谨训练和英勇战斗的场景。
诗中的曲调旋律悠扬,表达了作者对边塞军人的赞美之情。
诗中的每一句都是由七字的古体诗组成,使整个诗篇具有铿锵有力的韵律感。
通过诗中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边塞的壮丽和边塞军人的英勇。
卢纶是唐代文学家中才华出众的一位,他的诗歌以描写边塞和军事生活为主题,塞下曲是他最有名的作品之一。
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边塞军人的敬佩和对边塞地区壮丽景色的赞美。
这首诗在当时广为流传,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塞下曲不仅仅是一首描写边塞的诗歌,更是表达了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怀和对边塞军人的敬意。
它让人们对古代边塞的艰苦环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了边塞军人的英勇和舍生忘死的精神。
塞下曲的创作与传播,推动了古代文学的发展和边塞地区的文化交流。
《塞下曲》课文解读《塞下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名篇,由宋代文学家杨维桢所作。
这篇课文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风格,深受读者的喜爱。
本文将对《塞下曲》进行一番解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课文。
一、背景介绍《塞下曲》是杨维桢的代表作之一,写于宋徽宗政和年间。
该课文描绘了北方边塞的军士们在恶劣环境下的顽强拼搏精神和为国家捐躯的壮烈场景。
它不仅反映了边塞文化的特征,更是展现了中国传统美德的象征。
二、课文概述《塞下曲》描绘了戍边军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展现了他们在极端环境中的顽强拼搏精神和对国家的无私奉献。
整篇课文以描写北方边塞的壮丽风光为背景,通过对军士心境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赞赏和敬意。
三、课文分析1. 描绘北方边塞:课文描绘了北方边塞地区的壮丽山水和特殊地理环境,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草原、河流和雪山的描绘,刻画出边塞地区的雄奇壮丽,为后面描写军人的英勇形象打下基础。
2. 军人的生活态度:课文中,军人们生活在恶劣环境下,但他们依然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他们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为保卫国家和家园而日夜坚守。
3. 军人的精神境界:《塞下曲》通过对军人精神境界的描写,展现了他们顽强的意志和对国家的无私奉献。
他们将个人的命运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牢记自己的使命,并以此为动力去面对艰难险阻。
四、课文价值《塞下曲》作为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价值。
它反映了军人们在艰苦条件下的顽强精神,体现了民族精神力量的崇高价值。
同时,它也向读者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使命感。
五、读后感读完《塞下曲》,我深受触动。
课文中描绘的北方边塞的壮丽风光和军士们的英勇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军人们在恶劣环境下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他们的精神境界令人敬佩。
我深深感受到,只有坚持不懈、百折不挠,才能取得成功。
同时,我也被他们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精神所激励,将会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卢纶卢纶〔约737-约799〕,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
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
大历六年,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
出为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
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
德宗朝复为昭应令,又任河中浑瑊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
有《卢户部诗集》。
卢纶祖上、近世官皆不显,曾祖父为永宁令,祖父为济州司马,父亲为临黄县尉,他的亲属也大多为县丞、县尉之类的小官。
这种介于达官阶层和士民阶层之间的社会地位,使他既有依附达官贵人、以诗干进的一面,又有了解社会现实、创作优秀作品的一面。
卢纶的诗,早年即以“舟人夜语觉潮生〞为人称道。
直至垂暮之年,文学才华也未消歇,《塞下曲》成为诗歌史上的千古名作。
他的是诗多为赠答唱和、送别陪宴之作,因后长期居军幕,所作边塞诗多大方雄壮之音,颇有名作传世。
在大历十才子中,他一生虽不得意,但去世最晚,所以对改变当时文体、诗风的影响也就最大。
生卒年代考卢纶的生年,现在一般工具书称约为唐玄宗天宝七年〔748年〕,游国恩等著《中国文学史》定为天宝七年,都是依据闻一多先生《唐诗大系》,似乎成为已定之论。
