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7
一、针对所有施救者的主要问题这部分总结《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的主要问题,主要是针对所有施救者,即医务人员或非专业施救者的基础生命支持 (BLS) 方面的问题。
《2005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强调了高质量胸外按压(以足够的速率和幅度进行按压,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回弹,并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的重要性。
2005 年前后发表的研究表明:(1) 尽管在实施《2005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后心肺复苏质量已提高且存活率已上升,但胸外按压的质量仍然需要提高;(2)各个急救系统 (EMS) 中的院外心脏骤停存活率相差较大;(3) 对于大多数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均未由任何旁观者对其进行心肺复苏。
《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作出了一些更改建议,以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同时提出有关重视心脏骤停后治疗的新建议,以提高心脏骤停的存活率。
(一)继续强调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仍然强调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的需要,包括:l 按压速率至少为每分钟 100 次(而不再是每分钟“大约” 100 次)l 成人按压幅度至少为 5 厘米;婴儿和儿童的按压幅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婴儿大约为 4 厘米,儿童大约为 5 厘米)。
请注意,不再使用 5 厘米的成人范围,而且为儿童和婴儿指定的绝对深度较《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早期版本中指定的深度更深。
l 保证每次按压后胸部回弹l 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l 避免过度通气对于成人、儿童和婴儿(不包括新生儿),单人施救者的按压-通气比率建议值 (30:2) 并未更改。
在《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仍然建议以大约每秒钟 1 次的速率进行人工呼吸。
实施高级气道管理后,可继续进行胸外按压(速率为每分钟至少 100 次)且不必与呼吸同步。
之后,可按照大约每 6 至 8 秒钟 1 次呼吸的速率进行人工呼吸(每分钟大约 8 至 10 次呼吸)。
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心肺复苏术是指救护者在现场对呼吸、心跳骤停者及时实施人工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急救技术,为维持基础生命提供必要的氧气及充分的血液循环的紧急急救措施。
心搏骤停一旦发生,如得不到即刻及时地抢救复苏,4~6min后会造成患者脑和其他人体重要器官组织的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心搏骤停后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必须在现场立即进行。
不学医的人们也应该学会,急救不存在简单与复杂,只要做了胸外按压,一定会为急救人员争取营救时间。
1.发现病人倒地,确认现场是否存在危险因素,以免影响救治;2.判断病人意识,(注意做到轻拍重唤!)如无反应,立即呼救并请求他人拨打电话,与急救医疗救护系统联系。
如现场只有一个抢救者,则先进行1分钟的现场心肺复苏后,再联系求救;3.立即将病人置于复苏体位(平卧位),触摸颈动脉,未触及立即施行胸外心脏按压!4.按压30次后立即开放气道,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比例为2:30。
单纯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时,每分钟频率至少为100次。
有条件要及早实施体外除颤。
由美国心脏学会(AHA)和其它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复苏学会制订的每五年更新一次的“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对指导和规范在全球范围内的心肺复苏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2010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和国际复苏联盟(ILCOR)发布最新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修改了操作程序。
大家比较熟悉的紧急状况下心肺复苏的程序是:A 开放气道;B 人工呼吸;C 维持循环。
这套理论延续了很多年。
现今,此程序更改为:C 维持循环(胸外按压);A 开放气道(畅通呼吸道);B 人工呼吸(吹气)。
请大家记住复苏程序由ABC变成CAB。
心肺复苏的适应症•病人意识突然丧失,昏倒于任何场合;•心音无、大动脉无;•心跳呼吸停止;•面色苍白或紫绀,瞳孔散大;•心电图:一直线、心室颤动和心电机械分离。
心搏骤停的识别心搏骤停的识别一般并不困难,最可靠且出现较早的临床征象是意识突然丧失和大动脉搏动消失,一般轻拍病人肩膀并大声呼喊以判断意识是否存在,以食指和中指触摸颈动脉以感觉有无搏动,如果二者均不存在,就可做出心搏骤停的诊断,并应该立即实施初步急救和复苏。