但傅璇琮先生《唐代诗人丛考》认为748年说不能成立,理由是姚合《极玄集》与《旧唐书·卢简辞传》载卢纶天宝末举进士不第。
唐五代人所记当可靠,假设生于天宝七年〔748年〕,天宝本只是一个八九岁的孩子,不可能举进士。
又卢纶有几首诗自云为至德中作,假设生于748年,至德中只十来岁,不可能作此数首诗的。
傅说较有道理。
闻一多、游国恩说不曾提出依据,应以傅说为是。
傅璇琮提出卢纶生年决不可能是748年,而应大大提前,应生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或更早几年。
至于卢纶的卒年,一般工具书作约800年,即贞元十六年,也不可靠。
据傅璇琮该书详细考证,卢纶卒于贞元十四年、十五年间,即798-799年间。
小学三年级语文《塞下曲》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导语】《塞下曲》是古时边塞地区的一种军歌。
唐朝很多诗人尤其是边塞诗人用过此题写诗。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塞下曲》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塞下曲》原文塞下曲(其三)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译文:韵译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窜逃。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塞下曲》教案教学目标:一、读通诗句:读准字音,书写自己认为比较难写的字,读出诗的节奏。
二、品读诗句:了解诗所描写的将士雪夜准备追敌的情景,由景入情,感受诗人对将士不畏艰险、英勇无畏气概的赞美之情。
三、发挥想象,叙写古诗。
教学过程:一、课前交流:由题入手,简要了解《塞下曲》以及诗人卢纶。
二、引入古诗学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的是这六首《塞下曲》中的其中一首,第三首。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古诗(3遍),要求借助解释,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正音:这首诗中,有些字在读的时候需要注意,出示:单于、遁逃、欲将、轻骑,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自主选择比较难写的字词写在田字格中,并说说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3、请个别同学朗读,纠正读音,读出诗的节奏。
三、理解诗意:通过读并借助解释了解诗所描述的一件事情。
这首诗究竟写的是什么呢?请你根据解释了解一下,然后,我们看看谁能把这首诗读成简单的一两句话:单于趁着夜色逃跑,将军率领轻骑追赶。
(板书)四、品读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1、解读“夜”:夜晚、黑夜、深夜,此时的夜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夜?由夜黑、夜深、夜静,宿雁惊气感受单于逃跑时惊恐的心情与狼狈的样子。
读出单于溃败的样子。
2、解读“满”:满字用在这里,写出了什么?由满感受到突如其来的雪很大,天气严寒,塞外环境恶劣,将士们不顾严寒,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
卢纶
卢纶(约737-约799),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 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 大历六年,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 出为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 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 德宗朝复为昭应令,又任河中浑瑊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 有《卢户部诗集》. 卢纶祖上、近世官皆不显,曾祖父为永宁令,祖父为济州司马,父亲为临黄县尉,他的亲属也大多为县丞、县尉之类的小官. 这种介于达官阶层和士民阶层之间的社会地位,使他既有依附达官贵人、以诗干进的一面,又有了解社会现实、创作优秀作品的一面. 卢纶的诗,早年即以“舟人夜语觉潮生”为人称道. 直至垂暮之年,文学才华也未消歇,《塞下曲》成为诗歌史上的千古名作. 他的是诗多为赠答唱和、送别陪宴之作,因后长期居军幕,所作边塞诗多慷慨雄壮之音,颇有名作传世. 在大历十才子中,他一生虽不得意,但去世最晚,所以对改变当时文体、诗风的影响也就最大.
生卒年代考
卢纶的生年,现在一般工具书称约为唐玄宗天宝七年(748年),游国恩等著《中国文学史》定为天宝七年,都是依据闻一多先生《唐诗大系》,似乎成为已定之论. 但傅璇琮先生《唐代诗人丛考》认为748年说不能成立,理由是姚合《极玄集》与《旧唐书·卢简辞传》载卢纶天宝末举进士不第. 唐五代人所记当可靠,若生于天宝七年(748年),天宝本只是一个八九岁的孩子,不可能举进士. 又卢纶有几首诗自云为至德中作,若生于748年,至德中只十来岁,不可能作此数首诗的. 傅说较有道理. 闻一多、游国恩说不曾提出依据,应以傅说为是. 傅璇琮提出卢纶生年决不可能是748年,而应大大提前,应生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或更早几年. 至于卢纶的卒年,一般工具书作约800年,即贞元十六年,也不可靠. 据傅璇琮该书详细考证,卢纶卒于贞元十四年、十五年间,即798-799年间.
少年与科举
少年时代的卢纶,由于家境并不很好,世道不宁,父亲可能去世较早,他本人又多
病,生活并不美好,可能有好些时间,是在舅舅家度过的. 他在《纶与吉侍郎中孚司空郎中曙苗员外发崔补阙峒》诗中自称:“八岁始读书,四方遂有兵. ……禀命孤且贱,少为病所婴. ”又在《赴池州拜觐舅氏留上考功郎中舅》诗中说:“孤贱易磋跎,其如酷似何. 衰荣同族少,生长外家多. 别国桑榆在,沾衣血泪和. 应怜失行雁,霜霰寄烟波. ”过了几年后,卢纶走举试之途,又多不顺利. 上文谈到《极玄集》、《旧唐书》都记载卢纶天宝末举进士不第. 卢纶有《落第后归终南别业》诗,道:“久为名所误,春尽始归山. 落羽羞言命,逢人强破颜. ”《纶与吉侍郎中孚……》中说:“方逢粟比金,未识公与卿. 十上不可待,三年竟无成. ”由这些诗可知,卢纶天宝未落第后,曾在终南山居住读书,又几次应举,但均未能及第. 后来他“奉亲避地于鄱阳”,是几次应举都未能及第后,大概为生活所迫,或家遭变故,远赴鄱阳. 可能他舅舅家其时在鄱阳一带居住,他又去投靠舅家了. 大历初,卢纶又由邵阳赴长安应举,《新唐书》本传说他大历初数举进士不入第. 在举试之途,是彻底失败了.
仕途与交游
卢纶虽屡试不第、人生与仕途都极不顺利,但在诗坛却名声渐盛,而且他交游广泛,是一个活跃的社交家,并最终借此步入仕途. 大历年间,他在长安,在鄱阳,与吉中孚、司空曙、苗发、崔峒、耿韦、李瑞等交游唱酬,被称为大历十才子. 卢纶堪称十才子之冠冕,受到宰相元载、王缙的赏识与推荐,由诗坛步入仕途. 元载将卢纶的诗进给皇上,补阌乡尉. 后来又因王缙的礼聘,为集贤学士、监察御史,这中间又曾任河南巩县令. 元载、王缙获罪时,卢纶受到牵连,因此还被拘禁过. 德宗继位后,卢纶又被任为昭应县令. 朱泚之乱发生后,咸宁王浑瑊出镇河中,召卢纶为元帅府判官. 军营生活,使卢纶诗风较为粗犷雄放,关于军旅边塞诗,写得极有生气,为大历十才子其他诗人所难及. 因他的诗受到德宗重视,官至检校户部郎中. 正当他在官场将要青云直上的时候,生命却终结了. 卢纶一生如此不得意,只是因为权贵的推荐,才作了很短时期的官,可以说是得利于社交. 卢纶所交往的人物,不乏权贵大僚,除前面提到的宰相元载、王缙外,任过实职的宰相还有常衮、李勉、齐映、陆赞、贾耽、裴均、令狐葱,浑瑊、马燧、韦皋虽未任过宰相,但也是大权在握的人物. 卢纶与之交往的,还有封疆大吏、重要朝官和掌握着入仕、升迁大权的人物,如皇浦温、鲍防、黎干、卢甚、张建封、韦渠牟、裴延龄、王延昌、徐浩、薛邕、赵涓、李纾、包佶、吉中孚、肖昕,其他朝臣、各级官员和名门子弟则更多. 与一些著名诗人的交往则更无须细数. 从这个意义上讲,卢纶又是一
个非常活跃的社交家.
诗作集锦:
《塞下曲四首》(即“和张仆射塞下曲”)
【其一】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其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其三】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其四】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送李端》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晚次鄂州》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逢病军人》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题兴善寺后池》
隔窗栖白鹤,似与镜湖邻. 月照何年树,花逢几遍人.
岸莎青有路,苔径绿无尘. 永愿容依止,僧中老此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