《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新亮点来源:上海博友作者:上海博友时间:2011-2-16 10:55:36《2010`AHA CPR&ECC 指南》新亮点《2010`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已经公开发表,该指南框架结构与《2005`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基本相似。
经过五年的应用实施,有相应的调整!几个最主要变化是:1.生存链:由2005年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环:(1)尽早识别与激活EMSS;(2)尽早实施CPR:强调胸外心脏按压,对未经培训的普通目击者,鼓励急救人员电话指导下仅做胸外按压的CPR;(3)快速除颤:如有指征应快速除颤;(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ALS);(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处理。
2.几个数字的变化:(1)胸外按压频率由2005年的100次/分改为“至少100次/分”(2)按压深度由2005年的4-5cm改为“至少5cm”(3)人工呼吸频率不变、按压与呼吸比不变(4)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对普通目击者要求对ABC改变为“CAB”即胸外按压、气道和呼吸(5)除颤能量不变,但更强调CPR(6)肾上腺素用法用量不变,不推荐对心脏停搏或PEA者常规使用阿托品(7)维持ROSC的血氧饱和度在94%-98%(8)血糖超过10mmol/L即应控制,但强调应避免低血糖(9)强化按压的重要性,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5s3.整合修改了BLS和ACLS程序图2010新亮点:《2010`心肺复苏&心血管急救指南》《2010`AHA CPR&ECC指南》《2010`AHA CPR&ECC指南》成人CPR操作主要变化如下:突出强调高质量的胸外按压保证胸外按压的频率和深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避免过度通气,保证胸廓完全回弹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主要因素1、将重点继续放在高质量的CPR上2、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区别于大约100次/分)3、胸骨下陷深度至少5 ㎝4、按压后保证胸骨完全回弹5、胸外按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6、避免过度通气CPR操作顺序的变化:A-B-C→→C-A-B★2010(新):C-A-B即:C胸外按压→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2005(旧):A-B-C即: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C胸外按压生存链的变化★2010(新):1、立即识别心脏骤停,激活急救系统2、尽早实施CPR,突出胸外按压3、快速除颤4、有效地高级生命支持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2005(旧):1、早期识别,激活EMSS2、早期CPR3、早期除颤4、早期高级生命支持(ACLS)应及时识别无反应征象,立即呼激活应急救援系统。
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病急救指南要点介绍胡大一郭艺芳 新近,美国心脏协会更新并颁布了心肺复苏(CPR)与心血管病急救(ECC)指南[1]。
该指南充分参照近年来所获取的研究证据,对CPR与ECC技术做出了新的推荐建议。
全文共分为17部分,涵盖CPR的技术要领、基本生命支持方法、电击治疗、CPR所需的技术与设备、成人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后的管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脑卒中、特殊情况下的心脏骤停、儿童基本生命支持、儿童高级生命支持、新生儿复苏等内容。
现将其更新的要点介绍如下。
10. 3760/cma. j. issn. 0253-3758. 2011.10. 01 作者单位:100044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胡大一);河北省人民医院老年心脏科(郭艺芳)普及@@[ 1 ] Field JM, Hazinski MF, Sayre MR, et al. Part 1 : executive summary: 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Circulation, 2010 , 122 ( 18 Suppl 3 ) : S640-S656.2011-02-09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旁路移植术优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胡大一 2011年8月30日在法国巴黎的欧洲心脏病学学会学术大会上,日本京都大学医院的Hiroki Shiomi在大会上报告了CREDO-Kyoto PCI/CABG注册列队2的结果。
这是一项由医生发起,无企业资助的独立性注册随访研究,收集了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连续接受血运重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15 000例患者的资料,随访3年。
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
心肺复苏操作标准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确认现场环境安全;
2.确认患者无意识、无运动、无呼吸(终末叹气应看做无呼吸)。
二、操作要点。
1.立即呼救,同时检查脉搏,时间小于10秒,寻求帮助,记录时间;
2.患者仰卧在坚实表面(地面或垫板);
3.暴露胸腹部,松开腰带;
4.开始胸外按压,术者将一手掌根部紧贴在患者双乳头联线的胸骨中心,另一手掌根部重叠放于其手背上,双臂伸直,垂直按压,使胸骨下陷至少5厘米。
每次按压后使胸廓完全反弹,放松时手掌不能离开胸壁。
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
5.采取仰头举颏法(医务人员对于创伤患者使用推举下颌法)开放气道,简易呼吸器连接氧气,调节氧流量至少10~12升/分(有氧情况下)。
使面罩与患者面部紧密衔接,挤压气囊1秒钟,使胸廓抬举,连续2次。
通气频率8-10次/分;
6.按压和通气比30:2;
7.反复5个循环后,进行复苏效果评估,如未成功则继续进行CPR,评估时间不超过10秒钟。
三、注意事项。
1.按压应确保足够的速度与深度,尽量减少中断,如需安插人工气道或除颤时,中断不应超过10秒钟;
2.成人使用1-2升的简易呼吸器,如气道开放,无漏气,1升简易呼吸器挤压1/2-2/3,2升简易呼吸器挤压1/3;
3.人工通气时,避免过度通气;
4.如患者没有人工气道,吹气时稍停按压。
如患者插有人工气道,吹气时可不暂停按压。
新旧CPR操作主要变化如下:
一、关键点
1、突出强调高质量的胸外按压
2、保证胸外按压的频率和深度,
3、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
4、避免过度通气,
5、保证胸廓完全回弹
二、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主要因素
1、将重点继续放在高质量的CPR上
2、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区别于大约100次/分)
3、胸骨下陷深度至少5 ㎝
4、按压后保证胸骨完全回弹
5、胸外按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
6、避免过度通气
三、CPR操作顺序的变化:A-B-C→→C-A-B
★2010(新):C-A-B
即:C胸外按压→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
●2005(旧):A-B-C
即: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C胸外按压
四、生存链的变化
★2010(新):
1、立即识别心脏骤停,激活急救系统
2、尽早实施CPR,突出胸外按压
3、快速除颤
4、有效地高级生命支持
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
●2005(旧):
1、早期识别,激活EMSS
2、早期CPR
3、早期除颤
4、早期高级生命支持(ACLS)
应及时识别无反应征象,立即呼激活应急救援系统。
如无呼吸,应立即进行胸外按压。
★2010(新):
胸外按压先于通气
●2005(旧):
成人心肺复苏,首先开放气道,检查是否有正常呼吸,2次通气后再做30次胸外按压,如此循环
原因:
1、胸外按压能够向心脏和脑提供重要的血流量,研究表明,心脏骤停时,患者经过抢救的生存率要比那些未作CPR的高。
2、动物数据表明,延误胸外按压会减少生存率,所以被延误的情况应最小化。
3、胸外按压不受体位的影响,可以即时进行,而定位头部和进行嘴对嘴呼吸都需要花费时间。
4、在双人抢救时,C-A-B的优势更突出,在第一个抢救者进行胸外按压的同时,第二个抢救者施行开放气道。
在开始做人工呼吸时,第一个30次胸外按压也就结束了。
5、不管是单人还是多人抢救,以胸外按压开始CPR 不会推迟进行人工呼吸这点应该明确。
五、强调胸外按压的重要性
★2010(新):
明确:如果旁观者没有经过心肺复苏术培训,可以提供只有胸外按压的CPR。
即“用力按,快速按”,在胸部中心按压,直至受害者被专业抢救者接管。
训练有素的救援人员,应该至少为被救者提供胸外按压。
另外,如果能够执行人工呼吸,按压和呼吸比例按照30:2进行。
在到达抢救室前,抢救者应持续实施CPR
●2005(旧):
没有区别抢救者是否受过培训。
仅建议旁观者可以在指导下行胸外按压。
原因:
对于未受过培训的抢救者来说,通过电话,就可实行仅有胸外按压的CPR。
然而,经过训练的救援人员,还是应该胸外按压和通气同时进行。
六、取消“一听二看三感觉”
★2010(新):
CPR中不再有“一听二看三感觉”。
30次胸外按压后,单人抢救者开放被救者的气道,并给予2次通气。
●2005(旧):
开放气道实施时CPR的前提。
气道开放后,通过“一听二看三感觉”来评估呼吸。
评估没有呼吸心跳后,在进行胸外按压!
原因:
按照心肺复苏术中C-A-B的顺序,对于没有意识,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的成人,应首先给予胸外按压。
因此,呼吸作为心脏骤停后简要检查的一部分,应放在胸外按压,开放气道,2次通气之后
七、胸外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
★2010(新):
以每分钟至少100次的频率,进行胸外按压。
≥100次/分
●2005(旧):
以每分钟100次的频率,进行胸外按压 =100次/分
原因:
按压次数,中断时间,决定了胸外按压的频率。
这也是影响正常循环和神经功能的重要因素。
在大多数研究中,胸外按压次数与存活率成正比。
作为CPR组成的重要部分,胸外按压不仅要把重点放在按压频率上,也要尽量缩短中断时间。
按压不足或频繁中断将会使每分钟的按压次数减少。
八、胸外按压的深度:至少5 ㎝≥5cm
★2010(新):
成人胸骨下陷的深度至少 5㎝≥5cm
●2005(旧):
成人胸骨下陷的深度 4㎝-5 ㎝ 4-5cm
原因:
胸外按压通过挤压心脏增加的血流量,可以为脑和心脏提供氧和能量。
尽管建议按压时要用力按,快速按,从几年来的实际操作情况看,多数抢救者按压深度还是不够。
此外,现有科学表明,按压深度至少5 ㎝时比4 ㎝更有效。